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咱讀《論語》

发布者: zqc4124 | 发布时间: 2014-6-30 08:28| 查看数: 123795| 评论数: 723|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zqc4124 发表于 2016-1-18 15:15:49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書道館藏中村133鄭注本作“……(……由之又勞來……敬勞之也。)”定州漢簡“囗路問正子曰先之勞之  321”,恢復碑“子路問正子曰先之勞之”。《集解》孔安國曰:“先導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後勞之。《易》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釋文》:“勞之,孔如字,鄭力報反。先道,道,導也,本今作導。說以,音悅。”
“請益曰無倦●”,書道館藏中村133鄭注本作“請益……”,恢復碑“請益曰毋倦●”。《集解》孔安國曰:“子路嫌其少,故請益。曰:無倦者,行此上事,無倦則可。”《釋文》:“曰毋倦,上音無,下其卷反,本今作無。”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無倦”;斯3011、《羣書治要》本作“毋倦”;應永十七年鈔本作“无倦”。

             皇侃《義疏》:“○子路问政。问爲政之法也。○子曰:‘先之勞之。’ 也。‘先之’,謂先行徳信及於民也。‘勞之’,謂使勞役也。爲政之法,先行 澤,然後乃可勞役也。●孔安國曰:‘先導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後勞之。《易》曰:「說以使民,=忘其勞也。」’引《易》證上先有徳澤可悦,後乃可勞民也。○請益。子路嫌爲政之法少,故就孔子更求請益也。○曰:‘無倦。’孔子 云:但行‘先之、勞之’二事,无有懈倦,則自爲足也。●孔安國曰:‘子路嫌其少,故請益。曰:无倦者ィ无 ,行此上事,无倦則可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18 15:16:40


             “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定州漢簡“……爲季氏囗問正子  322……”,恢復碑“仲弓爲季氏宰問正子曰先有司”。《集解》王肅曰:“言爲政當先任有司而後責其事。”
“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定州漢簡“……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 所知 所不知人其舍囗  323”,恢復碑“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 所知 所不知人其舍諸●”。《集解》孔安國曰:“女所不知者,人將自舉其所知,則賢才無遺。”《漢書•平帝紀》詔曰:“夫赦令者,將與天下更始,誠欲令百姓改行絜己,全其性命也。往者有司多舉奏赦前事,累增罪過,誅陷亡辜,殆非重信慎刑,洒心自新之意也。及選舉者,其歷職更事有名之士,則以爲難保,廢而弗舉,甚謬於‘赦小過舉賢材’之義。對諸有臧及內惡未發而薦舉者,皆勿案驗。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自今以來,有司無得陳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詔書爲虧恩,以不道論。定著令,布告天下,使明知之。”《百官公卿表》:“《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順天文,授民時;咨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陃。”

                皇侃《義疏》:“○仲弓爲季氏宰,问政。仲弓將往費,爲季氏采邑之○大ィ宰 ,故先諮问孔子,求爲政之法也。○子曰:‘先有司,‘= =’,謂彼邑官 職屬吏之徒也 。言爲政之法,未可自逞聦明,且先委任其屬吏,責以旧事。●王肅曰:‘言爲政當先任有司,而後責其事○也ィ 。’○赦小過,=,誤也。又當放赦民间小=過,誤犯之罪者也。○举賢才。’又當举民中有才智者,薦之於○君者也 。○曰:‘焉知賢才而举之?’焉,安也。仲弓又諮云 :己識闇昧,豈辨得賢才而可举之也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諸?’仲弓既云焉知賢才 ,故孔子又 云 :但隨尔ィ所識知而举之 ,尔所不知,他人举之。汝爲民*主,汝若好举賢才,則民心必從汝所好,亦ィ无各=自举其所知賢才 ,皆遂不見弃○捨ィ 。諸,之也。人其捨於之乎?范寧云 :‘仲弓以非不欲举賢才,識不知人○也 。孔子以所知者則举之,尔不知○者ィ他人自举之 。各举所知,則賢才豈弃乎。’●馬融曰:‘女汝ィ所不知者 ,人將自举之。各举其所知,則賢者才ィ无遺也 。’”
zqc4124 发表于 2016-1-18 15:18:34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定州漢簡“……路曰衛君待  324……”,恢復碑“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集解》包氏曰:“問往將何所先行。”
第19、20行“子曰必(也正名乎)”,馬融曰:“正百事之名。”《尹文子•大道上》:“大道無形,稱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故仲尼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也。’大道不稱,衆有必名。生于不稱,則羣形自得其方圓。名生于方圓,則衆名得其所稱也。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之不善人。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日離,不待審察而得也。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爲而自治。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始終相襲,無窮極也。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圓白黑之實。名而不可不尋,名以檢其差,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

               第20行“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定州漢簡“……也何其正”,恢復碑“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集解》包氏曰:“迂猶遠也。言孔子之言遠於事。”《釋文》:“之迂,音于,包云:遠也,鄭本作‘于’,狂也。”《孔子世家》言:“孔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是時,衛君輒父不得立,在外,諸侯數以爲讓。而孔子弟子多仕於衛,衛君欲得孔子爲政。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夫君子爲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奚其正”;斯3011作“奚其政”,旁標“正”字;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奚其正也”;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作“奚其正名”。龖案:大阪府立圖書館、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藏正平版作“奚其正”;日本刊張滋昉簽跋本、古逸叢書覆刊本、四部叢刊覆影本、日本刊勝鹿文庫藏本、日本刊賜蘆文庫藏本作“奚其正名”。
“子曰野哉由也”,定州漢簡“子曰  325……”,恢復碑“子曰野哉由也”。《集解》孔安國曰:“野猶不達。”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集解》包氏曰:“君子於其所不知,當闕而勿據。今由不知正名之義,而謂之迂遠。”《說文解字敘錄》言:“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則“於其”者或齊、魯《論》之今文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恢復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罸不中”,《集解》孔安國曰:“禮以安上,樂以移風,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罰。”《五經文字》:“罰、罸,上《說文》,下石經,五《經》多用上字。”張參所言石經乃漢熹平石經是也!下同不再說明。《大永》本詳右圖版。《漢書•藝文志》言:“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薛宣傳》引:“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則至於刑罰不中;刑罰不中,而民無所錯手足。”《王莽傳》引:“宣尼公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至於刑罰不中,民無錯手足。”《晉書•魯勝傳》引魯勝《墨辯敘》言:“名者所以別同異,明是非,道義之門,政化之準繩也。孔子曰:‘必也正名,名不正則事不成。’墨子著書,作《辯經》以立名本,惠施、公孫龍祖述其學,以正別名顯於世。孟子非墨子,其辯言正辭則與墨同。荀卿、莊周等皆非毀名家,而不能易其論也。”
第20、21行“刑罸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集解》王肅曰:“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釋文》:“所錯,七故反,本又作‘措。’”案:唐石經、斯3011、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罰、錯”;唐卷子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作“罸、措”;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朱子《集注》作“罰、措”;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罸、錯”,文明本“錯”旁標“措”字。
第21行“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斯3011、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無所苟而已矣”;大永本作“無所苟而已”。


