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59|回复: 42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序——此文图集只发博客或个人空间,不发向论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0 21: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1-11 15:10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序——此文图集只发博客或个人空间,不发向论坛。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青少年时期,本人极迷西画,也曾希望能在这片天地间有所作为,但终因一些主客观原因、并且几乎可说是无法不顾及的原因,所以在进入中年之后,我也就还是只能忍痛将这爱好乃至于梦想放弃了。这一点,我已在其他文字中谈到过,这儿不再重复。然而,那段历史、还有那份自己曾经全心全意投入于其间的至情,真就可以因此而撂开不提了么?多少个春日秋夜,雨夕霜晨,它们象些不可见的虫子,悄悄地噬咬着我心;又如同一批不可能忘怀的故友,活灵活现于我的脑海,必令我仍与其作情愫的款通和交流……今日思忖之下,我决定仍旧以大致依时序的“画中游”方式来谈及它们。自然,事情既已存在主次,而且象这种谈论西式艺术的东东,毕竟不能照样满篇“之乎者也”吧,——唔,总而言之,就因了这些,最终,也就有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与写法,连同文章本身。
根据个人特定情况,这集子分为早、中、后三期。早期为下乡之前及乡村生活时所作,时段为1970年左右至1976年春;中期为当日在大巴山地区工作时作品,时段为1976年夏至1984年冬;后期则为回重庆后,直到封笔时之作,时段为1985年初至大约1995年前后。此后零星有点儿画作,已可忽略不计。另,有鉴于作者自觉手中这门艺术的非专业性,故尔发布于网络时,只发博客或个人空间,不发向论坛。特此说明。
                  
                                    纪*元2011年12月10日
                                      江南达者 童山雷


1、乡郊暮色
因为生在特定的时代,醒事之际,一切有关绘画技法的书
籍与资料,都极不容易得到了。自然,投拜师门什么的,
更是奢侈得没法想象。偏偏自家又暗想在绘画方面有所作
为,怎么办呢,还不就只好独自努力瞎摸索着。唉!说来
可叹:连写生这概念,也都是在十七岁之后,才真正建立
起来;而此前吧,虽是临摹印刷品画片有时已近乱真,但
实际的造型能力,却的确是很有限的。幸好这心头天生对
那“红光亮”的玩意儿存有看法,而对俄、欧的“灰调子
”画作,则暗暗心向往之。且是渐渐地还对“画儿总该有
笔触”,也树立了应有的观念,这样,说到底,个人的艺
术趣味,才没有彻底地误入岐途。咳,不过,变临摹为写
生,并以此为常事,这个转换,还是来得好艰难呵!现在
都已很难回忆起那日日夜夜,究竟是怎么苦过来的。终于
,有一天,勉强算是可以将看到或感觉到的东西自主地构
成画面了,虽是稚拙得紧,但总已堪称是自己的作品了吧
。今也不在乎人家笑话,径以两幅画儿,作为本文附图之
首:一幅是是自己十七八岁时的“风景创作”《乡郊暮色
》。另一幅则是十六岁时临摹的西方画片。前者,乃是一
次于黄昏时分的实境感受。——可巧了:这地方,仍是本
人《画中游》正记之首提到的那儿。由此看来呀,生活之
于艺术,也确是联系得太紧密,甚至,你想要绕过它,也
都很难哩。另外,再顺带作个说明:临摹的那画,母本来
自一个普通书报纸小册上的黑白插页,所以不单是那“色
”的全部了,连其“形”的细节,也只是由自己揣度甚或
“虚拟”出来的。
1-2风景。16岁临。.jpg

1-1乡郊暮色.jpg

76.78 KB, 下载次数: 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20: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故园之松
江南达者 童山雷
2、故园之松
回想那个时候,是何等样的崇拜俄罗斯的希什金与列维坦
!内心真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就以身边的现实题
材,画出象他们那样富有情调的风景画来。因为当时家乡
附近恰多松树,所以也就尝试着用西法来表现它,而且暗
暗还多了份“野心”,盼着能在画作中,体现出一定的中
国风味。一次在夕阳下, 看见西方漫天金色霓霞,远处的
歌乐山,已融入灿烂的光雾中了;近前一大一小两株松树
,正逆光伫立,披覆着倾泻而下的光瀑,整个——连同地
面的投影——都显得斑斑驳驳,极有韵致,也极有层次感
。于是似乎顿时觉得来了灵感,因而鼓起勇气,勉力将这
景象纳入了小小的油画画幅,还安上了这么个标题。自然
,稚嫩之作,这儿不可能还作更多的吹嘘了。不过,想必
其间所蕴含着的那份少年真诚,透过润泽而厚重的油彩,
仍会被细心的观者发现……

2、故园之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1-11 15:08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3、嘉陵江边的汉子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既习西画,这素描与速写自然是少不了的。回想当日,对那德国
的门采尔,是何等尊崇!于是也开始成天揣个小本儿在身上,见
着点感兴趣的事物,便掏出来,用铅笔或钢笔,勾啊,描啊,只
望有朝一日,也能与心中的偶像并驾齐驱……下乡前后,也就是
在刚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吧,这嗜好达到高峰。这里所选的三幅
速写小稿,《嘉陵江边的汉子》、《冬牛》和《本知哥》,便很
可代表那一时期的面目。前者是一次与友人在嘉陵江边画风景速
写时,一观者看得意兴盎然,主动提出要让画他一画,当然这却
也就正投咱之所好了。其二,画中人为插队落户时邻村一青年,
而其之所以要让我画,原由也差不多。其三却为自画像。想当时
在乡间,每坐在从房东家租来的那灰腻不堪的大八仙桌前,稍得
便,就在桌上小镜中观察这人脸的体面关系与光影变化,偶尔还
动动笔勾画几下,因此这速写本上也就有了不少这类“自我表现
”的画儿。咳,看着画中自家那青春焕发的面容,确实是至为真
切地体会到,这人一生,愣就是在这画道中渐渐地消磨过了。呵
呵。
3-1嘉陵江边的汉子.jpg
3-2冬牛.jpg
3-3本知哥.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5: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2-8 19:46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4、花果与酒瓶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当时朦朦胧胧也还是知晓这西画的分科,并听说过“静物
