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实德·明德·明明德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6-11-24 10:53| 查看数: 1055|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11-25 09:38 编辑

德,原生义是:德者,得也。物化之得,人类生存的物质必需,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在传统儒家体系中,德的原生义,有着务实意涵的哲学范畴,实德。直到今天,实德的原生义与务实义依然存在。物欲需求增长,不是物化实德?德者得也。
一、从德的原生义,道家的理解与儒家的理解,几乎一样。物化何以实得?何以生成?道生物化,道物一体。道的意涵是什么?道家物化道与儒家物物道的意涵殊异,导致德的原生义也发生变化。
老子道,不知人参天地道已开新,守旧于古易道,浑沌之道,质朴心性人的道法自然。无为本源,无中生有归根于无。人无为,无为自然,无为政治与无为人生,一切皆无为。道生万物无不为,执古道纪的无为而无不为。缺失人在自然的主体地位,知于天而不知人,浑沌的物化道。儒家物物道,树立人在自然的主体地位,“精于物者而物物”;儒家道,又是民所共由的理之道。仁礼心性,诚之者人之信道,推动诚者天道元亨利贞。天道诚,诚者,“充实之谓美”的物化实德;人道诚信,务本和弘道的道之德。儒家道德,包括着物理事则两方面,务本精神与人能弘道精神之弘扬,物化实德因此得,由此化生。人道诚信,精于道者兼物物。物物道,动力源是精于物者而物物;人事刚柔的安排平衡,心性质文的健顺协调,通志成务的诚信道,精于道者兼物物。物物道,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道物一体,心物一体。老子物化道,与儒家物物道殊异:有物之道,失心性质文之仁礼理义,失人事刚柔之易简健顺,失人道诚信之物理事则,失道之实德的务本精神与人能弘道精神。
二、明德,究物化之德所以然之理,明天人合一的诚信道。明德,包括天道阴阳与人道仁义的两方面,人道仁义融入阴阳天道,德才兼备的天地定位,易简理得立本。易简至善配至德,仁义融入刚柔地道,乾刚健与坤柔顺的仁礼理则,诚信道的事物运行。人事险阻与吉凶,心性的义利矛盾与利害因果,刚柔地道的地曰示。《易传》的三道三才理论,就是明德的天人理论。儒家从天人的诚信道论明德。荀子提出的“精于道者兼物物”,“精于物者兼物物”,是明德;物化实德是物物道之所得。张载提出“性性为能存神”,是明德;物化实德是“物物为能过化”。船山提出“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是明德;物化实德是“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明德而得物化实德,天人矛盾理一的因果显然。谁也离不开谁的相资相成、相抑而相生的矛盾因果。明德的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天地设位便有生民立命;精于道者的道德之明德,带来精于物者的道德之实德。精之意涵,天地立心。立心者,心统性情而理情理欲;立命者,安身立天命之性,弘扬气质之性的性命体。立心立命,实践理性的“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符合诚信道的天地立心和生民立命,道德之明德。道德之实德是什么,“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物化实德的生生不息,物质的文化文明;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命日降而性日生”,性性存神的义理深刻化,心性的文化文明。天人的继之者善,道德之明德;成之者性,始奏心性人的文化文明,掀动是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道德之实德。
三、明明德,明德之明,明明德而究明德所以然之理道。形下器之道的理道明德,与圣神形上導的明明德,乃《易传》述明要研究天人理论的道器范畴。正因为有诚信道明德之生民的立心立命,便有明明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立心立命有明德定所的文化大环境,便有明明德的以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的哲学理论。如何明明德,以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思维研究存在的理势天,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自然而然,顺天应人的理势自然而必然。理势天,成就现实的音容天,人物之元有音容天的精微之几,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知几神理,神理于阴阳不测之几而精义入神,非音以节容,逮音容成,顺天应人的理势天。