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中华历治文明传统

发布者: 七秩龄童 | 发布时间: 2011-11-24 09:14| 查看数: 4399| 评论数: 9|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5-3-30 09:04 编辑

         中华历治文明传统
                          

                    ——殷商历治雏见
                              

                                   (上)
   七秩龄童

    中华历治从夏商开始,即形成平稳、传承、校验、迭进”四大传统;其能够成为历治传统,实得益于中华历法的通俗、直观、科学、和谐四大特色,因之是中国特色的四大历治传统。
    一、平稳性传统,可从历人、历德、历则(历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折:
    1历人:从萌芽中华历法开始,一贯五千年有人管事,从不缺岗。中华历治时间不如玛雅、巴比仑、埃及历史长,只算中等文明;但玛雅、巴比仑、埃及古文明,或死亡,或中断。能够活着延续五千年(或大致五千年),一直不缺人管事的历治文明,唯我中华。
    2历德:常言说不怕外行,只怕不务、不学、不思。用通俗话说:内行都是由外行变成的,除非你不安心工作,不学习业务,不思索进步。据史记,中华历治从炎黄开始,就有人专司治历的“畴人”,而且是“家业世传”,或者是“师承相传”,形成了“人可死,必正冠”严守着的行业道德。也有行业“败类”,耐不住治历清平,则要受到同门的谴责、惩治。据《尚书·胤征》载:在夏帝仲康时代,有一年秋季月初(据考或为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日?)发生了日食,日月相会于房星座(日食),乐官忙于敲鼓,神祗官忙于敬天,老百姓奔走呼叫,而治历的官员羲和其人却因嗜酒迷惘,“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据《夏·政典》规定:治历者报告天象“先时者杀无赦,后时者杀无赦”。不管夏季是不是真有这《政典》文献,或有无这条“行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尚书》传世之后,治学者就知道了“杀无赦”的行规,也不少于三千年左右了,足资证明:中国统治者对于治历者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十分重视的。
    3历则:中华治历方法的总原则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执行日历、月历双轨并行,阴阳合历;而治历的总指导思想是顺乎自然发生、发展、更生秩序。以朔望月序而言,从夏商之际就知道以月光圆缺周期划分“朔月”即阴历月的方法了,而且己知道一个阴历月长约三十天。但何为一“月”之初?既以直观为原则,当以现在历法规定的“二十三日”最好,也最方便判断;因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论,于秋季早晨日出前起床,若一轮满弓形月光直在头顶,必为二十三日无疑。也就是说,以今之月二十三这天为朔月开始最好。早有民谚说:“二十二、二十三,月出半夜间”,其时,由北半球中纬度观之,晨6时月球正位于头顶,半月满弓形月光普照人间。当然以望日定为阴历月始也不错。但以上方法都不符合中国人认识论的思想,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更生的认识秩序,因而古人不惜花费几百年功夫,来寻得以“月朔”为“月始”的治历方法。就“岁”论,即“视”太阳运行一个公转周期的时间以何月何季开始?中华历治萌芽时曾有过以“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即由傍晚抬头可见南方朱雀七宿,其时昼夜平分的春天为岁始的习惯。也不排除有过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即以傍晚抬头可青龙七宿之一的“火星”,其时白天长,夜晚短,且正是五谷新登,人和动物都可以吃饱肚子有时候为“岁始”的历治措施。但也不符合中国人对事物发生、发展、更生的认识秩序。最终,还坚守了“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傍晚抬头可见白虎七宿之一的昴星座,白天最好短的,日影南偏的冬至之月为历法岁始的传统。另有人言之凿凿,说“夏历为阳历,岁分十个月”。如果确有其历,也绕开了日月运行两座人人抬头可见的天象,似与中华传统历治思想相抵牾呢。
    二、中华历治的传承性传统:这一条无需多说,只需向人们宣告一声:我中华修订二十四史,史史有历治之篇,就足够说明中华历治代受中央统治者的垂青,而且有治历“工作”总结,具有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了。
    只近世西学东渐,中华四大文明成就的汉字,中医、儒学、夏历,与其说同遭厄运,不如视为一次历史的大考验。于历法而言,连正名“夏历”权也被剥夺,只能“下放农村”以“农历”安身,与中华历法的历史不符。如今,忝列中华文明复兴之末,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几个节日明令列出为全国性假日,振兴有望。但令杞人“忧天”的是:作为授时的历书,其农村户口尚未“转正”,作为历治。尚无治历大*法,作为政令畅通,新闻纸尚不以中华传统历纪为然。尤其是:最近的授时历书是由前中央研究院天文所于1938年出的《国民历》,据紫金山天文1998年出书的《大众万年历》载:1979年时“由于过去的计算条件限*制”,“合朔和交节时刻,(与天象)会相差一天。”于是《大众万年历》对原错误进行了更订。可是前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去台*湾后,由于两岸至今仍未对此事进行交流合作,仍然处于两历并行状态。如此,最近将于2034年的春节日期,就会发生华人圈子“节不同日”的尴尬,是亟需未雨绸缪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1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吴博君 + 10 + 10 + 10 历人、历德、历则,谨记教诲!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1-11-24 16:22:11
拜读大作,寄予全文而庐山昭雪,感之以金玉为嚼蜡,斯文重华表.
请教老先生一个俗文化问题:
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云:"黄帝元年丁亥。"我理解"丁亥"为纪日,公元前2698年12月19日冬至丁亥是也.而问题是:于此之前,大挠创四甲子归于何时?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25 10:20:29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25 15:29 编辑