zqc4124 发表于 2016-1-18 15:19:08


             皇侃《義疏》:“○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将奚先?’子,孔子也。奚,何也。子路諮孔子云曰:衞國之君欲待子共爲政化,子若往衞与彼共爲政,則先行何事爲風化也。●苞氏曰:‘问徃將何所先○先ィ行也 。’○子曰:‘必也正名乎!’孔子 曰:若必先行,正百物之名也。所以先須正名者,爲時昬礼乱,言語翻雜,名物失其本号,故爲政必以正名爲先也。所以下卷云:‘邦君之夫妻 ,君称之曰夫人’之屬,是正名之類也。●馬融曰:‘正百事之名也。’《韓詩外傳傳ィ》曰 :‘孔子侍坐季孫,= =之宰通曰:「魯君使人價馬,其与之○不ィ乎 ?」孔子曰:「君取臣謂之取,不謂之價 。」季孫悟,告宰曰 :「今日以來,云君有取謂之取,无曰假也。」故孔子正假馬之名,而君臣之義定也。’○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遠也。子路闻孔子以正名爲先,以爲爲不是 ,故云:‘有是哉’,言正名非是也。又云:‘子之迂也’。謂孔子所言正名。於爲政之事。賒遠不近於事實。又云:奚其正。言何須正也。●苞氏曰:‘迂猶遠也。言孔子之言遠於事也。’謂正名與事相乖遠者也 。○子曰:‘野哉!由也。’野,不遠達也。由,子路名也。子路不曉正名之理。更謂孔子言遠於事实。故孔子責之云:‘埜哉由也!’所以前卷云:‘由誨汝知之乎?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安國曰:‘野,猶不達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既先責之云:‘野哉’,此○又ィ戒之 ,言君子之人,若事是ィ於己有所不知 ,則當闕而不言。今汝不知正名之義,便謂爲迂遠,何乎?●苞氏曰:‘君子於其所不知,當闕而勿 。今由不知正名之義,而謂之迂遠也。’○名不正,則言不順。戒之既竟,更又爲說正名之義。言所以爲政,先須正名。且夫名以召實,=以應名,=若倒錯不正 ,則○當ィ言語紕僻 ,不得順序也。○言不順,則事不成。事謂國家所行之事。若言不從順序,則政行觸事不成也。○事不成,則礼樂不興。興,猶行也。若国事多失,則礼樂之教不通行也。○礼樂不興,則刑罸不中 。礼以安上杀治ィ民 ,樂以移風易俗。若其不行,則君上不安,惡風不移,故有淫刑濫罸,不中於道理也。●苞氏孔安國ィ曰 :‘礼以安上,樂以移風,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罸也。’○刑罸不中,則民无所錯措ィ手足 。錯措,猶置立也。刑罸既濫,故下民畏懼刑罸之濫,所以跼天蹐地,不敢自安,是無所自措立手足也。○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既民無所措手足,由於名之不正,故君子爲政者冝正其名,必使順序而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言既順序,則事所以可行也。●王肅曰:‘所名之事,必可淂而明言也;所言之事,必可淂而遵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言必使可行,政於其言不淂苟且而不正也。郑《注》云:正名謂正 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礼記》曰:‘百名已上,則 之於策。’孔子見時教不行,故欲正其文字之誤。”  
zqc4124 发表于 2016-1-18 15:19:38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定州漢簡“……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  326……”,恢復碑“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集解》馬融曰:“樹五穀曰稼,樹菜蔬曰圃。”《釋文》:“稼,音嫁。圃,布古反,又音布。”案:唐石經、斯3011、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曰吾不如老圃”;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作“子曰吾不如老圃”。《孔子世家》:“樊須字子遲。少孔子三十六歲。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第21、22行“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定州漢簡“……上好禮民莫不敬  327……”,恢復碑“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民莫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集解》孔安國曰:“情,情實也。言民化於上,各以實應。”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斯3011、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小人哉樊須也”;應永十七年鈔本作“小人哉樊須”。
第22行“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恢復碑“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集解》包氏曰:“禮義與信,足以成德,何用學稼以教民乎?負者以器曰繈。”《釋文》:“繈,居丈反,又作襁,同,《博物志》云:織縷爲之廣八寸長丈二,以約小兒於背。”《說文》:“襁,負兒衣。从衣强聲。繈,觕纇也。从糸强聲。”《五經文字》言:“襁,作繈者非。”案:《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篇》:“故子華子曰:‘夫亂世之民,長短頡啎百疾,民多疾癘,道多褓繈,盲禿傴尪,萬怪皆生’。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不聞至樂,其樂不樂。”高誘《注》言:“繦,褸格繩也,言民繈負其子走道,跛而散去。”《衛將軍驃騎列傳》:引衛青言:“臣青子在繈褓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爲三侯,非臣待罪行間所以勸士力戰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曹全碑》“百姓繈負”。唐石經、唐卷子本、斯3011、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羣書治要》本、宣賢判鈔本皆作“襁”。《魯周公世家》:“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索隱》強葆即“襁褓”,古字少,假借用之。《正義》強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於背而負行。葆,小兒被也。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漢石經碑後或有“強、繈、襁”《校記》。
zqc4124 发表于 2016-1-18 15:20:02


