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文明起源于中国新说 伏羲 炎帝 有熊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等

发布者: 杨军康 | 发布时间: 2012-2-3 12:37| 查看数: 8927| 评论数: 33|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3 14:14 编辑

一 China与华夏的由来 附昆仑即秦岭
      传说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四方体系,建立了中国第一王朝。伏羲称青帝,青即China的开端。中为四方参照点,即圭表。既是地理方位的大地原点,也是授时依据。中国即授时圭表所在。
伏羲以青为号。青与东方同义表序位,在四象中排第一位,表第一王朝。此为China与华夏之源。汉语古音n ng有时不分,青又读为秦(Chin或qin)。秦国及秦朝因源于秦地而得名。Chin加后缀元音a即为China,即汉语夏。华于夏为异音,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夏音又读为哈(ha),直至今天,陕西方言,粤语等说上下的下发音哈,华音与ha相同通。巴是华的变音,巴古音fa,与华音近。
泰山,昆仑山,秦岭本是一山。
      泰山与秦岭 东岳泰山是帝王封禅祭拜天地的地方,也即离天最近的地方。换言之即古人认为最高的山。也就是所谓“天柱”。《史记 封禅书》言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等。古帝王祭天当在自身统治范围内,伏羲神农活动中心皆在西至天水,东至三门峡一带(见《文明起源于中国新说六 伏 羲氏 炎帝有熊氏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因此当时的泰山绝不会是山东境内的泰山,而只可能是半坡文化中心最高大的山脉——渭河与汉水之间的秦岭。秦本意为青,东方意。秦岭主峰古名太一山,《离骚九歌》称东皇太一,太一星又为最高天神(史记天官书)名。则太一山即为大地中心。
      秦岭与昆仑 昆仑当为秦岭异音词。 先说声母,现代汉语声母q古代可发音为k,如漆(qi)读为(ki);恪(que)读为(ke)。再说韵母。秦岭今天普通话北方话读为qinling,而在南方某些方言中in ing不分(如吴语),读秦岭为qinlin;孔子墓称孔林,林即是陵异音。而in un发音接近有时可互转。普通话寻找的寻(xun)在西安话发音为xin(新);信(xin)息由说成讯(xun)息。综上而言,秦岭(qinling)在古代可被读为昆仑(kunlun)。昆仑是古人心目中最高最神圣的山,有“万山之祖”“龙山”的称呼。昆仑山是天柱,大地中心,这与太一山是同义的。如上文,伏羲,炎帝,黄帝时代中国人面对的最高山是秦岭,因此当时昆仑即秦岭。
    原文见http://blog.ifeng.com.5139943/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22 銀子 +10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20 + 50 + 10 研究與共享
yong321 + 2 + 50 支持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2:44:04
二  古代文明的核心标志
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标志不是城市,文字青铜器,而是历数体系(太阳历,方位,进位制计数法)的创造和应用。
首先,历数体系促进了古人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文化水平的进步。
太阳历的产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利用水平。在什么时候种植比用什么工具更重要。太阳历的产生使古代先民准确掌握了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期。这一点远比青铜器代替石器对农业生产力促进的作用大。在一特定区域,每种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期是以个较小时间段。在最佳种植期以外的时间段种植,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会大幅降低甚至绝收。历法的应用可使远古先民提高种植效率。
以太阳运动为参照的方位体系的确立极大扩大了古人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广大地域不同部落交往与联合。东西南北的确定,理论上可是人类走遍全世界,在交通条件允许情况下。
数学比文字更能代表科技文化进步,进位制的创造和应用促进了古人计数与运算能力,使少数人管理成千上万人成为可能。古今中外人口管理是分级进行的,依赖的工具是进位制数学体系。
其次,历数体系的创造标志一个前所未有的权力机构的产生,把人类带入文明社会。历法观测需要长期不间断进行,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标志脑力劳动的分工。
历数体系表志强制性统一准则的产生,法律一词原意就是历法和与其相关的音律。税赋和度量衡因此而产生。
历法在古代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所垄断,那么从历法从创造之时就被垄断和神秘化,否则后来者是难以垄断的,比如火的应用。也意味着授时权及相关权力最初就是世袭的,被少数人掌握的。
最后,授时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权力,颁布历法和年号代表王朝地位,一直贯穿整个古代社会,改正朔,易服色,改元是新王朝或新帝王头等大事。《春秋》对正朔不行于诸侯的讽刺;《史记》言“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汉书》以律历志为十志之首,居礼乐之前。直至清代,“《南山集》案”就是因为戴名世使用了南明年号。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2:51:24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3 14:04 编辑

三  历数(太阳历方位,进位制计数法)的起源数学原理(见易学研究《八卦方位图解密》后附文,文略)
                四  八卦方位图解密(见易学研究,文略)
图1.jpg

图.jpg

5139943_ed7a66db3f062adda5070f254cc131a2.jpg

20110715_04.jpg
夏代铜钺 内圈六个十字纹,外圈十二个十字纹
000ae4fd5d4008742e9b02.jpg
大地湾四期F901遗址  以门道为对称:大火塘,室内大柱,六块石板,十二柱础形成完整数列,与历法起源数学原理神合
10381132.jpg
半坡遗址石环
20111027192831.jpg
大地湾二期彩陶曲腹盆 以相邻黑色三角为鱼头,中间底色为鱼身,展开形成左右各六共十二条鱼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3:04:34
五  五行说的错误与四象体系复原
   五行学说,由战国后期齐国学者邹衍倡导,以五方五行五虫五色五音等相匹配的学说,传说伏羲时代建立,被作为华夏文化的基石,覆盖了天文,医学,艺术政*治 祖先祭祀等方方面面。此学说具体记载于《吕氏春秋 十二记》和《淮南子 》及《黄帝内经》等古籍中。