    复古越中兴友:
      关于黄帝轩辕氏纪年:清季末年,《民报》和多数革*命党人用过“黄帝纪年”一词。孙中山通电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其文曰:“黄帝纪年4609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之日。 民*国初年出第一部《辞海》,附了份《中外历代大事年表》,也认公元前2698年为黄帝元年。这一提法尘封了几十年后,到了2002年,又被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发表的署名文章《时间卫士》提起:“今年(公元2002年)是中国传统历法的4699年”,虽然人们明知其失之准确,仍代表了一种权威或者信心。其实,民*国初年出书《辞海》所附年表仍是自明代以前就有了的“历史年表”,其年代与明人周游著历史小说《开辟演义》中所用历史年表相同,即为其证明。另据《史记》作者司马迁交待: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於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作为追索五千年文明信史的历史责任感驱使,以李学勤为首席,组织了两百位专家,从1996年开始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之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探索,讫2000年10月,写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据新权威的《成果报告》,上止于夏代起年酌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如果确信公元前2070年是密近夏禹开始夏代的年代,将《辞海•中外历代大事年表》所拟夏代由公元前2205年移到公元前2069年顷。在无其它道理介入之前,则按《辞海•中外历代大事年表》所用王年累积迭加之,可将黄帝元年下移为公元前2552年左右(移近138年!)由刘恕:《资治通鉴外纪》注明“黄帝元年丁亥”如理解为黄帝元年,可定于公元反溯之前2554年。
      以下为供自己用的由自己编制有公元前三千年经朔历表供参考。(关于公元前“公历”日期均为反溯),而本人使用的是用儒略规则,故与先生所溯公历日期有26天之差
      前2698年(反溯岁干支癸亥)先庖牺氏神农氏时代
      1月1日壬申,十一月初九日。天象冬至乙酉169分,十一月廿二日(1 月13日)
     冬01.294腊30.793一60.352二29.851三59.410四28.909五58.468
     六28.027七57.526八27.085九56.584十26.143冬55.639腊25.198
     关于“大挠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语出:《吕氏春秋•尊师》:“ 黄帝 师 大挠 。” 高诱 注:“ 大挠 作甲子。” 清龚自珍 《辨仙行》:“九皇五伯升且沦, 大桡以来未浃旬。” 《幼学琼林》也有“历日是神农所为,甲子乃大挠所作。”句。
     关于:“黄帝元年丁亥”:据《路史》:是年(年三十七),黄帝“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王承填而土行,故色尚黄,而天下号之黄帝”。又刘恕:《资治通鉴外纪》注明“黄帝元年丁亥”由前述可由公元反溯之为前2554年,而黄帝三十七年定天下后之次年:2517年(即黄帝三十八年)之始十一月初二(儒略规则反溯元月3日),适逢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与天象历日有巧合机会。   
    前2517(反溯岁干支癸亥):黄帝轩辕氏卅八年1月1日壬戍,十月三十日
    冬60.282腊29.781一59.340二28.839三58.398四27.897
    五57.456六27.015七56.514八26.073九55.572十25.131
    顺颂著安。请教正。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1-11-25 10:57:58
老先生予愚之答复刚拜读,先生百忙中抽时解迷津,愚人先谢过.待慢慢品味再致意为荷!
祝学术.体态二健!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28 10:36:38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1-28 11:08 编辑

    中华历治文明传统
                          

                    ——殷商历治雏见
                              

                                   (下)

