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感慨之儒学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5-10-12 07:56| 查看数: 1932| 评论数: 3|帖子模式

从孔子创立儒学,到明清时代,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历史与逻辑循序演变的儒学历史。对儒学历史逻辑不作明晰的阶段性分解,视为整体观去论理、去评说,免不了导入盲人摸象,失去儒学整体的文化形象,失去儒学的哲学真蕴。这是鄙人一直未能解怀,成感慨之儒学。
一、宋明理学删定四书,将荀子学搬离儒学圣坛,业已造成后世对儒学的惯性认定:心性儒学与道德儒学,损伤了儒学的文化形象。
战国后期,强弱兼并,社会走势是大一统的王朝专*制。法家的法、术、势盛行,儒学应对,与时俱进。孔孟儒学发生转折期的质变,出现荀子学与《易传》的易学。
1)“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民所共由之物物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门学科的始分类,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始分道,形下器之道与形上导之道。
2)“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民有其治”,能参的“顺天而制天”,乃儒学的自然观。
3)礼治天下的政制思想,礼法合治的政制方式。思想的文化形成是学问文章;方式的典章制度之制订与落实执行,前提条件需要有一个切合社会治理结构的阶层,精通礼义法典明廉耻的卿相士大夫礼义阶层,没有门第、资历及等级,尊卑定理成不平等的礼义阶层。
4)虚壹而静谓大清明,解学问文章之理论偏蔽的心境清明,矛盾论的解蔽说。
5)人参天地的通志成务,三道三才的人事心性本体论,后儒清晰为仁礼本体论。
6)易简理得的尊卑定位,健顺的易简心性,刚柔的易简气质。易简、健顺与刚柔,人事心性本体论的礼义理论与人文文化。
7)易简是否理得,理知事物的本质矛盾,显然事物的现象因果。尊卑定位的刚柔杂居,吉凶生;刚柔相接,险阻生;刚柔相推,吉凶生;情伪相感,利害生。现象因果成所以然之精微几,证见矛盾失衡的两极走向。矛盾与因果的逻辑连接有精微之几,“易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必要探赜索隐,极深研几。
8)“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心性外之穷理,心性内之尽性,心性内外的客观条件就是命。穷理尽性则明,命之条件之内;不可穷尽则幽,命的条件之外。圣人仰观俯察,通易学的知幽明之道。
9)盛德与富有的德业体,乃万物化生的“道德论”。天道元亨利贞与人道仁义礼智配称的天人合道,后儒更新换代为: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矛盾理一的天人合道。
1)至(4)乃荀子理论,(5)至(9)乃《易传》理论。荀子学与《易传》易学,质变了孔孟,发展了孔儒,树立了孔儒整体的文化形象。孔孟(包括《中庸》、《大学》)荀及《易传》,是孔儒理论体系的发展系统。
二、汉武独尊儒术后,阳儒阴法。专*制制度的硬性限制,法家理论的软性同化。专*制的软硬兼施,儒学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心性,失去了理性务实的文化源根。
1)为适应君主专*制环境,董仲舒重拾神道设教方式,“退而更化”的天人感应,以天意征兆警示帝王,避离祸害。宋明理学则是论理学的道德内修心性学。
2)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尚存有情欲空间,宋明理学走到极度,“存天理、去人欲”的惉滞情。
3)董仲舒的“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崇扬弃功业的“天命之谓理”。
4)汉儒纲常,君为臣纲正君道。宋明理学僵固礼教,尊卑定理失理情,以理杀人。
5)宋明理学道德内修有自然观,儒道合流,“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与荀子的“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背道而驰。
6)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庸定常的中庸本体论,与《易传》人参易变本体论分道扬镳。
