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08-2-3 09:45| 查看数: 28826| 评论数: 34|帖子模式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五贼是出于《阴符经》,《阴符经》和《道德经》词序混乱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 《阴符经》可以作为《道德经》的总提纲,而二者又同源于《易经》, 欢迎指正。
                                    
、《阴符》       
                                       
《阴符》乃潜藏密契之事者也,太公著。 而唐李荃得于嵩山虎口岩石室中,著名乃为道士、大魏真君、寇谦之所藏,乃传。

上     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1:太公曰:一贼命,次贼物,三贼时,四贼功,五贼神。贼命以—消天下,用之以味。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贼时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贼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贼神以一验天下,用之以大小。

2:鬼谷子曰:天之五贼莫若贼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况于人乎?

3:荃曰: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1: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弃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2:鬼谷子曰:贼命可以长生不死,黄帝以少女精气感之。时物亦然,且经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见伤,草木植性尚犹如此,况人万物之灵,其机则少女以时。

3:广成子曰:以为积火焚五毒,五毒即五味,五味尽可以长生也。

4:荃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其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后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无神。仙味之术百数,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术百数,其要在还精采气;金丹之术百数,其要在神水华池;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此五事者,卷之藏于心,隐于神,施之弥于天,给于地,宇宙瞬息可在人手,万物枯荣可生人之身,黄帝得之,先固三宫,反治万国,鼎成而驭龙上升于天地。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亮曰:以为立天定人,其在于五贼。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1:范曰:昔伊尹佐殷,发天杀之机,克夏之命尽而事应之。故有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2:太公曰:不耕,三年大旱;不凿,十年地坏;杀人过万,大风暴起。

3:亮曰:按:楚杀兵数万,大风杏冥,昼晦,有若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1:良曰:从此一信而万信生,故为万变定基矣

2:荃曰:大荒大乱,兵水旱蝗,是天杀机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系夏台,周囚羑里,汉祖亭长,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乘天杀之机也,起陆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权臣擅威,百姓思乱,人杀机也;成汤放桀,周武伐纣,须籍斩赢婴,魏废刘协,是乘人杀机也;覆贵为贱,反贱为贵,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机各发,成败之理宜然!万千变化,圣人因之而定基业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1:良曰:圣人见其巧拙,彼此不利者,其计在心;彼此利者,圣哲英雄道焉,况用兵之务哉。

2:荃曰:中欲不出谓之启,外邪不入谓之闭,内启是其机也。雄知其阴,不动如山,巧拙不性,使入无间,而得窥也。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1: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耳可凿而塞,目可穿而眩,口可利而讷。兴师动众,万夫莫议,其奇在三者,或可动或可静之。

2:荃曰:两叶掩目,不见泰山,塞豆双耳,不闻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九窍皆邪,不足以察机变。其在三者:神、心、志也,机动未联,神以随之;机兆将成,心以图之;机发事行,志以断之。其机动也,与阴同其波,五岳不能镇其隅,四读不能界其维。其机静也,与阴同其德,智士不能运其荣,深闻不能窍其谋,天地不能守其时,而况于人乎?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荃曰:火生于木,火发而木焚;奸生于国,奸成而国灭。木中藏火,火始于无形;国中藏奸,奸始于无象。非至圣不能修身炼行,使奸火之不发,夫国有无军之兵,无灾之祸矣!是以箕子逃而缚裘牧,商容囚而骞叔哭。

中     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1:良曰:机出乎心,如天之生,如天之杀,则生者自谓得其生,死者自谓得其死。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

1:鬼谷子曰:三盗者,彼此不觉知,但谓之神明。此三者识车马金帛,弃之可以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动,然后应之。

2:荃曰:天地与万物生成,盗万物以衰老,万物与人之服御,盗人以骄奢。人与万物之上器,盗万物以毁败,皆自然而往,三盗各得其宜,三才递安其任。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荃曰:人皆有圣,人不贵圣,人之愚;即睹其圣,又察其愚,复睹其圣。故《书》曰:专用聪明,则事不成;专用晦昧,则事皆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仲作革,百里奚卖粥,当衰乱之时,人皆谓之不神,及乎逢成汤,遭文王,遇齐桓,值秦穆,道泽生灵,功格宇宙,人皆谓之至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1:鬼谷子曰:后代伏思之则明,天地不足贵,而况于人乎?