      三、中华历治的校验性传统  所谓校验,是指中华历法随时可供目治检验,无需多用仪器;而且根据检验的误差,不断督促当政者注意修正误差。
    [论1]观象授时与用历术算历都属于前瞻性工作。与初建气象站天气预报“十报九错”相似,无论纪录天气与预报天气,都是为了留下资料积累经验更好服务于“预报”一样,古之天象台既有专人专职,则历纪数纪录与预报同是历人(畴人)的职责。因此观象授时与用历术算历都属于前瞻性工作,都有历法“推步”算历的任务,都属于“推步历”。不过其“推步”有远近、深浅、粗精、项目多少等等的区别。
    [论2]中华古历算基本参数夏商之际己由观测与逐渐接近的方法推步完成。按“不应以现代知识去干扰古历法”的原则,可设身处地作古法推步之;只需其人识天象、知历法,能筹算等基本专业知识,有“心机”,即“鬼点子多”就行。当然“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得有原始工具,需指南针(车)一具,测量用标杆两根,以便定向瞄准。俗云“千个师傅千个法”,以下法可名之为:“七秩龄童”超越时空设身处地法(交底)。
      1、三大基本参数 据《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又:《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 汉 郑玄 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若今时作历日矣。据考:金文己有闰字。因此,所谓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法”文明,实质就是围绕朔、中、闰三个字做文章。按结合古典记载及设身处地观测验校之,先取略数:
中数(岁长天数)366天(不足) (①〣百〦十〦天,虚)
朔数(平年天数)355天(不足) (②〣百〥十〥天,虚)
中朔数差         11天(不足)  (③十〡天,虚)   
      2、闰周率   用“逐渐接近法”试探:中数366与朔数355天数差为11天(不足),积至20岁时,多余天数为220天,可折成7朔望月多11天(不足)。试往后退一岁考之,则19岁多余209天,可折成7个朔望月正好。推步如下:
         〢十岁多〢百〢十天,合〧朔月盈十天  (否 )
          十〩岁多〢百〩天,合〧朔月无盈天    (④可 )
      结果:19岁闰7望朔月,即19岁与235朔月天数长度相等,用极粗疏的历数即可推定。
      3、朔望月“实”天数  在十六个朔月上做文章  前文己交待,用月相观测定月长天数,以每月23这天最好,其时月相成弓形,背圆弦直,时间在日出前观测,月影都会在正南当顶一个相对固定位置。但当每月同一时间连续纪录月相时,会发现:过16个朔月时,月影会前移半天,再过16个月,又再多移半天,即每32个朔望月要比每两个月积59天多出一天。即
      两朔望月天数:59天,即月平均29.5天(两朔月长〥十〩)
      每32朔望月天数29.5×32+1天=945天 (每三十二朔月〩〤〥天)
       1 朔望月实天945÷32 = 29.53125天(盈)(⑤一朔月实〢十〩又〥〣〡天 )
       因有盈数,以下取朔月平均29.531天作“月策”。
       4、岁“策”天数计算 按前述闰周率结果④,19岁有7个闰朔望月,变相地说,即19岁与235朔月天数长度相等。即
       29.531×235=6939.785天(有盈数), (〦千〩百〣十〩又〧〨〥天盈)
       6943.785÷19 = 365.25184210天(有盈数)。(⑥〣百〦十〥又〢〥〡〨〤〢〡天。)
       [结论]中华历法的历数,多是经过长期观测,不断校验修正,使其逼近天象自然的。这个优良传统,在殷商之际,即己形成。
       四、中华历治的迭进性传统  在历治上引用“迭进”,有以目治天象积累经验逐步前进的意思。
       1、殷周间无文化断层   地下文物证明:殷商是以铜器为皿,甲骨记卜的文明时代。七秩龄童曾对殷商二十类生活铜器的铭文进行辑录,在1千多件铸刻有姓氏作“户徽”的生活铜器中,搜集的徽记不同名铭的有754户;我先祖史氏就有史、史方、史见、史述、史农、史寏、史丧、史父丙、史父己、史父辛、史父壬、史父癸、史母癸、史祖乙、史祖庚、史口子等户徽达16族之多。如果周初“八百诸侯”只是泛指天下诸侯盛会的话,根据殷商生活铜器所载户族徽记统计,其“鸣钟鼎食”的有八百贵族,则毫不夸张。若就己出土的甲骨就有15万片之多论,这原非就地取材而仅供契刻问卜的材消费品,要费多少人力、物力!结合“祖乙八年城庇”的史记,又有八百贵族“酒池肉林”的奢华生活,故也可毫不夸张地说,殷民己是早己进入定居成形的城镇型高级文明社会。其实,殷民是有册籍纪录历史的:卜甲就留下了先墨后契印迹。周初将殷商贵族迁移到成周以便集中监护时,周公就向被集中的众多殷“士”们说过:“你们的先祖有典有册,以纪载殷人替夏(以来的)历史,殷先人曾善待夏遗民,我周庭也会量德择优录用你们”。(《尚书•多士》)而且卜甲中也出现了“册”字;据司马迁说,孔子还见过许多先周古籍。还有,据考证:从约5000甲骨文字中,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这1500个甲骨文字,均具备汉字六种造字方法。由以上出土文物分折,可断定:殷、周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累进关系。(只先殷古籍一本都未见留存传世,惜哉!)
      2、殷商历法知识与“古四分历”历数是迭进关系  前文己述殷商目测观天既是“授时”,就具有推步前瞻制历性质,而且只需一具指南车,两根测量用标杆,即可凭肉眼观天经验加上一定的“心机”,推步出主要历算参数。上文己推出的历数为
      中数:岁365.25184210天(有盈数)。(岁〣百〦十〥又〢〥〡〨〤〢〡天。)
      朔数:朔月29.531天(盈)(朔月〢十〩又〥〣〡天 )
      闰周律:19岁7闰朔望月。(十〩岁多〢百〩天,合〧朔月无盈天。可)
      由以上结果,经进一步思索,加上观天记录时间的加长,便不难由以上结数累进为“古四分历”算历参数:
      1)、朔数:若想从朔月长29.531天(盈)得出整数字历数比较难。但是若记得19岁与235朔月天数长度相等。即29.531×235=6939.785天,并从此入手,令其为6939.75天,由乘经4,便可得出
