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61 《後漢書治要》“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宮中有姧臣,宜急收防送獄,以塞天變。”案:天明本眉簽“舊無‘有’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宮中姧臣,宜急收防送獄,以塞天變。” 《後漢書》卷八十八虞詡傳“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宫中有姦臣,宜急收防送獄,以塞天變。” |
在下盼望您說的寶貝早些問世{:soso_e181:} 可能各種版本的也須先輸入存檔的吧。 |
P562 《後漢書治要》“今張角起於趙魏,黃巾亂於六州,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也。臣受戎任,奉辭伐罪,始到頴川,戰無不剋,黃巾雖盛,不足爲廟堂憂也。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息其源,末流彌增其廣耳。”案:天明本眉簽“‘也’舊作‘者’,改之。”天明本眉簽“‘息’作‘自’”,早稻田藏天明本無此眉簽。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今張角起於趙魏,黃巾亂於六州,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者。臣受戎任,奉辭伐罪,始到頴川,戰無不剋,黃巾雖盛,不足爲廟堂憂也。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息其源,末流彌增其廣耳。” 百納本《後漢書》卷八十八傅爕傳“今張角起於趙魏,黄巾亂於六州,此皆釁發蕭墻,而禍延四海者也。臣受戎任,奉辭伐罪,始到頴川,戰無不尅,黄巾雖盛,不足為廟堂憂也。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彌増其廣耳。”《資治通鑑》卷五十八、《通鑑紀事本末》卷第八引同。四庫全書本作“四海也、不自”。《後漢記》卷廿四引作“四海”,無“者也”字。 |
P568 《後漢書治要》“久於其事,則民服敎化,其有治理者,輙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案:天明本眉簽“‘治’作‘政’”,早稻田藏天明本無此眉簽。 百納本《後漢書》九十一左雄傳“久於其事,則民服教化,其有政理者,輙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資治通鑑》卷五十七作“其有政*治者”。 P571 《後漢書治要》“伹務其華,不尋其實,猶緣木希魚,却行求前也。”案:天明本眉簽“‘希’作‘求’。” 四部叢刊本《資治通鑑》卷五十二作“但務其華,不尋其實,猶縁木希魚,却求求前。”百納本《後漢書》九十二周舉傳“但務其華,不尋其實,猶縁木希魚,却行求前。(縁木希魚,見《孟子》之文。《韓詩外傳》曰:夫明鏡所以照形,徃古所以知今,夫惡知徃古之所以危亡無異,却行而求逮於前人也。)”龖案:天明本眉簽所據本蓋是與四庫全書等劣本相同作“緣木求魚”非也!!!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10-12 18:38 编辑 P573 《後漢書治要》“乃更據奏前事,遂誅之。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案:天明本眉簽“‘命’作‘終’。” 四部叢刊本《資治通鑑》卷五十三、《通鑑紀事本末》卷第七皆作“臨命” 百納本《後漢書》卷九十三李固傳“乃更據奏前事,遂誅之,時年五十四。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龖案:天明本眉簽所據本蓋與四庫全書本、《通典》等劣本相同作“臨終”非是!!! |
P577 《後漢書治要》“陳蕃字仲擧,汝南人也。爲太尉時,小黃門趙津、南陽大猾張汜等奉事中官,乘勢犯法……”案:天明本眉簽“舊無‘爲太尉’三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陳蕃字仲擧,汝南人也。時小黃門趙津、南陽大猾張汜等奉事中官,乘勢犯法……” 《後漢書》卷九十六陳蕃傳“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八年,代楊秉為太尉。蕃讓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時小黄門趙津、南陽大猾張汜等奉事中官,乘埶犯法……”龖案:由《後漢書》本傳原文,知元和二年銅活字本“刪其繁蕪,擇其精粹”是也!而天明本“畫蛇”也未能夠“添足”。 |
P580 《後漢書治要》“靈帝卽位,竇太后臨朝,以蕃爲太傅錄尚書事。蕃與后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案:天明本眉簽“舊無‘以蕃’至‘書事’九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靈帝卽位,竇太后臨朝,蕃與后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 《後漢書》卷九十六陳蕃傳“靈帝即位,竇太后復優詔蕃曰:葢褒功以勸善,表義以厲俗,無徳不報,大雅所歎。……永康元年,帝崩。竇后臨朝,詔曰:夫民生樹君,使司牧之,必湏良佐,以固王業。前太尉陳蕃,忠清直亮,其以蕃為太傅,錄尚書事。時新遭大喪,國嗣未立……蕃與后父大將軍竇武,同心盡力,徴用名賢,共參政事。”龖案:元和二年銅活字本《治要》“刪其繁蕪,擇其精粹”是也!而天明本“畫蛇添足”補之非也。 |
