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十五)好想国学···《新编易经》

发布者: 好想国学 | 发布时间: 2012-8-30 05:40| 查看数: 73644| 评论数: 136|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3-5-3 09:20:21
三、精神因素使人致病
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情绪的变化引起气的变化,所谓志一而动气。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就属这类病变;另一种情况则是意元体本身的灵明度欠佳,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处理外来的各种信息,使人呈现易病体质,这种情况多与先天状态有关。对此,中医经典《灵枢》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如《本藏篇》中说:
“有其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何也,闻其故。歧伯对曰:……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又说:“五藏皆小者,少病,苦瞧心,大愁忧……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并无意把上述引文做为先天意元体病的例证,只是借它来说明人的先天素质状态是人得病的根据而已。为了说明精神的先天不足可以使人致病,让我们引证道家著作《玉诠》中的一段论述:
“神浊则精气之中潜伏几分不足之因,或不足于木,或不足于金,或不足于水,或不足于火,或不足于土。有此五种不足,一遇外邪,内为牵引,是以着而成病。究竟病则精气自病,治则精气不能自治。”
就是说当神不足时,受一些外界刺激,就可引起自身精神失衡,进而引起气的失调,这类病与前述外来因素使人混元气失常是不一样的。
这里还必须讲清的是,还有一种意元体的病态,即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对生命的影响。一般来说,偏执参照系中的内容,无论是科学的、艺术的,还是道德的参照系模板,对常态智能的人来说,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尤其是与道德意识有关的个性、思想方法,如利己与利人、克己容人的矛盾等,练功到一定水平后,将使这些属于意元体内的活动矛盾激化,因为随着工夫的上进,意元体的灵明度不断提高,对周围事物反映的敏感度提高,反应能力也相应加强。如果参照系中的偏执模式不随着相应的提高,就会因一些琐事招致情绪失常,而使人患病。这样的病用调气的方法是难以治愈的,因为意元体统帅气的能力已随着工夫的上进而强化,调气仅是调其枝末,即使气临时正常了也无济于事,因为意元体经常发放属于病态的信息,使之继续进入病态。这些病只有提高意元体的灵明度才能获得根治。
四、混元气消耗过多
疲劳过度,是耗损混元气的主要原因。
生殖之精的过度耗损,不仅直接消耗人的混元气,而且将影响先天肾气的气场,这样势必影响肠胃对营养的吸收,影响对摄入物质的气化。这一致病机理容易理解,故不详述。
五、遗传病
这是由于父母遗传因素的不足而形成的新生个体的混元气的缺欠。这类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寄希望于遗传基因,但目前尚未有积极可行的方法,然而混元气治疗已经在小试牛刀的过程中,见到了可喜的苗头,如血友病已有治愈的病例。
从上述可以看出,混元医学的病理观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抓住了根本。人的病虽有形气意神的区别,但都是以气为中介,以神为主导的,抓住了神气两个环节,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诚然,在人体具体病理变化过程中,有从气的变化引起形态变化,如气的凝聚以形成各种实体性病态物,也有因气的失衡而招致生物致病物的侵袭等,但这一切仍未超出神气变化的范畴。
Ⅳ、混元医疗观
混元整体理论运用于医疗,不仅和中医治病、西医治病有别,而且和很多气功门派所进行的气功医疗也不相同。混元医学在治病时,不是着眼于病的状况,而是着眼于人混元气的运动,使失去正常运动的混元气恢复正常。说得简单、通俗些,就是不搞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这是“执一驭万”的简便易行而高效果的治病方法,我们这种提法似乎有悖常理,其实,在传统气功中是有类似论述的,如《云笈七签‧服气疗病》中说:
“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必存其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气所在,觉其气行体中,起于鼻,下达十指末,则澄和其神,不须针药灸刺。凡行气欲除百病,随病所在做念,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用闭气以取汗,汗出周身则愈矣。”
这就是说,服气治病(传统气功治病的一种方式)是不需要辨证施治的。只要能够用意念把气引到病所,使气通畅无阻,则病就会自然痊愈。另外,混元医学治病,强调治神,一方面用语言稳定其精神,使之了解混元医学的威力,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对此我们称做“话疗”。这不仅是治疗“心病”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治疗身病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练功与调气时,注意精神的调整。若能使病人的神得到调整,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若不调神,有的病则不易治。对此《涵三语录》中也有类似论述:
“身病可药,心病难医,外魔可降,内魔难制……我悲众生,为作医王,疗其心病,服其内魔。心病既除,内魔克净,外魔焉侵?若不攻心,病入膏肓,魔炽于内,外魔孔彰。”
调神所以有如此重大作用,关键在于神对气的统帅作用。《太上导引养生经》中说:
“夫气者主于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则气正。气所举手动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念,莫不是气。气感意,意从心,如此气全则身全,气绝则神灭,神灭则身死。”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传统气功治病也是非常强调精神的。
混元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因为病虽有形气意神的不同,但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的异常变化的结果。既然正常的混元气可以和外界混元气混化发生变异以成病,那就一定可以在病的基础上,再一次和外界混元气混化发生变异而走向正常。就是说,任何疾病都应该而且可以是可逆的。对此,传统气功著述,《太清养生下篇》中也有类似记叙:
“经曰,人之身12大节,360小骨,孔孔相对,脉脉相通,新气与故气交错其间,新气或顿阻、或循行,故气或流通、或壅滞、或俱塞、或并驰盖壅滞者,阳气之聚而为块瘕者也;顿阻者,阴气之积而为肿疡者也。气既能蓄积,则亦有分散之理。凡患之所在,可用导引以散之,和气以攻之,时意以送之,清气以润之,咽津以补之。”
这段引文,不仅阐明了疾病可以治愈的观点,而且例举了治病方法。这里所述的治病方法似乎繁杂,究其要,不外意念、气与导引而已;这与智能气功的主张是很相近的。
混元医学治病,虽然有练功治病与外气治病两途,但都是从混元气出发的,都是强调以神意统帅混元气来战胜疾病的,其治病面之广、疗效之快,使人不可思议。这已被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实践所证明,这里无需烦述。对于混元气的威力,尤其是灵通混元气的威力,在《人的混元气》的有关章节中,已做了详尽阐述,这里不复赘。为了让智能气功功*友进一步了解混元一气的威力,下面谨摘引五原混一老人《炁经》中的一段论述:
“吾知渺微如来之法,及混元先天一气,无在而非光照之区。是光非凡光,非人光,非神光,非佛光,非所见光,非宇宙光,非六合之光,乃玄妙之理。然此不能磨灭一切大无畏之光。其光也,乃有所见、乃无所见;乃有所照,是乃奉不可照见,乃能有所照见,心灯之光……是《谓先天混元一炁心光。”
这段引文阐述了混元气是先天的心光(即意元体呈现出的功能),能进入一切领域,所谓“无在而非先照之区”。
诚然,混元医学也并不能把所有的病都治好,因为病愈与否,与病人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病人的精神状态不能得到改善,轻病(指未累及意识者)固然可以在强大的气场作用下而霍然痊愈,众多有粉瘤脂肪瘤的人,经组场肿瘤当即消失就是明证。但是重病人,尤其是精神上对病的负担较重而无治疗信心的人,是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因为病人的这种心态就可以引发疾病。《性命圭旨》中说:“心病则身病,心不病则身不病,故身病由于心病。”至于哪些病能治,哪些病不能治,只有通过实践经过总结,才能见分晓。未经治疗之前,是难以断定其结果的。有人说,气功治病,只能治那些中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病,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也不符合逻辑思辨,试一思索就知其非了。既然中西医治不好的病(相对来说,这些病是难度较大病)气功都能治好,为什么中西医能治疗的病对气功医学来说,反而不能施其神威呢?征其实际,常见病、多发病施以气功治疗,收效往往也是非常显著的。
以上所谈的主要是针对医治疾病而言,这些内容属于狭义的混元医学。若从广义的混元医学来说,智能气功的全部练功效果,无一不是医治人的身心的偏颇。练功初级阶段的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固然为此,高层次的克除我执、改变参照系的内容,同样也属于治疗心病的内容,而这是智能气功科学的根本任务。这是中西医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养真集》曾明确指出:“名医治人身病,三教圣人治人心病。”这里所说的心病,不是简单的情志性病,而是影响“超凡入圣达真”的那些心态。在气功科学里,可调控意念属律动的正念,起聚集能量的作用,因而呈现出健康的精神状态。非调控意念则是乱动的杂念,起消耗能量的作用,因而呈现出病态的精神。练气功则是远离这种病态而进入健康态,使人能够逐步达到自己生命活动的自由境地。
混元医学治疗疾病,强调群体的组场效应,无论外气治病还是练功治病,都强调组场。至于如何运用外气与组场治病,则属于“智能气功科学诊疗学”的内容了。
国学在线 发表于 2013-5-15 16:36:28
测试回帖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3-5-17 17:46:25
人体既为小自然,易医当在变中求调和.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3-5-19 19:20:19
易经的机制学是自然科学术的易和自然哲学术的易两部分组成。易经的文字记载是中华先民对感受的现象的描述,她的本质是空气温度对人生存的影响。是自然规律,和现代人的认识的本质是一样。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3-5-28 10:12:02
易经的自然现象与本质:自然哲学易的道德经从整体的自然现象论述哲理,自然哲学的周易从个体的自然现象论述哲理,自然科学易从自然现象的共性论述自然之理。
道德经的整体自然现象与本质:道徳经把整体自然现象称为道,大道是自然现象的本源和化生称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绵绵若存,用之不堇,可以为天下母。吾知其谁之子,象蒂之先。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浴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道,字之曰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3-5-28 10:14:25
新编道德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绵绵若存,用之不堇,可以为天下母。吾知其谁之子,象蒂之先。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浴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道,字之曰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器晚成。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细矣,其何可久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自古至今,其名不去。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谓无形之物,无状之象。是谓恍惚。
视之不见,命曰微。听之不闻,命曰希。抟之不得,命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隐无名,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愈屈,动而愈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夫唯不盈,故蔽而新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水;涣兮其若冰将释;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保此道者,不欲盈。建言有之:明道若费,进道若退,夷道若类。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上德若浴。建德若渝。广德若不足。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夫唯道,善始且成。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泊兮其未兆,沌沌兮若婴儿之未孩。众人查查,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寥兮其无所止。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登春台,我独纯纯兮,若愚人之心哉。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以,而我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贵食其母。

