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6 09:50 编辑 如何看待埃及历史? 古埃及历史以托勒密王朝为界限可分为三个时期: 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 前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305) 后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1956年) ①托勒密王朝时期以所谓“古希腊文献”为基础,而“古希腊文献”是文艺复兴之后伪造的。 因而,所谓“托勒密王朝的历史”不过是后世编造的亚历山大故事的续编而已。 ②前托勒密王朝时期,包括年表及各古代王朝是十九世纪西方学者以“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基础构造的, 而近代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并不可靠。 ③后托勒密王朝时期是古罗马、阿拉伯、土耳其、法国、英国等国家相继占领的时期, 并没有什么独 立的埃及人的历史。 剩下的就是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古遗址,算作未解之谜。{:soso_e127:} 可与美洲的金字塔进行比较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7 11:16 编辑 埃及的历史---从出现顺序来说 基*督教的埃及(《圣经》中的《出埃及记》) 阿拉伯的埃及(公元641年以降) 罗马的埃及(15世纪所虚构) 土耳其的埃及(16世纪以降) 托勒密的埃及(17世纪之后,晚于虚构的亚历山大故事) 法国的埃及(1799-1801年) 古埃及年表及古埃及诸王国历史的构造(19世纪所虚构) 英国的埃及(1882-1956年) 埃及的独*立(以“苏伊士运河事件”为标志) 层累造成之古史的典型案例---越是晚出,年代越久远 公元前后:罗马的埃及(15世纪所虚构) 公元前4世纪:托勒密的埃及(17世纪之后,晚于虚构的亚历山大故事) 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年表及古埃及诸王国历史的构造(19世纪所虚构)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0 16:49 编辑 “三重伟大”的古埃及“哲学神王”---赫尔默斯 在15世纪到16世纪之间,欧洲流行古埃及“三重伟大”的“哲学神王”---赫尔默斯的著作。 话说15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一位名叫马斯里奥•菲奇诺(1433-1499)的医学院学生以“翻译”为名、 在伪造、炮制《柏拉图全集》之际,说是从马其顿获得了古埃及哲学神王赫尔默斯的著作, 于是放下手中《柏拉图全集》的“翻译”工作,先行将赫尔默斯的著作翻译为拉丁文。 从那时开始,欧洲人崇拜古埃及“哲学神王”赫尔默斯达两百年之久。 “1460年,一位僧侣从马其顿来到佛罗伦萨,将一份希腊文手稿交给科西莫•美第奇(Cosimo de’Medici)公爵。 公爵遂将手稿交由斐奇诺(Marsilio Ficino)翻译成拉丁文。 手稿于1471年译成,后以《秘闻集》(Corpus Hermeticum)之名流传。 其后不久,出现了其他赫尔墨斯思想文献。 《秘闻集》不仅记录了斐奇诺本人的思想,也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思想。 因此,该书不久便有了西班牙文版、法文版和荷兰文版问世。”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9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19世纪以象形文字的破译为基础,认为古埃及最伟大的作品为《死亡之书》; 然而15、16世纪欧洲人对古埃及的认识则完全不同,当时是欧洲人伪造柏拉图哲学的时期, 因而以希腊文为基础、认定古埃及最伟大的作品为“赫尔默斯的著作”。 到了17世纪欧洲学者终于承认所谓古埃及“赫尔默斯的著作”其实也是伪作。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0 16:47 编辑 “三重伟大”何谓也? “三重伟大”指: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宗教家与伟大的圣王。 据说古埃及有大批哲学家,从这些哲学家中选出最优秀的作为祭司(宗教家), 再从祭司中选出圣王,圣王具有三重性格:哲学家、宗教家与政治家。 “斐奇诺等人相信,这份手稿年代极为久远,是研究三重伟大的墨丘利(Merecury Thrismegistus)的。 此人是一位埃及祭司,据说生活在比摩西晚几代的时代里。埃及人将他称为托特(Thoth,也作Theut), 希腊人将他称为「三重伟大」(Thrismegistus),即最伟大的哲学家、祭司和王。 斐奇诺认为,埃及人有从众多哲学家中选出一人为祭司,并从众多祭司中选一人为王的风俗。 斐奇诺还称上至毕达哥拉斯,下至柏拉图,都出自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之门。”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9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希腊文的“赫尔默斯” 拉丁文名称就是“墨丘利”。 |
