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老子道生万物•《易传》太极生二仪•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6-5-19 06:43| 查看数: 1056|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一、如果说,理解古《易经》,更多要应用考据学的学问道,严谨的科学方法与态度。那么,对论理学时代的老子学与《易传》,更多要应用义理学,学问道与思辨道。其中,概念的理解,范畴的意涵,义理的逻辑,都要透彻研究的。老子三生万物的自然道,道法自然,自然谁道法?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方谓道法自然吧!宇宙自然,化生万物;无是本源,无而生有。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无为本源的三生万物,自然无为,无为无不为。无为是人,无不为是自然生成。物化道,值人类对自然科学认知低下的时代,对物化生成的丰歉结果,无可奈何奈何天?老子言无为无不为,奈何不了;孔子主人能弘道,同样奈何不了。孔子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境,何以施?何以济?其圣境不是与孟子的“丰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逻辑相类?子产言“天道远”,言出人对物化自然道的无可奈何状,孔老共通。“人道迩”,孔子承续,仁心忠恕的性性道,适应物化“无不为”的自然生成道。老子轻置性性道而执古道纪,因果出自春秋时代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面对人类史的第一次社会危机,理论理性稚幼期的孔学,在质野心性的现实社会面前,理论显苍白,难被质野心性人接受与推崇,显学是杨朱学与墨学。人为祸患的社会负面现象太多了。《道德经》所抨击的负面现象,都没有错,错在将脏水与婴孩一起倒掉。无为无不为的道法自然,“知于天而不知人”,阻止文明。
站在现代心性人的逻辑制高点去辨析老子道。要道法自然的质朴心性人,还是要文明气象,继善成性的心性人?要执古道纪,还是要“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往开来?要道法自然于无为,还是要荀子所说的“精”,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顺天而制天的有为自然?要道法自然的知有无道,还是要有为自然的知幽明道,答案清晰不过了。
二、再谈《易传》的太极生两仪,两仪,阴阳也。太极是道,理之道,理道矛盾体。太极“生”阴阳,与老子的道“生”义,截然不同。老子的道“生”义,指物化滋长的自然生成;《易传》的太极“生”阴阳,“生”以起为义,太极起自阴阳。一是始出,阴阳物,乾坤气,刚柔质,一物两体而已。乾坤,八卦之首对。二是动出,阴阳动出,太极静动。所以八卦有动与变,定吉凶吧!若以老子的生成义,套解《易传》的起以动出义,《易传》本义被曲解,有为变无为,南辕北辙了。其实,北宋气学家张载,已作纠正,提出“太虚即气”,非“太虚生气”。船山云:“阴阳与道为体,道建阴阳以居”。体有体用同源,居有内外之合。正如心统性情的性情范畴,性内情外,以性正情,也是性为情节。情动,性也在潜移默化的静动。太极理之道,是常道,因阴阳的变化,有量变与质变的常变道;太极处静态,因阴阳的动态,发生潜移默化的静动态。所以,太极与阴阳,表述着太极理道,因阴阳动变成常变,动静的矛盾体。船山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抽象,无极,“无有一极”,未进入人类科学视野范围内,无极之幽;太极,“无有不极”,进入人类科学视野范围内,太极之明,既成事实与现状的一定之理道,理势的音容天。明从幽中生的太极之明,一以阴阳动态成太极之静动;二以阴阳变化造成太极的常变道。生生不息的知幽明道,无极而太极。
三、按照张载的理解,太虚,是气化的太虚。浮沉升降,氤氲相盪。气化无形是无极之幽;气化有形是太极之明。太极何以明?何以成形?人参的参两,气化太和,神化之功。性性存神致物物过化。张载诠释易理的太极生两仪:太虚即气,非太虚生气。
船山言:“阴阳与道为体,道建阴阳以居”。道,与阴阳相合,太极之理道。换言之,太极理道=阴阳和合,阴阳和合就是太极理道。《易传》三道三才理论,从天道阴阳到地道刚柔,为什么要仁义人道融入?根本义理是:仁义人道融入天道,易简理得的阴阳定位,德才兼顾是用人准则,人事结构合理化的阴阳天道之逻辑表述。地道地曰示的刚柔立本定吉凶,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定位,“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仁义人道融入所成就的刚柔立本,咸卦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泰卦彖传曰:“上下交而其志同”,通志成务断疑,有助于刚柔地道的功能性发挥,富有日新的人类事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主体运行因果性的刚柔地道之逻辑表述。“阴阳与道为体”,太极理道融入阴阳为体,体用同源诚道,本体三大基本要素是理、体、用。仁则活之理、活之体、活之用。“道建阴阳以居”,因太极理道的限定,避免阴阳变动不居,屡迁无定所。太极理道所蕴涵大中循序的中庸体与用,阴阳变化有居所。船山的太极理道阴阳之易理,是张载太和、参两、神化之易学思想的承续与提升。
太极即理道,对举的范畴是无极。无极与太极,同属太虚气化所产生的两种结果。参俩、太和、神化的有形与无形的两种不同结果;进入人类科学视野范围内的神化太极道,与未进入,或未完全进入到人类科学视野范围内之间,明与幽的两种不同结果。无极而太极,就是中国文化的有限与无限。应用无极与太极的概念表述、更能显然中国的文化特点。无极与太极的范畴意涵之逻辑演变,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化,其中经历了理论偏蔽期与理论异化期。站在现代人的逻辑高度,如何科学理解?以使太极理道阴阳,无极而太极的传统哲理,为现代社会服务?