              皇侃《義疏》:“○樊遲請学稼。樊須,字子遲。稼者,種穀之名。樊遲請於孔子,求学種五穀之術也。○子曰:‘吾不如老農。’=者,濃也。是耕田之人也,言耕田所以使国家倉廩濃厚也。樊遲既請学稼於孔子,= =言:我门唯有先王之典籍,非耕稼之所。汝若欲学稼,當就農夫之老者学之,故云:‘吾不如老農’。 ○請学爲圃。=者,種菜之事也。既請農不許,又更就孔子求学種菜之術也。○子曰:‘不如老圃 。’又 云曰:我不如種菜之老圃者也。●馬融曰:‘樹五穀曰稼,樹,種殖也。五穀:黍、稻、稷、粱之屬 。種○之ィ曰稼 ,收斂曰穡。稼猶嫁也,言種穀欲其滋長田苗,如人嫁聚生於子孫也 。穡 ィ,  イ嗇也 。言穀熟面而ィ斂蔵之 ,如慳貪 嗇之人聚物也。●樹菜蔬曰圃。’蔬,猶菜也。種菜曰圃。=之言布也,取其分布於地。若種菓實則曰圃園ィ ,園之言蕃也。種菓於園外 ,爲蕃盛也。○樊遲出。既語請イ二者不爲师所許 ,故出去。○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小人是貪利者也。樊遲出後,孔子呼名罵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樊遲在孔子之门,不請斈仁義忠信之道,而斈求利之術,故云:‘小人’也。○上好礼,則民莫敢不敬。責之既竟,此又説学君子之道,勝斈小人之事也。言○君ィ上若イ无好礼 ,則民下誰敢不敬,故云:‘莫敢不敬’。礼主敬故也。○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君○上イ若裁斷得冝 ,則民下皆服。義者,冝也。○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君上若○好ィ信 ,則民下尽有ィ敬不後復ィ欺 ,故相与皆服尽ィ於情理也 。李充云曰:‘用情,猶尽忠也。行礼不○以テ求敬 ,而民白自敬 。好義不以服民,而民白自服 。施信不以信ィ无結心○,民自ィ尽信 。言民之從上,猶影之隨形也。’●孔安國曰:‘情,=實也。言民化於上,各以情实ィ應也 。’○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夫,發語端也。是者,比此ィ也 。負子以器曰襁,言君上若好行上三事,夫得如此,四方之民大小皈化,故並器負其子而來至也。李充云 :‘負子以器,言化之所感,不召而自來。’○焉用稼?’焉,猶何也。行此三事而四方自皈,則何用学稼乎?李充云:‘余謂樊遲雖非入室之流,然亦從遊侍側,對揚崇徳辨惑之義。且聖教殷勤,唯学爲先,故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又曰:「耕也,餒在其中矣。学也,祿在其中矣」。而遲親稟明誨,乃諮圃稼,何頑之ィ无固○之ィ甚哉 !縱使樊遲欲舍○学ィ営生 ,猶足知非聖师之謀矣。將恐三千之徒,雖同学聖门,而未能皆忘栄祿。道教之益,奢情之患功切ィ ,簞食不改其樂者,唯顏回堪之耳。问ィ无遲之斯问 ,將必有由,亦如宰我问喪之謂也。’●苞氏曰:‘礼義與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負者以器曰襁也。’襁者以竹爲之,或云:○以ィ布爲之 。今 蛮ィ夷猶以布 帊ィ 褁ィ兒 ,負之背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0:00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定州漢簡“子曰誦詩三百受之正不  328……奚以爲  329”,恢復碑“子曰誦詩三百受之正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集解》:“專,猶獨也。”《漢書•藝文志》:“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顓對,雖多亦奚以爲?’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爲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斯3011、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亦奚以爲”;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亦奚以爲哉也”;清原朝臣加佳跋本、天文二年刊本作“亦奚以爲哉”。龖案:勝鹿文庫藏本、賜蘆文庫藏本、張滋昉簽跋本、古逸叢書三覆本、四部叢刊覆影本皆作“亦奚以爲哉”乃誤衍“哉”字!

             皇侃《義疏》:“○子曰:‘誦《詩》三百,不用文。背文而念曰誦。亦曰口誦ィ无讀曰誦 。《詩》有三百五篇。云:三百,举全數也。言人能誦誦ィ《詩》之過至也 。○授之以○政 ,不達;=,猶曉也。《詩》有六義,《国風》、二《雅》並是爲政之法。今授政與此誦《詩》之人,不能曉解也。表袁ィ氏云 :‘《詩》有三百篇,是以爲政者也。’○使於四方,不能專對。專,猶獨也。孔子語諮ィ鯉云 :‘不学《詩》无以言。’又曰:‘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者。今使此誦《詩》之人聘问隣国,而不能專○独猶應對也 。袁氏李充イ云 :‘古人使,賦《詩》而 對。’○雖多,亦奚以爲?’奚,何也。誦《詩》,冝曉政,而今不達;又應專對,而今不能。雖後復ィ誦《詩》詠ィ之多 ,亦何所爲用哉!故云:‘亦奚以爲’也。●專,猶獨 。”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0:30


              第22、23行“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定州漢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囗不正雖令弗從  330”,恢復碑“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集解》:“令,教令也。”案:定州漢簡鈔寫於漢高祖時不避漢昭帝諱,而漢石經張矦《論》爲孝成帝師學當諱之爲“不”是也。《後漢書•第五倫傳》引第五倫上疏言:“臣嘗讀《書》、《記》,知秦以酷急亡國,又目見王莽亦以苛法自滅,故勤勤懇懇,實在於此,又聞諸王主貴戚,驕奢逾制,京師尚然,何以示遠?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皇侃《義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如直形而影自直。范寧寗ィ云曰ィ :‘上能正己以率物,則下不令而自從也。’○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曲表而求直影,=終不直也。范寧云 :‘上行理僻,而制下使正,猶立邪表責直影,猶東行求郢,而此終然秊不淂矣也 。’●令,教令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0:54


              第23行“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集解》包氏曰:“魯,周公之封。衛,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爲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斯3011、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兄弟也”;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兄弟”;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作“如兄弟也”。

                 皇侃《義疏》:“○子曰:‘魯衛之政,兄弟。’魯是周公之封,衛是康 叔ィ之封 ,周公、康 是兄弟。當周公初時,則二国風化,政亦倶能治化,如兄弟。至周末,二國風化倶惡,亦如兄弟。故衞瓘云 :‘言治乱畧同也。’●苞氏曰:‘魯,周公之封。衛,康叔之封也。周公、康 既爲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也。’睦,親也。言康 親於周公,故風政淂和好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1:20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定州漢簡“子謂衛公……”,恢復碑“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集解》王肅曰:“荊與蘧瑗、史鰌並爲君子。”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斯3011、應永十七年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作“子謂衛”;大永本作“子曰謂衛”。
“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定州漢簡“……曰苟合矣少有  331……”,恢復碑“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釋文》:“苟完,音桓。”

