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周易》与《连山》、《归藏》没有任何联系

发布者: 浅龙勿用 | 发布时间: 2016-2-9 11:16| 查看数: 2049| 评论数: 4|帖子模式

《周易》与《连山》、《归藏》没有任何联系
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上的讲话摘要
陳光柱

(2005.5.15)

《连山》、《归藏》是我国古文化的典籍。然而,历来人们认为它们是《周易》的前身,并将此认识写入小学生启蒙的《三字经》内:“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通过确凿的考证,个人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结论。从文字起源和进展,从中国特有的意识形态的进展,都只能说明,它们与《周易》或者与《易》没有任何联系。有联系的是:《老子》文本是在《归藏》的基础上写的;《归藏》是在《连山》的基调下完成的。《连山》、《归藏》、《老子》是西周末前之三本规范最高统治者的宝典。要搞清这个问题得先从《周易》说起。
《周易》顾名思义,当是周朝之《易》的简称。然而,周朝前后却有800余年的历史,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暂依“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初步确定)。在这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之中,我国的文化有了重大的变易和“进展”。大致可分为东、西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这个时期除了沿用商王朝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字外,并且也有自身时代的发展,所明显表现出来,当然,只是青铜器皿上的金文。
从西周王朝建立起,在金文中,《周易》的“易”字还仅只是沿袭商王朝的用意,作为“赐”字频繁地出现在金文之中。
《周易》所有的“卦”名,除“离”、“兑”两字,在金文中尚有外,余下的:“乾”、“坤”、“坎”、“震”、“巽”、“艮”都是没有的字;
《周易》中所依托的“阴阳”的概念,在西周金文之中也是找不到的。除了在使用“阴阳洛”的地名外(仅两见),根本没有所谓“阴阳”的概念之说。
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不少的人是受世俗传说的影响,且还有不少名家学者加入这个行列。一味鼓吹,什么“伏羲一画开天”,“仰观”、“俯察”、“辨阴阳”而作“八卦”于“卦台山”,这些荒谬的言论与历史事实越来越远。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历史时,不得不注意到商王朝的“贞人”问题。
“贞人”的出现,历史上对他们有很大的误解。从甲骨文字来看,“贞”字与“鼎”字极其相似,并且联系到出土文物(如安徽凌家滩的“玉龟”中间的“玉版”中的图案的中心部分)来看,“食器”是人们生活生存的必须用具、用品,并且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前进步伐。所以在我们祖先自觉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把管理“食器”的国家官员职位,定为“贞人”这是必然的。于是在商王朝崇祭祖先的时期内,“贞人”出现在“宫廷”、“御前”就是很自然的现象。当甲骨文在商王朝中期开始形成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正是管理“食器”的这一批人,可以充作最先的“实践”或“执行者”。于是,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化人”,这与商末前期的“贞人集团”的形成也具有必然性。故此,“贞人”从开始形成一直到商末之前被王权的打击(压散、流迫)都与所谓的“占卜”“决疑”不沾边。随着时间的流逝,“贞人”的后裔(从商武乙的打击“贞人”开始算起,约500年之间大约有17代左右)的发展。延续到春秋时,他们遍及到东周王朝的各个领域。他们除了少数还是官宦外,其绝大多数已沦为:食客、门人、差役、巫师、药师、风水等等。总之,他们是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孕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也同时具有极大的社会反动性。在这一特殊阶层内,特别是受到西周晚期意识形态的熏陶,春秋初期在他们之中形成了“阴阳学、五行学、易学、名学、道学、儒学、杂学、法学、诡辩学”等的萌芽。所以在春秋中期才有了“易学”的雏形,直至战国时期都还是一个渐进的阶段(竹简《易》、帛书《易》可证)。它那时还没有被人们认可的《易》经的样子,更没有现代《易》经的样子的影子。所以,《易》经的起源,早不过春秋初期,说它是《周易》:则理所当然,因为它毕竟是东周之《易》。
支持《周易》的还有“卦符”和“太极图”的问题。“封符”就是“八卦”的符号,它的“长横”为“阳”、“两短横”为“阴”的出现是在“汉帛《易》”之后,离现在只有两千年或不到两千年的历史。“太极图”的出现就更晚了,虽然传说为“陈抟”作之,但无实物可证。因为继他之后的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后来“太极图”的真实。后来“太极图”的出现只在明朝时期,谁作的不得而知,离现在充其量还不到700年的历史。遗憾的是,我们不少的人,把我们的老祖宗伏羲神话的不知如何是好,在他手里塞进了八卦和太极图,自以为这是在给祖宗脸上贴金,但实际上,这是在给我们自己的祖宗脸上抹黑而愚蠢之极的做法。