天地有始,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析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发。地无以宁将恐裂。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瞌,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终身,是谓袭常。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致虚寂,守静笃,以阅众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全,全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殁身不殆。
出生入死,死之徒实有三,生之徒亦有三。人之亡,皆生而动之死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知和曰常,益生曰祥。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人之生也,比于赤子。精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气则强。盖闻善摄生者,含德之厚。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陆行不避兜虎,入军不被甲兵。兜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授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
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故,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侯王若能守,万民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爱养万民而不名有,可名于小。万民归之而不为主,可名于大。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功成,身退,天之道。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太上,下知有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天地不以仁万物为刍狗。万物作焉,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谓玄德。圣人以仁百姓为刍狗。辅万民而尚自然之无为。是以,圣人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以为官长。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故,大制不割。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本自生,故能长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天长地久,孰为此者,天地。希曰自然,天地尚不能使久,而况于人乎?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重,得与亡孰病。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不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不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不得而贱。宠辱若惊,实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得之若惊。辱为下,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所谓实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非民之难治,实以其上之有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赏贤,使民不争荣。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欲不欲,不受名利之惑。学不学,不复众人之过。
以辅万民而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不善与恶,相去若何?美言可以示尊,善行可以加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荣观,燕处。超然行,不离辎众。夫众,或行或随,或噤或嘘,或强或弱,或载或堕。万乘之君,奈何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孰能浊以净,澄之徐清。孰能动以安,靖之徐静。寒胜热,静胜躁,清静为天下正。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过客止,乐与饵,安平泰。辟道之于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处上而人不重,处下而人不害。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乐推而不厌。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以贱为本邪非乎?正言若反。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圣人言:爱国之垢,是为社稷主。爱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处众人之所恶,固基于道矣。
大江者,下流之交,为其下也,故交天下流。大国者,天下之交,其为下也,故为天下牝 。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或以下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国宜为下,则其鬼不申。非其鬼不申,其鬼不伤民。两不相伤,故得交归焉。以道莅天下,治大国如烹小鲜。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莫之能胜。故,柔胜刚,弱胜强,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不入于无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夫将救之,以慈卫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田甚芜,仓甚虚。而朝甚除,财货有余。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斯为盗竽,非道也哉。故有道者不处。
古之善伪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国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是知稽式,恒合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而常自然。人莫之令而自均。民莫之合而自均。故,立天子,置三公,始制有名。名亦既有,故置数舆而舆。夫亦将知止,知止不殆。罪莫大于所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古之所谓贵者,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何不坐进此道。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人之所教,我亦义教之。善人之葆,不善人之所不保。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贵人之资。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普。修之天下,其德乃善。子孙祭祀不辍。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鱼不可脱于渊,国不可失于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诡易破,其微易散。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终无难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厘。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几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怨。大其小,多其少,抱怨以德。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恰淡为上,其事好还。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佳兵者,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得已。是谓不强。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者,则以丧礼处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非谓行无行,攘无臂。抗兵相加,哀莫胜矣。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资。踔然而善谋,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孰利、孰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夫唯无以生为者,视贤贵于生。是以轻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恒有司杀者,谓民常且必畏死。孰敢而为崎者,吾得执而杀之。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坚强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坚强。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诚全而归之,岂虚言哉。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天者,同于天。同于道,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德亦乐得之。同于天,天亦乐得之。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仁为之莫之为。上义为之莫之应。上礼为之莫之亲。则攘臂而扔之。前失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失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也。是以圣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俗无忧。
善用人之力者为下,是谓用人之力。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自强者富。歧者不立,跨者不行。自是者不明,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自是,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信而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16:00
新编易经
第一部前言
易经是古人类认识的世界,现代人认识易经,需要全面了解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认识易经。
第一章世界观
世界观对人类而言可分为在平常智能下认识的世界和在超常智能下认识的世界。
什么是世界:
对人类而言,世界的意思就是人类生存和生活能够涉及到的整个范围。人类认识的世界有两个,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精神世界。
世界的构成:
物质世界是由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构成,是从宏观、中观、微观认识的,包括宇宙物质世界、现实物质世界、微存物质世界。是靠人的平常智能和超常智能来认识的,平常智能是凭人创造的工具认识,超常智能是凭人的特异功能认识。
精神世界是由信息构成,信息是靠概念(包括名称和定义等)来描述的。信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也说成是在心里),产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人把从物质世界中看到和感到的所有一切都以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并用思维的能力把它们在那里构成一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精神世界。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如何从物质世界走入精神世界:
当人在物质世界里遇到实际能力无法胜任的情况时,人就会进入到精神世界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从物质世界进入到精神世界的过程。
两个世界的区别:
例如“汽车是物质世界的东西还是精神世界的东西”?估计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汽车当然是物质世界的东西啦!”其实这个回答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因为汽车实际上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它虽然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世界里,但它本身却是从人的精神世界里产生出来的东西。如果没有人的精神世界活动,物质世界中是永远都不会产生出“汽车”这个东西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那些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品”都是精神世界里的产物。
我们通常把人们追求奢侈品的行为称之为“追求物质享受”。其实,这种行为所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享受”。从物质的角度而言,只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够了。因此,满足物质追求是很容易的。然而,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越来越趋向于追求的并不是物质(生理)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这也许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吧。一个几十块钱的普通包和一个上千或上万元的名牌包的物理功能是一样的,但很多人却愿意付出成千上万元去买名牌。这些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并不是“物质享受”。物质追求是有限的,而精神追求是无限的。在精神世界里,对人的生理需要越是有用的东西(例如空气)就越不值钱,对人的生理越是没有用的东西(例如钻石)的价值就越高。
物质世界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具有空间的世界。因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并在空间内按照特定的机制运转和变化的,而这些运转和变化是有固定秩序和规律的。
精神世界是不占据空间的,而且是不受秩序和规律所限制的。
两个世界的特点:
绝对的物质世界和相对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绝对”只可能存在于物质世界而不可能存在于精神世界。“相对”则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而不是物质世界里的东西。物质世界里只有绝对没有相对。精神世界里只有相对没有绝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分享相同的语言。从语言上讲,物质世界里的地球与精神世界里的地球没有区别,但是,物质世界里的地球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精神世界里的地球却是相对的可变的。如果把这两个不同世界里的相同名词互相乱用,就会导致混乱的产生。物质世界里的地球和太阳的大小都是绝对的,是由它们含有物质量的多少决定的。从大小上来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不仅如此,自然存在的所有东西、自然现象和所有的自然现象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也都是绝对的。人不吃饭、不喝水就会死亡。所以,在物质世界里,存在是绝对的,静止和运动是绝对的,自然规律也是绝对的。这就是物质世界里的绝对性。绝对性是不可改变的。因为不可改变,所以才有真理赖以存在的条件。
到了人的精神世界里情况就不同了。在精神世界里可以找到所有物质世界里有的东西。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成了相对的和可变的。“人不吃饭不喝水没关系,可以用静脉点滴、输液的方法提供营养维持生命呀!”一定会有人这么说。表面上看,用这种方法维持生命也是物质世界里的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行为却是精神活动的产物。离开了精神世界人如何会想到使用这些方法呢?因为人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所以就会把各种自然界里原本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这种联系造成的第一个现象就是相对性或相关性。离开了相对性,就不可能有逻辑性。所以,相对性实际上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进行思维的过程中的一种方法*论范畴的东西。
绝对与相对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有没有参照物的问题。试想,如果宇宙中没有人存在的话是否会有参照物呢?如果没有人,参照物还能是参照物吗?当然回答都是否定的。所以,对于只有绝对存在的物质世界而言不可能有,也不需要参照物。参照物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的时候使用相对性方法时不得不按照主观愿望选择或指定的一些标志性东西。例如我们研究月亮围绕地球转的时候选择地球作为参照物。这时的地球已经不是物质世界里的地球了,而是精神世界里的可以作为“质点”对待的地球了。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它变成了“参照物”。
“绝对”是产生真理的前提。只有在有了“绝对”的条件下,才有真理存在的可能。因为真理本身就是绝对的。花岗岩坚硬,鸡蛋容易碎,鸡蛋碰到花岗岩上就会破。这些都是绝对的。“相对”则正好相反。在相对的前提下不可能有真理的存在。相对性本身就是对真理的否定。因为真理一定是绝对的。而相对性不承认绝对的存在。这种相对性和可变性不可能容纳绝对的真理存在。所以,在精神世界里不可能存在真理。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相对性的观点呢?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人很难摆脱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因此,相对性的思维方式非常容易侵入人心,一拍即合,产生共鸣。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流行以后,人们开始怀疑宇宙中是否存在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运动。直到今天多数人还是认为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的东西。所有的东西,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在了解了绝对与相对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不同之后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出现这些错误的观点并不意外。因为爱因斯坦宣扬的是相对论,而相对性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不存在于物质世界,所以,相对论的传播过程就是把人们带离物质世界的过程。人类本来就很难脱离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当然就不再有绝对存在了。精神世界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因此,人们顺理成章地得出了“宇宙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结论。
物质世界里的太阳系与一个原子的大小无法相比。但是,在教科书上却可以把它们画在同一页上进行比较。因为,教科书里的东西也都是穿梭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产物。精神世界里因为不存在绝对的东西,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和可变的。原子和太阳系可以变得几乎同样大小。相对性的支点是参照物。选择参照物的过程完全是一个主观行为。一个人认为停靠在站台的火车与自己做相对运动,那是因为这个人把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作为参照物了。而站台上的人却发现停靠在站台的火车是静止的。物质世界里的火车自身状态没有任何变化,但是,两个人因为使用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这就是相对性本质的反映。也说明物质世界里的火车与精神世界里的火车的不同。
显而易见,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混淆是出现混乱的根源。物理学的起点是哲学,现在好像我们又到了必须回到哲学上来解决物理学问题的时候了。也就是说,在进一步从事物理学研究之前,一定要首先认清概念和前提。不可以把精神世界里的概念与物质世界里的概念相互混淆。物质世界里的概念是用来揭示物理机制和自然规律的,而精神世界里的概念是用来分析和计算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宣扬个人观点之目的用的。前者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后者是一个通过说教让别人相信自己理论的过程。所以,搞清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和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有限的物质世界和无限的精神世界。为什么说物质世界是有限的?很多人对“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这个说法肯定持反对意见。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宇宙规模上观察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远的天体。同时在微观上也观察到了越来越小的物质粒子。再加上人类智慧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学思想,很自然就会认为物质世界大无边际,小无穷尽。
其实,“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这个结论来自精神世界中的哲学,而不是对物质世界的直接观察。那么,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如何从物质世界走入精神世界的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解释。最简单的实验方法就是:你用一根纸条做一个尺子。假设这个尺子的长度是200毫米。然后你用剪刀从这个尺子的当中剪开,这个尺子就变成了100毫米长的两段。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把其中一段从中间剪开。得到的是50毫米长的两段。这样一直等分下去,总会有分到剩下的片断短得无法再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相信,这并不是纸尺的最小分割长度。如果在显微镜下,使用激光之类的更精确的方法一定还可以再继续等分下去。但是,即便是用激光切割,也还是有切到不能再切的时候。难道这就是构成纸尺长度的最小单位了吗?如果回答说“是”的话,似乎不合逻辑。但如果说“不是”的话又的确是再也无法切下去了。这时,想必读者一定已经想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了。那就是用笔在纸上画,或用数字去计算。例如,在纸上把不可再切割的片断长度放大1万倍画出来。那么10微米的长度画出来就成了10厘米。当然在画出来的尺子上标出来的长度不是10厘米,而是10微米。这时候就可以再继续等分这个尺子了。如此重复,永无尽头。当然也可以用数学*运算的方法来取代分割过程。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似乎没什么值得讨论的。其实不然。
上面讲的等分尺子的过程中包含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物理方法。直接用剪刀或激光去切割实物。这个过程是在物质世界里完成的。而另一个方法是在纸上放大之后再分割,或直接用数字计算出分割的结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精神世界里完成的。也就是说,当人在物质世界里遇到实际能力无法胜任的情况时,人就会进入到精神世界里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从物质世界进入到精神世界的过程。同样道理,当人类在观察宇宙的时候,也会遇到超出人在物质世界里的实际观测能力范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自然地进入到精神世界里去完成在物质世界里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物质世界对人类而言,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有限的。尽管实际的客观存在可能远远超出了人类所能够认识的限度,但是,超出人类限度的客观存在对人类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要那些存在进入不到人的精神世界里,人就不知道它的真实存在。例如,就算“电子”还可以再分割1万次,那也仅仅是想象中的事情。对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活动来说没有任何直接的意义。所以,对人类来说,物质世界是有限的。其大有限,其小也有限。物质世界的大小就是人类实际能力所及的极限范围。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世界的范围有所扩大,但终究还是有限的。
“物质世界”不等于“物质宇宙”。物质宇宙是一个比物质世界更大的客观存在范围。但是,物质宇宙中超出物质世界以外的部分对人类的现实活动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只能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但从物质上,既不能证明它的存在,也不能证明它不存在。更证明不了它的大小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所以,对人类而言,只有研究物质世界里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因为物质世界具有绝对性、唯一性、客观性和有限性,因此人类才有可能对它进行科学形式上的研究。否则,科学研究就根本无法进行。就像我们无法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具有无限能力的上帝的行为一样。
为什么说精神世界是无限的?虽然精神世界存在于小小的人脑里,但它却可以容纳下整个宇宙甚至不只一个宇宙。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地球、太阳等巨大的天体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也可以在精神世界里轻而易举地把原子放大到与太阳系同等的大小。在精神世界里,人头可以长在马的脖子上或鱼的身上。总之,对人类而言,精神世界是无限的。其大无限,其小也无限,其能力也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在物质世界里实现不了的愿望全部都可以在精神世界里以精神世界的形式去达成。尽管如此,科学研究却不能依靠精神世界里的存在去完成。因为科学研究的结果最终是要回到物质世界中来才是有意义的。
精神世界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在精神世界中会出现扭曲现象。精神世界之所以可以是无限的,原因就在于精神世界不是由实物构成的,而是由信息构成的。信息不占空间。信息是靠概念等来描述的。人的大多数概念都是从物质世界反映进来的。例如,精神世界中的地球概念是从物质世界中的地球反映到精神世界中形成的。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的认识有限,因此反映到精神世界里的信息是不全面或不完整的,于是就可能会产生出扭曲的现象。例如,在上面举出的等分尺子的例子中,当人在物质世界里等分数次之后,就会很容易用类似“延长线”的思维方式把尺子等分的过程放到精神世界里继续做下去,从而得到一个“物质无限可分”的结论。由于人类在物质世界里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个结论就成了一个无法证实的结论。它到底是对还是错,没人可以说得清。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的一个叫做“万百千”的儿童故事。这个故事说:有个叫王二的人挺大岁数了才去上学,第一天先生教他写“一”字。第二天教他写“二”字。他都很快学会了。而且还领悟到:既然“一”是一道杠,“二”是两道杠,那么“三”就一定是三道杠了。第三天老师教他写“三”字,果然是三道杠。他高兴极了。于是他就自作聪明地想:这还用学吗?那“四”就一定是四道杠,“五”就是五道杠了呗。依此类推而已。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学下去了。其实,王二的这种思路与上述在精神世界里用等分尺子来证明物质无限可分的思路是一样的。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延长线式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只看到了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可能出现的“质上的变化”。如果把“质变”也考虑进去的话,结果肯定就不一样了。在物质等分的过程中有谁能保证不出现质变?那么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说法是否正确也就值得怀疑了。这些都说明,当人类从物质世界进入到精神世界里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导致在精神世界中出现扭曲的现象。所谓的扭曲指的就是在精神世界里形成的存在与物质世界里的存在不一致。可见,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不能单纯依赖延长线式思维模式去做出最后的结论。
现实是存在于物质世界里的。虽然精神世界是无限的,但人类的活动是在物质世界里进行的,因此最终还是要回到物质世界中来。现实只存在于物质世界里,不存在于精神世界里。因此,人不能脱离物质世界。而且人类行为是否正确只能在物质世界中得到验证。这是因为物质世界具有限性、绝对性、唯一性和客观性的缘故。离开这些特性的验证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这种重复不断的方法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尽可能地接近物质世界。这样就可以消除精神世界中的扭曲现象。当精神世界中的存在与物质世界中的存在达到完美一致的时刻,真理就诞生出来了。
当然,对科研领域以外的人来说,也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尽可能地维持在物质世界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有“眼高手低”或“贪婪过度”等违背物质世界的做法而害了自己。总之不要让精神世界“太无节制了”。中国古人说的“返璞归真”也许就是从精神世界回归到物质世界才能得到真理的意思吧。
物质世界里存在着精神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同样,精神世界里也存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的东西。什么样的东西只存在于物质世界不存在于精神世界呢?就是那些被人类误解了的客观存在。例如,在物质世界里的物质存在着“场”的属性,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却没有这个场存在。因为精神世界是无限的,因此,人的精神世界里有,而物质世界里没有的东西就更多了。例如万有引力、以太和鬼神等都是些只存在于精神世界里,而物质世界里没有的东西。
怎样解决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差距:
精神世界的概念与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常常会以同一个名词表达出来。虽然名词相同,但实质不同。精神世界虽然来自物质世界,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人的精神世界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形成“概念”的时候,并不是忠实地把客观存在的全部完整地转化成了相应的“概念”。不仅如此,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总是局部和片面的,几乎不可能在接触到某个客观存在的同时立刻就能认识到那个客观存在的全部。而且,一个新概念的产生过程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已有概念的影响,因此,“概念”与“客观存在”之间总是存在差距。这就决定了“精神世界无法全面反映出物质世界中的全部客观存在”这个现实。但是,随着人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入,就有可能让精神世界从局部和片面走向完整和全面。也就是让概念越来越接近真实地反映出客观存在。承担这种缩小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差距任务的就是“科学”。 也就是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 , 这种重复不断的方法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尽可能接近物质世界。这样就可以消除精神世界中的扭曲现象。当精神世界中的存在与物质世界中的存在达到完美一致的时刻,真理就诞生出来了。
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作用关系:
人基本生理以外的一切行为和观念都是直接由精神世界决定的。而物质世界对人行为的影响仅仅是间接的而已。
这样说可能有些太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解释清楚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在一个经常有人经过的东西向走廊的中线某处位置上加一根从地板到天棚的垂直柱子。然后观察人们经过那根柱子时的行为。可以看到,有些人从柱子的南侧绕过去,有些人从柱子的北侧绕过去。当人们习惯了那根柱子的存在之后,在事先毫无通知的情况下,在柱子与南墙之间加一面透明无色的玻璃板墙把走廊的南侧挡住。然后你会看到有很多人会径直撞到那面玻璃墙上。而那些撞过或看到别人撞过那个玻璃墙的人再走到这个柱子跟前的时候就会从北侧绕过去,而不知道那里有玻璃墙的人依旧会撞上。一个月之后把这个玻璃墙悄悄拆掉。那些知道这里曾有过玻璃墙的人走到这里的时候仍旧会从北侧绕着走。直到他们知道那面墙已经不存在了为止。
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自主行为是直接根据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做出的。当人的精神世界里还不存在玻璃墙的时候,即使物质世界中的玻璃墙已经存在了,人还是按照精神世界里的状况行事,因此才会撞上去。在撞过或看到别人撞上玻璃墙之后的人就会把物质世界里的这个存在反映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这样,在这些人的精神世界里就有了这面看不见的玻璃墙。正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有了这面玻璃墙,因此他们走到这里就会绕着走过去。即使那面物质世界里的玻璃墙已经被拆除掉了,但在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玻璃墙还没有被“拆除”之前,他们走到那里时还是会绕着走过去。很显然,人的行为是由自己的精神世界决定的。只有那些维持生命的基础本能生理行为、例如呼吸和吃喝拉撒睡等才可以不受精神世界的支配。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人的行为是由精神世界决定的,那物质世界就不重要了吗?人可是时时刻刻与实实在在的“物体”打交道呵!是的。精神世界决定人的行为并不意味着物质世界不重要。物质世界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产生精神世界的基础”这一点上。精神世界是人把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反映进大脑后作为影像和信息(以概念的形式)形成的。这就像镜子里的或照片上的图像一样。这些图像(概念)就是构成精神世界的原始材料。
人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认识外部的物质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把外部世界反映到大脑中形成和充实精神世界的过程。精神世界中不存在实体的东西,只存在概念。遗憾的是,在物质世界反映到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在精神世界里形成的概念可能与物质世界中的实体有很大差距甚至完全不同。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经常会出错。而一旦在精神世界中出了错又不知道的话,就会让人在错误的基础上行事。因为人的行为是由精神世界决定的。错误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导致错误的行为。
认清人的行为直接受精神世界决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世界各不相同,所以,不同人在遇到同一个情况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就像上面举的例子,精神世界里存在玻璃墙的人就会绕着走过去,精神世界里不存在那个玻璃墙的人就会径直走过去。这些人的行为与那个玻璃墙当时实际存在与否并不相关。他们的行为都是精神世界决定的。精神世界的不同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同一个人的一生中,随着接触外部世界范围的不断扩大,精神世界也在随着改变。因此,同一个人在五十岁时与二十岁时对同样事情的举动可能会非常不同。甚至今天和昨天就不同。这是因为精神世界的可变性和人的行为直接受精神世界决定的缘故造成的。
因为人的行为是受精神世界决定的。所以,研究精神世界与人的行为、思想之间的关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科学研究而言。科学家们的行为也同样是直接由他们的精神世界决定的。正是因为精神世界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才使得科学家之间也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甚至象万有引力这种几百年的问题至今还在争论不休。说来说去,科学家之间并不是针对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所做出的争论,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精神世界的不同所导致的争论。在科学家的精神世界里,并没有把完整的客观存在反映进去。因此,在不同人的精神世界里形成的那些“概念”各不相同,而且与“客观存在的东西”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例如万有“引力”,“弯曲时空”,“质能转化”、“光子”、“光速不变”、“宇宙大爆炸”、“时间膨胀”等等。这些可能全部都是在精神世界里形成概念的时候产生出来的。说到底它们都是概念,根本就不是物质世界里客观存在的东西。
人的精神世界每人一个。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而且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也毫无规律可循。连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在研究严肃的科学问题的时候都可以让物质世界不可能发生的“让太阳突然消失”作为一个科学假设条件,这就可想而知,在精神世界里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出现什么“时间倒流”、“多重宇宙”、“上帝粒子”之类的东西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精神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说到底,科学家们发表的科学理论也都是他们个人精神世界里的东西而已。题目说的是“对宇宙的研究”,实际上他们研究的是存在于他们精神世界中的那个宇宙,而不是我们所有人类存在的这个物质的宇宙。所以,他们的理论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别人都不明白。因为别人与他们不在同一个精神世界里。那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还要回到物质世界才能知道。
无论精神世界有多少个,而物质世界却只有一个。而且物质世界是严格有规可循的。物质世界不会象精神世界那样随意改变。所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应该始终立足于物质世界之中。每当发现一个新的现象(概念),都应该在物质世界中找出其客观存在的形式和关系。当牛顿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万有引力”的概念之后,物理学家们就应该从物质世界里找出为什么物体之间会出现这个现象。“引力”是怎么产生的。当爱因斯坦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形成“弯曲时空”概念的时候,人们就应该立刻到物质世界中找出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弯曲时空”到底是什么。在找出答案之前,不应该轻易相信那些都是对的。单凭实证是不可靠的。遗憾的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科学家建立科学理论的行为也是由他们个人的精神世界决定的这个问题,结果就误以为科学理论所描述的都是物质世界里的客观存在。其实这是把精神世界里的概念与物质世界里的客观存在之间的混淆。
分清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两个世界中存在着同样名称的“东西”。但只要稍加留心分清它们也不是不可能的。精神世界里的“东西”都是概念的,而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自然的。
总之,人类社会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每个人的行为观点都是由自己的精神世界决定的。所以,人类社会不可能不复杂。而物质世界只有一个,物质构成的物体都遵循一定规律的。因此物质世界是简单的。“对人的主动行为是由精神世界决定的”将对我们理解科学问题、哲学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等所有的问题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众所周知,人体本身虽然是物质的,但人是有思想的。因此,人也是“实体”与“场”的统一体。人的肉身是一个“实体”,思想就是一个“场”。正因如此,对人类而言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身体所在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思维所在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实际上人生存在物质世界之中,但却同时生活在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是在这两个世界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分清什么是“物质世界”、什么是“精神世界”对人类理解自己的所有行为和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0:07
第二章物质世界观
在平常智能下认识的世界。
宇宙物质世界:
宇宙的基因 - 质量与质量场,这里说的“宇宙基因”并不是象生物学中具有遗传功能的基因,也不是物质构造上的最基本构成成分的粒子。而是导致所有宇宙现象产生的“最基本因素”。
那么具体来说宇宙基因到底是什么呢?直到最近,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自然宇宙是物质构成的宇宙。理所当然,宇宙的基因就应该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现在已经知道,物质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它们就是“质量”和“质量场”。物质不存在比这两个属性更基本的属性了。因此,“质量”与“质量场”就是宇宙唯一的一对基因。它们是导致所有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产生的最基本因素。宇宙基因并不是粒子等结构上的因子。粒子只不过是物质各种不同存在形式中的一种。
人们对物质基本属性之一的“质量”已经有数百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所有的力学基础研究和理论都涉及到了“质量”。我们也可以通过现实物体的重量等感受到质量的存在。只要是物质的东西就一定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因此作为一个物理性状它是物质与生俱来就有的。可以说,质量表现出来的是物质“实体性”的一面。实体是人们可以容易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牛顿的力学理论(包括引力理论)几乎是完全建立在物质的实体性一面。他用质点来描述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的力学理论在“慢速度”运动“小质量”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相互作用”中几乎象真理一样正确。但是,在涉及到“大质量”、“高速运动”和“物体间非直接接触的相互作用”时,牛顿的理论就表现出了缺陷,甚至可能是严重缺陷。这是因为,牛顿只看到了物质宇宙实体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物质宇宙非实体性的另一面。牛顿理论的缺陷是因为他对宇宙认识的不全面造成的。这不能怪他,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能够对宇宙实体性的一面认识到那种程度就已经是了不起的贡献了。
很显然,牛顿没有发现的物质宇宙的另外一面就是“质量场”。质量场与质量一样是物质最基本的一个属性。它也是物质与生俱来的就有的。就象我们无法找出质量的起源一样,我们也无法找出质量场的起源。我们只能说,只要有物质存在,就一定有质量和质量场的同时存在。这也说明了质量与质量场对物质的东西而言具有“万有”的特性。只要是物质的东西,它就必定会带有和表现出质量和质量场的性状。如果说质量表现出的是物质实体性的一面,那么,质量场表现的就是物质空间性的一面。空间与实体不同。我们很难看到和感觉到它作为一个物理因素的存在。然而,它却的确是自然宇宙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物理因素。用牛顿理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很多都是通过质量的作用场表现出来的。
质量场是一种场。那么,什么是场呢?
场通常就是主体反映在自由空间中的特征和功能范围。因此,场具有空间的表面特征但又反映着主体的功能特征。例如电磁场首先是一个空间,同时这个空间又是一个与电磁有关的功能空间。质量场也是一样。质量场首先是一个空间,同时它是一个有功能的空间。它的功能所展示的是质量在空间中的特征。质量场与其他各种场在根本上的不同在于,质量场与质量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质量场不是质量的产物,质量也不是质量场的产物。它们都是物质同时所具有的实体属性(即质量)和空间属性(即质量场)。也就是说,物质=质量+质量场。因为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因此,宇宙的基因就是“质量”与“质量场”。这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性。可以说,物质是能够占据物理空间的客观存在。物质具有质量和质量场两个基本属性。无论是表现质量的物体还是表现质量场的空间都可以在物理空间中占有它们的相应位置。由此可见,物质同时具有“实体”(质量)和“空间”(质量场)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经常会遇到“波粒二象性”也许就是物质“实体与空间”二象性在粒子水平的表现。
宇宙是物质遵循自然规律所展现出来一个完整的、有功能和形态的存在形式。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存在形式和宇宙的形成过程,追根寻源,最终都会归结到质量与质量场上。离开了对质量场的研究,我们只能象牛顿一样,片面地认识宇宙。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的原因是他试图使用“场论”来解释自然现象。他凭着直觉,在潜意识中把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与“场”联系了起来。可惜,爱因斯坦没有认识到质量场这个物理因素。他完全脱离了物理机制,仅仅从数学推理上来制造理论。结果,建造的理论可以说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虽然与现实世界有很多对应的地方,但却让人难以理解。例如,爱因斯坦对“时空弯曲”的描述很难让人理解和接受。现在,我们知道了质量场之后,就很容易理解所谓的“空间弯曲”实际上就是质量场密度的球面分布形状。并不是象爱因斯坦描述的那样。
随着质量和质量场这两个宇宙基因的发现,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境地。在这里我们已经有可能完整地理解自然宇宙中的所有自然现象并回答几乎物理学现存的所有基本问题了。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什么是绝对静止?绝对静止就是当一个物体自身的质量场对质量中心(质心)而言呈现完全球形对称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存在状态。(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266370100hdxx.html中的图)。
2.     什么是绝对运动?绝对运动就是当一个物体自身的质量场对自身质心而言呈现任何不对称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存在状态。(参见图:同上)。
3.     什么是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自身的质量场与自身质心的不对称状态保持不变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存在状态。(参见图:同上)。
4.     什么是绝对变速运动?绝对变速运动是物体自身的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发生变化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存在状态。
5.     什么是绝对加速运动?绝对加速运动是当外来作用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导致物体自身的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不断增加的过程。(参见图:同上)。
6.     什么是绝对减速运动?绝对减速运动是当外来作用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导致物体自身的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性不断减小的过程。(参见图:同上)。
7.     什么是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两个物体之间在相对位置上的变化过程。
8.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物体的质量场对另一个物体的质心而言呈现不对称状态下,两个物体之间出现的共同存在时出现的质心相互靠近的过程。(参见图:同上)。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相对运动,而不是绝对运动。
9.     什么是作用力?作用力就是让一个物体自身的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对称性发生改变的外来原因。
10.  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有动能?因为运动物体的质量场与质心之间存在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越大,动能越大。
11.  什么是重力?重力就是物体之间存在的自由落体运动趋势在两个物体之间所产生出来的一个相对运动导致的力学结果。从起源上讲,重力是一个物体的质量场与另一个物体的质心之间的不对称在两个物体(质心)同时存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物质基本属性的自然表达结果。
12.  什么是质量场密度?质量场密度是指物体质量在自身质量场中的某个特性位置上的分布密度,即质量总量与该处球体表面积的比值。计算公式为:D=M/A 或 D=M/4r2。其中D为质量场密度,M为物体的质量,A为需要决定质量场密度那个质量场处的球形表面积,r是从质心到达需要决定密度的质量场层面的距离,是圆周率。(A=4r2)。
13.  重力加速度的本质是什么?重力加速度是质量场密度在力学形式上的表达方式。或者说,重力加速度是一个从力学上反映质量场密度大小的指标。质量场密度是决定重力加速度的原因。重力加速度与相同位置上的质量场密度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Gm=g/D。Gm=8.38x10-10m3/s2kg。
14.  为什么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无关?因为质量场密度是决定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物体在一个质量场中的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完全取决于质量场密度,而不取决于自由下落物体物体自身的质量大小。
15.  重力的起源是什么?在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情况下,物体的原始存在状态就是要保持质量场与质心之间的绝对对称性。 从外观上看这是物质自身的一种聚敛现象。只有物体的质心与质量场场心重叠在同一个点上的时候才是物体自身的最稳定状态。这是物质的自然属性。当两个物体同时存在时,一个物体的质量场对另一个物体的质心呈现不对称状态。或者说,两个物体会产生一个共同质心。由于物质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这两个物体必定向着质量场与质心对称的状态过渡。于是,导致两个物体分别在对方的质量场中向着对方的质量场中心移动(事实上是两个物体同时向着他们共同的质心移动)。在这个移动的过程或趋势中,就产生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如果我们在两个物体之间测量的话就会测到一个由物体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16.  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万有引力是对上述重力的误解所产生出来的一个物理学概念。实际上,物体间根本就不存在牛顿所说的那种“相互吸引作用力”。我们测到“引力”实际上是重力。重力是由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趋势所产生出来的力,而不是导致自由落体运动的“吸引力”。
17.  什么是惯性?惯性就是改变质量场与质心对称性的困难程度。质量场密度越大,这种改变的困难程度就越大。
18.  什么是惯性质量和重力质量?把质量分为惯性质量和重力质量(或引力质量)是因为人们对力学*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之间的本质联系不了解造成的。事实上质量只有一个,就是物质质量。物质质量是具体物体中所含有实体物质的量。
19.  力学*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之间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二者都是质量场与质心不对称在物体存在状态上的表现。受力运动中的物体表现为物体自身的质量场与自身的质心不对称。自由落体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的质量场与另一个物体的质心之间的不对称所产生出来的一种现象。本质上的联系就是“质量场与质心的不对称”。
20.  为什么运动中的物体会表现出质量增加的现象?质能之间真的能转换吗?在运动中的物体上可以看到好像质量增加的现象。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假象。能量并不能转化成物体的真实质量,即物质质量。在物体运动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质量增加的假象,是因为质量场的变化造成的。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该物体的质量场密度的不对称性就越大。因为,质量场密度在静止物体中是一个反映质量大小的指标。所以,人们把动态导致的质量场密度的增加用静态质量的观点加以张冠李戴式地解释,得出了运动导致物体质量增加的错误结论。实际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增加的不是物体的质量,而是物体的质量场密度。通俗地讲,速度让物体增加的是重量而不是质量。重量可以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质量是永远不会受外界条件影响的。
21.  什么是空间?空间包含了两个概念:“绝对空间”和“宇宙空间”(或叫做“物质空间”)。“绝对空间”与“物质对应”,“宇宙空间”则与“物体”对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场所。宇宙是物质的。因此在我们宇宙的范围内,已经全部由物质所占据。所以,在我们所能探测到的范围内只能看到物质的两个基本属性:质量和质量场,而无法看到绝对空间。反映物质质量存在的是物体,反映物质质量场存在的是宇宙空间。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空间是宇宙空间,而不是绝对空间。宇宙空间的本质就是质量场。因此宇宙空间是一个有形状和有功能的空间。
22.  空间为什么会弯曲?因为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宇宙空间。宇宙空间的本质是质量场。质量场是以物体质心为中心形成的球形场,而且它是有功能的场。所以,在表现它的功能的过程中人们就会发现空间是弯曲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宇宙空间中不存在宇宙规模的绝对真实直线和平面。
23.  为什么空间具有相对性?因为这里说的空间是宇宙空间,而宇宙空间的本质是质量场。每个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质量场。物体之间存在相对性,因此,物体的质量场表现为宇宙空间就会出现相对空间。
24.  “四维时空”的本质是什么?物理空间的维数只有三个。但由于宇宙空间的本质是质量场,而质量场之间的相对性随着物体的运动也会发生不断的相对变化。空间表现出来的都是瞬间状态。这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时间则是人类对宇宙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变化进行量化描述所使用的一个工具。自然界不存在时间,只存在变化。一个时间和三个空间维数说明的是这个三维空间宇宙的不稳定性。自然界并不存在物理的“四维时空”,只存在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三维宇宙。“四维时空”只是一个数学概念。

宇宙基因的发现为我们认识宇宙开启了一扇进入宇宙“后台”的大门。从“后台”我们将很容易看到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达到全面了解宇宙的目的。其重大意义可想而知。
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具有质量和质量场这两个基本属性。这两个基本属性在物体的自然存在状态中导致了重力的出现。重力与质量和质量场这三个因素一起最终产生了宇宙中的万物万象,包括所有的能量,构造和它们的不断变化等。这好像应验了老子《道德经》中对宇宙的解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质量场的发现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自然宇宙的基因是什么,而且在哲学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相信人们也会因为宇宙基因的发现而发生世界观上的改变。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宇宙是物质构成的。物质同时具有实体和场的属性(具体表现为质量和质量场)。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物质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物质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包括了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了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的万有引力现象是物质属性之间不对称性的相互作用所产生出来的一个结果。物质属性的不对称导致物质存在状态的不平衡而产生出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运动产生出能量。因此,“物质+物质运动+能量”就让宇宙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目前对宇宙现象的观察方法和理论依据可能都存在错误,所以得出的结果很可能是错的。因此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沿着这个思路重新研究下去的话就有可能解释清楚宇宙现象了。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1:59
自然现象的产生:
众所周知所有自然现象都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例如,物质运动、力、能量以及物质的存在形式等等都是如此。虽然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似乎不需要相互作用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相互作用的话,物质是不可能进入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在内的任何运动形式的。物体的自转也是如此。在物质世界里的所有运动都离不开相互作用。不仅运动如此,静止也是靠相互作用才能出现的。一个人站在地球上静止不动,那是因为他与地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缘故。很多人认为,自然世界里的最基本存在形式就是运动,其实更确切地说,自然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形式应该是相互作用才对。运动只不过是诸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表面现象而已。
物质世界中除了物质的两个基本自然属性是物质与生俱来就具有的之外,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产生出来的。相互作用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物质具有“实体”与“场”这两个基本属性,因此,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了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世界中的所有物理现象全都离不开这样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在物理现象中是万有的。这就是万有相互作用原理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把它作为原理提出来呢?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所有研究自然现象的人随时随地都不要忘记相互作用的存在。并且,用这个原理去衡量科学理论是否成立。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从现有的物理学理论看,科学家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原理的存在,因此,在建立自己的理论或对待他人理论的时候都没有考虑相互作用的问题。因此没有人用这个原理去作出判断。结果导致了很多脱离物理机制的空谈理论的出现。例如,针对光的二象性理论,我们可以问一句:光子以及光的二象性是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出来的?针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奇点是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是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下被引爆的?针对量子理论,我们也可问:量子是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形式形成的?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之前,任何把这些理论作为基础的进一步研究都是盲目的。根据万有相互作用原理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导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不至于让提出理论的人以天马行空似的方式毫无顾忌地提出完全不符合基本原理的臆想理论。
掌握了万有相互作用原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在一个理论中表述的现象不存在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那么,那个现象是不是物质世界里的客观存在就值得怀疑了。那个理论的正确性也就令人怀疑。这样就不会盲目接受那些脱离物理机制的臆想理论了。只有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才有可能存在没有相互作用的现象。