              皇侃《義疏》:“○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衞公子荊,是衞家公子也。諸侯之庶子,並称公子。居其家能治,不爲奢侈,故曰:‘善居室’也。●王肅曰:‘荊与蘧瑗、史鰌,並爲君子也。’ 溪,字伯玉 。後卷云:‘君子哉, 伯玉!’亦是也。吳公子礼札ィ出聘于○上ィ国 ,適衞,說 瑗、尖狛史狗ィ 、史鰌、公子荊、公子叔 、公子朝曰:‘衞多君子,未有患已。’事在《春秋》第十九卷,襄公二十九年也。○始有,曰:「苟合矣」;此是善居室之事。始有謂爲居初有財帛時也。曰:猶云也。苟,苟且也。苟且非本意也。于時人皆无而爲有。虛而爲盈。奢華過實。子荊初有財帛。不敢言己才力所招。但云:是苟且遇合而已。○少有,曰:‘苟完矣。’少有,謂更復多少勝於始有時○多ィ也 。既少勝於前始有。但云:苟且得自全完而已。不敢言欲爲久冨貴也。○冨有,曰:‘苟美矣。’冨有,謂家道遂大冨時也。亦云:苟且爲美。非是性之所欲。故云:苟美矣。”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1:57


            “子適衛冉有僕”,《集解》孔安國曰:“孔子之衛,冉有御。”《論衡•問孔篇》:“子適衛,冉子僕,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教子貢去食而存信。食與富何別?信與教何異?二子殊教,所尚不同,孔子爲國,意何定哉?”案:唐石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斯3011、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冉有”;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羣書治要》本作“冉子”。龖案:日本刊勝鹿文庫藏本、日本刊賜蘆文庫藏本、日本刊張滋昉簽跋本、古逸叢書三覆本、四部叢刊覆影本五種“正平本”皆作“冉有”,當是誤刊!由此五種所謂“正平本”與祖本並原祖本的底本不同!亦可考窺大部分日本所傳諸“古本”《論語》異文的主要來源。
“子曰庶矣哉”,《集解》孔安國曰:“庶,衆也。言衛人衆多。”
第23、24行“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定州漢簡“……之曰溉富者有……曰教之  332”,恢復碑“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冨之曰溉冨者有何加焉曰(教之●)” 《春秋繁露•仁義法篇》:“孔子謂冉子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後加教。’語樊遲曰:‘治身者,先難後獲。’以此之謂治身之與治民,所先後者不同焉矣。《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先飲食而後教誨,謂治人也。”

               皇侃《義疏》:“○子適衛,冉子僕。○適,往也 。僕,御車也。孔子往衞,冉有時爲孔子御車也。●孔安國曰:‘孔子之衛,冉有御也。’○子曰:‘庶矣哉!’庶,衆也。孔子歎衞人民之衆多也矣。●孔安國曰:‘庶,衆也。言衛人衆多也。’○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加,益也。冉有言其民既衆○多 ,復何以滋之也。○曰:‘冨之。’孔子云曰ィ :冝益以冨。○曰:‘既冨矣,又何加焉?’冉有又問:既已冨益,又復何以益之?○曰:‘教之。’既冨而後,可以教化之。花范イ寧云 :‘衣食足,當訓義方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2:29


                   第24行“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定州漢簡“……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333”,恢復碑“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集解》孔安國曰:“言誠有用我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釋文》:“期月,音基,《注》同。”吉田篁墩言:“期月,《皇》作‘朞’,《注》同。”《孔子世家》:“靈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歎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儒林傳》:“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索隱》案:後之記者失辭也。案《家語》等說,云孔子歷聘諸國,莫能用,謂周、鄭、齊、宋、曹、衛、陳、楚、杞、莒、匡等。縱歷小國,亦無七十餘國也。無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後漢書•鮑昱傳》李善《注》引《論語》:“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乃有成功。”《郎顗傳》李善《注》引《論語》:“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乃成功。又曰:善人爲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宣賢判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斯3011、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期月”;朱子《集注》作“朞月”;大永本作“斯月”。

               皇侃《義疏》:“○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苟,誠也。期月,謂年一周也。可者,未足之辞也。言若誠能用我爲治政者,一年即可小治也。一年天氣一周变,故人情亦小改也 。○三年有成。’=,大成也。三年一周閏ィ ,是天道一成。故爲政治,若淂三年。風政亦成也。●孔安國曰:‘言誠有用我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2:56


                “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定州漢簡“子曰善人爲國百年亦可以勝俴去殺矣”,恢復碑“子曰善人爲國百年亦可以勝俴去殺矣”。《集解》王肅曰:“勝殘,殘暴之人使不爲惡也。去殺,不用刑殺也。”《釋文》:“勝殘,音升,《注》同。”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殺”;斯3011、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作“ ”。《文帝紀贊》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漢書•刑法志》引:“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善人爲國百年,可以勝殘去殺矣。’言聖王承衰撥亂而起,被民以德教,變而化之,必世然後仁道成焉;至於善人,不入於室,然猶百年勝殘去殺矣。此爲國者之程式也。”
“誠哉是言也●”,定州漢簡“誠哉是言也  334”,恢復碑“誠哉是言也●”。《集解》孔安國曰:“古有此言,孔子信之。”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斯3011、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誠哉是言也”;大永本作“誠哉乎是言也”。


                 皇侃《義疏》:“○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善人,謂賢人也。爲者,治也。爲邦,謂爲諸侯也。勝殘,謂政教理勝而殘暴之人不起也。玄去殺,謂無復殺也 。言賢人爲諸侯已百年,則殘慕不起 ,所以刑群辟罰无用 。袁氏曰:‘善人,謂体善惡徳ィ賢人也 。言化當有○暫漸ィ也 ,任善用賢,則可止刑;任惡,則殺愈生也。’●王肅曰:‘勝殘者,勝殘暴之人,使不爲惡也。去殺,不用刑殺也。’○誠哉!是言也。’誠,信也。古旧有此語,故孔子称而美信之。●孔安國曰:‘古有此言,孔子信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3:24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定州漢簡“……有王者必世後  335……”,恢復碑“子曰如有王者必世後仁●”。《集解》孔安國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釋文》:“王者,于況反,又如字,《注》同。”

                皇侃《義疏》:“○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王者,謂聖人爲天子也。世,卅年也 。聖人化速,故卅年而政乃大成。必須世者,旧被惡化之民已尽,新已ィ无生之民得卅年 ,則所稟聖化易成。故顏延云 :‘革命之王,必漸化物以善道。染乱之民,未能從道爲化,不得無威刑之用,則仁施未全。改物之道,必須易世,使正化 教,不行B乱,則刑罸可措 ,仁功可成。’奕肇曰:‘習乱佮俗ィ ,雖畏法刑而外必猶未○能ィ化也 。必待世变人改,生習治道,然後仁化成。刑措成、康,化隆文、景,由乱民之世易,既泰殷、秦ィ之俗遠也 。’●孔安國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3:48


               第24、25行“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正平本《集解》作“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應永十七年鈔本作“不能正身,其如正人何”;斯3011作“能不政其身,如政人何”;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不能正身其如正人何”。


