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以历史逻辑谈音容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5-8-23 09:48| 查看数: 2154|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音容,一方面源自对生活方式的民情与心思,欲望与期盼,音也;另一方面又联接到生产方式的实践活动,容也。音,以言语方式沟通成民所共由之音;容,乃事物的人事形式,与实质性的事物内容相启动的容。言与音,事与容,成为并联的哲学范畴。“音容天也”,归纳为心物两范畴,也是存在的两范畴。从抽象的哲学思维角度,“容者犹有迹也,音者犹无方也。容所不逮,音能逮之。故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这便是“始奏以人”之动力能,“终奏以物”之价值座标,还原于道之物物逻辑本源的理性务实,显然着人能弘道的主体性,活化心性以顺乎物则的理性逻辑。音容实在,应从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去研究音容天也。
船山说:“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他年无今日之道”。道的历史逻辑之演变,其实也是音容的事实逻辑,按照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形成的逻辑历史。
从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逻辑历史去研究音容天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春秋时代前后划分为质朴心性与非质朴心性的音容天也。孔子言人心不古,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心性退化,音连涉容,致春秋前的人心质朴发生质变。孔子言人心不古,希望从损益之道,延续与深化先圣的人文文化,改变礼崩乐坏的心性形态,施行人道教化的仁礼心性。老子言人心复古,希望杜绝人道妄为的社会现象,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回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式的群体生活。道法自然而突出无为,无为自然、无为政治、无为人生。人心复古,就是复原质朴心性。不管是孔子的人心不古,还是老子的人心复古,时过境迁,人心非质朴心性了,成事实逻辑的音容天也。
洪荒时代,人群如动物群无异,与大自然艰难搏斗中,依靠群体力量求自身生存,所获物质填肚皮,也要明分而顾及他人,维持群体的生存。合群与明分,无意识成心性实在的人类本性,自然而然。民性质朴,一是早期的神道设教,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在“原民”心中成搏斗自然的神人形象被颂扬;二是卜筮问天意代人事的生产形式,伏羲卦始源。神道设教与卜筮问天意代人事,体证着洪荒时代民性质朴的心性形态。
当转入揖让之道,群体中存知性与智力差异,自然产生权威式人物,推选首领,权力出现。权威与权力合一,通天地人为王,王负责群体的管理事务,比一般人都要辛劳,揖让之道的存在基础。揖让人选都要德高望重,服务群体的公共理念强。上行下效,民众保持心性质朴。神道设教出现义理学萌芽,归纳有三:
1)动物性向人性转变,定在质文心性。“文多质少则为史,质多文少则为野”,初期的道德意识调适着质文的心性平衡。
2)确立人在自然界位置。子产言:“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群体生存原则就是“人道迩”,天道运行之远景如何?归根结底要体现人道原则。
3)天民一体的天道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天听而有容,事容相启动之容;民视民听而有音,言音相沟通之音。天民一体的天道观,音容天也。
神道设教的逻辑三义,流转文王周公后,成为孔子论理学的逻辑基础,儒学仁礼心性学的思想源根。农历法从幽之无,逐渐走向明而有,卜筮代人事方式也失去存在意义,转为卜筮决疑方式。生产方式转向部落式的管理方式,家族式的农耕方式,人参自然的存在形态。从论理学方面,从隐形的天地人同,走向显形的天地人参方向。
在讨伐时代,夏禹王制世袭,诸侯分封成割据局面。世袭王,初得民*意护民生,后入荒淫与昏瞶,失民*意,残民生,出现有道伐无道的正义战争,促成夏商周王制的两度陵替。正义战争的心物效应,民情尚保持质朴,社会存生机,春秋前的音容天也。
春秋战乱,王制制衡力弱化,王制权力名存实亡。分封割据众诸侯,初期争强争霸,续而强弱兼并,战争再不是有道伐无道。争霸兼并期,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奸智奸诈风行。环境改变了人的质朴心性。所以,春秋战国之乱,由分封割据的王制世袭,走向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世袭的过渡,存在合理成走势。另一方面,春秋前的心性质朴期转向春秋后的非质朴期。
二、顺乎物则的活化心性与滞弱心性。
“汉唐无今日之道”,同属君主专*制时代,汉唐与宋明,成为专*制生长期与衰落期的代名词。
汉唐之所以成为生长期,根本原因是:三代有道伐无道的正义观与理性观的文化延流,保持和延续王朝的正常陵替,这是社会生机保持和延续的存在基础。终然,南北朝动乱期的结局是,儒道佛三教鼎足而立,却未入骨,透彻到国民心性中。国民心性非质朴,还是处在相对健康恒常状态,即音容的常态化,这是汉唐生长期的存在基础与心性基础。
唐宋间的五代十国期,继南北朝后的第二次动乱期,盛唐过后的动乱期,非南北朝的动乱期了。顺乎物则总体逻辑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汉唐心性形态已不适应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连涉社会限定的制度与文化都不适应活化心性的顺乎物则,要求天人合道的质量提升,即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矛盾理一的理道质量提升,“实函斯活”而顺乎物则。宋明的尖锐化社会矛盾显然了:活化心性,还是滞弱心性?
