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谈谈儒教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08-2-3 09:49| 查看数: 5353| 评论数: 15|帖子模式

随着对《佛教》、《易经》、《阴符经》、《道德经》的深入探讨学习,心中却越来越明显地升起了一个疑问——关于儒教!为什么这么多大智大慧的成果,都成了陪衬!反而是儒家独尊!风光了两千多年,可思来想去,总结不出什么值得颂扬的方面来:平定乱世,靠黄老之术,不见儒者;守成治世,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在文化上,贬道排佛,重农轻商,远庖厨轻劳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它的都入了下九流;在思想上,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忠孝礼义,构建了心灵金字塔,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遗留了多少劣根性;在社会发展上,闭关锁国,保守腐化,错过了几次工业革命的大潮,终于导致了百年耻辱,成了永远的伤痛!!······似乎所有的不利证据,矛头都指向儒教!

佛教象是学院式教育,精细广博,耐心细致,在自我升华中,回到精神家园,注重的是能动性;基督、伊斯兰教象是军事化教育,强调的是铁的纪律,绝对的服从,是将灵魂放在现实中锤炼,注重的是行动性;相比起来,道教只是一个科目——美术课,既要有艺术家的想象,又要有雕刻家的身体力行,是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一条路;而儒教则是一门自然课,研究的是物种起源,虽然也提出了进化论,但更注重的是食物链的关系,用的是条件反射原理。每念及此,血液就会躁动起来,有一种隐隐的愤怒,受辱的感觉!儒教留下了太多的不足、缺陷,渗入到了我们的血管中,使我们欲语还羞!

重新审视这一切,是有幸拜读了余秋雨教授的文明考察丛书,站在世界文明的大舞台上,才明白一直以来,我们都没能给以儒家为主的古老文明一个公平、客观的环境,看到印度河、恒河两河文明的衰落,以及那些彻底迷茫的眼神、混乱的无序状态、无数双只知乞讨的手,才知道,原来我们一直都高估了人类自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以为对土地的依恋、对劳动的热情、对创造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知这也是教化的结果。

再回头看看儒教产生的环境,孔子推崇儒家思想时的社会背景,就会发觉春秋、战国时的祖先们,生存的状态比现在两河流域要恶劣得多!据刘向著《战国策》记载: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王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尸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孔子著《春秋》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后世大儒董仲舒,评价春秋战国时讲: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也,皆非义也。

当道家的“天下公器”成为诸侯争霸、抢掠杀伐的借口,“无为而治”自然走向了绝路,天下众生,已不知秩序何在,道德为何物!由此,也可略知,老子《道德经》虽立意高远,但此时希冀道德自省,已不太可能,而孔子儒家思想以欲治欲,顺势而为,虽求其次,但不失为对症良药!当时最关键的是恢复秩序,重建道德等社会的根本基础!

有时,觉得佛家如风景名胜;道家是风景名胜简介;而儒家则是居家过日子,是柴米油盐。人人都喜欢风景名胜,但又离不开现实环境的束缚,因而只可游览,无力久居。以前这样想的时候,多的是无奈,是遗憾!看了余教授的《千年一叹》,才发现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正是因为有柴米油盐的基础,踏实的日子作后盾,才会向往风景名胜,也才可能去游览。儒家讲:“衣食足而知廉耻”,从而也才使一切美好生活的理想,有了腾飞的基础!这也许是儒家思想入世治本,不求高远,但求实效的根本原因吧?

儒家是60分及格线;道家是85分以上优良线;佛家是100分以外的加试题,是特长线。层次不同,各有侧重,因而互有褒贬在所难免,而如果提高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就会更多的认识到互补、共荣的一面。  

由此,也才看清,原来我们一直指责、愤怒的,却是脚下坚实的基础!正因为站在这个基础上,也才能看到诸多的不足、缺陷,才会发现高远,萌动理想!