P582 《後漢書治要》“論曰:桓、靈之代,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惽俗,而驅馳嶮阬之中。”案:天明本眉簽“‘阬’作‘阨’。” 《後漢書》卷九十六陳蕃傳“論曰:桓、靈之世,若陳蕃之徒,咸能樹立風聲,抗論惛俗,而馳驅嶮阨之中。” |
P583 《後漢書治要》“尚書郞張凌、嬀晧、范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明達國典,內外之職,羣才並列。”案:天明本眉簽“‘范’作‘苑’。”紙本無眉簽,早稻田藏天明本眉簽:“‘凌’作‘陵’。” 《後漢書》卷九十九竇武傳“尚書郎張陵、媯皓、苑康、楊喬、邊韶、戴恢等,文質彬彬,明逹國典,内外之職,羣才並列。”龖案:遍檢四庫全書、四部叢刊中諸書僅鄭樵《通志》卷一百十三上後漢竇武引作“范康”,與《治要》本相同,蓋諸書“苑”字乃“范”字訛。 |
P584 《後漢書治要》 “循吏傳 初光武長於民間,頗達情僞……” 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 “循吏傳初光武長於民間,頗達情僞……” 百納本《後漢書》作: “列傳卷第六十六循吏 初光武長於民間,頗逹情偽……” |
P586 《後漢書治要》“董宣字少平,陳留人也。爲洛陽令……”案:紙本無眉簽,早稻田藏天明本眉簽:“‘董宣’上脫‘酷吏傳’三字。” 百納本《後漢書》作: “列傳卷第六十七酷吏 漢承戰國餘烈,多豪猾之民……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 |
P590 《後漢書治要》“悺衡遷中常侍,封超新豐侯二萬戶,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戶,賜錢各千五百萬,悺上蔡侯,衡汝陽侯,各萬三千戶,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案:天明本眉簽“舊無‘五百’至‘各千’二十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悺衡遷中常侍,封超新豐侯二萬戶,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戶,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後漢書》卷一百八單超傳“悺衡遷中常侍,封超新豐侯二萬戸,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戸,賜錢各千五百萬,悺上蔡侯,衡汝陽侯,各萬三千戸,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龖案:元和二年銅活字本《治要》“刪其繁蕪,擇其精粹”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是也!天明本確是將《治要》恢復成原書者!!! |
P590 《後漢書治要》“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駮百姓,與盜賊無異。”案:紙本無眉簽,早稻田藏天明本眉簽:“‘駮’作‘較’。” 《後漢書》卷一百八單超傳“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盗賊無異。”龖案:遍檢四庫全書、四部叢刊諸書無作“辜駮”二字之文而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辜較”並不作“辜駮”!作“駮”者,蓋天明本訛誤之字。 |
P592 《後漢書治要》“熹平元年,竇太后崩。有何人書朱雀闕,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后。”案:天明本眉簽“舊無‘有何’至‘曹節’十四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熹平元年,竇太后崩。王甫幽弑太后。” 《後漢書》卷一百八曹節傳“熹平元年,竇太后崩,有何人書朱雀闕,(何人,不知何人也。)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后。”龖案:元和二年銅活字本《治要》“殺”作“弑”,並“刪其繁蕪,擇其精粹”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是也!天明本是將《治要》恢復成原書者!!! |
P593 《後漢書治要》“節亦增邑四千六百戶,父兄子弟,皆爲公卿列校牧守令長,布滿天下也。”案:天明本眉簽“舊無‘六百’二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節亦增邑四千戶,父兄子弟,皆爲公卿列校牧守令長,布滿天下也。” 《後漢書》卷一百八曹節傳“節亦増邑四千六百戸,并前七千六百戸,父兄子弟皆為公卿列校牧守令長,布滿天下。”龖案:天明本還是未曾將《治要》恢復成原書也! |
P595 《後漢書治要》“張讓,潁川人。趙忠,安平人也。少時給事省中,靈帝時,讓忠並遷中常侍,封列侯,與曹節、王甫等相爲表裏。”案:天明本眉簽“‘時’作‘皆’。” 《後漢書》卷一百八張譲傳“張譲者,潁川人。趙忠者,安平人也。少皆給事省中,桓帝時,為小黄門。忠以與誅梁冀功,封都鄉侯。” |