      6979.75×4=27759(天)(〦千〩百〣十〩又〧〨〥天四之为〢〧〧〥〩天)
      这便是古四分历一蔀岁长度的整天数。由此可给出平年长354.348/940天
       ≈354.370212766天。朔望月长29.499/940天≈ 29.53085106383天。
      2)、中数:若想由岁365.25184210天(有盈数)得出整天数比较容易,只需令其为岁长365.25天即可,因以四倍之便是:
      365.25×4=1461天(仍有盈量)。
      365.25×76=27759(天)(〣百〦十〥又〢〥天〧〦之为〢〧〧〥〩天)
      古语云:中朔两数长短不齐,若取76岁便与940朔月共节奏为27759天,因此27759天是古四分历的蔀岁长的整天数。
      3)、闰周律:因中华传统历法“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是和谐阴阳两历的基本方法,以上算结果可得出:
     365.25天-354.3702=10.8797天
     10.8797天×76=826.8648天
     826.8648天÷29.53085=28闰月。
     4)、属于四分历范畴,但仍非“四分历”:以上由观象总结岁长365.1/4天,朔月长29.499/940天,闰周19岁7个闰月,己无可非议属于四分历的范畴了;但由于历理不完整,历数未系统;尤其是,如何将闰月安排恰当,使天象季节与历日季节不即不离,还在探讨摸索之中,在阴阳两历的如何和谐上,还有待定型。因此殷商之际有了“四分历”初胚,但还不是真正的四分历法;其时四分历法还不成熟。近人从地下有发掘,疑似有年14个闰月安排的痕迹,如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1914):“卜辞中书十三月者凡四见,殆皆有闰之年也。”以为稀奇。其实既然19年有7个闰月,只需散开安排,比如以第3、6、9、11、14、17、19岁循环安置闰月即可;偶尔一年中出现14朔望月也无妨大局,包括罗氏所指殷商数百年间出现了4次岁14朔月,也不必大惊小怪。如果真有年14朔月的记载,说明古人连闰出于害怕历纪造乱节令的缘故。因此吾人认为:为了不使历法四时飘移天象季节太远,产生了保持冬至节令位于岁首历纪建子之月位置的办法,是古四分历成熟的根本标志。
      3、古四分历至令仍具备时代先进位置  
      首先申明一大观点立场:历法不是纯天象。历法应受天象约制,这一观点古人早就阐明了。但古人没有人阐明的是:历法不是天象的映象,不必过份密近天象。正如和尚们说“一入言传便失精义”,又如哲学说的:“追求绝对真理,便会失去真理”一样,治历不应以映象天象为目标。我祖先从东汉开始,就追求向天象接近,便开始使用“定朔”、“定气”治历,到今天,据“最新消息”(紫金山天文台1979年用最新工具算历)的结果是:“由于过去的计算条件限*制”,“合朔和交节时刻,(与天象)会相差一天。”仍守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的古历水平,就是明证。
下面说古四分历的“先进”性
      中数:因为中数365整天外,实测岁余0.2422天,如是每四岁余0.9688天,于阳历闰加一天;每百岁余24.22天,可闰加24天;每四百岁余96.88天,可闰加97天,虚0.12天。公历从公元前45年由《儒略历》算起,到公元1582年死守每4年闰一天,致春分移前10天后,才发现天象节令飘移授时历日太远。西方治历者于1582年颁行《格利高利》历时,不得不以“空白十天”的办法,使用上述的方法修正历法。而中华历法由于从古四分历开始,就以闰月“正岁、年以序事”的双轨制法,保持了其后历时的平稳性。
     朔数:因为每两个月即每“对月”有59整天是基础。以小月29天,大月30天,月天数大小相间安排即可。每对月实长多出0,06118天,过8对月时阴历“闰”加0.5天,得一个“连月大”后,亏0.01056天。于蔀岁940朔月而言,实长27758.7546天,除470个对月安排27730天外,多余28.7546天安排57个连月大用去28.5天后,仍多0.2546天,可于两蔀岁间再加一个“连大月”的办法 消去余日。据《后汉书•律历志下》,汉时人即知:每部历法只能用于授时不超过三百岁,且(由于精度误错的原因)古历不能今用,今历也不能古用。这与西方历法的有此“见地”,要先一千六百多岁了。
      十九岁七闰月律:按现在知道的中数、朔数(岁365.2422天,朔月长29.499/940天),19岁出现闰月的几率很容易算得出来。因为19岁长为:6939.6018天,而228朔月长为6732.974064天,两者相较,19岁比228朔月长 206.627747天。除以朔望月天数29.530588,商为 6.997075 (闰次)。与 19 岁出现 7 次的几率相差值为 0.002925(次),要 6495.7岁才会产生一岁的移动,所以说,时间长度取在几百年,甚至两三千岁之内来考察的短距离的闰月位置波动,撼动不了 19 岁闰 7 次的周期性规律。此“闰周律”虽然于公元447年遇到闰月位置“进动”以为是“闰周律”精度粗糙所致,遂有 391岁 144 闰“闰周”新说,且发展为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李淳风编制《麟德历》时,采取了不以“闰周定闰”的措施。近世学者,如陈久金与杨怡两人合著的《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一书中介绍说:“随着科学发展,19 年 7 闰显得粗略。”自唐李淳风《麟德历》“开始就废了。”实际是:无论从两千多年的闰月数统计,还是单纯从理论证明,由春秋开始,直至如今,仍未撼动 19 岁闰 7 次的周期性规律的正确性。
浪花 发表于 2011-12-4 09:42:03
学习学习,老先生辛苦了
吴博君 发表于 2011-12-8 15:55:03
(〣百〦十〥又〢〥天〧〦之为〢〧〧〥〩天)
(〦千〩百〣十〩又〧〨〥天四之为〢〧〧〥〩天)
------------------------------
请问七秩老先生,上面这种显示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2-9 11:11:19
本帖最后由 七秩龄童 于 2011-12-9 11:12 编辑