2:荃曰:一岁三百六十五日,日之有数,有次十二,以积闰大小、余分有定,皆禀精气,自有不为圣功神明而生,圣功神明亦禀精气,自有不为日月而生,是故成不贵乎天地,败不怨乎阴阳。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1:诸葛亮曰:夫子,太公岂不贤于孙、吴、韩、白,所以君子小人异之,四子之勇至于杀身,固不得其主而见杀矣。

2:荃曰:季主凌夷,天下莫见凌夷之机,而莫能知凌夷之源;霸王开国之机,而莫能知开国之机,而莫能知开国之源。君子得其机,应天顺人,乃应其躬;小人得其机,烦兵黩武,乃轻其命。《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而难知,见近知远。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1:太公曰:观鸟兽之时,察万物之变。

2:荃曰:景星见,黄龙下,翔凤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扬波;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错,昼冥霄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愚人以此天地文理,为理乱之机。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六府三事,无相夺伦,百谷用成,兆民用康;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赋苛政,上下相蒙,懿戚贵臣,骄奢淫纵,酣酒嗜音,峻宇雕墙,百姓流亡,思乱怨上,我以此时物文理,为理乱之机也。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荃曰:圣哲之心,深妙难侧,由巢之迹,人或窥之,至于应变无方,自转机而不穷之智,人岂虞之,以迹度心,乃为愚者也。

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

良曰:理人自死,理军亡兵,无死则无不死,无生则无不生,故知乎死生,国家安宁。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尹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胜之。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良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胜之。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良曰:阴阳相推激,至于变化在于目。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良曰:大人见之为自然,英哲见之为制,愚者见之为化。

尹曰:知自然之道,万物不能违,故利而行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良曰:观鸟兽之时,察万物之变,鸟兽至静,律历所不能契,从而机之。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良曰:六癸为天藏,可以伏藏也。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1:亮曰:奇器者,圣智也。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子,画八卦,考蓍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乎象,无不尽矣!

2:亮曰: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

3:良曰:万生万象者心也,含藏阴阳之术,日月之数,昭昭乎在人心矣!

4:广成子曰:甲子合阳九数也,卦象出师众之法,出师以律,动合鬼神,顺天应时而用鬼神之道也。

下     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1:尹曰:思之精所以尽其微。

2:良曰:后代伏思之,耳目之利,绝其一源。

3:荃曰:人之耳目,皆分于心,而意于神,心分则机不精,神竟则机不微,是以师旷熏目而聪耳,离朱漆耳而明目,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师于心,举事发机,十全成业,退思三反,经昼历夜,思而后行,举事发机,万全成也。

4:太公曰:目动而心应之,见可则行,见否则止。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荃曰:为天下机者,莫近乎心目,心能发目,目能见机。秦始皇东游会稽,项羽目见其机,心生于物,谓项良曰:彼可取而代之;晋师毕至于淮淝,符坚目见其机,心死于物,谓符融曰:彼京力敌也,胡为少耶。则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焉。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1:良曰:熙熙哉。

2:太公曰:诫惧致福。

3:荃曰:天心无恩万物,有心归恩于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以施而不求其报,生而不有其功,及至迅雷烈风,威远而惧尔,万物蠢然而怀惧,天无威而惧万物,万物有惧而归威于天。圣人行赏也,无恩于有功,行伐也,无威于有罪,故赏罚自立于上,威恩自行于下也。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1:良曰:夫机在于是也。

2:荃曰:乐则奢余,静则贞廉,性余则神浊,性廉则神清,神者智之泉,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则心平,人之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平,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夫圣人者,不淫于至乐,不安于至静,能栖神静乐之间,谓之守中,如此施利不能诱,声乐不能荡,辨士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惧,见祸于重开之外,虑患于杳冥之内,天且不违,而况于兵之诡道者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1:尹曰:治极微。

2:良曰:其机善,虽不令天下而行之,天下所不能知,天下所不能违。

3:荃曰:天道曲成万物而不遗,椿菌鹏鷃 ,巨细修短,各得其所,至私也;云行雨施,雷电霜霓,生杀之均,至公也。圣人则天法地,养万民,察劳苦,至私也;行正令,施法象,至公也。 