谁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明人?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明者原来就是这位“三重伟大”的“赫尔默斯”。 希腊的“赫尔默斯”,在罗马神话里名为“墨丘利”, 在埃及则被称为“托特”(Thoth,也作Theut),据说他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发明者。 “在古希腊历史上,托特是埃及中部的一个地方神, 后来人们将托特与冥神欧西里斯(Osiris)联系在一起,认为托特是欧西里斯的秘书兼书*记。 通过这种联系,托特就被看做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以及一切与书写有关的科学的创始人。 赫尔默斯思想的信奉者也因此将「三重伟大」的赫尔默斯和语言联系了起来。”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10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3 11:09 编辑 最早出现的埃及象形文字铭文 “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前王朝的涅伽达文化Ⅰ、Ⅱ之交的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 最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铭文就是公元前3100年的那尔迈调色板上的文字。 象形文字通常刻在石碑上,或者寺庙和陵墓的建筑物的墙壁上,有时也出现在纸草上。 但是,后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集中于纪念碑上。”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第27-28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1版2010年11月4刷) 那尔迈调色板上的那些图画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那尔迈调色板就是公元前3100年的文物; 对此,中国的学者们完全是作为定论来全盘接受的。{:soso_e127:} 试问,果真如此吗? |
“纳尔迈调色板”是什么东西? “1898年,英国埃及学家詹姆斯•奎贝尔和弗雷德里克•格林 在上埃及的赫拉康波里斯一个早期神庙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块绿灰色的石板…… 像罗塞塔石碑一样,这个石刻,即纳尔迈调色板,对古埃及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位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参观,人们最先看到的展品之一就是纳尔迈调色板。 它是一块绿色石板,呈盾形,高63厘米,正反两面都刻有浅浮雕装饰。 人们一般认为纳尔迈调色板出现在公元前4千纪的最后一个世纪。” (伊恩《重构古埃及》双语版第197-198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原来,“纳尔迈调色板”乃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文物,为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2 01:39 编辑 “纳尔迈调色板”出现时间、发现地点并无定论 学术界对于“纳尔迈调色板”出现的时间和发现的地点并无定论,20世纪西方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在《法老前的埃及》一书中,美国史前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夫曼概述了奎贝尔和格林如何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不幸的是,我们甚至不能确定这个最生动的证据「纳尔迈调色板」来自何处。…… 从格林的考古日记看,它好像在离「大宝藏」一两米处被发现的, 格林在1902年发表的报告中提到,它很显然是在前王朝末期的地层中发现的, 这使得纳尔迈调色板的年代回溯到了上下埃及统一(即公元前3100年)前的一两代。 但两年前在奎贝尔发表的关于赫拉坎康波里斯的第一份报告中, 纳尔迈调色板被认定发现于「大宝藏」区,这使得它出现的时间被推迟到了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30-前1785)。” (伊恩《重构古埃及》双语版第220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实际上古埃及年表所谓前王朝或中王国的分期都是十九世纪西方学者根据虚假资料编造的,并无实际意义。 |
调色板上的图案并非文字{:soso_e114:} 纳迈尔“调色版正面描绘有两只狮头怪兽(serpopards), 它们的长颈交织在一起,分别被两名蓄着络腮胡的男子用带子拴着。 类似这对怪兽的成对对称「驯兽」似乎来源于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图像,或许也包括埃兰的图像。 但是在埃及,这些驯兽可能代表着上下埃及的武力统一,这是整个法老时期埃及艺术与文献的主题。 两头怪兽缠绕在一起的颈部形成的圆环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凹处,也叫浅盘, 它可以用来磨制描绘眼镜的颜料(这是这些调色板的本来用途), 但是我们不清楚像纳尔迈调色板这么重要的仪式用品是否真的用来磨过颜料。 像这样造价很高的仪式用具可能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实用功能,因为它们是献给赫拉康波里斯神庙的贡品。 在类似的其他仪式用调色板上,圆形凹槽可能会中断调色板的画面,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试比较同样由奎贝尔和格林在赫拉康波里斯发现的「双狗调色板」,其正面也有两头长着长颈的狮子, 但是凹槽只是位于脖颈之间,而不是由脖颈相交形成(或者比较「战士调色板」, 其中的凹槽位于一排俘虏中间,割断了画面)。” (伊恩《重构古埃及》双语版中译文第198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很显然,所谓各种调色板上的这些图案,分明是图画、哪里是什么文字。 |
