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礼法合治与文化回顾的理性沉思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6-11-10 08:01| 查看数: 919| 评论数: 6|帖子模式

一、关于法与秩序的体系问题,依我看来,法,与秩序相连,法治秩序。还有另一秩序:规范秩序,即礼治。礼法合治,礼主法辅,荀子的政制理论。荀子以言行规范之礼义质正和质实仁义,所以,规范秩序之礼治,其实是以仁义礼智信之人道治天下,是自觉性质的理性规范。礼治,通人性,融情理,礼乐精神治理人心。快乐心性,根植本性自然。礼,人为之作为。所以,礼乐关系,人为与自然的矛盾辩证体。只有在遵循礼义规范基础上的乐,才是长久、稳固,健康意义的乐。乐能移风易俗,也在稳定和发展礼义理性。相辅相成的礼乐精神,就是仁义礼智之人道,推动天道元亨利贞的诚信道。诚信道失,礼崩乐坏的质野时代了。礼法合治,建立礼乐天下的社会治理,礼主法辅。法治,以法律条文,惩治有违礼义规范,不至善者的人与事,法治的根本目的,护持礼治的治理秩序。治理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矫枉过正而重于法治,政治变革与法治天下配套而来,治标不治本。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回复礼主法辅的礼乐治理,与文化变革配套成行。没有文化变革,没有礼治,也没有礼乐治理人心。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国历史没有文化变革成功的事例。王安石政治变法失败,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被终结,政治与文化的变革双失败;共和政制变革成制度现实,缺失文化变革,变革的现实政治路动荡不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化变革,打倒孔家店,对传统儒家的批判错位,文化变革流失了。建立法治体系,治理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治标不治本。经过文化变革后的礼乐治理,巩固治标而治本,从而恢复正常的社会治理:礼法合治,礼主法辅。
汉唐时代的改朝换代,有道伐无道为正义原则,恢复人道生机的礼法合治为王朝的正常陵替,创造了盛唐辉煌。宋以后的改朝换代,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王朝正常陵替转变为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厓山过后无中华,明亡以后无华夏。满清阳法阴儒的独裁专*制,揽君师一体,治统与学统一身的君主独裁,法治苛政的文化专*制,以理杀人,礼教食人,消失礼治,何来礼乐精神的人道治理?
二、回顾历史文化而深究。对于现时质野心性时代弊端事实的探究,溯源到六十多年的共和国历史,再度溯源,五四新文化历史;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的满清逆转文化史;宋后专*制衰落史;汉武独尊儒术的汉唐专*制生长史。为后世定调定制的祖宗之法专*制史,为儒教意识形态定调定论,儒道佛互补的文化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氛围下出现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孔孟荀《易传》成理论逻辑循序的孔儒文化,儒学肯定阶段的应该之理,开始被儒教异变成当然之理的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规律,哲学圆圈的自然而必然过程,张载气学与船山学,成就孔儒脉理传承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自然而然的哲学过程。其中,汉唐专*制生长期过后的宋后衰落期,发生王安石的政治变革,出现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思潮。当进入满清专*制时代,回复独裁政制赤裸裸的法家复原时代,甚于秦王法治暴政时代,一是对先进文化汉族仕人的专*制,民族分三等,汉为三等平民,剥夺了参政权利。汉族仕人脱离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脱离圣人之教,归入君师一体的文化专*制,明亡以后无华夏。二是对汉民族生存利益的践踏,入关时推行剃发易服的强*暴专*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赤裸裸摧残人*权的政治禽兽行为,在秦暴时代绝对是无法通行,却在二千年后的满清时代通行了,而且收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再往后推,日冦侵华,为什么出现众多汉奸官员,数百万伪军助纣为虐于日冦?