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画是人类的宝藏,它承载了人类几千年以来各种感情。读画就等于读历史,读懂了画你也就读懂了历史!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宫廷画在康乾盛世获得了较大发展,可称中国绘画的又一高峰。文人画日益呈现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民间绘画呈现纷繁的风格和流派,清代宫廷绘画可称中国绘画技法的巅峰。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清朝政权巩固、疆域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所谓“康乾盛世”,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其内容形式丰富,尤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所绘题材包括帝后及皇家、大臣等上层人物的肖像画,表现宫内生活场面的宫廷生活画,纪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画,反映农耕经济和文艺作品的风俗画,装饰宫廷用的山水画及花鸟画等。人物有工笔重彩和白描两种画法,花鸟画也有工笔和没骨两法,山水则宗四王一派,中西合璧的画风尤甚,唯独水墨写意画没有传播。而清宫绘画因长期不为民众所知,许多顶级画家和高水准作品被历史封存。现今我们可借助网络平台领略昔日皇家艺术风范,而且也可与唐代、北宋和“明四家”三个辉煌时期的优秀作品作一比较。笔者同意这样的说法:“通过清朝顶级画家及作品数量、画作技法、画作水平和创作题材等因素综合比较,认为清宫绘画已经超过前三者,堪称中国绘画史顶峰”。 西方古典绘画源自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一次鼎盛,至今仍在发展着。西古画的艺术观是“艺术摹仿自然”的,这一艺术命题远在古希腊就提出来了。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艺术家们经过艰辛的努力和探索,终于找到了他们认为的、绘画摹仿的透视方法——近大远小,我们俗称为“焦点透视法”;西方讲究写生。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讲究刻意的取景。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光色效果,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讲究“气韵生动”,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既强调画面的多样性,又强调与反映的思想内容统一性;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诗情画意”,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增加韵味和美感,也是“文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即贯穿“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我们的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品绝非自然主义,即便是宋代以前的绘画,许多作品看上去手法是写实的,人物画传神,山水画如临其境,花鸟画栩栩如生,但绝非自然主义的照搬,而是画家要“迁想妙得”,经过立意构思、提练取舍,反映生活的本质和精华部份。我们传统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以现实主义做为基础的,即使是高度概括的大写意,或理想的神话题材,也不同于西洋的抽象派,是使群众能够接 受和欣赏的,而是要求比生活中形象更高、更美。因此说“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指导原则。 西方绘画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色彩的精神内涵在中世纪的宗教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拜占庭基*督教堂宣传宗教观念的镶嵌画,形象清晰,色彩鲜艳,构图富于装饰性。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不可能、也不可以是绝对的“纯种”,它总会要受到或这或那的影响;她们之间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相互渗透着,相互弥补着……,直至现在。 中国绘画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厚浸染,在“儒道互补”的文化长河中,庄子思想成为中国艺术的精神主体。以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为例,追求的是静心凝神、心与物游的“天人合一”境界,是将中国哲学所蕴涵的心理空间对象化的结果,嘱托纸笔的“山水”从来就不是自然意义上的“风景”,而是文人士大夫寄托个人理想情怀的精神乌托邦。 北宋画论《林泉高致》中关于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说,完整阐述了中国绘画独特的时空结构手法,但这与重视视觉经验的西方焦点透视法有着本质区别。“山水起于玄,花鸟通乎禅。”如此空灵超脱的精神景观,在崇尚理性和实证主义的欧洲显然是无法引起共鸣的。 尽管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等人在16世纪末曾先后通过油画和壁画的复制品,将写实性绘画的明暗技法与透视法带到中国,但由于当时“崇南贬北”的观念依然在中国画坛占主导性地位,因此色彩鲜艳、重视写实的西方技法未能在中国得到积极回应。在封闭的文化环境中,中国绘画语言的程式化进一步导致自身创造力的萎缩。 从徐悲鸿的“将西方造型艺术融于中国画,放弃‘白描’改为素描,追求‘光影效果’使得中国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在改*革开放、中国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中国画大有“国际画”(被油画化)的趋势;因此,笔者“力挺”中国画的特性——“诗情画意”,即: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完美结合所形成的“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形式;希望成为每一个中国画家的素养和历史责任。 |