“埃及象形文字”的说法晚出{:soso_e114:} 早期欧洲人所认知的“人类最早语言”的观念不是埃及语,更没有“埃及象形文字”的说法。 “根据《圣经》(《创世纪》2:19-20),许多欧洲人相信上帝曾赋予亚当一种纯洁、准确和极为简单的语言。 这种语言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lingua Adamica、lingua humana和the Primitive Language。 人们认为,亚当的所有后代,也就是所有人类最初所说的就是这种语言。”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178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后来欧洲人伪造《希罗多德历史》,称埃及文字为「圣体文字」和「俗体文字」,也没有所谓“埃及象形文字”的说法。 “在写算的时候,希腊人是从左向右运笔,但埃及人则是从右向左运笔的; ……他们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一种叫做「圣体文字」,另一种叫做「俗体文字」。”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中译本上册第12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 “埃及象形文字”的概念,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将中国的汉字的信息系统的带到欧洲之后。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3 13:04 编辑 关键人物:十七世纪的欧洲“古文字学”大师---基歇尔 欧洲没有古文字,却在十七世纪出了一位古文字学大师。 这位大师就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1-1680),本来是来自罗马的一名耶稣会士, 在学术史上以欧洲早期的“汉学家”知名,在十七世纪竭力推崇“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正是这位“汉学家”。 当时流行的是古埃及“三重伟大”的赫尔墨斯神智论,没有人懂得“古埃及象形文字”, 基歇尔在通过来华传教士接触中国文字的过程中,感悟到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 于是联想到无人能识的古埃及“图画文字”,提出了中国文字源于古埃及“图画文字”的学说。 “基歇尔将中国人发明语言的时间定在《创世纪》第6-9章中挪亚洪水之后的300年。 基歇尔认为在这段时间里,挪亚的后代统治了全世界所有的地区(《创世纪》9:18和10:1-2)。 根据基歇尔的观点,「伏羲皇帝」是文字这项「技艺」的发明人, 他把文字教给他的后继者,这些后继者都是挪亚的后人。 在这里基歇尔看到中国历史和《圣经》历史是吻合的。 在对《创世纪》第10章的分析中,基歇尔提到了含(Ham)。 含是挪亚三个儿子之一,他从埃及将他的部落向东迁到波斯,然后又进入大夏(Bactria)。 基歇尔认为「大夏王琐罗亚斯特」(Zoroaster)就是含。 含从大夏将移民团派往中国,基歇尔把中国看做地球的尽头,因为它代表了世界上最后一块适合居住的土地。 ……基歇尔说含有一个儿子名叫Nesraim,即麦西(Mizraim)(埃及), 他有一个参谋叫三重伟大的墨丘利(Mercurius Trismegistus)(即赫尔墨斯), 基歇尔称此人为‘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发明者’。”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143-144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对基歇尔来说,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 例如中国的宗教,并不是世界另一头冒出来的全新的信仰。 它们是从埃及和希腊宗教中得来的。 汉语也不是中国的独创, 因为基歇尔说汉字显示出与埃及象形文字一样的演变原理, 因此是从埃及象形文字得来的。”(同上第142页) 这在今天看来也许觉得好笑,而基歇尔的学说代表当时欧洲最高学术水准,受到人们的景仰。 “他的结论在当时却是受到尊重的。”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144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5 20:33 编辑 这位十七世纪的欧洲“古文字学大师”,既然竭力推崇“古埃及象形文字”, 想来一定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研究有什么建树吧! 谁知,这位“古文字学大师”通过毕生的努力,只读出了一个埃及字符! “基歇尔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就对埃及文字感兴趣,他的《埃及的俄底浦斯》(Oedipus Aegyptiacus,1652)和 《埃及语言之复原》(Lingua aegyptiaca restitute,1643)在《中国图说》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随着早期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发展,埃及象形文字就渐渐无人能够读懂了。 因此,基歇尔试图译解的象形文字是一门深奥的语言。 他从科普特语(Coptic language)着手,开始研究古埃及文字。 他假设科普特语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基歇尔还有一个正确的地方,就是他认为象形文字记录了语音信息。 然而,除了一个字符,基歇尔基本上没能解读出埃及象形文字……”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中译本第146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号称古文字大师,经过毕生努力,只读出一个字符。试问:一个字符如何能读通一种语言……{:soso_e120:} 不要笑!今天学术界以商博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古埃及历史学体系,与基歇尔相比差远了!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3 16:45 编辑 基歇尔说:赫尔墨斯是神学之王子和哲学之父亲{:soso_e114:} “耶稣会士学者阿塔纳西乌斯•基切尔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士之一,在1652年写道: 赫耳墨厮•特里斯美基斯图斯是埃及人, 他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从而变成了埃及神学和哲学的王子和父亲, 是埃及人当中最早和最古老的人,并首先严肃地思考神圣事务, 还为了永恒地保留其观点而将其铭刻在耐久的石头和巨大岩石上。 从这以后,俄耳普斯、缪斯、莱纳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欧多克索斯、 巴门尼德、梅里苏斯、霍默、欧里庇得斯和其他人才正确地了解了神和神圣事务。” ([美] 詹森•汤普森《埃及史---从原初时代至当下》中译本第132页,商务印书馆 2012年7月第1版) 基歇尔或译为基切尔,赫尔墨斯或译赫耳墨斯。 |