四、洞明传统文化史去研究哲学问题,犹若身处森林地带,非见一树木,一片树林,而是观透森林全境去研究,务必高瞻远瞩。一是站在理论理性的制高点,文化传承,成就现代人的哲学高度。所以,必以寻找古今转换,中西会通的文化中介点。以船山学为文化中介点的现代哲学高度,研究船山的太极理道阴阳,无极而太极的哲理,去理解《易传》的“太极生二仪”。二是站在理论理性的制高点,方能看得远,参透传统文化全程义理的逻辑循序。理解《易传》易学,从先儒孔孟荀的逻辑循序去解读《易传》;也要从古《易经》到老子的《道德经》去理解《易传》。正反两方面理解方以完善。《易经》与《易传》之间,是天地人同逻辑到天地人参逻辑的时代转换,有着传续的文化关系;《易传》与《道德经》之间,在理解《易经》的逻辑问题上,如何继往开来所发生的理论歧路。理解船山易学,立足于解读《易传》易学,解读张载《正蒙》易学的同时,对魏晋南北朝的易学,到北宋后的邵雍、周敦颐、朱熹等理学家易学的参透性理解。从易学全程义理逻辑循序,正反两方面的参透性理解,方可真正理解船山易学。义理的逻辑循序,存在追问者追问存在的义理循序。存在的意蕴是什么?心性内外的音容天。心性人,非质朴的心性人,非道法自然的心性人,非儒道佛的空谈心性人。视性性与物物为一体的物物道,实践理性的心性人;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的物物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实践理性的心性人。有怎么样的存在心性人,“存在即合理”,便会影响和成全怎么样的存在追问者,存在与思维的基本问题。实践理性为存在的追问者,圣神形上導。非道法自然形上導,非与民本对立的专*制圣,心物分隔,得道善性为圣境,圣之至妙不测为神的形上導。而是“大以化之之谓圣,圣以不可知之之神”。礼法合治神以依的圣神形上導,圣人有为的文与礼。文益质,神理导引理气而成就实践理性;礼文载道,各正性命,“循理而应乎事物”的中庸体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恒心恒产;配备和创造条件于定性、定位、定所,造就出实践理性宜人环境的圣神理性。(参阅《初探儒学理论理性的逻辑循序(三)》)有怎么样的存在追问者,便導向而追问出怎么样的存在,存在与意识的基本问题。自先秦诸子争鸣的论理学时代起,存在追问者追问存在的历史有二千数百年了,历史与逻辑引以为鉴,社会需要怎么样的存在?怎么样的存在追问者?
(1)因于自然经济时代与君主专*制的政制形式,传统历史的文化模式是;实践心性或理性之自然而然的事实逻辑,催生理论理性必然形成的理论逻辑。从人类历史第一次社会危机的春秋质野之心性时代,显学是杨朱学与墨学。同时出现理论殊途:老子的人心复古,执古道纪;以及孔学的人心不古,倡仁义忠恕的人道教化。存在心性,催生论理学初期的儒学稚幼期,孔、孟、荀、《易传》理论理性的逻辑循序。从《易经》到《易传》三阶段:混沌的天地人同阶段,经天地人参的实践理性阶段,渐行渐变走向成熟期,催生《易传》人参天地本体论成必然走势的形成阶段。后世义理的逻辑演变,都是循理着这个文化模式走,以后专贴论理。文化的沉思:若不参透以理解实践心性的逻辑循序,能有读懂古人逻辑原真的理论循序?自然与必然,读懂了自然而然,方能深切理会必然吧!
(2)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与之配称的民*主政制,是自然经济时代发生质变的转型时代,其中最重要一项:现代历史的文化模式,刚好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倒置过来,以理论理性的务实必然,導向而还源于实践理性的自然而然。有预测学意义的传统儒学神,真正摆脱文化专*制主义的囚笼,从被动性的儒学神,转向主动性,真正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意义,顶层设计的儒学神。现代儒学神,一是明晰传统历史的文化模式之义理循序,即实践理性的自然而然地催生理论理性走向必然形成的义理循序,会通古今通义,寻找到古今转换,中西会通的文化中介点,顺利完成自然时代向商品时代转型的儒学神。二是洞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史,抛弃简单化的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的思维方式,从自然而然与理性必然的历史逻辑中,透切理会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一切事件。如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时代的环境污染问题;成因于社会供需的严重失衡,过度攫夺剩余价值而导致的贫富悬殊,内需市场疲弱,社会财产分佈极不合理现象,都是违反商品经济规律,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导火线;商品经济的负面走势,引发回归大自然的心性思潮,等等。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部分事件,在改革开放时代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以文化历史的哲学总结,对现实的经验教训作深沉思考,现代儒学神,即要明晰传统儒学的会通古今通义以承继,追寻于理论质变以更新换代的科学探讨,文化模式的现代转型。从理论理性的务实必然,導向而指导于实践理性成自然而然,理论*功夫就是洞明资本主义商品史,洞明资本主义所发生一切事件的自然而然,理性必然,清晰领会商品经济规律,方能真切产生形上導向的儒学神。离开对资本主义世界通透性理解的理论*功夫,不可能有神明预测成顶层设计,不可能有现代的儒学神。
(3)对意识与存在,思维与存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作中西的义理会通,中国文化特点的哲学命题是:存在的实践理性,存在追问者的圣神形上導。如何以圣神形上導理论理性的务实必然,導向而还源于实践理性的存在成发展(大中)演变之自然而然(船山道体论的自然之化),现代哲学文化的研究课题。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