能怪日本人尊重古代中国人,轻薄近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的国力,让日本人再不能轻慢中国。当中国倡扬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优势,文化文明向前,显示文化大国的文化软实力时,日本人当“俯首称臣”了。为什么?探究其所以然,根是始奏人的文化心性。结束秦暴的二世而亡,是先秦时代的心性文化。有道伐无道,伐无道昏君之纣,伐独夫民贼,正气凛然!“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也”。仕族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正义感,培就出匹夫有责的民族正义感。这样的民族精神能不令人佩服和尊重?宋后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儒道佛互补的治乱世循环,质野心性与善性内修心性的文化浸淫,先秦正气凛然的文化心性荡然无存,剩下是唯唯诺诺的奴才心性,谁做皇帝都一样,反正都要穿衣吃饭。实惠人生重返自然人,自扫门前雪的民族劣根性。可怜的现代中国人,还在赞誉“康乾盛世”,还在推崇儒道佛文化。可怜的现代文化人,还在推崇和复古文化源头的质朴自然人,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对诸子百家争鸣氛围下成长为主流地位的孔儒文化,漠视其文化的时代局限性,求全责备;更甚的是,视同于异化的儒教专*制,铁板一块而张冠李戴。理论*攻击,甚至于人格侮辱。观此寒心。文化回顾,清晰心性的文化史,研究理论的逻辑循序,从而清晰探究历史发生次序的因果路。
三、文化失落与文化的研究乱相,实际(质)性失落的是礼治之精粹,弱化文化的软实力。
因自然人生作心性作为有性命学。据个体的角色位置,自觉履行角色之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用荀子的话来说,对至善者的社会理治,就是礼治。用另一种说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是礼治之精粹。。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实体范围内,有其角色位置,即立命;有其配称的行为规范准则,功能证验及人生价值观在内,即立心。社会人生观的立心立命,确切的逻辑事实。如何上升到理论形式,升华为明晰的理论逻辑。对于礼义规范作义理体系的系统性论述,始初的理论形式是《易传》的三道三才理论,仁义人道融入天道阴阳,明晰人事结构排序原理是易简理得,根据德才素质定位定性。定位的价值符号,揭示的第一人是孔子,“君子义与小人利”。社会管理的君子阶层,价值符号是义,食官禄是谋生路。若谋私利,不要当官!社会物质生产层次的小人利,价值符号是利,谋生之私利,与须有安排的公利矛盾理一,公私两利。定性有义理的心性准则,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心性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揭示心性准则的第一人是孟子。恒心阶层,乾刚健的君子自强不息精神。因世间现象的事变体易,神无方定在有方,顺应天道变化。乾位名实相副的刚质精神,令下必行有效应,避离险阻远离凶因果,需要自强不息的健精神,乾刚健的礼义规范。恒产阶层,顺应乾道变化,普罗大众之礼义规范:坤柔顺。乾坤位多层次,对上坤位柔顺,对下乾位刚健,易简理得的级能层次性。乾位顶层,依然乾坤两阶位,坤位柔顺于国家利益,国民福祉,天命之谓性,民本为源根,民生为重心。习以性成,生长着气质之谓性。天命就是人事,层层切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命体。对于立心立命的功能证验及价值意义,揭示第一人是荀子,君子义阶层是恒心者的“精于道者兼物物”,小人利阶层是恒产者的“精于物者而物物”。作系统性理论归纳是《易传》,形上導之道与形下器之道的道器层次。高低层次的性命分殊,即礼义分殊作仁理统同。提升先儒立心立命理论是张载气学与船山实学,理道定所,给“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定位定性,提供宜人环境。兼物物的价值意义在于,给“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定位定性,提供宜人环境。为天地立心之“精于道者兼物物”;为生民立命之“精于物者而物物”,礼治精粹。