画”这个词儿。所以,有些时候,便也摆上点家中还找得
出的东西,来涂涂抹抹画画。固然是全然不知“坚实永恒
之追求”为何物了,而且,就连日后被画家吴冠中先生讥
之为“画术学院”中的那些静物写生基本步骤,其实自己
也都无从了解。反正,就是凭着心中那股对此道本身的热
情,再凭着自己直观的视觉感受,有滋有味地一直这样画
呗。这儿所出示的两幅静物画,一幅直以画中之物命名:
《花果与酒瓶》;另一幅,想名之为《茶具》吧,偏偏内
中又有两只亮晶晶的酒杯,因此不好再起什么具体的名字
,干脆就以“静物”命名了。现在看来,若以“专业尺度
”衡量,它们自然都是很“不专业”的;不过,既是眼下
连这“专业”自身都遭到质疑了,那又还特别强调它干嘛
呢,呵呵。今画作已在这儿(原画幅面都不大,好象也就
十六开纸左右),尽管所表现对象只是所谓“静物”,但
想必读者诸君,还是多少能够从这表面的沉静中,感受到
一个处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的小青年,内心的那份郁勃
之情吧。——《花果与酒瓶》这画,肯定是画于下乡当知
青之前,而《静物》这画,已记不清到底是画于下乡前,
或者是下乡后回家过年的那段时间了。

4-1花果与酒瓶.jpg

4-2静物.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9: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2-8 19:47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5、残霞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初初下乡,生活环境骤变,一切既是极为新奇,同时也显得非
常具体甚至难堪。尤其是学做农务,开始在生产队出工,那真
是觉得每一刻,都是何等样的漫长啊,哪象从前自己画画时,
一整天,好象一眨眼就过去了……眼下就这样从早到晚地在荒
坡上干着。有时真是很忙,手脚都没个停歇的时候;而有时呢
,也未见得有太多的事,但大家仍还得挤立在一起,做做停停
的,口里也就嘻哩哈啦地说着些粗野不堪的话,因为毕竟得象
这样,走“集体化劳动”的路嘛。最是记得每逢天色将晚,整
个人精力已尽,耐心也到了极限,而偏偏这时四下的景致,则
总是显得出奇地诱人。当时是想:倘若能如希什金、列维坦般
,将这夕阳下的原野慢慢画成完整的大幅油画,那该是多好!
可是又如何能够呢。所以也就只能是将这印象牢记于心,待相
对闲暇时——这一般都是大雨天、且是并无非干不可的农活—
—便将其作成了如所示这般的小画。这两小件油画风景,一名
《残霞》,一名《山原薄暮》,所表现的景观与时段都大体相
类,唯幅面一横一竖,点景之物,也一为残照,一为新月而已
。今将画作呈示于此,不知读者诸君,是否能够从这片厚密浓
艳的油彩中,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丝达某当日那苍凉而又无奈
的心绪……

5-1残霞.jpg

5-2山原薄暮.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珍贵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1: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两幅图都不见了。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4、花果与酒瓶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当时朦朦胧胧也还是知晓这西画的分科,并听说过“静物
画”这个词儿。所以,有些时候,便也摆上点家中还找得
出的东西,来涂涂抹抹画画。固然是全然不 ...
江南达者 发表于 2012-1-11 15:07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9: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6、落霞乡径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偶尔收工相对较早,天色还亮,走在这片照而今看来纯粹
是属于“绿色环保”的境地里,体会着那份极度明显的松
快之感,倒也还真有乐趣。最是记得这画中所示的地方:
它是从咱“马鞍山小屋”通向本队政*治中心——队长家大
院——的主要道路;画的深处,已是邻县平昌的地界。这
本队“首府”,其实是退向了画面左侧那块亮坡后面,画
上看不见的。而远景那座显眼的山,名叫“金华寨”,其
巅峰相当陡峭,传说昔年是为当地豪门防范匪患的暂居之
地,这一点,好象我在这《画中游》正记中曾提到过。本
画中尤其使我感觉亲切与回味无穷的,一是那几株枝叶还
算茂密的柏树,因为当时这柏桠便是最可宝贵的上等之柴
。二呢,就是右侧近前油桐树后边那块大田。那是块“抢
水田”,有时是作旱地用的。队里秋冬季节常用它种萝卜
。咳,那萝卜焖饭吃起来真是很爽!要是还能有几粒羊油
放上,就更称是美味了。只可惜冬寒天吃了这萝卜饭特别
不经饿:几泡尿一撒,早已又是饥肠磆碌的了……哎呀,
这当过知青的人,怎么真有点粗野,说着说着,就说到这
些来了。打住,打住吧,不要破坏了读者们观画的雅兴哦


6、落霞乡径.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9: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7、天之将晚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收工回到自己“家”,院中所见,往往是一派于清寂间同时
也颇显其繁荣热闹的景象。这是一所单家独户的小院,只因生
产队不愿将国家拨给咱名下的“安家建房费”一次性用来修了
房子,所以就以每月一点儿小钱,向这家人租了房边上一间屋
,供我与一个知青同伴共同使用。这房东家老大娘是我数年乡
村生活中所见识的一位最有趣、最和蔼可亲、同时也最善良质
朴的人,有关她,我已在长篇文字《乡中苦斗》中作过详尽的
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网络中搜索这篇名,找出来看看
。现只说这眼前画中吧。这“表叔母”(当地对老妪的敬称)
日日守着她的小院,自留地,幼小的孙儿孙女,一头为队里养
着的耕牛,还有一只麻猫,一只黄狗,偶尔也有三二只鸡鸭或
鹅,手头总是丢开这样又弄那样,忙不过来或无奈的时候,也
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数落上几句,但一般情况下,则老是乐乐
呵呵地对她的“部属”们说这道那,往往还夹杂着一些旧式的
乡野小曲。一见我回来,总是拖长声音象是唱歌般地招呼道:
“噫,是老童回来嗒?”然后多半跟上一句:“哼,娘呃,重
庆那股大码头的人,来跟我们,过恁样的日子,可怜毬得的!