真正的高山之巅,是一无所有的荒芜,是恒古的沉寂;风景名胜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生存条件的艰难;上帝给了人美貌,就不再赋予智慧。自然之理是平衡的,一方面突显出来,往往意味着作了另一方面的牺牲!文明的发展,也是这样!文明程度太高,也会发生高估信众基础的事,最终会导致脱节,从而走向衰落。看看恒河文明中,佛教的现况,会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我们需要宗教,最根本的原因是精神需要家园,需要永存,需要轮回!我们最害怕的不是地狱,不是恶魔,而是什么都没有的彻底消失!我们需要宗教,并不只是安慰自己,更是因为它是一切爱的源泉,是一切责任的源泉!因为,我们还会再来的,要留好后路。

佛教是用放大镜看世界,在它面前,简单的皮肤也变得高山峡谷、深沟巨壑起来,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使我们见细不见全,陷入浩如烟海中,不知所踪;道家是用望远镜看世界,一方面展现神奇妙用,一方面高古错乱,掩住了前往的道路;而儒家是用有色镜看世界,单一,秩序是其眼中的美景,因而被无限放大,而走向了反面。

世界几大古老文明,又有哪一种没有偏失呢?佛教遗留的颓废、无序;基督、犹太、伊斯兰的偏激、狂热;道家的符咒、风水;儒家的保守、腐朽,都是在给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留下了隐患!

基础低,不怕!也没必要粉饰,互相攻诈、诋毁。批评别人的话语,就是揭露自己的广告。文明本身就是从蛮荒、愚昧中走来的,没时间害羞,因为怎样走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政治家眼中最美的景,是沃野千里;哲学家最美的景,是雾里看花;艺术家最美的景,是赤裸、蛮荒;科学家最美的景,是生机、繁衍;老百姓眼中最美的景,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可面对童真纯静的双眸,该怎样解释这一切?让古老的文明,找到真正的落脚点,并得到继承、发扬呢?

贫穷的根源,是愚昧;财富的另一含义,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人享受了你的服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与年龄相匹配的发现责任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

理解和传播文明都任重道远!

(讨论几大宗教、古老文明实在勉为其难!我没有那样的学识,也不具备那样的气魄。可是,总觉得要对儒家表个态,否则有点对不起孔老夫子,总为一直以来的误解而内疚!孔子确实是一个圣人,其实儒家思想体系很有针对性,独创性,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如果不是扯到《易经》上就更值得尊敬!诸多不足也和后世的发展、歪曲有关,不能都算在先祖身上,我们毕竟如今还在享受着坚实、有序的基础,发展也才有了强劲的后盾。可是这样的问题,对我来说实在太大,太吃力,只能奋力抬出一块砖头,希望能引来美玉。

[ 本帖最后由 inzaghi0301 于 2008-5-17 21: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銀子 +50 收起 理由
inzaghi0301 + 5 + 5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9-10 16:03:24
理解和传播文明都任重道远.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11 09:26:26
儒家是60分及格线;道家是85分以上优良线;佛家是100分以外的加试题,是特长线。层次不同,各有侧重,因而互有褒贬在所难免,而如果提高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就会更多的认识到互补、共荣的一面。
殇逝洋 发表于 2010-10-10 23:21:57
学术上百家争鸣,才能促成思想上的百花齐放,任何对思想的禁锢都是违反社会进步规律和历史前进潮流的,终将走向崩溃。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浪花 发表于 2011-10-13 19:32:32
儒家是60分及格线;道家是85分以上优良线;佛家是100分以外的加试题,是特长线。层次不同,各有侧重,因而互有褒贬在所难免,而如果提高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就会更多的认识到互补、共荣的一面。
张无屮 发表于 2008-10-11 09:26


这个怎么讲
顾如 发表于 2011-10-14 15:58:50
本帖最后由 顾如 于 2011-10-14 16:05 编辑

儒道佛三教,其理路和实质相同
你喜欢佛道,那么你不可能真正反思儒教的。

因为这三家都假定自身是纯洁的、善的,而且各个人他们反诸自身后,是没有区别的。那么他们都必然会得出得道或者掌握真理的人对其他人的统治合理性。都会想象一个大同的世界——至少是思想的大同。

当代的民主教也一样,只是他们认为多数掌握真理罢了。


墨家和老子不同,并不认为人类里面的谁、整个人类能获知天道(真理),只能通过经验推知一些天道的性质。所以,墨老都不可能要求一个大同的世界,也不认为那些人对其他人的统治有源于天道的合理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国学 + 10 有道理

查看全部评分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14 16:02:58
我是标准的儒家爱好者,但我也喜欢佛、道。顾兄似乎对墨家情有独钟啊。
顾如 发表于 2011-10-14 16:06:53
是的。
如果要给墨家加入修身的内容,那么必然是从道家寻找表达语句。因为墨家和老子是一体的两面。