   但是五行学并非战国以前中国文化的原貌,是邹衍等人对四象体系的误解和篡改。整个过程持续上百年。

   五行说的基础是东南西北中五方。这也是其错误的根源。方的原意为直角。汉代伏羲女娲画像石手手中所拿矩尺是也。平面正好可以分为四个直角,也即四方,不存在第五方。中只是一点。

   《尚书 尧典》只言四方四岳,未有五方五岳之说。甲骨文中也未有五方,只有四方。

   考古发现,战国以先古人以四方四色四灵相匹配,最典型的是曾侯乙墓漆箱天文图。另外有虢国铜镜等。战国至汉代五行与四象并列,至汉代中叶,四象体系被取代。详见冯时《中国考古天文学》一书。

   五味中辣味并非味觉,不可与四味并列。

   综上所述,五行学并非上古文化的原貌。四象才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四象体系如下:

四向   四气  四象     四色  四灵   四味   四脏

东     湿   木(风)  青    龙     酸    心(指胃)

南     热   火        朱    凤     苦    肝

西    燥    金(尘)  白   虎(狮 咸   肾

北    寒    水(冰) 黑    鹿     甜   肺

四象体系建立:伏羲氏发现了直角与平面的数学关系,以四向为基础,以四分发为数学依据,以事物在地理上的联系建立:四向为大地上的方向;四气为四方四种气候要素;四象为四方四种气候现象;四色为四方地质特点颜色;四灵为鳞羽毛角四类动物代表;四味为四方植物特色味道。四脏为按气候与人体功能相关性对内脏的划分。

东方湿润,多台风;大海为青色;有鳞片的鱼类及两爬类分布广泛;植物果实酸味突出;

以人体比附自然,自然界水源于东方,人体水分以胃吸收为主。心原指胃,俗语云葱辣鼻子蒜辣心,胃痛说心口痛,心皆指胃。

南方炎热,地表如火;土壤红色(朱);鸟类喜暖,冬季迁于南方;苦味植物多分布与南方;以人体比附自然,抵抗寒冷的高能量物质脂肪等由肝脏吸收转化储存。

西方干燥,多沙尘;高山冰雪长年为白色;狮子为草原猛兽,陆地最大食肉动物;咸味植物梭梭分布在中国西部干旱地区;以人体比附自然,水分散失以肾脏为主。

北方寒冷,多冰冻;黑土广泛分布,极夜时整天黑暗;角最发达的鹿以北方为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植物果实甜味占优,西瓜即源于北方;以人体比附自然,人体热量的散失除体表散失以外,以肺为主——通过呼吸。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3:16:59
六  伏羲  炎帝  有熊氏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
   伏羲与轩辕为同一人(或世系),首创历数体系,见第一王朝,自号青(秦)帝,青与秦古音相同,后人又称为皇帝,皇者始祖之意。神农氏打败青帝末世,建第二王朝,号炎帝或朱(周)帝,赤帝。有熊氏战败炎帝末世蚩尤,号陕(商)帝,陕古音与商同,商与黄古音相同,又称黄帝。伏羲,神农,有熊合称三皇,活动中心在以渭河流域及周边部分地区。三皇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应象夏商两代那样不断迁徙都邑。
              一 : 皇帝伏羲开国秦岭下
   皇帝 轩辕氏既是 青帝伏羲而与黄帝有熊非一人(或世系)。其一,轩辕在金文写作天鼋,为龟蛙合体。在四象体系属于龙类,或者就是龙的本体,龙特指伏羲。其二,周人以伏羲为文化祖先,周人又言出于天鼋,则天辕既是伏羲。其三,黄帝的“黄”当为“皇”的通假而非“色尚黄”。皇帝即为初始帝王或第一位帝王,第一帝是且只能是青帝伏羲。“皇”字在《说文解字》中解说为“大也,从自,自,始也”。青帝的青本表示第一的意思,因为青在四色中排位第一。第四,《国语晋语》言黄帝炎帝是黄帝在先炎帝在后。第五,黄帝尚黄为五行学家的观点与事实不符。按五德终始说,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王,为木德,色尚青;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色尚赤(朱);黄帝以土德王,色尚黄。在五行说提出以先,在四象体系中无黄*色的位置,天文四宫接替南宫朱雀的是西宫白虎。由此,代替炎帝而王的当为白帝。有熊氏的“熊”本与天鼋相异而与虎同类,自应称为白帝,而与天鼋黄帝并非一人(或世系)。
   青帝伏羲文明对应考古文化为半坡文化:一:半坡文化房屋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在同时代考古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反应天圆地方思想的数学基础。二:半坡文化三足器的消失反应了对称思想建立,对称是历数体系的重要标志。在当时考古文化中独树一帜。三:半坡文化文物反应当时以掌握圆的六等分画法和四等分画法。如半坡遗址石环,彩陶盆纹饰,大地湾二期彩陶曲腹盆等。四:半坡遗址石柱的树立标志当时已经观测影子授时,石柱截面大体呈六边形,与历法用六做除数相同。五:半坡文化极流行鱼纹,在四象体系中鱼为鳞虫,与龙同类。鱼或许就是最早的龙。而伏羲图腾为龙。六:半坡文化有大量葫芦形彩陶器,据闻一多考证,盘古,伏羲为一人,本意为葫芦。七:半坡文化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崇尚鸟纹和红色,与炎帝相符,间接证明半坡文化是伏羲文明。