再者,《周易》的认识还涉及到一个“占卜”的问题。什么是“占卜”,得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卜”、什么是“占”。说到“卜”和“占”就必须看看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符号”。“符号”也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实录”。符号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认识客观世界的“语言”似记录。是通过刻、画、写、记、录、钻、凿、灼的各项活动,所留下来的人为印记,留下这样印记的人,叫做“卜”人。然而,仅有“卜”人是不够的,符号的出现,还得要人把它复原成当时的语言,才能让符号的存在具有意义,而充当“解说”、“还原”符号成为当时语言的人,就叫“占”人。于是“卜”、“占”人的出现和存在一直延续到离现在三千三百年以前,大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约四千六、七百年。从商王朝中期起,甲骨文的出现,“卜”人还是记、刻、画、写、录、钻、凿的人为的行为活动者;而“占”却上升到读、看、阅、听、闻等认识活动的范畴;灼的印记上升到验收、收讫、是我、签字、盖章等已发生过的证明,如现在的印章的功效一样。所以,甲骨文内所出现的“卜”、“占”(此字在甲骨文中是没有的,在现在的“占”字外面再有一个大口字包围,则读占)都仅是上述之意。遗憾的是清末之“儒徒”(孙诒让、王国维、罗振玉)之流,错误解释了被王懿荣所发现的甲骨文,而贻误至今。孙、王、罗等的错误,仅是把起于春秋的“占卜”误以为是我们早已有之就大错而特错了。甲骨文是商到西周所特有的文字,随着东周时期的竹简兴起,代替了甲骨文后,后来人们对甲骨文一无所知。显然这包括从孔子以降的历代文人,直到清末王懿荣的偶然发现,方才开始认识这一“新”的事物。然而,从商末延续到西周的“贞人”后裔们,显然弥散在各个领域。但是,唯有一支他们发展变易了商朝和西周的“卜”“占”之意,取而代之以“占卜”的雏形,流行于“世”,进而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的“占卜”文化。这是被人们忘却了的春秋特有现象。
当我们不少的人举证《尚书·大禹谟》文中的“占卜”的事,如“枚卜”、“官占”等为最早之证明。岂知,《大禹谟》是西晋永嘉之乱之后所冒出来的“伪书”,离现在不足1700年,焉能为证;即若是现在的《尚书》,也仅是汉以来所不断整理推出的,也不能为证;何况目前所能见到的刻印本,还可能只是宋、元、明、清之作品。
当然,支持《易》的出现还当有,“阴阳”观点或“五行”的认识等。但是这些,在我国历史之中,能够找到实证的都早不过春秋时代。因为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对于这些都没有它们的踪迹。
由于人们对于《易》的认识并不牢固,没有真正进入《易》之门,对于它所应该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没有客观事实的依据。于是,“妄自”而无限遥远的“漫话”。这样不仅不会使《易》的真正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却不自觉地给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致使它成了任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工具”。这不是给自己祖宗脸上增光,而是在给祖宗脸上抹黑。
远在约5000年前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上镂刻的一组图案,有人就先入为主的称之为是“太阳八卦图”。这是在干什么?这是考古吗?5000年前的先民,从哪里来的“八卦”概念,从哪里来的“卦符”概念。现在“八卦”“卦符”的长短横概念,还只是“汉帛《易》”以后的事,距今只不过是两千年左右,这中间的三千年在干什么。诚然,《象牙梳》中间是由七个所谓的“乾卦”和四个所谓的“坤卦”组成“S”形的图案,分别在两回形中间有“T”字形的标记。但是,请注意,这是刻画在“梳子”上的图案。“梳子”是干什么的,“梳子”是整理、梳理头发而用的。5000年前的先民,对于自己的头发整理、梳理是多么的伟大的事情呀。当时的先民不分男女,对于“拖”在脑后或“飘洒”在胸前的头发,很是头疼。用树皮、草茎、兽皮去“扎、捆”头发,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它不利于生产实践,不利于生存竞争,它影响人们的各种活动,而会动摇预期的目的。事情本来可以成功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头发的干扰和被它物利用(“挂着”、“绊着”、被野兽或敌人揪住、扯住等不利的情况),轻者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重者丢失掉自己的性命。于是,梳理、整理自己的头发,几乎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当发现,把头发分为三股而“辫”时,则紧密得多,而只需要在“辫稍”处系上小小的绳索,这就方便多了。进一步把整理好的“辫子”再以“S”形的方式盘起来,并且在盘的两个中心部分用类簪子式的它“物”插上,就更加稳妥牢固了。这是惊人的壮举,于是在我们的民族之中广为流传,并且把图案镂刻在梳子上,不是一目了然吗!显然,大汶口的“象牙梳”正是我们先民当时的记录,正是五千年前人们生存斗争、生产实践的历史足迹。它启发人们在实践之中,必须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按一定的程序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践。所以这正是后来发展为王者的“律己”、严格“律己”、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的前身。这样的精神孕育出来的品德能不高尚吗?这是西方世界所不能理解的民族精神啊!