理道定所,理之道,建立立命定位的礼义规范秩序,与天理达人欲的中庸体用贯通,与无极而太极理念的大中关系接壤,“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礼治功能价值的物性天道部分,“物物为能过化”的礼治精神。道之理,建构着立心定性的心性文化结构,即仁礼心性之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结构。心统性情的理情、理欲,习以性成的理在气中。即实践理性的性命一也,穷理尽性的理气一也。性天下之性而“性性为能存神”,逮音容成,成理势之顺天应人的存在音容天,礼治的功能价值的性性人道部分,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人道推动天道,诚信道的礼治精神。
船山提出圣人有为之文与礼。文理形上導,圣神文化功能有二:一是文以理益质,立心定性的质文心性,心统性情的理情理欲,仁义的健康心性,礼治精神的心性部分;文以礼载道,立命定位的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礼义的健顺心性,易简理得之人事原则的名实如一。人事原则显然,礼治精神的实践理性部分。礼治精神,奠立社会本体的主体精神。礼治与法治分属文化学的软硬科学两部分,贯通而理一。从方法*论言,遏制贪腐,法治的刚质硬手段,制度立法的威慑力;礼治的柔质软手段,人道教化入人心的良知与良能,打上心性的预防针,因而是自觉的理性规范。民免而无耻与有耻有格,孔子的论语,表明法治与礼治不同的文化质性,刚柔硬软。不同的方法*论,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势有轻重,因质文心性存在文史与质野的心性两偏极,因心性情势有正常与非正常的治理方式,应用的法治与礼治,必要权衡轻重,审时度势而应变。势有轻重,理有屈伸,礼法合治也有权衡轻重,与时俱变。如船山说:“天治者,神以依也”。礼法合治的权衡轻重,神也。
宋后文化衰落有千年历史,满清文化逆转有近四百年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有百年文化的乱相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复兴路的艰难备至。没有实现文化复兴的正本清源,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礼治精神,没有真正意义的软科学。久违了,礼治精神;久违了,文化的软科学。
四、一个健康的文化社会,显示着文化软实力强盛上升的社会,才能显示出礼治文理的社会效应,显示出礼主法辅政制理论的实践证验。然而,治乱循环的历史实在,流俗禽畜的质野心性伴随乱世人心时代而成为社会实在时,礼法合治的审时度势,重法治于礼治,成为政制实施的社会存在,这就是船山所说的天治者,神以依的政制哲理。乱世中,文化失落,文化软实力下挫。若文化软实力得不到恢复,即使有礼治政制,非真正意义的礼治文化精粹。宋后千年的文化衰落路,儒道佛文化互补,礼法合治政制理论被曲解异化而失落。汉夷王朝两度陵替,阳儒阴法的政制现实,走向法家复原,成赤裸裸独裁专*制的君师一体时代。礼治文理失落,礼主法辅的政制形式及理论基础名存实亡。所以,久违了文化软科学;久违了,礼治精神。
一个健康的文化社会,存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真理的成形,有赖于学术争鸣,从而显然主流地位的思想学派。传统文化的思想学派落在谁家?直到今天依然混沌一片。旧的混沌未清,新的混沌又来。寻根文化源头,在于质正和清晰文化源流的理论循序,焉知,引出文化的复古潮。没有主流思想的学派确立,焉有文化社会的健康正常,焉有精粹的礼治文理。
礼法政制围绕着儒法两学派而立论,儒家政制理论在荀子时代奠立:礼法合治,礼主法辅。法家政制是君王南面而坐的高度集权,结局是秦暴政的短命王朝。终然,法家专*制潜藏在阳儒阴法的君主专*制理论中,无法改变法家的文化性质及因果证验。阳儒阴法的政制结果,法家改造儒家,非民本儒家,异化的专*制儒家。与时同时,真正的儒家脉理传承的儒家民本实学入世。张载气学,为往圣继绝学的理论浓缩,就是礼治精粹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儒家政制理论有多少人认同,抵制辱骂者不少吧!船山理道立所而定位定性的政制理论,同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神以依,审时度势而施政于礼法合治的神以依。荀子的礼法合治已进入理道定所神以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礼治社会的新时代。现代的文化界,能清醒认知这个新时代吗?礼主法辅的政制理论不清晰,安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文化效应?
