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道德经》迄今最正确版本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08-10-10 10:16| 查看数: 32064| 评论数: 47|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0 编辑

《道德经》
第一篇、道
第一章、何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二章、道与万物
一、贼  神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恍惚。
二、贼  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贼  命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四、贼  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五、贼  物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二篇  法   道
第一章、为何法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第二章、法道总则
一  以德为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二  德以道为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三  失道之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第三章  天 道

一  天  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功遂身退,天之道!
二  天  杀
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三  天  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四:修   身
         
〈一〉巧 拙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夫前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火 生 于 木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三〉机 在 于 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四〉至 静 性 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五〉禽之制在气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第 四 章  自然之道
一:自然之本
〈一〉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二〉静 之 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三〉静 之 性
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常无名,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长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二: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二〉心 善 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古之极。
〈三〉与 善 仁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七〉动 善 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总 结   水 之 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五章  人 之 道
我有三宝,恃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一:慈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卫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极?是以圣人犹难云。
二: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久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三:不敢为天下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三篇 法道之难
第一章  再 说 道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第二章 学道之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三章  道 之 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章  叹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补充内容 (2021-1-17 10:24):
道与万物~~~~就是道与德的关系。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12 銀子 +32 功勛 +1 收起 理由
巨龙 + 10 + 20 我很赞同
東華道醫 + 2 + 12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10 10:35:18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1 编辑

世人研究《道德经》,大多走老庄列子的玄学思路,却为意识到走的是下坡路,就像跳入支流中去解释主流一样,难得全貌;也有《易》《老》并参的,但以儒家解易,研究道家经典,只能是寻章摘句,牵强附会而难得要领;我解老,是力图看老子学过什么,他的思想根源在那里作为基点来进行的。
《阴符经》、《道德经》次序混乱,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是道家所特有的入门一关,《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提纲,二者同来源于《易经》。欢迎指教!


东门望雪 发表于 2008-10-10 11:02:30

一点看法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2 编辑

一、目前最普遍的看法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证可考。由此可见德经重要性,但楼主是以道经为主线,基本忽略德经,或是将德经纳入道经。
二、阴符经作者更是传说中的人物,比老子更加虚无飘渺,很明显系后人伪作,以此作为《道德经》总纲,明显不妥。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11 09:22:52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2 编辑

一、目前最普遍的看法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证可考。由此可见德经重要性,但楼主是以道经为主线,基本忽略德经,或是将德经纳入道经。
二、阴符经作者更是传说中的人物,比老子更加虚无飘渺,很明显系后人伪作, ... [/quote]
谢谢先生的探讨!
1:道前德后,是通行本,更有证可考。只是两者都解决不了“道”既然有“夷希微”的特点,那如何掌握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德”才能感悟出来,道德是一体的。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15 09:29:47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3 编辑

盲人摸象,何时完呢?


東華道醫 发表于 2008-10-17 20:31:42

回复 5# 张无屮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4 编辑

关注久矣,经多回味,可细思量。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18 10:10:09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5 编辑

关注久矣,经多回味,可细思量。 [/quote]
谢谢关注,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国学 发表于 2008-10-25 12:49:10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6 编辑

何谓最正确?还请先生指点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26 10:11:43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6 编辑

何谓最正确?还请先生指点 [/quote]
迄今为止的所有版本,都是论据。


cjx3721 发表于 2008-11-1 07:57:13

何謂最正確?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7 编辑

不知先生之文出自何處?何以說其最正確?鄙人愚昧,請賜教!


chmwyy 发表于 2008-11-1 16:29:05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5-3-27 14:58 编辑

这个版本跟自己所看过的区别也太大了,不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1-3 17:40:54
steveyd 发表于 2008-12-4 09:39:14
如果能在先秦的墓穴中发现一份石刻的就好了!
steveyd 发表于 2009-1-30 23:04:10
是原创,请参考。?????
刑世 发表于 2009-10-25 16:25:13
原创?!才人???
刑世 发表于 2009-10-25 16:26:48
可以借鉴!不过最通用的还是王弼本版本,也是最常见的……
aha79 发表于 2012-5-3 19:52:09
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周易〉,或是〈论语〉,他们都是先秦文献,那时的人们同一个时代,都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否则他们不可能相互勾通,只是他们的角度不同、理念不同而其理论有别。故而读先秦文献要先找到他们共同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内涵在所有先秦文献中,但在〈周易〉中最明显,因为〈周易〉“经*文”中有卦有辞,易于解读。换言之,要读懂〈道德经〉,首先就要搞懂〈周易〉的解卦系辞方法。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5-4 06:20:53
上述观点是我的学习体会的一部分,马上就基本完稿了,到时还请多多指教。