古埃及象形文字数量知多少? “在截至希腊时期的古埃及文中,目前已发现了两千四百多个象形符号。 如果连变体字也算进去,尤其是加上创造力惊人的托勒密时期的变体字,数量甚至可多达七千。 不过,在中古埃及文、语言、和经典文学中反覆出现的符号,数量其实并不超过七百。” (马利林纳•贝特罗《图说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译本第19页,台*湾枫书坊文化出版社2013年11月初版) “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我们概括其形体特征,习惯于把它称为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文「象形文字」(ίερογλύφος)一词最早由亚历山大的克利门特(公元2-3世纪)使用的, 它是由ίεροs(神圣的)和γλοφω(雕刻)形成一个复合词。 克利门德把它称为在石头上雕刻的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描绘具体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各种符号组成的, 最经常使用的符号大约共700个,到罗马时代增长到5000多个。”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第27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4月第1版2010年11月4刷) “古埃及象形文字”乎?“罗马象形文字”乎? 据以上说法,古埃及文最常用的象形符号约七百个,到罗马时代增长到了五千多个。 原来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本来只有几百个字符; 到罗马时代却发展到了数千个字符,这样一来,岂不可以说是“罗马象形文字”了!{:soso_e120:}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4 11:21 编辑 以中国文字的历史来衡量 古埃及象形文字字符:常用700,晚期(罗马时代)5000; 中国文字字数,汉代许慎说文540(初文), 解字9300(孳乳)。 中国文字的历史,虽然有初文、孳乳之别,但在其演进过程中, 初文随时孳乳产生指事、会意、形声的合体字, 并没有初文几千年不变,到了晚期突然出现大量孳乳的情况。 可见古埃及几千年间只有几百个字符,而到了罗马时代一下子出现几千个字符, 这样的情况不符合文字演进的规律。 何以见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说法不是在《说文解字》流传欧洲之后才出现的呢!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soso_e120:}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4 19:09 编辑 古埃及人如何耕种? 西方“历史之父”如是说:“现在让我再说一下埃及人本身的情况如何。…… 现在必须承认,他们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包括其他埃及人在内, 都易于不费什么劳力而取得大地的果实, 因为他们要取得收获,并不需要用犁犁地,不需要用锄掘地,也不需要做其他人所必需做的工作。 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 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soso_e114:},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他们是用猪来打谷{:soso_e114:}的,然后把粮食收入谷仓。” ([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中译本第11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6月第1版) 1.土地是上天给的(尼罗河的赠予); 2.灌溉靠的是河水自行泛滥; 3.耕耘靠猪。人只要播下种子,猪会自己将种子踏入土地; 4.打谷子也靠猪。埃及农夫只需收谷入仓便万事大吉了。 这算是什么耕作法,不过是近代欧洲典型懒汉思想的流露。{:soso_e120:}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20 19:05 编辑 “赫尔默斯”在阿拉伯就是伊斯兰先知“易德里斯” “在伊斯兰教中,赫尔默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被神话即历史化并与《古兰经》中的诚挚先知易德里斯(Idris)等同。 同样在这一传统中,他被视为「哲学家之父」和「被三重赐予智慧的人」。 在其它伊斯兰传统中,他被视为三个圣人, 一个生活在大洪水之前的埃及, 两个生活在大洪水之后:一个来自巴比伦,另一个也来自埃及。 他被视为发明了所有艺术和科学的文化英雄,尤其是天文学、占星术、医学和魔术。 而且,虽然有人可信地论证认为他或埃及在早期伊斯兰教中的影响大致在这些领域, 但还有一种早期伊斯兰哲学的赫尔默斯神智论没有被深入研究,部分无疑是因为有关文本极端费解。” ([美]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构造古希腊1785-1985》中译本第130页,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7月)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5 20:38 编辑 “象形文字”高于“字母文字” “1419年,一本《象形文字集》(Hieroglyphika),5世纪末关于埃及象形文字的著作, 上埃及人何拉波罗(Horapollo)著,被带到意大利并得到翻译。