”……般般细节,这儿也难以一一尽述。这当日留下的小小画
儿今既在此,读者诸君,可各自去推想那时的情景吧。唯可告
慰于我心的是,当时我曾认认真真地为她画过一幅油画肖像并
留给了她家。当然,这也没有数码资料,已不能满足大家要想
看一看那画作的愿望了。

7、天之将晚.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8、庆云山青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再说咱这小屋内闲常所见的景观吧。当然,居室本身的情形,
暂且不表,也给读者们留点悬念,呵呵。单说这看出去的感觉
,倒还真的很好。因为这儿所处的地势已相当高,门外又不象
如今,总易被别的建筑物遮挡,而纯然只是一望无际的山野,
那是真堪匹敌时下高档别墅的周边景致呀。所以,平日家,勤
前工后,只要咱们这肚儿里毛毛草草塞了些吃食,同时也不过
分去纠结于那“前程”的事,坐在主人随房租给咱的那张大八
仙桌前,举目眺望着门外(顺带说一句:这儿的房屋基本上不
兴开窗,最多也只有个小小的所谓“窗眼”)茫茫苍苍的山乡
景色,感觉着四季的依次轮换,这年轻的心里,还是有过多少
美的遐想啊。而且当时自己特别爱读善背古诗词,每逢现实生
活中有了点客观感受,也总习惯于加以主观的发挥。譬如看着
这画中所示的静静的竹树庄田,摇曵的芦草荻花,外加较远处
院落无论晴日风雨中都按时袅袅而起的炊烟,总会联想到古诗
词中的田园情味。有时,简直差点儿就以王维的“辋川”在自
拟了。当时就曾想过,要是有朝一日,自己衣食无忧了,回头
反观这境地,恐怕真是其味无穷吧……现今转眼间已近四十年
过去,这小小的画儿,居然看去还比较新色,而这画画的人,
却历经了多少沧桑、已是行将步入晚岁。——唔,不发题外的
感慨;另附一帧《山乡春早》,以让读者了解不同时序与不同
视角中的这门前景致。那杏花树下隐约可见的房子,是咱刚下
乡时住了几个月的地方,当时那主人家本想以一间空屋来换取
点油盐钱,但终因小辈与老的不和,要分开过,所以就只好请
咱迁居另卜其东邻了。
注:“庆云”为咱公社及场镇名,文*革前期,曾一度改称“光
明”。
8-1庆云山青.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22: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ocalimg=180,109]1[/localim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7: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9、晴光小园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又说这住家的庭院吧。因为是单家独户地住着,那份清静,肯定是不消说了。并且也不知主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院坝边上,除了一般竹柏及杂树,各样常见的果木,如梨、桃、李、杏、枇杷、柚子,甚至不常见的“拐枣”,都分别种上了一二株在那儿。此外,什么花椒、芸香、葵花、金针菜之类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点缀景观作用的植物,也都零零星星地种有一点儿。加之紧靠着便是房东与我辈的自留地,周围队里的田土也历历在目,所以,这一年四季,非花香即叶绿,即使冬天,麦苗儿也青青的,若以如今的话来说,这“生态环境”还真好、还真很“宜居”呢。唯一不大方便的是水井比较远,要到那边长田尽头岩脚下的小湾里才有。不过总体看来,——至少光从外表看来,这情况还是不错了,毕竟,咱又不是来这儿休闲度假的,而是来吃苦锻炼的呀。当然,怎样在吃苦,那已是后话。眼下呢,落脚既稳,在一时不为食物和燃料忧虑的情况下,出工之余,晴光晦雨中,闲观这万山深处的幽幽院宇,还是颇有一种怡然自得的乐趣。这儿出示的两幅小小油画,一幅之名即本段文字标题,另一幅名叫《竹树瓦堆儿》。两画恰好将这晴雨景致都记载下了。而且这所谓“瓦堆儿”,犹将主人勤扒苦挣以图日后家业发展的心志,也客观地记录了下来。只是,抵到数年后我离开那儿,这预烧下的屋瓦,还依然如旧地堆放在院侧林间,全不见主人家有翻修房屋的举措……而那幅《晴光小园》哩,虽是“逸笔草草”的写生之作,但其于奔放厚实的笔触间所体现出的乡土气息(如挂在小树杈上的辣椒串,树荫缝隙中亮丽闪现的向日葵及随意晾晒在那儿的小褂子),连同画作本身斑斓的色彩,终究还是值得玩味一下的。记得当时一两年后报考美术学院,就把这画拿给该校招生教师看了看,并得到了他们相当的认可。呵呵,这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不要再往远处扯,还是请读者们自己随兴观玩一下这画儿吧,不论好歹,它们总算是“第一手历史资料”啊。 9-1晴光小园.jpg 9-2竹树瓦堆儿.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7: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4-16 18:38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0、老农王新之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刚下乡时,因听老知青们告诫:“轻易莫露特长哦,谨防
当地卡住你不让回重庆工作”,所以经常画个画都象是有
点儿偷偷摸摸的,唯恐让多的人晓得了。但事实真真是应
了那句俗语:“纸包不住火”,很快,“这文林场知青(
所谓“文林场”为此处小地名)很毬行家哟、可以把人画
得个一模二样(其实意思是“一无二样”)呢!”这说法
风样地便流传开来了。于是趁着雨闲时候,为四乡老人、
或自感有被画一画的青壮年人画像,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
当时的一项“常规性业务”。自然,那全都是免费业务了
,咱一身上有疤的“成份人”,决不愿还去背个“想赚贫
下中农的钱”这样的臭名儿。这儿不妨坦白交待一下吧:
只是一次我在大病初起、被燃料之事逼得焦头烂额的当口
上,曾经向一个找上门来的外队(柴山很好的队!)村小
教师示意过自家的苦境,然后为他老父亲画完像,接受过
他一捆杂树桠枝。其余吧,也就在“做活路”的这当天,
跟着主人家吃口现成饭了,总之与当地“匠人”差不多,
除去不收钱之外……另有一点也得说明:当时吃了别人的
饭为别人画的画,我自己如何能够拿走?因此现今我手中
保存的,一般都是我在蹭了一顿饱饭后,回来“背写”成
的复件儿,或者说是根据素描加工成的色彩画作。比如这
儿出示的《老农王新之》吧,就是这样得来。这“王新之
表叔”也是个很有趣的乡村老汉,说话幽默有味而又不太
粗鲁。读者诸君看了他这尊容,尽可设想他那一绺细髯所
半掩着的口中,平素说这道那的样子。另附一幅根据速写
画成的他,题目就叫《王老汉》,这是一次他来我房东家