目录
第一卷:《周易》不符合《易经》思路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第一篇:大智《阴符经》
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第三卷:《庄子》实质
前言
第一篇:混乱的郭象版《庄子》
第二篇:郭象版《庄子》整理
第三篇:《列子》实质
第四篇:郭象《庄子》与刘向《列子》的融合
第五篇:魏牟原始《庄子》
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第四卷:杂篇
第一篇:批驳《太一生水》
第二篇:学习《道言浅近说》
第三篇:《简白》胜《厚黑》
第四篇:与傅佩荣先生商榷《向老子问道》
第五篇:由《辩论学》看《庄子》的诡辩术
第六篇:郭店竹简本不符合《老子》整体思路
第七篇: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哲学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5-4 18:49:29
“最正确”不是自我标榜的,要使这个结论成立不仅立论者需要广泛、深入而严谨的论证,还得需要经得起任何质疑。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5-4 18:55:48
《老子》的版本历经老子学派的增补、修改,古代每一个版本都是当时老子学派思想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版本都是最正确地反映了当时老子学派的思想,任何自我编排而不能为当时老子学派所认可的版本都不能称之为正确。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5-8 08:44:51
《老子》的版本历经老子学派的增补、修改,古代每一个版本都是当时老子学派思想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版本都是最正确地反映了当时老子学派的思想,任何自我编排而不能为当时老子学派所认可的版本都不能称之为正确。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5-4 18:55
同意青竹大哥意见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5-8 08:45:56
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周易〉,或是〈论语〉,他们都是先秦文献,那时的人们同一个时代,都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否则他们不可能相互勾通,只是他们的角度不同、理念不同而其理论有别。故而读先秦文献要先找到他们共 ...
aha79 发表于 2012-5-3 19:52
同意aha79意见,要找出经典共同的地方,而不是自以为是
zqc4124 发表于 2012-5-8 11:54:26
{:soso_e128:}觀樓主大作在下好像又看到當年之言:“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偉大統帥---------”


       光榮、偉大、正確的黨不也領導我們進行了“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嗎{:soso_e120:}

            板本只有最佳、善本、孤本!何來“最正確”之說呢{:soso_e113:}
厚德包物 发表于 2012-5-8 12:44:08
{:soso_e128:}觀樓主大作在下好像又看到當年之言:“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偉大統帥---------”


       光榮、偉大、正確的黨不也領導我們進行了“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嗎{:soso_e120:}

            板本 ...
zqc4124 发表于 2012-5-8 11:54
原则上,我们可以认为,自认最正确,其实离最愚蠢就不远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zqc4124 + 2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5-28 10:37:50
谢谢青竹大哥的关注,这个题目和我的一贯作风不符,是因为看到了一篇【《道德经》史上最正确的版本】的文章,突发感触做的玩笑之举。

不过,我的观点已经又更完善一些了。
扬华小子 发表于 2012-6-19 21:43:31
我想我们后世研究古典,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过楼主的研究对偶很有启发,偶刚刚开始学习道德经,谢谢。
匹马西风 发表于 2014-2-22 16:24:35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5-4 18:55
《老子》的版本历经老子学派的增补、修改,古代每一个版本都是当时老子学派思想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版本都 ...

不能同意更多。最怕自以为是。
张无屮 发表于 2014-3-17 04:26:44
《阴符经》整理文

第一章 天道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第二章 观天之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

第一节 天 道

〈一〉天道之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二〉法道修身

天性也,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于目;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禽之制在气。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第二节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第三节 人 道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第三章 观 念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几点注释:

1:因古文没有章节,连成一篇,且故乱其序,显神龙犹隐之意,以此育人。现在重整,分以章节,以显其意转换处。但是,章节题目却不好加,因文章内容广泛,一加提纲,总觉受限,且破坏了原文气机,因此不敢擅专,如要加提纲,似乎应是:第一章:道,第二章:法道:第一节:天道〈一〉天道之用,〈二〉天道修身,第二节:自然之道,第三节:人之道,第三章:观念或方法之别。列出来,可以看作提纲,也可解释,如此排序整理的原因。

2:重整之后,文调理顺,意甚简明,故不多事翻译,原因有二:一是:可借照原注文内容理解、参阅,大意可知;二是:《阴符经》文虽简捷,实是至理,里面包罗万象,可用在各个方面上。如翻译,则必然会缩小视野。因此,原文非常精彩,法简理奥,应用无穷,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作翻译,减少束缚,反而可广开思路,不没大智!