(Ganliner[1927.p.11]) 作者综合了对若干种符号的正确解释和‘那些意义的最古怪的寓言的原因’。 这本书非常受欢迎,它肯定了埃及象形文字是各种神秘的手写体,比字母文字要高等, 因为其符号内部压缩了丰富的意义,又不为世俗语言的语音所累。 总之,埃及象形文字及其所包含的谜语在15世纪初变得非常重要; 例如,参见伟大画家、建筑家和艺术理论家莱昂内•巴蒂斯塔•阿尔贝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 制作的著名徽章,描写明显埃及的带翅膀的眼睛。 阿尔贝蒂有时被认为是未受污染的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 ([美]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构造古希腊1785-1985》中译本第136页,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7月) 按:所谓5世纪末《象形文字集》(Hieroglyphika)是一部伪作。 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时既没有象形文字的概念,也没有人懂得古埃及象形文字。 而意大利艺术家阿尔贝蒂的画风、技法来源于中国。(另文详述) 不过,这里有一句话是正确的,即“象形文字比字母文字要高等”。 |
“三重伟大”赫尔默斯文献出世的另一版本 “大约1460年,一个僧侣从马其顿带了一份希腊文手稿到佛罗伦萨, 他是科西莫•迪•美第奇雇用的为他收集手稿的许多代理人之一。 这一手稿包含一份《赫耳墨斯作品》。 ……虽然柏拉图的手稿已经收集完毕,等待翻译, 但科西莫命令斐奇诺把柏拉图放在一边, 在迻译希腊哲学家之前立刻翻译赫耳墨斯•特利斯墨吉斯忒斯的作品。 ……埃及在希腊之前;赫耳墨斯比柏拉图要早。 文艺复兴时期尊敬古代……认为那最接近神圣的真理, 这要求《赫耳墨斯作品》比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会饮篇》要先行翻译。” (Yates[1964,pp.12-14];她选择《会饮篇》或《理想国》的例子有时代错误。 文艺复兴时期和古代晚期一样,柏拉图最有名的文本是《蒂迈欧篇》, 这一文本与前两者不同,明确地指示了埃及智慧。) ([美]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构造古希腊1785-1985》中译本第137页,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7月) 斐奇诺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学过几天希腊语(君士坦丁堡地区语言),就可以翻译“古希腊语古文献”。 实际上正是这位医学院的学生在科西莫•迪•美第奇的指使下,伪造了全部所谓《柏拉图的著作》。 在柏拉图的著作出笼之前,据说先行翻译了这本《赫耳墨斯作品》,据说是从“古希腊语”翻译为拉丁语的。 一位医学院的学生,一个人不知他是从哪里学来“古希腊语”的, 两千年之前的“古希腊的哲学概念”又如何可能通过君士坦丁堡地区语言迻译为拉丁语? 进而,古埃及象形文字时期的概念,如何可能通过希腊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 并经这位医学院的学生“翻译”为拉丁语? |
西方人编造“古埃及文明”的故事,是为了伪造“古希腊文明”之目的 欧洲的世界史本来是以《旧约》的故事为框架的。 在所谓“文艺复兴时期”初步大规模接触到中国文化, 几百年间在不遗余力地尽剽窃之能事的同时,编造一个来源于“古希腊”的故事; 其间,在耶稣会士较深入地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后, 发现《旧约》的历史观从时间上来说站不住脚, 于是通过伪造古埃及年表的形式,不断将古埃及的历史推向更远的过去…… 萨依德指出:“无论从艺术、科学、政府等方面过度饱和的意义来看, 埃及的角色就是在舞台上不断成为各种具世界史意义的「行动」的对象。 一个起源自现代欧洲的世界新霸权,只要攻下埃及,就很自然地可借此向世界展示力量, 合法化他们的侵略行为,写下殖民的历史。 一旦攻下埃及,这个非洲国家的命运就和整个欧洲结合在一起。 此外,一旦进入埃及,昔日欧洲最远古的祖先不过是荷马、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柏拉图、毕达哥拉斯, 现在则可追溯到更古老的东方先贤。 简言之,东方存在的价值,不在和现代欧洲现实世界接轨, 而在与欧洲遥远的过去相联接的价值。 这就是我所提到过的,一个纯粹的例子: 西方看东方世界的那种「文本式」、「宏观系谱式」(schematic)的态度。” ([美]爱德华•萨依德《东方主义》中译本修订版第120-121页,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100年2月) |
西方学者为何急于推早埃及、西亚的“文明史”呢? 记得林明先生 在大约六、七年前对笔者说: “现代欧洲人通过所谓考古学不断推早埃及、西亚文明史的年代,实际上为的是对抗中华文明史。 西方没有文明史,急需要编造一个悠久的文明史。”信然。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20 19:08 编辑 所谓的“大一统的法老埃及”得不到考古学上的证明 据说统一的法老埃及王国,由上埃及与下埃及构成。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埃及王国”却得不到考古学上的证明。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三角洲一直未给我们提供法老埃及时代的历史证据。 ……考古学关于三角洲方面的记录却开始出现空白。 由于对这一时期的三角洲缺少相应的资料(无论其确凿与否), 使我们的推测工作很难设想出法老埃及地区文明诞生的前提。”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译本第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汤因比说:“我们关于法老埃及文明史的大部分考古学遗存却也是在上埃及,而不是在三角洲地区发现的。” 