,顺带在我门槛上坐了一会,就被我如此这般摆弄了下来
,呵呵。
10-1老农王新之.jpg
10-2王老汉.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18: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1、吴老农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儿所说的“吴老农”,乃是队长同宗之大兄,本来另有
其名,只是因为众人推抬,遂将彼时当地这一还算是光鲜
的冠冕,戴在了他的头上。这老头儿——其实岁数并不太
大,估计也就五十几,不过是因风霜磋磨而显老相——这
老头儿是个精明把细之人,自然首先是已具有贫下中农所
共有的优点,只是处世更加审慎有度而已。略举一例吧:
他家每次晒谷,倘有人称赞他富庶,他必言说这已是“扫
仓底”所得了;唯稍嫌欠缺或竟是更可称道者,人家笑问
他家粮仓何以如此“经扫”,他便说:真的就是这样,信
不信随便……言归正传:这油画肖像,亦是从我速写本中
加工得来。当然,彼时他并不是正在回答人家有关他家“
扫仓”之事,多半是歇憩坡头时,被我悄悄捕捉形神。当
时我便有个感觉:这人的骨骼面相蛮好的,有棱有角,且
是饱经风霜,色泽浑厚亮堂。只可惜,当时也不具备那条
件,能介绍他上哪儿去挣点模特儿费什么的,不然,相当
于他家还可以继续再狠扫上多少次仓底啊。咳,也不知他
最终看到粮食不那么金贵得紧的这一天没有?反正我只记
得,自己在刚下乡、队里连最最基本的安置工作都尚未进
行的时候,曾在他家吃过一回“转转户”饭,当时,他婆
娘,我叫的“周表叔母”,便只是在给我与同伴知青及他
们自家的一个“老幺儿”添第一碗饭时,是添的白米饭,
这第二碗,以及他老俩口与他家大小两三个闺女们从第一
碗饭起,则全都是黑乎乎的干青菜帮“和和子”……
11、吴老农.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7: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5-18 20:34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2、徐老头儿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儿所看到的这老头儿,与那吴老农相比,可称又另具特
色。不知观者见到他,有无这样的感觉:倘要选谁去扮演
一名道士,找上他,连更多的妆都决不消化,只将件道袍
披向他身上,再叫他顶个假髻子,就行了?呵呵,闲言休
絮,且说说这阎浮世界曾真有过的这个人吧。回想那日,
我与同伴在生产队“吃转转户”,来到落散得最远的一个
大崖边上的院子,受到了他这休闲在家的家长的接待。后
来听当地人说,他是年轻时候把男女之间的“孬活路”做
过火了,才落下了个弱症,多年来都只好清耍。当然,这
也不可能还会由一两个年轻娃儿去细加考证的,我们还不
是听了就听了,最多暗笑而已。但这徐老头儿当时待我们
毕竟相当热情,尽其可能地将家中拿得出的饭菜让我们吃
,这都不用说。恰好,那又已是晚上,所以我们两人还便
住在他家里。咳,那才初次见识了这山区的老棉絮铺盖:
一床,足足十八斤重!——想啊:当时已近四月下旬的天
气,这年轻的火体子,如何能够这样捂得?所以从次日起
,这身上就起了一片片的大红疙瘩,恶痒难禁,而且最要
命的是,以后只要待在那块地方,逢上骤冷骤热,这毛病
便一定要发……唔,这说着象是跑题了。不过,这份记忆
,真的是深深地与徐老头儿这人混在了一起,没法拆开的
。事后,他老人家虽是成天独门独户独自一人只与崖树山
田、鸡牲鹅鸭的为伴,终于也还是通过那收工回来的、还
是自己在身强力壮的时候便留下的子嗣,了解到我会画像
这一点。于是,就这样,好象已是次年,一个农闲时节的
阴雨天,我又去了他那儿,再次吃了他家的饭食,却没再
领略他家的铺盖,临别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角度的素描头
像;尔后,我又根据当时回自己屋即忆写的一幅素描,画
成了这帧小小的油画。

12、徐老头儿.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8 20: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3、病中的母亲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因社会历史诸方面原故,此生自小便遭遇家庭不幸,父亲蒙冤
远去,终至决绝多年。其后家庭成员也各有因由分赴西东,所
以即便还在我下乡当知青之前,平常时候,家中也就只是我与
母亲和妹妹,三人相依为命而已。妹妹比我小上了四五岁,虽
也勤快懂事,但很多年来,母亲相对而言,也只能将我作为成
人商谈家事,这样,无形之中,母*子俩的情感与整个精神,当
然也就格外接近。关于我与母亲,此前已见诸我的许多文字,
这短文中就不必再涉及了,干脆还是就事论事吧。记得母亲在
五十岁后到六十岁之前的那些年里,一则是年龄本身的关系,
二来精神压力又特大,因而时常都有点病痛缠身。一次,我从
乡下回城探亲,恰值她又感不适,在床头上歪着。我坐在她榻
前,让她自己就闭目养神,然后一边说些乡下的趣事与琐事给
她听,一边也就支起我的画箱,直接为她留下了这幅油画写生
肖像。这儿我注意看了一下画上落的日期,那正是当时我经历
千辛万苦、已得美术学院预取通知,但却在那必然与偶然双重
条件交互作用之下,终至连当地县中师校都不会录取我,故尔
己身在乐极生悲、如自晴空坠入冰谷的情况下,趁春节之机回
家“疗伤”,这样一个特定时候。我痛不足惜,可以想见,母
亲这时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唉,人间的历史,历史的见证
啊……除此之外,这儿还另附上一幅给母亲画的速写性素描;
那画中日期所示,已又是第二年我回家过春节了。呵呵,现今
或许唯有我的个别亲友,才能从这回想起,在此之前,我又曾
有过怎样一番甚至是超过了头年的难堪经历……
13-1病中的母亲.jpg
13-2五十左右的母亲.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老夫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5-18 20: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好了,达人老师的油画冲击力更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09: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高兄赞。其实,那只是油画本身表现现实,更富表现力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7: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6-8 16:38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4、昔日由老君洞望文峰塔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当时也不曾想到,偶然所作的一幅画,还为日后自己那么