第二篇、姿态万千——西方静物画、中国花鸟画 一、西方静物画 起始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静物画,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与革新,已完全超出了早期单纯的描摹阶段。在高于生活的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杰出画家 —— 夏尔丹、塞尚、凡高、毕加索等著名的大师都曾将静物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无不以其特有的艺术品位确立了各自在世界画坛的显赫地位。我国的静物画基本上是承接了原苏联绘画的模式进行的,它在作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求作画者把过多的精力用在色彩及基本造型的训练上,使所作的静物画有等同于小品一般。现今,随着现代绘画思想理论的不断注入,很多画家已走出了传统,在静物画领域内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天地,使这一精描细绘的架上艺术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多元化。 西方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摆放的环境。西方的静物画,顾名思义则是描绘处于静态的物质,静物写生是特指对景作画,经常是以失去生命的动植物和器物入画,如插在花瓶里的鲜花、摘下的果实、甚至丧生的猎物,如死鱼、飞禽、野兔等,即便是表现活物,也是一个静止的物体,甚至将草虫绘成标本。静物画是经过画家们不断的实践发现了光照在千姿百态物体上所产生的变幻无穷的光影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等更加深层的美的规律。而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发展和应用,使画面上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更为准确、真实。所以说,西方画家善于通过色彩、光影、质感、空间的表现手法对景物作深入的写实描绘,把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结合起来。 以表现现实生活中相对的静止物象为内容的绘画,在中国画中称“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鱼虫、蔬果等等),在西方中则是“静物画”。西方静物画突出“静”,是对静止形象的深入观察、刻画。中国花鸟画突出“动”,是对花鸟形象的生动感觉和作者审美联想的表达。 中国画家注重的是动植物生活的环境,并不以模仿景物的外在形象为目的,而是借花鸟形象和笔墨意趣,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情怀。注重摄取客观对象的自然神韵,特别是表现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动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生长、运动状态等,而这些是无法对之进行面对面的写实,全靠博闻强记并胸有成竹地表现出来——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笔墨精炼、形神兼备;并且,历代中国画家们对于笔的这种粗细、浓淡、轻重、快慢、虚实、长短、刚柔、滞畅等客观属性的理解明显地带上了画家主观因素,从而使笔墨产生抑扬顿挫的情感色彩。而通过疏密安置、综合穿插、对比应用、主次搭配等人为的组合,又使笔墨之间产生生动的气韵和优美的节奏,为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服务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 |
《早餐》 威廉·克莱兹·海达 威廉·克莱兹·海达(1594-1680。8)是荷兰17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位静物画家。海达大约从30岁以后,放弃其他题材,一心画静物;海达很注意光线对这些器物的反作用,他在描绘第一件静物时,仔细观察自然物本身在不同环境中的色度表现。他画的静物调子总是那样细腻,没有色斑,更不会有笔痕,只有物的形态、质感、光和空间感。并在静物上以所谓“早餐”画的特点发挥他的长技:玻璃与金属器皿,内装牡蛎、鱼虾之类,或者在桌上摆着半削了皮的柠檬,等等。构图十分简朴,物品集中而自然,除了有一点巴洛克色彩的表现之外,还具备高度的艺术完整性。往往在他的画面上,总是离不开几样基本物品——金属与玻璃器皿。有一种精细的运色能力。这里的银灰、绿色和棕黄的和谐结合,几乎找不到一丝色阶之间的界限,自然光似乎把这些色彩天生地融而为一了。他从这些具有反光效果的器物中发现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所绘静物,从形态到色泽,都极富质感,光和空间关系处理得十分谐和。这幅《静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种静物画我们管它叫古典画法的静物画,它带有巴洛克装饰成分,但是毫不虚浮夸张,与后来19世纪的写实静物画在运笔方法上迥异其趣。 17世纪荷兰画派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静物画也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静物画分为花卉、乐器、蔬菜、水果、海鲜等门类。最早的静物画常常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王冠、珠宝代表人类的欲望,乐器代表享乐放荡的生活,钟表和蜡烛代表生命的短促和时光的流逝等等。后来的静物画不太注重象征意义。 |
