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孟子》论

发布者: chunzai | 发布时间: 2009-1-12 19:32| 查看数: 3357| 评论数: 4|帖子模式

《孟子》论
  孔孟“仁义”思想的区别:孔子的“仁义”思想是一种德道伦理标准,行为准则;孟子接过来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并将“礼治”和“德政”的内容一起加以改造后整合进去,形成了所谓“王道”思想,是刻意为之,与当时激进的“严刑峻法”相对抗,争取民心和移民。“王道”思想客观上有同情弱势群体的倾向,但出发点是政治,“仁政”是统治手段,治术。如果说孔子“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则是“刻意行仁义”了,这是孔孟思相本质区别所在。故余尝戏言:孟子乃中国古代修正主义者也,比苏修早二千多年。孟子可以看作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的原始儒家思想,与汉武以后被异化、工具化、纯粹服务于专制皇权的“犬儒”之间的桥梁。
  然孟子的“王道”理论以“性善论”为基础,脱离实际,未免画饼之讥,为一厢情愿之迂论。事实上“争”才是人的第一性,人性由“争”性所决定为“恶”,人有无限欲望,难脱争性,优胜劣汰,故人性难免恶。“性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理学家贾雨村遇到葫芦案,开始时因与己无关,因此尚未失恻隐心,尚能主持公道,但得知隐情后,为了自身利益立刻改变主意,这时他的“四心”立刻进了“爪洼”国。宋朝时孟子已被放在与孔子同例,但只要高太尉在位,梁山好汉是不会和谐的,此时高太尉的“四心”又何在?想要让高太尉生出“四心”或“四端”,恐怕无异于与虎谋皮。不独宋清,整个上下五千年,包括孟子自己,恐怕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孟子式的理想人物,所以他只得采用死无对证法,借“三王五帝”满口胡柴一番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相反,社会上暴君坏人比牛毛还多,到处都是,为什么?不就为了生存,为了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为了能够指鹿指马,自家朱门酒肉臭。“适者生存”,有矣夫。这正是世界优胜劣汰的法则。不唯人,一切生物性皆“恶”。孟子的“性善论”是虚伪的宣传,至少是“迂远”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之说又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实际上是孟子形而上学的呓语,是伪命题。人是群居动物,有社会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此“四心”是人类交往中必然会产生的四种感情,与生俱来,与“仁、义、礼、智”无关。当人们遇到威协,比如两军对阵,同仇敌忾,你死我活的时侯,“四心”自动消失;利益冲突时往往利令智昏,此时“四心”也自动消失。但当面对共同利益同舟共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又自动出现。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就要掉进井里的时侯,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我们共同的损失,便会奋不顾生地去拉住他,这时情形就好象阻击战中我们每一个同伙倒下去,都意味着自己也离死亡也越来越近一样。原因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有相互依存性,社会性。仔细算来人何止“四心”?除此之外,至少还有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等另外“七心”孟子却故意视而不见,如果按孟子逻辑再生出“七端”来,总共十一端,世界岂不完蛋?“四心”与“七心”都与生俱来,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不可分割,不断变化,谁也不能永远去此取彼。所以往往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雷锋”谁也办不到,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否则为什么美国总统布什要将自己关进笼子里示众?所以愚以为“王道”理想如果真的实现,至少要等到共产主义实现后才能跟着实现。
  同样,所谓“仁者,人心也”也是故意夸大其辞,吸引视听,人心固然有仁的成份,但还有其它成份,“恻隐”只占一小部份。
  再回头看孔子的“孝悌也者仁之本也”则比较实际,“仁”由孝悌出发,推及众人,“泛爱众”,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这也最合国情。

  孟子之前有“仁内义外”说,义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仁发于内心,表现在行为上,不言而喻,本来并无歧义,但孟子偏偏抓住一端大做文章。窃以为不然。


                    春斋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1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09-1-23 09:51:55
形上之为道,形下之为器。实用性,其实就是向下游发展的意思。

学习了,谢谢楼主客观性论述。
hongfaboy 发表于 2009-2-19 16:13:53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子“为仁由己”,重乎自己的修为、提高,夫子虽周游列国,但是,其“有教无类”、“下学上达”,最终在人们心目中他乃是“大成至圣先师”;孟子则更具经邦济世的热情,注重发展孔子的政治思想。
鄙人愚见,各位批评!
顾如 发表于 2011-10-15 11:26:23
又是攻击方向的错误。。呵呵。。(国内无知传统的人凤毛麟角,几乎每个帖子我都可以用这句话开头)。。


【如果说孔子“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孟子则是“刻意行仁义”了,这是孔孟思相本质区别所在】
我同意这种说法。。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从消极走向了积极。。
但是呢,孔子的东西本身就包含这种倾向性。。他要行教化于天下。。孔孟手段不同罢了。。孟子大概脑子更清楚一点:要依靠政权去推行。。确实更激进一些。。
推理到更后期的儒,绝不是被统治者威逼利诱什么的。。而是儒教的理想世界就是那个样子。。一个皇帝,怎么能和整个精英层对抗?。。皇帝的思想被儒教徒挟持才是历史的真实。。部分儒教徒官员的被杀,也是另一部分儒教徒权力运作的结果罢了。。
顾如 发表于 2011-10-15 11:27:39
本文在说其他人四心之恶
实际假定了某些儒教徒没有这四心之恶。。呵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