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浅谈哲学认知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6-12-25 05:10| 查看数: 1076|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哲学,究其所以然的聪明学问,善于改造世界,建设宜人社会。哲学认知的根本是主体心性人,对自然、社会、心性文化一般规律的认知。一般规律,体现着矛盾理一的一物两体,“善恶是非,义判于几”的去私解蔽。
一、哲学认知的自然,非纯自然,自然的主体人。物质生产力水平与人性自然的物欲水平的一致性,与心性知能的文化水平的一致性,决定:对主体心性人的物质限定,物物自然影响着心性人的“物性”。存在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因物理有事则,诚者天道之物物理则,直言物则。心性唯物的“终奏以物”,心性外而内的物心自然流。哲学认知自然的主体人,确定:事物存有客观规律性。
哲学认知的自然,主体活力人的自然。《易传》提出圣人对天地的仰观俯察,张载予以诠释:知幽明不知有无。究物化有无所以然的知幽明道,属知能素质的主体活力人,即物物;作为于自然,决定物物生成因果的始奏活力人,精于物者的物物道,非老子道法自然的物化道。存在音容天,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的心性辩证。物心自然流与心物活力流之间的对流,成就心性内外的实践能动流。认知主体人的自然,确切:事物,人也。自然流和活力流之间心性内外的实践能动流。若执着物心自然的单向流,机械唯物;坚执心性内外的心物双向流,唯物辩证。
哲学认知的自然,自然的主体人与主体活力人之间的主客一体。存在音容天的心物之间,自然与人为之间的一物两体。矛盾理一,心性的辩证与唯物。心性唯物,在于解决“顺乎物则”的哲学认知,研究自然主体人之哲学世界观;辩证是解决“疑乎人心”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主体活力能的心性自然。民所共由之理道,因物欲自然而有公私的善恶之分;因心性自然而有理蔽的是非之辨。哲学认知的自然的一般规律,即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理一规律,一物两体的矛盾相资相成,相抑相生,相因相果。去私解蔽,善恶是非的义判于几。
二、哲学认知的社会,民所共由理道,有道心与人心。道心的文化环境影响和造就着人心,人心个性适应着道心环境。社会存在(自然)的主体人,习以性成的“天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由之天命,生民立命的天命之谓性,“原于天命”的“天性”。
主体人的社会存在(自然),个体活力之个性,也在活化道心环境。“事物,人也”的顺乎物则,必要张扬个性的理性自由,“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释放活力的社会正能量,人道教化的“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成就“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的实践理性。孔子说:“民不可使,知之”。知之的习以性成,气以理生化乎质,“都于气质”的民可知,立心的心统性情,气质之谓性。
社会矛盾的一般规律,即道心与人心,共性与个性,社会存在的主体人与主体人的社会存在之间的一物两体。社会存在对主体人的基本限定,来自形上文政導,以理道定所,为生民定位定性定所。道是形上政制導的环境造人,原于天命的天命之性,与都于气质的气质之性,一物两体为性命体。理是文理形上導的文化造就心性,文以理益质礼载道,“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为生民立心定性,心统性情的理情理欲。形上政制導有天命与性命的道器矛盾体;形上文理導有神理与理气的道器矛盾体。存在理势天,定在的社会形态是存在音容天。若坚执强势形上導的单向流,法家法术势的专制文化。儒家肯定形上導的社会限定,却又认定存在的社会基础存有义理规则,限定形上導之作为,这就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说,荀子的君舟民水说,船山论理清晰明确:“君相之权藉大,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义理规则精确范围有二:一是顺乎物则的根本利益所在,民生乃民本之核心,限定着形上導之作为;二是情通物欲的心性需求,理性自觉的理情理欲。如荀子以言行规范质正仁心的礼义明分,“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民生与民情,成为阴阳不测的变合之几。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有精微之几;鬼神之绍,心性有危微之几。精微之几为民生民情,“明有性情”、“明有礼乐”;危微之几的鬼神之绍,幽有鬼神的“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矛盾理一,在于神理于阴阳气化的变合之几,质实鬼神之心性所然。精义入神,智神合一有预测学。政制導有经世治用,文理導须会通古今通义。形上導效应是:穷神致化。道器层次的矛盾形态,即社会形态,处在始奏人与终奏物之间中介地位的中奏天。即决定着始奏心性人活力的人道(性性)形态。也决定着终奏物顺乎物则的天道(物物)形态。一物两体的矛盾理则,体现在道器之间,即形上政制導的天命与性命之间,形上文理導的神理与理气之间;矛盾理一,圆融于相因相资,相生相成的矛盾同一性。文理的明以致诚,政制的明以钦为本,致力于天下诚信的器之道。于天理达人欲,去物欲之私恶,存心统性情的理情理欲之公善;执知幽明的物物道,解蔽于知有无道法自然的物化道,“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儒道合流自然观。于人欲见天理,去私解蔽,清理质文心性的两个极向:一是文胜质则史的空论歪理,儒教善性的宋明理学道德内修;佛教幻化人生的禅静内修;道家虚无境,无为人生的自然内修,适应着专制的文化环境,以抑情制欲的人性异化,致心物分隔,追逐合于天的善性。一是质胜文则史的私己抱团。在质野的心性时代。文史心性(内则道佛)与质野心性并存共在,私蔽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小人禽兽引发成流俗禽兽。去私解蔽,悟道:善恶是非,义判于几。