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科学家把自己精神世界里存在,物质世界里不存在的东西拿来研究的做法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些东西因为是精神世界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因此不需要相互作用也可以存在。但是,如果不用万有相互作用原理去检验一下的话,人们就很难认清它们的本质。会把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当成物质世界里的客观存在去研究。结果就导致理论上的混乱出现。如果我们在这些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出现的同时就去用万有相互作用原理检验一下,知道了它们是某些人精神世界里的东西,而不是客观存在之后,就不会去理会它们了。所以,“万有相互作用原理”的提出对物理学理论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然现象的本源:
现代物理学则明确指出,自然现象的本源是能量。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这个理论认为宇宙开始于一个密度和能量都接近无限大而体积极小的奇点。尽管这个理论现在已经被主流接受,但本源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奇点是怎么形成的?”仍然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大爆炸理论认为,奇点的大爆炸导致了物质质量和4种基本力等宇宙中所有一切的产生。这就说明,奇点是一种可以转化的东西。如果它能转化成其他东西的话,那么其他东西也应该可以转化成奇点。那么奇点是从什么东西转化而来的呢?如果说是从物质质量和4种基本力转化而来的,就会形成因果循环的现象。这就好像一个人提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从地面上提起来的做法是一样的。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宇宙大爆炸理论还是没有说清楚自然现象的本源是什么。
实际上,用反向推理的方法可以证明,能量不可能是自然现象的本源。首先,能量是不可能脱离物质(质量)而单独存在的。能量可以存在于空间之中并不是因为能量可以独*立于物质以外而单独存在,而是因为物质本身就具有场属性的缘故。其实,空间中的能量是依赖物质的场属性才得以形成的。因此,能量是不可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的。例如光具有能量。但光不能离开光源独*立存在。产生光的前提是必须要先有光源的存在。这就说明,能量不可能比物质更早出现。既然能量出现在物质之后,能量怎么可能成为自然现象的本源呢?不仅如此,作为本源的东西,一定是不可能被产生出来的东西。
如果能量不是自然现象的本源,那自然现象的本源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比能量更早出现,而且是不能被产生出来的东西了。我们知道,能量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但物质却可以离开能量单独存在。例如,光源物质不管是不是正在发光,它都存在的事实就是这个道理。在数学上,当我们计算能量大小的时候,归根结底是离不开物质存在为前提的。但是,当我们计算物质质量的时候,没有必要涉及到能量。而且,实验已经证明,物质的质量是不能被产生出来的。所以说,在物质与能量之间作比较的话,一定是物质存在于能量之前。
能量不是物质,因为物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排他性”。“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两个由物质构成的客观存在都不可能占据同一个物理位点。能量不具备排他性,因此,能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质(也许在哲学上可能会把它叫做物质)。
另外,能量并不是物质与生俱来就带有的物理性质。能量在物理现象中的意义是“做功的能力”。而所谓的“引力势能”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能量。真正的能量都是有来源的。例如,光能来自光源物质的振动,动能来自物质运动等等。有人说引力势能来自万有引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万有引力又是从何而来呢?况且,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从科学的角度确切证实过万有引力是真实存在的。相反,爱因斯坦的理论证明万有引力可以不存在。从物质的属性不对称观点上得到结论也是引力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万有引力真的存在,它就一定会有来源。不仅如此,对力的维持是需要能量的。如果说地球周围有万有引力存在的话,那么地球就必须不断地消耗能量去维持这个引力,但事实上,在万有引力现象中根本就不存在能量转化成万有引力的现象。退一万步说,地球周围的重力是靠地球消耗某种能量维持的,那地球维持引力的能量又是从何而来呢?还是找不到源头。所以,所谓的引力势能并不是来自引力(重力),而是相反,因为在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不受力的自由落体运动趋势,才导致了万有引力现象的出现。
那么,自由落体运动趋势是怎么产生的呢?它不需要能量吗?答案很简单。自由落体运动趋势是由物质自然属性之间的不对称性产生出来的。因此不需要能量。因为物质具有质量与质量场属性,因此,当两个物体同时存在时,这两个物体之间的质量场与质量中心(质心)就会存在相互不对称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没有任何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这两个物体的质心向着融合的方向移动。这种质心的移动过程在地球表面上看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因此,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是不需要任何能量和力的。相反,由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出现,而导致了重力和动能的产生。这个过程中的动能实际上就是从物质存在状态上的不对称性的改变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引力(重力)势能转化来的。作为能量,在物质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引力势能。它只不过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已。这种存在形式表达的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对自由落体运动的产生而言,起决定因素的是两个物体之间属性的不对称,而不是能量。但由于人们对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统一性不够了解,一直不知道物质还有场的属性。因此也就不会从属性的不对称上去认识重力的产生过程,因此也就不知道引力势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除此之外,引力势能这个概念的产生还与数学*运算有关。因为它可以被作为一个能量,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因此人们就对它的存在确信无疑。其实,数学计算的结果并不一定代表真实的客观存在。这个计算结果仅仅是说,如果物质在这样的存在状态下转化成能量的话就能够转化成计算公式中所计算出来的那么大的能量。但物理存在是不会跟着数学计算走的。
也就是说,能量是可以产生出来的。宇宙中的最初能量就是从物质的不对称性中产生出来的。而物质属性不对称的存在前提只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本身,另一个就是物质所在的空间。
综合以上的分析来看,能够成为自然现象本源的客观存在除了物质和空间以外不需要有任何其他的存在了。这里说的物质不是指那些被具体化了的物质,例如化学物质,金属物质和气态物质等,而是指那个具有实体属性和场属性的统称的物质。
为什么说物质就是自然现象的本源?理由可以综合成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物质质量不可转化。物质质量不可能转化成任何其他的形式存在。这说明,质量是既不可产生出来,也不可被消灭的。虽然物质的存在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物质本身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2.                           物质可以不依赖于其他的任何存在而存在。
3.                          物质具有实体与场的属性,因此物质本身的存在在空间中就可以产生出力和能量。
显然,自然现象一定是有本源的。所有的自然现象的本源都是物质。因为物质是实体属性和场属性的统一体,因此,在它存在的空间里就可以产生出力和能量,进而产生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自然现象。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3:41
物质的实体和场:
物质的实体就是物质在质点形式上的功能范围。物质的场就是物质在空间形式上的功能范围。物质的质点功能表现在线性的轨道上。物质的空间(场)功能表现在立体的(空间)范围内。实体与场的统一体就是完整的物质。因此,物质既具有实体的质点功能,也具有场的空间功能。物质在整个宇宙范围内同时表达着它所有形式的质点和空间功能。物质因此而构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完整的物质宇宙。
物质的统一性:
物质的统一性是指“物质是实体与场的统一体”这个性质。在物质统一性被发现之前,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仅仅局限在物体的“实体”属性上,而没有发现“场”也是物质的一个属性,更不知道“场与实体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显然,对物质的认识也是一种世界观的问题。随着质量场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确切地说,物质实际上不仅具有实体属性,而且还有场的属性。而且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世界观。因此,物质统一性的发现也必将带来哲学思想上的巨大改变。
物质不仅是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哲学的基础。所以,今后的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就要改变以往的世界观了。要用物质统一性的世界观去理解和解释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例如当年马克思因为不知道物质的统一性,因此在论述共*产主义的时候,认为只要达到物质的极大丰富就具备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了。马克思所指的“物质”就是“实体性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场性的客观存在”。现在我们知道了物质的统一性之后就会很容易理解,其实物质不仅具有实体属性,还有场的属性。这个场的属性有一点像人们所说的“灵魂”一样。万物有灵的说法不无道理。对人类而言,身体是实体,而场就是思想或精神世界。这样就不难理解,无论实体的物质怎样地丰富,仅仅靠满足人的身体需要是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如果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精神上的及大丰富同样不可缺少。然而,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容易,但实现精神的极大丰富难。因为实体是有限的,场是无限的。实体的物质是有限的,人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实体的地球虽大却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装得下地球,就连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都装得下不说还绰绰有余。因此,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困难并不在实体方面,而在场(精神)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那么困难在物质基础上的根本原因。
同样道理,只有正确认识物质的统一性,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宗教和科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等不同思想和观点之间的统一性。 可想而知,物质统一性的发现对哲学的未来发展一定会产生重大影响。
灵魂的存在:
“灵魂”并不是一些人说的那种在濒死状态下可以离开人体又可以再回到人体的灵魂。而是那种人们常说的“万物皆有灵(魂)”的那个灵魂。所谓的“万物皆有灵”的说法来自哲学中的“泛灵论”。泛灵论认为,天下所有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石头或是草木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从科学的立场认识万物是不是都有灵魂以及灵魂是什么,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出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和根据,根据物质统一理论和两个世界理论就可以解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的所有理论上的问题。当然也就应该可以解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每个物体不管它是什么,都是一个实体与场的统一体。一个人是如此,一块石头、一棵树或一辆汽车都是如此。我们看见的东西都是实体存在的。但估计很少有人想过,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东西呢?其实那是因为有“场”的存在和作用的缘故。可是,因为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例如,你看见一辆车开过来。你并没有接触到汽车就知道它开过来了。让你能够看到车的原因正是“场”的存在。场在你与汽车之间为你传递汽车的信息。你通过场接收到了汽车传来的信息,你就知道汽车开过来了。
因此,我们看到的万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实际上进入到我们大脑里的东西并不是实物,而是“信息”。信息是通过场传递的。人的精神世界是靠信息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物质世界是一个实体世界,精神世界是一个信息世界。实体世界里的所有东西都具有信息。信息通过场传递到人的大脑里就形成了精神世界。因为信息不是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从民间的朴素感性认识上加上拟人化处理之后,信息就被变成了灵魂。所以说,灵魂应该就是物体所带有的信息。因为古人缺乏科学思想,经常用自己的想法对客观存在的东西进行拟人化处理,让本来没有能动思维能力的信息带有了“人类特性”的色彩,就变成了所谓的“灵魂”。
灵魂与信息之间的不同就在于,灵魂被赋予了思维能力。而信息不具备思维能力。
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呢?回答是,如果认为灵魂就是自然信息的话,这种灵魂是存在的。如果认为灵魂是具有思维能力的话,这种灵魂是不存在的。不管灵魂(即信息)有没有思维能力,它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例如,当你要过马路的时候,看到有车驶来,你就会停下来,或让车先过去,或等车停止后你再过马路。这就是因为你接受到了车的信息。车的灵魂影响你作出了相应的举动。
信息与实物不同。实物即使不存在于物质世界里了,信息却还可以出现在精神世界里。例如,影响人类历史的很多伟人早已不在了,但他们的信息仍然还留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说,是这些人的灵魂还在影响着今天的人,而实际上真正影响着后人的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信息。
不要小看信息对人的影响。那些过马路被车撞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及时接收到应该接收的信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就是通过信息传递的。好的榜样会让人学好,坏的榜样会让人学坏。信息虽然不是物质,但也可以把人击倒。为什么经常有些受害人会对加害人说:我就是化作鬼也要回来报仇。而加害人就会因为这句话郁郁而终,或乱了方寸而招来灾祸。这就是信息的力量。正是因为信息具备这么大的作用,因此,不知道内幕的人才会把信息赋予灵魂这样的名称。
因为信息是通过场传递的,而场的特点是无处不在,因此信息就可以具有一种神不知鬼不觉地特征。有些人干坏事的时候看到周围没人就放心了,可是没过多久就被人传开了。这不是他见鬼了,也不是灵魂在他周围转悠,而是因为信息的场特性让事件可以很容易暴露并瞬间扩散出去。俗话说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就在于此。从物理学上讲,场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信息的传递是很难阻止的。
尽管那个传说中的幽灵般的灵魂是不存在的,但作为信息而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个灵魂却是存在的。既然知道了灵魂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在做事和做人的时候就应该必须谨慎小心。千万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一旦作了,这样的信息就会永生永世保存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所爱的人。他们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亲友。为了他们也不要留下令人不齿的信息。不要以为反正自己到时候一死了之,只要今天痛快就行了。要知道,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信息)是不会死的。
拟实化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和宗教信仰中(包括易经),为了让情景栩栩如生,人们经常会用到“拟人化”的方法来述说一些场景和过程。简单说,拟人化就是把人的特质套用到非人类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现象上的做法。关于拟人化的方法结合物质观提出新概念 -“拟实化”的问题。
什么是拟实化?拟实化就是把实体的特质套用到非实体和现象上的做法。为什么要提出拟实化这个新概念?根据最新发现知道,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既具有“实体属性”又具有“场属性”的统一体。“实体”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客观存在,而“场”则是看不见和难以直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因为物质同时具有这两个不同的基本属性,因此在物质世界中,物质的实体以实物的方式和规律存在、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着,而物质的场则以场空间的方式和规律存在着。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客观现象。然而,因为人类能够直接看到和感觉到的只有物质的实体属性,而看不到和感觉不到物质的场属性,因此,人们常常会使用理解和解释实体现象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场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就是拟实化的方法。也就是把非实体的场想象成实体的样子,或者说把实体的特质赋予“场”和由“场”所产生出来的现象。为了说明这种做法所导致的错误结论,我们必须使用一个“拟实化”的新概念来做出解释。所以,“拟实化”这个概念是不可缺少的。
在拟人化的方法中,把非实体的客观存在进行拟人化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拟实化的方法。例如,把故人的灵魂描绘成一个活人,还会说话等等。这就是用实体人的特质去套用到非实体的灵魂上的做法。灵魂是什么?我认为灵魂就是信息。张三的灵魂就是有关张三的全部信息,包括他活着时候的长相、表情、言行举止以及他的想法、观点等。一个人的逝去仅仅局限在他的实体(肉身)上不再存在,而他的信息(灵魂)是可以永生的。但信息并不是实体。因此,如果用拟人化的方法把信息进行处理的话,就会给人一种死人复活的感觉。
拟人化的方法最常使用在文学创作和宗教信仰中。在科学研究中几乎看不到有人使用拟人化的方法。但现实中人们早就发现,很多科学理论给人的感觉就像拟人化的神话小说或科幻作品一样令人感到神秘和激动。例如,弯曲时空、时光倒流、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暗能量、质能转化和上帝粒子等等。人们的这些感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这些科学理论在建立的过程中使用了与“拟人化”类似的“拟实化”方法的缘故。
因为物质是实体与场的统一体,所以,在物质世界里的很多自然现象中,其实“场”起的作用是主要的。但是,因为人看不到场的存在,因此就对场的作用过程进行了“拟实化”处理,结果就得出了最终用实体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科学理论。我们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科学家是如何使用拟实化来构建科学理论的。
本来,万有引力现象(gravity)是一个由“场”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可是,因为场是看不见的,因此,牛顿就用实物去想象它。牛顿把月球围绕地球转的现象想象成一个人手里握着一根绳子的一端,绳子的另一端栓着一块石头,然后这个人拉动绳子让石头围绕他的头转动。这个人的头就好比是地球,石头就好比是月球,绳子承受的向心力就好比是万有引力。遗憾的是,牛顿无法在地球与月球之间找到任何连接它们的“绳子”。结果让他始终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地球与月球之间会出现没有“绳子”连接的“超距作用”。
其实,万有引力定律作为一个物理学定律并不是牛顿提出来的,而是牛顿的后人根据他的推论总结出来的。然而,后人依旧没有脱离“拟实化”的方法。仍然使用“绳子”的思路把场赋予了可以用实物表示的“线”,而创造出了“引力线”的概念。因此,今天教科书上写着的那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实是通过对场的拟实化想象出来的。这个定律中的“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作用”这个说法的建立过程与文学创作中的拟人化的做法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拟实化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
本来,宇宙中力的起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它就起源于物质的两个属性上:质量属性与质量场属性。因为属性的不对称而导致自由落体物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产生出力来。就这么简单。可是,因为牛顿不知道场的存在,他一直使用拟实化的方法去理解场的作用,所以,永远也不可能找到宇宙的原始动力来自什么地方。只好说是来自“上帝”。
可见,拟实化的最终结局就只能是到上帝为止。
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也是如此。这些理论本来都是针对“场”现象提出的。可是,提出理论的人却始终没有脱离“拟实化”的方法。最后,用他们提出的理论,人们永远也无法理解时空是如何弯曲的,时间怎么可能倒流,宇宙大爆炸的奇点是怎么来的等等。如果对这些理论刨根问底的话,最后除了用上帝以外是不可能做出最终答案的。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是实体和场的统一体。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描述的是物质实体方面的运动规律。这些定律对场的规律而言是不适合的。场有场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世界观,停止使用理解和解释实体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场的作用。更不能使用拟实化的方法建立物理学理论。否则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必将偏离科学的轨道。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5:06
质量场 — 宇宙的灵魂::
如果说质量所表现的是宇宙“身体”上的特征,那么,质量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宇宙“灵魂”上的特征。也就是说,质量决定着物质的存在,而质量场决定着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行为。质量场起着宇宙灵魂的作用。
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必要因素只有两个:物质与空间。宇宙中的物质和空间二者缺一不可。同时我们知道,世上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空间和物质就是宇宙的阴阳两面。同样,如果自然界有质量存在,那么就一定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面存在。那么与质量相对应的那另外一面到底是什么呢?是“质量场”。质量场是宇宙空间的本质。它与质量共同产生出宇宙的所有现象。之前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只看到了物质质量的一面,而忽视了质量场的一面。所以说,目前为止,人们对自然宇宙的理解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理解是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质量场的被发现,我们就可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对质量场的描述和数学定义。对质量场的描述。任何物质都有质量。任何一个质量体都各自只有一个质量中心(质心)。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检验得到公认的定论。然而,任何一个质量体都有一个质量场,这却是人们一直忽视了的一个自然现象。质量场的场源是质量。质量场是一个球形场,它包围着产生它的场源。在静止状态下,质量体的质心与质量场的场心重叠在一点上。质量场具有场的共同特征。质量场和质量一样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质量场与质量一样也可以用数学进行定量表达。质量是由物质含量的多少来表示,而质量场则是由质量在场内分布的密度来表示。构成质量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构成质量场的基本条件是质量在空间中的存在。质量与质量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质量不可能离开质量场独*立存在,质量场也不可能离开质量而独*立存在。质量体与质量场之间的稳定关系是质量中心一定处在质量场中的理想密度最高点上。因此,质量场是一个有形状、有功能,而且可以发生变化的场。质量和质量场的存在与任何形式的能量、化学特性和物质结构等都无关。相反,宇宙中的任何能量,物质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特性以及运动形式最终都离不开质量和质量场。因此,质量和质量场是宇宙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构成质量场的成分似乎是最不容易解释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不能解释的问题。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只要是有形状有功能的东西就一定是一个物质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就一定有构成物质的成分,因而就应该能够找到构成该物质的基本粒子。从这个道理推测,就认为有功能、有形状的质量场也应该是由某种成分构成的。这实际是对物质与质量和质量场之间概念上的混淆。的确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但是,物质的质量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呢?质量是没有组成成分可言的,它只是一种物质的属性,是一种与物质含量相关的自然属性。质量场也是如此,它也是一种物质属性,是一种与物质含量相关的自然属性。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与质量不同而已。质量表现在物质内部,质量场表现在物质外部。因此,质量场也不存在组成成分的问题。所以,研究质量和质量场的“组成成分”应该是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物质、空间与质量和质量场的关系。质量场实际上是宇宙空间的本质。这对很多人来说不容易理解。原因很简单,那是对“空间”这个概念的理解不清造成的。在自然世界中,空间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宇宙空间,一个是绝对空间。二者不可混淆。一旦混淆,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宇宙是物质和宇宙空间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存在于绝对空间之中。绝对空间是一个没有任何形状和特征的空间,就象清水一样。而物质和宇宙空间就象有色彩的染料一样。染料一旦融入了清水,清水的影子就不见了。同样道理,由于物质和宇宙空间的存在,绝对空间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界中无法确认的哲学理念了。再举一个例子:绝对空间就象油画家手中的白色画布。当一幅油画画好之后,人们再也看不到原来的画布。即使画中有白色的地方,也是用白色颜料覆盖了的,而不是原来画布的显露。从一块画布变成一幅油画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原来一块没有任何内容的画布变成了一幅有内容的画。人们在研究画所表现的内容时一定不会在意画布的存在,因为在这幅画中再也看不见画布的影子。绝对空间就象画布一样。宇宙物质和空间就象颜料一样,它们的存在完全掩盖了绝对空间。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中的所有现象只能是物质与宇宙空间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与绝对空间已经毫无关系了。过去,由于人们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不深,把它误认为成绝对空间,造成了宇宙空间与绝对空间概念的相互混淆,导致了很大混乱。从上一节对质量场的描述可以看出,宇宙空间与绝对空间完全不同。宇宙空间的本质是质量场。质量场是有形状和有功能的,而且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些都是绝对空间所不具有的性状。了解质量场与宇宙空间和绝对空间的这些关系对理解质量场的物理学意义十分重要。
对质量场的数学定义。为了能够从数学上表述一个质量场,我们必须把这个场想像成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球体(图1)。质量场的每一个层必须把质量体的所有部分都包含在内。它与质量体的形状无关。质量场的不同层次带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用质量场密度表示出来。质量场中一个层上的质量场密度是该质量体的质量总和与该层的总表面面积之间的比值。公式可以写成:
                                   D=M/A                                        (1)
其中D是一个质量体在质量场一个层上的质量场密度,M是该质量体的质量,A是要计算质量场密度的那个质量场层的表面面积。


         





图1、二维示意图表示质量体M及其质量场的层次。

因为球体的表面积为:A = 4r2,其中r为从质心到该层的距离(即半径),所以,这个公式也可以写成:
                             D = M/4r2                                  (2)
只要质量和半径已知的话,那么使用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质量场中任何一处的质量场密度。例如,一个1公斤的质量体在距离质心1米的质量场层上的密度为:D = M/4r2 = 1kg/(43.1412)m2 = 7.96×10-2kg/m2。
对质量场的数学定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随后推导新万有引力计算公式的必要条件。
质量场的发现过程。在研究光速不变现象的物理机制时发现,引力场会影响光的传播速度[3]。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引力场对光线传播具有介质作用。而且引力场也会出现漂移现象。引力场越强,光速越慢,引力场越弱,光的传播速度越快。由于有这种调节机制的存在,导致人们观察到的光速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速度都没有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引力场不是引力形成的场,而是由质量决定的一个场。因此,把这个场称为“质量场”。所以说,引力场的本质应该是质量场。引力场的叫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场是以质量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是以引力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过去人们对引力和引力场的概念是因果关系上的本末倒置造成的结果。尽管如此,引力场的存在已经证明人们对这个场的存在早已有了朴素的认识,只不过人们不知道引力场的本质是什么。虽然质量场和引力场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场,但是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称呼上的不同,而是定义上的不同。不同的定义会导致本质上的不同。从引力场和质量场的不同观点出发,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会完全不同。因此,质量场的发现和定义不单单是改正引力场称呼的问题,而是改变人们解决物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基本观念的问题。
引力和引力场都是物质质量的存在状态下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导致物质运动的原因。这个因果关系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认识自然现象的思路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构成宇宙的根本要素只有两个:物质和空间。万有引力起源于物质和空间。物质和空间的本质分别是质量和质量场。质量场和质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基于这种思路,提出了“质量场”这个新概念以对应“质量”的概念。这样,一个完整的宇宙就展现在了眼前:质量表现的是宇宙“身体”的特征,质量场表现的是宇宙“灵魂”的特征。二者的统一体才是一个有生命的、运动着的宇宙。只研究宇宙的质量特性而不研究质量场特性就好比是在解剖一具僵尸。只有同时研究质量场才能理解宇宙的运动和变化。
在这种正确思路的引领下,很容易就建立起了万有引力成因模型,推导出了新的引力计算公式,并理清楚了引力与运动的关系,发现所有的运动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与质量场相对于质量中心的对称与不对称性有关。对质量场的数学定义更使引力计算公式从引力模型的直接推导成为可能。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质量场的存在和功能都是不可否认的。在解释很多自然现象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质量场。众多事实证明,质量场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是经得起检验的。
建立引力成因模型是对质量场的一个验证。
检验一个新发现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看这个发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否有意义。事实证明,质量场的发现为建立引力成因模型和新引力计算公式的推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根据质量与质量场的关系建立的引力成因模型显示,引力不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而是由一个物体的质量场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质量中心形成的不对称性导致的一种力学现象。这个力的本质和产生原理已经解释得很清楚[5]。从引力模型可以非常容易地推导出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中,不依赖牛顿的引力定律,也不需要克普勒的定律。完全依靠这个引力成因模型和实际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得到的引力计算公式为F=GmmD。这个公式不仅包含了牛顿引力公式的所有内容,并且建立了质量与质量场之间的联系。因为质量场具有场的特性,所以,质量场密度与质量在可变性上不同。质量是一个不可变因素,而质量场是一个可变的因素。质量场会随着物体的运动速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个新引力公式所涵盖的内容比牛顿的公式更加广泛。
至今为止,除了这个引力成因模型外,还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从一个物理机制的模型和实验测量到的数据中直接推导出过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牛顿的引力公式也只是一个经验公式,没有物理机制上的根据。而且,这个新引力公式和模型非常简单明了地解释了引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如果一个简单的理论和一个复杂的理论都能解释同一种现象的时候,一定是简单的理论更为准确可信。通过引力成因模型直接推导出万有引力计算公式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质量场的存在和对质量场的定义是正确的。我们过去认为物体的重量仅仅与质量有关,现在知道,实际上重量是质量与质量场的共同结果。如果没有质量场的存在,质量本身也不会表现出重量。
运动的本质证明质量场存在的必然性。在分析质量场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导致万有引力现象的同时,发现了物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的本质都与质量场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6]。物质的绝对静止就是物体的质量场对自身的质量中心处于完全对称条件下物质的存在状态。当质量场相对质心出现不对称的时候,物体必定向质量场密度高的方向运动。这种不对称出现在不同物体之间时,表现出引力现象或自由落体运动。这种不对称出现在同一个物体自身的质心与质量场之间时表现为受力后的运动。加速度运动是不对称的质量场密度增加的过程。减速度运动是不对称的质量场密度减小的过程。惯性是改变绝对静止物体自身的质量场相对其质量中心对称性的困难程度。所有这些关于运动本质的问题在发现质量场之前都是不可能圆满回答的。但是,用质量场的概念都能得到非常清楚的解答。这说明了质量场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运动本质的认识证明了质量场存在的必然性。
以下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了质量与质量场之间的状态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每个图中间的黑点表示质量体,黑点外围有颜色的部分表示质量场。质量场的密度用环绕质量的线来示意。场外的箭头表示质量体的运动方向。场内的箭头表示质量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质量体永远向着质量场密度高的方向运动。绝对静止状态下的质量体因为已经处于质量场密度的最高点上并且全方位对称,所以没有任何方向上的运动趋势。



         