      在无算盘前,心算筹算也不用中国小写的一、二、三、四、五...记数,而用筹码
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百、千、万,此筹码记数延至旧商业仍沿袭之。
      “上面这种显示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无非是表示用的是古法,留古风而己。见笑了!
西雪堂 发表于 2012-2-13 03:45:29
请教先生  史父己  三字分别作何解   谢谢
雪涵 发表于 2012-7-22 22:34:36
         中华历治文明传统
                          
                    ——殷商历治雏见
                              
                                   (上)
   七秩龄童

    中华历治从夏商 ...
七秩龄童 发表于 2011-11-24 09:14

……A, w! |2 Q! G
    只近世西学东渐,中华四大文明成就的汉字,中医、儒学、夏历,与其说同遭厄运,不如视为一次历史的大考验。于历法而言,连正名“夏历”权也被剥夺,只能“下放农村”以“农历”安身,与中华历法的历史不符。如今,忝列中华文明复兴之末,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几个节日明令列出为全国性假日,振兴有望。但令杞人“忧天”的是:作为授时的历书,其农村户口尚未“转正”,作为历治。尚无治历大*法,作为政令畅通,新闻纸尚不以中华传统历纪为然。……


老先生,你好!
确实,中华四大文明成就的中华传统历,都要被人不认识了。下放成“农历”,名不副实,叫“夏历”也不是正名,是辛亥年前革*命党人不解实情而错误命名的。正名应该叫“汉历”。在满清前既有这称呼,如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而且其他少数民族也这样称呼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