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传统文化提炼出新的传统哲学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渠道

发布者: 张无屮 | 发布时间: 2017-2-5 09:56| 查看数: 5415| 评论数: 22|帖子模式

道学是我们民族有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学将世界万物看做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什么类比研究世界万物生存发展需要什么,再反过来,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管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道学的宗旨。
道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有着5000年以上思想历史,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源头。诸子百家是道学发展的高峰,老子道家是道学步入哲学殿堂的标志,是提炼传统哲学的沃土。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渠道,就是以马哲科学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掘出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先进性、科学性的因素来,提炼为新的传统哲学体系,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哲学是由分析问题为主的易学认识论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道德学说方法*论共同构成。 马哲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是矛盾三大规律,而矛盾和易学相通;五贼、五德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无缝连接,传统哲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由这两项构成。
传统哲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马哲侧重物质经济规律和传统哲学侧重精神文化规律,二者互补,在特色哲学建设中形成了真正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新的综合治理体系。

+ }5 i- b: Q) R- F
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骨干,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创造与共享的人生观和循环利用、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道法与德法交替上升的发展轨道;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兴国的根本。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SHZY话语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如果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概括为丛林规则中的狼群规则的话,那我们的SHZY话语体系特色可以概括为蜂群规则。
姜子牙《六韬》讲:“共天下之利者昌,擅天下之利者亡。”美国梦是个人独享的垄断梦,欧洲梦是部分共享的保守梦,中国梦是整体共享的开放梦,是《六韬》思想的见证者。
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沿着以物质文明为主向以精神文明为主的趋势发展,温饱、小康、大同、上德、真德和返璞归真会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善是上天梯、德为长生本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

. m- F: Q# I! D; f$ x' L
; e# M) V" `6 q2 S; U2 \
目录:
摘要:
+ x" p* L7 e! ]2 m正文:
  q! g# j) O; L4 p7 N8 ^
第一:道学归元
一:道学是根文化,是提炼传统哲学的沃土
1:道学是我们民族有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简述道学的历史
二:老子道家特有的传承手法----故乱其辞
1:大智《阴符经》
2:至善《道德经》
三:道家经典
第二:易学归真
一:易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易学入门
1:河图的解说
2:洛书图表解释
3:河图洛书的综合作用
三:易学的运用
第三:传统哲学创新
一:构成:传统哲学=易学认识论+道德学说方法*论,
二:先进性、科学性的代表
三:德法结合与道法结合的交替上升的发展轨道
1:道的平台要素管理法
2: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跨入“以道治国”境界的标志
四:兴衰启示
五: 儒道不同
(一):儒道不同的阴阳
(二):儒道不同的道德
(三):总结
六:无为、有为与中庸
1:无为
2:有为
3:中庸
七:小国寡民
八:三弃三绝
九:《易学》、《阴符经》与《道德经》的总体把握
十: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经》?
第四: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打造