精义入神就是明明德。“人事尊卑,义奠于位”,易简理得,尊卑定位的易简立本;“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循理应乎事物,性命之理的“义辨于事”;“善恶是非,义判于几”,善恶源根在于理情理欲能否公私分明,是非源根在于能否会通古今通义,因一人之正义和一时之大义,能否合于古今通义,理论有理蔽之分,能否辨别出真妄的是非标准。公私成善恶,理蔽成是非的“义判于几”;“进退存亡,义殊乎时”,时中,“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大中函化的中庸体用,情以充性,性为情节;始以建中,终乎大始;体以致用,用以备体。实函斯活的中庸体用。义奠于位、义辨于事、义判于几,义殊乎时,精义知几而神理,穷神致化是明明德,继善成性是明德。明德与明明德,道器范畴的形上導与形下器之道。
四、德、明德、明明德,理性实践的三层次,实德的物化之得;明德而实德之道德;形上導之明明德而明德,道德成就实德的圣神之德。实德步步的层次进入,究实德所以然之理道,有明德而实德,道德之实德;究明德之所以然之理道,圣神形上導之明明德,明明德于道德之明德。道德三层次:实德——明德——明明德。
理论理性的论理本质,究其所以然之理道,成就理论理性不断提升而深刻化的逻辑次序。道德务实底层,物化之实德。古易的逻辑原真,浑沌道的天地人同。理论开新便有论理学时代的天地人参,究实德所以然之理道,民所共由理道的明德探究阶段,从子产“天道远,人道迩”的天人论说,转折有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丰年终身饱,凶岁免于饥寒”,人道弥补天道缺失的民本说;进而有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有极深研几、探赜索隐,致广大尽精微,人参天地的天人之论道。从明德层次,探究实德所以然之理道。在明德探究阶段,有明明德的理论探究,如孟子反身以诚,尽心尽性以知天事天的主客理论,“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圣神文化,《易传》的道器理论等,都是明明德的理论理性,尚未进入究其所以然的理性阶段。如《易传》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进入究其所以然之理道阶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的哲学理论。孟子的圣神文化,进入究其所以然阶段:便是圣人有为的文与礼,文以理益质,文以礼载道“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进入到究其所以然之理道阶段,便有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人欲见天理的“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天理达人欲的“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等等。明清之际的船山实学,究其所以然之理道的明明德阶段,理论浓缩:容光不穷于所受,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穷神致化的继善成性。

最新评论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6-11-24 17:29:22
人类理性认识三阶段:德(实德)——明德——明明德;究其所以然理道两阶段:明德究实德,孔儒实学的道德阶段;明明德究明德,经历唯心教条的明明德阶段,进入唯物辩证的明明德阶段,船山实学的究明德之明明德阶段。若是这样认识传统儒学的理性循序,文化传承与文化接轨,便不会站在二千数百年孔儒角度,言必孔子,肤浅化地认识传统儒学;也不会因此而轻视儒学,漠视了深刻化的儒学;也不会视孔儒与儒教一体化,视为专*制儒学来批判。文化传承是明德究实德的孔儒实学,明明德究明德的船山实学。时空的文化接轨,无疑就是唯物辩证明明德阶段的船山实学。
人的一生,从孩童到老年,音容发生根本性质变的社会人生。传统文化,从孔儒到船山学,经历二千多年的历史时空,理论理性同样发生根本性质变的文化时空,这是文化学研究的常识吧!
然而,文化学研究的低级错误,在五四运动出现了,发生批判错位的常识性错误。
百年文化研究的乱相路,同样发生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中西文化会通,古今的文化接轨,接轨于肤浅化的孔儒文化;接轨于传承错位的宋明理学。现时的文化研究,肤浅化的文化接轨,传承错位的文化接轨,依然存在。更甚,寻根而接轨非论理学时代五、六千年的文化根,文化的复古潮。须知,寻根与接轨是两码事。强视为同,漠视了文化文明的理性循序。常识错误一发再发而重发,愈演愈烈。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无限的文化感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