礼治的文以理益质,文以礼载道,文教而理治心性;法治,治理违礼义规范的人与事,治理质野心性的人与事,也是治理心性。所以,研究礼法合治的政制理论,必要研究心性学。强势的西方文化套解,中国文化失落的重心,心性学的文化失落。理治和治理心性的心性学研究萧落,焉有礼治理性的文化社会?焉有礼法合治的理想社会?
增强文化科学的软实力,建设礼法合治的理想社会,深化改革于政治变革的同时,当掀动文化变革了。

最新评论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11 07:40:36
研究传统文化,重心应研究心性文化,历史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心性文化切切相关。
唐虞禅让制有质朴心性为社会基础。生理需求的物欲极低,“天道远,人道迩”,以人道弥补天道缺失共生存。尧舜禹之王,一无物质的奢侈享受,二是勤政理民相当辛苦。通天地人为王,具有德高望重的智识人格并存的形上道之王,不存有搶权夺位的质朴心性时代,是禅让道得以通行的社会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质朴心性时代结束,逐渐转向继善成性阶段了。正因为这种转向,方有论理学的诸子百家争鸣,方有荀子解蔽和集成诸子学,奠定孔儒的主流地位。“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易传》已明确揭示着继善成性成质文心性的新时代。从春秋战国的人心不古时代开始,直到现代,都属于继善成性时代。物质生产力的文明向前,带动着人对物欲需求的生理本性本能的文明向前。然而,人的心性本质并不会因物质与物欲的文明向前而文明演化。相反,心性基础的质文心性未能文明向前,缺失合符道体成继善成性的仁礼心性,未能促动心性的文化文明,导致心性偏极的质野与文史的心性时代出现,反阻滞了物质与物欲的文明向前。心物定律,顺乎物则天下之变,有心性唯物;却因允乎人心的天下之疑,有心性辩证。存逮音容成与音以节容的心性两走向。始奏人的心性动能,也是生理自然的本性本能,存有势成轻重,致理有屈伸的人为因果路,即心性走向。心性走向有三性:性恶情淫的质野心性;善性情罪的文史心性;理欲情功,质文合道体的继善成性。探究心性走向成所以然之理,人文化成天下的知几神理,精义入神。心性走向,取决于须有安排政治道的立命环境,取决于文理造就心性的立心环境,不同的立命和立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出不同的心性人。自古至今,研究历史时代发生的事件与人物,都离不开对心性文化的研究,集心性文化的历史积淀,因而有传统心性学;因于研究心性学历史,理论的文化积淀和哲理提升,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顺序,因而有心性哲学。离开心性学历史与心性哲学史的研究,是无法理清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因果,对历史人物作出符合时代事实的是非功罪之中肯评判。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13 04:58:15
研究传统文化,重心要研究心性文化,历史发生的一切事件,都与心性文化切切相关。
   唐虞禅让制有质朴心性为社会基础。生理需求的物欲极低,“天道远,人道迩”,以人道弥补天道缺失共生存。尧舜禹之王,一无物质的奢侈享受,二是勤政理民相当辛苦。通天地人为王,具有德高望重的智识人格并存的形上道之王。不存有搶权夺位的质朴心性时代,是禅让道得以通行的社会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质朴心性时代结束,逐渐转向继善成性阶段了。正因为这种转向,方有论理学的诸子百家争鸣,方有荀子解蔽和集成诸子学,奠定孔儒的主流地位。“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易传》已明确揭示着继善成性成质文心性的新时代。从春秋战国的人心不古时代开始,直到现代,都属于继善成性的心性时代。
物质生产力的文明向前,带动着人对物欲需求的生理本性本能的文明向前。然而,人的心性本质并不会因物质与物欲的文明向前而文明演化。相反,心性基础的质文心性未能文明向前,缺失合符道体成继善成性的仁礼心性,未能促动心性的文化文明,导致心性偏极的质野与文史的心性时代出现,反阻滞了物质与物欲的文明向前。心物定律,顺乎物则天下之变,有心性唯物;却因允乎人心的天下之疑,有心性辩证。存逮音容成与音以节容的心性两走向。始奏人的心性动能,也是生理自然的本性本能。存在理势天,势成轻重,致理有屈伸的人为因果路,即心性走向。心性走向有三性:性恶情淫的质野心性;善性情罪的文史心性;理欲情功,质文合道体的继善成性。探究心性走向成所以然之理,人文化成天下的知几神理,精义入神。心性走向,取决于须有安排政治道的立命环境,取决于文理造就心性的立心环境,不同的立命和立心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出不同的心性人。自古至今,研究历史时代发生的事件与人物,都离不开对心性文化的研究,集心性文化的历史积淀,因而有传统心性学;因于研究心性学历史,理论的文化积淀和哲理提升,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顺序,因而有心性哲学。离开心性学历史与心性哲学史的研究,是无法理清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因果,对历史人物作出符合时代事实的是非功罪之中肯评判。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13 05:00:35