对此,汤因比提出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上埃及的气候更适于保存人类的作品,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则对此不利, 虽然整个三角洲地区降雨量稀少(其极西北地区除外),但在这一纬度上,空气仍不如上埃及干燥。” 第二,“在三角洲地区,法老时代的遗迹都被掩埋在深不可测的冲积层之下; 在冲积层之上,也就是在法老时代绝大多数的城镇遗址的上面,又建起了许多现代的城镇。” 然而,上述原因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现了许多埃及史前遗存, 如果说法老埃及时代的遗迹都被掩埋在冲积层之下,那么三角洲地区埃及史前遗存应当更在法老遗存之下。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为我们提供了埃及史前时代的证据。 俯瞰着冲积盆地的上埃及高原上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与它遥遥相望, 位于三角洲西部高原上的迈里姆德,也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从这里望去,三角洲上部地区尽收眼底。”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译本第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而上埃及的考古遗址,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埃及帝国的遗存,不过是非洲先民们的原始聚落, 最多不过是类似于地中海沿岸常见的所谓小型“城邦”聚落遗存,并不反映所谓大一统的法老埃及的历史。 |
举例:英、美、日、德、意中小学指定书目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❶•文明的滥觞》2005年版 关于法老埃及,请看西方小学历史教科书如何说: 早王朝时期的统一 约公元前2900年,两个敌对的独*立王国分别在这两个地区发展起来。 据传统说法,在早王朝时期,上埃及的统治者纳尔迈(Naemer)征服了尼罗河三角洲, 将两个王国统一起来,并在原来两国的边境上建立了强大的新都孟菲斯。 公元前2900年左右,阿哈(Aha)开始统治第一王朝。 上、下埃及的分合 在整个埃及的历史中,上、下埃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情况反复出现。 只要中心政权开始衰落,那么这两个地区就会竭尽全力争取它们各自的独*立。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编著《文明的滥觞:从人类起源到最初的伟大帝国》中译本第7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考古学里哪里有下埃及的影子?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8 10:53 编辑 诸玄识兄回帖:http://www.yuandao.com/thread-55431-4-1.html 这好像写的是当时欧洲的农业状况。提供重要佐证如下 罗伯特•坦普尔说:在诸多的中国农业技术西传之前,亦即在18世纪之前,欧洲的农业是很原始、绝望的。 出处:Robert Temple, Joseph Needham: 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Prion, 1998, p20and 27.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8 14:24 编辑 谢玄识兄提供宝贵资料! 欧洲人对于自身没有文明历史的焦虑,可以理解。 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可能是《风月好逑传》)时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 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即外部的自然是始终与人物生活在一起的。” 歌德认为这部小说并不是中国最优秀的小说中的一部, “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时候就有这类作品了。” (《歌德谈话录》) “威尼斯人基本上是一群难民的后代,在他们胼手胝足,靠着制盐、贸易与融资,成为富甲一方的海上共和国之后,觉得这座城市没有圣人,难免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西元八二八年,两名威尼斯商人打听到基*督宗教四大福音作者之一的使徒圣马可遗骸存放在埃及的亚力山卓港,于是连哄带骗(或者好听地说,运用智慧)将遗骸偷运回威尼斯,获得全城热烈的欢迎,随后兴建了这座兼具陵寝与教堂意义的建筑;从此以后,代表圣马可的「飞狮」(或「翼狮」),也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 《威尼斯共和国的故事》导读三,工头坚Ken Worker《海国威尼斯的魅力》,威廉•麦克尔尼《威尼斯共和国的故事》,广场出版社,台*湾新北市2012年6月) 威尼斯是欧洲最早开化的地区,工头坚对威尼斯人的这段描述,道出了欧洲人伪造“古典历史”及虚构“文艺复兴”概念的集体心理。 |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 梁启超 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逝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 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 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在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置身世界第一关键之津梁。 胸中万千块垒突兀起,斗酒倾尽荡气回中肠, 独饮独语苦无赖,曼声浩歌歌我二十世纪太平洋。 