从上图中可以很清楚看出,用质量场可以解释什么是绝对静止、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之间本质的不同。而且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质量有惯性以及质量惯性与引力惯性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质量场还可以把力学与引力现象很好地联系到一起。牛顿的力学公式F=ma与引力公式F=mg在本质上实际是一回事。加速度a和g表示的都是质量场的密度因素。不同之处只在于,前者质量场的密度变化是相对于自身质量场场源物体而言,后者是一个物体的质量场密度变化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质量而言。从这种关系可以肯定,F=ma只是一个以静止状态为前提的近似值计算公式。我们知道,F=mg是一个以距离不变为前提的近似值计算公式。在实际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加速度随着距离或高度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样的道理,在用外力F推动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a也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速度增加导致物体运动方向上的质量场密度增加,质量场密度越大改变质心与质量场之间关系所需要的力就越大。因此,如果用同一个不变的力推动一个质量不变的物体运动的话,那么它的运动加速度就会不断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加速度减小的速率越大。如果要维持加速度不变,就必须增加力的强度,也就是说需要更大的能量。这种现象在粒子加速过程中得到过确认。可惜因为人们不知道物理机制上的原因,只好用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把它解释为能量向质量的转化。从质量场的观点来看,那不是能量转化成了质量,而是因为质量场密度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导致了必须增加力的大小才能维持原有加速度现象的结果。能量所转化的是质量场密度的增加,而不是质量的增加。因此,如果在物体或粒子从高速运动状态回复到静止状态之后再去测量的话,物体的实际质量与运动之前没有变化。
通过质量场揭示了运动的本质之后,很多与运动有关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是理论和概念上的,也可以是自然现象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质量场的存在对物质运动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很多自然现象就无法从物理机制上得到圆满的解释。 由此可以证明,质量场的确存在。
用质量场概念解释其他一些自然现象。
验证质量场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利用它来解释自然现象。如果它确实存在,那么就一定与自然现象有关系。质量场可以解释的问题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以下只介绍几个人们普遍关心的例子。
解释光速不变现象的物理机制。
从原理上来讲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声源和光源的运动都不会影响到声和光各自的传播速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在对光速的观察中人们一直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是:为什么观察者的运动也不影响到光速的观测值?在这一点上光与声音完全不同。我们知道,声音和光都是以场的方式传播的。场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介质决定传播速度。声音在地球表面的空间中传播的介质是空气。声源在空气中运动时可以出现多普勒漂移而导致测量到的声速不变。但是,观测者运动时会与空气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所以,声源运动与观测者运动之间测到的声速不同。过去人们认为光的传播是以以太为介质,而以太的存在方式很象空气,也会与观察者产生相对运动。但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光速的所有测量实验都证明以太不存在。观测者的运动不影响测量到的光速数值。光速不变现象的出现只能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在观察者运动对光传播造成的影响与光源运动对光传播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一样的前提下观测到的光速才可能是一样的。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唯一的可能就是质量场。质量场是光在宇宙空间中传播的一个介质。光源和观察者都有各自的质量场。光源运动时光源的质量场会出现多普勒漂移现象来保持观测到的光速不变,观察者运动时他的质量场同样也会出现完全一样的多普勒漂移现象来保持观测到的光速不变。正是这种机制导致了人们得出了“光速不变”的结论[7]。很显然,如果没有质量场的存在,“光速不变的现象”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为止,除了用质量场来解释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从物理机制上说清楚光速不变的原因。
对时空弯曲的解释。
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最主要部分就是在一些引力计算结果上出现的准确性。为了解释他的引力理论,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四维时空的概念。他认为万有引力不是力,而是时空弯曲带来的几何效应。他说: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虽然爱因斯坦的某些计算结果比牛顿的准确,但是,他的理论远比牛顿的理论难理解得太多了。可以说所有认为已经理解了爱因斯坦理论的人其实都是囫囵吞枣式地在接受他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理论难懂是因为他的理论没有物质基础,是一种科幻式的理论。但是,他的那些准确的运算结果又让人明知是科幻理论,却难以舍弃。他的运算结果准确说明:引力现象一定与空间“弯曲”有必然关系,但这种弯曲并不一定就是四维时空的弯曲。现在用质量场来解释时空弯曲就非常简单了。自然界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四维时空。万有引力现象是质量与质量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任何质量的存在必定都伴随一个质量场。而质量场是宇宙空间的本质。它是一个球形场,当然是弯曲的。这个弯曲与质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可能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的本质。质量场不仅有形状,而且还有功能。它的密度决定引力大小,从而影响天体在其中的运行方式。这可能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的本质。虽然爱因斯坦不知道质量场,但是,在爱因斯坦的话里已经隐含了“质量与质量场之间是身体与灵魂关系”的意思了。质量场是一个可以不断变化的场,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引力的大小,间接影响到天体的运动形式。但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时代还没有关于质量场的概念,所以在无奈之下,就混淆了时间与变化之间的概念,把处于变化中的质量场定义成了一个虚幻的、充满争议的四维时空。现在因为已经发现了质量场的存在和功能,用质量场就可以圆满解释为什么爱因斯坦的计算虽然准确但理论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了。时空弯曲的本质也就随之昭然若揭了[8]。实际上在宇宙空间这个大尺度范围内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然直线和平面。任何大尺度的自然形状都是弯曲的。这正是对质量场存在和功能的一种反映。
质量场对宇宙形成的解释。
大爆炸理论被认为是现在解释宇宙形成最流行的一个理论。它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几乎是无限高的能量状态下开始的。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可以知道,整个宇宙的所有物质质量的总和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就是宇宙物质部分中潜藏的总能量。再加上宇宙中存在的动能、热能、化学能和原子能等所有的其他能量,我们就可以想像出宇宙中的能量有多大了。这么大的能量怎么可能被压缩到一个比珍珠还小,甚至有人说是比原子还小的奇异点中呢?当然,可以强词夺理地说,在奇异点中,所有的物理定律和原理都不起作用了,因此那是完全可能的。这似乎把我们带到了上帝所在的天国之中。因为在上帝那里没有什么物理定律和原理可言。只要上帝高兴,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无疑,大爆炸理论最终把人带入了宗教世界。
宇宙形成的根本问题实际上是能量的来源问题。因此宇宙本身也只能与所有其他物质存在形态和构造的形成过程一样,从能量最低状态逐渐向高发展,宇宙的结构和形态也只能从最简单形式向复杂形式发展。质量场的发现让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解释宇宙能量的来源以及质量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宇宙的所有能量就蕴藏在质量和质量场之中。物质的不断聚集所导致的质量增加以及质量场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就是聚集能量的过程。在质量的聚集过程中会导致质量体之间的碰撞。小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碰撞不产生什么明显的作用。但是,当质量体的质量聚集到象地球、太阳甚至更大天体那么大的时候,量变就会发生质变了。这么大的天体从那么遥远的距离开始运动向对方以加速度的方式撞去,所产生出来的巨大能量足以改变物质结构和导致天体的运行。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是:“团结就是力量”。但是,10个人团结起来与十亿个人团结起来从能量上讲有本质的不同。质量聚集在一起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质量与质量场之间导致的引力现象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质量越大,所产生出来的能量也就越大。这可能才是真正物理世界中的质能关系。二者是相关关系。并不是质量产生了能量后就消失了的转化关系。所以不存在质量变成能量和能量变成质量的问题。质量和能量的转换一定是因为对质量场的功能不了解造成的。随着质量增加,当然质量场密度就增加,因此由二者产生出来的能量也就增加了。随着质量场的发现我们已经有充分理由说:“大爆炸中整个宇宙的物质都是从能量转化来的说法是不对的。”是质量体的碰撞导致各种不同能量和物质存在形式的产生。如此反复进行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相对稳定的宇宙。所以,在解释宇宙形成过程中根本不可能离开质量场的作用。
从质量场来看牛顿理论和爱因斯坦理论的对与错。
牛顿理论与爱因斯坦理论之间似乎存在着很大矛盾。但是,二者又都有合理之处。给人的印象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推*翻了牛顿的理论。可是,在现实中牛顿的理论比爱因斯坦的理论更简单实用。人们在对引力的常规运算,甚至在发射导弹、卫星时依旧使用牛顿的理论而不是爱因斯坦的理论。可是,人们又确实发现牛顿理论在某些计算上不如爱因斯坦理论得到的结果准确。牛顿理论中还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理论问题。到底谁对谁错至今还在争议不止。质量场的发现对正确认识牛顿和爱氏理论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牛顿把他的所有理论(力学和万有引力学)的基础都建立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上。他从来没有任何对质量场的考量。因此,他认为空间是绝对不变的、平直的和除了提供场所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功能的。在我们理解了质量场的存在和功能后就会清楚地知道:牛顿只看见了宇宙有关质量的一半,忽视了宇宙的另一半:质量场的作用。因此,牛顿理论的所有缺陷都来自对质量场的忽视。就象认识一个人一样,如果只对一个人的物质方面进行观察研究,可以找到很多这个人的长相特征和遗传规律等。但是,如果不观察和研究他的思想,那么,没有人会理解他的行为。同样的道理,牛顿只研究了宇宙的身体,没有研究宇宙的灵魂。所以,最终他也不理解宇宙行为的根本原因,只好借助“上帝”来解释一些宇宙的根本现象。
牛顿忽视质量场的存在这并不偶然。牛顿的所有理论都是在理想的静止条件下抽象形成的。而在静止条件下,质量场不发生任何变化。运动虽然会导致质量场的变化,但是在运动速度不太高的情况下,这种运动产生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以近似的方式把它与静止同等对待。即使在高速运动情况下,如果运动速度基本上表现为匀速运动,那么,质量场的变化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作用,因此也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些情况下,使用牛顿定律肯定不会有问题。牛顿把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同等对待就是他的这种思想的一个表现。但是,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很高,而且运动速度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么质量场的作用就会显露出来。这时再使用牛顿理论就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和变化程度的提高而出现越来越大的误差而最终失去应用价值。
所以,可以说,牛顿力学是低速力学。这不仅反映在万有引力定律上,而且也反映在牛顿的其他力学定律上。例如,F=ma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计算公式和重要的定律。但是,如果从质量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公式,它就是不完善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质量场的因素。按照这个定律,只要给一个物体一个固定不变的力,那么这个物体就会一直以相同加速度的方式运动下去。如此一来,物体的运动速度就完全有可能达到和超过光速,甚至比光速高十倍百倍都没问题。可是,在粒子加速实验中人们已经发现,无法让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这证明,物体无止境的持续加速显然是不可能。这实际是因为物体加速的过程是质量场发生变化的过程。用同样的方法和思路来分析牛顿的所有理论,最后都会走到同样的归宿。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牛顿始终不理解万有引力“超距离”现象的原因。这也正是人们发现牛顿理论在高速运动情况下不适用现象的原因。因为,牛顿的所有理论都是以静止为基础对宇宙“身体解剖”获得的。在他的理论中没有探讨“宇宙的灵魂”。
因此,对牛顿理论的正确评价应该是: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但不完善。它是以静止为前提的近似理论,因此只适用于对低速运动状态出现的自然现象的解释。
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理论实际上是在牛顿理论基础之上以非自然现象的纯假设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一种非现实的抽象理论。他的理论很大程度建立在光速不变的假设之上。因此,光成了爱因斯坦理论的一个中心。而“光”实际上也是一种场,因此具有场的特性,例如光线传播符合平方反比定律等。这些都与质量场的很多特性相近。至少在运算上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这就奠定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一种涉及场的理论。他跳出了牛顿“质点力学”的框框,用场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结果非常成功。但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毕竟不是建立在物理机制之上的,具有很强烈的科幻色彩。他对光速不变的假设导致了他的理论中出现了太多无法解释的矛盾。说光速不变无疑就等于是说物体的质量场绝对不变,而质量在随着运动发生变化。这是相对论的致命之处也是高明之处。说它是致命之处因为爱因斯坦把本末倒置了,明明是一个质量场密度随物体运动发生变化而产生出来的现象,爱因斯坦却解释为质量、时间和长度都可以随运动发生变化。说他高明是因为无论如何他都可以说他没有错,因为他使用了一个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相对”的概念。你说是质量场的变化造成的现象,可是,如果他把质量场规定成一个“假设不变”的参照系,那么,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结果不就是质量相对这个假设不变的质量场而言发生了变化了吗?反正不管质量变还是质量场变,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为“公婆相对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相对论”。你从物理变化上说是:一个自然现象的产生不是物体质量的变化,而是运动导致质量场的变化产生的结果。但是用“公婆相对论”就可以说:假设运动对任何其他物理因素不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这个自然现象的产生不就是运动导致了物体质量增加的结果了吗?在不了解质量场之前,就算人们从直觉和哲学上已经感到这种相对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但也很难反驳。在公婆相对论面前没有任何对错可言。在加上,科学主流也接受了质量是可变之类的相对论观点。所以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辩就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让一个物体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加速度运动,那么,对这个物体所施加的作用力必须不断增加。过去人们不知道质量场的存在,当然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这种现象是因为运动中的物体质量增加导致的。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解释。可是,如果让运动中的物体停下来,人们发现物体的质量和原来一样,并没有增加。这是爱因斯坦理论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必须增加外力来保持加速度不变的现象明显是质量场的作用。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确在数学*运算上可以用质能转换的公式来计算。所以,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之处很有在买彩票中中大奖的味道。在不知道原理和物理机制的情况下仅仅在运算结果上误打误撞给撞上了。但是数学*运算结果的正确并不表示理论上的正确。因为不知道物理机制,爱因斯坦的理论很难真正解释自然现象。相反,他正确的计算结果把更多的人引入了科幻式的研究当中。因此,爱因斯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应该放弃。但是,我们可以借鉴爱因斯坦的一些计算方法,结合牛顿理论与质量场的作用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四维时空的概念来解释万有引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与牛顿引力理论最大的不同。的确,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他放弃了牛顿对空间的观点。而用相对的、有形状和有功能的空间取代了牛顿的绝对空间。这是爱因斯坦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对空间的认识非常接近质量场。但是,因为爱因斯坦好像对物理机制不感兴趣,他也不知道质量场的存在,结果就提出一个四维时空的概念。从这个概念看,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认识并没有脱离牛顿的基本思路。这表现在他仍然把物质与空间分别对待,认为物质与空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物质存在于空间之中而已。这种想法与牛顿没有本质区别。正是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建立了一个与物质没有直接关系的四维时空。结果,这个虚构的四维时空把随后的研究带入了一个科学的“黑洞”。实际上,在物理世界不可能有四维时空的存在。只有一个质量与质量场的统一体。它在宇宙中以物质和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质量场的特性在决定物体的运动,而不是什么四维时空。 离开质量场,想要清楚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理论的对与错几乎是不可能的。
质量场的发现所带来的启示。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科学发现都不仅会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人类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发现、万有引力的发现和生物进化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质量场的发现也一定不会例外。它不仅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以下就质量场的发现所带来的几个启示做简单的讨论。
看见的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看不见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以往人们相信的一句话是:“眼见为实”。这句话显然不完善。其一是因为眼见到的东西未必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其二是因为实际存在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观察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在眼见为实的思想指导下,加上在过去所形成的常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就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引力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力”的说法在牛顿之前就被提出来了。从表面上看,重力从现象上看的确非常象磁铁引力。到了牛顿时代,他虽然发现了引力现象的“万有”特性,但是,他接受了传统观念。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万有引力描述成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牛顿的描述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后人接受了。实际上爱因斯坦对引力的解释已经否定了引力是相互作用力的观点,这是导致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惜爱因斯坦因为不知道引力产生的物理机制,所以无法彻底揭穿这个假象产生的原因。直到今日,这个假象还在继续蒙蔽着几乎所有的人。
魔术师的魔术几乎都是通过假象实现的。假象的产生原因一定是在假象的背后存在着人们看不到或被忽视的机制。而科学观察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有质量的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的形式。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能够看到或检测到的东西。物体的质量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感觉到和测量到。可是,物体的质量场既看不见也无法直接检测到。因此,人们一直忽略质量场的存在。在质量场的功能表达过程中,人们直接检测到的是引力。因此,“引力场”的假象就掩盖了质量场的存在。结果,人们就把质量场错误地定义成了“引力场”。引力场与质量场虽然指的是同一个场,但是,因为定义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世界观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引力场的定义建立在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上。既然是作用力,那么就一定会有传递作用力的媒介存在和能量的传播过程。按照这种思路,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想像中的起着媒介作用的引力子和传递引力的引力波。然而,质量场的发现证实引力并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然不是相互作用,那么就不需要媒介,也不需要传递引力的引力波。现实中引力不可屏蔽的现象也充分表明引力现象不需要媒介和引力波。所以,可以预言,人们寻找引力子和引力波的努力可能会是徒劳无功的。
质量场是一个人们看不到的存在。就象黑夜天空中的光线一样。夜间的天空是黑的。即使有月亮,你也只能看到月亮是亮的,而天空仍然是黑暗的。可是,天空的黑暗并不表示没有光线存在,而是因为没有物体存在。如下图a所示,太阳的光线(横线表示的红色区域)充满了地球和月亮阴影以外的所有空间。但是,在晚上人们只能看到月亮的光亮而看不见天空中有太阳光线的存在。如下图b所示,如果天空中没有月亮,那么整个天空几乎是漆黑一片,尽管太阳的光线照旧通过这个空间。



强烈的阳光从我们地球外的空间通过,我们却看不见。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人们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不存在的。同时也说明,我们看见的光线也是一种假象结果。实际上光线本身既没有颜色也不发光,我们观察到的是光的受体接受了光线的照射之后反映出来的一种效果。没有受体,光线本身根本不会发光。我们的眼睛也是这样一种受体。所以,“光”是光线与被照射物体共同产生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光线自身的特性。同样的道理,引力的产生也是如此。质量场的存在并不表现出任何引力现象。但是,一旦有物体进入到质量场内,就必然产生出引力现象。所以,引力现象是质量场与质量共同产生出来的效果。而在外来的质量不存在的时候,质量场依旧存在。即使外来的质量存在并导致了引力现象的产生,人们依旧会被引力的假象所欺骗而忽视质量场的存在。
就象魔术师的成功秘诀就是利用人的常识一样,人们之所以经常被大自然中的假象所欺骗,常识和传统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魔术师一定有一套不为人所知秘密。大自然也是如此,找到自然现象背后那些人们看不见的秘密,才有可能彻底揭示自然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我们所看见的,也不应该否认我们所看不见的。
重新认识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符合逻辑的研究。而数学是一种最严格和最能够表现逻辑关系的手段。所以,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只有用数学表述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因此,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们都在尽可能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然而,不仅如此,物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数学的作用和提升了数学的地位,干脆把物理学的理论建立在了数学模型和运算的基础之上。这已经成了当今物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然而,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会成为谬误。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不正当地位正在把物理学研究带入科幻世界之中。
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数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但是,使用不当,它也会对科学造成严重损害。在牛顿之前的伽利略时代,物理学是一门完全依靠实验来研究的学科。但是,到了牛顿,他超凡的数学能力让他建立了数学与物理学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是一个推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举动。但是,牛顿的成功导致后来的一部分物理学家逐渐离开了伽利略的研究方式,放弃了物理机制上的研究,把研究完全建立在了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其结果,产生了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之类完全建立在数学*运算而没有物理机制的“重大理论”。这些没有物理机制基础的理论定义为“科幻式理论”。这些理论就象科幻电影里的故事一样在逻辑上并不矛盾,只不过它们是以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和条件为背景制作而成的。反过来讲,人们根本就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证实这些理论,因为他们的理论基础是现实中不存在的现象或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达到的条件。为了制造一个理论,人们可以从数学上把空间设定为四维、二十几维甚至更多的维数。这在数学中是允许的,但在物质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这样的理论就有些类似中国的古文,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诠释,导致很大混乱。物理学把数学的运算结果作为根据来形成科学理论的做法正是导致诸多荒谬理论和纷争出现的根本原因。用数学的语言来建立一个理论就象用中文或英文等普通语言写一部科幻小说一样,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仅仅为了建立和表达一个理论而编写的, 并不是根据自然现象来解释大自然背后的物理机制。宇宙学常数[12]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人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运算结果正确就可以证明一个理论是正确的。因此,当使用牛顿引力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时候,就因此而认为“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论是正确的。当使用爱因斯坦的公式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时,就认为“四维时空弯曲”的理论一定没有问题。把数学的地位放在了一个“科学法官”的位置上。质量场的发现揭示了牛顿理论的缺陷和爱因斯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因为数学在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不当所造成的。用数学取代了物理机制上的研究必定会造成纠纷。
数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位置充其量是一门科学的语言,就象我们平时说的语言一样。只因为它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方式,使它对一些自然现象可以表达得比用其他语言更准确和清楚。但是,这个过程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一个理论,但是,一个理论的建立却不能以一个准确的数学*运算结果为依据。准确的运算结果并不表示理论本身也是正确的。物理问题还是一定要从物理机制上进行解释。数学只是解释这些现象过程中的一种语言工具,而不是形成科学理论的依据。因此,摆正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位置对形成正确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宇宙的对立统一性。我们的祖先早就用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认识宇宙及各种自然现象。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却又相互依存成为一个统一体。它们不能各自独*立存在。虽然这种思想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在认识宇宙自然现象的时候还是常常被忽视。虽然人们对物质的质量早有发现和定义,但是,在本人之前却没有人注意到或想到还有一个与质量相对应的质量场的存在。结果,一直把质量作为一种孤立的存在对待,忽视了与之对立统一的质量场,因而导致了对宇宙中自然现象的片面认识。
质量是物质自身的一种自然属性。也就是说,只要是物质就必然有质量。而质量场是物质存在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只要有物质的存在,那么就一定有一个质量场存在。所以,质量和质量场都是与物质及其存在有关的自然属性,一个反映的是内在属性,一个反映的是外在属性。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反映到人的眼中,表现质量的形式就是我们看到的物质,表现质量场的形式就是我们看到的宇宙空间。实际上“宇宙空间”这个词不科学。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个宇宙空间应该称为“质量场”。所以,严格地讲,应该用“太阳质量场”和“地球质量场”这样的描述来取代“宇宙空间”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表现质量和质量场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表现出质量场之间的相对关系。
我们知道,伽利略的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同的。伽利略的相对论是指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爱因斯坦则是把空间和时间都想像成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而不是象牛顿认为的那样是绝对不变的。由于爱因斯坦不知道时间和空间相对性和可变性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因而制造出一个现实不存在的四维时空来解释他的理论。虽然如此,他的想像力的确让他的解释与质量场的相对性产生了巧合。因此而能够使他在数学*运算上得到了比牛顿的绝对空间更准确的结果。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相对论。而伽利略的相对论才是真正物理世界的相对论。那么为什么伽利略的相对论似乎解决不了爱因斯坦所提出来的那些问题呢?原因很简单,人们没有完整地了解宇宙。只考虑了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没有考虑质量场之间的相对关系。太阳有太阳的质量场,地球有地球的质量场,它们之间就存在相对性。可是,以往人们没有用质量场的概念来考虑二者之间的相对性,因此就很容易把太阳与地球之间看成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宇宙空间。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相对性。爱因斯坦认为空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是,他无法从物理机制上解释为什么空间可以是相对的。如果爱因斯坦能够认识到质量场的这种相对关系才是真正导致引力和那些用牛顿理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原因的话,那么,他的理论就会因为有了物理机制的基础而达到比较完美的境地。
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不把宇宙作为一个质量与质量场的统一体来研究,就会出现瞎子摸象似的状况。质量仅仅表现出了宇宙物质性质的一面,而没有反映出物质存在形式(包括运动)的一面。质量场才是决定宇宙物质存在形式的决定因素。因此说,仅仅从质量方面研究宇宙的做法就象是在解剖宇宙的身体,无论如何也不会明白宇宙的行为。只有同时也研究宇宙的灵魂 - 质量场,才有可能全面了解宇宙。宇宙是质量与质量场的一个对立统一体。我们看到的物体代表了宇宙的外貌,而质量场才是决定宇宙行为的灵魂。因此,如果想要了解宇宙的行为,对质量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6:44
质点与场的二象性:
。宇宙中的任何自然现象都离不开质点与场的二象性。物质本身就是由代表质点的“质量”和代表空间场的“质量场”这两个基本属性构成。电荷与电场(电波),声源与声场(声波),光源与光场(光波),都表现出了质点与场的二象性。所谓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也都是建立在质点与场的二象性基础之上的。但是,这四种基本力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就象我们无法用表面的共同特性把鲨鱼和鲸鱼统一到鱼类或是哺乳类一样,我们无法把弱力、强力和电磁力与重力统一起来。因为虽然表面它们都是力,但实际上重力是与其他三种基本力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力。其他三种基本力是原因力,而重力是结果力。其他三种力是维持物质形态的“结构力”。而重力则不是结构力。重力来自物质的基本属性,而不是来自某种能量。物质的基本属性就是质量和质量场。因此,重力形成的基础也是“质点与场的二象性”。所以,只有在质点与场的二象性基础上才有可能把四种力统一起来。
质量是物质运动现象的主体,质量场在空间中携带所有与质量有关的信息。电荷是电的主体,电场在空间中则携带所有与电荷有关的信息。电场传递的是电的特性,对质量不起任何作用。质量场携带的是质量的特性,对电荷不起作用。所以,用电的特性或用质量上的特性来统一它们都是不可能的。不过,虽然它们之间在上述物理特性上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共同之处,这就是它们都具有质点与场的二象性。这就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实际上,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公式极其相似的事实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它们的在“质点与场的二象性”上的一致性。
牛顿的所有物理学理论几乎都建立在质点的基础上。后来爱因斯坦则是把他的理论建立在场的基础上。由于他们的理论在基础上都存在片面性,因此都有些道理却都不完善。虽然质点和场都表现在同一个物体上,但是,他们在物理学的表现形式上却完全不同。例如,就运动而言,质点的运动是线性轨道式的,而场的传播则是球面场式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用光速与光源运动速度之间不可叠加的现象来解释光速不变现象。实际上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光源是以质点形式运动,而光的传播是场式的。它们二者是不能放在一起用简单的加减法原则对待的。质点的运动速度取决于受力情况,而场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质点在某一时刻只能存在于某一点上。而场则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相当大的空间中。所以,把牛顿以质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理论运用到场上当然就会出现问题。同样,如果用场的理论来解释质点现象也是行不通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万有的“质点与场的二象性”,这样,只要把质点与场统一起来共同作为基础,就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大统一理论的框架。大统一理论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仍然无法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大统一公式”来描述和预测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过,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像来表现这个大统一理论。如图1所示,宇宙中的所有现象都可以统一到这个图形中。



图1、质点与场的二象性示意图。中心的黑点表示质点,周围的阴影表示场。质点和场都是三维的。因此,场的形状实际上是一个球形。图内没有表示场的密度特性以及任何其他定量的内容。这个图形表达的是理想的静止状态下的情形。当质点处于运动状态时,场的形状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质点与场的二象性”不仅可以统一物理学理论,而且也可以统一宇宙中的所有现象。宇宙中的任何现象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信息。主体就相当于质点,信息就是场。例如一个人的身体是一个主体,这个人的长相、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等所有可以通过空间传播的部分都是他的信息。信息可以同时传递给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但是,作为主体的身体却只能在一个位置上。一个民族也是一个主体,这个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特有的习惯,人们长相特征等都是信息。其实“场”的本质就是主体的信息。或者说主体的信息总是以场的形式反映在空间中并传递给它的受体。宇宙中的任何现象都不例外。这个大统一理论将可能会改变人类的世界观。
质点与场的二象性(又称“实体与场的二象性”)是宇宙中所有现象都具有的一个共性。由于这种共性说明“质点与场的二象性是万有的”,所以,把这种“所有自然现象都共同具有的质点与场的二象性现象”称为“万有二象性原理”。
“万有二象性原理”的提出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虽然早就有人发现很多自然现象都具有二象性,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等,但是,以往人们所说的那些二象性都是针对某个具体现象而论的。并没有发现“二象性是万有的”。所以,没有人在理论的高度上认识二象性的重要性。本人对“万有二象性原理”的提出就是为了把二象性现象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再反过来解释更多的自然现象。“二象性现象”与“万有二象性原理”之间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在历史上类似的事件也曾经有过。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其实,在牛顿之前,人们早就发现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但是,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苹果落地与月亮及其他天体运动之间遵循着共同的规律。牛顿的伟大贡献不是他发现了“引力”,而是发现了“引力”的“万有性”。这个发现把地球上的运动与宇宙空间中的天体运动统一了起来。“万有二象性原理”具有类似的功效。它将把宇宙中的所有自然现象都统一起来。“万有二象性原理”甚至可以应用到解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上去。因为从广义上讲,人类和人类社会也都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一定也可以从“万有二象性原理”中得到解释。掌握了“万有二象性原理”就等于拥有了一件解决问题的强大武器。
“场”在物理现象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质点与场的万有二象性原理”(简称“万有二象性原理”)。这个原理讲的是:宇宙中的所有物体,小到粒子、大到天体,每个物体都同时具备“质点”和“场”的性质,而且质点与场性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因为这种现象是“万有的”,所以把它称为“万有二象性原理”。这里说的“二象性”与爱因斯坦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有本质上的不同。不可混淆理解。爱因斯坦认为光子本身既是粒子又是波。而万有二象性原理对光的解释是:光源同时具有质点性和场性。“光”是从光源发出的一个场。质点存在于光源中,而不是在场中随着光波向前移动。物理场有不同的种类,例如质量场和电磁场等等。在这个万有二象性原理提出来之前,人们几乎都是把“质点”与“场”分开对待的。从古老的“以太说”,到今天的“电磁场”都是如此。这些思想的基本立场就是:质点与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质点存在于场中,场是质点的外环境。然而,从万有二象性原理看,这些观点显然都是错的。而且是属于基本世界观上的错误。其实万有二象性原理非常容易理解。首先,任何场的场源都必须是有质量的物质,因此都会表现出质点的性质。同时,自然界也绝不可能有脱离场源的场存在。而场源一定具有质点性。虽然物理场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只要有物质存在,它就必定有至少一种场存在。宇宙中没有不带场性的物质存在。物质即使没有了任何物理特性,但也不可能没有质量和质量场这两个基本的自然属性。否则物质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场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用理解质点的方式来理解的问题。如果有人问:苹果是什么?只要你拿一个苹果出来给他看就行了。但是,如果有人问:质量场是什么?我没有办法象苹果那样拿出来给他看。但是,场既然存在,就一定会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感受最终都是通过质点完成的。人对质点的认识是直观的,而对场的认识是必须要经过一个思维的过程。实际上,人们认识苹果的过程也是通过“场”完成的。如果把“光”这个场去掉,我们就看不到它了。但是还能够感受到它的重量。其实重量也是通过质量场传递到我们的手上的。如果宇航员带着苹果离开地球到太空站里,脱离了地球巨大的质量场作用,那么单靠人体与苹果之间的小小质量场是不会让人感受到苹果重量的。所以,实际上,场无处不在。只不过因为我们必须通过质点才能发现场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就把场的作用误以为成了质点本身的物理特性了。从而忽视了场的存在和作用。其实,“看不见和摸不着”仅仅是人的感觉而已,并不能表示客观上就不存在。“场”就像人的灵魂或思想一样。例如,对一个正在焦急寻找孩子的母亲说:看见前面有个孩子被车撞了。不需要任何身体(质点)接触,这个母亲可能就会被立刻击倒在地。如果又过来一个人说:小孩一点都没事。这位母亲可能又会立刻站立起来。这就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场”的作用。
月亮在黑夜里显得很明亮。可是,在没有月亮的时候天空却是黑的。其实,作为太阳光所形成的场,不管有没有月亮在天上,这个场都存在。可是人们却看不到。这说明“‘光’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必须照射到质点上才出现“光现象”。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的场必须通过另一个质点才能显示出来。而在没有其他质点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看到一个独*立物体自身场的存在。一块铁是否具有磁性,必须要用另外一块铁去试一试。如果那块铁本身带有磁性的话,无论它旁边有没有其他物体存在,它的磁场都在那里。但人却看不到。所以,对场的认识必须通过它在空间距离上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才能实现。
那么,一个物体的场是如何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的呢?磁场对苹果不起作用,质量场在原子结构中也不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场对它的作用对象是有要求的:只有相同性质的场之间才有可能相互作用。例如,苹果具有质量场,地球也具有质量场,这两个场是本质上完全相同的场,因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结果就表现出引力现象。电子所带的场与原子核带有相同的场,所以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原子结构。而苹果所带的质量场与磁铁所带的磁场不同,所以,磁场对苹果没有任何作用。电磁波也是一种场,但是,因为电磁波的频率很广,结果就让它显示出了各种非常不同的效果。原则上,只有相同频率的电磁波之间才能算得上是完全相同的场,才能相互作用。估计,光电效应就是这样产生的。只有特定频率(波长)的光波才能激发电子。这说明电子的波场频率与激发它的那种光波频率是一致的。不同性质的场之间,或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场之间都不能相互作用。就像磁场与质量场之间互不相干一样。但是,只要在相同的场中,二者必定会相互作用。我想,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也许就是这样形成的。是相同性质的场把不同的分子结合到一起的。而不同性质的场就无法把不同分子结合到一起。因此而形成了由不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一样。两个人只有使用相互都能听懂的语言才能相互影响对方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语言”(场)是相同的。但是,如果语言不同,就像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场里一样,相互之间是无法沟通的。在前面举的例子中,如果来人对小孩母亲说的是她听不懂的外国话,她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了。物理场就是这样,通过两个物体带有的共同性质的场实现相互作用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从这样的观点上去认识和理解“场”。
以上这些结论都是根据物理现象和万有二象性原理推测得到的。主要涉及的是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认识物理现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思想的问题。从物质的质点与场性不可分割的二象性原理上认识物质世界,结论必将如此。也就是说,如果质点与场的不可分割性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那么上述结论就应该是基本正确的。从这样的角度重新认识“场”,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质心论:
“质心”代表了物体的统一性。“质心”与“质点”很相似,但却不同,“质点”只代表物质的“质量属性”,不代表物质的“质量场属性”,而“质心”既代表物质的“质量属性”,又代表物质的“质量场属性”。从一个微观的电子到一个巨大的星球,从一团气体到一个银河系,只要是可以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立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如物体),都可以用一个质心来代表。质心不仅代表物体的实体部分,而且还代表了物体的场部分。因此,质心所代表的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物质体。我们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质心。
质心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理学功能单元。
物理现象是以质心为物理功能的基本单元产生出来的。与质心所代表的具体物体的大小无关。例如,一个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就是苹果的质心与地球质心之间的关系。虽然这两个物体之间在尺寸和质量的大小上相差巨大,但它们在“质心”这一点上是平等的。苹果有苹果的质心,地球有地球的质心。在研究苹果与地球之间产生出来的物理现象时,就必须对等地把质心作为物理功能的最小单元使用。虽然具体物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但无论多大的物体也只有一个质心。所以,从功能上讲,质心是不可再分割的。虽然从结构上,我们可以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或更多,但是从物理功能上来说,无论把一个苹果切成几半,也都只能用一个质心来表示苹果的整体功能。如果把切开的苹果拿走一部分,那么,这个残缺的苹果与完整的苹果之间在物理功能上就不是同一个东西了。也就是说,完整的苹果与残缺的苹果作为物理功能的基本单元发生了改变,因此,再产生出来的物理现象也就不同了。质心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功能上的不可分割。一旦分割,功能就会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质心就不能代表原来的那个物体了。因此,分割前后在功能上已经是本质的不同了。这就好比一个完整的鸡蛋从生物功能上不可再分割的道理类似。如果把一个完整的鸡蛋分割成两半,那么分割以后的两个“一半鸡蛋”实际上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鸡蛋了。“一半鸡蛋”已经失去了作为“鸡蛋”的生物功能,从半个鸡蛋中是绝对不可能孵化出半个小鸡的。同样道理,物质的质心也是不可再分的。所以,物理学研究并不应该向着更微小的微观结构粒子的方向发展下去,而是应该以质心为基本功能单元去研究物理现象。

