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文明起源于中国新说【中国网采用】

发布者: 杨军康 | 发布时间: 2012-2-16 11:43| 查看数: 2098| 评论数: 11|帖子模式

该贴已被中国网采用,详见
http://www.gxfxwh.com/thread-22063-1-2.html

一 China与华夏的由来 附昆仑即秦岭
      传说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四方体系,建立了中国第一王朝。伏羲称青帝,青即China的开端。中为四方参照点,即圭表。既是地理方位的大地原点,也是授时依据。中国即授时圭表所在。
伏羲以青为号。青与东方同义表序位,在四象中排第一位,表第一王朝。此为China与华夏之源。汉语古音n ng有时不分,青又读为秦(Chin或qin)。秦国及秦朝因源于秦地而得名。Chin加后缀元音a即为China,即汉语夏。华于夏为异音,华即是夏,夏即是华。夏音又读为哈(ha),直至今天,陕西方言,粤语等说上下的下发音哈,华音与ha相同通。巴是华的变音,巴古音fa,与华音近。
泰山,昆仑山,秦岭本是一山。
      泰山与秦岭 东岳泰山是帝王封禅祭拜天地的地方,也即离天最近的地方。换言之即古人认为最高的山。也就是所谓“天柱”。《史记 封禅书》言伏羲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等。古帝王祭天当在自身统治范围内,伏羲神农活动中心皆在西至天水,东至三门峡一带(见《文明起源于中国新说六 伏 羲氏 炎帝有熊氏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因此当时的泰山绝不会是山东境内的泰山,而只可能是半坡文化中心最高大的山脉——渭河与汉水之间的秦岭。秦本意为青,东方意。秦岭主峰古名太一山,《离骚九歌》称东皇太一,太一星又为最高天神(史记天官书)名。则太一山即为大地中心。
      秦岭与昆仑 昆仑当为秦岭异音词。 先说声母,现代汉语声母q古代可发音为k,如漆(qi)读为(ki);恪(que)读为(ke)。再说韵母。秦岭今天普通话北方话读为qinling,而在南方某些方言中in ing不分(如吴语),读秦岭为qinlin;孔子墓称孔林,林即是陵异音。而in un发音接近有时可互转。普通话寻找的寻(xun)在西安话发音为xin(新);信(xin)息由说成讯(xun)息。综上而言,秦岭(qinling)在古代可被读为昆仑(kunlun)。昆仑是古人心目中最高最神圣的山,有“万山之祖”“龙山”的称呼。昆仑山是天柱,大地中心,这与太一山是同义的。如上文,伏羲,炎帝,黄帝时代中国人面对的最高山是秦岭,因此当时昆仑即秦岭。
二  古代文明的核心标志
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标志不是城市,文字青铜器,而是历数体系(太阳历,方位,进位制计数法)的创造和应用。
首先,历数体系促进了古人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文化水平的进步。
太阳历的产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利用水平。在什么时候种植比用什么工具更重要。太阳历的产生使古代先民准确掌握了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期。这一点远比青铜器代替石器对农业生产力促进的作用大。在一特定区域,每种农作物的最佳种植期是以个较小时间段。在最佳种植期以外的时间段种植,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会大幅降低甚至绝收。历法的应用可使远古先民提高种植效率。
以太阳运动为参照的方位体系的确立极大扩大了古人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广大地域不同部落交往与联合。东西南北的确定,理论上可是人类走遍全世界,在交通条件允许情况下。
数学比文字更能代表科技文化进步,进位制的创造和应用促进了古人计数与运算能力,使少数人管理成千上万人成为可能。古今中外人口管理是分级进行的,依赖的工具是进位制数学体系。
其次,历数体系的创造标志一个前所未有的权力机构的产生,把人类带入文明社会。历法观测需要长期不间断进行,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标志脑力劳动的分工。
历数体系表志强制性统一准则的产生,法律一词原意就是历法和与其相关的音律。税赋和度量衡因此而产生。
历法在古代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所垄断,那么从历法从创造之时就被垄断和神秘化,否则后来者是难以垄断的,比如火的应用。也意味着授时权及相关权力最初就是世袭的,被少数人掌握的。
最后,授时权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权力,颁布历法和年号代表王朝地位,一直贯穿整个古代社会,改正朔,易服色,改元是新王朝或新帝王头等大事。《春秋》对正朔不行于诸侯的讽刺;《史记》言“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汉书》以律历志为十志之首,居礼乐之前。直至清代,“《南山集》案”就是因为戴名世使用了南明年号。三  历数(太阳历方位,进位制计数法)的起源数学原理(见易学研究《八卦方位图解密》后附文,文略)5 i2 p2 D: O+ f
                四  八卦方位图解密(见易学研究,文略)4 i# p" w1 ^6 D* u' o- ~9 ^7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 F0 \: B# ?9 ^2 p(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d4 B; y7 F- H& H/ w"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夏代铜钺 内圈六个十字纹,外圈十二个十字纹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地湾四期F901遗址  以门道为对称:大火塘,室内大柱,六块石板,十二柱础形成完整数列,与历法起源数学原理神合% P4 e0 A& @  E2 c8 @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半坡遗址石环) ^4 m* e# a3 n*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25.52 KB)
2012-2-3 14:04