   伏羲故都 陈之所在在全国关于伏羲活动地传说比较著名至少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陕西骊山周边,河南淮阳,河北新乐,山东曲阜,等六处。淮阳,新乐及曲阜在半坡文化分布区之外,显然只是后人纪念伏羲之地。两千年来淮阳被认作伏羲故都源于《汉书地理志》对“伏羲都陈”的解释。伏羲所都之陈当为秦,在渭河流域,非周代诸侯国陈国所在地。依考古资料,伏羲氏当兴起于渭河下游,发展到整个关中及周边广大区域,即半坡文化分布区,后来在炎帝文明——庙底沟文化紧逼之下逐步后撤至渭河上游宝鸡天水地区,以至更偏西地区。马家窖文化应为伏羲氏后裔,其彩陶纹饰变形蛙纹与“天鼋”一致。《国语晋语》言黄帝以姬水成。姬水当为天水境内籍水。秦国得名于地名“秦”,其地在天水。秦源于伏羲氏。秦通青。

                炎帝神农氏崛起晋西南
典籍记录和神话传说认为炎帝继伏羲氏而。,炎帝故里据传说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等至少五处。

炎帝继伏羲而王,尚朱(赤),以鸟为图腾。庙底沟文化彩陶纹以鸟纹抽象鸟纹代替鱼纹,大型建筑墙壁,地面涂红色颜料,这正与炎帝文化特征相符。说明庙底沟文化为炎帝文明。

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发源于晋西南地区,则神农氏起源于晋西南无疑也。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厉山当指山西运城中条山。中条山古名历山。

《国语 晋语》言“炎帝以姜水成”。此姜水当为宝鸡汧水即今千河。姜同羌,羌与千古音同。2006年考古发现的秦家滩庙底沟文化遗址大型建筑,地面涂红色颜料,处于千河近旁,推算原面积约200平方米。或为炎帝初都之宫殿。

涿鹿之战发生于华县至灵宝间。灵宝西坡遗址为炎帝最后的都邑。蚩尤实为炎帝末世。西坡遗址F105,F106大型房址面积巨大并涂朱砂,当属于炎帝都邑。F105 ,F106被人为毁坏,被涂白灰的F102,F104等覆压。这正是尚白的有熊氏代替尚朱的炎帝最重要的标志。

                 有熊氏源流
    战国秦汉间学者误把黄帝的黄字理解为黄*色,把轩辕与伏羲分为二人。又把轩辕氏当做第三王朝与有熊氏混为一谈。依考古发现,有熊当称为白帝,对映考古学半坡晚期文化。灵宝为陕原所在,陕当为有熊氏国号,陕通商,为西方之音。
    有熊氏崇尚白色,这是探索其起源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已知最早采用白灰地面的是陕西白水下河遗址。下河遗址F1五边形房址使用面积有300多平米,证明其地位较高。地面白色,当属有熊氏所在。更早的五边形房址发现于陕西彬县水北遗址,这里可能是有熊氏早期的活动中心。
    庆阳西峰南佐遗址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当为有熊氏不同时期都邑所在。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3:17:24
六  伏羲  炎帝  有熊氏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
   伏羲与轩辕为同一人(或世系),首创历数体系,见第一王朝,自号青(秦)帝,青与秦古音相同,后人又称为皇帝,皇者始祖之意。神农氏打败青帝末世,建第二王朝,号炎帝或朱(周)帝,赤帝。有熊氏战败炎帝末世蚩尤,号陕(商)帝,陕古音与商同,商与黄古音相同,又称黄帝。伏羲,神农,有熊合称三皇,活动中心在以渭河流域及周边部分地区。三皇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应象夏商两代那样不断迁徙都邑。
              一 : 皇帝伏羲开国秦岭下
   皇帝 轩辕氏既是 青帝伏羲而与黄帝有熊非一人(或世系)。其一,轩辕在金文写作天鼋,为龟蛙合体。在四象体系属于龙类,或者就是龙的本体,龙特指伏羲。其二,周人以伏羲为文化祖先,周人又言出于天鼋,则天辕既是伏羲。其三,黄帝的“黄”当为“皇”的通假而非“色尚黄”。皇帝即为初始帝王或第一位帝王,第一帝是且只能是青帝伏羲。“皇”字在《说文解字》中解说为“大也,从自,自,始也”。青帝的青本表示第一的意思,因为青在四色中排位第一。第四,《国语晋语》言黄帝炎帝是黄帝在先炎帝在后。第五,黄帝尚黄为五行学家的观点与事实不符。按五德终始说,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王,为木德,色尚青;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色尚赤(朱);黄帝以土德王,色尚黄。在五行说提出以先,在四象体系中无黄*色的位置,天文四宫接替南宫朱雀的是西宫白虎。由此,代替炎帝而王的当为白帝。有熊氏的“熊”本与天鼋相异而与虎同类,自应称为白帝,而与天鼋黄帝并非一人(或世系)。
   青帝伏羲文明对应考古文化为半坡文化:一:半坡文化房屋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在同时代考古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反应天圆地方思想的数学基础。二:半坡文化三足器的消失反应了对称思想建立,对称是历数体系的重要标志。在当时考古文化中独树一帜。三:半坡文化文物反应当时以掌握圆的六等分画法和四等分画法。如半坡遗址石环,彩陶盆纹饰,大地湾二期彩陶曲腹盆等。四:半坡遗址石柱的树立标志当时已经观测影子授时,石柱截面大体呈六边形,与历法用六做除数相同。五:半坡文化极流行鱼纹,在四象体系中鱼为鳞虫,与龙同类。鱼或许就是最早的龙。而伏羲图腾为龙。六:半坡文化有大量葫芦形彩陶器,据闻一多考证,盘古,伏羲为一人,本意为葫芦。七:半坡文化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崇尚鸟纹和红色,与炎帝相符,间接证明半坡文化是伏羲文明。

