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老子》第八章帛书甲本第一句:上善治水。引起的思考

发布者: 体用而已 | 发布时间: 2012-8-10 09:16| 查看数: 3005| 评论数: 3|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6 编辑

《老子》第八章帛书甲本第一句:上善治水。整理小组读“治”为“似”。乙本作上善如水。
传世本为而不争。甲本作“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
传世本的“处”众之所恶。帛本为“居”众之所恶。
------(以上参考刘笑敢〈古今老子对堪与析评〉)
中国历史上哪位“上”善于治水呢?毫无疑问是大禹。
有人说大禹是传说中的人物。
我们来看看史籍中的大禹:
《太平广记》载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3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4,拜而求助。即敕5侍女,授禹策召6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7,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吴越春秋》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5也。涂山之歌曰:‘绥绥6白狐,九尾庞庞7;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楚辞》记载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山海经》另载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汉书》记载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
《淮南子》记载
  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自三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左传》记载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
《金楼子》记载  帝禹夏后氏,名曰文命,字高密。 
司马迁《夏本纪》有关于大禹的记载。
《潞安府志·卷四》:“相传大禹经此,相地穿井得泉焉”。
孔子对大禹的评价: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大禹治水”不仅出现在大量的古籍当中。而且也同样出现在了文物中。当今可知有关大禹记载的文物除大量简文材料之外,还出现在已知的三件青铜器物上,如叔夷钟、秦公簋、遂公盨等。其中遂公盨的铭文更是记录了“大禹治水”,与尚书的内容也可相互参照。   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叫“盨”的西周中期的盛水器,它的发现为我国三代时期的夏史实提供可靠的记载。器铭与《尚书.禹贡》的契合,加之具有浓厚西周的价值理念色彩,十分具有学术价值。   其文共九十八字,除末行外,他行铭文皆成匀称分布。铭曰:“天令(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显唯德,民好明德,任才天下,用厥邵好,益美懿德,康亡不懋。孝友盂(喻)明,经济好祀,无废心;好德婚媾,亦惟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绂录。永孚于宁。遂公曰:‘民惟克用,兹德亡诲。’”
禹继任治水之事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事善能。
禹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予善天。
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居善地。
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正善治。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心善渊。
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言善信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记·夏本纪》)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动善時。
大禹最善于治水。如果我们以大禹时代为背景,对这一章的理解就能一气喝成。
关键词:善:
上善治水。--------这是史官对大禹功绩的表述。
水善利万物而又争(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师法大自然,对水的性质的总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時。--------用于社会的治理所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夫唯不争,故无忧。----------治理的效果。
不知到了哪个时期,史官对这篇政论整理了一次,上善治水变成了乙本的上善若水。于是有了帛本的甲乙两个版本。到了传世本又成了上善似水。
与之相对应的是竹简本也有多章内容相同,而竹简的长度长短不同。这也可以认为是史官对老子的整理。
关于竹简本,目前有一种说法:竹简本是周王朝内乱,从周王朝史库里流出来的《老子》版本。所以竹简本内容不全。
根据如下:
《左传·昭公22年》:“王子朝、宾起,有宠于景王。王与宾孟说之:欲立之。”2520年前,周景王要立王子朝为王。
    “单氏取周”时,被单氏追杀的王子朝,逃到楚国告各诸侯见《左传·昭公26年》:“王子朝使告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迷败,倾覆而溺人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闲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弔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郟鄏。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頺祸心。施与叔带,惠、襄辟难。越去王都,则有晋、郑,咸黜不端以绥定王家,则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頿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间有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至于灵王,生而有頿,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灵王、景王克终其世。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谓:‘先王何长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讨之!’帅群不弔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恨)威仪,矫诬先王。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之罔极。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姐妹甥舅,奖顺天法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谷,则所原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而诸侯深图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下。’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闲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闵马父闻子朝之辞曰:文辞以行礼也。子朝干景之命,远晋之大 ,以专其志,无礼甚矣!文辞何为?”
     其后,王子朝被单氏等人暗杀于楚国。250年后,韩非子评论说:“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侵下以谋上。……单氏取周……此六人臣之弑君者也,奸臣闻此蹶然举耳以为是也。”
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随后在赵鞅和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王子朝兵败,同毛伯得、尹文公、召庄公等人携带周朝的大量典籍,出奔楚国避难。前505年,周敬王趁楚国为吴国所破之际,派人杀*死了王子朝。
传说中的老子就是因为这次事件而丢官西行的,呵呵。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推论:《老子》一书,原本是周王朝史库里关于上古政论的总结,由周王朝的史官定期更新以备周王的学习。
只是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西周实行政教合一体制,教育学术掌握在官府手里,所以有 王官学 的说法。进入春秋时期,王权衰微,学术下移。前后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周王朝的文化官员开始外流,散入各诸侯国,甚至有的远走高飞,进入边远四夷之地。
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王子朝和一批贵族子弟携带周王室的典籍投奔到了楚国。《论语·微子》篇记述了一批乐官四散而去,
如:大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鼓方叔逃到了黄河之滨,播鼗武逃到了汉水之岸,少师阳和击磬襄二人则逃到了海滨隐居。中央文化官员的外流,直接导致了周王朝学术文化中心地位的衰落,促进了地域性文化的繁荣发展,一些不用 周礼 而用 夷礼 的诸侯国也随之有了比较发达的学术文化,这就是孔子说的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第二个阶段,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诸侯衰落,政在大夫,甚至出现了 陪臣执国命 的现象,一些诸侯国的文化官员直接流入民间。他们走出官府,不再有官禄可食,为了谋生,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文化知识,向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化服务,比如,担任礼仪顾问、家庭教师,等等,一些有声望的则招徒讲学,这直接导致了民间私学的兴起。
第三阶段。春秋诸子发展了周王朝的文化,于是有诸子百家。于是有了《管子》《商君书》。。。。。。。等等。但是他们的源头都在〈易〉〈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诸子的学术总是有〈易〉〈老〉的影子。因为诸子的学术思想本来就是以周王朝的〈易〉〈老〉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而〈老子〉之第八章,上善治水,可能就是大禹之时史官对大禹治理社会的政*治思想总结。只是由于几千年的传承中,有了变化,成了现在传世本的样了。历史总是若隐若现,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学习〈老子〉,除了感叹我们先人的智慧和能力,更应该激励自己,学会更多知识,具备更多能力,善于把握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能人。