老子讲君王之道,墨子讲人之道。老子说,君王之道和人之道是相反的。君王处于四域之大的位置,所以和处于其他位置的人之道相反。借用阴阳的说法,大概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四域之大处于极阴或者极阳之中那个一阳或者一阴的位置,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水谷的位置。所以君王之道几乎是纯粹的生发、不居、守弱性质,而墨子要讲的人之道,表面看起来就会与老子的君王之道相反。然而其内在理路相通。

不过道家的东西,由于属于精英层——对政治兴趣不大或者失望的那部分,所以带入了精英层自大的元素。他们直接将老子的君王之道往自己(精英也是平常人)身上套,那么就导致了道家偏离无知论轨道。所以,要吸取道家的东西丰富墨家的修身内容,必须很小心。必须反复推演,看看是否需要天人合(同)一、天人同质的支持。如果需要天人同质的支持,那么就不能引入或者需要修改其内涵后才能引入。合,在墨家是两个放在一起的东西,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相同’。有一个思路可以借鉴:虽然人可以悟道,但每个人的道都不同。





唯心、唯物我搞不懂,感觉很乱。还是可知、无知的分野比较清楚。
无知这个传统,必然主张经验主义,主张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文化,主张个体在惯例性质的社会规则之下的自由,主张非攻。。
有知这个传统,他们主张科学主义,主张推己及人,主张民主/专制或者说积极自由,主张世界大同。。
像天人合一、天人同质、真理这些东西如果存在,那么掌握了天道或者真理的人就可以合理地去规范其他人。。也就是专制了。。同一于天道和真理,那不就是世界大同了?。。这些东西都是可知论的必然结果。。
而无知论这个传统,认为如果人们没有了区别、对立、竞争,那么这个世界这就再也不会产生有价值的知识了。。呵呵。。无知论解读儒教中国,正是认为儒教中国实现了儒教的独尊,也就是思想上的大同。。汉朝以后的中国自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展。。




可知论的人回去搞科学,无知论的人也会去搞科学。
可知论的人把科学当做神圣、真理,无知论的人把科学看做人类有益的经验。。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14 16:11:24
本帖最后由 高老夫子 于 2011-10-14 16:13 编辑

我觉得墨子更像一个黑社会老大,重在力行,所以墨子一死,墨家也就逐渐消亡了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14 16:22:49
墨学自汉代到民国已经衰弱了2000多年了,而儒学却奠定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基础,所以说在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没有过去,也就无所谓未来。而把儒学从中国人的思想中抹去,我们就会失去自我。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儒墨并不是绝然对立,要看到他们融合的一面。
  
  《周易·系辞下》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易传》殊途同归百虑一致之说为指导思想:“《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引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他认为诸子百家都是言治之书,虽然各家观点互相矛盾、分歧乃至对立,但这些歧异只是立论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诸子百家都是为现实和未来政治设计方案,他们在为政治宗旨上是彼此一致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只是各家所走的路途不同而已。因此诸子百家确是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三人行 发表于 2011-10-14 17:03:57
一直想问下,儒家真的属于宗教吗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1-10-14 17:28:10
一般说来,儒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过去我专门写过一个帖子,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1-10-14 22:02:40
感觉楼文太感性了一点,许多该明确的重要而关键的概念没有明确。
首先,孔子≠儒家,儒家≠儒教;同样,老子≠道家,道家≠道教,释迦摩尼≠佛家,佛家≠佛教。楼主似乎把这些概念全混在一起了。
其次,在孔子之前,儒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学派,儒家是孔子开办私学后才逐渐形成的。因此,楼主说“孔子推崇儒家思想”就显得太草率了。
其三,孔子在“读易韦编三绝”之后,思想境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次赞誉并倡言“与时行”、“与时偕行”,这一点楼主没有注意到。

其实,晚年的孔子与老子、释迦摩尼的思想境界已经是处于同一个层次,这一点青竹有时间时将另文论述。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国学 + 10 期待新作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 发表于 2011-10-14 22:30:50
顾如兄一开始发了个...的帖子,我还以为是广告呢,看来是误会了,真的对不起
无草兄也是论坛老会员了,大家有时间多讨论讨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1-3 08:56:08
多年前有感而发,那时刚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激*情大于理智,囫囵了些。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21 06:13:58
“治人事天,莫若啬。”古人很早就有了象尊重自然科学一样尊重社会科学的理念了,“天时”的本意是指天道每年四季循环,二十四节气周流不止,农业生产必须严格按照节气来进行,才能确保不误农时,否则就会违背自然规律而使全年的丰收毁于一旦,所以天时是决定性的首要因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