P596 《後漢書治要》“遂誣奏鈞學黃巾道,收掠死獄中。後中常侍封諝徐奏事獨發覺坐誅。”案:天明本眉簽“舊無‘收掠死獄中’五字,補之。”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遂誣奏鈞學黃巾道,後中常侍封諝徐奏事獨發覺坐誅。” 《後漢書》卷一百八張譲傳“遂誣奏鈞學黄巾道,收掠死獄中。而譲等實多與張角交通,後中常侍封諝徐奏事獨發覺坐誅。”龖案:元和二年銅活字本《治要》“刪其繁蕪,擇其精粹”以“務乎政術,存乎勸戒”為宗旨是也!天明本若“添足”,還得“補之”加“而譲等實多與張角交通”十字!!! |
P598 《後漢書治要》“建武五年,乃脩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於其列,服方領,習矩歩者,委他乎其中。”案:天明本眉簽“‘他’作‘它’”,早稻田藏天明本無此眉簽。 《後漢書》卷一百九上儒林列傳“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歩者,委它乎其中。(方領,直領也。委它,行貌也。委音於危反,它音以支反。)”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卷第一百四十五《三年問》第三十八引涑水司馬氏曰:“《後漢儒林傳》曰:服方領,習矩步者,委蛇乎其中。”《文獻通考》卷四十鄱陽馬端臨貴與著《學校考一》太學“《洛陽記》:太學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去宫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四部,服方領,習矩歩者,委蛇乎其中。”龖案:此處“他”或“它”中,“蛇”是正字,但“蛇、他、它”三字,誰爲較早待考!!! |
P599 《後漢書治要》“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刋於石碑,爲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撿,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 《經典釋文》“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於石碑之上,爲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取則。” 《後漢書》卷一百九上儒林列傳“黨人既誅,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廢,後遂至忿爭,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貨,定蘭臺桼書經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刋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古文,謂孔子壁中書。篆書,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隸書,亦程邈所獻也。主於徒隸,從簡易也。謝承書曰:碑立太學門外,瓦屋覆之,四面欄障,開門於南,河南郡設吏卒視之。楊龍驤《洛陽記》載朱超石與兄書云:石經文都似,碑高一丈許,廣四尺,駢羅相接。)使天下咸取則焉。”龖案:魏文貞《隋書•經籍志》言:“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則魏徵亦以爲“三體”爲漢石經。北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蘭記》亦以《魏石經》之《尚書》《春秋》二部作篆、科斗、隸三種字者為漢右中郎將蔡邕筆之遺跡。訛謬相沿,貽誤後學,實非淺鮮。酈道元(北魏人466或472?—527)注《水經》,記載較為詳明,其言曰:‘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講堂,悉在東側。今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樹之於堂西。’始以三字屬之于魏,而于《漢石經》不言字體,是明以一字屬之於漢矣。《隋書•經籍志》錄《一字石經》,有《易》、《書》、《詩》、《禮》、《春秋》、《公羊傳》、《論語》七經,與今所見漢刻悉同。可見一字為漢刻,三字者為魏刻。” |
P601 《後漢書治要》 “西羌 建武九年,司徒掾班彪上言:今涼州部郡,皆有降羌,羌胡被髮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旣異,言語不通,數爲小吏黠民所侵奪,窮恚無聊,故悉致反叛。夫蠻夷冦亂皆爲此也。”案:天明本眉簽“無‘悉’字”,早稻田藏天明本無此眉簽。元和二年銅活字本作: “西羌建武九年,司徒掾……” 《後漢書》卷七十七西羌“建武九年,隗囂死。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髮左袵,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夫蠻夷寇亂,皆為此也。” |
P602 《後漢書治要》“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案:天明本眉簽“‘一’作‘二’。” 《後漢書》卷七十七西羌“繕作塢候,六百一十六所。”龖案:百納本、四庫全書本皆如此,不知天明本眉簽所據何本才作“六百二十六所”? P604 《後漢書治要》“蔡邕議曰:《書》載猾夏,《易》伐鬼方。”案:紙本無眉簽,早稻田藏天明本眉簽:“‘載’作‘戒’。” 《後漢書》卷八十鮮卑“蔡邕議曰:《書》戒猾夏,《易》伐鬼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