《鳐鱼》﹝TheRay﹞114×146㎝,作于1728年,现藏巴黎卢浮宫;这幅画是夏尔丹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的成名作,使他成功的以三十三岁的青年之姿成为皇家艺术学院成员。厨房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夏丹喜欢的题材,在《鳐鱼》中,夏丹以其一贯冷静的笔法呈现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一面,血腥的鳐鱼闪闪发光,乍看时颇令人震撼,但是一旁龇牙咧嘴曲背的猫,又让人莞尔一笑,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有一位法国评论家说:“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的生命’--就象英国人和德国人对静物的叫法(Still-Life)那样。”这段评语形象地称赞了夏尔丹的静物画的魅力。他在静物画上确有自己独到的天赋,为了表达这种静止物象的“生命”,夏尔丹一改早期静物画的富贵气,尽量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让静物展现其本来的面貌。在他的画面上,从不展现精心描画的野味或豪华的餐具。1730年后,他所表现的静物对象是属于中产阶级厨房里的普通物品,那些极其平凡的厨房器物,一旦再现在画上,它们的幻象反而显出很强的“生命感”。无怪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要称他为“大魔术师”。这一幅《鳐鱼》是他最成功的作品。 |
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的画作《静物》 在塞尚的《静物》作品中,苹果常常成为他写生的“静物”,几枚苹果凌乱地放在铺着台布的桌子或者果盘里,是一幅特别有意味的画面。当塞尚的静物苹果出现时,西方美术界为之震惊。这是只没有政治,没有所谓思想,没有雄心壮志,不急不躁,不会故作深沉的苹果,它清新芬芳、真实可触,忠实于自己的自然属性,安静而光泽。塞尚画笔下的所有女人,似乎都有着苹果般的气质,她们坐在那里,没有所谓为了前途而疯狂打拼的野心,她们安静到只是一只苹果。(1999年,塞尚画作《静物》以6050万美元的价格在纽约拍卖成交,让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观赏到大师的作品,同时也确认了他在世界美术界的地位。) 塞尚绘画艺术 视频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01108/n122423.html 塞尚绘画作品欣赏 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3354135-1161183633.html |
《静物——花》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 象征主义代表人物雷东的艺术中,十分喜欢描绘花卉题材。这反映了他把自己的心灵深深地陶醉与沉浸在自然和宁静之中。这一幅《瓶花》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此画作于雷东逝世前两年,白色的花瓶上,插着一束品种杂杏、色彩鲜明的野花,画家排除了光照的作用,把鲜艳的各色花朵,以强烈的固有色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在讲求光线和补色作用的写生画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创造。雷东之所以画花,是他从花看到人,他说“花朵和人的面孔一样,=朵就是一个谜”,“它是灵魂的反射。”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雷东的这种追求。各色各样的花朵,在画面上被处理得如此和谐、协调,似乎组成一曲交响乐的各个声部、各种乐器发出的谐和柔美的曲调一样,因此,也有人把雷东称做“神秘的色彩作曲家”。〖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
《溪边小鹿》这是一幅库尔贝的油画;以抒情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森林深处的小溪边三只小鹿自由嬉戏的场景;画面采用黄*色的暖调子处理,绿色及褐色的使用都服务于统一的黄*色主调;画家以崇敬和赞美的情绪歌颂大自然的美好;溪水是清澈透明的,树木是高大粗壮的,小鹿是伶俐可爱的;库尔贝为我们真实描述了一个童话中的美丽世界. 视频: 今晚我们赏画库尔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1NDE4Njg0.html |
《向日葵》文森特·梵高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同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向日葵就像太阳,那浓烈的黄*色调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但同时也似乎寓意着一种苦难,一种深重的苦难。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16朵形态各异的向日葵,或绚烂或枯委,或隐或现,以淡黄*色为背景,以深黄*色为向日葵的主色调,另有几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点缀花蕊,颜色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画面总体上给人一种明亮而又强烈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生活充满希望,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天空是那样的广阔。梵高许多以向日葵作为主题的作品一直在冲击着我的思想,一个如此热爱向日葵的画家为何却为如此轻视生命,自己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旷世杰作的秘密第8集:凡高《向日葵》 视频 http://tv.sohu.com/20111021/n322992303.shtml |
