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原创]内修法里的“德慧智”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08-11-18 13:02| 查看数: 3079|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一:德
内修法的“德”,不是《道德经》里面的作为本体论、方法*论的“德”;不是《易学》里面“厚德载物”的“德”;不是儒家的“忠孝礼义廉耻”的“德”;也不是现在的涵养、行为准则的“德”。.&w`R
而是“善有善报、行善积德”的“德”;是“福德圆满”的“德”。因此,这个“德”虽然和上面的“德”都有些联系,但层次要更深一些。它是人们内心良知的汇聚,是冥冥之中的天条,是因果循环的本质原因,是直接与先天联系在一起的层次。
这个“德”,佛学称为“资粮”,通俗讲就是“路费”、“学费”等。它主要来源于“见地、修证、行愿”中的“行愿”,就是“六度菩萨行”,平常讲就是“做好事”。
获得这个“德”的渠道,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佛说持颂经*文有大功德,就同时含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亲近、熏染如闻香一样的益处。主观又有三种不同的层次:正确理解经*文内容的,可以得个中三味收获最大;不理解的,只是获得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理解有误的,会损失已有的德。
客观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众生听闻后的“回向”;二是佛菩萨听闻后的接引、护持,就是“结缘”、“种慧根”。客观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举例说明一下:教师传授知识,会同时收获“主、客”两方面的“德”。如果教师没有切身理解,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的话,则主要收获“客观的德”,就是学生的感激转化来的德;如果理解正确深入,并且传授给学生的话,会更受爱戴,在“主、客”两方面的收获最多;如果自己理解的有误,但没有传授给学生的话,只损“主观”不损“客观”;如果传给学生错误的话,那在“主客”两方面,都要损失“德”。
又如:念“阿弥陀佛”,却理解为“小二黑结婚”,并讲给学生听,后果可想而知!
二:智、慧
“智、慧”来源于“见地、修证、行愿”中的“修证”,性质接近于“见地”,属于佛说“般若部”的内容。
佛在《楞珈经》卷三里面,专门讲解了“识、智、慧”的区别,偈曰: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人无我)
缚境界为“识”;
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法无我)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维想,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根本因)
佛讲,一切佛法修为,以“转识成智、转智为慧”为根本成果。此段经*文,从“人、法二无我”的层次讲解了不同的“识、智、慧”的内涵,而获得“识、智、慧”的原因,只是“寂静”而不是“思维想”,这就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区别所在。
从佛法的讲解中,可以了解“智、慧”的层次分别了。其实,从字的表面也不难理解这一点:“智”只是几日所得;而“慧”却是深入心底的大收获。
举例说明一下“识、智、慧”的差别,在“人无我”的层次讲:
如炒菜,按照菜谱勉强做菜,属于“识”;而能熟练掌握火候,就是“智”;而由此悟出“庖丁解牛”“曲木为轮”的道理,并且应用于治国大政中,就属于“慧”了。此时,才会体察出圣人的成长轨迹、思维方法、智慧来源,这时才可以称为“感而遂通天下”,达到“与孔子同在,与老子同在”的程度。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只想读几遍经*文就想与谁同在的话,顶多属于“冥想”而已。
三:“德、智、慧”的整体把握
德,来源于“行”;智、慧,来源于“静”,佛说“寂静胜进忍”,道说“致虚极,守静笃”。
“德”是“资粮”,是“学费”;但是究竟学到什么东西,是另一回事。佛,称为“两足尊”,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的意思。
“见地、修证、行愿”,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夸奖子贡受牛,批评子路不受奖赏的典故,就是“见地”不同的原因。
请参考,谢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lixunhuang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