质心是不可重叠的。
每个物体都具有自己的质心,而且只有唯一的一个质心。不仅如此,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质心是不可重叠的。例如,人的质心与地球的质心之间是不可重叠在一起的。但是,当我们在研究地球与月球或太阳等之间的关系时所说的地球质心是指把人也包括在“地球”概念之内的那个质心。这个时候不能不人的质心与地球的质心分开对待。这是因为当复数质心构成一个物理体系的时候,这些质心所代表的质量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质心。即使人与地球的质心,甚至月球与地球的质心不重叠在一起,它们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质心。正是因为物体之间的质心不可重叠才使得这个物质宇宙中产生出如此多种多样的物理现象。
质心论的一些应用例子。
1)对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可以给出一个物理学答案。“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既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然而,在研究物理现象的时候是不应该用哲学的方法来解决物理学问题的。从哲学上讲,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下去的。但是,从物理学上讲,物质是不能无限分割下去的。原因很简单,物质分割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失去物理功能了。而没有物理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对物理学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使用哲学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思想来研究物理学只能带来混乱或让人钻进牛角尖中。然而,质心论在这一方面却可以给出一个最好的解释。因为质心是不可再分的,而质心是物质的最基本物理功能单元,因此,物质并非是无限可分的。目前很多物理学家想从物质构造(而不是功能)的最小粒子上找出解释物理现象的线索,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这种做法最后只能靠哲学上的推理和猜测的方法来“完成(?)”,进而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最终必定会人为制造出很多荒诞的奇怪理论出来。
2)对物质宇宙是否无限大的问题可以给出一个物理学答案。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类似的一个问题是物质宇宙是否无限大。这也是一个哲学和物理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从物理学角度讲,探讨人类可以观察到的宇宙范围(以及微观范围)以外的问题是完全没有科学意义的。所以,物理学家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探讨宇宙是否无限大的问题。从质心论角度讲,每一个由独*立质心构成的体系都可以算是一个物质宇宙。例如,地球有自己的一个独*立质心,月球也有月球的质心。如果只研究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时,地球与月球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同样,太阳系也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每个独*立的体系都可以视为一个小宇宙。构成这些物质宇宙现象的基本物理功能单元就是质心。只有从质心上研究相关的物理现象才有物理学意义。
3)可以清楚认识物质运动和静止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其实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混淆带来的误解。例如,一个人坐在车上,车子在运动。结果人们就把那坐车的人也说成是在运动着。而把他的静止状态说成是与车子之间保持的“相对静止”。其实,这种现象如果用质心论是非常好解释的。当那个人坐的汽车在行驶的时候是汽车的质心在移动,而不是人的质心移动。这时的汽车质心是包括了车上的所有乘客和物品以及车子本身的质量在内全部物质所形成的那个质心。乘车人的质心是不能与汽车的质心分开对待的。所以,车子运动与乘车人的质心是否运动没有任何关系。只有当乘车人的质心与汽车的质心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乘车人的质心与汽车质心之间才出现相关的物理现象。这个时候讨论乘车人是否运动才有物理学意义。也就是说,当我们说那个人是否运动的时候,必须要首先确定那个人的质心必须是独*立的。以一个独*立的质心来判断是静止还是运动才有科学意义。所以,从质心论看来,运动就是绝对的运动,静止就是绝对的静止。物理世界不存在相对性。相对性是人类为了量化某些局部物理现象而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并不是自然现象。
4)从功能上而不是从结构上研究物理现象。质心论引导人们从功能上而不是从结构上去研究物理现象。目前量子理论试图从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上解释物理现象,这种做法似乎不妥。因为物理现象并不是以物质结构作为主要原因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是由物理功能产生出来的。就像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现象要以完整的有功能的活人作为基本功能单元来研究,而不能用构成*人体的细胞或蛋白质分子进行研究一样,研究物理现象也没有必要从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上进行研究。在天体现象中,最小的物理功能单元就是可以用来代表独*立天体的质心。在普通的宏观物理现象中,最小的物理功能单元就是可以用来代表独*立物体的质心。在微观物理现象中,最小的物理功能单元就是可以用来代表粒子的质心。在宏观物体上表现明显的万有引力现象就应该在宏观物体水平研究。用基本粒子研究万有引力现象是不可能的。
5)把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联系起来。牛顿理论的立足点是物质的实体性,因此可以用质点来作为描述物理现象的基本单元。量子理论的立足点是物质的场性,因此用量子和基本粒子来作为描述物理现象的基本单元。这两个理论都是片面地理解和描述了物质的两个不同基本属性。其实物质同时具有实体和场的基本属性。只有从完整的物质属性上才能看出物理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而代表完整物质基本属性的基本物理功能单元就是质心。质心既反映出了质点的特征,也反映出了场的特征。所以,质心论完全可以把经典与现代物理学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经典物理学理论是从物质实体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上研究和解释物理现象,而现代物理学理论则是从物质场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上研究和解释物理现象。它们都是对同一个物质的两个不同侧面的片面描述和解释。但质心论则是以实体与场的统一性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因此,质心论可以不经典理论和现象理论联系起来。
结语
形成物理现象和物理机制的条件是最基本的物理功能单元。这个单元可以用质心反映出来。因此,对任何物理现象的理论研究都应该把质心作为最基本的物理功能单元来使用。质心代表着物质的实体与场的统一性。因此,质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是包括了实体与实体和场与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万有漂移规律

很久以前,在一个记不清出处的地方看到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位教授让一百个学生排成一队。教授靠近第一位学生的耳朵轻声地说了几句话但不让其他人听到。然后让这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把他听到的话传递给第二位学生,再让第二位传给第三位,第三位传给第四位……。这样一直传给第一百位。最后教授让那第一位和第一百位的学生大声把他们听到的话说出来。结果那第一百位学生说出来的话与第一位学生说的完全不一样。这个实验证明: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我们可以把这种“随着事件的发展而逐渐偏离原来方向、改变原来位置或原始意义、或产生本质变化的现象”叫做“漂移现象”。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发现有意义的现象,第二步是找出规律。那么上面的“漂移现象”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让我们从更多的例子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三字经》对人的品性变化有这样的描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无疑是一种对漂移现象的描述。历朝历代的贪官污吏并不是在他们一出生的时候就是贪官,成为贪官的过程应该属于漂移现象。最早那些想要建立SHZY国家的人的初衷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过上没有阶级剥削的平等生活。而在建设SHZY国家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漂移现象在今天是有目共睹的。股票本来是一些有闲钱的人以热衷于发展某种商业或产业为目的进行合伙投资的一种形式。结果渐渐地变成了今天很多人想用来不劳而获的一种变相赌博的方式。很显然,在人类社会中,“漂移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又是如何呢?种子长成大树之后就与种子完全不一样了。植物是在根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它们越长,生长点离开根基越远。地震的形成、泥石流的发生、自然灾害的出现和人为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等也都是逐渐“漂移”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宇宙中所有的一切形式都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都存在漂移的现象。所以,漂移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所有事件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它是一个“万有的规律”,因此可以把它称为“万有漂移规律”。
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第三步就是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返回头来更加深入地认识现象。下面我们就试着用“万有漂移规律”来解释一些问题和说明一些具体现象。
漂移规律告诉我们:1)任何事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偏离根本而发生漂移,2)漂移通常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悄悄发生的,不容易被注意到,3)漂移前后会出现本质上的变化。
由于漂移现象的这些特征,如果我们不知道有“万有漂移规律”的存在,那么就可能看不到很多事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偏离了它的初始方向,只有当漂移的结果导致“灾难”出现以后才会发现这个变化。例如,很多犯罪青少年的家长在孩子惹出祸来之后才意识到学坏这个(漂移)过程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贪官都是在被押上审判台之后才发现品德漂移所造成结果的严重性。如果不了解万有漂移规律,对那些“灾难”尚未出现的事件,人们就很难预料到漂移所将要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了解万有漂移规律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帮助人类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灾难性结果。
因为本人出身于科研领域,主要关心的是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因此不想在社会问题上进行过多的讨论。这里只想针对“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一点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物理学理论的漂移。物理学是所有自然科学学科中历史最长的一门学科。从万有漂移规律中我们知道,经历的历史越长,出现漂移的机会越大。物理学是从可以看到和测量到的物理现象开始进行研究的。所以,物理学起源的基础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最初人们仅仅是用普通语言来解描述和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用物理机制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后来一些人开始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渐渐地开始使用抽象概念取代物理机制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从伽利略变换走向洛伦兹变换,从洛伦兹变换又走向狭义相对论,然后走向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构成的现代物理学理论。现代物理学理论研究已经几乎完全不考虑物理机制的问题,完全是使用数学模型和物理学概念来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因此,在物理学理论的这个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漂移现象。遗憾的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漂移规律,所以,对物理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漂移现象所将要产生出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其实,现代物理学已经基本上脱离了物理学起源时的根本而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以至于使它越来越偏离了科学的方向,正朝向宗教的方向发展。连“大爆炸形成宇宙”这样极富宗教色彩的观点都能够堂而皇之地登上物理学主流地位,可见一斑。
2、科学教育的漂移现象。科学教育的起源实际上来自于人类的思想解放和对宗教的背叛。科学教育的普及导致宗教的影响力不断下降。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科学建立在多元化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宗教建立在一元化思维的基础之上。科学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而宗教说教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束缚思想。然而,随着科学教育的不断延续,漂移现象逐渐导致科学教育走向与它本来目的不同的方向。现代的科学教育本身其实已经几乎完全走上了宗教的老路。把经典的科学理论当成不可侵犯的“经*文”教授给学生。并且神化科学权威、用一元化方式统一思想,把受教育者变成了信徒,而不是在培养具有挑战能力的科学人才。很明显,今天的科学理论教育已经大大地偏离了它的正确方向。
3、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漂移现象。人们常说:谎言重复千遍就变成了真理。这个过程不是谎言发生了变化,而是人的思维模式随着谎言的不断重复而发生了漂移,最后把谎言当成了真理。在科学理论研究中就存在这种现象。例如,牛顿说:万有引力是任意两个质点之间都存在的相互吸引作用。所有的科学家都知道,牛顿的这个“结论”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完全是他随便想象出来的。所以,在他刚提出这个说法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质疑。但是,这个结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递过程中,越传越真,结果就渐渐地被变成了“真理”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一个由漂移现象产生科学理论的典型例子。在科学理论中,有很多起初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理论,结果因为随着时间和世代传递的增加而产生了漂移,到了今天,那些从来没有被真正证实过的假说却被作为科学真理在课堂上传授给了学生。这种做法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今天的科学研究把“引经据典”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来对待。没有引用文献的论文是不能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而科学研究的文献引用过程就像上面举出的“传话”过程一样,一代一代地引用下来,经过几代以后就渐渐地走样了。把最初含含糊糊的假说(有点像“小道消息”的东西)逐渐变成了可以理直气壮地作为理论依据使用的科学定论。(其实,最早提出这些假说的人自己也很心虚和没有把握。)所以,从万有漂移规律来看,不断地引用前人的知识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我们应该经常回到自然当中,像古人(例如伽利略)那样直接从自然现象中获取知识才有可能避免这种漂移现象的出现。例如,牛顿说万有引力是质点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我们应该首先从现实的物质世界中研究清楚到底它是不是一种相互吸引作用之后再决定牛顿的理论是否可以作为理论依据使用。但是,科学家们显然并没有这么做就草率地下结论说,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可以知道,苹果落地的原因是地球施加给苹果的引力把它拉向地面的。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渐渐把这当成真理了。经过一段漂移的过程之后,牛顿那个没有根据的想象,在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的前提下就变成了人人都以为是真理的东西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和很多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都有着类似的现象。这些显然都是违背科学基本原则的。但是,因为整个过程是潜移默化进行的,而且是在避免形式上似乎很“严谨”的不断引用前人的过程中实现的,加上有根有据,所以很难让人察觉到它们是错误的。因为不容易察觉,其危害更大。人们以错误的理论为依据进行着研究却不知道那个理论本身就是错的。这样的研究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根据爱因斯坦等人的理论在宇宙中探索引力子、引力波等等。这些努力一定都是徒劳的。
4、自然宇宙中的漂移现象。我们都知道,在宇宙的大尺寸下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直线和平面存在。这也是一种漂移造成的现象。一条直线随着距离的增加就会产生出漂移现象而发生弯曲。平面也是如此。所以,距离越大,线和面的弯曲越明显。人类对外太空的研究都是通过光线所传递的信息来实现的。传递过程的距离越大,出现的漂移程度就越大,因此获得的信息失真程度就越大。所以,就科学观察结果而言,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漂移的影响程度:信息的失真程度与时间和距离(也许是平方)成正比。或者说,信息的准确程度与时间和距离成反比。信息经历的时间越久、经过的距离越远,到达接受者时的准确程度越低。因此,人类对上亿光年以外的天体观察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准确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但无法验证。从万有漂移规律来看,还是不要相信这些结果为佳。只有从距离人类较近的范围内获得的观察结果才有实际的科学价值。对距离太远的观察结果,只要当故事听听就可以了,不可以当作科学研究的依据。
多数情况下漂移造成的结果是失真,所以不是一件好事。那么,人们能否杜绝这样的漂移现象呢?或许有些困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用本文开头“传话”中的例子来说,如果让剩下的那99个学生都直接去听教授的原话,或听第一个学生的传话,漂移现象就不会出现了。也就是说,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随时或定期回到原点上来,漂移现象就可能会被遏制。我们知道,生物都是一代一代新旧交替地延续下来的,这就是一个不断回到原点,再从原点开始的过程。如果人要是能活一万年的话,那么一万岁的人的长相一定不是我们这种人的模样了。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地基上无限制地向空中加盖楼层。一座楼盖好了,就要回到地面从新开始建另一座楼。只有这样,楼才不会倒。才可以消除漂移效应。也许,古人说的“返本归真”就是这个道理吧。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虽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工作,但是,科学家们也必须定期地返回到科学的根本上来检查一下,看看前人的观点是否已经在漂移的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所有研究万有引力的人都应该回到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原点上来研究,而不是因为他们是那么说的,不弄明白就可以把他们说的话当成依据使用了。
自然科学研究本来是从回答为什么开始的,而不是为了让科学家制造惊人的大理论或炫耀自己的数学才能,也不是为了生计。如果不忘这个“本”的话,那么,科学产生漂移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对物理学而言,只要不忘记“物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最终以物理机制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过程”,那么,物理学理论就不太容易产生漂移现象了。科学研究决不能以那一百个学生传话的“引述逻辑”的方式发展。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已经传递了很多代的科学理论。一定要定期回到物质世界中,直接面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才不会受到信息漂移的影响。对“万有漂移规律”的认识有助于避免灾难的出现。返本归真。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8:03
第三章正确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
对人而言,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精神世界。而科学研究的活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因此,科学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而不是物质世界里的东西。这一点必须首先澄清。
那么,科学是如何在精神世界中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精神世界里通过对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进行真实和准确地描述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让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状态越接近物质世界就越科学。反之,就越不科学。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的行为是受精神世界直接支配的。而人却生存在物质世界中。因此,如果精神世界中的状况与物质世界不相符合的话,人在物质世界中的行为就行不通。行不通的行为当然就是违背科学的行为。
人的科学创造性表现在人在精神世界里把物质世界中不可相遇的东西或规律组合在一起的过程之中。例如,汽车是由物质和物质所具备的各种自然规律构成的。但在自然的物质世界中,这些物质和规律不可能有规律地组合到一起形成哪怕是最简单的汽车。而人则可以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如果这种组合符合物质世界中的自然规律,造出来的车就是可以开动的。如果组合不符合自然规律,造出来的车就是没有汽车功能的。所以,最终一定要符合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行。不管在精神世界里组合得多么完美,与物质世界不相符合的话也是没用的。因为它是不科学的。
因此,科学不是一个表面的现象。不是因为使用了精密的仪器、严谨的数学*运算以及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表面的东西所能够决定的。决定是否科学的关键之处在于人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运算等方法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构建起来的那些“东西”与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实际的客观存在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话,那些精神世界中的产物(科学理论、观点、学说和结论等)就是科学的,如果不一致的话,那些精神世界中的产物就不是科学的。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很容易看清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了。简单地说就是:科学是“人不失真地根据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所构建起来的一个与之对应的精神世界领域”。这个领域中的存在与客观存在越是接近,其科学性越强;反之,其科学性越弱。因为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是逐渐的,因此,科学也是不断由弱变强发展着的。
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例如,即使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要知道“用违背客观存在建立起来的理论不应该算是科学理论”这个基本原则之后,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太阳突然消失”为前提建立起来的理论肯定不是科学理论。因为“太阳突然消失”是违背客观存在的。
用通俗的话讲,精密仪器和各种各样所谓的科学方法等形式上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张“皮”而已。给狼披上一张羊皮并不能改变那张皮底下依旧是狼的现实。同样道理,给很多所谓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以及科学论文披上一张“科学”的皮,依旧改变不了它们不是科学的现实。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每年在科学杂志、期刊发表的科学论文和出版的科学书籍那么多,但人们却感受不到科学的同步发展呢?人人都知道,那是因为在那些论文中,大多数都是“垃圾论文”。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们是垃圾论文。通过本文对科学的解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垃圾论文之所以是垃圾,那是因为那些论文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论文。它们仅仅是披着“科学”这张皮的所谓科学论文而已。这些论文没有真实地描述出客观存在是什么样子。
因此,我认为科研人员必须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科学。切忌熟视无睹“科学”二字。否则就可能会在阴沟里翻船,出现非常低级的错误,并造成巨大的浪费。
怎样相信科学:
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科学”这两个字成了显示“权威性”的武器。说话的时候加上一个“科学证明……”,似乎就无人敢再给以反驳。结果,“科学”也就同时成了一个到处泛滥的名词。因此,不要说普通人口中的“科学”,就是科学家们建立的科学理论也并不全都是可以相信的。打着“科学”的幌子骗人是不容易被识破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观点。
1.科学是精神世界中的产物。
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是:科学是精神世界中的产物。科学的起源与宗教基本上是同宗的。二者都是在试图解释宇宙中的所有现象。不同的是,宗教试图用上帝来解释,而科学则试图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来进行解释。因此,同样是对自然的认识,不同的人就会得到不同的发现和结论。这是因为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精神世界中成像的过程。同一个客观存在在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像”,即产生出不同的认识来。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科学研究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也不过就是一些人对自然现象或规律的认识而已,并不是自然世界中的实际客观存在。所以,科学是精神世界中的产物,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2.为什么科学值得信赖?
科学虽然是精神世界中的产物,但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主体是客观存在。如果科学家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越接近现实,那么他们所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所描述的内容就越真实。真正的科学是对客观规律、尤其是对相应机制的准确认识。而认识了客观规律和机制之后,人们就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和机制来计划自己的行动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科学是值得信赖的。
3.为什么科学不值得信赖?
虽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或主体是客观存在,但是,客观存在是立体的和整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或局部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从一个或几个角度上就把一个客观存在描述清楚。例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一张打印机用的纸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甚至从侧面看就像是一根很细的线,根本看不出是一张纸来。而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形状都是“事实”。这种所谓的事实就是所有的人从同样的角度去看都是如此,这些“观察结果”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并非所有这些观察结果都符合现实。如果要了解现实,就必须要把所有看到的事实都说清楚,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些现象才行。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科学家都非常急功近利,在没有把所有的现象都解释清楚之前就妄下结论。这种事情实在太多了。他们用从局部获得的真实信息去构建一个不真实的整体性理论。这种做法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无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还是大象的腿,都不是完整的大象,但他们摸的却千真万确都是大象。我们知道,无论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长的像扇子,还是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大象长的像柱子都是错误的。但明知这种做法是错的,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却依旧这样做。例如,爱因斯坦摸到一个“弯曲的东西”,他就妄下结论把它描述成一个“弯曲时空”而没有去仔细研究那个完整的客观存在是什么。其实,爱因斯坦摸到的客观存在是一个“球”。但因为那个球太大,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他只摸到了球的一部分而没有接着摸下去。因此,他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摸到的东西是什么,结果就人为制造出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弯曲时空”来,而且描述得活龙活现,跟真的一样。但是,这种用局部的真实来构建不真实整体的做法却无法掩盖其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地球附近的“时空”怎么可能只朝向某一侧弯曲呢?如果弯曲的话,也应该是全方位上都发生弯曲。而全方位上都同样弯曲的话,那不就是一个球吗?
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宇宙尺寸或微观尺寸以及光速水平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不象盲人摸象那么简单就可以发现那些做法的错误和客观存在的完整整体。结果,现代物理学家就堂而皇之地用他们从局部观察到的片面现象不负责任地勾画出一个个完整的图像呈现给人们。例如宇宙大爆炸、时间膨胀、时空弯曲、质能转化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物理学理论都是如此。这些理论的出现让人们对“科学”产生了质疑。结果导致众多“民科”不得不奋起反驳。
所以,科学最不可信的地方就是科学家们以局部的真实去制造不真实的整体理论来愚弄人民。所谓的科学验证也可能仅仅是对局部真实与否的验证,而不一定是对整体真实与否的验证。因此,“实证科学”有可能会成为骗人的幌子,这一点必须值得注意。
4.相信科学但不盲目相信科学。
什么样的科学是值得相信的?这是一个人们需要知道的问题。首先,科学分为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两部分。一般来讲,技术是不会骗人的。但理论却不然,即使科学大师的理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例如爱因斯坦和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现象的理论可能都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有从物理机制上解释万有引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只有从物理机制上而不是仅从现象上能够对物理现象解释清楚的理论才是可信的。爱因斯坦对万有引力现象根本就没有从物理机制上进行过任何解释,他的弯曲时空是一个数学模型。而牛顿干脆就拒绝对万有引力现象的产生机制做出任何解释。他仅仅是以“作用力拉动物体运动”的思维模式来理解万有引力现象。由于牛顿没有从物理机制上对万有引力现象进行过任何研究,因此他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与引力加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如他所认为的那样是万有引力在拉动物体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相反,从物理机制上看,万有引力实际上是出现在引力加速度之后。也就是说,在万有引力现象中,先有引力加速度,后有万有引力。这个物理机制上的关系不搞清楚的话是永远也无法正确认识万有引力现象的。所以,只有那些能够从物理机制上对物理现象解释清楚的科学理论才是可信的。仅仅根据现象、尤其是根据局部现象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是值得怀疑的。千万不要把《了解宇宙如何运行》之类的所谓科普影片中所描述的内容当作科学接受。这类影片只有商业价值没有科学价值。没有必要盲目相信大师或专家们的所谓“科学理论”。每个人都应该自己从物理机制上判断科学理论是否可信。
5.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的话,我们是无法谈“科学发展”的。从上面的述论中可以看出,很多所谓的“科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甚至一些被实际验证过的科学都未必是真正的科学。因此,如果我们按照那些不正确的所谓“科学”的方式和方向发展下去的话后果是很难想象的。我认为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最关键之处就是机制问题。如果一个国家要想科学发展就必须重视机制的建立。例如建立防止腐*败的机制,建立缩小贫富差别的机制等。一旦各种合理的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国家就自动进入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了。否则,空谈科学是没有意义的。
科学迷信