离现在约4600年前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玉龟”中间的“玉版”上面也有一幅图案。有人说这是我们先民“占卜”“决疑”的明证,这又奇怪了,真不知这些人心里在想干什么?
愚以为,这幅图案太好了,太伟大了,它简直就是大汶口“象牙梳”的姐妹篇。它是我们先民足迹的真实写照,这是先民们认识了“龟”的价值的深刻寓意。从该图的中心部分看,这是后来甲骨文中“贞”字和“鼎”字的写照。也就是甲骨文中的两“贞”或两“鼎”交叉垂直的实录,也就是先民的“食器”的再现;离开中心“食器”后的“小圆”内,则是分向八方的八个龟*头;八个龟*头外“大圆”内分向四方的四个龟*头。
这个具有图案的“玉版”,却是“玉龟”的中间组成部分之一,它分为“龟背”、“龟腹”和中间的“玉版”。此“玉龟”出土于墓主人的胸口前。显然这说明是墓主人铭记心中的大事,就是“玉龟”中间“玉版”的这幅图案。
这是什么样的大事呢?这首先得认识一下“龟”:
龟,顺从,不伤人、张口咬人,听从民的意志而皈依;
龟,能“填”民的肚皮,龟的“食法”极其简单;
龟,忍耐、坚毅,不要任何回报,捉到龟,只要放到它爬不出来的地方,它就老实的永远呆下去,它不吃不喝没有任何乞求。当民取用时,随时俯首待命;
龟,长寿,泰若,与世无争;
龟,可强民之身、健民之体。
显然上述之中唯有它不要任何回报,“俯首待”民之“命”最为可贵。这正是所有为王者,所应效法的精神。同时这也是“民以食为天”的早期精神体现。图案中心之所以是“食器”,正是寓以此意。只有以“食器”为象征的中心,才能保障四方(包括八方)民众生活生存、安宁永在。不理解这个图案,就不能理解后来出现在西周金文内的“抚有四方”、“永保四方”、“经维四方”等的真正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目的,却是“民得”的具体实施。伟哉,我们的先人。那时候的西方正是金字塔文化盛行的时期,他们的文化正是王权、强权、力量、暴力的杰作。我们却在距今4600年以后直至周王朝,始终没有找到一座像样的王权、皇权、强权的宫廷建设或像样的坟墓。从而使不少的人污辱我们说,没有王权象征的建设就没有进入国家状态,没有国家的形式就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真不知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这也就是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已经开始了。
关于《连山》和《归藏》的问题……(略。已见于《老子的自然观和现代文明》与《老子其人其书之我见》。)
综上所述,《周易》与《连山》、《归藏》没有任何联系,有联系的是:《老子》的文本是在《归藏》的基础上写的;《归藏》是在《连山》的基调下完成的。《连山》、《归藏》、《老子》是截至西周末之前的三本规范最高统治者的治国宝典。可惜而遗憾的是,人们几乎把她们忘得所剩无几,无视我们自身的历史,任人玩弄于“巧舌”、“诡辩”之间,岂不悲乎!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此稿还在5月21日“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论坛”上讲过)



最新评论

钢盆 发表于 2016-2-9 13:36:04
又是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伏羲八卦的事,还是不要轻易否定为好。
如果对神话一律否定,就不会有米诺斯文明、古代波斯文明和美洲文明的大发现了。
张无屮 发表于 2016-2-11 11:23:23
1:阴阳的概念应该源于古人观察自然的结果,自然多由两性组成,所以这个概念应该很古远。

2:伏羲易学源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用圆点和圆圈来表述四象转换的关系,相当于三才每一才的四象转换过程,是八卦的基础。

3:伏羲文王易学的基础是三才分析法,【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分析法得出先天八卦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后天八卦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这是除了儒学之外的诸学之首。
儒学基础是周易的乾坤卦序,是天地君亲师伦理学顺序的依据。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8-7 14:14:08
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东篱客 发表于 2020-8-7 15:10:36
从目前能看到的资料来看,支持作者的观点!个人认为:对待中国文化必须审慎!因为,历史上好多另有所图的人有意无意祸害了传承的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