4:孙武曰:视卒如爱子,可以俱死,视卒如婴儿,可以与之赴深溪,爱而不能令,譬若骄子,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禽之制在气。
1:太公曰:岂以小大而相制哉。

2:尹曰:气者,天之机。

3:荃曰:元龟食蟒,鸇隼击鹄,黄腰啖虎,飞鼠断猿,蜍蛴哜鱼,狼犴啮鹤,余甘柔金。河年服之,无穷化玉,雄黄变铁,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夫禽兽木石,得其气尚能以小制大,况英雄得其,而不能净寰海,而御宇宙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1:太公曰:损己者物受制,厚已者物薄之。

2:荃曰:谋生者必先死而后生,习死者必先生而后死。

3:鶡冠子曰:不死不生,不断不成。

4:孙武曰:投之死地而生,致之亡地而后存。

5:吴起曰: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吴树恩于越而害生,周立害于殷而恩生,死之与生,恩之与害,相反纠缠也。

[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09-5-24 10:4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4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44 珍贵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2-3 09:45:33
《阴符经》整理文

第一章 天道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第二章  观天之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

第一节  天    道

〈一〉天道之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二〉法道修身

天性也,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于目;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禽之制在气。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第二节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第三节  人    道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第三章  观    念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几点注释:

1:因古文没有章节,连成一篇,且故乱其序,显神龙犹隐之意,以此育人。现在重整,分以章节,以显其意转换处。但是,章节题目却不好加,因文章内容广泛,一加提纲,总觉受限,且破坏了原文气机,因此不敢擅专,如要加提纲,似乎应是:第一章:道,第二章:法道:第一节:天道〈一〉天道之用,〈二〉天道修身,第二节:自然之道,第三节:人之道,第三章:观念或方法之别。列出来,可以看作提纲,也可解释,如此排序整理的原因。

2:重整之后,文调理顺,意甚简明,故不多事翻译,原因有二:一是:可借照原注文内容理解、参阅,大意可知;二是:《阴符经》文虽简捷,实是至理,里面包罗万象,可用在各个方面上。如翻译,则必然会缩小视野。因此,原文非常精彩,法简理奥,应用无穷,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作翻译,减少束缚,反而可广开思路,不没大智!

3:从《阴符经》可看出两方面内容,一是:说了《易经》的相关内容,二是:可作为《道德经》总纲。

4:一个关键入门概念探讨:

不作翻译,为的是保护慧命,不受伤害,但其中有一个概念要清楚,才会正确把握其中心思想,顺利打开《阴符经》大门,入里揽胜。这就是天之五贼的理解,今试着粗解以下,这只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之内的见解,实际上应是万事万物中都有五贼在发生作用,如《易经》中的三才四象一样,无所不在。因此,不要以此解为依据,这只是提个醒,指个方向而矣。

(1):贼神—— 指阴阳的本质,或内在属性,存在一切万物中,是背后起作用的本质原因,用在社会则指民心的向背问题,表现为消长,也就是小大,贼神一发生变化,意味着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如社会来讲就是改朝换代之时,因此,贼神是检验的标准。

(2):贼时—— 指阴阳循环不息、往复不绝上,如天地四季循环,万物生住坏灭循环,用在社会上则指兴衰更替上,是有无相生的客观规律中,道的运转轨迹的体现,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作用之外,因此,称为“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

(3):贼命—— 指万物之所以有生机或生命力是因为道的运转的作用,道通过万物相食相养的食物链关系,来实现发展和归源,从而实现 循环利用的关系,否则,仅有发展而不还原就会垃圾成山,最终会耗尽所有的资源,那时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所以讲是“以一消天下”。用在社会人身上给我们的启示则指五味养身等辨证关系。

(4):贼功—— 指公私或讲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阳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体到物种不同,天时、地利条件不同,道所付与的多少又不一样,因而同一种作物生长情况也会各异,就是因为道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因而称为“以一恩天下”却“用之以怨”。在社会中则为制度或赏罚标准,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或讲合理程度、满意程度如何等内容。