巨灵擘地铓鸿荒,飞鼍碎影神螺僵, 上有抟土顽苍苍,下有积水横泱泱, 抟土为六积水五,位置错落如参商。 尔来千劫千纪又千岁,倮虫缘虱为其乡。 此虫他虫相阋天演界中复几劫,优胜劣败吾莫强。 主宰造物役物物,庄严地土无尽藏。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1)邻相望(2), 厥名河流时代第一纪,始脱行国成建邦。 衣食衎衎郑白沃,贸迁仆仆浮茶粮, 恒河郁壮殑迦长,扬子水碧黄河黄, 尼罗埃及河名一岁一泛滥,姚台蜿蜿双龙翔(3)。 水哉水哉厥利乃尔溥,浸濯暗黑扬晶光。 此后四千数百载,群族内力逾扩张, 乘风每驾一苇渡,搏浪乃持三岁粮(4)。 就中北辰星拱地中海,葱葱郁郁腾光镵, 岸环大小都会数百计,积气淼淼盘中央。 自馀各土亦尔尔,海若凯奏河伯降。 波罗的与阿刺伯,西域两极遥相望; 亚东黄渤谓黄海、渤海壮以阔,亚西尾闾身毒洋(5); 斯名内海文明时代第二纪,五洲寥邈殊中央。 蛰雷一声百灵忙,翼轮降空神鸟翔(6), 咄哉世界之外复有新世界,造化乃尔神秘藏。 阁龙(7)归去举国狂,帝者挟帜民赢粮, 谈瀛海客多于鲫,莽土倏变华严场。 朅来大洋文明时代始萌蘖,亘五世纪堂哉皇。(8) 权力渐夺西海(9)席,两岸新市星罗碁布气焰长虹长。 世界风潮至此忽大变,天地异色神鬼瞠; 轮船铁路电线瞬千里,缩地疑有鸿秘方; 四大自由(10)塞宙合,奴性销为日月光; 悬崖转石欲止不得止,愈竞愈剧愈接愈厉,卒使五洲同一堂。 流血我敬伋顿曲(11),冲锋我爱麦寨郎(12)。 鼎鼎数子只手挈大地,电光一掣剑气磅礴太平洋。 太平洋!太平洋!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张肺歙地地出没,喷沫冲天天低昂, 气吞欧墨者八*九,况乃区区列国谁界疆。 异哉!似此大物隐匿万千载,禹经亥步无能详, 毋乃吾曹躯壳太小君太大,弃我不屑齐较量。 君兮今落我族手,游刃当尽君所长。 吁嗟乎!今日民族帝国主义正跋扈,俎肉者弱食者强, 英狮俄鹫东西帝,两虎不斗群兽殃; 后起人种日耳曼,国有馀口无馀粮, 欲求尾闾今未得,拚命大索殊皇皇; 亦有门罗主义北美合众国,潜龙起蛰神采扬, 西县古巴东菲岛,中有夏威八点烟微茫, 太平洋变里湖水,遂取武库廉奚伤; 蕞尔日本亦出定,座容卿否容商量。 我寻风潮所自起,有主之者吾弗详, 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水银钻地孔乃入,物不自腐虫焉藏。 尔来环球九万里,一砂一草皆有主,旗鼓相匹强权强, 惟馀东亚老大帝国一块肉,可取不取毋乃殃。 五更肃肃天雨霜,鼾声如雷卧榻傍, 诗灵罢歌鬼罢哭,问天不语徒苍苍。 噫嚱吁!太平洋!太平洋! 君之面兮锦绣壤,君之背兮修罗场, 海电兮既设,舰队兮愈张, 西伯利亚兮铁道卒业,巴拿马峡兮运河通航, 尔时太平洋中二十世纪之天地,悲剧喜剧壮剧惨剧齐鞈鞺。 吾曹生此岂非福,饱看世界一度两度为沧桑。 沧桑兮沧桑,转绿兮回黄, 我有同胞兮四万五千万,岂其束手兮待僵。 招国魂兮何方,大风泱泱兮大潮滂滂。 吾闻海国民族思想高尚以活泼,吾欲我同胞兮御风以翔, 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飏。 海云极目何茫茫,涛声彻耳逾激昂, 鼍腥龙血玄以黄,天黑水黑长夜长, 满船沈睡我徬徨,浊酒一斗神飞扬, 渔阳三叠魂憯伤,欲语不语怀故乡。 纬度东指天尽处,一线微红出扶桑, 酒罢诗罢,但见寥天一鸟鸣朝阳。 写于1900年1月30日午夜 注释 1. 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2. 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3. 姚弗里士河、台格里士河皆安息大河名。 4. 《汉书•西域传》言渡西海不得风,或三岁乃达。西海即地中海也。 5. 谓印度洋 6. 哥仑布初到美洲,土人以为天神,见其船之帆谓为翼也。 7. 日本译哥仑布以此二字。 8. 其时西洋谓大西洋。 9. 谓地中海。 10. 谓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为自由、出版自由。 11. 觅得檀香山、澳大利亚洲者,后为檀岛土民所杀。今名詹姆斯•库克。 12. 以千五百十九年始绕地球一周者。今名麦哲伦。 据说“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来源于这首歪诗。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9 10:42 编辑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 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注意,除了印度和埃及之外,对于另外两大文明古国, 一个是中国、梁启超使用了“支那”一词,这表明了他的文化立场; 另一个是“安息”,则是一个来自中国文献的概念。 梁启超自己注解说:“侯官严氏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按:今日“小亚细亚”指土耳其。 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又称安纳托利亚半岛(Anatolian Peninsula),亚洲西部的半岛,位于土耳其境内。 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主要由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组成。 在历史上,“小亚细亚”是欧洲 “东方”概念的一个过度时期的形态,泛指西亚地区。 下文中“姚台蜿蜿双龙翔”句,注:“姚弗里士河、台格里士河皆安息大河名。” 可知梁启超这里的“安息”,所指当为两河流域。 梁启超这里使用“安息”概念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说明梁启超本人的历史知识比较粗糙,分不清西亚诸国的地理关系; 第二,说明当时尚未形成明晰的“古巴比伦文明”的概念。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9 19:24 编辑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教育界西方历史知识之来源 梁启超为西化的教父,以他为代表在二十世纪告诉国人的西洋古典历史知识, 不过是近代以来西方学者所伪造的“古典历史”而已。 