                  皇侃《義疏》:“○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苟,誠也。言誠能自正其身,則爲政不難,故曰何有。○不能正身,其如正人何?’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云:‘如正人何’也。故江熙云曰:‘從政者以正人爲事也,身不正那能正人乎?’”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0 21:54:16


              第25行“冉子退朝”,定州漢簡“……退朝”,恢復碑“冉子退朝”。《集解》周生烈曰:“謂罷朝於魯君。”《釋文》:“退朝,直遙反,周生烈云:君之朝。鄭云:季氏朝。”
“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定州漢簡“子曰何晏也  336……”,恢復碑“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集解》馬融曰:“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子曰其事也”,《集解》馬融曰:“事者,凡行常事。”
“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定州漢簡“……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337”,恢復碑“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集解》馬融曰:“如有政,非常之事,我爲大夫,雖不見任用,必當與聞之。”

              皇侃《義疏》:“○冉子退朝。退朝,謂旦朝竟面而不还家 。朝廷曰退也 。●周生烈曰:‘謂罷朝於魯君也。’冉子尔時仕季氏,旦上朝於魯君,當是季氏,冉有從之朝魯君也。○子曰:‘何晏也?’晏,晩也。冉子还晩於常朝,故孔子问之,今还何晏也?范寧云 :‘冉求早朝晩退,故孔子疑而问之。’○對曰:‘有政。’ 所以退晩之由也。言在朝論於政事,故至晏也。●馬融曰:‘政者,有所改更匡正也。’○子曰:‘其事也。孔子謂冉有所云有政非之也。應是凡所行小事耳。故云:其事也。●馬融曰:‘事者,凡所行常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孔子更說所以知非政之由也。以,用也。言若必是有政事,雖不吾既必應用,而吾既爲卿大夫,亦當必應參預聞之。今既不闻,則知汝所論非關政也。●馬融曰:‘如有政○事 ,非常之事,我爲大夫,雖不見任用,必當与闻也。’奕肇云 :‘按称政、事,冉有、季路。未有不知其名,而不能軄其事者。斯盖微言以識譏ィ季氏專*政之辞 。若以家臣无專*政之理 ,則二三子爲宰而问政者多矣,未闻夫子有譏焉。’”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5:58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定州漢簡“囗公問壹言而興國有諸子曰言不可以  338……”,恢復碑“定公問壹言而興國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集解》王肅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興國。幾,近也。有近一言可以興國。”案:《士冠禮》鄭玄《注》:“古文壹皆作一。”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斯3011、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若是其幾也”;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若是其幾”。
第25、26行“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恢復碑“人之言曰爲君難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難(也不幾乎壹言而興國乎)”。《集解》孔安國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則可近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斯3011、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人之言曰、如知爲君之難也”;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人之言而曰、如知爲君難也”;大永本作“人之言曰、如爲君之難知也”;應永十七年鈔本作“人之言而曰”無“如知爲君難也”句。
第26行“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定州漢簡“……可以若是其幾……之言曰予無樂乎爲  339……莫予韋也”,恢復碑“曰壹言而喪國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韋也•”。《集解》孔安國曰:“言無樂於爲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案:唐石經、斯3011、《羣書治要》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曰一言而喪邦有諸、而莫予違也”;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大永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曰一言而可喪邦有諸、而樂莫予違也”;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曰一言而可以喪邦有諸、而樂莫予違也”;應永十七年鈔本作“曰一言而可以喪邦諸有諸、而樂莫予違也”。
第26、27行“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定州漢簡“如善而莫之韋也不亦善乎  340如不善而莫之韋也不幾乎壹言而喪國乎  341”,恢復碑“如善而莫之韋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韋也不幾乎壹言而(喪國乎●)”。《集解》孔安國曰:“人君所言善,無違之者,則善也。所言不善,而無敢違之者,則近一言而喪國。”《文選》張平子《東京賦》“一言幾於喪國,我未之學也。”善曰:《論語》曰:“一言可以喪邦乎?”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6:22


             皇侃《義疏》:“○定公问:‘一言而可以興 邦 ,有諸?’定公,魯君也。諸,之也。问孔子,有出一言而能興邦者不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若是者,猶如此也。 云 :豈有出言而興得邦国乎 ?言不可得頓如此也。○其幾○也ィ 。=,近也。然一言雖不可即使興。而有可近於興邦者。故云:‘其幾’也。●王肅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興国也。幾,近也 。有近一言可興國也。’○人之言而曰 :「爲君難,爲臣不易。」此已下是一言近興邦之言。設有人云:在上爲君,既爲人主,不可輕脱,罪皈元首。故爲‘難’也。又云:爲人臣者,国家之事應知无不爲也。必致身竭命,故云‘不易’也。○如知爲君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如,若也。若知爲君難,而云不敢作,此言則豈不近一言興邦乎?不云爲臣不易者,從可知也。且君道尊貴,爲人所貪,故特举君也。●孔安國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也,如知此,則可近也。’○曰:‘一言而可以喪邦,有諸?’定公又问,有一言而令邦国即喪者不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亦如前 ,亦有言近之者也。○人之言曰:「予无樂乎爲君,唯其言而樂莫予違也。」’此举近喪邦之言也。設有人言,我本无樂爲人之君上。所以樂爲之○ィ无君者 ,正言我有言語而人異我,无敢違拒我者,爲此故,所以樂爲君耳。●孔安國曰:‘言无樂於爲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將說其惡 。故先發此句也。此若爲君而出言必善,而民不違,如此者乃可爲善耳。故云:‘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又 :若爲君而言不善,使民若ィ无不違 ,則此言不近一言而喪邦乎?●孔安國曰:‘人君所言善,无違之者,則善也。其所言不善,而无敢違之者,則近一言而喪國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6:47