(5):贼物—— 指异同,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如上粗解可知,鬼谷子讲“天之五贼,莫若贼神”之意了。其实本文第一章开篇就讲了天之五贼了,只不过太简捷,不易区分。今再试解一下

①:爰有奇器,是生万象——讲贼神,万物本质。

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借物喻理,八卦甲子,循环往复之意,是喻指贼时。

③: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指正因为有阴阳转化,从而万物有生灭,指贼命。

④: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讲如果善于运用此消彼长的关系,做好调节,事物才能顺利发展,也就是调好“公与私”这对矛盾,指贼功。

⑤: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指阴阳变化万千,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相胜程度的不同,从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也就是指贼物。


好了,有这些作为提醒,相信走入《阴符》大智之中,当不成问题,别不多言,唯君自悟,方是真知!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4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44

查看全部评分

leifenghai 发表于 2008-4-8 11:12:22

很好的帖子

如果很好的学习,我们会明白很多的道理的。
第二讲 天道人心

  《阴符经》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尽矣”是:话尽于此,讲到底,讲完了,引申为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完善、全备了的意思。只要人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那么一切的一切就都成了。这好像是一句结尾的话,把“结论”放到了“前言”的位置,这是一奇。

  “观天之道”的观,“执天之行”的执,都是人的行为,要人去观,要人去执。意思是:以“人”为主体,去观察,稽考,分析,体会,领悟和认识宇宙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和原理原则,然后照着这个规律去操作,依着这个原理原则去实行,那么,做人做事,一切的一切就都完善、全备了。如果大家记不住本经下面的一些细节,只要时常记住这一句话,也就不错了。作者把它放在开头,好像是一句格言性的警语。也好像是一个当头棒喝,让人们好好地去想,好好地去做。同时,恐怕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去实际地发现,认识和实行。这里并没有丝毫的神灵,密教和迷信的成分在里面,完全是实证的,科学的,透明的“人的”措施。所以把它放在开头,很可能就是叫人不要走歪路求捷径,白白浪费光阴;而是叫人正大光明地,实实在在地去观,去执,以期达到人类最完善和全备的境界。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研究,很早很早就已经开始了。阴阳的概念和使用也早在一万年前已经形成。不过中国人研究宇宙自然,总离不开两个基本原则:注重它的平衡原理和要它直接对人生产生效应。西方的研究则不然,纯物理学,纯数学和人事几乎毫不相干。即使有一天真的能乘飞船去月球或火星,其目的不外是为了战争、物资与金钱。在《阴符经》里也说得很清楚:“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之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这句“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充分概括和说明了中国人研究宇宙自然的原理法则:主体是人,目的在于定人。所谓“天之道”是由“人”所创立,然后由“人”来运用,以达到安定人之目的。基于对天道的发现,认识和实行,来奠定和加强人的身体健康和寿命,进而使人的社会、国家机能达到平衡,为全体人民谋取长治久安的幸福。这也是《阴符经》的一奇,它非常坦率,直接而大胆地做了这样鲜明的宣告。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阴符经》在说了“观天之道”之后,马上接着说:“天有五贼”。把天之道的内容,具体地放在“五贼”的上面。那么,五贼到底是什么呢?过去解经的人们,98%都承认五贼就是五行。就是《阴符经》本身也说过“火生于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称五行,偏要称它五贼?这恐怕就是《阴符经》的又一个奇。
阴与阳的概念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大发明。阴与阳除了它们本身的对立和统一的原理外,又分两路展开,一路是数学的展开。例如阴与阳的三次方是八卦,六次方是六十四卦,构成了整个《周易》的思想体系和它的实用价值。另一路是物理的展开,就是五行学说。

 的人能立即运用,有的人把它全当耳边风,也有的人会嗤之以鼻,这也都为意中之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2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12 锦上添花

查看全部评分

李狂歌 发表于 2008-4-9 11:20:28
先生大才 受教了 gx0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9-10 15:56:14
那么,五贼到底是什么呢?过去解经的人们,98%都承认五贼就是五行。就是《阴符经》本身也说过“火生于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称五行,偏要称它五贼?这恐怕就是《阴符经》的又一个奇。
------------------------------------------------------------
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弃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人们将五贼理解为“五行”,大概根据的就是太公这句话,只是大家忽略了关键的一句“心之所味也亦然。” ,而前面的只是比喻而已。