研究文化历史,必要研究三大次序:历史事件的发生次序,心性实践的理气次序,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三大次序存在两个逻辑程式:
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次序→心性实践的理气次序→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研究理论原真,必要研究历史事件和实践心性,方有确切可信,值可悦服的逻辑原真。若失去历史事实和心性事实的逻辑资料的支持,不可能有理论原真,只能是逻辑套解。
二、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心性实践的理气次序→历史事件的发生次序,再返回论证理论原真的逻辑次序。研究理论理性,了解心性的实践理性,性命一也,理气一也;通过特定心性时代的文化大环境,探究历史事件发生因果事实的逻辑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再度思究和证确理论理性的逻辑原真。逻辑原真的承前续后,思究文化历史三大次序,从而把握思想文化的演变循序,进而领会思想文化演变的规律性,是理性务实,会通古今通义,探究传统文化规律路的理论*功夫所在。
三、三大次序,心性实践的理气次序,处在中介位置,连接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因果。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心性文化力为基础的音容天,活生生的音容天。存在理势天,形上導向,政治造命和人事言天,人文化成天下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心立命的理气成就的理势天,水可载舟覆舟的理势天,心性文化力为社会基础的理势天。研究历史事件的人为因果,必要研究实践理性的心性文化。实践心性连接着理论理性,思究实践心性的文化事实和心性规律。人物之元的自然人性,鬼神之绍有心性的危微之几,存在音容天有精微之几,知几其神,方可切入心性文化中,承负文理形上導之职责:文以理益质,文以礼载道。离开实践理性的心性规律的探究,何有導向性质的理论理性?可见,活生生的实践心性,之所以处在历史文化三大次序的中介位置,显然心性学、以及心性哲学,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14 06:19:32
在改革开放时代,最合适应用的是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全球经济,空前释放始奏人的活力能,空前提振中国经济,创造空前的经济繁荣;然而,空前的官场贪腐和空前的贫富悬殊,将中国的经济人心拖入深渊;产生政道空前反贪腐及须有安排的重新调整。改革开放时代的严重缺失,就是违逆人道理欲观的严重失误。其实,这不仅是改革开放时代必要研究的文化问题,也不仅是船山学时代要研究的文化问题,历史文化的延续性问题。从孟子承孔子忠恕道提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到荀子提出的“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形上導之道,“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形下器之道;张载提出的“物物为能过化,性性为能存神”的理性逻辑,历史理性逻辑的不断深化,出现船山的人道理欲观,出现改革开放时代必要解决的文化问题。问题没有解决,即文化传承的时代性问题未能解决,只能留待深化改革时代解决。深化改革时代要解决的核心的理论问题是:人、天、物道体均一自然之化的理论问题,“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道体程式。顺乎物则条件下的心性唯物之终奏物,继善成性的“物性”文化;更有顺乎物则条件下的心性辩证,疑乎人心的始奏活力人。从载舟覆舟的民水君舟,到逮音容成或音以节容的存在音容天。把握顺天应人的存在理势天,显然:顺乎物则的中奏天,如何释放始奏人的活力能,礼法合治神以依,这是继善成性的“道性”文化。