莫兰迪《静物》(作于1920年),2007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70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的纪录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他以其高度个人化的特点脱颖而出,以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阐释了事物的简约美。莫兰迪选择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以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以及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把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最和谐的气氛。平中见奇,以小见大。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捕捉那些熟悉的风景,使自己的作品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令人感到亲近的真诚。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妻子、情人。他孤寂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波洛尼亚,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仅仅在意大利做过一些旅行。唯一的一次出国是去苏黎世参观塞尚的画展。在20世纪艺术的喧嚣中,当其他的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的时候,他则静静地在波罗纳的工作室里,用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 |
《曼陀铃》,布拉克作,1909—1910年,布面油画,79—59厘米,伦敦,泰特艺术博物馆藏。 布拉克和毕加索在分析立体主义时期所作的作品,风格非常接近,以致于摆在一起难辨孰人所为。这在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现象。两人不仅画法相同,而且所选题材也十分相似。他们都偏爱画乐器。布拉克喜爱音乐,所以乐器和乐谱在其作品中尤为多见。这幅作于1909—1910年的油画《曼陀铃》,是布拉克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一件代表作。而在同一时期,毕加索的画中也曾出现这种乐器。 据说,立体派画家对于曼陀铃这一题材的偏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著名诗人马拉美(Mallarme)的影响。在马拉美的诗作中,曼陀铃是一种最受偏爱的象征物,具有多重的隐喻。它由于自身能够奏出音乐,面被当作艺术创造的象征,同时,又因其状似女性的子宫,而被视为一种类似的创造之暗示。不过,对于立体派画家说来,马拉美的影响,与其说是在于他的将乐器作为题材的选择,不如说是在于其诗歌创作中分解与重构的艺术技巧。立体派画家将客观的物象分解,并将分解的碎块在画中重新组构。这里多少有马拉美的影响。 相对说来,布拉克在画中对于物象的分解,要比毕加索更加极端。他多数是在静物画中进行这种分析形体的实验。这也许是因为静物画对他说来较少约束之故。在《曼陀铃》这幅静物画中,那个被形与色的波涛团团包围的乐器,隐没在块面、色彩与节奏的振颤中,所有要素都与那具有音响特质的阴影、光线、倒影等产生共鸣。整个画面布满形状各异的几何碎块,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点空着的地方,也找不到一点不具动感的区域。那四处弥漫的光,那些朝着这个或那个方向倾斜的块面,相互之间彼此呼应。正如布拉克在一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回声应随着回声,所有一切都发出了共鸣”。而真正能够使众多视觉要素统一起来的,则要算是画面中心的曼陀铃上那个圆孔;这个深色的图形也是画中所有交叉的斜线所交会的中心。从而,这幅画的生命力便是由两种不同方向的运动所派生:一是向上的运动;一是旋转的运动。画中的色彩,仍象他早期作品的色彩那样简单,不过,在不失其纯朴特质的基础上,显得更加明快和富于变化。 |
《记忆的永恒》萨尔瓦多·达利(1904。5—1989。1)创作年代1931 规格24x33厘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油画《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 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钟表在达利的画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各种形状的钟表,在不同环境和处境中的钟表。这些钟表看起来很奇怪,它们大都是柔软弯曲的,有的搭在树枝上,有的从桌子边缘搭拉下来,构成了一幅幅奇特的图画。我想,在这些画中,达利是要挑战一种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观念。钟表本是时间的代表和象征,它们应该是最严谨,最科学,最有章法和秩序的,但在达利的画中同样可以变形、扭曲,可以具有某主观性的特征。科学的严谨、秩序,坚硬的事实荡然无存,一切都成了变动的、可以随意弯曲和变形的东西。这就是现代人的处境,也是现代人的心境。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匠,一个自信而狂妄的天才:“六岁想当厨师,七岁想当拿破仑”,从此,“野心与日俱增”。达利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我”,在超现实主义领域无人匹敌。他开创了“偏执狂批评方法”,并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形象,柔软的钟表、腐烂的驴子和聚集的蚂蚁……达利喜欢最真实地表现最不真实的物体和情景;达利自我炒作、标新立异,登峰造极。达利说,“我与疯子的惟一不同之处在于我没疯”。他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形象,那个经常在其画作中出现的“柔软的钟表”,在达利的世界里,时间第一次被质疑、被消解了……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第二代超现实主义画家有彼埃?罗依、唐吉、马格里特、保罗·德尔沃以及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5月—1989年1月)等。这一批画家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明确强调受理性控制和受逻辑支配的现实是不真实的,只有梦幻与现实结合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的客观。”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结合在一起,把它们统一起来。于是他们的艺术作品纷纷呈现出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特点。 视频: 达利 超现实主义艺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zMTU1ODAw.html |