3:从《阴符经》可看出两方面内容,一是:说了古《易》的相关内容,二是:可作为《道德经》总纲。

4:一个关键入门概念探讨:

不作翻译,为的是保护慧命,不受伤害,但其中有一个概念要清楚,才会正确把握其中心思想,顺利打开《阴符经》大门,入里揽胜。这就是天之五贼的理解,今试着粗解以下,这只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之内的见解,实际上应是万事万物中都有五贼在发生作用,如古《易》中的三才四象一样,无所不在。因此,不要以此解为依据,这只是提个醒,指个方向而矣。

(1):贼命—— 指万物之所以有生机或生命力是因为道的运转的作用,道通过万物相食相养的食物链关系,来实现发展和归源,从而实现 循环利用的关系,否则,仅有发展而不还原就会垃圾成山,最终会耗尽所有的资源,那时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讲是“以一消天下”。 食物链之所以形成的 原因,不在于物种间形体的大小,而在于物种秉承的“元气”不同,也就是“禽之制在气”。人长寿重在养气,社会长治久安重在积德。

(2): 贼物——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指异同,可以从“有无”来认识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属于资源流通问题。

(3):贼时—— 指阴阳循环不息、往复不绝上,如天地四季循环,万物生住坏灭循环,用在社会上则指兴衰更替上,属于“道”周行不殆运转轨迹的体现,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作用之外,因此,称为“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属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发展的问题。

(4):贼功—— 指公私或讲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阳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体到物种不同,天时、地利条件不同,道所付与的多少又不一样,因而同一种作物生长情况也会各异,就是因为道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因而称为“以一恩天下”却“用之以怨”。在社会中则为制度或赏罚标准,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或讲合理程度、满意程度如何等内容,也就是和谐、减少差距的问题。

(5): 贼神—— 指阴阳的运转规律,或内在属性,存在一切万物中,是背后起作用的本质原因,用在社会则指民心的向背问题,表现为消长,也就是小大,贼神一发生变化,意味着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如社会来讲就是改朝换代之时,因此,贼神是检验的标准。
 



如上粗解可知,鬼谷子讲“天之五贼,莫若贼神”之意了。其实本文第一章开篇就讲了天之五贼了,只不过太简捷,不易区分。今再试解一下

①:爰有奇器,是生万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贼命。

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指贼物。

③: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天地四季变化,而万物有生灭循环,指贼时。

④: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讲如果善于运用此消彼长的关系,做好调节,事物才能顺利发展,也就是调好“公与私”这对矛盾,指贼功。

⑤: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由现象而本质,指贼神。


再举例看一下“五贼”的应用: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①: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

贼命,是 自然界中 食物链,而 食物链之所以形成的 原因,不在于物种间形体的大小,而在于物种秉承的“元气”不同,也就是“禽之制在气”。而“元气”是 修炼的 根本。《道德经》进一步的 解释是:

禽之制在气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因此,“荃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其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后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无神。仙味之术百数,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术百数,其要在还精采气;金丹之术百数,其要在神水华池;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此五事者,卷之藏于心,隐于神,施之弥于天,给于地,宇宙瞬息可在人手,万物枯荣可生人之身,黄帝得之,先固三宫,反治万国,鼎成而驭龙上升于天地。 ”

②: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
纣王失去民心这个社稷的根基,而有武王以岐山角地一呼百应而得天下,是以小灭大。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

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

成康之日,政简刑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③: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而民心思定,管仲做到了这一点,而使齐国社会稳定威望日高,成就了齐桓公的 霸主地位,因此“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信,是信息,是贼神的外在表现,就是民心(贼神)思定(贼时)。


④: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
贼物—— 指异同,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范蠡善于经商,急是对商品的价值的综合评价。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⑤: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贼功—— 指公私或讲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阳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体到物种不同,天时、地利条件不同,道所付与的多少又不一样,因而同一种作物生长情况也会各异,就是因为道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因而称为“以一恩天下”却“用之以怨”。在社会中则为制度或赏罚标准,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或讲合理程度、满意程度如何等内容。
张良、项羽胜败的 原因,在于管理效果的 好坏。

再探讨一下“五贼”或‘五德“的引申理解,也可以说是通俗理解:
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弃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可见,”五德“是自然界存在的五种根本的力量:

①:贼命就是万物资源,万物互为资源,动态平衡。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经》讲”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简单说,贼命说的是保护资源就是命根子。
②:贼物就是资源流通,《道德经》讲”有无相生,众妙之门“,物资运转,互补互惠,利益是驱动力。
③:贼时就是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否则受到惩罚就知道规律的力量了。《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④:贼功就是包容共生的力量,调节管理的满意程度。《道德经》讲”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⑤:贼神就是众心所向的力量,在我们就是民心导向定兴衰。《道德经》讲”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恍惚。“

好了,有这些作为提醒,相信走入《阴符》大智之中,当不成问题,别不多言,唯君自悟,方是真知!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12-27 09:26:32
无为,既是战略规划,有为就是实施规划。
chengz64 发表于 2019-1-24 15:35:34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19-1-24 22:18 编辑

????????????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