如果说,孔儒的理性务实,心物一体的通于人而成于事。不合于天而亏于道,又是止于人际观,失整体观,不完善文化的理性务实。宋明理学失理性务实,心物分离,“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不因乎物,失顺乎物则的始奏人、中奏天、终奏物的自然之化;不协于芚愚之化,存理制欲的惉滞情,失心性内外的音容天,实质是不通于人也不合乎天的儒学异化。始奏人的动力能,必要保持健康心性。“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音容天,健康心性断然不可脱落于终奏物的顺乎物则;逮音容成,与“音以节容”的疑乎人心,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奏天,制度与文化的社会限定,是始奏人保持健康心性的决定条件。孔孟未合于天而亏于道,欠缺就是完善的中奏天理论。其理性务实的文化毕竟是因乎物而通心性,心物同源。孔子圣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言:“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宋明理学所推崇的孔孟之道,断隔心物,断隔心性内外,实质已损伤了孔儒的文化形象,失落了孔儒理性务实的文化源根。
三、明清之际短暂的实学与启蒙思潮,被荒芜的船山学,通过对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的历史事实与逻辑事实之深思反省,以孔儒为文化基础而继往开来,成为孔儒的脉理传承。
1)船山仁恕,是孔子忠恕的理论提升;存在的音容天,显然是《易传》的通志成务的逻辑解读,更高复归的文化意义清晰。
2)顺天应人的理势天,理在气中的实践理性,如同荀子的“精于物者而物物”;理在神中的理论理性,如同荀子的“精于道者兼物物”。两者之间文化传续的哲理真蕴,船山明晰:实函斯活的活化心性。
3)“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自然之化理论,传续是荀子“顺天而制天”自然观。
4)“终乎大始”,“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中为体,庸定用的中庸本体论,乃《易传》人参易变本体论的文化传承与理论提升。
5)“礼生仁义之用”的仁礼本体论,乃《易传》三道三才之心性人事本体论的更新换代。
6)“循理而应乎事物”的神化性命学,显然清晰的是《易传》本体论之易简、健顺、刚柔的礼义理论与人文文化。
7)“性情相需者也,始终相成者也,体用相函者也”,首要性情论,“心统性情,性为情节”,智为神节,乃《易传》“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逻辑解读,理论传承。
8)“天治者,神以依也”,乃荀子礼治与礼法合治的礼义阶层政制理论的思想升华。
9)“无极而太极”的知幽明道,“无有一极”之幽,“无有不极”之明。明从幽中生之“无极而太极”,是《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知幽明道的文化传承与理论升华。
10)“循理而应乎事物”,昭明天体的功能观与价值观,“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是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逻辑解读,也是《易传》盛德与富有德业体理论的文化传续。
11)“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船山理一说,即合二而理一的矛盾说,是荀子解蔽说的理论传续与逻辑升华。
12)“义利之际,其为别也大,利害之分,其相因也微”。义利本质的矛盾走向,是利害的现象因果成所以然的相因之精微,矛盾的相因、相成与相反。此乃《易传》矛盾因果说的文化传承与理论提升。
对儒学历史与逻辑的阶段性分解成概论,深思反省,传统儒学走向现代化,从孔子学开出?孟子学开出?孔儒体系开出?相隔二千数百年时空,如何文化衔接?不可能的文化传续事!且孔儒体系止于人际观而亏于整体观。与君主专*制制度伴随而来的帝制儒学,汉儒与宋明理学。政治儒学偏重汉儒所谓春秋大义之道统,现代新儒学倡宋明理学为主导,都与现代化水火不容。明清之际短暂的实学与启蒙,被荒芜的船山学,是传统儒学通往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以船山哲学为文化基础而继往开来,不管从时空之历史的发生次序,儒学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都是顺理成章的文化传承事。船山学未昭明日,儒学历史与逻辑的阶段性未有明晰分解,儒学形象未清明时,鄙人依然未能解怀,成感慨之儒学。

最新评论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11-13 07:11:29