              第27行“ 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定州漢簡“……問正子曰近者說遠  342……”,恢復碑“葉公問正子曰近者說遠者來●”。《釋文》:“葉公,舒涉反,《注》同,本今作 。者說,音悅。”吉田篁墩言:“近者說,《卷子》、《舊版》、《皇》並‘說’作‘悅’。《公羊》成公十有五年何休《解詁》言:“葉公問政於孔子,孔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墨子•耕柱篇》:“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曰:‘善爲政者若之何?’仲尼對曰:‘善爲政者,遠者近之,而舊者新之。’子墨子聞之曰:‘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爲政者之遠者近也,而舊者新是哉?問所以爲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韓非子•難篇三》言:“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悅近而來遠。’”
皇侃《義疏》:“○葉公問政。葉公亦问孔子爲政之道。○子曰:‘近者悅,遠者來。’言爲政之道,若能使近民懽悦,則遠人來至也。江熙云 :‘边國之人,豪氣不除,物情不附,故以悦近以諭之 。’”
“子夏爲莒父宰問政”,定州漢簡“……夏爲莒父宰問正”,恢復碑“子夏爲莒父宰問正”。《集解》鄭玄曰:“舊說云:莒父,魯下邑。”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定州漢簡“子曰  343……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44”,恢復碑“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集解》孔安國曰:“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則不達矣。小利妨大,則大事不成。”《釋文》:“毋欲,音無,本今作無。”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無欲速無見小利”;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羣書治要》本、天文二年刊本作“毋欲速毋見小利”;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无欲速毋見小利”;斯3011作“毋欲毋見小利”;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作“毋欲速無見小利”。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7:09


                 皇侃《義疏》:“○子夏爲莒父宰,问政。子夏欲往莒父魯邑名也爲宰 ,故先问孔子爲政之法也。●郑玄曰:‘旧說曰 :莒父,魯下邑也。’○子曰:‘无欲速,言爲政之道,毎當闲緩,不淂倉卒求速成也。○毋見小利。政費者ィ有恆 ,不淂見小財利而曲法爲之。○欲速則不達,解欲速之累也。若不安緩,毎事而欲速欲成 ,則不通達於事理也。○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若見小利而在枉ィ法曲教 ,則爲政之大事无所成就也。●孔安國曰:‘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則不達矣。見小利,妨大事,則大事不成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7:36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定州漢簡“……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弓者”,恢復碑“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弓者”。《集解》孔安國曰:“直躬,直身而行。”《釋文》:“直躬,孔云:躬,身也,鄭本作弓,云:直人名弓。”
“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定州漢簡“其父襄羊而  345……”,恢復碑“其父襄羊而子證之”。《集解》周生烈曰:“有因而盜曰攘。”《釋文》:“攘羊,如羊反,有因而盜曰攘。”
第27、28行“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定州漢簡“……曰吾黨之直者……爲子隱子爲父  346……”,恢復碑“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韓詩外傳》卷二第十四章:“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爲人公正而好直。王使爲理,於是道有殺人者,石奢追之,則其父也。還返於廷,曰:‘殺人者,臣之父也。以父成政,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弛罪廢法而伏其辜,臣之所守也。’遂伏斧鑕,曰:‘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不廉也。君欲赦之,上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之義也。’遂不去鈇鑕,刎頸而死乎廷。君子聞之曰:‘貞夫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爲父隱,父爲子隱,直在其中矣。’《詩》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謂也。”《新序•節士篇》:“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爲人也,公正而好義,王使爲理,于是廷有殺人者,石奢追之,則其父也,遂反于廷曰:‘殺人者,仆之父也,以父成政,不孝,不行君法,不忠。弛罪廢法而伏其辜,仆之所守也。伏斧鑕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非廉也。君赦之,上之惠也,臣不敢失法,下之行也。’遂不离鈇鑕。刎頭而死于廷中。君子聞之曰:‘貞夫法哉!’孔子曰:‘子爲父隱,父爲子隱,直在其中矣。’《詩》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子之謂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8:03


                  皇侃《義疏》:“○葉公語孔子曰:‘吾黨者有直躬者 。葉公称己鄉黨中○有直躬之人 ,欲自矜誇於孔子也。●孔安國曰:‘直躬躬○,直身ィ而行也 。’躬,猶身也。言無所邪曲也 。○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此直躬者也。攘,盜也。言黨中有人行直,其父盜羊,而子与告ィ失羊之主,證明遁道ィ父之盜也 。●周生烈曰:‘有因而盜曰攘也。’謂佗人物來己家而蔵隱隂ィ取之 ,謂之攘也。○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拒於葉公,故云:吾黨中有直行者,則異於證父之盜爲直者也ィ 。○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舉所異者,言乃爲風政者 ,以孝悌爲主。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冝應相隱。若隱惜則自不爲非,故云直在其中矣。若不知相隱,則人倫之義盡矣。樊光云 :‘父爲子隱者,欲求子孝也,父必先爲慈,家風由父,故先称父。’范寗云 :‘夫子ィ所謂直者 ,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焉,以爲直哉?故相隱乃可爲直耳。今王法則,許期親以上得相爲隱,不问其罪,盖令合ィ先王之典章 。’江熙云 :‘葉公見聖人之訓,動有隱諱,故举直躬欲以訾毀儒教,抗提行中国 。夫子 之,辞正而義切,荊蛮南之豪 ,喪其誇 。’”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8:27


                 第28行“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集解》包氏曰:“雖之夷狄無禮義之處,猶不可棄去而不行。”《禮記•中庸》:“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疏》引《論語》云:“言忠信,行篤敬,雖之夷狄,不可棄。”

                 皇侃《義疏》:“○樊遲问仁。问孔子行仁之道也。○子曰:‘居处恭, 仁道。居,謂常居,恆以恭遜爲用也。燕居溫=是也。○執事敬,謂行礼執事時,礼主於敬也。○与人忠;謂交接朋友時,冝尽忠不相欺。○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假令之入夷狄无礼義之处,亦不可捨弃於此三事,此則是仁也。江 云 :‘恭、敬、忠,君子任性而行己,所以爲仁也。本不爲外物,故以夷狄不可弃而不行也。若不行於无常,則僞斯見矣,僞見則去仁邈也。’●苞氏曰:‘雖之夷狄無礼義之处,猶不可棄去而不行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8:57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定州漢簡“……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恢復碑“子贛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集解》孔安國曰:“有恥者,有所不爲。”
第28、29行“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定州漢簡“使於  347……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348……亦可以爲次矣”,恢復碑“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集解》鄭玄曰:“行必果,所欲行必果敢爲之。硜硜者,小人之貌也。抑亦其次,言可以爲次。”《釋文》:“稱弟,亦作悌,同大計反。硜硜,苦耕反。”《孟子•公孫丑章句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趙岐《注》:“我豈若狷狷急小丈夫,恚怒其君而去,極日力而宿,懼其不遠者哉。《論》曰:‘悻悻然小人哉。’言已志大,在於濟一世之民,不爲小節也。”案:唐石經作、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稱弟、硜硜然小人哉”;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斯3011、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大永本、伯2597、正平本《集解》作“稱悌、硜硜然小人也”;應永十七年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称悌、硜硜然小人哉”;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作“稱悌、硜硜然小人哉”。
第29行“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定州漢簡“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349……之人何足數也  350”,恢復碑“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數也●”。《集解》鄭玄曰:“噫,心不平之聲。筲,竹器,容斗二升。算,數也。”《釋文》:“斗筲,所交反,竹器容斗二升。算,悉亂反,本或作筭。數,色主反。”《漢書》公孫賀等諸丞相御史傳贊言:“若夫丞相、御史兩府之士,不能正議以輔宰相,成同類,長同行,阿意苟合,以說其上,‘斗筲之徒,何足選也!’”案:唐石經、斯3011、伯2597、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何足算也”;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宣賢判鈔本、正平本《集解》、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天文二年刊本作“何足筭也”;大永本作“何足笇也”,旁標“筭”同。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9:20