从孔子人际忠恕,“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到船山天下仁恕的人道理欲观;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到船山的以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的哲理。传统儒学进入到宜人环境造就至善心性的理论新时代。造就宜人的道心环境,“精于道者兼物物”;造就宜人的人心环境,“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实学心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顺乎物则的中奏天,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释放始奏人的活力能,就是实学心性,顺乎物则的实学心性。“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道体程式,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人能弘道顺应自然天道的人道作为。习主*席提出的创新思潮,不是形上文政導向的顺乎物则,释放始奏活力人的创新思潮,人、天、物自然之化的理论指导实践。不过,研究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理论,终归还是要先解决改革开放未解决的人道理欲观问题。解决人道理欲观的理论实践问题,重心是国家二次分配的须有安排。合理、公平社会原则的施政务实。释放始奏人活力,实学心性世间通行,实质性解决了顺乎物则的功能及价值观问题,即人、天、物自然之化的理论实践问题。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15 07:20:13
中西文化有各自不同文化符合的范畴体系,清晰各自不同的范畴意涵,方可以理会文化的义理会通。
务实,是传统哲学应用的概念。诚者天道,实也;诚之者人之道,务实。孟子言:“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实,“可欲之谓善”,从物质化生,到人的物欲需求,民所共由理道的理性与理欲原则下的正常人欲,就是善,心物合一之实。正因为善与实,造就孔子人际忠恕的“有诸己谓信”的诚信道。孟子时代是“天道远,人道迩”,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孟子主寡欲而可欲,非无欲,不是务实之性善?相反,盛唐过后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物质基础远远胜于孟子的宋明时代,反而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情罪无欲理,是善性务实?魏晋南北朝文化定调定论的儒道佛互补,内修心性而明哲保身,合于天之善性,不因乎物的道德人生,幻化人生,无为人生是善性务实?
从哲学意义来说,中庸,中和而庸定天下之体用便是实。张载说:“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大有,便是实。船山认为,“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的实函斯活,就是天人之继,继善成善成中庸体用之实。若是中为心体庸守常,“守其常不知变”,“执其常而不知变,不协于芚愚之化”,宋明理学中庸道体论,何以是善性务实?
存在,西方的哲学范畴。意识与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基本问题。任何哲学体系都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传统哲学同样如是。使用的文化符号不同,有不同的范畴作概念表述不同而已。人的社会存在的两大元素是心与物。船山提出的音容天,不是蕴含心物两元素的存在音容天?形上導向的音容天,不是存在的理势天?两存在的天人合一,存在,理势自然而必然的音容天。所谓理势自然而然,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所以,存在音容天,“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的自然而然,“容有迹而音无方”,心性唯物。所谓理势自然而必然,顺天应人的理势必然,“容所不逮,音能逮之”的逮音容成,心性辩证。形上圣神導向的理势自然而必然的存在理势天,顺乎物则而辩证探究心性的文化规律,研究心性基础,即人物之元的自然人性,探究存在音容天的精微之几,探究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知几神理而精义入神,導向成逮音容成的理势天。这不是展述圣神文化的思维与存在的基本问题?存在音容天,不是展述意识与存在的基本问题?