一说到“迷信”二字,一般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可能就是“鬼、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一说到“科学”,让人想到的就是“计算机”和“万有引力定律”等高科技产品和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东西。很多人把“科学”与“迷信”视为“正确”与“错误”的代名词。认为科学的东西都是好的、正确的,迷信的东西都是坏的、错误的。于是就出现了“科学与迷信”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之类的讲*法。其实这种用“科学与迷信”来表示“对与错”的观念并非是正确的。科学本身也可能成为迷信。
《维*基*百*科》对“迷信”的解释是这样的:迷信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科学迷信”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典型的与宗教迷信形成镜像的关于宇宙形成问题的科学迷信例子。
宗教认为宇宙是上帝(或神)创造的。现在的科学主流认为宇宙是由“奇点”发生大爆炸所形成的。上帝是从何而来无人所知。奇点是从何而来也无人所知。然而,宗教被视为“迷信”,因此上帝创造宇宙的说法不能做为“科学依据”来撰写科学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但是,大爆炸形成宇宙的说法却可以作为科学理论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不过,只要把这个宗教学说和这个“科学理论” 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们都符合《维*基*百*科》对“迷信”的定义,所以都属于“迷信”。只不过一个是“宗教迷信”,一个是“科学迷信”而已。在“迷信”的本质上二者是一样的。科学迷信中的“奇点”其实就是宗教迷信中的“上帝”。宗教迷信与科学迷信的唯一不同是,在宗教迷信中,上帝被人格化了,所以宗教迷信具有唯心论的主观性表象。而在科学迷信中,“奇点”没有被直接人格化,所以它在表面上具有非唯心主义的“客观性”。因为科学讲的就是“客观性”,所以这是科学迷信最迷惑人的地方。其实重要的不是它们表面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重要的是它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迷信必定伴随着神秘或神秘化的过程。制造出一个不可知的“上帝“或“奇点”的做法本身就有一个对自然现象“神秘化”的过程。就像没有人知道上帝是什么一样,没有人知道奇点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和如何引爆的。相信奇点大爆炸形成宇宙不正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的行为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迷信。
显然,科学迷信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而将其神秘化所形成的。所以在科学迷信中一定存在着被神秘化了的东西。在神秘面纱下面,就产生了“科学迷信”,就产生了“对科学理论盲目的相信和不理解的相信”。然而,眼下有多少人(包括科学家)不是在“盲目地和不理解地相信现有的各种物理学理论”呢?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相信是如此,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相信是如此,对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相信也是如此。几乎所有尚存争议的科学理论都是如此。
科学迷信的危害非常巨大。它让人在不理解的前提下盲目接受一种观点从而产生固有的成见,然后带着这些成见去解释自然现象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它的最主要危害就是阻碍科学的正常发展。这一点无需做进一步的深入解释就已经非常清楚了。在米国,我去过几次教会,并且不知深浅地在教会对一些教徒讲我的无神论观点。其结果不言而喻。在那些迷信上帝的教徒看来我简直就是“层次太低了”“根本就不懂”。今天在我看到很多人向相对论提出挑战的时候,不由让我想起了那段在教会的经历。反对相对论的一派总想改变相对论的信仰者们的观念,这与想要改变教徒对上帝的观念几乎是一样地困难,因为他们都处于迷信之中。迷信相对论的人可以很自豪地向反对相对论的人这样说:“你们根本就不懂”。宗教迷信是宗教得以存续下去的基础。宗教迷信对社会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古代的帝王和掌权者正是因为相信天上有上帝或神在看着他们,他们才不敢肆无忌惮地把人性中最丑恶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然而,科学不同。科学迷信对科学没有任何好处。它不仅不能成为科学的基础,相反,只能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障碍。科学迷信永远都是一股阻碍后人超越前人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会产生科学迷信呢?这与现行的科学教育和研究体制密切相关。就现代的教学方式而言,虽然我没有进行过考证,但感觉上它来自于西方教会的宣教方式。在教会,牧师或长老向教徒们宣讲《圣经》,目的是让众信徒们(无条件地)接受和相信《圣经》中所讲的内容都是真的。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们讲课的时候,目的也是让学生们(无条件地)接受和相信课本中所讲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至少学生在考试答题的时候不能违背课文内容)。我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为:传教式教学方式。科学迷信的产生与这种教学方式分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校里被以“传播科学迷信的方式”接受着科学理论上的教育。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教育的最后目的都是让他们盲目地相信那些书本上的理论是正确的。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很有知识,但是缺乏思想。他们可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所迷信的那些“科学理论”,但永远也跨越不过“缺乏个性思想”这个致命的障碍去超越他们所迷信的那些理论。另一方面,从现行的科研体制上讲,现行的科研体制还是一个封建式的体制。科学迷信有助于科学权威保住自己的学术地位。整个科学主流就像是一个宗教团体一样在封闭地运作着。其结果就是,科学主流对科学迷信要么给以支持,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存在。所以,现行的科研体制也是一个产生科学迷信重要原因。
科学迷信与宗教迷信在表现形式上完全一样。在教会里,教徒们总是从成见出发,用很多神迹来见证上帝的存在。那些见证永远都是“正面”的,绝对不会有证明上帝不存在或不利于上帝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教徒们首先相信(迷信)有神存在,所以才会用亲身经历去牵强附会地见证“神迹”。例如,一个教徒在一场车祸中撞断了腿但保住了生命,他并不会抱怨上帝让他遭受车祸与断腿的痛苦,而是感谢神救了他的性命。他在医院治好了病,最后感谢的是上帝而不是现代医学的成就。总之,所有的好事都是上帝的功劳。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充满着对数学的迷信。对数学的迷信导致人们盲目相信“只要在数学*运算结果上是正确的,那么相应的理论就必定也是正确的”。物理学界普遍使用这种成见做出判断。例如,主流科学家们首先相信(迷信)相对论中的数学*运算结果是正确的(例如对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运算结果),于是就盲目地相信相对论的理论也是正确性。于是,在观察到光的红移现象和弯折现象后,首先想到不是“光线红移和光线弯折现象”与“光速不变原理”之间的矛盾,反而说这些现象证明了相对论的正确性。在粒子加速实验中发现“无法让粒子无限制地增加运动速度”后,就根据成见说这个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是正确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不管是宗教迷信还是科学迷信,所有这些迷信的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他们做任何事情之前早就已经形成了成见,事先就把他们所相信的那些理论认为是正确的或实际存在的对待了。在这种状况下所做的见证或科学实验仅仅是一种掩盖迷信的手段,这是一种“削自然现象之足去适迷信理论之履”的做法。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加工之后去适应他们所迷信的那些理论。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科学的。
当然,科学迷信不仅表现在“盲目地相信一个尚不理解的理论是正确的”行为上,“盲目地相信一个尚不理解的科学理论是不正确的”也是一种迷信的表现。例如,以太学说中的很多地方是有道理的,结果就因为主流科学否认以太学说,人们也跟着不明不白地相信以太学说是完全错误的,这种行为显然也是一种迷信。凡是存在的就一定是有它一定道理的。任何一个理论,不管是尚存的还是被淘汰了的,都有其中的道理。尚存的理论不一定是完美无暇的,被淘汰的理论也不一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在没有完全理解它们的情况下就跟着全面接受或全面否定某个理论的行为都是“科学迷信”的表现。
那么如何破除科学迷信呢?很简单,方法就是“去神秘化”。只要能够对自然现象清楚地回答出为什么,就能破除迷信。迷信来自无知。无知来自不知道原因。古代人不知道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于是就无知地凭借想象力把它说成是神的行为。结果在干旱的时候就会迷信地求神降雨。现在,人们对“为什么会下雨”的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所以凡是知道了“为什么会下雨”的人肯定都不再会相信有通过求神能够让天下雨的事情发生了。同样的道理,科学迷信也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而产生出来的。例如,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会有万有引力”,因此而迷信牛顿或爱因斯坦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粒子运动速度不能无限增加,于是就迷信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回答为什么”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宗教迷信的逐渐萎缩就是因为科学研究让人们越来越多地知道了为什么的结果。知道了原因就没有了神秘,没有了神秘也就没有了迷信。科学迷信的命运与宗教迷信的命运必将是一样的。
怎样才能避免科学迷信的产生呢?当然应该从教学方式和科研体制改*革入手。只要改变科学教育方式就会对避免科学迷信的产生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科学理论的教育中应该去除“传教式的教育方式”。
传教式的教育方式可能适用于以“统一思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例如,法制教育和科学中有关“技术”方面的教育。但是它不适用于“科学理论”方面的教育。在科学理论教育方面,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与“传教式教学方法”截然相反。科学理论的教育不应该以“统一思想”为目标,而应该以“创造思想多样性”为目标。所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的重点应该是科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理论中那些“似乎很合理”的部分。例如,牛顿万有引力理论认为任何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作用。从表明现象来看这种解释似乎很合理。可是,这种表面上的合理会不会与地心说的表面合理有类似之处呢?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物体之间会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现象?为什么引力不能被屏蔽?为什么爱因斯坦认为引力不是力?为什么引力可以通过间隔的空间就能相互作用?把这些问题告诉学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不迷信牛顿的引力理论,这不仅对他们将来接受新的学术观点有好处,而且也不会抑制他们思维上的创造力。把问题告诉学生比让学生盲目相信那些理论更加重要。这应该成为科学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不同的独特之处。传教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在科学教育中继续下去了。
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团体,就是因为众多人迷信同一个神。同样的道理,一些不确定的科学理论之所以会成为主流理论,也是因为它得到了众多人的迷信。为什么现在会有那么多的“民科”站出来挑战主流理论?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科学迷信”的信徒。这些人不想盲目地相信现有的那些不能回答为什的科学理论。因为他们想知道“为什么”。由于他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得不到主流的圆满解答,于是就自己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和观点来进行解释。即使科学主流不屑一顾他们的理论和观点,但是对他们所提出的共同关心的问题却不应该忽视。科学研究的一个目的不就是回答关于自然现象的各种问题吗?其实民科所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都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问题。如果连民科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如何让他们相信主流科学对那些更加深奥问题的回答是可信的呢?用“跟你讲你也不懂”的回答来回避民科问题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当然,民科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水平。不要随便向别人提出那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去浪费人家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解决科学迷信问题单靠民科是肯定不行的。还是要从主流着手。
总之,科学迷信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正常发展。从科学教育和科学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在消灭科学迷信的过程中改*革科学研究体制将会是最困难的部分。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29:26
什么是伪科学:
一、“伪”与“假”不同。
人们经常把“伪”与“假”等同对待。其实,它们之间的意思并不完全一致。“假”具有客观性的静态特征,而“伪”则反映了主观性的动态结果。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仿真”是“假”,“仿冒”是“伪”。例如,在鞋店里出售的一双皮靴标签上的名称是:仿真牛皮短靴。那么,所有看了标签的人都知道这双皮靴是用假牛皮制作的。“假”可以是公开的一个状态,不必具有欺骗性。而如果同样的皮靴,标签上的名称是:真牛皮短靴。那么,普通人可能就无法知道它实际上并不是用真正的牛皮材料而是用假牛皮制作的。这里的“假”是被一个动态过程隐蔽起来的,具有欺骗性,这类现象都属于“伪”。所以,“假”与“伪”之间是不同的。
“伪”的本质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让别人把“假”的东西信以为真。因此,“伪科学”也同样是通过某种(表面科学的)不适当方式(包括用数学包装的方式)让别人相信自己(非科学)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产生出来的。
二、“伪”与“伪”之间也不同。
同样是“伪”,但“伪”与“伪”之间也有所不同。一种是“无心之伪”,一种是“有意之伪”。无心之伪与有意之伪之间的本质不同反映在道德上。如果卖鞋的人明知那鞋是仿真牛皮,却故意把“仿”字去掉的做法是有意之伪的行为,我们经常称之为“故意造假”。但是,如果有人不够仔细,或缺乏商品知识而买了一双仿真皮鞋却当成真皮皮鞋送给亲友,这种行为属于“无心之伪”。他把“假”当成了“真”,在无意中成了制造“伪”的人。在人类日常活动中经常会有“看错了”和“听错了”然后传递不实信息的事情发生。只要不是故意造假,这些都是无心之伪。只有那些故意造假的行为才是有意之伪。所以,对伪科学的态度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对无心提出伪科学理论的人我们也应该抱有宽容之心理解他们。一些人因为相信了伪科学而受骗上当,那并不全都是制造伪科学理论者的错误。如果这些上当受骗的人具有识别真伪能力的话,那他们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三、哲学是一把双刃剑。
人类在任何本能以外的活动中都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让人不用动手动脚就能做到别人动手动脚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过程都属于哲学思维的范畴。如果我们需要做一个等分米尺的实验,那么,无须动手,只要在纸上用数学和逻辑关系计算、推理一下,就可以很容易知道等分n次之后所得到的长度是多少了。所以哲学可以通过抽象、归纳和思维等方法在精神世界里用抽象的概念来解释或描述我们在物质世界中所看到的现象。当这些概念与物质世界中对应的实际存在相符合时,这些解释和描述基本上都是正确的。所以,这样的做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也因此而简化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上讲,哲学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并可以做到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难以做到的一些事情。显然,哲学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然而,哲学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但它也同样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例如,在等分米尺的问题上,从实际操作上来讲,等分到一定程度就分不下去了。得到的结论是“等分是有限的”。就这么简单。可是,哲学却导致了一个“米尺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出现。而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得到统一答案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的另一个特征。哲学时常会创造出无解的问题。哲学也时常会制造出悖论。而在自然世界中是不可能有哲学中的那些无解问题和悖论存在的。当哲学中的抽象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对不上号的时候,当哲学中的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过程中缺乏物理机制的时候,哲学就会把人带入神秘和复杂之中。哲学的这个特点显然有害于立足现实的自然科学研究活动。
真正的科学理论都是通过对哲学的妥善使用形成的。而所有的伪科学则都是对哲学的滥用产生出来的。
四、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与不同
简单地说,哲学是以精神世界里的抽象概念为对象,以逻辑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科。而自然科学一定是以物质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为对象,以自然的机制(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机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科。必须强调的是精神世界里的概念与物质世界中的自然存在之间不能划等号。虽然都叫做“地球”,自然世界里的“物质地球”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脚下所踩着的这个地球。然而,在精神世界里,每个人对地球的认识都不同。因此,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地球”。精神世界中的概念基本上都来自人类对物质世界中现实存在的观察。因此,在精神世界中的概念里可以找到所有在物质世界里所能够看到的“实物”和“现象”。但是,概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物质世界中的真实状况,这却很难说,而且因人而异。由于概念主要是从观察结果中产生的,而错觉也是一种观察结果,因此,错觉也可以形成概念。显然,由错觉形成的概念是不可能真实反映出现实存在真实状况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在精神世界里合成一些没有物质世界实体对应物的特有概念。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物质世界中找不到与抽象概念对应的东西或现象。例如,虽然有“上帝”这个概念存在,但是没有人在物质世界里真正见到过上帝。同样,也没有人在物质世界里见到过一个可以占据四维或更多空间维数的实物存在。就连得到科学家们肯定的“弯曲空间”实际是什么样子都不仅没人知道,而且连用图形都无法完整地描绘出来。我们甚至无法在物质世界里见到数字概念中的“1、2、3”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本质不同是物质世界(真实存在)与精神世界(抽象爱念)基础上的本质不同。人人都知道,在精神世界里常常会出现“信则有,不信则无”之类的事情。然而,在物质世界里的“有”和“无”与信与不信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物质世界中的“有”和“无”都是绝对的,但精神世界里的“有”和“无”都是相对的。这是因为物质世界总共只有一个,而精神世界却是每人都有一个。这就是“概念”与“现实”之间的不同,“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不同的原因。
人类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种类型。第一种是纯属物质世界里的本能行为(A),第二种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基础上的混合行为(B),第三种是属于精神世界里的纯思维行为(C)。