熟悉的南山,存留了这么一个真实的历史写照。当然啰,
日后自己居然还会时常与此山为伴,当时就更是全然不可
能设想的了,可见什么叫“命运”,什么又叫“随缘”啊
。呵呵,闲话不说了。这幅南山风景,回想起来是这样得
来的:那时哥哥已在南岸结婚安家,一次(自然也是在过
年的假期内),哥嫂二人邀约兄妹们一块儿去他们那儿玩
,主要的玩法,便是在南山一线作上了个“竟日游”。后
来我熟知了这南山,方才一一地忆想起当日游玩的具体地
点及所行经的路线;而那当时,却是“未识南山真面目,
只缘初至此山中”,除了感觉舒心适意可观可玩,也就如
堕五里雾中了。不过,作为画者,身处斯境,毕竟还是已
有着一个最基本的比较:它完全不象时下自己最接近的巴
山那么古朴雄浑苍凉,同时又比自己从小便熟悉的歌乐山
更加恬淡幽深蕴藉,并更加富于形色神态上的变化。这油
画仍只是根据现场所作的速写稿事后画成的。凡了解南山
基本形貌之人,恐怕都能够看出,这是站在“川东第一道
教丛林”老君洞侧后的岭头上,俯瞰今之黄桷古道中上段
,远处便是巴渝地区那有名的文峰塔。从画上看来,固然
也不就说,今天的南山,已远没有当年的它那么植被苍翠
;但至少有一点,的的确确:它是要比今天显得更为“原
生态”些,至少是没有一些不伦不类的建筑物来干扰视线
。另外,当年这山中随处可见的大松,现今已是极难见到
了;本来现今树倒是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山林间,却好
象已是香樟树居多。好了,拉拉杂杂地也说了这么些,还
是就请读者们自己看看这画儿吧,虽说它没有更高的画技
,却总可以就象是当作一位有名有姓之人的旧照片来看呀
……
14、昔日由老君洞望文峰塔.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6-8 16:56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5、庭院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当时每从乡下回城,除与家人团聚、重又温享天伦之乐外
,也常与一些散向四方落户的旧友或同学互相拜访,一则
找找此前的生活感觉,二来也借此机会沟通一下相关的信
息。想来也好笑且是奇怪啊,那时又没个电话或手机短信
什么的,先期也无法与人联系,要找谁,也就只好估摸着
对方的常规,径直去——差不多可以说只是撞撞运气了,
所以很多时候也难免扑空。记得一次去某个同学那儿,他
家人便说他不在,但又说过一阵子,他或者也有可能会回
来,所以我与一个先已约拢的同学,便在那附近蹓跶着玩
儿,同时也瞅机会勾上几笔速写。这儿所示的这幅题作《
庭院》的油画,便是这样于事后加工得来。画中那叠挤在
一堆的各种老式房屋,那围着自建水泥台墩打着乒乓球的
小孩,以及闲步于周围的一鹅一鸡,似乎都很可以表明当
年城市平民居住区的一种基本氛围。另外,画面的那片明
艳朝阳,连同乒乓球台后边那堵墙壁上涂抹着的几笔既象
是阴影、又象是黄粉墙本身另补上的泥灰,这显眼的画幅
基调与细节,真可算是体现出了青年作者对一时一地日常
生活场景的忠实记录,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艺术手法的一点
儿稚嫩追求吧。
15、庭院.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8: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7-6 17:53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6、少年·青年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那时因轮番接待来家找玩的同学和朋友,家人都笑我怎么
成个大忙人或香饽饽了。真的想来也怪,其实来找我的这
些人,他们彼此之间,未见得就是投契的,但大家却都愿
意同我玩。当然,因住家远近、闲暇程度与本身兴趣爱好
等诸方面差异,接触得特别频繁的,毕竟也就只是那么一
两个。当时大家都处在刚由少年变成青年的这一年龄段,
所以希望自己成熟、并且觉得自己已经成熟的意识,也就
都相当的强烈,在一块聊起天来,那才是真叫一天上地下
无所不包、人生理想样样涉及。自然,对此大家也都有一
共识,一般都不在家里吹侃,而是走向郊外去。因住所位
置所决定,这一走出去,走得也还不算近,通常都是午饭
后约了出门,黄昏时再各自回家吃晚饭,统共总有三四十
里路吧。当时,沙坪公园连同其附近的松林半岛,还有红
糟房、梨树湾甚或歌乐山上,都是我们的常游之地。这儿
出示的两幅画,风景《高树》,即是在那所谓松林半岛低
平的溪谷里上望得来,也不知内中是否多少含有一点儿憧
憬或仰视生活的意味。而这人物画呢,则是就在画纸上信
意作成的。现在看来,除了那潜意识内还真就体现了渴望
成熟的意愿,其主体人像造型,分明就采用了当时最常接
触的一位朋友的模样。这朋友的父亲,是一位旧学出身的
理工科教授,可谓中西俱擅,文理兼长了;其本人,说起
中外思想文化来,也都是一套又一套的。不过,生活最终
还是没让他走上最感兴趣的道路,却让他成了本市某家大
公司的主管会计师。什么是理想,什么又是现实,在这儿
,也算是可供窥其一斑吧。呵呵。
16-1少年·青年.jpg
16-2高树.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7: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7、石膏像
江南达者 童山雷
回城居住时期,只要没什么特别的事,很多时间,还是都
用于作画。有时也别出心裁,心想:干脆就直接对着石膏
像作油画写生,将白色物体上的彩色与光影关系同时研究
,又有什么不好呢?但遗憾的是,那时正规的绘画用石膏
像太难找到,所以不得已,也就只能用比较容易得到的、
仅只属于小摆设那样的东西了。对此,却也有自己的看法
:它们除了解剖结构不一定标准,其余的,对于我的目的
来说,那还不都一样?于是就抱着这种想法,将家中的两
个小小石膏人头像,一个是维吾尔少女,一个是不大好判
识民族或国别的小女孩,都拿来摆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当然,象这种非现实生活中的、且本身又并没有更多内涵
的东西,这儿也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了;唯一能够从画上
看到和感觉到的,只是那早已荡然无存的实物藉此留下的
曾经的形体色光,连同作画人那隐隐约约的心迹与明明白
白的笔痕……
17-2石膏像 ·小女孩.jpg