   伏羲故都 陈之所在在全国关于伏羲活动地传说比较著名至少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陕西骊山周边,河南淮阳,河北新乐,山东曲阜,等六处。淮阳,新乐及曲阜在半坡文化分布区之外,显然只是后人纪念伏羲之地。两千年来淮阳被认作伏羲故都源于《汉书地理志》对“伏羲都陈”的解释。伏羲所都之陈当为秦,在渭河流域,非周代诸侯国陈国所在地。依考古资料,伏羲氏当兴起于渭河下游,发展到整个关中及周边广大区域,即半坡文化分布区,后来在炎帝文明——庙底沟文化紧逼之下逐步后撤至渭河上游宝鸡天水地区,以至更偏西地区。马家窖文化应为伏羲氏后裔,其彩陶纹饰变形蛙纹与“天鼋”一致。《国语晋语》言黄帝以姬水成。姬水当为天水境内籍水。秦国得名于地名“秦”,其地在天水。秦源于伏羲氏。秦通青。

                炎帝神农氏崛起晋西南
典籍记录和神话传说认为炎帝继伏羲氏而。,炎帝故里据传说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等至少五处。

炎帝继伏羲而王,尚朱(赤),以鸟为图腾。庙底沟文化彩陶纹以鸟纹抽象鸟纹代替鱼纹,大型建筑墙壁,地面涂红色颜料,这正与炎帝文化特征相符。说明庙底沟文化为炎帝文明。

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发源于晋西南地区,则神农氏起源于晋西南无疑也。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厉山当指山西运城中条山。中条山古名历山。

《国语 晋语》言“炎帝以姜水成”。此姜水当为宝鸡汧水即今千河。姜同羌,羌与千古音同。2006年考古发现的秦家滩庙底沟文化遗址大型建筑,地面涂红色颜料,处于千河近旁,推算原面积约200平方米。或为炎帝初都之宫殿。

涿鹿之战发生于华县至灵宝间。灵宝西坡遗址为炎帝最后的都邑。蚩尤实为炎帝末世。西坡遗址F105,F106大型房址面积巨大并涂朱砂,当属于炎帝都邑。F105 ,F106被人为毁坏,被涂白灰的F102,F104等覆压。这正是尚白的有熊氏代替尚朱的炎帝最重要的标志。