船山提出的音容天与理势天,代表着成熟的传统哲学文化符号的存在范畴,有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在先秦诸子争鸣时代,显然的逻辑是物物道。物物,人类主持并作为于物化道,即民所共由理道,理之道就是共同生存发展的诚者天道,定位定性成就礼义规范的“精于物者而物物”;道之理即心统性情而理情理欲的人道至善,“精于道者兼物物”。“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的道物合一,民所共由物物道,不是存在音容天的逻辑源根?张载提出:“物物为能过化,性性为能存神”,不是荀子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物物道的逻辑再续和深化,理性的逻辑次序是船山的理势自然而必然的存在音容天。逻辑贯通便有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与荀子的物物道逻辑,张载的物物过化,性性存神逻辑成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义理贯通。成形传统哲学的存在理性:理势自然而必然的存在音容天。对比之下,老子的物化道,道生有无,无为本源的无中生有,道生物化之无不为,人无为的无为无不为,即无物物道之精于物者,更无精于道者的道法自然,仅存事之容,不具人之音的心物隔离,质朴心性人的道法自然道,具有存在的哲学意涵吗?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16 04:40:07
所谓康乾盛世,其本质属性决定其因果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积贫积弱的灾难路和坎坷路。“康乾盛世”靠什么得来?回复独裁政制赤裸裸的法家复原时代,甚于秦王法治暴政时代,一是对先进文化汉族仕人的专*制,民族分三等,汉为三等平民,剥夺了参政权利。汉族仕人脱离学而优则仕的仕途,脱离圣人之教,归入君师一体的文化专*制,明亡以后无华夏。二是对汉民族生存利益的人*权践踏,入关时推行剃发易服的强*暴专*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赤裸裸摧残人*权的政治质野禽兽。在秦暴时代天怒人怨,“天下苦秦久矣”的法家暴政,在二千年后的满清时代再度重演,而且收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前因是什么?儒道佛的文化互补,治世的道德通行,乱世的道佛通行,倡善性而心性内修的明哲保身,心性无为,助长专*制妄为。不因乎物希图善性化天下,违反人物之元自然人性的客观事实和心性规律,漠视人们对物质需求增长的正常人欲,丧失传统儒学理情与理欲的实学心性,走上无欲理情罪路的文史心性路。与乱世人心的质野心性并行,折腾着国民心性,环境造人而迫使国民心性下滑。面对暴虐的满清独裁专*制,再无推*翻暴秦王朝的有道伐无道的正气凛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所产生主流儒学的士大夫精神,“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也”。仕族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文化正义感,培就出匹夫有责的民族正义感。这样的民族精神已荡然无存,剩下是唯唯诺诺的奴才心性,谁做皇帝都一样,反正都要穿衣吃饭。实惠人生重返自然人,自扫门前雪的民族劣根性。心性麻木的现代中国人,还在赞誉“康乾盛世”,还在推崇儒道佛文化?再往后推,日冦侵华,为什么出现众多汉奸官员,数百万伪军助纣为虐于日冦?前因后续,祸灾始源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
祸灾始源的康乾盛世,为什么至今仍未有真正文化意义的事件本质及因果透彻的理论判定,责任在于形上思想道!为什么文理如此不清晰?不仅是康乾盛世的本质属性不清晰,儒道佛互补的文化性质不清晰,二千数百年留下的儒道、儒法、儒墨之所以产生理论分歧的文化本质问题也不清晰,谁是主流地位的思想学派,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也不清晰,历史事件发生因果次序的本质属性都不清晰,所以造成对康乾盛世作颠倒性的本质判定,依然畅行世间,形上思想道的“罪过”!为什么经历悠长的历史时空,还未能作盖棺论定?特别是经历过文史心性时代后,即文化专*制肆虐的WG时代;经历过改革开放质野的心性时代后,进入到深化改革的痛定思痛的多难兴邦,思想道应该有所作为的时代,连康乾盛世与民族复兴冰火两重天的水火不容,也无法分辨出来?为什么?文有法而礼无法,思想道不独立,未经过百家争鸣氛围的百炼成钢,一家独大的主流思想,走向僵化肤浅的教条化。脱离实践证验的唯书唯上,绝对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主流思想,也不可能给形上政治道提供文化理性以支持。为什么文以理益质,文以礼载道,清晰的文理与礼道的理论理性,不仅在于教化民众的益质载道,“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对形上政治道何妨不存在益质载道的有力支持?形上思想導的理论清明,汇合成文政独立的形上導之清明。政治权威与理论权威并举,文政一统的清明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