大地湾二期彩陶曲腹盆 以相邻黑色三角为鱼头,中间底色为鱼身,展开形成左右各六共十二条鱼
五  五行说的错误与四象体系复原5 @* ]& b* J" a& M
   五行学说,由战国后期齐国学者邹衍倡导,以五方五行五虫五色五音等相匹配的学说,传说伏羲时代建立,被作为华夏文化的基石,覆盖了天文,医学,艺术政*治 祖先祭祀等方方面面。此学说具体记载于《吕氏春秋 十二记》和《淮南子 》及《黄帝内经》等古籍中。

   但是五行学并非战国以前中国文化的原貌,是邹衍等人对四象体系的误解和篡改。整个过程持续上百年。

   五行说的基础是东南西北中五方。这也是其错误的根源。方的原意为直角。汉代伏羲女娲画像石手手中所拿矩尺是也。平面正好可以分为四个直角,也即四方,不存在第五方。中只是一点。

   《尚书 尧典》只言四方四岳,未有五方五岳之说。甲骨文中也未有五方,只有四方。
6 Z2 i3 L$ Y: P0 \( A6 [
   考古发现,战国以先古人以四方四色四灵相匹配,最典型的是曾侯乙墓漆箱天文图。另外有虢国铜镜等。战国至汉代五行与四象并列,至汉代中叶,四象体系被取代。详见冯时《中国考古天文学》一书。& S; S5 v3 `( X' i

   五味中辣味并非味觉,不可与四味并列。

   综上所述,五行学并非上古文化的原貌。四象才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四象体系如下:5 J% R& N. F4 G5 m  a  d( f6 p

四向   四气  四象     四色  四灵   四味   四脏

东     湿   木(风)      青    龙     酸    心(指胃)& r' T, _' R* B9 @

南     热   火            朱    凤     苦    肝( Z0 D. F) t$ Q: T' q+ z* Q

西    燥    金(尘即土)  白   虎(狮 咸   肾

北    寒    水(冰)     黑    鹿     甜   肺  T2 }) c9 _# }  Y% h6 b; D
8 x  e% x/ U/ l! h
四象体系建立:伏羲氏发现了直角与平面的数学关系,以四向为基础,以四分发为数学依据,以事物在地理上的联系建立:四向为大地上的方向;四气为四方四种气候要素;四象为四方四种气候现象;四色为四方地质特点颜色;四灵为鳞羽毛角四类动物代表;四味为四方植物特色味道。四脏为按气候与人体功能相关性对内脏的划分。$ m& S2 x  F6 V8 d: N% b$ A- \

东方湿润,多台风;大海为青色;有鳞片的鱼类及两爬类分布广泛;植物果实酸味突出;
' |* f7 A6 W, i' V: a
以人体比附自然,自然界水源于东方,人体水分以胃吸收为主。心原指胃,俗语云葱辣鼻子蒜辣心,胃痛说心口痛,心皆指胃。$ m+ G4 m+ l  C8 E! t, O6 i9 B