                 有熊氏源流
    战国秦汉间学者误把黄帝的黄字理解为黄*色,把轩辕与伏羲分为二人。又把轩辕氏当做第三王朝与有熊氏混为一谈。依考古发现,有熊当称为白帝,对映考古学半坡晚期文化。灵宝为陕原所在,陕当为有熊氏国号,陕通商,为西方之音。
    有熊氏崇尚白色,这是探索其起源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已知最早采用白灰地面的是陕西白水下河遗址。下河遗址F1五边形房址使用面积有300多平米,证明其地位较高。地面白色,当属有熊氏所在。更早的五边形房址发现于陕西彬县水北遗址,这里可能是有熊氏早期的活动中心。
    庆阳西峰南佐遗址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当为有熊氏不同时期都邑所在。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3:18:33
六  伏羲  炎帝  有熊氏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
   伏羲与轩辕为同一人(或世系),首创历数体系,见第一王朝,自号青(秦)帝,青与秦古音相同,后人又称为皇帝,皇者始祖之意。神农氏打败青帝末世,建第二王朝,号炎帝或朱(周)帝,赤帝。有熊氏战败炎帝末世蚩尤,号陕(商)帝,陕古音与商同,商与黄古音相同,又称黄帝。伏羲,神农,有熊合称三皇,活动中心在以渭河流域及周边部分地区。三皇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应象夏商两代那样不断迁徙都邑。
              一 : 皇帝伏羲开国秦岭下
   皇帝 轩辕氏既是 青帝伏羲而与黄帝有熊非一人(或世系)。其一,轩辕在金文写作天鼋,为龟蛙合体。在四象体系属于龙类,或者就是龙的本体,龙特指伏羲。其二,周人以伏羲为文化祖先,周人又言出于天鼋,则天辕既是伏羲。其三,黄帝的“黄”当为“皇”的通假而非“色尚黄”。皇帝即为初始帝王或第一位帝王,第一帝是且只能是青帝伏羲。“皇”字在《说文解字》中解说为“大也,从自,自,始也”。青帝的青本表示第一的意思,因为青在四色中排位第一。第四,《国语晋语》言黄帝炎帝是黄帝在先炎帝在后。第五,黄帝尚黄为五行学家的观点与事实不符。按五德终始说,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王,为木德,色尚青;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色尚赤(朱);黄帝以土德王,色尚黄。在五行说提出以先,在四象体系中无黄*色的位置,天文四宫接替南宫朱雀的是西宫白虎。由此,代替炎帝而王的当为白帝。有熊氏的“熊”本与天鼋相异而与虎同类,自应称为白帝,而与天鼋黄帝并非一人(或世系)。
   青帝伏羲文明对应考古文化为半坡文化:一:半坡文化房屋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在同时代考古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反应天圆地方思想的数学基础。二:半坡文化三足器的消失反应了对称思想建立,对称是历数体系的重要标志。在当时考古文化中独树一帜。三:半坡文化文物反应当时以掌握圆的六等分画法和四等分画法。如半坡遗址石环,彩陶盆纹饰,大地湾二期彩陶曲腹盆等。四:半坡遗址石柱的树立标志当时已经观测影子授时,石柱截面大体呈六边形,与历法用六做除数相同。五:半坡文化极流行鱼纹,在四象体系中鱼为鳞虫,与龙同类。鱼或许就是最早的龙。而伏羲图腾为龙。六:半坡文化有大量葫芦形彩陶器,据闻一多考证,盘古,伏羲为一人,本意为葫芦。七:半坡文化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崇尚鸟纹和红色,与炎帝相符,间接证明半坡文化是伏羲文明。
   伏羲故都 陈之所在在全国关于伏羲活动地传说比较著名至少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陕西骊山周边,河南淮阳,河北新乐,山东曲阜,等六处。淮阳,新乐及曲阜在半坡文化分布区之外,显然只是后人纪念伏羲之地。两千年来淮阳被认作伏羲故都源于《汉书地理志》对“伏羲都陈”的解释。伏羲所都之陈当为秦,在渭河流域,非周代诸侯国陈国所在地。依考古资料,伏羲氏当兴起于渭河下游,发展到整个关中及周边广大区域,即半坡文化分布区,后来在炎帝文明——庙底沟文化紧逼之下逐步后撤至渭河上游宝鸡天水地区,以至更偏西地区。马家窖文化应为伏羲氏后裔,其彩陶纹饰变形蛙纹与“天鼋”一致。《国语晋语》言黄帝以姬水成。姬水当为天水境内籍水。秦国得名于地名“秦”,其地在天水。秦源于伏羲氏。秦通青。
                炎帝神农氏崛起晋西南
   典籍记录和神话传说认为炎帝继伏羲氏而。,炎帝故里据传说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等至少五处。
   炎帝继伏羲而王,尚朱(赤),以鸟为图腾。庙底沟文化彩陶纹以鸟纹抽象鸟纹代替鱼纹,大型建筑墙壁,地面涂红色颜料,这正与炎帝文化特征相符。说明庙底沟文化为炎帝文明。
   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发源于晋西南地区,则神农氏起源于晋西南无疑也。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厉山当指山西运城中条山。中条山古名历山。
   《国语 晋语》言“炎帝以姜水成”。此姜水当为宝鸡汧水即今千河。姜同羌,羌与千古音同。2006年考古发现的秦家滩庙底沟文化遗址大型建筑,地面涂红色颜料,处于千河近旁,推算原面积约200平方米。或为炎帝初都之宫殿。
   涿鹿之战发生于华县至灵宝间。灵宝西坡遗址为炎帝最后的都邑。蚩尤实为炎帝末世。西坡遗址F105,F106大型房址面积巨大并涂朱砂,当属于炎帝都邑。F105 ,F106被人为毁坏,被涂白灰的F102,F104等覆压。这正是尚白的有熊氏代替尚朱的炎帝最重要的标志。
                 有熊氏源流
    战国秦汉间学者误把黄帝的黄字理解为黄*色,把轩辕与伏羲分为二人。又把轩辕氏当做第三王朝与有熊氏混为一谈。依考古发现,有熊当称为白帝,对映考古学半坡晚期文化。灵宝为陕原所在,陕当为有熊氏国号,陕通商,为西方之音。
    有熊氏崇尚白色,这是探索其起源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已知最早采用白灰地面的是陕西白水下河遗址。下河遗址F1五边形房址使用面积有300多平米,证明其地位较高。地面白色,当属有熊氏所在。更早的五边形房址发现于陕西彬县水北遗址,这里可能是有熊氏早期的活动中心。
    庆阳西峰南佐遗址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当为有熊氏不同时期都邑所在。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3:46:27
七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受华夏文明影响而产生

     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相同及相似点

一 苏美尔人用360,60,及10进位,与中国相同。

二 苏美尔意思为黑头,中国人自称黎民(秦代改称黔首),其意相同。

三 苏美人所在地在《旧约全书》中称为shinar,与夏音近。

四 苏美尔人划分黄道为十二星座,中国分黄道为十二宫。

五 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都有大洪水的传说。苏美尔文字与汉字同为象形文字。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的理由

360,60 ,10 进位制和黄道十二等分源于太阳历的创造,而苏美尔文明使用的是太阴历!说明苏美尔文明数学体系非其原创,而系外来传入。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由十二节点划分为十二气,构成标准太阳历。八卦是历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证据。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华夏文明由本地史前文化白家村文化发展而来,脉络清楚;而苏美尔人既不是印欧人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语。也就是说苏美文明并非产生于当地。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华夏文明诞生地渭河流域及周边地区降雨量大于现在,因降雨发生全流域持续性洪水很正常。两河流域下游地区地处干旱气候区,没有产生因持续降雨爆发长期大洪水的地理气候依据,——当地洪水源于上游来水。