           A               B                             C
上面的示意图中蓝色部分代表的是以物质世界中的现实存在为基础的人类行为,黄*色部分表示的是以精神世界中的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人类行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是物质世界,哲学的基础是精神世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实体,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概念。人类行为是从物质世界里的本能开始的,但是,最终在所有的人类行为中,精神世界里的行为却占据了所有人类行为的主要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精神世界里的活动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对每个人而言,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行为间的比例各不相同,相差很大。当抽象概念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表现出现实实体本质的时候,自然科学与哲学出现交叉重叠部分(混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从思想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一定最终都可以得到物理实验的验证。但是,如果离开了物质世界中的现实存在,使用不能正确反应物理世界真实状况的抽象概念来做纯思想实验,那么,得到的结果很难说是正确的。所有没有经过实际验证的理论都是哲学理论。只有经过实际验证之后仍然成立的理论才成为自然科学的理论。
自然科学缺少不了哲学过程。哲学是自然科学前期的一个阶段。哲学研究的目标是“道理”。所以,在进入实质性的自然科学研究之前,人们首先要把自然现象的道理找出来。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哲学的过程。找出道理之后就必须对它进行实际验证。从验证开始才算是进入到了真正的自然科学阶段。经过验证之后成立的部分理论是科学理论,但不是全部。验证并不是决定科学理论成立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科学理论一定是可以通过验证的。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是否成立还不确定,因此还称不上是科学理论,那属于哲学理论。有一些理论是完全无法验证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哲学理论阶段,永远都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理论。有一些理论在一个阶段内还无法得到验证,但是,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验证,如果它成立,那么这个验证后的理论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理论。
五、伪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我对“伪科学”的认识与众不同。我并不认为伪科学是一些特定的学派和理论。任何学派和理论,只要存在就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就一定有它的科学性。骗子有时候也能够成功地骗取别人的信任。这说明他的骗术具有科学性。如果他的骗术是违背科学的,那么他就不可能骗得了人。科学是中性的。只要能够让事情行得通、不产生自行矛盾的行为在它自身的领域中都算是科学的。是否科学与做什么事情无关。大自然赋予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的自由。有人相信人体特异功能而研究之,有人对气功很好奇就去研究它,也有人研究神佛,研究星占术,研究什么的都有。总之,在科学家们研究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弯曲空间空间的同时,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呢?我认为,对任何东西的研究都应该是可以允许的。都不应该把它们称作“伪科学”。科学主流把一些特定的思想和学派定性为“伪科学”的做法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在科学体制中的表现。把封建体制应用到科学体制中的做法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的。用这样的方法打击“伪科学”的结果只能产生出束缚思想和阻碍科学发展的作用。
那么伪科学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一个学科在某种掩饰下被当成了另一个学科使用的时候,那个学科就成了伪科学”。例如,研究灵学、星占术、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等,这些活动本身在它们各自的范围内并不具备伪科学的本质。只有当一些人为了某种利益把这些学派和理论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和其他方面的时候,它们才成为了伪科学。假如有人出钱让气功师研究如何使用人的“气”或“特异功能”把卫星发射到太空中,那么这个出钱的人就是被伪科学给骗了。如果出钱的人对气功和特异功能本身感兴趣,资助别人在气功和特异功能范围以内进行研究,那么就不能说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伪科学。
其实,任何学科和学派,任何观点和理论,使用不当都有可能成为伪科学。例如,把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当成社会科学理论使用的时候,自然科学理论就成了伪科学。把数学理论当成物理学理论使用的时候,那个数学理论就成了伪科学理论。把哲学当成自然科学接受和传播的时候,哲学就成了伪科学。把仿真牛皮鞋当成真牛皮鞋和把真牛皮鞋当成仿真牛皮贩卖的举动都是制造“伪”的行为。所以,一个理论在哲学上它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有价值和有道理的哲学理论,但是,把这样一个哲学理论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理论对待和使用的时候,这个哲学理论就变成一个伪科学的理论了。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六、伪科学是如何产生的?
存心故意制造伪科学(以假乱真)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多数伪科学理论并不是被纯心故意制造出来的。这些伪科学的产生都是因为学科之间的混乱不清造成的。所以,伪科学总是相伴科学同时出现。人类在了解自然的时候首先是认识自然现象。然后想要知道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自然科学开始的动机。为了要知道现象的产生原因,人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先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合乎道理”的解释。这是一个哲学的行为。找到了道理之后,回到物质世界里对他的道理进行验证。验证后发现道理是对的,那么这个道理就升华成为科学真理。科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发展的。可是,对有些自然现象的解释而言人们是无法验证的或暂时还无法验证,或只能做到片面验证。例如任何对宇宙起源的解释都是永远也无法验证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这个说法仅仅是一个对苹果落地和天体之间有规律运行这一类自然现象的一种“有道理”的解释,这个解释暂时还并没有获得确切的验证。所谓的“空间弯曲”、“时间倒流”、“速度导致质量增加”以及“超过三维以上的空间”等都是还没有得到彻底验证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在没有得到实际验证之前,它们都属于哲学思想,还无法称得上是科学理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哲学思想当作科学理论对待和使用的话,它们就成为了伪科学理论。伪科学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从广义上讲,宗教、玄学、数学、星占学等学科和学派都可以归属于哲学范畴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几乎完全依靠精神世界里的概念和假设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不是依靠物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把抽象概念当成现实存在使用,把由概念形成的哲学理论当成以物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使用,从而导致了伪科学的产生。
从制造伪科学的一方来说,他们在还没有搞清楚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就开始建立所谓的科学理论或宣称他们的理论是科学理论。从接受和传播的一方来说,因为缺乏识别伪科学的能力而把并不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当成自然科学理论接受和使用,因此而产生出了众多的“伪科学”理论。
七、为什么伪科学难以识破?
如果有人说“科学幻想是科学”,“算命看相是科学”,“上帝创造宇宙是一个科学结论”,我想几乎所有科学主流的人们都不会接受。但是,如果有人说“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科学理论”,“弦理论是科学理论”,“‘时间旅行是可行的’是一个科学结论”“‘自然界存在四维以上的空间’是一个科学结论”,大概有很多主流科学家会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对的。
如果我说:根据数学计算结果证明,1/2个鸡蛋不可能孵化出1个或1/4个小鸡,但可以孵化出1/2个小鸡。并且宣称这个结论是科学的。我想任何人都不会认同。原因很简单,虽然我也使用了与别人相同的科学方法(数学*运算),可是,它尽管在理论(纯量)上符合计算结果,但是与物质世界中的现实毕竟不符。然而,如果有人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解释一个不可能被验证的宇宙现象,那么又有谁能够证明他的结论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呢?在这种情况下,现在通用的验证方法就是用数学*运算结果来证明。只要一个理论中的数学*运算没有问题,那么结果就被认为是科学的了。试想,如果鸡蛋的孵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验证的过程,那么,我说1/2个鸡蛋孵化出1/2个小鸡的结论又有谁能给以否认呢?所以,伪科学一定出现在无法实际和全面验证的环境中。尽管只凭验证并不能断定一个理论就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但是,所有真正的科学理论一定都是可以通过实际验证的。伪科学难以被识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不可验证性”。而不可实际验证性本身也正是伪科学的一个特征。
伪科学难以被识破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数学在科学中地位的错误认识。这涉及到数学是不是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果没有数学的影子,科学家们是不会把哲学作为自然科学接受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人传下来的《道德经》对很多自然现象都给于了哲学式的正确解释。《道德经》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所有哲学思想中与自然科学最为接近的哲学思想。尽管如此,没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自然科学文献。因为在《道德经》中看不到任何数学公式的影子。
那么,只要有数学公式的东西就一定属于自然科学了吗?现在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个可怕的观念:没有数学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在我看来,这种观点与中国古代“没有裹小脚的女人都不是真正的女人”非常类似,都是从外表形式上而不是从本质上来看问题。
数学其实并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工具。它与我们的普通语言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自然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数字。数字都是些概念,不是现实存在。数字后面如果没有单位的话,它就没有任何物理意义。同样,如果数字不能客观反应它后面的单位所表达的实物的话,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例如我们只写出“1”和“1/2”的话,没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另外,如果我们说:“1/2个鸡蛋孵出1/2个小鸡”,虽然从单纯的文字(概念)和数学逻辑上看似乎都没有错,可是这句话却没有反映现实。不能因为在这句话中使用了数学就说它是科学的。既然数学是语言,而语言既能揭示出真理,也能制造出谎言,数学当然也不会例外了。
在伪科学的产生过程中,数学起到了绝对关键的作用。数学是现有的所有学科中逻辑性最严密的一个学科。而在科学研究中,逻辑的严密程度直接关系到科学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正是这种因素,数学在科学中被摆在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上。也正是数学的严谨逻辑,让它成为了掩盖伪科学的面纱。数学的逻辑严密性虽然无与伦比,但它只能表现出数量上的逻辑关系,却丝毫不能表达出本质上的逻辑关系。因此,当量变发生质变的时候,数学就开始制造伪科学的结果了。例如,我们把两个鸡蛋等分得到的还是完整的鸡蛋。可是,如果把一个鸡蛋再等分下去之后得到就不再是具有完整鸡蛋意义的东西了。然而,数学*运算却计算不出来这个质变的过程。又例如,虽然数学能计算出重力的大小,却计算不出重力的来源。脱离现实,对数学的过度依赖导致某些理论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演变成了难以识别的伪科学理论。数学能够帮助提高一个理论的科学性,也能够把一个理论变成一个伪科学理论。
数字的精确并不等于科学。如果把地球的尺寸用微米单位来表示,从数学上看非常精确,但是,如此精确的数字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伪科学”的一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物质世界(实体)与精神世界(概念)的相关和不同,知道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相关与不同,知道了数学在伪科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伪科学就是把外表象自然科学而实质不是自然科学的东西(例如数学)当成自然科学来接受和传播的那些东西。认识到这些本质之后,我们就能够很容易识破什么是伪科学了。
八、“科学”概念本身的混乱
人们在讨论伪科学的时候实际上是把“科学”作为“自然科学”来理解的。其实,“科学”二字具有更广的意义。我们可以把所有对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性研究,用相应的机制对相应现象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的行为和理论都称为科学。用通俗的话讲,只要是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和理论都是科学的。这样,无论是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所有的学科都可以被称为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理论是用自然的机制来解释和预期自然现象的发生。宗教学研究的是宗教现象和宗教中出现的规律,宗教理论使用宗教特有的机制来解释宗教现象和预期宗教现象的产生。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用社会特有的运行机制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预期未来。哲学则是以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为研究对象,使用哲学特有的机制来解释概念之间的关系和预期在概念之间可能出现的相关现象等。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伪科学其实是以“自然科学以外的学科都不是科学”的想法来理解的。认为当这些学科宣称是科学理论的时候,它们就成了伪科学。其实不然。自然科学是科学,其他学科也是科学。因此,如果我们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看自然科学,也可以把自然科学视为伪科学。例如,“进化论”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科学理论。但是,一些人把这个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理论使用,这时它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伪(社会)科学理论”。进化论原本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生物本能的现象和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关于生物自然演化过程的一个自然科学理论。而人类社会的运行以及社会中出现的现象并不是象群居的野生动物一样完全取决于动物的本能。人类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社会现象是来自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精神活动。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精神世界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当一些人在人类社会科学理论中导入进化论并美其名曰:在社会中采用进化论的优胜劣汰原理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做法时,殊不知他们实际上是在制造了一个伪科学。伪科学永远都是为少数一部分人的利益被热炒起来的。制造伪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着“科学”的旗号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以便从中获利。由于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性,导致人们很难看清楚它在社会科学中实际上是一个由强势群体用来掩盖对弱势群体行使野蛮行为的伪(社会)科学理论。
我们对“伪”字一般会有一种贬义的感觉。其实,伪也不是绝对的。把它放回到原位就不伪了。例如,把“进化论”放在社会学中使用,它就是伪科学,放在自然科学中就不算伪科学了。为了避免人们把某些“伪科学”理解成“欺骗人的科学”,因此而有人使用“超科学”的说法来称呼部分“伪科学”。其实,超科学就是伪科学中的一部分。所谓超科学就是超出现实、使用纯哲学方法、完全依靠抽象概念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行为。真理向前再迈出一步就会成为谬误。超出科学的“科学”一定是伪科学。
九、几个具体的伪科学例子
1、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学所研究的问题,无论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几乎都是无法验证的。“宇宙的大小是有限还是无限”,“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分割”,“宇宙是否有始有终”,“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来自何方”。这些都是自然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唯有哲学家而已。所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具体方式和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如果说天文学是自然科学的话,那么宇宙学就是“超天文学”,“超自然科学”。人类对宇宙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出自自然科学的目的。归根到底,人们想知道的是我们的这个宇宙到底是不是神创造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通过自然科学得到解决的。
此外,宇宙学的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巨大的天体,或者是接近光速运动的微小粒子。这些都是人类实践能力无法直接观测的自然存在。这些存在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是否遵循那些在人类身边所发现的规律都是很难确定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这个苹果就分开变成了两个分离的部分,可是,如果我们把一个地球也切成两半,这个地球却不会象苹果那样分成两半。无论怎样分,分割后的地球各部分之间都不会分离。那么在比地球和太阳系更大的天体中是否有还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的现象和规律存在呢?无论回答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是无法验证的。我们目前认识到的微观世界中的粒子都是运动的,那么是否有不运动的粒子存在呢?这也是无论回答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是无法验证的问题。哲学是通过道理来回答问题的。而科学是通过实证来回答问题。既然无法验证,那么最终答案只能在精神世界中的概念上取得。而取得这种答案的过程是一个哲学的过程。如此所获得的答案是哲学上的道理,不是科学真理。
在宇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几乎完全是建立在数学*运算的结果上。它把宇宙爆炸后亿万分之一秒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都精确地计算了出来。(这充分表现出了它的“超科学”性)。对数学的应用把这个理论装饰成了一个外表美丽的“科学理论”。但是,无论如何装饰,揭开它的外表,从本质上看就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它完全是一个宗教学中“上帝创造宇宙理论”在科学上的翻版。这个理论作为宗教学理论是可以接受的。事实证明它是一个受到罗马天主教会认可的成功宗教学理论。但是,作为自然科学理论却是不可接受和根本就不成立的。硬是把它作为自然科学理论来宣扬、接受和传播,它就成了一个“伪自然科学”的理论。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我们知道有两种本质不同的相对论:伽利略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伽利略的相对论是建立在物质世界的物体基础之上的,因此不会产生悖论。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完全是建立在精神世界里的概念基础之上,所以会产生悖论。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以下简称“相对论”)中所使用的那些概念,我们几乎无法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确切对应物。例如弯曲的空间,变化的时间,不变的运动(光速)和速度所产生出来的质量等等。根据前面对伪科学本质和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相对论实际上是一个以纯概念建立起来的哲学理论。对自然科学而言它是“超自然科学”的理论。把它作为物理学理论使用就让它变成了“伪科学”的理论。但是,作为一个哲学理论,相对论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哲学理论。
3、其他几个流行的理论和观点
时间旅行的观点建立在时间可以倒流的前提之上。而时间倒流并不是物质世界里的自然现象,是在精神世界里构建起来的一个非自然的现象。把非自然的现象作为自然现象对待与把人造革当成真牛皮对待是一样的,都涉及到一个“假”字。把用“假”材料制造出来的东西当作真材料做成的东西贩卖就变成了本质为“伪”的仿冒产品。把用非自然现象的抽象概念建立起来的理论当成自然科学理论来使用,这个理论当然就是“伪科学理论”了。
弦理论也是完全脱离物质世界的纯哲学类型的一个理论。把这样的理论作为物理学理论对待的同时就把它变成了一个伪科学的理论。
以上列举的这些伪科学理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复杂的数学*运算结果的支持。正是这个特点迷惑了人们,甚至得到了科学主流的认可。然而人们忽视了它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具有不可验证性。被科学主流所定义的那些伪科学(如星占术和解释世界之谜的神秘理论等)只不过是没有复杂的数学*运算支持而已。其实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本文中列举的这些伪科学理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把在精神世界里用纯概念建立起来的非自然科学的东西当成了自然科学来宣扬。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不可验证性。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想通过某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让人们相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不是为了解决自然科学的现实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这些伪科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伪科学理论向着越来越离谱的方向发展。从一百多年前“很玄”的相对论向着后来乃至今天“更玄”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弦理论的方向,从还有点靠谱的理论向完全不靠谱的方向发展。今天几乎把数学游戏和科学幻想也当成了科学理论来宣扬。数学面纱被揭开之后,伪科学的原形自然就暴露出来了。
十、揭示伪科学本质的目的
我对“伪科学”没有感情上的褒贬之意。我想说的仅仅是:当一个学科的理论被当成另一个学科的理论使用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变成了“伪科学”理论。具体来说,当一个非自然科学的理论被当成自然科学理论使用的时候,这个理论就变成了“伪科学”理论。这些非自然科学的理论在它自己的学科内可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是把它错当成自然科学理论使用,它就成了伪科学理论。伪科学对真正的科学有很大的危害性。所以,我揭示伪科学本质的目的是想通过让伪科学回归原位的方式来消除它们给自然科学带来的巨大危害。我根据伪科学的本质和产生根源,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随后出现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弦理论等统统都归类到伪自然科学范畴内。这只是根据我的个人学术观点进行的学术分类结果。完全是一种学术行为,并没有任何诋毁这些思想家本人的意思。我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不会因为他们的理论回归原位而失去他们的光辉形象。刘华杰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科学权威不能成为科学与伪科学划界的标准”。从对科学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把不是自然科学的理论从自然科学中请出去,尤其是那些占据科学主流位置、影响巨大的伪科学。否则,这些伪科学理论在自然科学中会造成非常大的干扰,它们的主流地位甚至已经阻碍了科学的正常发展。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是一个与伽利略相对论中的物理学原理完全不同的哲学原理。用通俗的话来讲,它就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原理。这个相对性原理的基础是每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我们共同分享的这个唯一的物质世界。如果科学家使用这样的哲学原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不出现混乱都是不可能的。目前很多人还在不停地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却不清楚相对论中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物理现象,而是哲学思想中的抽象概念。伪科学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把他们带入了它的境界。相对论把人带入到了它的哲学之中。大爆炸理论把人带入了神的殿堂。无知的跟随者们却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也就只好跟着人云亦云了。
伪科学不仅干扰正常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秩序,它们对自然科学造成的另一个重大危害表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在上述伪科学的深度影响下,新一代的人纷纷效仿前辈,放弃物理实验改用思想实验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放弃物理机制改用数学*运算来构建自然科学理论,放弃物质世界中的实际存在而改用抽象概念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都是脱离现实的哲学家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科学家。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当一个学生问老师:“时间为什么会膨胀”之类的问题时,老师的回答一定是:“那是相对论效应”。老师却从来没有想到使用物理机制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回答与“上帝就是那么安排的”回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终学生还是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不仅如此,学生将来成了老师以后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回答他们学生的问题。这种把学生教育成脱离物理机制,只想着如何依靠哲学(包括数学)进行辩解的人。把科学变成了游戏。从长久效应来看,终将损害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所以,认清和清除伪科学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事情。
不仅如此,伪科学给科研经费所造成的浪费不可忽视。为了寻找抽象哲学概念的“引力波”和“引力子”,科学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它们。这种在一个世界寻找另一个世界特有东西的做法无疑是徒劳的。相对论用它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一个空中楼阁的基础。后来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建造起一座只好看不实用的空中楼阁。因为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它而让众多从事真正自然科学研究的人申请不到经费。直到今天这种事情还在发生着。
自然科学的根基是物质性和客观性。所以,伪科学不会因为是出自伟人之手和暂时占据主流位置而改变它伪科学的本质。不过,在小脚习俗统治的时代里,正常的大脚也会被作为“异类”对待,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伪科学占据科学主流位置的今天,我并不奢望我这个“异类”的观点可以马上得到广泛承认。但我预期在今后的数年内,物理学一定会发生一场类似解放小脚似的革*命。最终一定会让各种不同的非自然科学和物理学都回归到它们各自正确的位置上。
物理学沿着脱离现实的方向已经走得太远了。到了应该回归和复位(reset)的时候了。我想,物理学应该回归到牛顿的时代。把相对论对物理学在理论上的所有影响全部清除掉。把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物理实验结果和实际观察的结果都保留下来。重新用物理机制而不是用相对论来解释这些结果并解释牛顿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万有引力、光线弯曲和引力红移等自然现象)。只有这样,物理学才有可能获得重生的机会。
十一、是谁扰乱了科学秩序?
经常听到科学主流批评民间的科学活动,说他们扰乱了正常的科学秩序。殊不知,真正扰乱科学秩序的是那些占据主流地位的伪科学。只有在它们的主流位置上才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占据的位置越是重要,错误带来的危害就越大。
过去在小脚习俗占据社会主流(统治)地位的时候,如果有人宣扬自然大脚的好处和指出裹小脚的坏处,就会被冠以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科学的现状不也正是如此吗?
什么是人的创造力?如何提高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就是人把自然规律进行合理排列组合的能力”。所以,提高这种能力就可以提高创造力。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然规律。所有的这些规律本身都是自然的和不可改变的。物体运动有物理的自然规律,物质的化学变化有化学的自然规律,数学中的数也有数与数之间关系的自然规律。就连社会现象中也有社会特有的自然规律。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所以,任何现象都遵循特定的自然规律。现象的简单与复杂程度完全取决于现象背后自然规律的多少和它们排列组合的复杂程度。人类可以改变现象,但是不能改变自然规律。认识到了现象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之后,就不难理解人的创造力与自然规律以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了。其实,人的创造力所展现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从前没有汽车,后来人创造了汽车等等。这些新的现象是通过改变其背后的自然规律的排列组合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已知的自然规律进行合理的新排列组合,就会产生出前所未有的现象来。或者,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新的自然规律,把新的自然规律与任何已知的自然规律之间的组合都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象来。例如,人们把材料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医学等学科中研究发现的众多自然规律放在一起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就造出了火车、汽车和轮船等。随着新的自然规律的发现,人们又可以对这些东西进行创新性改进,制造出更加合理的产品,或者设计制造出过去从来都没有过的全新产品。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过程。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提高创造力,就要提高对自然规律合理组合的能力。为了提高这个能力,当然首先就要了解现有的自然规律,然后才能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如何排列组合自然规律是一种智慧上的表现,而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多少是知识上的表现。只有知识却没有合理排列组合自然规律的智慧是不可能有创造力的,但是,如果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就很难有发挥智慧的机会对它们进行与众不同而又合理的排列组合。这也同样会影响到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不过,知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掌握。但是,智慧却比较复杂,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我们知道,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文学创作,甚至烹调和服装设计等等,使用同样的素材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会因出自不同人之手而大不相同。这主要就是智慧上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现代人都喜欢“定性”和“量化”(即科学化)。对人的创造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处理。“定量”表现在对自然规律掌握和排列组合方式的多少上,“定性”表现在对自然规律排列组合的合理性和能力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期待,将来人们可以把所有的自然现象背后的自然规律进行分解,建立一个“自然规律数据库”,然后,借助计算机来帮助人类对已知自然规律进行合理性地排列组合,从中筛选出有实用价值的组合方式来创造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这种方式也许是提高人类创造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计算机只能是一个辅助工具,人的创造力最终还是要由人的智慧来决定。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千万不要混淆自然世界与信息世界(或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精神世界不是物质世界。在精神世界里“自然规律”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物质世界里,自然规律是不可被改变的。人类所有精神上的痛苦都是由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这种矛盾所产生出来的。不要在物质世界里期待那些在精神世界里可以发生的奇迹出现。否则就会产生精神上的痛苦。数学是属于信息世界的。在纯数学的运算中“有”和“没有”都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数学研究的是数的现象和规律。在数学*运算过程中,人们可以把太阳的存在与消失任意作为“有”与“没有”对待。从而计算出:当太阳存在的时候地球的运行方式是什么样子,当太阳瞬间消失后地球的运行将是什么样子。但是,在自然世界里,绝对不会有“太阳在瞬间消失得连质量都不存在”的事情发生。如果,这样把信息世界里的数学*运算得到的规律与自然世界里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的话,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但它不是一种科学的创造力,而是接花移木诡辩式的排列组合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总之,创造力并非都是被正面使用的。富有创造力人同样也可能会创造出坏的和有害的东西。创造力本身是中性的。但如何使用创造力和利用创造力来创造什么样的东西也是需要人们关注的事情。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2-6 14:30:36
让普通人也能明白的理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大道至简!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从科学研究上讲,“道”就是“科学理论”。真正的科学理论应该简单到让外行以及普通人都能明白的地步。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每一个真正的重大科学理论都是非常简单的。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牛顿的所有力学定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等等。科学理论不一定是完美无缺的,但一定是简单易懂的。这是因为这样的理论符合“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揭开自然秘密”的基本原则。秘密揭开了,当然就容易懂了。就像看魔术表演,只要把魔术师的秘密揭开了,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相反,如果一个所谓的“科学理论”是无法让人理解的,甚至无法让大多数同专业的人理解,那么,那个理论几乎就与神话没有什么两样了。这样的理论违背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因为它们不是在揭开大自然的秘密,而是在给大自然的秘密盖上更多的神秘面纱。
用普通人不懂的理论愚弄人民的做法在宗教和政治统治中十分常见。其实,科学领域也不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也不例外。只不过是打着不同的招牌而已。当权者为什么想要愚弄人民?当然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科学领域为什么也会出现用别人看不懂的理论来愚弄别人的事情?当然也是为了维护科学家自己的权威地位和社会地位。越是神秘才越是有机会让人感觉科学家越是伟大。如果没有那些神秘“科学理论”存在的话,将会有多少人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影响?!其中就包括伟大的已故爱因斯坦和今天还在的霍金等人,以及所有依靠他们的神秘理论谋生的那些人。遗憾的是,那些管理科研经费的人、甚至更高职位的当权者们反过头来也被这些神秘的理论所愚弄,因而造成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并干扰了真正科学理论的正常发展。
虽然并不是只要能让普通人理解的理论都是科学理论,但是,“只有那些能够让普通人也会明白的理论才有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理论”。根据这个原则,人们不妨对所有的科学理论重新认识一下,看看到底哪些是揭示大自然秘密的理论,哪些是给大自然增添神秘色彩的理论。哪些理论的发展会让人越来越明白自然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哪些理论的发展会让人越来越无法理解自然现象是怎么一回事。这样的判断不需要专家来做,任何一个专业外的研究人员甚至任何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普通人都可以作出判断。在这一点上也符合“大道至简”原则。
科学上的任何发现最终都不是属于专家们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
科学”与“技术”并不是一回事!
科学的根本原则是在“合理性”上。合理性包括了最简单、最符合规律、最明确和没有自相矛盾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研究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从人们看到的表面自然现象中找出对它最简单、最符合规律、最明确和最自洽的解释。也就是说让人们能够彻底理解人们所看到的自然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等。并且可以进一步运用这些获得的知识作为指导思想,预期未来,以及更好地合理安排对各种技术的应用。科学的进步往往导致的是世界观上的同时改变。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对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贡献就是他发现了这种现象的“万有性”。从此以后,人类就改变了看自然世界的观念。把地上的苹果落下现象与天上悬挂的月亮之间很合理地联系了起来。把一个原本不可思议的问题用最合理的解释给解决了。这就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发展。而牛顿建立的“万有引力计算公式”所带来的则是属于技术范畴的进步。正是因为牛顿在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同时取得的成就,才使他的贡献变得那么重要。
与“科学”不同的“技术”则是一种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办法。科学的发展可能会促进新技术的产生,但是,现有技术的提高并不受到科学发展的约束。只要积累足够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就可以提高技术。技术本身是没有科学原则性的。好人用一个技术可以做好事,坏人用同样的技术可以做坏事。一个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技术上来说是完全可行的。但现实中没有人会那么做,是因为那样做不符合科学(合理性)原则,而不是因为技术上做不到。然而,如果一个人做事不讲科学的话,必定会做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而且一定是在被砸之后才意识到。这就是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在以最合理的方式做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合科学的做法。如果做事不合理就会出现矛盾和问题。同样道理,有些人可以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的发展,而另一些人也可以用先进的技术阻碍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没有掌握现代技术的古代人是绝对不可能制造出有毒奶粉和地沟油之类东西的。因此,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发展是不能代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单纯技术上的发展一般不会直接影响人的世界观,仅仅会改变人的具体行为或生活方式。其实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科学成果中,绝大多数都是技术性成果。真正的科学成果非常少。这些成果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们对人的世界观产生的直接影响却远不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那么大。
为了让问题的说明更加透彻,我们先来看看在具体的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具体状况。首先是数学到底在物理学研究中应该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科学角度讲,物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对物理现象的最合理解释。而数学仅仅是一种用来完成这个任务而使用的特殊技术。所以,数学是技术,而不是科学。但是,现代物理学却把数学当成了物理学研究的最高境界-“科学的科学”。这种“科学与技术的混淆”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理论上的纷争出现。在正常情况下,科学总是越研究越简单,而技术则是越发展越复杂。物理学研究从牛顿的经典时代到今天的现代物理学时代到底是走向简单了呢,还是走向复杂了?比较一下牛顿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就一目了然了。显然是越来越复杂了。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人们把“科学”与“技术”相互混淆造成的。把技术当成了科学。把数学当成了物理学。在数学*运算上,三维不够用就用四维、十几维甚至几十维。总是想在数学技术上找到突破口。结果越研究越复杂。这种做法实际上早已经脱离了“科学的框架”。所以说,今天物理学理论上的纷争是无法从技术层面上得到解决的,而应该从科学原则的层面来解决。只要严格地检验一下看看现有的理论“是不是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是不是符合科学原则”,“是不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框架内的理论”就很容易作出判断了。
物理学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因此,必须首先在科学的框架内做研究。可是,如果物理学家把框架搞错了,不是以科学,而是以数学(技术)作为研究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进行研究的话,结果就不可能是科学框架范围以内的东西了。而遗憾的是这正是物理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理论能够把“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瞬间亿万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情描述的那么精确。可见技术之高超了。然而,同时也可以看出,做这些研究的人根本就不关心“科学的原则”问题。因此,他们完全就不在科学的框架内做研究。物理学研究不在科学的框架内进行研究所造成的局面就是今天这个样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神秘。其结果是很容易预料的:最后必将让“上帝”来解释所有的一切。这也正是很多西方科学家一生努力想要证明的结果。
“科学”与“技术”之间概念的混乱在人类社会发展上造成的危害更大。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却被糟蹋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可是,人们还在乐滋滋地认为“科学正在快速发展”呢。米国之所以对探索外太空那么感兴趣,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他们想在那里找到一个可以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以便将来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时候好搬到那里去住。这是典型的“技术框架中的思维模式”。认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而不考虑科学的合理性原则。从科学的角度讲,想办法让人类不要把地球变得不能居住不是更简单合理,而且更现实吗?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技术,因为技术带来的是现实利益。所以他们发明了很多东西。并带来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的确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些成果中的很多后来都被叫成了“科学技术”。之后又渐渐地就变成了人们常说的“科学”。久而久之,“真正意义的科学”就被人遗忘了。从此,人们就开始以为“现代技术”就代表着“科学”,最后干脆就把技术当成了科学来对待。 西方国家“技术上的发达”就被说成了“科学发达”。认为只要是发展技术就是发展科学。把技术性的研究也都叫成了科学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自负。这主要表现在四个字上“人定胜天”。这种思想导致的就是“技术至上”。认为只要发展技术,“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技术至上”导致了人们对科学原则的忽视。结果,造成了今天这种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都离开了基本的科学原则的状况出现。打着科学的旗号,干着技术上的事情。最后技术的确是发展了,可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却都变得越来越不合理了。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都是非常科学的。例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符合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具有场和质点的属性。这种性质就可以说是阴阳两性的关系。但是,科学家们几乎很少有人用阴阳两性(场与质点的二象性)的思路研究物理现象。同样,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被视为阴阳两性的关系。如果能够从阴阳平衡的观点对待所有事物,就会更容易理解稳定与不稳定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了。我认为科学研究的所有理论最终一定会在阴阳两性(场与质点的二象性)上找到统一点。
“天人合一”也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思想。人与大自然(天)本来就应该是一体的。人类如果能在“天人合一这个科学框架”中发展,一定不会把地球变成一个不可居住的荒球。中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却几乎没有对地球造成任何破坏。而在西方技术大步发展起来的近几百年内,对地球的破坏远远大于过去五千年的总和。这种技术上的发展难道能说是一种科学发展吗?我想,正好相反,不是科学发展了,而是技术的发展大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技术至上”的大潮把科学的发展空间给挤得没剩多少了。今天人类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以技术至上为主导思想的“癌变式发展模式”。我把它叫做“癌变式发展模式”,是因为癌细胞在身体中无节制增殖,最后导致整个身体的死亡,癌细胞也跟着一起死亡。人类今天正在以这样的方式发展着。而正确的科学方式应该是“天人合一的模式”。让人类真正成为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自然世界和谐相处,而不是一群破坏自然的“癌细胞”。我们不能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把自己最科学的东西给丢掉了。否则,先进的技术给中国人带来的将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巨大的灾难。相反,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思想,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重要意义。
今天很多人都相信米国是世界上科学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实,它并不是科学发达而是技术发达。从科学上讲,米国在很多方面都在做着违背科学的事情。如果全世界都效仿米国的话,那么,人类灭亡的日子就更近了。例如,米国采取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线性的发展模式。我们知道,一条线无论多长都是有尽头的。而且,发展速度越快,到达尽头的时间越短。米国的经济靠民众消费来维持经济,靠不断增长的人口红利来保证经济增长。超前消费。借债生存。在商业竞争上采用野生动物之间的那种竞争与淘汰机制。让每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最后形成一个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干的社会。针对疾病问题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制造出更多的药和医疗器械来,而不是从治国和治未病上制定国策。技术是发达了。生活也方便了。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与他们消耗的资源并不成比例。这样的模式如果普及到全世界,这个地球如何承受得了?现在世界人口已经几乎达到饱和了,如果还有用人口红利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发展怎么可能?而且什么时候是尽头?简单的科学就以及证明了,线性发展是有限度的,而圆才是无限的。所以,我认为人类的发展应该从现在的线性发展尽快过渡到圆形的循环式发展形式中。盲目地崇拜那些可以带来既得利益的技术,而不考虑科学原则的话,就会让一个社会变成笑贫不笑娼的金钱至上、没有道德底线的社会。这种黑白颠倒的社会是不适合于善良的好人居住的。所以,象米国那样的模式,不但不应该学习,反而应该阻止。人不以可太贪婪了!必须适可而止。
所以,人类必须重新对“真正的科学”给予重视。让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统统都回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框架”中来。今天人类掌握的技术足以让地球上现有的所有人过上一个衣食无忧的生活了。不应该再考虑进一步攫取一次性自然资源的问题了。而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认真思考如何让人类从线性发展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式的发展轨道上,并尽可能从精神世界上让每个人生活得幸福快乐。
总之,认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技术让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只有科学才能让人正确预见未来。人类不能让“自掘坟墓式发展”的蠢事继续下去了。
今天,各行各业都打着“科学”的旗帜。但是,仔细注意一下,到底有几部门是在真正按照科学原则行事呢?我想用“很少”来形容都已经是高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所在就是没有识别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不同。几乎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被先进的技术给蒙住了双眼,看到的只有“利益”,看不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以为在研究和管理中使用了最新技术就算是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了。其实,在实地里却做着违背科学原则的事情。这样,由于从一开始做事就没有遵循科学原则,所以往往是当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才发现出了严重的问题。而科学研究的目的本来就是让人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因而可以做到预期事物的发展与结果。脱离了科学的做法就只能是瞎子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了。这种状况不仅在中国如此,全世界都如此。不仅社会管理上如此,就连科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如果今天的人类能够具有中国古人那样的科学思想,做个“上医”,治“病”于未然的话,今天国际上就没有必要为了全球暖化、大气污染、能源开发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争执不休了。因此,重新认识科学,分清科学与技术之间不同的问题十分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真正让各行各业都按照科学原则行事,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一个和谐的地球。
什么是科学发现,什么是科学理
构成科学研究(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研究)的两个最主要成分就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就是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具有科学价值的现象和规律的一个认识过程。自然现象和规律都是自然存在的,但是,在人们没有发现它们的科学价值之前它们的存在没有任何科学上的意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代人使用越来越大功能的仪器在宇宙中探寻来发现新的天体,在更大倍率的显微镜下发现新的物质结构等等。在发现之前它们就已经存在,在发现之后就可以把这些发现应用到理论或实践中去。这些都是对自然现象的科学发现。另外一类科学发现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例如,我们的祖先发现了磁铁具有固定方向性的规律,因而制造出了指南针。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与天体运行之间所遵循的共同规律而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对自然规律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都是具有应用价值的。
那么科学理论又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科学理论就是用物理机制对科学发现中的那些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的科学性解释。科学理论强调的是“用物理机制来解释现象和规律”和解释的“科学性”。如果用上帝或其他任何非物理机制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解释都不是科学的理论。用单纯的数学和几何学而没有物理机制进行的解释也不算是科学的理论。数学只能增加科学理论的严谨性,但是不能替代科学理论。所以,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是一个科学理论首要的是不能仅仅从表面形式上来看,而是要看它是不是在用物理机制解释现象和规律。
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具有不同的科学和现实的作用与意义,二者不可混淆。科学发现并不需要科学理论就可以具有实用价值。例如,我们祖先使用指南针的时候对它的物理机制和科学理论没有任何认识。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航海中的使用。其实,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也都是科学发现,而不应该算作是科学理论。这些定律仅仅描述了三个力学现象和规律,牛顿并没有从理论上解释过产生这三个现象和规律的物理机制是什么。例如惯性定律是这么说的: “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下面的这个“定律”:在海面上,任何磁性物体在不受任何水平外力的作用下,磁性物体的磁极总是保持指向地球南北的方向,直到有水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比较之下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其实,牛顿只是用一句大实话描写了一个自然现象。这个现象具有科学意义,因此是一个科学发现,但是牛顿没有解释这个现象的产生机制,所以惯性定律并不是一个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与科学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科学理论可能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因此常常是可有可无。但是,科学理论却有指导科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科学理论在使用物理机制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时候会揭示出本质上的东西。因此,而对一种自然现象本质上的理解就有可能帮助认识和解释更多的自然现象。然而,现在似乎存在一些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之间混淆不清以及科学理论定义不明确的现象。人们把很多科学发现视为科学理论。例如,把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作为科学理论对待,而不是作为科学发现对待。这样产生的效果就阻碍了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发现可以没有科学理论,但是,科学理论离不开科学发现。我认为,识别科学理论的一个清晰指标就看它是否用物理机制来解释现象和规律。在这一点上,牛顿好像也有些意识。例如在他的万有引力理论中就用了“质点与质点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这个物理机制来解释“万有引力”。不管这种解释是否正确,也不管他的解释是否有科学依据,至少从构成科学理论的必要组成成分上来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既有自然现象和规律,又有从物理机制上对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科学理论了。爱因斯坦使用了无法用与物理机制对应的“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来解释万有引力,非常牵强地用重球压在弹性平面上的例子来解释物理世界中不存在的“时空弯曲”,完全脱离了科学理论必须建立在自然现象和物理机制基础之上的基本科学原则。所以,爱因斯坦的理论不应该算是一个科学理论。正是因为它缺乏科学理论中必要的“物理机制”条件,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争议。虽然真正的科学理论也会有争议,但不会有象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那么多无法通过科学途径解决的争议。在爱因斯坦之后又出现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弦理论”等各种理论现在都被作为科学理论对待。但是,鉴于这些理论并不是从物理机制上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所以我认为它们理应不属于科学理论。
其实,严格来说科学理论不仅应该具有物理机制对现象和规律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还必须是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例如,牛顿对万有引力虽然有物理机制上的解释,但是他的解释并不是科学的。他在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情况下就把万有引力定义为“质点与质点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这种做法是违背科学原则的。伟人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我没有谴责牛顿的意思,只是觉着后人应该有识别前人错误并指出来的义务。指出他们的错误并不影响他们的伟大形象。
总之,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不能只有老黄牛的精神闷头耕耘,还要经常抬起头来看看别人给指的路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如果连重要的科学基本问题都弄不清楚就只管闷头做科研,很有可能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生。学会识别什么是科学发现,什么是科学理论,对判断什么是真假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由信息构成,信息都是通过媒介传递的。媒介主要有光、声、气味、各种场和引力等,甚至人的神经也应该算是一种媒介。这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与现实存在之间一定会有差别。这不难理解。同一个物体反映到不同人的脑子里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更不用说与其他动物相比了。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猫可以看见。我们闻不出来的气味狗可以闻到。
媒介并不可能永远忠实地把现实的所有信息完整地传递给我们。光线也有弯曲的情况。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媒介到什么程度。在理想的静止状态下,我们可以相信听到的,看到的是比较真实的。然而,当我们运动的时候,听到的一定与现实之间有差别。运动速度越快,差别越大。所以,与运动状态相比,我们更应该相信静止状态下获得的信息更接近真实。同样,如果现实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同,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程度也不同。显然是距离越近越容易接近现实。这个距离不仅包括空间距离,也包括时间距离。因此,我们更应该相信来自近距离的信息,相信从自己身边获得的信息。信息传递的距离除了空间和时间距离还有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口传距离。一个信息在原始观察者那里更接近真实,但是,随后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经历的距离越长(人数越多),其真实度越低,甚至到了最后可能会把原本的张三变成了李四,完全走了样。所以,更应该相信自己的第一手信息。
现在人们对宇宙的观测在空间距离上已经到了离地球上百亿光年之遥以外的天体,从时间距离上到了距今140亿年以前的“大爆炸”时代。从这么遥远的距离和那么久远的年代所接收到的信息,我们到底应该相信它们有多少是真实的呢?除了我们接收到的这些信息之外,还有多少更有用的信息在传递到人类的可接收范围之前就消失了呢?只凭我们获得的这些不知真伪的片面信息,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吗?何况天体并不是处于理想的静止状态。这对从遥远的天体获得的信息的真实度又打了一层折扣。
结论是:信息是通过媒介传递的。媒介是可以改变信息的。我们看不到的不一定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不应该随便否定我们所观测不到的东西的存在。同时,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我们所观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存在。尤其对来自非理想状态和久、远地方的信息更不可轻信。