谢谢大家的关注!
张无屮 发表于 2009-5-24 10:42:12
《道德经》整理文

第一篇、道

第一章、何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二章、道与万物

一、贼  神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像,是谓恍惚。

二、贼  时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三、贼  命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四、贼  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五、贼  物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二篇  法   道

第一章、为何法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于牖,见天道。其去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之哉,以此!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第二章、法道总则

一  以德为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二  德以道为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三  失道之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令)滋章,而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第三章  天 道

一  天  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功遂身退,天之道!

二  天  杀

天之道,其如张弓欤。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是谓微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三  天  恩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圣人不积,即以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以其不争故,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四:修   身
         
〈一〉巧 拙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夫前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二〉火 生 于 木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三〉机 在 于 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四〉至 静 性 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五〉禽之制在气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第 四 章  自然之道

一:自然之本

〈一〉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二〉静 之 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三〉静 之 性

大道汜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常无名,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长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二: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

〈二〉心 善 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利,是谓配天,古之极。

〈三〉与 善 仁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七〉动 善 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其在道也,日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譬之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宜为下。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总 结   水 之 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弗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五章  人 之 道

我有三宝,恃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一:慈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卫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极?是以圣人犹难云。

二: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久矣!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三:不敢为天下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三篇 法道之难

第一章  再 说 道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第二章 学道之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将欲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三章  道 之 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章  叹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天下莫能知也,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张无屮 发表于 2009-5-24 10:42:35
《易经》《阴符》《道德经》的总体把握

如果把能量守恒这个定律称为“道”的话,它是一种奔流不息的原动力,而决定这个原动力是生杀、善恶的性质的是“德”,德厚则生,体现的是道的发展;德薄而杀,体现的是道的归源,由德的厚薄推动道的生杀作用的最佳方式是“静”,大动若静。

能量守恒定律这个“道”,决定能量进出的本质是“德”,体现的是能量大小多少,也就是贼神;能量的转移渠道是通过“味”,万物相食相养,也就是贼命;能量的循环周期,有无相生的作用体现在万物的生住坏灭上,也就是贼时;而能量调节是靠贼功;能量的储存是靠贼物。

天之五贼的作用方式体现出来的是“静”。

侧重道的运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是《易经》,将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是《阴符》《道德经》,《阴符》较客观地反映道的一体两面作用,善恶生杀在用者一念,《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致。
张无屮 发表于 2009-5-24 10:42:56
《阴符经》的理解,关键是“五贼”的含义:许多学者误解为“五行”的 原因,可能是基于“太公曰: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无有怨而弃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其实,这句话的 关键是“心之所味也亦然”,其他的只是比喻、铺垫而已。

1: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

贼命,是 自然界中 食物链,而 食物链之所以形成的 原因,不在于物种间形体的大小,而在于物种秉承的“元气”不同,也就是“禽之制在气”。而“元气”是 修炼的 根本。《道德经》进一步的 解释是:

禽之制在气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因此,“荃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其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后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无神。仙味之术百数,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术百数,其要在还精采气;金丹之术百数,其要在神水华池;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静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此五事者,卷之藏于心,隐于神,施之弥于天,给于地,宇宙瞬息可在人手,万物枯荣可生人之身,黄帝得之,先固三宫,反治万国,鼎成而驭龙上升于天地。 ”

2: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



纣王失去民心这个社稷的根基,而有武王以岐山角地一呼百应而得天下,是以小灭大。


3: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而民心思定,管仲做到了这一点,而使齐国社会稳定威望日高,成就了齐桓公的 霸主地位,因此“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信,是信息,是贼神的外在表现,就是民心(贼神)思定(贼时)。


