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同归殊途、一致百虑与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6-8-11 05:46| 查看数: 1139|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同归殊途,一致百虑,来自《易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船山借用《易传》语,提出另一相斥相背的悖论: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天下同归而殊途,同归者,民所共由道,天下大同,文化大同。仁心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了同归之大同。船山亦言:“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仁统同,天下同归。礼义明分,各正性命。殊途,性命殊途。君子义之恒心,小人利之恒产,农工商学兵的职业分途,更有人事名实定位之级能与身份的客观存在,社会阶层与阶级的客观存在。心性定命之气禀百虑不一,心性文化的客观存在。对于性命殊途与气禀百虑,如何调理以使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社会走向文化大同:孔子忠恕人际,忠于己而殊途尽己,尽己而推己于同归一致,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欲达,必思人亦欲立欲达。习相远的性命殊途,思同归的性相近。终然气禀百虑,因性相近而思人欲各得的天理大同,循理欲规则,务实于一致百虑。“天之所齐,不待齐也”。仁道统同心性成文化大同,永远处在心性素养及欲望程度差殊的社会环境进行,“不待齐也”。“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性命殊途和气禀百虑的客观存在,何能改变?思齐空想而已,“不可齐也”。定命殊途,定性百虑,自然之分理。
定命殊途,定性百虑,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所在,如何将不平等的根源潜在,引导转向相对平等的合理、公平、正义原则的大同社会?孔子人际忠恕理念,当提升到船山天下仁恕理念了。“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以更无转折的发展天道体用的天理达人欲,显然着情功欲能,对物欲需求不断增长的文明进化路。也以圣神须有安排的合理、公平社会原则的贯彻落实,以取得良性的仁义健康,礼义健顺的心性所得,以取得良性的延续情功欲能天道体用的社会所得,这就是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哲理所在。离开天道体用的社会良性所得,便没有同归殊途的哲理;没有仁义健康,礼义健顺的心性良性所得,又何来一致百虑?
另一悖论的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儒教意识形态的性即理,心即理。《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的尊卑定位,性命学的同归殊途,一致百虑,是“循理而应乎事物”。何以成天命之谓理的尊卑定理,性命殊途的理一分殊,殊途同归。心统性情,情贞路的以性正情,情功路的性为情节。何以是心即理,抵御情淫路,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情罪路。百虑一致的文化专*制主义。
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若能了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无二,一切即心,心即一切”。唯心于心即一切,唯识于心境无二,殊途同归于心境无二,何用研究性命学?百虑于心即一切,何由深刻气质之性?佛理一条路:佛法无边的幻化空境。
道家以道法自然为一。质朴心性人的执古道纪,何来性命殊途?道学不用研究性命学;道生有无,物化自然无不为,人无为,无为自然、无为政治、无为人生,一切皆无为,何思究百虑?道家不用研究气质之性。殊途百虑于道法自然,同归、一致于无为。
对于两种相悖的观念,有意思的船山作出譬如:“此中分别,一线千里。‘同归殊途,一致百虑’,若将一粒粟种下,生出无数粟来,即天理之自然,亦圣人成能之事也。其云‘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则是将太仓之粟,倒併作一粟,天地之间,既无此理,亦无此事”。性命殊途,气禀百虑,客观实在,焉能不予正视,不究其所以然之理,便作同归、一致的妄念?
一、儒家实学,正视社会客观存在的性命殊途,气禀百虑。从孔子人际忠恕与船山天下仁恕,去探究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文化大同。儒教意识形态则相反,儒释道分别从性即理和心即理角度,从唯心于心即一切角度,从道法自然角度,去论证殊途同归;儒释道分别从天地之性质正气质之性的尊卑定理,从唯识的心境无二角度,从无为人生角度,去论证百虑一致。
二、儒家实学正视性命殊途,气禀百虑的客观实在,潜藏着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通过研究中庸之谓德的中和与中用,防止过与不及的矛盾两极走向。君子心性的文质彬彬,两极走向是:质胜文则野,与文胜质则史。社会质文的合道体成体用,“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两极走向是;流俗禽兽的情淫路,与惉滞情、无欲理的情罪路。正视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的心性和本体的两极走向,所以,儒学从理论幼稚期的应该之理阶段,探究天下不可易变的义理规则,进入到究其所以然之理的辩证阶段,并形成儒家体系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研究活力始奏人的两大条件限定:一是顺乎物则之终奏物的条件限定,显然心性唯物论;二是疑乎人心,当要凝聚人心,释放活力的中奏天的社会限定,显然心性之辩证法。
儒教意识形态以道德理想主义去化解人世间的不平等,以滞弱人的生理本能,活力性能,物质文明为代价,抵制了情淫路,走入情罪路:停滞文明。
三、儒家实学以改善社会,即改善宜人定所的文化大环境为文化目标,儒学的文化精神是心性文化与圣神文化。心性文化的内核是“精”,“精于物者而物物”,物物过化的天道体用;“精于道者兼物物”,性性存神的人道理欲。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定位定性的实践理性,“理气一也,性命一也”。圣神文化的内核是“神”,预测学的“阴阳不测之谓神”;顶层设计的精义入神;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成文明走势的穷神致化。圣神文化導引实践理性,文以理益质,文以礼载道,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文化大同。
儒教意识形态空谈心性和内修心性,一切循当然之理而善性人道;以幻化人生入空境,体现着佛法无边入善性;无为人生,与世浮沉,以虚无的自然心态入善性。善性之空谈心性与内修心性,何需要心性文化之“精”,圣神文化之“神”,“精”与“神”的文化精神丧失,文明停滞的道德理想主义。
同归殊途,一致百虑,与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理论差殊在于:如何正视性命殊途、气禀百虑的客观存在?如何应对社会潜藏的不平等根源?如何建设宜人的文化社会?由之产生文化殊路:发展文明与停滞文明。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