综上所述,伏羲创立八卦,四象,使中国率先进入文明社会,苏美尔等古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受华夏文明影响而产生。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3 15:51:58
本帖最后由 金宇飞 于 2012-2-3 16:04 编辑

最好列个表,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表达研究结果。
譬如:
传说谱系

考古遗存

历史年代

伏羲(包牺、大皞)

贾湖文化

公元前7000~前5800
共工

裴李岗文化

公元前5800~前5000
神农和炎帝

仰韶文化

公元前5000~前3000
黄帝

早期龙山文化

公元前3000~前2700
颛顼尧、舜、禹、启

龙山文化

公元前2700~前2000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7:21:12
9# 金宇飞
多谢指导。因有关文化具体年代有较大争议,故未附图
yong321 发表于 2012-2-4 02:03:48
本帖最后由 yong321 于 2012-2-4 02:22 编辑

> 青即China的开端

有新意!不知其他学者有没有这个看法?

> 汉语古音n ng有时不分,青又读为秦(Chin或qin)

我查了一下潘悟云先生的上古音表(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好像各位专家都对“青”和“秦”的ŋ和n分得很清楚。虽然上古音猜测成分较多,但不致于大家都错了吧?

> 华于夏为异音,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夏音又读为哈(ha),直至今天,陕西方言

“华”和“夏”的上古音还是差别挺大的,多数学者认为“夏”字用声母g,而“华”字声母与现在没有多大差别。比较用专家们从上古韵文文献推导出的古音表和用今天当地的方言来推测两个字是否在上古接近,我想还是用前一种方法好。

> 苏美尔意思为黑头

“苏美尔”一词的意思是"land of the civilized lords"[文明之主的土地] 或 "native land"[故土](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Sumer),但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人”(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7%BE%8E%E5%B0%94)。

>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这个结论有点大,希望读到更多的论证。一般大家(不限于中国人)读过世界史的都认为苏美尔文明最早,但我们不时地听到不同的声音,如个别印度人认为他们的文明是最早的等等。这个简短的问答:http://au.answers.yahoo.com/ques ... 100310185736AApUauG 值得推荐。

根据http://en.wikipedia.org/wiki/Cradle_of_civilization,如果文字的书写作为文明的标志,最早的文明摇篮是在苏美尔。维*基*百*科这篇文章很长,不妨只读含early或earliest一词的句子。

> http://blog.ifeng.com.5139943/html

http://blog.ifeng.com/5139943.html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4 14:24:53
> “华”和“夏”的上古音还是差别挺大的,多数学者认为“夏”字用声母g,而“华”字声母与现在没有多大差别。比较用专家们从上古韵文文献推导出的古音表和用今天当地的方言来推测两个字是否在上古接近,我想还是用前一种方法好。
yong321 发表于 2012-2-4 02:03


“华”和“夏”的上海话读音是一样的,上海话可是古音哟。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4 14:28:40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这个结论有点大,希望读到更多的论证。一般大家(不限于中国人)读过世界史的都认为苏美尔文明最早,但我们不时地听到不同的声音,如个别印度人认为他们的文明是最早的等等。
yong321 发表于 2012-2-4 02:03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并没有说中国的文明是最早。
尽管如此,这个结论确实有点大,确实需要更多的旁征博引和更多的论证。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4 14:57:46
11# yong321
在大部分南方话中,eng读为en,ing读为in很常见。尤其是ing在南方话中与in同音。由于历史原因南方话更近于古音。先生可听一下京剧,川剧之类或直接向南方人了解。
     x与g,h可互通。古人造字,形声字音从声旁港声母为g,巷声母为h或x。华与夏连称华夏始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此前皆单称华,诸华或夏,诸夏。孔子以华 ,夏为同义词“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可见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其他注解相类似。军康以为,古人族群国家认同最看重的是血缘和地域,而非文华发达与否。当时中原各国均尊奉同一祖先天鼋(军康以为即伏羲),故华,夏当为天鼋族姓氏(族徽)或起源地名称。古人姓氏往往同时代表其起源地,如陈,杨等等。
yong321 发表于 2012-2-5 01:12:45
> 上海话可是古音哟

不妨说吴越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音。

>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并没有说中国的文明是最早。

我想过这一点的,但你想想,历史不是逻辑学,历史上的“A源于B”一定只能在时间上B先于A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是逻辑学,就不能这样说了。)

> 在大部分南方话中,eng读为en,ing读为in很常见。尤其是ing在南方话中与in同音。由于历史原因南方话更近于古音。先生可听一下京剧,川剧之类或直接向南方人了解。

我是四川人,深有体会!南方的确将eng读为en,ing读为in。不知道古音韵研究的专家们有没有一个南方古音的表可供查询?这恐怕永远不可能,因为上古韵文(诗经等)主要是中原一带的。用现代南方方言eng读为en的事实断定几千年前也如此,让人不放心。

> x与g,h可互通。古人造字,形声字音从声旁港声母为g,巷声母为h或x。

不知你的“x”是不是拼音的x?潘悟云表用的是国际音标,其中[x]不是汉语拼音的x,而是与[h]发音接近的一个声母(但用舌后部发声)。“x与g,h可互通”我还不是太懂。

> 华与夏连称华夏始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孔子以华 ,夏为同义词...