17-1石膏像 ·维族少女.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09: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8-2 10:24 编辑

18、婆。.jpg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8、婆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其实是我的外婆,只因特定的社会历史及家庭原因,我
们兄妹从小都已习惯于直接叫她“婆”了。婆的一生,至
少是前期的那一大段,计七十余年吧,其苦乐荣辱,确实
都与时代和社会相关太紧密。她出生在清末一个书香门第
家庭,因为父亲为她一辈子的衣食住行着想,所以她也就
成了后来所称的“地主”,在重庆冉家坝有了一座土墙小
院和三五十亩田土。偏偏我外公因病早死,她因此从二十
几岁起,便毕生孀居,省吃俭用、勤扒苦挣的,独自拉扯
大了我母亲和我一个舅舅,供他们都念上了中等学校直至
就业。原以为苦尽甜来,中年后便可以随意入城两处住住
,帮忙带带孙子外孙,过个清静消停的日子。谁知接着便
遭逢“土改”,顶上了“黑五类”中老大的名头,不唯财
产精光,后来更于1964年被赶下乡去,一待便是整整十年
,历尽种种难以忍受的折磨,最后老病不堪,无法独自一
人劳动及生活了,才费尽周折,回到城内。也算是多少还
有好报:自“三中全会”后,不单没人再来“医治”或“
清候”她了,更奇的是,一经过了八十岁,她的身体竟平
白无故地越来越好了起来,居然百病不生,直健康清醒爽
利地活到九十五岁上,才因一时大意,染恙去世。多半是
由于人生经历的缘故,婆生性达观,对家人外人,全都和
和善善;更因知书识礼,又爱好整洁,从来都把自己收拾
得无垢无臭的,所以和她相处,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何
况我们从小常与她在一起,她又关爱我们,因而彼此之间
,感情很是深厚。她这幅油画肖像,是在她离开乡村后一
年左右,一次我回家过年时,为她画的。凡见过这画和她
本人的人,都觉得画的是形神毕肖。现画既在此,与婆相
关之事亦已介绍了个大概,不罗嗦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0: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19、看书的妹妹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早在我下乡之前许多年,父兄便都已先后远离家庭,而本
来有时还可来家小住的婆,也不能再来了,所以家中的常
驻人口,也就只是母亲与我和妹妹。最记得文*革中各学校
都停课的那几年,兄妹俩呆在家,因为我成天习画,妹妹
自己也有几个要好的小女孩作伴,两人经常都是各行其便
。当时妹妹已很懂事,说是要支持我“学特长”,主动就
将做饭之事包了下来。每天我在里屋,就听见她在厨房内
,与几个来陪着她的小姐妹一道,一边守着灶上,一边玩
着扑克牌,什么“打百分”啊,“算二十四”啊,玩耍得
兴高采烈的。有时,那些小姑娘好奇地对着我这里屋,探
头探脑的说这说那,妹妹就总是有点儿自豪地制止着同伴
们,不让她们打扰了我。这样,直至三年后中小学校都“
复课闹革*命”。不久,我也离家,走上了“上山下乡”那
条“必由之路”。在乡村,我时常都想着,不知母亲和妹
妹两人在家,又是怎样在过着日子。听她俩在来信中说,
她们很寂寞,很怀念我。我也特别怀念我们三人在一起的
时光。算来,一家子,也就我们三人,在一块待的时间,
相对较长。当然,妹妹与母亲两人共处的时日就更多了。
同样因“家庭成份问题”,妹妹连高中也上不了(虽然她
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只好天天看着许多同
学照样继续上学,自己却守在路边锤石子或拉板车什么的
,做着临时工。最后,妹妹依照当时的政策,顶替了母亲
的工作名额,终于在重大的后勤部门工作了;但那时“财
权”也不能轻易交给“非无产阶级”的,因此妹妹没能去
到母亲所让出的财务科职位,只是去设备科当上了一名库
管员。不过多年以后,时代变迁,加之本人的努力,妹妹
终于靠着自己那一本本无懈可击的库管帐簿,还有在夜大
考来的会计专业高分,先是在已然升格的“设备处”当上
会计,后来径直就当上学校财务处的会计了。我以乡村生
活的经验及价值尺度,对她开玩笑说:“你可是重庆大学
的第三把手了哦!”妹妹笑得哈哈哈的。咳,现在几十年
过去,妹妹跟即面临退休,身体已不大好,加之长期以来
工作之余也没更多的爱好,看来,也就将要成为社区“麻
馆”的常客了吧。这就是人生啊。但她这一生,仍有一件
最为得意之事,那就是她那个头一米八的儿子,不单从小
到大读书级级被保送、直到被保送上了清华大学,而且就
是在大学内,专业成绩也都是拔尖的,还被选派去参加过
国外组织的科技苗子活动……好了,从这么一张毫不起眼
的速写稿说了这许多,打住吧。记得当时还为妹妹画过一
幅油画肖像,看几时找出了,也附在这儿。
19-1看书的妹妹.jpg
19-2妹妹.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1: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达者 于 2012-8-23 17:40 编辑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0、家——马鞍山小屋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看到这幅小小的风景,心中顿时漾起了无限的感怀之情。
这,就是我曾经整整生活过四年的地方;在这儿,有着我
青春时代怎样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座下半段为柏木镶板
、上半段则为篾笆糊泥的旧瓦房儿,其正对观画者这面,
通间都为房东租给我与伙伴的部分,而房东自家住的,虽
然事实上要大许多,但因视线关系,仅只伸现出其作为畜
圈的偏厦一角。房屋周围的那点林木,即乡下所称的“自
留山”,所有权属于房东,必要时,他们可以在其间弄点
枯枝败叶来添补着当燃料,这也便是优于象我等知青之处
。画面近前田间小路两侧,左边是队里的水田,田里是已
然转青的稻秧;右边却是咱的自留地,地里,时下正有着
咱望眼欲穿的那一季总算是黄了的麦子……咳,多少艰辛
的劳作,都在这田地间进行过!而且,除了那不消细说的
流汗的记忆,在这麦地未进入画面的另一头,后来还埋葬
过大病的我蜕落下的一捧痂疤,以表明我身确实已与此地
永远共存。至于那事本身,因这儿篇幅所限,也无法具体
谈及了;读者诸君倘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我的网络长篇小
说《乡中苦斗》中、或其节选——传统纸质出版物《知哥
知妹》之《病床》中——读到它的全过程。记得当年重庆
相关部门出这知青题材专辑的时候,我按要求将这篇文字