其代表作就是梁启超父子所译、英国赫伯特•乔治•韦尔斯所著《世界史纲》(THE OUTLINE OF HISTORY)。 赫伯特•乔治•韦尔斯何许人也? 他并不是什么历史学家,不过是一个记者,该书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赶出来的通俗作品。 赫•乔•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任教于伦敦大学, 曾在赫胥黎的实验工作,后转入新闻工作。 1918年他尝试编写本书,于1920年初版。其后几经修订再版。 迄今已重版三十余次,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 韦尔斯以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 著名的有《时间机器》、《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 他还是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 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等大量作品。 韦尔斯一生创作了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该书中译本最初由梁启超指导自己的儿子梁思成译为语体文并进行校阅, 其后由一批新文化运动的追随者(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再次翻译为现代汉语, 通过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不断再版、重印,以知识传播的方式,向国人灌输 “世界历史”知识。 国人对这位英国小说家、记者所写的这部通俗历史作品顶礼膜拜,奉为神明……{:soso_e127:} 《汉译世界史纲》是国内最早的中文译本,也是民*国时期最为通行的世界史教材。 译校者汇集了梁思成、向达、黄静渊、陈训恕、陈建民、梁启超、秉志、 竺可桢、任鸿隽、傅运森、徐则陵、何炳松、程瀛章、朱经农、王云五等当时第一流的专家学者, 译工精致,文词清顺,堪与原书比美。 梁启超说:“此书虽号称儿曹所译,实则无异我自译(亦可谓私爱厥子,借此教授), 因其书为文学的,故吾于行文特加注意,往往竟半日仅改千字耳。 吾改时置译者于旁,疑辄阅之,自信此改本可谓信达雅兼备矣。” 中国著名史学家、世界史学科主要奠基人吴于廑(1985)说: “我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由西方引进的世界历史,是十几岁的时候, 在一个偏僻小邑里见到英国韦尔斯《世界史纲》的中译本。 这部书的翻译起初由梁启超倡议,梁思成等初译,后来又由向达等据新版改译。 梁、向等人是我国学术界杰出的、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眼力确实非凡。”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19 14:42 编辑 十九世纪发现“两河流域文明”的传奇 如前所述,所谓“埃及文明”不过是欧洲学者们的虚构。 尽管如此,对于埃及来说,在十九世纪的尼罗河流域还可以见到许多“古代遗迹”; 而在两河流域、作为欧洲的冒险家的旅游者们除了见到一望无际的平原以及平原上的几座土山之外,见不到其它东西。 正是在这样的地方,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们竟然“发掘”出了一个消失已久的古代文明世界…… “关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现,甚至更加动人听闻。 在尼罗河流域还一直可以看到已经消逝的伟烈丰功的无数遗迹, 而美索不达米亚则辽远而又不易到达,冒险的游历者除平原上的几堆土山外,找不到什么东西。 一个消逝了的世界,又是由于语言学家和发掘者的共同努力而被发现了。” ([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下册712-713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
本帖最后由 朝千里 于 2014-11-20 19:03 编辑 “巴比伦古文明”是一个二十世纪的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支撑“巴比伦古文明”的核心物件《汉谟拉比法典》是二十世纪初“发现”的, “巴比伦古文明”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关系密切, 可以说正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证明了一个“巴比伦古文明”的存在。 “从发现记载洪水的圆柱形土器以来,再也没有象《汉穆拉比法典》的发现那样轰动全世界; 法典是在1901 年由雅克•德•摩根在苏萨地方发现并由雪尔译出的。 这块闪长岩石高八英尺,刻有二百八十二条法律。 这个法典象摩西法典那样致密,突然展示出一个复杂而又精美的古文明。 在逐出埃兰人以后,汉穆拉比,即巴比伦第一王朝的最大统治者,合并北方和南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 他希望实行统一的法律,所以颁布了冠上他名字的法典。” ([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下册718-719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从发现记载洪水的圆柱形土器以来,再也没有象《汉穆拉比法典》的发现那样轰动全世界; 法典是在1901 年由雅克•德•摩根在苏萨地方发现并由雪尔译出的。 这块闪长岩石高八英尺,刻有二百八十二条法律。 这个法典象摩西法典那样致密,突然展示出一个复杂而又精美的古文明。 在逐出埃兰人以后,汉穆拉比,即巴比伦第一王朝的最大统治者,合并北方和南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 他希望实行统一的法律,所以颁布了冠上他名字的法典。” ([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译本下册718-719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