               皇侃《義疏》:“○子貢问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謂问在朝爲士之法,是卿大夫可知也。○子曰:‘行己有耻, 士行也。言自行己身,恆有可耻之事,故不爲也。李充云 :‘居正惜者 ,當遲退,必无者其唯有耻乎?是以當其冝行,則耻己之不及;=其冝止,則耻己之不免;爲人臣,則耻其君不如堯、舜;处濁世,則耻○独ィ不爲君子 ;將出言,則耻躬之不逮。是故孔子之称兵丘ィ明 ,亦貴其同耻義,苞苟ィ孝悌之先者也 。’●孔安國曰:‘有耻,有所不爲也。’○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君着号ィ令出使於四方之国 ,則必使称當,不使君命之見凌*辱必也ィ 。故李充云 :‘古之良使者,受命不受辞。事有權冝,則与時消息。排患釈難,解紛挽挫ィ鋭者 ,可謂良也。’○可謂士矣。’能有耻及不辱二事,並行无虧,乃可謂爲士矣。此行最高,故在先也。○曰:‘敢問其次?’子貢闻士之上者,故敢更問士之次者。○曰:‘宗族称孝,鄉黨称弟焉。’孝是事父母,爲近。悌是事兄長,爲遠。宗族爲近,=故称孝。鄉黨爲遠,故称悌也。繆協云 :‘雖孝称於宗族,悌及於鄉黨,而孝 或ィ爲未優 ,使於四方,猶未能俻。故爲之次者也。’○曰:‘敢问其次?’子貢又问,求次於士之者ィ也 。○曰:‘言必信,行必果,’此 士之次也。君子達士,貞而不諒。言不期苟信,捨蔵隨時,何期必遂?若小行之士,言必須信,行必須果也。○硜=然小人哉!果,必信爲譬也。硜=,堅正難移之皃也。小人爲惡,堅執難化。今小人之士,必行信果,守志不廻,如小人也。○抑亦可以爲次矣。’抑,語助也。凡事欲強使相閱関 ,亦多云‘抑’也。言此小行,亦強可爲士之次也。李充云 :‘言可覆而行必成,雖爲小器,敢取ィ其能有所立 。’繆協云 :‘果,成也。言必合乎信,行必期諸成。君子之体,其業大哉。雖行硜=小器,而能必信必果者,取其ィ○共有成 ,抑亦可爲士之次也。’●郑玄曰:‘行必果,所欲行必敢爲之。硜=者,小人之皃也。抑亦其次,言可以爲次也。’○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貢又问云 ,今士之從政者復云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筭也 ?’噫,不平声。筲,竹器也,容一斗二升,故云:斗筲也。筭,數也。子貢已闻古之是,而又问今之非,故云:‘噫’也。不平之声既竟,故又云今之人也。言今之小人器量,如云斗筲之器耳,何足數也。●鄭玄曰:‘噫,心不平之声也。筲,竹器,容斗二升者也。筭,數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19:50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定州漢簡“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恢復碑“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集解》包氏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則欲得狂、狷者。”《後漢書•獨行傳序》言:“孔子曰:‘與其不得中行,必也狂狷乎!’又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此蓋失于周全之道,而取諸偏至之端者也。然則有所不爲,亦將有所必爲者矣;既云進取,亦將有所不取者矣。如此,性尚分流,爲否異適矣。”《考文補遺》:“古本:必也狂狷乎,無‘也’字。”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斯3011、伯2597、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宣賢判鈔本、清原良枝跋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足利學洛汭要法寺刊本皆作“必也狂狷乎”。
第30行“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定州漢簡“狂者進  351……者有所不爲也  352”,恢復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集解》包氏曰:“狂者進取於善道,狷者守節無爲,欲得此二人者,以時多進退,取其恒一。”

             皇侃《義疏》:“○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中行,=能得其中者。當時僞多實少,无復所行得中之人,故孔子歎曰:不得中行而与之,謂共处於世乎?○必也狂狷乎!狂,謂應直進而不退也。狷,謂應退而不進者也。二人雖不淂中道,而能各任天然,而不爲欺詐。故孔子云 :既不淂中道者而与之,而淂与此二人亦好,故云:‘狂狷乎?’言世亦无此人。江熙云 :‘狂者知進而不知退,知取而不知与。狷者急狹,能有所所ィ无不爲 ,皆不中道也。然率其天眞,不爲僞也。季世澆薄,言与實違,背心以惡 ,時餝詐以誇物 ,是以錄狂狷之一法也。’●苞氏曰:‘中行,=能淂其中者也。言不淂中行,則欲淂狂狷○者ィ也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此說狂狷之行。言狂者不爲惡,唯直進取前善ィ 。故云‘進取’。狂ィ无狷者應進退ィ而不迁 ,故云‘有所不爲也’。 ●苞氏曰:‘狂者進取於善道,進而不爲惡。故云取善道也。●狷者守節无爲。不進,故云守節无爲也。欲得此二人者,以時多進退,取其恒一說時多僞而狂狷天然恆一故云取之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21:45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集解》孔安國曰:“南人,南國之人。”鄭玄曰:“言巫醫不能治無恒之人。”《緇衣》:“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爲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於人乎?《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兌命》曰:「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爲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偵。婦人吉,夫子凶。」’”出土的上博簡、郭店簡《緇衣》相關文句詳右圖版。
“善夫”,日本龍谷大學藏吐魯番鄭注寫本有“……(……善夫,善……惡無常。)”《集解》包氏曰:“善南人之言也。”斯3011作“善南夫”;足利學本慶長間洛汭要法寺刊本作“善哉”。吉田篁墩言:“善哉,諸舊本及石經、《皇》、《邢》、《陸》並‘哉’作‘夫’,作‘哉’者惟此本巳。”
“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定州漢簡“……德或承之羞”,日本龍谷大學藏吐魯番鄭注寫本有“不恆……(……之。此《易•恒封》爻……反以續焉。《禮記》……)”,恢復碑“不恆其德或承之羞”。《集解》孔安國曰:“此《易•恒卦》之辭,言德無常則羞辱承之。”
“子曰不占而已矣●”,定州漢簡“子曰不占而已矣  353”,恢復碑“子曰不占而已矣●”。《集解》鄭玄曰:“《易》所以占吉凶,無恒之人,《易》所不占。”