选编成章,送交到那编辑手中,对方居然当着我的面,一
口气便将它读完,且当场就说,它肯定会入这辑子。看来
,只要是这人间所真实发生过的悲悲喜喜,总是会引起人
们的共鸣。闲言休絮了,当然这里所出示的,毕竟只是一
幅小画儿,就看我为它向大家作了这番介绍,读者诸君面
对它时,是否或多或少也会产生一些联想。



20、家——马鞍山小屋.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7: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1、家——永恒之回忆
江南达者 童山雷
眼前的这个场景,对于我,更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它就是
我的“马鞍山小屋”的室内景象。毫不夸张地说,其间的
每一种物件,每一个布局上的细节,我对它们都是那样的
熟悉,无论睁眼闭眼,它们都会在我眼帘及心膈上浮现和
晃动。兴许大家首先便注意到了屋中那道“装修隔断”吧
;它是咱队长最具创意的一笔。其源自咱队木料奇缺,连
竹子也都金贵,所以那天安置这屋时,他大嘴一咧,便笑
道:这高粱杆儿,其实也不是就不可以。客观地说,刚扎
成这堵高粱杆墙的时候,墙体还真是密实整齐美观的;不
过谁都能够想到,日子久了,它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也
好:后来,每有一点儿闲暇,我总是喜欢双臂枕抱着头,
横倚在狭窄“内室”那朽木床上(那床的横担,不知折断
过了多少回,乃至于最终床下竟布成了一“垫床石阵”!
),透过这稀稀疏疏的奇特之墙,再透过那因采光需要白
天从不关闭的大门,老望着遥远的大山原发呆。另外值得
一提的是靠墙的小柜、左侧旮旯里的水缸和近前那显眼的
柴灶。小柜是装干粮食用的,自然不消说有多重要了。在
我的记忆中,它似乎永远都处于一种行将见底的状态。水
缸是整石雕成的,如若还在,现今或许已具有了收藏的价
值。但在我印象中,即便是冬天砸冰取水之时,它也始终
都带着一点腥腐之气,且是其他季节决不能忘了清洗,否
则缸内便会生小虫子。而那灶台,就更是叫我爱恨交织,
并伤透我的脑筋了。为了维持它那最低限度的使用,唉,
那时,我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和精力!而且,连这手中的
“烧柴技术”,也都因此而被自我训练成为“超一流”的
了。当时,我已可以仅只用三把挂面般粗细的茅草捆儿,
就煮好一顿红苕焖饭。若是这草还湿,至多,不过也就再
加上一张废纸和几滴煤油。请看这地上那几截苞米核吧,
最后,它们也都必将会被送进灶孔去的,前提是其稍干、
不再“踏火”。而那堆至今色泽都还略新的柴灰,则也曾
发挥过多大的作用,除了燃烧过程本身,即使在其处于余
烬状态,咱的饮、用之水,也都可谓“悉出其内”。好了
,不再说下去。只补充一点:这画儿,是1974年秋天,我
在得到四川美术学院的“预取通知书”后,为了留作纪念
,特地在一个当场的阴雨天画成的。当时我刚摆开摊子在
画,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来邀约我去赶场,我不能去,他还
有点儿伤感,以至于我画完后,估计他也赶场归来了,还
专程跑去他那儿,算是略表歉意。再者,关于当年我最终
又是怎样没能上了美院,建议各位随便看看我的《乡中苦
斗》,不然,今天的人们,又怎能了解那个“光焰无际”
的、传说中可是毫不腐*败的时代啊……
21、家——永恒之回忆.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6 2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2、知青桌儿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且看这幅题作《知青桌儿》的画儿吧。当时,要
想随兴摆弄个静物什么的,也只好就选取眼前常
见的这般小物件了。真是的:也是在这下乡之后
,才格外深切地体会到,一切可用物品的难得。
可以这样说,属于自己的每一件小东西,哪怕是
在城里时再不起眼的,在这儿,也都能够排上很
好的用场。现在审视起来,这桌面上,还少了两
件当时很离不开的东西,一是用废旧墨水瓶做成
的煤油灯,二是时常与之“配套使用”的带架的
小方镜子。后者,一则是为了为那灯挡风(哈,
那破墙缝中,永远都会突然来上一股歪风,将灯
火吹得摇摇晃晃甚至熄灭),二则也是借以使昏
暗的灯光增亮一倍。这个“创意”,以后都被我
一直沿用了下去,当然,那都是在遇上停电什么
的时候了。而时下画幅中既然不见这两件重要物
品,肯定是都还放在咱那“内室”床头上的,以
后,读者诸君自还会在咱别的画中见到它们。闲
言休絮。这儿我也注意到,此画放置物品的桌面
,居然如此油黑,还投落下了倒影,而事实上,
那桌儿本身,就看不出是否上过漆,且是当地似
乎根本就没有用水擦抹桌子的习惯,最多,只是
用个小小的高粱帚儿,挥扫一下明摆着的渣渣罢
了。想必,这当时也是咱为了增强画中的光感,
特意将其浇弄得透湿吧?至于画面的那一束阳光
,则显然是从屋顶的那片所谓“亮瓦”投射下来
的。除了这画,这儿还另附了一幅题作《炊具…
…》的同类画作,那是我后来在当地区乡中学任
教、生活水平分明是“上了个台阶”之后画成的
,大家也可以参看一下。呵呵。
22-1知青桌儿.jpg
22-2 炊具…….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7 16: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3、盐菜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乡村生活中,对这“盐菜”,也算是有一番记忆。回想还
在“吃转转户”时,就听一些主人家慨叹地抱怨:“娘呃
,没啥吃喝。又没把挂面,又没个好盐菜。”如此这般说
来,这盐菜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有
时自己私下也在暗忖:确实,乡下虽说菜菜佬佬的也不少
,但那一般凡可填饱肚皮的菜,都是被封作“和粮”当饭
吃的,所以也就无怪乎大家都会看重这味道蛮重的“真资
格菜肴”了。既然如此,入乡随俗,咱也不能过分轻视这
盐菜呀,于是偶尔能余下点“老帮子青菜”甚的,也就学
着将其切碎加盐,捂进某个瓶缸里,待其入味了,便取出
用来就着杂粮粥饭吃。那天正笨手笨脚地做着这玩意儿哩
,隔壁“表叔母”过来见了,笑叹:“老童呃,离了娘的
娃儿,可怜见的!连这些婆娘家做的事,也都要做。”说
着便叫我起身,自己则坐下,帮我切和了起来。当时我心
里觉着温热,同时也是为了珍惜时间吧,于是就在一旁为
她画了幅速写。事后,更将其画成了这幅小小的油画。画
儿是说不上有什么精致了,但,眼下看见它,那四十来年
之前的一幕,却是如此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唉,什么叫
做现场留下第一手资料,信之信之呃!