三、对质文心性人,包括自我、他人与天下人的哲学认知。大自然环境造就主体人的“物性”;社会大环境造就主体人的“天性”;文化大环境造就主体人的心性。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的外在大环境,造就主体人的文化气质,“命者命此焉,性者性此焉耳”。人事分工定位的各正性命,立心定性的性命分殊,物以类聚成就多种类型的主体心性人,船山归为四类。
(1)“专于己而不通于人,则困于小而忤于物”。质野心性的杨朱私己,墨子利益抱团,归于此类心性人。
(2)“通于人而未合于天,则成于事而亏于道”。孔儒建构天下不易义理体系的应该之理阶段。缺失仁恕天下,缺失须有安排的理道定所。时代局限,人际忠恕的心性人
(3)“合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也”。宋明理学的当然之理阶段,异化传统儒学的唯心教条,闭情制欲,伦理异化的心性人。
(4)“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船山理想的道体心性人,“摇动天人万物之和者,可以征道矣”。可以征道的意涵有二点:一是“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对荀子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逻辑传续而深化;二是“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对荀子顺天而制天的有为自然,《易传》的探赜索隐,极深研几,天地人参的仁礼本体论的逻辑传续与理论更新。
四、对自然、社会、心性的哲学认知,归根结底还是对主体心性人的哲学认知,浅出深入,哲学认知有三个层次性。
(1)格物致知,立事设人基础层面的哲学认知,对天地人参礼本体知识体系的哲学认知;对诚者天道之物理事则的哲学认知;对“事常变,易无体”,常变易道的哲学认知,属于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知层面。
(2)进入到“事物,人也”的哲学认知层面,诚意正心,以仁义人道融入礼本体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成就为仁礼本体。融入阴阳天道,德才用人的天地设位,人的结构性合理排序,人事名实相副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客体基础的易简立本。融入地道刚柔,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性命相称的“易简之善配至德”。人事名实的结构性原理,与心性性命的结构性原理,天地设位,易简尊卑的“循理应乎事物”。关切到仁礼本体的性性定位,物物立事的哲学认知。“人事尊卑,义奠于位;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如何择人于德才?如何识人于用人?名合其位,性适其命?哲学认知,从事物客观规律性的遵循,礼的知识体系的认知,进入到实践理性的活性应用方面,对仁礼本体的哲学认知。
(3)“事物,人也”,究其因果所以然之理,知几其神,智神合一的智内神外。仁智同体,避离智入奸邪入鬼道,所以仁智同藏仁为宝,仁智同用智为先,智内神外的仁为宝,智为先。智,成于学问道,对古今义理会通的人道义理规则的精深领悟。神,缘生于对现实理道的深切思究,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神蕴功底,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生乎自然的循序渐进。神有三义蕴:一是对人物之元的民生民情,存在音容天的精微之几,心性鬼神的危微之几,洞若如神,所以阴阳不测之谓神;二是精义入神,因义奠于位,有“审微而定命之谓神”;因义辨于事,“循理而应乎事物”,成就预测学的料事如神;因人之大患的私与蔽,“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几出自民生民情的精微之几,心性鬼神的危微之几,能否义判于几,得到是非理,善恶道的客观事实。由此而见,以仁礼心性的健康与健顺,理顺质文中庸,防避文史质野两极向的斯文合道合体,成就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诚信道,于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一物两体的天理人欲,成就着矛盾理一的双向流。智神合一的形上導,道器之间一物两体的矛盾理一。天命与性命;神理与理气的道器层次,理论理性成就实践理性的矛盾理一。三是穷神致化的实践效应,容光不可穷尽的富有日新。“进退存亡,义殊乎时”。中为体,庸定用的中庸体用;始以建中,终乎大始,实函斯活的大中涵化。“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循序渐进的知幽明道,容光不可穷尽的无极而太极,哲学认知最高境界的精深层次;仁智同体共用的智神合一。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