对与错的相对性原理以及判断对与错的方法
一对夫妻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辆小轿车。当时二人都很高兴。可是一年下来问题就来了。不说其他费用,仅与里程数有关的汽油费、维修保养费等经常性支出就不是个小数目。太太提议以后尽量少用车,能不开车办的事情就不开车。可是先生的观点却不同。他认为:既然买了车,不用就是浪费。所以要充分发挥它的用途,少让它闲着。于是,夫妻之间产生了矛盾。谁对谁错?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个肯定的回答。因为他们都对,又都错。为什么这么说?这是相对性原理决定的。如果你站在太太的观点上来看先生的观点,一定认为先生是错的。但是如果反过来,你站在先生的观点上来看太太的观点,一定认为太太是错的。而太太和先生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当一个人用自己的观点为标准来判断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肯定会认为别人的观点不对。这与自己的观点事实上的正确性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用一个正确的观点衡量一个错误的观点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用一个自以为正确实际错误的观点来衡量别人实际是正确的观点时也会得到别人原本正确的观点是错误的结论。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从相对性原理上讲,对错也都是相对的。
如果真的想探讨出个对与错,关键的是你必须首先确定你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人们一般判断自己观点正确性的方法有四种:1)自以为是之,2)跟随主流,认为只要是多数人认可的就是对的。3)亲自证实或验证过的。4)从物理机制上判断。其中自以为是就不必多说了。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手里,所以主流也未必就是对的。矮瞎子摸象得到的结论是众人验证了的结果,那却是片面的验证,所以通过验证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因此,前三种方法得到的判断都不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在无法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是对的之前又怎么能随便断言别人是对还是错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真理判定标准的问题。在自然科学问题上的对与错应该是可以判定的。但是判定的标准不是自己的主观意识或主流意识,也不是片面的验证,而是物质世界里的客观性和物理机制。例如,一个东瀛人在左车道上与一个中国人在右车道上迎面相撞,到底是谁的错?离开了物质世界是无法断定的,因为东瀛规定汽车在左车道行驶,而中国规定在右车道行驶。只有了解了事故发生在哪个具体的国家,才有可能判断出谁对谁错。离开了物质世界是没有真理可言的。
相对性实际上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一旦使用了相对性原理,对错就很难断定了。相对性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首先人为设定一个参照物或系统。一个擅长辩论的律师会在法庭上把陪审团引入相对性原理中,一个聪明的学者如果对自己的理论没有信心的话,他也一定避开物理机制和物质世界,而使用相对性原理来解释他的观点。他们都是在人不知鬼不觉的过程中把别人的思路引导到他们设定的参照系上来。在这样的参照系里看到的东西一定是与他们说的一样。在提出新观点的时候,使用相对性原理是一种最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在相对性原理下,一个人的观点无论在事实上是对是错,都很难被别人驳倒。可是,到了物质世界就不同了。例如,相对性原理中经常举的例子是:一个人坐在火车上看站台在移动,而站台上的人看火车在移动。这种“看上去在移动”的感觉是人的精神世界里的活动,并不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物理活动。所以从相对性原理上很难解释清楚到底是火车在动还是站台在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不同。但是,人人都知道,实际上是火车在运动,说站台动的纯粹是一种“诡辩”。可是从相对性原理上却很难驳倒这种诡辩。然而,从物理机制上讲就不同了。物理机制不需要参考系。运动着的物体的质量场与它的质量中心呈现不对称状态。火车正是处于这种状态,因此,火车是运动着的。相反,静止的物体的质量场与它的质量中心成对称状态。站台正是处于这种状态,因此,站台是静止的。二者之间在存在状态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这一点非常清楚,所以,从物理机制上解释就完全可以消除用相对性原理解释所造成的那种“说不清”的纷争。
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评论,说别人的观点不对,但是讲不出别人的观点具体错在什么地方。也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相对性原理判断标准的现实写照。对错误的判断标准是:首相看对方的观点是物质世界的还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如果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一定没有对错可言。就象夫妻吵架时给他们分析对错一样,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是限制在物质世界里有关自然现象的观点,判断标准主要就是物理机制,与是否是权威、主流还是民科提出的观点无关。只有用物理机制能够解释清楚的观点才可能是对的。任何无法用物理机制解释清楚的理论和观点哪怕在数学*运算上可以得到再准确的结果,也可能是错的或至少是有问题的。例如有关万有引力的理论和观点。
人类所具有的一个特征就是有思维能力。接下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当人们对问题无法解释的时候,就会把问题放到精神世界中去解决。然而,离开了物质世界,在精神世界就没有绝对可言了。在精神世界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因为在精神世界里不存在象自然世界中的物质和自然规律这类刚性不可改变的因素。在精神世界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原子可以被放大到足以能够与太阳系相比较的程度。时间可以倒流。因为没有刚性因素的存在,所以,精神世界里就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东西。因为真正的真理一定是绝对的,所以,在精神世界里不可能有真正的真理存在。所以,离开物质世界,从精神世界中得到的任何“科学”理论和学说都一定不会是真正的真理。
易经是古人类认识的世界,是用相对性方法认识的,现代人通过以上的科学世界观就能正确认识易经了。
2764793543 发表于 2014-2-18 20:32:25
不错值得学习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5-13 21:12:02
新编易经
前言
《新编易经》的主题:一、现代人认识易经,需要全面了解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认识易经。二、易经是古人类认识的世界,并发现了天地影响人的生老病死和社会活动的规律。也就是人的命运。三、现代人的应用意义。
《新编易经》的简介:经为主线,易:事物存在时表现出的象称为现象,现象有行为和作用两种表现形式。人存在的空间内最常见最重要的现象是太阳光照变动形成白昼黑夜现象,白昼黑夜现象的行为是连续循环变动,中华先民用抽象的太极图表示;白昼黑夜现象的作用是白昼提供热、黑夜提供冷。物体存在的现象占据空间形成物影现象,中华先民用抽象易表示,日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勿为物影长短变动现象,组成易表示物体接受太阳光照形成物影现象。物影现象的行为是随太阳光照变动有长短变动,中华先民根据物影现象测知太阳光照变动规律称为立杆见影,太阳光照在空间内变动规律中华先民用时间表示。时间有甲子历、八卦历。人在阴影下感觉泠、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物影现象的作用是转换冷热。中华先民把以上现象称为易。
以易为主线形成的:八字学术、八卦学术、风水学术、周易学术、外应学术。


补充内容 (2014-5-22 21:27):
以上的易也称为物质世界易。以物质世界易而引伸的精神世界易也称为哲学易。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2 20:41:08
物质世界易是古代地理学,《易经》是记载地理作用的。《山海经》是地理现象的描述。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11 21:55:32
第一部科学世界观
第二部八字学术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12 21:26:52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4-6-12 21:37 编辑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太极图
中华先民在生存的过程中认识到温度是重要的条件,温度的形成来源于太阳光照提供热能空间和空间内的事物转换成冷热.中华先民在点位上观察所以认识到太阳光照的变动现象用太极图表示,白昼有太阳光照提供热,黑夜无太阳光照提供冷,人感觉热趋上冷趋下,用白昼在上的空白部分表示,用黑夜在下的实黑部分表示,太极图中心为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现象用小白曲面.大黑曲面.小白圆表示.看到旳日入现象用小黑曲面.大白曲面和小黑圆表示,组成大圆表示白昼黒夜在一个点位空间内出现和白昼黑夜不断循环.
第二节空间和空间內存在的事物转换冷热:
空间由空气和地面组成,中华先民把空间分成三个层面认识,第一层面为基础层面,空气为纯空气没有云汽,地面为水平面没有植物;第二层面为在基础面上的空气中云汽地面有植物共存;第三层为存在层面是在第一和第二层面组成的层面上,空气中有云汽和阻挡光照的物体,地面为高低起伏的状态,使空间内的事物存在.空间內存在的事物,中华先民根据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分成五类现象称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的作用是地球空间内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以此分成五类现象,中华先民称为五行阴阳.
第三节五行阴阳: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动态和静态用行表示,行有两种象意,行xing为动态,行hang为静态,以上简称为五行.事物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现象用干表示,干的象意为框架,框架使现象从外直观到,內部现象用支表示,支的象意为支撑,內部现象支撑着外部现象并受外部现象限*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干支现象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外两部分现象.事物现象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用阳表示表现明显的现象,阳的象意为在太阳光照下的物象表现明显,用阴表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阴的象意为在阴影下的物象表现不明显,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的干支中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用阴阳表示,以上简称为阴阳.五行在存在空间內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称为五行的作用,五行的作用不是单独存在是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被服从的状态下和谐相处的,中华先民称为五行的生克制化.冷热是中华先民感觉到的,它由不同的程度形成,现代人称为温度用温度计衡量,中华先民用自身感觉衡量,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观.中华先民在存在空间內感觉到冷热有温热平凉寒不同的程度和温少温多热少热多平少平多凉少凉多寒少寒多的差别,人在空间内感觉到热和寒是两个极端,从寒到热的过程中感觉到温暖简称为温,从热到寒的过程中感觉到凉冷简称为凉,温热凉寒的转变过程中感觉到平抑的作用简称为平,从寒到热的过程中从温少到温多逐渐升温形成热,热从少到多发展到极端,然后转变平抑从平多到平少转变成凉,凉从少到多逐渐降温到寒少到寒多逐渐降到寒的极端,又从温少开始不断循环,寒温的转变人感觉变化小所以不用平表示,热凉的转变人感觉变化大用平表示.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13 22:39:35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4-6-13 22:41 编辑

第四节五行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存在空间内的空气冷热:
木为植物的抽象文字,植物的生长使人看到升长的现象,植物的生长阻挡太阳光照使存在的点位光照稀少,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使人感觉为温,以上简称为木温升.植物的升长有的直立升长称为直动现象,有的弯曲升长称为曲动现象,分别用甲乙寅卯表示,甲的象意为直立树冠高大的树升长现象,为直动现象,升长高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大占据空间多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甲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乙的象意为弯曲弱小的树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升长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弱小点据空间小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乙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寅的象意为两棵直立的大树生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树冠下垂树干被隐藏在里面的现象,为直动现象,枝蘩叶茂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树干为主体被隐藏在里面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树木枝繁叶茂占据空间大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寅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卯的象意为受到外物作用的两棵树弯曲偏离弱小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生长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受到外物的作用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弱小偏离升长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卯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
)火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的现象,使人看到炎上的现象,火增加了空间内的光照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以上简称为火热炎上.火有蹿动炎上的大火和鼓动炎上的小火的现象用丙丁巳午表示,丙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的大火蔓延蹿动炎上的现象,为蹿动现象,燃烧的大火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燃烧的大火辐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丙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丁的象意为燃烧的火减弱了快要熄灭的现象,火弱为鼓动燃烧,弱少的火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火弱少转换的冷热影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丁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巳的象意为烧煮食物时限*制着用小火现象,小火燃烧为鼓动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燃烧为支现象,小火辐射热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巳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午的象意为窑中燃烧的大火现象,大火蹿动着燃烧为蹿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窑中火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大火辐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午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
土的象意为土地吸收太阳光照而不透光现象,土地有平原高山盆地丘陵沟坎,使人看到高低起伏的现象,土地能容能水份和吸收太阳光照,使土地有干湿现象,土地的高低起伏阻挡太阳光照形成有太阳光照和无太阳光照的空间,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有热凉的转变使人感觉土地有平抑温度的作用,土地的现象相对为静态,使人看到太阳光照围绕土地变动,象物围绕中轴转动一样,所以把土地在空间内的现象看做象中轴一样称为土中现象,以上简称为土平中.土地的高低起伏和干温现象用戊已丑辰未戍表示,戊的象意为挖土掘土的现象,代表人工和自然搬运堆积形成大的高起现象,为搬动现象,大的高起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起大的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多,平抑空间内的空气冷热多为平多,以上戊土的行为共性为搬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多.己的象意为土地中的沟坎,为低伏现象,是流水风动形成或人工挖成的沟坎,为移动现象,低伏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低伏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少,平抑空间內的空气冷热为平少,以上已土的行为共性为移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少.
丑的象意为土中的水渗出的现象.代表土地湿度大,湿度大的土地干湿转变不明显为表现不明显的现为阴现象,土地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一天当中下夜空气温度为寒,黎明时段土中的水最多吸收空气热量最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极,以上丑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极.
辰的象意为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来越大.土中的水随着光照变动开始蒸发变干土的现象.上午太阳光照射湿地开始变于,湿变干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是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午空气温度为温,转中午时段土地吸收太阳光照增强,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极,以上的辰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极.
未的象意为太阳光照直射土地.使土地中的水大量蒸发变成干土现象.干土的干湿转变表现不明显为阴现象,干土的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中午空气温度为热,转下午干土的热向空间辐射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极,以上的未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极.
戍的象意为水落到干土上逐渐渗入的现象.干土转变湿土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夜无太阳光照空气温度为凉,土中的水又吸收空间的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极,以上的戍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极.
金的象意为器具的物象,使人看坚韧硬脆的现象,各种器具的作用是接物和断物,接物断物在空间內的作用是増加或减少太阳光照转换冷热,当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太多使人感觉太热时,需要接物阻挡部分太阳光照,使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当空间內的太阳光照过少使人感觉太冷时,需要断物疏通增加太阳光照,使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从热到凉使人感觉降温的作用为下降现象,以上简称为金凉降.
金的坚韧硬脆和接物断物用庚辛申酉表示,庚的象意为用手制做架子的现象,代表坚硬的大型构件,用坚硬构件作主架使其坚固,接物现象为接动现象,大型构件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主架占的面秧小阻挡太阳光照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庚金的行为共性为坚硬.接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辛的象意为弯曲连接现象,代表软韧的小型构件,用软韧的小型构件连接主架增加阻挡太阳光照面积,为接动现象,小型构件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于现象,占的面积大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辛金的行为共性为软韧,接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申的象意为把物体切成两块的现象,代表物体容易断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容易断容易清除疏通物体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断物为内部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清除疏通容易使空间的物体清除的多,使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申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酉的象意为物体不容易通过的现象,代表物体难断不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难断不容易清除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断物为内部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难断不容易清除使凊除空间內的物体少,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酉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
水的象意为不同形态的水流动现象,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动为空间的下方简称为水运润下,水在空间内流动吸收太阳光照和空气的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以上简称为水润下寒.水有江河湖泊坑井之水,用壬癸子亥表示,壬的象意为水汇流成江河的现象,江河之水为流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江河之水流动面窄.流动快吸收空间的热量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壬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癸的象意为水慢慢流聚到一起的现象.为润动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水润动持续时间长吸收空间的热量多,转换的泠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癸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子的象意为湖泊之水在范围大的的低洼处蓄水.多了又流出的现象.为流动现象,湖泊之水范围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湖泊之水是受限*制的流动现象为支现象,湖泊之水面积大吸收空间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子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亥的象意为水一层一层渗入后又渗出的现象.为坑井之水,为润动现象,坑井之水范围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坑井之水面积少吸收空间的热量少,较换的泠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亥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14 20:43:23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4-6-15 05:34 编辑

第二章甲子历
第一节甲子历的形成
甲子历是基础空间内的温度变化规律。第一层面空间转换冷热产生基础空间温度:空间内太阳光照的变动过程称为时间现象,空间温度随着时间现象不断形成和变动.中华先民把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分成白昼黑夜等长和白昼黑夜不等长两个层面认识,基础层面的空间随着白昼黑夜等长的时间转换冷热,中华先民用河图五行和洛书五行表示,河图五行表示纯空气转换冷热的过程,空气为天,河图的本质为天图,图为圆形表示空气无行流动,五行表示转换冷热的程度木温火热土平金凉水寒,把天图分开看:用小白点的数按顺序组成一个圆形,表示白昼一个周期空气温度产生过程,用小黑点的数按顺序组成一个圆形表示黑夜一个周期空气温度产生过程,把它们叠加组成一个圆形表示白昼黑夜在同一空间内产生空气温度,点数五和十与周围的关系表示白昼黑夜等长,在中间表示温度的转变土平中.小白点和小黑点是太极图中的小白圆和小黑圆表示白昼和黑夜.纯水平地面转换冷热的过程用洛书五行表示,洛书的本质为地书,地为地面,书为方形表示地面有形固定,以上就是天圆地方的由来,把地书分开看:用小白点数按顺序组成的形状表示白昼一个周期随太阳光照射地面角度的变动产生白昼地面温度的过程和产生的状态,用小黑点数按顺序组成的形状表示黑夜一个周期没有太阳光照地面散热降温产生黑夜地面温度的过程和产生的状态,地书组成一个正方形表示白昼黑夜的同一个地面产生地面温度,用点数五在中间与其它数相加为十五表示正方形和温度的转变土平中.

地面温度产生的同时影响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形成地气温度,白昼的地气温度为温.平.热.凉.平.寒,白昼物象表现明显用阳表示,地气为内部现象用支表示,温度用六阳支表示,寅温.辰平.午热.申凉.戍平.子寒.黑夜的地气温度为热.温.平.凉.寒.平,黑夜物象表现不明显用阴表示,地气为内部现象用支表示,温度用六阴支表示,亥热.酉温.未平.巳凉.卯寒.丑平.此为空气温度影响物象所表现出的现象,为阴支逆排.
地气温度形成的同时影响空气温度(是空气接受太阳光照产生的)形成天气温度,白昼的天气温度为温.热.平.凉.寒,天气为外部现象用干表示,白昼为阳现象,以上用五阳干表示甲温.丙热.戊平.庚凉.壬寒.黑夜的天气温度为热.温.平.凉.寒,用五阴干表示,癸热.辛温.已平.丁凉.乙寒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16 04:56:40
地气温度形成的同时又随着白昼黑夜的交替循环也不断变化,变化的过程用十二地支太极图表示,太极图表示白昼黑夜交替循环,十二地支表示地气温度的变化,子阳水寒多.丑湿阴土寒极.寅阳木温少.卯阴木温多.辰湿阳土温极.已阴火热少.午阳火热多.未干阴土热极.申阳金凉少.酉阴金凉多.戍干阳土凉极.亥阴水寒少.
白昼黑夜交替循环的过程中太阳光照变动现象称为时现象,地面固定地气温度也相对固定用十二地支记时现象,中夜地气温度为子水寒多为子时,下夜为地气温度为丑湿土寒极为丑时,太阳刚出地面前地气温度为寅木温少为寅时,太阳出地面升起发红阶段地气温度为卯木温多为卯时,太阳升起发白的阶段地气温度为辰湿土温极为辰时,太阳变白持续高温阶段地气温度为巳火热少为巳时,太阳升到天中至偏西阶段地气温度为午火热多为午时,太阳偏西至下落阶段地气温度为未干土热极为未时,太阳发红到落地阶段地气温度为申金凉少为申时,太阳入地后到天黑阶段地气温度酉金凉多为酉时,上夜阶段地气温度为戍干土凉极为戍时,上夜至中夜阶段地气温度为亥水寒少为亥时.地面是固定的,天气是流动的,天气温度与地气温度对流循环用六十花甲子表示,时的现象不断出现象,天气温度和地气温度在空间内不断积累循环用甲子时历表示.白昼黑夜一个周期的空间温度相对平衡形成一日的现象,十二时的天气温度和地气温度不断变化积累形成日的天气温度和地气温度,日复一日地不断循环在空间内积累形成的温度规律用六十花甲子表示,日复一日地不断循环用甲子日历表示.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27 05:05:28
白昼黑夜不等长的时间内基础空间转换冷热:白昼黑夜不等长的时间用年月表示,年令和月令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源于八卦历。年月的时间称为甲子月历和甲子年历。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4-6-27 05:23:22
第二节八字历的形成
基础空间内的温度是时日月年的温度叠加形成,并且相互作用形成八字历。作用规律是:时日月年在空间内积累循环,形成作用规律是年作用月、月作用日、时作用日。空气温度作用是相邻作用,隔不作用。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5-4-2 11:18:02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5-4-2 11:21 编辑

新编易经就是用现代语言把易经重新编辑,使现代人能看懂、会利用。能看懂:易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民的智慧结晶,它讲的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会利用:易经有两大功能,第一是认识论,第二是方法*论。认识论用易经去认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方法*论用易学的方法去处理、解决一些问题。

补充内容 (2015-6-25 19:05):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学易经要先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人存在的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观和精神世界观。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5-4-3 10:32:53
易经讲的宇宙客观规律是用两大系统表述的,一大系统是八卦系统,另一大系统是干支系统。从客观规律中引申出的文化易:占卜易、周文王易、老子易、孔子易,形成了两大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

补充内容 (2015-6-25 19:07):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5-4-2 11:21 编辑


新编易经就是用现代语言把易经重新编辑,使现代人能看懂、会利用。能看懂:易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民的智慧结晶,它讲的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会利用:易经有两大功能,第一是认识论,第二是方法*论。认识论用易经去认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方法*论用易学的方法去处理、解决一些问题。

补充内容 (2015-6-25 19:05):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学易经要先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人存在的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观和精神世界观。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5-4-4 08:57:58
易:事物存在时表现出的象称为现象,现象有行为和作用两种表现形式。人存在的空间内最常见最重要的现象是太阳光照变动形成白昼黑夜现象,白昼黑夜现象的行为是连续循环变动,中华先民用抽象的太极图表示;白昼黑夜现象的作用是白昼提供热、黑夜提供冷。物体存在的现象占据空间形成物影现象,中华先民用抽象易表示,日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勿为物影长短变动现象,组成易表示物体接受太阳光照形成物影现象。物影现象的行为是随太阳光照变动有长短变动,人在阴影下感觉泠、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物影现象的作用是转换冷热。先民根据物影的行为和作用用立杆见影的方法,测知太阳光照变动规律和作用,用八卦表示。根据物影行为和作用用干支的方法测知太阳光照变动规律和作用,用干支组成的年月曰时表示。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5-4-6 12:56:16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5-4-6 13:10 编辑

卦:是用立杆见影的方法测知太阳光照变动规律的,在水平地而上立一直杆、直杆上系一重物使之垂直于地面上,太阳出地、上升、天中、降落、入地的过程中,出地、升中、天中、降中、入地的杆影是明显的,把杆影划成直线终端连成弧线形成杆影之间四个位置,同时感觉到每个位置的过程中形成的气温有温热凉寒的不同变化,每个位置又有始中末的不同变化,根据气温的不同变化把每个位置分成三份共十二份,作为一白昼太阳光照变动过程的标记。白昼黑夜的一个周期称为一日的时间,以杆影的刻度为标准,从天中杆影分成二个直板刻度,形成每个直板有六个刻度的标记,白昼黑夜等长就形成四个直板刻度共二十四刻度,把一日制成二十四刻度的直板,以此为标准用滴水记时,用两个盛水缶(底侧有滴水眼)轮流使用,把二十四刻度的直板放入缶中,直板上系一重物使之沉入水中固定,滴水眼控制水流完二十四刻度与一日的时间保持一致。一个白昼一个白昼的杆影出现,形成杆影从最短增长到最长再从最长缩短到最短的现象,太阳光照长短(白昼黑夜的长短)变动的一个周期称为一年的时间,根据一年的气温有温热凉寒的不同变化,把一年的杆影划分成二十四刻度,结合滴水记时发明了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一年太阳光照变动的规律。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5-4-6 13:22:36
爻:人生存的空间由空气、地面和共存其中的事物组成,白昼有太阳光照提供热、黑夜无太阳光照提供冷,他们在其中转换冷热形成空间温度。太阳光照变动的行为现象通过杆影抽象为直线‘一’表示,人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太阳光照变动的作用现象用‘一’代表热。物体阻挡太阳光照形成物影(阴影)的行为现象是:物影前面有光照、中间为阴影、后面又出现光照,用断开的直线‘一一’表示,人在阴影下感觉冷,阴影的作用现象用断开的直线‘一一’代表冷。太阳光照变动的二十四刻度时间内空间转换的泠热用‘一’代表热、用‘一一’代表冷,事物存在的现象在热的作用下表现明显称为阳用‘一’表示,事物存在的现象在冷的作用下表现不明显称为阴用‘一一’表示,以上內容的代表‘一’、‘一一’称为爻。形成的空间温度:白昼黑夜一个周期空气转换冷热用三爻八卦太极天图表示(先天三爻八卦)、地面转换冷热用三爻八卦太极地图表示(后天三爻八卦)。白昼黑夜不断地交替循环形成空气转换冷热用六爻六十四卦天图(圆形)表示、地面转换冷热用六爻六十四卦地图(方图)表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