              皇侃《義疏》:“○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恆,不可以作巫醫。」南人,南國人也。無恆,用行無常也。巫,接事鬼神者。醫,能治人病者。南人旧有言云:人若用行不恆者,則巫醫与爲ィ治之不差 ,故云不可作巫醫也。●孔安國曰:‘南人,南國之人也。’鄭玄曰:‘言巫醫不能治無常之人也。’一云言イ:人不可使无恆之人爲巫醫也 。衞瓘云 :言无恆之人乃不可以爲巫醫。= =則疑誤人也,而況其餘乎!○善夫!孔子述南人言,故先称之,而後云‘善夫’也矣!●苞氏曰:“善南人之言也。○「不恆其 ,或承之羞。」’孔子引《易•恆卦》‘不恆之’辞,證无恆之惡。言人若爲 不恆,則必羞辱承之。羞辱必承,而云‘或’者,或,常也。言羞辱常承之也。何以知‘或’是常?案《詩》云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郑云 :‘或,常也。’《老子》曰:‘湛○似或存 。’河上公○《註》云ィ :‘或,常也。’●孔安國曰:‘此《易•恒卦》之辞也。言德無常,則羞辱承之也。’○子曰:‘不占而已矣。’此記者又引《礼記》孔子語,來證无恆○之惡也,言無恆人非唯不可作巫醫而已 ,亦不可○爲作卜筮 。= =亦不能占无恆之人,故云:‘不占而已矣。’《礼記》云:‘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恆,不可爲作卜筮,古之遺言与?龜与筮猶不知 ,而況於人乎?’是明南人有兩時兩語,故孔子兩称之,○而《礼記》、《論語》亦各有所錄也 。●鄭玄曰:‘《易》所以占吉凶也。无恒之人,《易》所不占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22:09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和,謂心不爭也。不同,謂立志各異也。君子之人千万,= =其心和如一,而所習立之志業不同也;○小人同而不和。’小人爲惡如一,故云‘同’也。好鬪爭,故云‘不和’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1 17:22:42


                  第30、31行“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龍谷大學藏吐魯番鄭注寫本“……如鄉人皆惡之何……惡之(人皆好之,多所好……善已,惡人惡已,善……)”,定州漢簡“子 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354……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囗之善者好之其不善  355……”,恢復碑“子贛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集解》孔安國曰:“善人善己,惡人惡己,是善善明,惡惡著。”《論衡•定賢篇》:“以朝庭選舉皆歸善爲賢乎?則夫著見而人所知者舉多,幽隱人所不識者薦少,虞、舜是也。堯求,則咨於鯀、共工,則嶽已不得。由此言之,選舉多少,未可以知實。或德高而舉之少,或才下而薦之多。明君求善察惡於多少之間,時得善惡之實矣。且廣交多徒,求索衆心者,人愛而稱之;清直不容鄉黨,志潔不交非徒,失衆心者,人憎而毀之。故名多生於知謝,毀多失於衆意。齊威王以毀封即墨大夫,以譽烹阿大夫。即墨有功而無譽,阿無效而有名也。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孔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曰:‘未可也,不若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夫如是,稱譽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賢也。善人稱之,惡人毀之,毀譽者半,乃可有賢。”《公羊》莊公十有八年何休《解詁》引:“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不若鄉人之善者善之,鄉人之惡者惡之。’”案:唐石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伯2597、斯3011、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鄉人皆惡之何如、其不善者惡之”;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作“鄉人皆惡之何如、其不善者惡之也”;應永十七年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鄉人皆惡之如何、其不善者惡之也”。

               皇侃《義疏》:“○子貢问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貢问孔子云:設有一人,爲鄉人共所崇好之 ,則此人如何。○子曰:‘未可也。’孔子不許,故云:‘未可也’。知所以未可者,設一鄉皆惡,而此人爲惡,与物同黨,故爲衆人共見称美,故未可信也。○‘鄉人皆惡之,如何 ?’既云皆好爲未可,故更问設其鄉之人皆共憎惡此人,則何如?○子曰:‘未可也。孔子亦所以未許者,設一鄉皆惡,而此人独爲善,不与衆同,故爲群惡所疾,故未可信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也。’向 既並云‘未可’,故此說其可之事是也ィ 。言若此人爲鄉人善者所好之○人ィ ,之人イ爲不善者所惡 ,如此則是善人者ィ ,乃可信也。●孔安國曰:‘善人善己,惡人惡己,是善=明,己善人 ,爲善人之所好,故是善=明也。●惡=著也。’○惡人ィ惡己 ,則非己惡,故是惡=著也。一通云:子貢问孔子曰:与一鄉人皆親好。何如?孔子○荅ィ云未可 。又问曰:举一鄉人皆爲疏惡 ,何如?孔子又 云未可。既頻 未可,所以故更爲說云 :不如擇鄉人善者与之親好,若不善者与之爲疏惡也。”
zqc4124 发表于 2016-1-22 21:03:02


             第31行“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集解》孔安國曰:“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釋文》:“難說,音悅。”《荀子•大略篇》:“知者明於事,達於數,不可以不誠事也。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案:唐石經、應永十七年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斯3011、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清原枝賢跋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難說也”;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伯2597、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難悅也”。
“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龍谷大學藏吐魯番鄭注寫本“……道不悅及其使人……”,定州漢簡“……人器之”,恢復碑“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器之”。《集解》孔安國曰:“度才而官之。”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斯3011、伯2597、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器之”;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大永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器也”。
第31、32行“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龍谷大學藏吐魯番鄭注寫本“……不以道則悅及其使人求備焉”,定州漢簡“小人難事也  356……人也求備焉  357”,恢復碑“小人難事也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皇侃《義疏》:“○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君子忠恕,故易事也。照見物理,不可欺詐,故難悦也。說音悅 。●孔安國曰:‘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此釈難悦也。君子既照識理深,若人以非道理之事來求使之悦,己則識之,故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此釈易事也。器,猶能也。君子既不貴責備於一人 ,故隨人之能而用之,不過分責人,故易事。●孔安國曰:‘度才而任官也。’○小人難事而易說。小人不識道理,故難事也,可以非法欺之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此釈易悦也。既不識道理,故雖不以道之事悦之,亦既悦之 。○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此解難事也。不測度他人器量,而過分責人,故難事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