最新评论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9-4 09:46:59
该文已被中国网转发,详见:
http://cul.china.com.cn/guoxue/2012-09/03/content_5301379_2.htm
标题已改为:《老子本意是"上善治水"? 系对大禹思想的总结》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9-4 12:02:29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6 编辑

道德经通行本的原文有句家喻户晓的话,“上善若水故几于道”。有的老师根据考古及自身修行等种种缘由,提出应当是“上善治水”,甚至在正式出版的著作里径直改了。
哪个对或者更贴切要看《道德经》的原文,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二〉心 善 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古之极。
〈三〉与 善 仁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七〉动 善 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总 结 水 之 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可见,老子的重点在于向水的特性来学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体用而已 发表于 2012-9-4 17:42:31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5-3-27 22:06 编辑

张老师好!
从张师的文章来看,张师是下过大功夫的,佩服!
而且,张师用这么多的文字来说明水的特性,可见老子的主题就是要说的水。毫无疑问,水就是老子要说明的东西。不知张师以为如何?
对于张师用打乱篇章进而随心而用的解老,这种方法个人觉得很是新颖。其对错不论,这种方法是值得大家去汲取营养得。
总之。张师的立意是广大的,功力是深厚的。观点是新颖的,方法是有营养的,只是学生的学识不及,不能领会张师如此解老的用意。以学生的功力看来,张师之文章更象是自成一派。以《老子》为底本,在《老子》基础上结合《阴符经》从而有了创新和发展。可喜可贺。并发自内心的敬佩!拱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