感概之儒学,透过近一个世纪的文化研究史,关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中西文化会通的评说,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论评;以及建国六十多年的文化史,为何理想主义异化成专*制主义?从WG的“文胜质则史”,钟摆成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质胜文则野”,“道心微,人心危”的危微之几,与经济下行,迫出深化改革,习主*席主导的政治清明,招唤理论清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启蒙学派倡扬的船山学,到现时国学复兴潮再度重提以船山哲学为主导,文化研究进程的一切一切,“善恶是非,义判于几”,成儒学之感慨。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11-20 06:38:07
盛唐过后,“外则儒术,内则道佛”思潮,儒学道德内修失势,士大夫群不是入道,便是入佛。道佛盛行期,唐有韩愈辟佛,宋朝有张载辟道佛。为何辟道佛?道之虚,佛之空;道无为,佛幻化;道质朴,佛真如。异化的是儒学道统,现实人的道德心性。道德心性,有民本儒家物物道;也有帝制儒学不因乎物,尊卑定理的道德统同。两种不同性质的儒学混同成铁板一块,何以辟道佛?儒学跌落泥坑了。宋后,专*制压倒民本,走入衰落期。帝制儒学与道佛的内修心性互补,治世的道德通行,乱世的道佛通行,儒学在泥坑越陷越深。明清之际的实学与启蒙思潮,遏阻帝制儒学异化,复归孔儒民本,走出泥坑。满清文化逆转,再度跌落泥坑,陷入更深,文化专*制主义走到极度,衍生国民劣根性。当西方的民*主科学文化进入,专*制文化与国民劣根性,成为新文化进入的习惯势力,心性障碍。五四运动后,跌落泥坑的儒学无法自拔了。批判文化专*制主义,必定反儒,孔孟民本误道为专*制儒学;推崇孔儒民本,必定挺儒,宋明理学也披上民本儒学外衣。这就是民本儒与帝制儒混同成铁板一块,带来的文化灾难及坎坷。挺儒,孔儒是不完善的儒学体系。因乎物通于人未合于天,成于事亏于道,宋明理学误导为孔儒文化的客观成因;现代新儒学四代传人,视宋明理学为主导。传统历史文化的发生次序、从内则道佛到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儒道佛思潮的次序排列;现代文化思潮,从现代新儒学思潮转入佛道儒思潮,次序排序倒置,内则道佛思潮在现代社会重现。传统的儒道佛思潮后,是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船山学;现代的佛道儒思潮过后,是否实学与启蒙思潮重度,昭明船山学。甄别民本与帝制,结束铁板一块的儒学观,更高复归孔儒,走出泥坑;更高复归船山学,重建儒学,建构现代儒学体系。纵观儒学坎坷史,感慨之儒学。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11-23 12:56:37
自汉武独尊儒术后,法家理论的同化,孔儒发生异化。失去诸子争鸣氛围,异化孔儒,固态理成僵化儒学了。最基本的道德异化有董仲舒一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义利分离,再没有正义利物的民所共由物物道,不需要充实之容光了。“明其道不计其功”,无功业再不用“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德业分离,何有充实容光之富有日新?道德再不是非仁义行的物物道为目标,以仁义行为目标。治世尚可道德通行,乱世道德遗落。在第一次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经受乱世道德遗落的心性困惑之磨难,儒学业已跌落泥坑,为帝制儒学走向,儒道佛互补走向定调子了。进入第二次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时代,“乱世道德遗落”,再度招来心性困惑,儒学陷落更深,普世人失去道德统同心性,“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的意念流行,道佛之内修心性。儒学复兴,道德内修之复兴。汉儒始初异化,宋儒走向极度异化,泥坑内的儒学愈陷愈深。义利分离至极是以性正情的惉滞情,去人欲。弃功业至极的仁义行为目标,走向礼教的以理杀人,尊卑定理的定命定性,“天命之谓理”。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理在气中的实践次序,儒学复兴的宋明理学之内修心性,治世道德通行,乱世内则道佛,进入儒道佛互补的盛行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