23、盐菜.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21: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4、秋夜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是一幅当时参加上方所组织的美术活动的小稿
。那时,今之达州,还称做达县地区,总会按照
相关要求,将美展之事逐层贯彻下来,而我辈,
一则爱好所在,二来也希望借它谋个前程,所以
都总是很积极地参与这事。那时的熟人,如罗中
立及顾雄等,确也终于修成正果,或成为今日艺
术体制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或先亦以这体制为跳
板,尔后便转而出洋,“同国际接轨”去了。只
我遭此体制所弃,遂成了个这今日艺界的“在野
人士”,呵呵。闲言休絮。只说当日这幅画吧,
由于它曾受到地县两级主事者及同行们相当的首
肯,因之我本人在当地也颇有了些虚名。不过也
可以看出,这画毕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需要,还
是多少存在一些差距的;但它所具的相对真实的
力量(在当时所允许的范围内),又的确也可使
之略脱出“红、光、亮”模式之外,令人觉着比
较亲切可信。后来这画送省里就到头了。当时,
“组织”建议——其实毋宁直接说就是决定——
给它起的名儿是“亲如一家”。画中的环境,完
全便是采用的我的小屋。画中那正在接受贫下中
农关怀的知青主角,大体借用的是我一位好朋友
的形象;因为,总不便直接就将我老童画上去吧
。哈。至于画面所示事件,或曰情节,我想已相
当明确,用不着这儿再作什么提示。但有一点必
须认清:它确实有一种矛盾甚至进入悖论之处。
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它不具备“主旋律高调”
,当然也就难讨时代之好;而真要以我心(即使
是当时我深心内)认可的现实主义精神来衡量它
呢,它毕竟又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多少有了些
“粉饰”与“拔高”的痕迹。唔,看来,今也只
有真正“历史地看待历史之物”了;在收藏界,
不是还特别注重某种“错位”的东西么。遗憾的
是,这油画原件,不知怎的,当时就没有退还回
来。想来,它早已随那远去的时代,一同泯灭了
吧。
24、秋夜.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1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5、乡间自画像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这儿倒还真有一件自家当时在乡下的油画肖像,记得
也应该是在1974年的某个寒雨天气画成的。从画中看
来,天色相当阴沉,不过毕竟因为当门坐着,光线集
中,所以面部造型还是比较突出。同时也能够从画中
看出,当时咱好象挺看重这事的,特意还将那时候经
常都是乱蓬蓬的头发,梳理得颇为整齐了;但不知怎
的,眼光却并没象一般自画像那样,通过镜子正视观
画者,而是朝向了前方,想来大概是要体现某种向往
之情吧。不管怎样,整个人总还是显得有点儿灰头土
脸的,似乎笼罩着几分挥之不去的晦气。当然,唯其
如此,也才与那时的基本氛围及个人际遇,两相谐调
。呵呵,借了它,也让关注吾生的朋友们,看看当时
的我吧。另外,为了作一对照,这里也将一幅拟题作
《少年郁闷时》的下乡之前的自画像附上。两画时间
大概相差在三年左右,但画中人的年岁差别,给人的
感觉,分明已不止这些。个中之理,自是已不必再多
说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9: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画中游》附记·西画部份·26、春到庆云乡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每次看到这幅小小的油画,这心里都总是有着一种说
不清是苦是甜、是酸是辣、是感伤抑或是念想的复杂
情绪。其实画儿本身并没什么特殊之处,不过是生产
队的一个熟悉场景而已。问题在于,它已是我乡村生
活的告别之作,而且,在作那场景速写稿的当时,正
是我已在那儿经过了多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终至
已是放眼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咳,荒凉却又美丽的
巴山,年年春色依旧,而自身在那春色中,岁岁年年
,心境又是怎样的不同。那逝去的平凡却又并不平淡
、貌似简单有序则又颇有些丰富多采的人生经历,这
儿是既不易说清,也没必要再纠结于其中的瓜瓜葛葛
了。提及它,不过是想要说明,这画是出自哪种情况
下吧。还须说明的是,那画中的正前方,白云下边的
青山之外,便是后来我开始就业谋食的一所当地区乡
中学。我在想,或者,为什么我每看见这景色,就会
有那般潜在的心理感受,大约就正是因为这一点。另
,这儿我看了看画下角处所落的日期,那已是我刚去
那学校正式报到上班的时候。呵呵,恐怕当时也正是
因为翻到自己画的那幅速写稿,心里就有着如此这般
的复杂之感,才将自家正在勾画速写的背影,添画到
这油画中去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