宋明统治者走的路,显然是违道物则而滞弱心性路。
1)有道伐无道的社会生机路,相对的健康心性路,转为汉夷王朝陵替后,异变了。汉王朝倡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官场人心疑与乱,失去朝纲常态。落后民族的政治劣质,形上失道,靠专*制暴烈维系。文化恶果,滞弱了活化心性路与社会生机路。
2)南北朝动乱期所形成的儒道佛鼎足之势,宋后进入互补性的内修心性学盛行期,理性务实,研究客观化理论的儒家哲学境观日渐消弱。须知,儒道佛内修心性学属社会人生观,适者生存于外在环境,成形带信仰性的心性文化。治世道德,乱世佛门,与世浮沉之无为人生,治乱环境造就存在即合理的内修心性学体系,随着治乱环境而盛衰循环成互补的内修心性学。对于信仰性质的社会人生观,即使是宗教,不应干预,也不容干预。哲学境观注重改善环境以宜人,制度与文化是助成人的道德修养的环境要素,心性内外一也。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学流行,哲学境观消弱,意味着什么?理论严重落后于社会需要程度。明清之际提出专*制世袭的三大弊政,贪腐天下与势尊必蔽,所涉是政治制度的弊政;“文有法而礼无法”,思想禁忌成人文文化退化,理论滞后带来心性乱相的质野心性。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祖宗之法不可变,利益格局不可动”,制度衰落必然;变法缺失社会需要的理论,顺乎物则的理论;也失去文以益质的启蒙人心,凝聚心力。理论滞后与心性滞后,是变法失败的文化成因。
3)心性形态,从君子礼义阶层,承负社会责任感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乾坤合道,带领国民活化心性成人能弘道的自强不息路。转向道德内修,不是探究客观规律的真理路,而是随波逐流于社会思潮路,文化劣根性带来民族劣根性,严重滞弱了思想理路与心性活力。面对满清的文化专*制,法家理论泛滥成灾。内修心性学成形内修心性的“普世化”,逆来顺受,既造就所谓的康乾盛世,又给人文文化带来无法喻明的心性隐患与积弊,这就是五四运动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君师一体尊卑定理的专*制制度,与内修心性学,随波逐流的文化劣根性,造就成民族劣根性实在的音容天也。
三、活化心性而顺乎物则成必然趋势的音容天也。
从盛唐过后的隐潜,王安石变法的昭然,船山学所彰显的“实函斯活”,活化心性的顺乎物则,适应着社会需要程度的理论体系,被满清逆转文化荒芜,继而因五四运动偏失误道所耽搁,历经中西文化撞击,和现代新儒学思潮,以及众所周知,亲历其境的共和国历史。从WG的文胜质则史,走到改革开放的质胜文则野,人文文化的荒芜,心性饥饿与思想饥饿,顿成鬼域流行的心性乱相与实务乱相,与深化改革无法吻合的心性形态。深化改革,继王安石变法后又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是实函斯活,变革与改善制度与文化的社会限定,活化心性成动能的又一场伟大变革。然而,历史积压的人文文化隐患,心性文化积弊,致国民心性处在艰难岁月。多难兴邦,文化复兴,需要一场如同并超越明清之际的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实学是顺乎物则,活化心性的实学。启蒙,是人文文化的复活,心性文化的觉悟。实学与启蒙,汇聚成活化心性,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音容天也。

最新评论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8-23 09:54:31
呼应林安梧先生的“以船山哲学为主导”的文化理论,发出三篇文贴,务实清晰是:真正哲学味的船山学。以往为什么说传统文化没有哲学味?停留在宋明理学阶段去理解中国文化,儒道佛互补的内修心性学,脱离客观化理论研究,会有哲学味吗?更荒谬的是:不存有人的哲学的老子学,竟能“代言中国哲学”,而且在深化改革时期提出来。深化改革需要的理论是活化心性的顺乎物则,顺乎商品经济规律的物则;变革制度与文化的理论,社会的条件限定与活化心性成矛盾理一的形上道理论,“实函斯活”,活化心性的理论,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中国哲学味的文化理论。提出“老子代言中国哲学”,即误道传统文化,也扰乱深化改革时代的理论与心性。
存在内涵是什么?心性内外的音容天也。不研究人的心性,是研究存在吗?存在道又是什么?民所共由之物物,突显人的主体性之物物,知于天更知于人之物物,知幽明而不知有无之物物,方有“精于物者而物物”的自然科学;“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社会科学。道的逻辑本原就是民所共由之物物,焉有弃民所共由而纯成“道是物质”的逻辑定义?道之德便是道德之得与物质之得的兼全,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兼全的天人合道,焉能纯成“德是天地万物”之逻辑定义?与道相关联的本体,心性人事之本体。从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深化而成的仁礼本体,仁统同,礼明分,彰显礼明分的深层理论,性命学原理与人道理欲之义理;清晰中为本体,庸为体用,大中涵化的中庸本体论。焉能成“道是本体”的逻辑定义?自然观,能参的“顺天而制天”之自然观;仁义融入成三道三才本体论,天地人参的自然观;活化心性以顺乎物则的人化自然观;“理在气中”、“理在神中”,成一定之理道,理势天也,成自然而必然,人为与自然矛盾理一的自然观;“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总体自然观。焉能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固道纪的自然观?
提出“以船山哲学为主导”的文化理论,文化的正本清源,清除荒谬的文化理论,端正和确立真正的中国哲学文化:从孔儒发展系统更高复归成孔儒脉理传承的船山学,完成中西会通,古今转换的现代文化体系之构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