南方炎热,地表如火;土壤红色(朱);鸟类喜暖,冬季迁于南方;苦味植物多分布与南方;以人体比附自然,抵抗寒冷的高能量物质脂肪等由肝脏吸收转化储存。6 i  {, m7 z+ V/ j0 X
3 L. k8 q) O  b& A- |4 J
西方干燥,多沙尘;高山冰雪长年为白色;狮子为草原猛兽,陆地最大食肉动物;咸味植物梭梭分布在中国西部干旱地区;以人体比附自然,水分散失以肾脏为主。
1 _( X1 ?% X: c: S/ n6 b
北方寒冷,多冰冻;黑土广泛分布,极夜时整天黑暗;角最发达的鹿以北方为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植物果实甜味占优,西瓜即源于北方;以人体比附自然,人体热量的散失除体表散失以外,以肺为主——通过呼吸。
六  伏羲  炎帝  有熊氏与考古文化对应关系% u5 U' h* M3 l
   伏羲与轩辕为同一人(或世系),首创历数体系,见第一王朝,自号青(秦)帝,青与秦古音相同,后人又称为皇帝,皇者始祖之意。神农氏打败青帝末世,建第二王朝,号炎帝或朱(周)帝,赤帝。有熊氏战败炎帝末世蚩尤,号陕(商)帝,陕古音与商同,商与黄古音相同,又称黄帝。伏羲,神农,有熊合称三皇,活动中心在以渭河流域及周边部分地区。三皇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应象夏商两代那样不断迁徙都邑。 ! n  D; b3 R, B* ?/ `  ]
              一 : 皇帝伏羲开国秦岭下: l9 O( @. H& R4 X( g
   皇帝 轩辕氏既是 青帝伏羲而与黄帝有熊非一人(或世系)。其一,轩辕在金文写作天鼋,为龟蛙合体。在四象体系属于龙类,或者就是龙的本体,龙特指伏羲。其二,周人以伏羲为文化祖先,周人又言出于天鼋,则天辕既是伏羲。其三,黄帝的“黄”当为“皇”的通假而非“色尚黄”。皇帝即为初始帝王或第一位帝王,第一帝是且只能是青帝伏羲。“皇”字在《说文解字》中解说为“大也,从自,自,始也”。青帝的青本表示第一的意思,因为青在四色中排位第一。第四,《国语晋语》言黄帝炎帝是黄帝在先炎帝在后。第五,黄帝尚黄为五行学家的观点与事实不符。按五德终始说,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王,为木德,色尚青;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色尚赤(朱);黄帝以土德王,色尚黄。在五行说提出以先,在四象体系中无黄*色的位置,天文四宫接替南宫朱雀的是西宫白虎。由此,代替炎帝而王的当为白帝。有熊氏的“熊”本与天鼋相异而与虎同类,自应称为白帝,而与天鼋黄帝并非一人(或世系)。
   青帝伏羲文明对应考古文化为半坡文化:一:半坡文化房屋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在同时代考古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反应天圆地方思想的数学基础。二:半坡文化三足器的消失反应了对称思想建立,对称是历数体系的重要标志。在当时考古文化中独树一帜。三:半坡文化文物反应当时以掌握圆的六等分画法和四等分画法。如半坡遗址石环,彩陶盆纹饰,大地湾二期彩陶曲腹盆等。四:半坡遗址石柱的树立标志当时已经观测影子授时,石柱截面大体呈六边形,与历法用六做除数相同。五:半坡文化极流行鱼纹,在四象体系中鱼为鳞虫,与龙同类。鱼或许就是最早的龙。而伏羲图腾为龙。六:半坡文化有大量葫芦形彩陶器,据闻一多考证,盘古,伏羲为一人,本意为葫芦。七:半坡文化被庙底沟文化取代,庙底沟文化崇尚鸟纹和红色,与炎帝相符,间接证明半坡文化是伏羲文明。