《鞋子》迭戈·格拉维内塞 阿根廷超写实主义画家迭戈·格拉维内塞(Diego Gravinese)于1971年出生在阿根廷拉普拉塔。画家用丙烯酸在画布上创作的超写实油画,让人看了仿佛以为是摄影作品。相比其他超写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很精细,让人惊讶。以下就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过去15年在纽约、巴黎、马德里、都灵、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洛杉矶等城市参加过国际展览。 阿根廷超写实主义画家迭戈·格拉维内塞绘画作品能够与数码照片媲美,其细腻程度令人称道;但要是使中国画与其在“数码照片”式的写实程度上比,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追求中国画的灵魂所在——“诗情画意”。 |
二、中国花鸟画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完美的连环画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本生故事画,表现“舍己救人”为题材的作品,在壁画上占有突出地位。 〖传说故事〗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据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北部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鹿王本生图》所描绘的就是释迦牟尼生前的一个故事,它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 有一美丽的九色鹿王(释迦牟尼的前身)在江边游戏时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人要给鹿王做奴以示感谢,鹿王拒绝了,但他叮嘱那个人说:“如果将来有人要捕我,你不要说见到过我。”没过多久,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王后醒来后就向国王说了这个梦,并希望得到这个鹿的皮为衣,角做耳环。虽然这个国王是善良的,但王后却以死相逼,没办法,国王只有悬赏求鹿。那个被救的人,贪图所赏得的大量金银和土地,便向国王报告了鹿王的行踪。当国王带人去捕鹿王时,鹿王向国王诉说了他救溺人的经过,国王被深深感动了,遂放弃了捕捉鹿王的想法,而且下令全国,可以允许鹿王任意行走。王后听说没有捕到鹿王,心碎而死。那个忘恩负义的溺人也得到了报应:身上生疮,口中恶臭。 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宣扬的是善恶报应思想,赞扬了九色鹿王的仁义精神。这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处理上,都巧妙地增强了善恶报应这一主题,生动地描绘了九色鹿富有人格化的神态,表现了鹿王控诉忘恩负义的小人、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 我们再从绘画手法上来欣赏这幅壁画。在表现形式上,《鹿王本生图》以长方形的构图,分段描绘,使故事情节严密而生动。在表现方法上,“凹凸法”的渲染表现出了物像的立体感。色彩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由于年久变色,原来深一点的颜色已变得很暗,或成了灰黑色,但当年的笔触依稀可辨。图中勾画形象的轮廓线,遒劲挺拔、笔触有力,手法自由而纯熟。画中的山水,无皴擦,很有装饰味,树木的枝干用土红着色,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还要加以补充的是,其他地方壁画中的九色鹿,大多长跪垂泪,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而敦煌壁画中鹿王在大兵围困中向国王慷慨陈词,国王则在马上俯首倾听,情态虔诚温善,这表明了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倾注了深深的赞美之情。 [蔣勳開講][敦煌]《鹿王本生變相圖》 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104250681-1814017552.html |
五代 黄筌《珍禽图》绢本设色 高41.5公分、宽70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珍禽图》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无论羽毛、鳞翅,都具有很强的质感,称得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透视关系准确精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黄荃的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60/v_NTE1Njk1Njg.html |
