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中国网采用]诸子百家之纵横家 一群不讲道德的辩论达人

发布者: 古越中兴 | 发布时间: 2012-6-25 18:13| 查看数: 3361|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2-7-27 11:05 编辑

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道:“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认为六家之学说本质上都是治国之学无疑是正确的。但司马谈将战国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纵横家一派排斥在六家之外,放任事实于不顾,这是极端的死胡同观点。
      其后的刘向父子和班固客观推崇纵横之学,认为战国的纷争离不开纵横学的主导,其学应属于“六经之支与流裔”,包含王治之道。《汉书。艺文志》指出“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使者)之官”,“受命而不受辞”,并将之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如此解释:“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忙于合纵连横,如孟子、荀卿游说梁惠王颇受冷遇,而张仪、惠施游说梁惠王却大受重用。可见那时纵横之学远比所谓的“儒墨显学”来得宠幸。秦相李斯认为,秦国得以一统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张仪、范雎等纵横策士的力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总结道:“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纵横家大多是发迹于“士”阶层中的庶民,个人才华横溢,可谓天文地理人事学说贯通,自我表现欲强烈,精神世界博大洋溢,其祖师爷鬼谷子授业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著名弟*子,在战国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比如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友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等辉煌战功及地位甚至超越帝王之上。
     纵横家理论主要为纵横,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主要以连为主,故可知如何能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是为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主要以破为主,故可知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此为战略思想,是行辩术成大事的基础。若此不查则必游说而不成。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纵横家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及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事事有其妙。其次在游说过程中,当先观其反应,见机行事,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若同则继续,若非则当补遗误,而后以飞箝之术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方法之一,而后再以揣摩之术深察其内心,看其同异,而后快速正确以权谋之术决断。
      纵横家敢于打碎一切伦理道德规范,只以成败论英雄,以个人名利为人生奋斗的终极,而不以个人价值的被认同为终点,国家宗主观念虽为淡薄,但体现了一种拼搏进取的实践品格。他们擅长外交,注重外力的作用,轻仁义而贵权变,热衷于计谋策略。承意观色,简练揣摩;审时度势,有的放矢;妙计奇策,各显神通;语言敷张扬厉,骏爽宏辩。
      但是,纵横学说所讨论的是如何运用谋略手段,在充满矛盾纷纭复杂的政*治生活中“远害就利”之术,其代表作《鬼谷子》在吸取老子辩证法和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思辨、诡辩术,任意歪曲事物的普遍联系,靠主观运用概念的灵活性,构造出一系列的违背事实真实逻辑联系的虚假可能,从而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转危为安,救亡使存”,立于不败之地。它本身是对辩证法的歪曲和玩弄。就其思维方式,往往另辟蹊径地接触到“一切事物均有联络”这一事物普遍联系法则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纵横家的其它不足之处是与“义”无缘,与忠信相悖,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纵横家宗书《鬼谷子》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柳宗元说此书“恐其妄言乱世”,宋濂竟然如此说道:“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
      纵横家及其学说,是非功过应时宜而扬,悖时机而背,岂能以言辞而棺盖论定?

最新评论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7-27 11:04:13
该文已被中国网采用,详见:
http://cul.china.com.cn/2012-07/24/content_5186567.ht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