   伏羲故都 陈之所在在全国关于伏羲活动地传说比较著名至少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陕西骊山周边,河南淮阳,河北新乐,山东曲阜,等六处。淮阳,新乐及曲阜在半坡文化分布区之外,显然只是后人纪念伏羲之地。两千年来淮阳被认作伏羲故都源于《汉书地理志》对“伏羲都陈”的解释。伏羲所都之陈当为秦,在渭河流域,非周代诸侯国陈国所在地。依考古资料,伏羲氏当兴起于渭河下游,发展到整个关中及周边广大区域,即半坡文化分布区,后来在炎帝文明——庙底沟文化紧逼之下逐步后撤至渭河上游宝鸡天水地区,以至更偏西地区。马家窖文化应为伏羲氏后裔,其彩陶纹饰变形蛙纹与“天鼋”一致。《国语晋语》言黄帝以姬水成。姬水当为天水境内籍水。秦国得名于地名“秦”,其地在天水。秦源于伏羲氏。秦通青。9 U9 w  G* q+ @' ?" f4 p

                炎帝神农氏崛起晋西南% ^- `7 i4 s2 }5 o/ I6 s
典籍记录和神话传说认为炎帝继伏羲氏而。,炎帝故里据传说有甘肃天水,陕西宝鸡,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等至少五处。0 @$ @, D, x9 O* h) m
! f9 `, T' a- U" o
炎帝继伏羲而王,尚朱(赤),以鸟为图腾。庙底沟文化彩陶纹以鸟纹抽象鸟纹代替鱼纹,大型建筑墙壁,地面涂红色颜料,这正与炎帝文化特征相符。说明庙底沟文化为炎帝文明。2 o$ ?; w" O8 {6 O# M! `# y7 T( f

考古发现,庙底沟文化发源于晋西南地区,则神农氏起源于晋西南无疑也。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厉山当指山西运城中条山。中条山古名历山。
0 d. F$ H1 }% S9 ~" W) P: D. L
《国语 晋语》言“炎帝以姜水成”。此姜水当为宝鸡汧水即今千河。姜同羌,羌与千古音同。2006年考古发现的秦家滩庙底沟文化遗址大型建筑,地面涂红色颜料,处于千河近旁,推算原面积约200平方米。或为炎帝初都之宫殿。

涿鹿之战发生于华县至灵宝间。灵宝西坡遗址为炎帝最后的都邑。蚩尤实为炎帝末世。西坡遗址F105,F106大型房址面积巨大并涂朱砂,当属于炎帝都邑。F105 ,F106被人为毁坏,被涂白灰的F102,F104等覆压。这正是尚白的有熊氏代替尚朱的炎帝最重要的标志。! U0 K/ G( R0 L$ H
& s* q# {9 B% K6 A5 R; f( d
                 有熊氏源流
    战国秦汉间学者误把黄帝的黄字理解为黄*色,把轩辕与伏羲分为二人。又把轩辕氏当做第三王朝与有熊氏混为一谈。依考古发现,有熊当称为白帝,对映考古学半坡晚期文化。灵宝为陕原所在,陕当为有熊氏国号,陕通商,为西方之音。6 K7 L! R) Q$ K! p5 \* M
    有熊氏崇尚白色,这是探索其起源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在庙底沟文化晚期,已知最早采用白灰地面的是陕西白水下河遗址。下河遗址F1五边形房址使用面积有300多平米,证明其地位较高。地面白色,当属有熊氏所在。更早的五边形房址发现于陕西彬县水北遗址,这里可能是有熊氏早期的活动中心。! w6 }3 P+ T  f2 b  H/ `. b) w
    庆阳西峰南佐遗址 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四期当为有熊氏不同时期都邑所在。
七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受华夏文明影响而产生) |0 i) m0 }, w: D" B/ h% `* Q
* s. }2 P( H: N" u
     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相同及相似点/ S; V5 _. r/ _
+ J) o1 v: J& o
一 苏美尔人用360,60,及10进位,与中国相同。( M4 \3 f1 h3 I' Q; `% L$ P% H1 E
$ G5 Q$ a; C; p
二 苏美尔意思为黑头,中国人自称黎民(秦代改称黔首),其意相同。9 P7 K- ?& `5 y
# q) F# i) ?, x- u: y
三 苏美人所在地在《旧约全书》中称为shinar,与夏音近。
* A5 E6 B6 c- [9 t
四 苏美尔人划分黄道为十二星座,中国分黄道为十二宫。

