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论正——《至善论集》

发布者: 笔名止于至善 | 发布时间: 2016-7-16 14:36| 查看数: 915|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第八、论正1、正的字义
正的本义是: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讨伐不义必然是已经得到神的护佑(合乎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是正义的,是必然成功的;讨伐不义,是以主人翁的精神,做战斗的参与力量,把自己融入到正义之战的洪流之中。
正是内心安宁、平和、守中,与物相接则能够合适地知物、应物,从而达到和的标准。一个人在发怒、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等等一些不安宁、不平和、不处中的状态中都不得其正,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人心不在焉,虽然看了却看不见,虽然听了却听不到,虽然吃了却不知道味道,人没有办法做到合理地知物、应物,其作为必然是达不到和的标准的。
注:
正,甲骨文(囗,村邑或部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部落。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象形字典》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2、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若一个人能够乘坐在天地出征的战车上,并根据六气的不同特点来驾驭它,以此片刻间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那么他就不再愿意等待了(此时,这人已与自然合为一体)。所以,至人是无己的(因为他与自然已合为一体,不分别),神人是无功的(因为他与自然已合为一体,自然界所发生的都是他的功),圣人是无名的(因为他与自然已合为一体,自然即是他的名字,所以他不再需要俗名)。
乘坐在天地出征的战车上,其实就是乘势。人乘了势,就可以借势的力量并根据自己心愿来改变一些物和事。究竟人可以改变多大的物和事,那就要看他借的势有多大了,而借着天地大势的,是可以改变六气和万物的。
世俗的想法应该如上所述,但其实,一个人借势的过程就是和自然合为一体的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人和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再分别,人就越来越失去自我,但同时却又越来越自然地将自然变成自我。
可以这么说,逍遥游,是自由自在地遨游,但实际上是失去了人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自在,却得到了以自然为自由的自由自在。
注:
乘:爬上大树、车辆或其他高处。——《象形字典》
正: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象形字典》
御:驯服马匹,握缰骑行。——《象形字典》
辨: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此处意指辨别出的六气的不同特点。
六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春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黄帝内经》。六气是指物(人)所赖以生存的大气候,它也是物(人)生存的物质基础。
3、儒者之正
儒者之正,根源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根源于“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儒者之正,闻道则不惜其死,致仁则不畏牺牲。
儒者之正,静则安中,动则致和,以其至诚,尽人性、尽物性,故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         
儒者之正,“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儒者之正,其气浩然,忠君以道,不惧其威。           
儒者之正,其性贞诚,亲亲以德,不私其亲。
注:
正: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象形字典》,它是正当的、有道理的、适当的、有力量的、被保佑的、有成果的。
格:用木(械)来进犯、规整众人(物)。格物,就是动一动物,来看它的变化;规整规整众物,来分析物规律。
4、知识是正义的根本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必须遵循地的法则、地必须遵循天的法则,天必须遵循道的法则,道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人相对于脚下的地球是极其渺小的,地球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是及其渺小的,浩瀚的宇宙有它自己的运行法则,宇宙万物都按照这个法则运动变化,这是一个科学常识。人活在大自然中,必须遵循大自然的法则才能生存,而大自然的法则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一个人无论有一个什么样的理想,想干成一件什么样的事,都必须以“致知”为开始,为根本,没有对相关外物的真实认知,没有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人就没有办法做成自己想做的事。“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动一动物,来看物的变化;规整规整众物,来分析物规律。格物就是以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认知物及它的运动、变化规律。
“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就是获得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是人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的前提,也是人实现自己理想的前提。
“正“的本义是: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讨伐不义必然是已经得到神的护佑(合乎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是正义的,是必然成功的。“义”的本义是: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
所谓的正义,就是做符合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受神灵保佑的,必然成功的事情。有正义就有邪恶,所谓邪恶,就是做不符合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不受神灵保佑的,必然失败的事情。
一个人做事情,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看的不是谁喊的声音高,也不是谁的势力大,而是谁做的是符合自然的规律和趋势的,受神灵保佑的,必然成功的事情。一个人能不能做正义的事情,根本的在于他能不能获得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知识,即能不能致知。
所以,知识才是正义的根本。既然知识是正义的根本,那么谁拥有了知识,谁就代表了正义。
社会行为的正义,其根本在于是否掌握社会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知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像不可能每个人都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生产汽车一样,社会分工不但让人们有了不同的工作,也让人们获得了不同的专业知识。一个农民,很难比一个建筑工人更会建房子;一个建筑工人,很难比一个老师更会讲课;一个老师,很难比一个厨师更会做菜……所以,我们普通大众,很难比知识分子更了解这个社会及其变化规律。
知识是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人生命中的沉淀,沉淀在生命中知识,在生命中铺就了一条符合它的规律的道路,并聚集了一些按着这条道路发展、变化的势能。所以,一个人想一件事,做一件事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当一种知识在生命中沉淀的越多,越深刻,它所铺就的道路就越通达,它所聚集的势能就越强大,它就会影响到人的判断、选择,它铺就的这条路,就是人的性格。当一种知识在生命中沉淀的越来越多,它就渐渐地变成了这个生命的主宰,这时候人就会不自觉捍卫这个知识,以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甚至是“杀身成仁”,为它献出宝贵的生命。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