4: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


贼物—— 指异同,万物的差别性,正因为有区别,作用不同,才会交流,也才会产生利益,称为“贼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
范蠡善于经商,急是对商品的价值的综合评价。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5: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贼功—— 指公私或讲管理手段,天之至私,用之至公。阳光雨露,夫莫之 令而自均,但具体到物种不同,天时、地利条件不同,道所付与的多少又不一样,因而同一种作物生长情况也会各异,就是因为道的调节作用的结果。也因而称为“以一恩天下”却“用之以怨”。在社会中则为制度或赏罚标准,表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怨”的程度如何。或讲合理程度、满意程度如何等内容。
张良、项羽胜败的 原因,在于管理效果的 好坏。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4 收起 理由
東華道醫 + 4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東華道醫 发表于 2009-5-24 19:25:41
先生大才gx21  受教gx0 .
gx9 分数难以代表对先生学术的崇敬,感叹gx27
张无屮 发表于 2009-5-26 17:06:57
先生太客气了,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gddbsz 发表于 2010-3-2 13:00:41
gx0大才!
受教了!!!
展萦尘 发表于 2010-3-3 16:47:08
:dizzy:看不懂啊!!
研几 发表于 2010-3-26 22:56:24
学习了,请大家关注
ccxfd 发表于 2010-3-31 05:11:10
看君一篇,胜读十年书!五贼在这学习了
tanzhi521 发表于 2010-4-10 16:16:04
可以考证一下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先后,然后再做这样的文章。
张无屮 发表于 2010-10-8 09:18:20
调整两处顺序问题:
一是将第二篇第二章三:失道之患 ,调整到第三篇第二章 学道之极 ,理由是这样更有全局性;
二是将第二篇第 四 章 自然之道 一:自然之本 和二: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的一二顺序互换,理由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这个符合顺序。

解释不动,向学友致歉,并请指教。
顾如 发表于 2012-1-15 10:36:26
其实《老子》你整理得很好
但不知其内在理路,将其变成一大堆断言的集合了
我觉得很可惜

依你的主张,该改为《道德经是阴符经的理论化发展》才是。青竹说有黄帝、老子两个学派。我水平不足以辨其说真伪。但老子是一个学派无疑。

如此你该认识到老子的道是发展,是进一步的理论化,能够层层推证出其他内容才是
如此你的整理排列就需要次序调换,先讲道的特性。
道的特性有纵有横。纵为域的生化,其理在于说明万物皆道。如此才有层层推证的依据。横为同域运作,主要论述了道的循环特性。此循环特性,是以水为例推证而得。在循环性中,又有一和其他之分。从纵向之道与横向之道结合,论证一。对一的要求中有静有德。如此则能得老子之道。


另,你的人之道其实是修身后的外在表现,仍是圣人之道,而不是人之道。
既然你认为阴符经是总纲,那么阴符经满篇都是统治,为什么你没领悟《老子》将完道的纵横特性后,只讲了天之道(大位者之道)呢?我觉得很是奇怪。


看问题要发展来看,“纲”这个字眼就禁锢了你的思维。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30

查看全部评分

顾如 发表于 2012-1-15 10:44:21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2-1-15 11:25 编辑

儒家想问题喜欢想谁是谁的纲
这样就在因循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哎。。


《老子》中很明显比阴符经讲的天道多出了一个更高的道。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等。。我发现前面有些词不达意。。。{:soso_e112:}
先生是不是半年前,或者10月之前已经发表过此文
当时我刚反复看完玄易道人的解读,觉得还不到位。。感觉他要回避什么。。一通辩论后,发现他害怕两个东西:万物皆道、循环。。可能是受西学影响,万物皆道是自然神论,循环是因循。。呵呵。。但是当时我还没能力证实自己的想法。。
然后就看到先生这一篇。。极大启发。。特别是我不需要自己去反复读反复整理,你基本归类整理到位了。。当时不见你辩论,所以没记住ID。。



可是我又多想了一点:《老子》中很明显比当时的天道观念多出了一个更高的道,为什么?