《玉堂富贵图》五代 徐熙 绢本 纵112。5厘米横38。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中之王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同时,也是历代画家用来表现吉祥、富贵、美好的题材。如把牡丹与白头翁画在—起,就叫作“富贵白头”。中国古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徐熙的这幅画,将牡丹和玉兰、海棠相配,因此得名《玉堂富贵图》。 《玉堂富贵》此图是一幅竖轴画,画中牡丹、玉兰、海棠布满全幅,花丛间有两只杜鹃,图的下方,湖石边绘了一只羽毛华丽的野禽。枝叶与花鸟,先用墨笔勾出轮廓,然后再敷以色彩。玉兰、牡丹、海棠,白的淡雅,粉的娇媚,在石青铺地儿的映衬下,更现端庄秀丽之气韵。这种满纸点染,不留空隙的画法,显然是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 徐熙和《雪竹图》、《玉堂富贵图》 视频 http://www.56.com/u63/v_NTE1NzI1NjM.html |
《芙蓉锦鸡图》宋徽宗赵佶 绢本设色 纵81。5厘米横53。6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芙蓉锦鸡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名画中的精品,风格殊异、妙笔纷呈。《芙蓉锦鸡图》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用笔和设色这两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元素达到完美的统一,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传千古。 国宝档案.《芙蓉锦鸡图》 http://v.ku6.com/show/uvsl-iKshvnunYGmXtzPhw...html 赵佶的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50/v_MjgwODgyMzE.html 视频: 宋徽宗 瑞鹤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1NTEwMDUy.html |
《五牛图》 唐·韩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被元代画家称为“稀世名笔”的《五牛图》,是唐代画牛名家韩滉的作品。它为纸本着色画卷,以传神之笔,描绘了独*立成章的五头牛,或缓步而行,或低头吃草, 或踌躇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在风格上具有浑厚朴实的特点,标志着唐代绘画技艺水平的显著提高。据记载,韩滉“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以“牛羊最佳”,而“牛图是其所长”。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这幅《五牛图》,是韩滉的存世真迹。韩滉的《五牛图》问世以后,人们惊叹他所画的五头牛,不仅形似,而且形态各异,各具特征,肥瘦有别,牛色互异,笔法简朴,曲尽其妙,真是神妙之笔。这画虽为长卷形式,但所画牛却各有独*立,除了一丛荆棘之外,别无景物。这幅画在用色上很有特点的。现实的黄牛,品种虽多,但色相变化不多,图中三头黄*色,两头深褐色基本是最典型的毛色,全画虽然只用两种颜色,给人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这幅画还有个很大的特点能从牛身上看到一种感情,从它们不同的姿势,各自的眼神,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憨诚、健壮、朴厚、执拗、勤奋的性格。好像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体察牛的脾性,将人的感情带入笔端,使牛也富有了人情味。 〖传说故事〗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迎着和暖的春风,心旷神怡。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在开阔的田野里,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滉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他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取名为《五牛图》。 有一次,他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韩滉稍加思索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继续说:“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 《五牛图》 唐·韩滉 视频 http://xiyou.cntv.cn/v-980d1b8e-be74-11e0-b091-a4badb4696b6.html |
《双喜图》宋 崔白 绢本淡设色 193.7*103.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秋野景物,草树坡石,布置生动,而秋风飒飒竹树摇撼,山草皆靡,风势甚烈。整幅画面诗意之浓郁,有声有色,真堪称一幅“西风颂”了。而体物之精,笔势欲动,诚如黄庭坚称崔白之画为“盗造物机”,大得自然野趣,偶然着笔,巧夺天工。 崔白《双喜图》 视频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 ... 02/10336719_0.shtml |
北宋 赵昌《写生蛱蝶图》手卷 纸本设色 纵27。7cm; 横9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 写生蛱蝶图《写生蛱蝶图卷》画蛱蝶翩翩飞舞,下方红叶、菊花、秋草丛生,画荫下伏着蚂蚱,饶有野趣。大红蛱蝶画法细致工整,花草用墨线勾勒,用笔顿挫有致,色不隐墨,在宋代花卉画中颇为少见。 《写生蛱蝶图卷》上有清乾隆御题诗,钤印“乾隆宸翰”、“幾暇临池”。图上钤有“魏国公印”、 “秋壑”、 “皇妹图书”、 “台州市房务抵当库记”、“典礼纪察司印”、 “吴新宇珍藏印”、 “新宇”、 “女明父”、“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御书房监藏宝”以及乾隆、嘉庆、宣统等鉴藏印。尾纸有冯子振奉大长主命题和赵巖、董其昌的题跋 |