五 苏美尔文明与华夏文明都有大洪水的传说。苏美尔文字与汉字同为象形文字。

        苏美尔文明源于中国的理由
3 B1 e' g4 }8 r) T: \/ T; J2 ^
360,60 ,10 进位制和黄道十二等分源于太阳历的创造,而苏美尔文明使用的是太阴历!说明苏美尔文明数学体系非其原创,而系外来传入。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由十二节点划分为十二气,构成标准太阳历。八卦是历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证据。
" G5 Q& L/ I- Z1 ^5 C8 A8 Y4 l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华夏文明由本地史前文化白家村文化发展而来,脉络清楚;而苏美尔人既不是印欧人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全球通史 1500年以前的世界》语。也就是说苏美文明并非产生于当地。

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华夏文明诞生地渭河流域及周边地区降雨量大于现在,因降雨发生全流域持续性洪水很正常。两河流域下游地区地处干旱气候区,没有产生因持续降雨爆发长期大洪水的地理气候依据,——当地洪水源于上游来水。) Y2 V3 [; q; y0 W: O. r4 N* t

综上所述,伏羲创立八卦,四象,使中国率先进入文明社会,苏美尔等古代文明直接或间接受华夏文明影响而产生。

最新评论

雪狼 发表于 2012-2-16 11:49:29
原文地址:http://www.gxfxwh.com/thread-21008-1-1.html
推荐人:yong321,请yong321跟贴领取推荐奖励。
yong321 发表于 2012-2-16 13:11:16
杨先生的立论基于多方考古证据,虽最后的结论尚待进一步研究,却立意新颖,有助学术争鸣。特此推荐。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8 收起 理由
雪狼 + 18

查看全部评分

雪狼 发表于 2012-2-16 13:21:58
不过这类文章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网这样面向普及的网站,普及的应该是争议较少的内容。
yong321 发表于 2012-2-16 21:30:32
不过这类文章可能不太适合中国网这样面向普及的网站,普及的应该是争议较少的内容。
雪狼 发表于 2012-2-16 13:21


原来如此,不过也有道理。谢谢!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2-16 21:36:30
首先感谢yong321先生的推荐。
任何新观点都是有争议的,要是没有争议了,也就不需要普及了!
浪花 发表于 2012-2-17 14:08:57
http://www.gxfxwh.com/thread-20902-1-1.html
请投稿会员注意同时向相应版块发帖
浪花 发表于 2012-4-5 15:52:25
该贴已被中国网采用,详见

http://www.gxfxwh.com/thread-22063-1-2.html
fsdw 发表于 2012-4-8 19:50:56
没有考古学支撑,纯粹联想,难以服人呀。文明的标志是城市。
fsdw 发表于 2012-4-8 20:02:09
没有考古学支撑,纯粹联想,难以服人呀。文明的标志是城市。
杨军康 发表于 2012-4-8 21:24:32
10# fsdw
上边的考古证据先生何以无视?城市是文明的标志,但并非必要标志。
连山 发表于 2012-4-26 23:58:51
10# fsdw
    “文明的标志是城市。”?此论匪夷所思!不知出于哪一大家之口而被先生认可?
     百度后才知,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看来先生对文明的理解不过是舶来之品!
     其实,所谓文明,应该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等等科学和文化知识。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若以城市的出现是文明的标志为标准,那么,农耕文明,桑蚕文明等古代文明都不能算是文明。城市文明又从哪里来?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还是上帝降临的?
      文明是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变迁性的。文明又是多元化的。就像生物的多样性。单一的文明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延续和发展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