是的!谢谢考证!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5 08:27:47
15# yong321
因为不同资料对苏美尔文明和半坡文化掌握历法(军康以为伏羲文明)距今年代各有不同说法,如目前不能直接从时间先后作以比较,这也是军康命题目为“说”的缘由,说者假说也。这一点还有待于有关研究机构对两者进行同一表准下的考古年代测定。
     今日之南方汉人,古之中原人也。
好蛋 发表于 2012-2-6 10:56:04
最好列个表,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表达研究结果。
譬如:
传说谱系
考古遗存

历史年代

伏羲(包牺、大皞)

贾湖文化

公元前7000~前5800
共工

裴李岗文化

公元前5800~前5000
神农和炎帝

仰 ...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3 15:51


伏羲之后,应该是少典吧,以后是炎帝、黄帝。
共工,好像是颛顼时期的,晚于炎黄二帝。
yong321 发表于 2012-2-6 22:19:14
> 华与夏连称华夏始于《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从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 ... #.E5.8D.8E.E5.A4.8F)读到:
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6 23:28:48
18# yong321
一时失于严谨,谢了。
各位对此章关注如此,为何不及其他?第二至第六章才是军康此文的重点。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8 12:18:54
伏羲之后,应该是少典吧,以后是炎帝、黄帝。
共工,好像是颛顼时期的,晚于炎黄二帝。
好蛋 发表于 2012-2-6 10:56


《左传》:“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所以这个是按《左传》的顺序。不过也符合考古资料。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8 12:29:38
五  五行说的错误与四象体系复原

五行学并非上古文化的原貌。四象才代表中国古代文化。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3 13:04


我的看法正好与您相反。我认为:
四象并非上古文化的原貌。五行才代表中国古代文化。

见:
四象的起源 http://blog.163.com/jin_yufei/blog/static/6389409420119744949269/
龙山文化与古史传说的对比研究 http://blog.163.com/jin_yufei/blog/static/63894094201011541245869/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9 18:15:33
21# 金宇飞
先生在博文《西坡遗址不是黄帝的,而是炎帝的》中与军康不谋而合,认为西坡遗址是炎帝的(宫殿所在)。依据是“尚红”。依先生言黄帝当尚黄,不知先生在那些遗址找到尚黄证据以对炎黄二时代断代?尚红为所谓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文化特征,仰韶文化晚期被白色代替,先生何以以把仰韶文化晚期划归炎帝时代?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10 15:00:11
先生在博文《西坡遗址不是黄帝的,而是炎帝的》中与军康不谋而合,认为西坡遗址是炎帝的(宫殿所在)。依据是“尚红”。依先生言黄帝当尚黄,不知先生在那些遗址找到尚黄证据以对炎黄二时代断代?尚红为所谓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文化特征,仰韶文化晚期被白色代替,先生何以以把仰韶文化晚期划归炎帝时代?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9 18:15


整个仰韶文化,尤其是从宝鸡到陕县一带,一直都是彩绘红陶,整个仰韶文化时期的尚红特征明显。
黄帝尚黄,但在各时期的考古遗存,几乎都没有黄陶实物。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当时黄陶不好制作,或者黄陶质量不行不能实用。在仰韶文化之后的早期龙山文化,是灰陶为主。我以为,灰陶,可能是青陶。所以,黄帝是以黄为尊而独用,而天下则尚青。像“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样的俗语,春为年首,甲为首,等等,应当就是源自于这个时期的,而这个时期正是黄帝时期。所以说,黄帝为人文始祖,我们一直在传承黄帝文化。
至于仰韶文化晚期被白色代替,这个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是很清楚。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yong321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10 20:29:50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10 20:55 编辑

23# 金宇飞 彩陶是红色源于工艺。陶土含铁元素,经火高温红烤会氧化,氧化铁称红色。最初古人不还原技术,故彩陶为红色或黄红色。
西坡遗址F105,Ff06地面,墙壁等用朱砂类红色染料,是为尚红。据有关资料,F105,F106被认为拆毁填埋,代之而起的F102,F103等及社科院考古所李新伟先生正主持发掘的大型房址地面等是白色。
    甘肃庄浪大嘴梁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蓝田新街遗址等仰韶文化晚期遗址都有白灰地面的发现,可以说白灰抹墙和白灰地面是广泛分布的。陕西白水下河村遗址是目前最早使用白灰地面的遗址之一。
庆阳南佐遗址现存九出大型基址。已发掘的一号基址长33.5米,宽18.8米,室内面积630平方米。室内抹白灰面。他的面积已大大超越西坡遗址F105等,当为最高级别。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的特殊结构,面积说明其地位极高。
    以黄帝为人文初祖为近代说法,属于对《史记》以皇帝开篇的误误解——司马迁承认五行也就承认伏羲青帝,神农炎帝在黄帝以先存在,以黄帝开篇是因为司马迁认为汉朝尚黄,遥继黄帝。司马迁是汉尚黄说的最积极的推动者。
     在古代历代是以伏羲为初祖。龙的传人的龙指伏羲,青色是伏羲的标志。若以灰或黑为青,那么半坡文化早就有了。彩陶用灰或黑在红色底色上作图案。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谢谢分享!最好能在详述考古细节后作一两句 ...