《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 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白描人马画无不源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李公麟虽由吴道子入门,但其线描功夫,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人感叹古代的汉人及异族有那么美妙的服饰,以致单是描绘衣服的褶纹就有“十八描”之称。而李公麟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飘逸而行止如意,虽只是白描勾画,却非常具有质感。你看马的轮廓,似乎感觉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后,又似乎能感觉到其皮毛、斑纹。人物的面部刻画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衣褶自然是线描最优美之处,观者打开画卷,无不立即就被这些流畅圆润而又凝练劲挺的线条所吸引,不能不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为宋画中之第一。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宋神宗熙宁年间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其天赋极高,又博学勤业,书法飘逸具晋人风韵,擅画人物、山水,尤精画鞍马。 李公麟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41/v_NTE1NzAwNDU.html |
《鹰击八哥图》,作者:林良(约公元1416—1480年) 《鹰击八哥图》(或称《鹰图》),由明代的林良所画。林良是明代宫廷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明代写意画派的先驱者。 《鹰击八哥图》笔势道劲、豪放,墨色饱满、灵活,是一幅水墨写意的精品。图中描绘了一只凶猛而威武的雄鹰,以一个急转翻身的姿态,追逐一只丧魂落魄的八哥的瞬间。作者精心的刻画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如苍鹰贪婪残忍的神色和动态,以及目光锐利、础础逗人的气概,都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八哥的惊心掉胆、仓皇而逃的动势,也刻画得很形象,如八哥拖着两只偏瘫的足爪,显得有气无力,表现了八哥正处在生死他关的时刻。在《鹰击八哥图》的使笔用墨上,峭拔飞动,笔力雄健,墨色浓重有变化,并以丰腴的粗笔水墨,表现出雄鹰羽毛的真实感。对景与物的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却和谐、统一,使画中的意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此画笔势道劲、豪放,墨色饱满、灵活,是一幅水墨写意的精品。图中描绘了一只凶猛而威武的雄鹰,以一个急转翻身的姿态,追逐一只丧魂落魄的八哥的瞬间。作者精心的刻划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如苍鹰贪婪残忍的神色和动态,以及目光锐利、础础逗人的气概,都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林良,(1436—1487),字以善,广东人。他早年学山水于颜宗,学人物于何寅,后来专攻花鸟,擅长花果、翎毛。 |
《玉堂富贵图》明 陈嘉选 立轴,绢本设色,纵200。4厘米,横10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富丽华贵,色彩缤纷,是师法两宋院体画派的典型代表。图中绘有各色禽鸟近二十余种,嬉戏、游闹于繁茂的玉兰树及牡丹花丛中,极尽吉祥富贵之画意。用笔工整细致,兼用工笔双钩填彩及没骨画法,重彩渲染,浓艳高雅。虽画上题有“北宋徐熙本”,但从风格上讲,更接近于黄筌的“富贵体制”。 |
《残荷鹰鹭图》作者:吕纪,绢本设色 纵190cm横105。2cm 故宫博物院 画面描绘了秋日荷塘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苍鹰俯冲搏击白鹭,白鹭冲进苇丛深处,希图逃脱。众鸟或纷纷躲避,或受惊鸣叫。劲风吹动芦苇残荷,更添肃杀之气。作者把握住禽鸟的自然特征,赋予了戏剧化的情节表现,使画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在景物的具体描绘上,芦苇杆用中锋写之,芦叶有墨色的浓淡变化,枯润有致,富有弹性。芦花用碎笔点成,虚实相间,层次分明。荷叶用湿笔画出,再用中锋勾茎,挥写自然,灵气四动。白鹭禽雀多用没骨法,粗放而不失严谨。空中鸷鹰的翎毛用碎笔淡墨,随羽毛的长势写出,一丝不苟,有着很强的质感。整个画面,用笔粗简,荷叶、芦苇、水草似一气画成,墨色淋漓。画家用写意的笔法画出枯败的荷叶,效果逼真,体现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吕纪(1477-?),明代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以花鸟画著称,初学边景昭工笔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响,后临仿唐宋诸家名迹,遂自成一体,独步当代。其花鸟画风呈两种面貌,一作工笔重彩,精工富丽,多绘凤鹤、孔雀、鸳鸯之类,辅以树木坡石、滩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气。另一类为水墨写意画,粗笔挥洒,简练奔放,接近林良的风格。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马远、夏圭画法。他的花鸟画风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继承者不乏其人。 诗情画意(明)吕纪《残荷鹰鹭图》赏析 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5OTkxNDA4.html |
《洛阳春色图卷》明 陈淳 纸本设色 26.5×111.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绘数株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以没骨法写意。湖石枯笔勾皴,淡墨晕染,色墨并用。画风疏爽秀逸,艳丽清新。自题:“己亥秋日,道復书并图。”款“道復制”,钤‘白阳山人“朱文方印、”復父氏“白文方印。拖尾自题草书牡丹诗。己亥为嘉靖十八年,作者时年五十七岁。 |