答案也很明显。老子总不会是闲着无聊,不负责任地弄一个不知所谓的新东西。天道在天子主祭后主要被用于解释为政者的事情了,对人世缺乏解释力。所以需要抽象一个更高的道。在这个道里,天之道被包含进去,世人之道也被包含进去。
那么首先老子就要有“万物皆道”,否则他不可能说明为什么可以用道去推导天之道、乃至万物之道。
然后老子就要分别论述天之道和人之道,还要论述天之道和世人之道的结合。其中天之道就是当时的天道观念,而人之道就是世人之道。不过,我仔细读还是没有发现老子在人之道方面的展开。只在作为对比、类比的时候提到几次。天之道和世人之道的结合就是循环。然后再细读发现静和重是道性,后经古越中兴提示,明确重是德性。

我的解读就这么回事。。呵呵。。首先要感谢先生。。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5-2 20:16:32
道家更多的是从天道、地道、人道的功能互补角度看问题来说明三者的顺序,所以可以更接近平等的观念;儒家更多的是从天地人的表面顺序来阐释不同的分工等问题,所以才会接近等级观念。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7-30 19:05:23
张无屮:多谢转载!


相关文章请到daobaohua@sina.com 处下载,密码123456q.

这是在网友指正下的完成稿,向所有给与宝贵意见的网友致敬!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10-4 15:47:40
圣人的鉴定标准,主要是第47象:谶曰:“偃武修文 紫薇星明 匹夫有责 一言为君”,颂曰:“无王无帝定乾坤 来自田间第一人 好把旧书多读到 义言一出见英明”,学术是硬指标,其他的可以参考。圣人评判有两个条件,一是立德,一是立言。德是行出来的榜样,是大众享受的阳光般的温暖;言是感悟出来的灵性的力量,是大众享受醍醐灌顶般智慧的宁静甘甜。佛祖智慧功德俱全,就是开悟之后就成佛的。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0-4 16:13:57
“圣人评判有两个条件,一是立德,一是立言。”,此为众行之根本也。所谓移风易俗,身教相兼。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12-9 20:45:38
尊道贵德,有什么侧重吗?
答:《道德经》的“道”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理解,尊道贵德是本体论的层次,是道为根本,德是道的表现的层次,认识论是道理、规律的理解。
尊道贵德一是说清了道先德后的问题,二说请了侧重的不同。道虽然为根本,但“道”只是尊重而“德”是更可贵的,原因就在于“德”是实践检验后的“道”的规律,是实践之后的真理的原因。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2-9 21:41:39
阴符经是后人学习易经和道德经的,只学了皮毛而已.和现代国学大师没有什么区别。
camel39 发表于 2012-12-11 12:54:03
尊道贵德,有什么侧重吗?
答:《道德经》的“道”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理解,尊道贵德是本体论的层次,是道为根本,德是道的表现的层次,认识论是道理、规律的理解。
尊道贵德一是说清了道先德后的问题,二 ...
张无屮 发表于 2012-12-9 20:45


张先生形左实右,试图将道家的执左、贵左、尚左纳入儒家的右尊?
道,不兼容尊和贵,万物平等。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谁可以尊贵?

《阴符经》与《道德经》背道而驰。是儒家《易》八卦、人易天道之作。

开篇“执天之行”,“施行于天”,狂妄至极,试图易天,天道服人道?
《道德经》说“天乃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是人之法。

结尾有“阴阳相推”,系秉承《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阴容而阳动,如何让“阴”来推动?

camel39 发表于 2012-12-11 13:07:55
可以考证一下阴符经和道德经的先后,然后再做这样的文章。
tanzhi521 发表于 2010-4-10 16:16


《道德经》和《老子》两种说法,显然《老子》不过是注本。
三个老子注释《道德经》时杂入了批判儒家感慨自我等内容。

《道德经》是大道,孔丘晓得“大道之行也”,可偏不认账。
非要秉承《易》说,充当了小道小康的总设计师。
《易》乃寄生并抵抗《道德经》之道,是小道,即不经之谈。

张无屮 发表于 2014-6-23 13:43:15

道德学说集合百家精髓铸就中国特色话语,紫薇的使命之一。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5-30 15:12:06
很长时间没看这个栏目的内容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人在讨论。

我最初怀疑易经是因为:
1:八卦图的排列和文字解释的天地君亲师的顺序对不上;
2:六十四卦每一个卦是上下重复而来的,实质是三才的细化而不是简单翻倍;
3:四象的解释和太极图的动态显示不符,太极图动态演示是一个矛盾内部对立统一的转化过程;

由此,我做的【古《易》归真】。
张无屮 发表于 2015-10-18 14:44:5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无为”。
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成果,就是五贼、五德方法,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可以无缝连接。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7-15 06:45:51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