查看全部评分

yong321 发表于 2012-2-11 00:00:11
> 以黄帝为人文初祖为近代说法,属于对《史记》以皇帝开篇的误误解...在古代历代是以伏羲为初祖

很有趣!能否详说?“近代”是什么时间?谁?“古代历代”是什么时间?谢谢!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11 11:55:07
24# 杨军康

彩陶是红色源于工艺。——这当然是这样的,而且是有意这样的,这才是尚红。
至于尚红民族,并非一切都是红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很多专家否定古代有尚色之俗,也是这样举反例来论证的。所以尚红民族的地基用白色,未尝不可。
以黄帝为人文初祖为近代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很清楚,当时天下皆言黄帝。可见此说不是近代说法。而认伏羲青帝为第一,我想正是黄帝时期定的规矩。
至于汉朝尚黄,那只是黄帝尚黄,而汉人是尚红的,并一直传承至今天的汉族。见:刘邦是蚩尤的后裔 http://blog.163.com/jin_yufei/blog/static/63894094201192264724591/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11 19:08:02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11 20:08 编辑

26# 金宇飞
    农村老式陶窑有这样的结构,顶部有一水池,可烧黑红二色陶器。当陶器烧好后,自然冷却,因为烧制过程高温氧化作用,陶器称红色或黄红色。在陶器烧好后,在陶窑顶水池加满水,使水渗入窑内,与炭火反应生成还原性气体,使陶器内三价铁离子还原,烧出黑色陶器。黑色陶器比红色复杂在此。因此红色陶器是最初没掌握不充分燃烧还原技术的自然产物,烧制黑色才是人为。
     尚红地基用白色未尝不可,但一个炎帝王朝会突然舍弃其标志颜色而改为白色吗?
     汉朝尚红源于刘向,刘歆父子。向歆父子提出了与邹衍五行相克不同的五行相生理论,认为汉应尚红,继尧之统。被王莽所用,以作为篡汉的理由,使汉尚火说流传天下。刘秀中兴汉朝,顺时继承此说,是为炎汉之说正是发端。《史记》记载的很清楚,汉代秦有天下,高祖以黑   空缺,以为待己而立,自以为得水德而王,尚黑。后几经争论,于武帝朝改为尚黄,易以土德。赤帝子杀白帝子的传说应这样理解:秦始皇自以为尚黑,在五行中居白帝后故被称为白帝子。汉尚黄,在五行中居赤(炎)帝后,被称为赤帝子。
     金文多有“出于天鼋”之说,但至今并为有“出于有熊”之说。
金宇飞 发表于 2012-2-12 11:42:37
27# 杨军康

仰韶文化烧了2000年色泽相同的红陶,是因为技术不行?我跟专家的看法正好相反,我以为,他们能连续2000年不变色,说明他们很能,技术控制得很好。

尚红地基用白色未尝不可,但一个炎帝王朝会突然舍弃其标志颜色而改为白色吗?
——不得不再次强调,使用其他颜色,并不等于是不尚红的证据。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12 13:17:59
本帖最后由 杨军康 于 2012-2-12 14:02 编辑

28# 金宇飞
     只要古人不懂还原技术或不用此技术,用含铁元素的陶土烧一万年,陶器都是红色(因铁元素含量高低有差别)。只会因火的温度呈现深浅差别和颜色一致性的差别。
      古人即尊敬祖先。同一王朝绝不会轻易改变制度。使用其他颜色并不等于不是尚红没错,但既然使用了几百年,为什么突然不用呢?
     先生以整个仰韶文化为炎帝文化,军康以为颇为不妥。仰韶文化前期即半坡文化彩陶以鱼纹流行为标志。仰韶文化中期彩陶以鸟纹流行为标志。鱼为鳞虫,属于龙类——古代以龙为鳞虫之长。当为轩辕伏羲时代。庙底沟文化红色流行,彩陶鸟纹流行并非单一证据。
    黄帝为有熊氏,熊在四方体系属毛虫类,应西方——白虎为毛虫之长。仰韶晚期文化(半坡晚期文化 ,西王村文化 )大型房址设舍弃红色抹墙红色地面,大量使用白色。白色对应西方,与熊对应西方一致。
    《史记  五帝本纪》黑帝颛顼直承黄帝后。而中无另一“白帝”。而考古发现,黑陶流行在仰韶晚期之后,与颛顼尚黑对应。中无黄*色的流行。
      天文黄道带分为四象,并非五象。朱雀之后是白虎。
      伏羲,神农,有熊都上应天极,岂有单以 黄帝为中央之帝?所谓的东方——木(风)——青——龙,南——火——朱(赤)——鸟,等表示帝位,当为序位,而非以某地为参照的实际地理方位。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15 16:29:58
25# yong321

在北京明清两朝“历代帝王庙”中最高位置是伏羲,炎帝,黄帝分列其下左右。在史书中并不能找到黄帝(有熊氏)是人文初祖的说法。
以黄帝为“人文初祖”源于程潜1937年给黄帝陵敬写“人文初祖”匾额,初为石牌,未立而碎,1938年重题木匾。据朱乃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一文,在学术界是唐兰首先提出黄帝为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对应大汶口文化。这其实是依据西方文明三要素之一文字为文明的标志,及《史记 五帝本纪》黄帝令仓颉造字的记载两条推出。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