本帖最后由 顾绍骅 于 2014-2-11 10:29 编辑 《孔雀图》是朱耷一幅画面简括,立意深刻的水墨作品。画面作一倾斜石壁,缝壁间蔓生着牡丹和野竹。石壁下面的一块上大下小的危石上,蹲着两只拖着稀稀拉拉翎尾的孔雀,一只竖着脖子,直目四野,一只缩着脑袋,侧眼顾盼,荒寒孤倦之状,惊心掉胆之神,昭然若揭。朱耷(公元 1626—1705年),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琼之子明宁王朱权的后裔,政治挫拆和家道中落曾逼得他佯装狂态,以避不测。他曾在扇子上写个“哑”字,待人遇事,展期绝口。家门上也贴个“哑”字,寡身孤居,绝交于世。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 朱耷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30/v_MjU0OTY0MzU.html 国宝档案 > 朱耷《双鹤图》 视频 http://bugu.cntv.cn/life/humanit ... 110406/101066.shtml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百骏图》作者:郎世宁,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目前保留在米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别具一格。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百骏图》视频 http://www.56.com/u84/v_NjMyMTUxMzc.html 《嵩献英芝图》作者:郎世宁242。3x 157。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在色彩上,郎世宁也施展了自己的才华,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萝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趣味迥异。 这幅《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图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国绘画中习见的物象,画家们经常用以为人祝寿、祈福。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并不单纯将花和鸟作为植物和动物来加以描绘,而是赋予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种喻意,也就是说寄托了画家或观赏者的理念和感情。很显然,郎世宁画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颂、祝福的意思,画幅的名称“嵩献英芝”,其实就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人的喻意中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吉祥等等。 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当我们得知雍正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时,那么这幅《嵩献英芝图》轴的内容和含意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幅专门为皇帝“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而画的祝寿图。作为一个外国画家,在清朝的宫廷内供奉,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完全要按照中国的习惯行事,这就是宫廷画家的职责和工作。 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创造出了新的画风,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嵩献英芝图》、《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郎世宁书画艺术 视频 http://www.56.com/u17/v_NDQxNzg2NDY.html http://www.56.com/u24/v_NDQxNzgzODk.html |
《梧桐双兔图》清 冷枚 绢本没色 纵176。2厘米,横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绘梧桐二株,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柔草丛中,两只白兔相戏。似为中秋佳节而作。双兔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皮毛光洁而富于质感。兔眼用白色点出反光,眼神显得晶莹透明。山石以折带笔方正写出,坚硬峻峭。构图疏密有致,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显然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冷枚 《麻姑献寿图》 视频 http://baidu.cntv.cn/schedule/SC ... 979b89db2285cf3e8a0 |
《花鸟图》清 余省纸本设色 纵168.5厘米横88.5厘米 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全图以老梅着花为主体,树干粗壮雄浑,花枝盘曲伸展;树下泉石清幽,旁衬两丛天竺,绿叶朱实;四只八哥,飞鸣对唱。形成满园花香、色彩缤纷、春意喧闹的祥瑞之气。画幅墨韵辉粲,清润高雅。墨随笔运,笔力沉着劲利,在色彩与明暗上参用了西法。 |
《双雀爱梅图》作者华喦(公元1682—1756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他常在闲暇之时替工友们画花鸟、山水、肖像。在清代中期享有“并驾南田,超越流辈”的美誉。本图为绢本设色画卷。画面作梅树堰枝数栋,老干屈曲苍健,嫩枝刚柔挺拔,纵横自如地舒展于碧空蓝天;满枝灿烂的繁花密蕊,迎风舞色,娇奶绰约之姿,更显其蓬勃景象的美好。一只山雀仰峙于悬枝,逗引着另一只山雀飞翔而至,枝丛花间,顿时洋溢蓉双雀悦鸣熔闹的生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