$ ?3 X9 A6 X7 x# D( T. h; s

- d, K( i7 e) @5 p5 l' X2 Y. E# X' a6 }0 Q  s- y1 [- ~) K1 t

3 {4 _. }$ g5 c补充内容 (2020-12-24 16:30):& S* w, O7 `8 M0 w$ y& g3 t
传统哲学创新—————道德哲学的诞生- h! T- W0 ~4 x" Y  ^1 s
西方将哲学和道德分开,中方道德就是哲学。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17-2-7 11:32:46
第一:道学归元
一:道学是根文化,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有着5000年以上思想历史,道学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学是孕育和提炼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石。
1:道学是我们民族有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学将世界万物看做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什么类比研究世界万物生存发展需要什么,再反过来,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管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道学的宗旨。
道学的“道”有本体道、规律道和方法道三个层次的理解。规律道是道学的中坚部分,有着5000年以上发展史;老子本体道是道学的顶级智慧,是进入真正哲学殿堂的标志;诸子百家是治国理正方法系统构成的基础。三道是道学大系统的骨干框架。
本体道,属于“非常道”,理解的渠道是感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进入天地万物之中部分构成了天地万物本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部分动力就是“德”。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反过来通过德来感悟道的特性。道通过德来展示和管理天地万物,有五种渠道或叫五种平台、五德、五种规律,天地万物在平台、规律之内是感觉不到管理痕迹的存在的,因此称之为“自然”,这种管理方法就是“无为”。
规律道,属于“常道”,理解的渠道是常道的性质和作用。 常道的性质是阴阳两种因素对立统一的整体,阴阳两种因素的互相转化是产生万物,运转万物的内在动力。《易学》认识论由阴阳三才八卦等构成系统,是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常道的作用,指的是道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而天地万物的本身就是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道产生“利”;从另一个意义上讲,道产生的财富,不是为天地万物的某个物种所独有的,而是每个物种所共享的,因此说道生“义”。利与义,创造财富和共享财富是道的两个基本内涵。
规律道,就是研究创造财富和分享财富的规律,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源。我们道学侧重物质文明规律的阐述的是五行学说,侧重精神文明规律阐述的是道德学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就是得民心是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因素比较大。因此,将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 就是创造财富能力长期化、可持续化的重要保证了。五行学说就是循环利用资源物质的学说,而共享财富的意识则是我们祖先一开始就有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强化的意识,这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已经融入血脉、骨髓、心灵当中潜意识。
方法道,属于规律道的应用。说的是如何按照规律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天地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方式就是各种关系的确立。 比如各个物种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只有人与自然是互动关系,其他的都是从属被动的关系;如物种之间的联系,弱肉强食关系;如物种内部的联系,伦理关系又表现为仁爱关系、伙伴义气关系、尊卑礼仪关系;以及竞争敌对关系等。这些关系固然重要,但其中人们没有意识到最重要的就是道与万物的联系,就是道德的关系。而往往这个最重要的一般人却认识不到,只有智者能通达这层关系。
老子的伟大之处就是洞察了道德仁义礼法兵之间的关系,每个字都代表一种关系,也是一种管理的层次,并将道管理自然的方法用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管理,这就是真正的管理大道。 老子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孔子道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道学是我们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思想依据,是因为道学有自己的一套研究和获取真理的途径和方法,概括说来就是类比法。 我们祖先通过类比法获得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创造与共享的人生观,循环利用、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成为了世界各民族智慧之林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
道学是我们民族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世界上其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累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道学的历史
道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经历了三皇皇道时期、五帝帝道时期、春秋王道和战国霸道等发展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构建成了中华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架,尤其是老子非常道、也就是本体道的提出,使得我们的传统哲学成为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也是诞生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根源和标志。
诸子百家是道学发展史的高峰阶段,战国乱世客观上为各种治国理正的思想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平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极大地丰富、完善了各自的学说。同时,由于很多的上古经典智慧是属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层次的级别,被诸子百家引用为各家学说的依据,贴上了各家学说的标签,成为不同学派的标志性学说,阻碍了道学的整体魅力的理解和传播。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业绩标志着霸道治国理正的高峰,霸道的实质就是以实力相威胁的干涉主义。
随着历史实践的甄别,到战国末期,治国理正的主流学术有阴阳家、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几大家。霸道思想也由干涉变成了颠覆、兼并和统一,随着秦始皇天下一统带来的是霸道强权末日降临。穷兵黩武的极端思想,使得二世而亡,到汉初刘邦建立政权,对秦朝的强权统治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所以温和治理国家的思想重新受到重视。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治国理正的思想,由百家到几家再到一家独大,学术走到了有一个新阶段。
汉武帝儒家独大,道家、法家、兵家成为辅助,形成了外儒内道、外儒内法的治理思想,为后世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因此在汉朝以后直到清朝的治国理正的思路基本没什么实质变化,也即是说汉朝以后到清朝软实力的建设方面的重点,转移到了文学艺术方面,文化形成了儒道佛三家鼎力的格局,社会兴衰更替,主流格局依旧。
1840年之前,直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我们的中华民族一直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也都是“利义结合,重义轻利”人生观、价值观中生活下来的。随着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到来的,是资本主义物质经济的掠夺和侵略。清朝的灭亡,一是自身腐败所致,主要的是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暴露出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的深层问题。清政府没有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陷入了百年耻辱,也带来了真正的沧桑巨变。
中国共产党慧眼独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马哲阐述的物质经济规律正是治理传统社会弊端的对症良方。在党的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SHZY道路。随着进入建设特色SHZY新时期,复兴梦成为了凝聚国人思想的重大课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当前社科领域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怎样解决传统文化和SHZY特色文化无缝连接的问题,根本就是传统哲学和马哲原理、马哲中国化无缝连接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问题。。因此,能否打破儒道佛陈腐格局,创建传统哲学新天空,就是解决重大课题的突破口了。
反思历史,进行总结,以马哲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找出道学中的优秀文化,提炼出骨干脉络,就可以与时俱进的打造出我们的面貌一新中国传统哲学体系。
二:老子道家特有的传承手法----故乱其辞
* G( i' Z: M+ x+ x! G/ e( D
张无屮 发表于 2017-2-13 10:10:58

9 d4 W4 m0 Q7 U/ |/ h% S: L( M" `: c# m  l& E
二:老子道家特有的传承手法----故乱其辞
3 Q& @: W# b6 c9 h% ]2 O/ I- Y
  将原文次序打乱,实在是教育方法中高明的无为之法,其间妙处多多,突显了道学神龙犹隐的特色,在《阴符经》和张三丰的《道言浅见说》中都有应用。如果,老师将这样的一篇文章交给你,而你不仅看不出问题所在,还要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自鸣得意的话,你在老师心中是块什么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庄子,就是这些材料中最笨的一个典型。
1 u/ H( K$ z1 `' ~' U9 P) Z9 [+ ^) }
. D7 |1 m; X& D/ Z
  《道德经》的顺序混乱,应该是老子特意安排的,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理由有二:% Y2 e* z# |) n, j; }

# `2 V, \7 }9 X/ M- T  A:《道德经》如果不是最初的版本就是这样混乱的话,总会有另外一种版本流传下来。从现在的考古证据来看,尽管有篇章不全的,也有德先道后的,但是内里细部却是相差不大。
5 X0 x3 ?# L( \9 [
2 ^  U* C. U. M/ w; K3 h! W' C. H  B:从《道德经》和《阴符经》的结构特色,可以鲜明的看出许多的共同点来!而《阴符经》是早于《道德经》的又一部重要的道学经典。不排除老子学习过《阴符经》,并且可以看出来的一点是《道德经》简直就是《阴符经》的解说!" R8 O7 B5 F9 N5 W1 o( c
- D. `# n4 P0 {& @! d8 O
  而自古道家就有“神龙犹隐”的做法,这一点的妙处也有很多,也是“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体运用。而且,他的妙处直到2578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发挥作用。
1:大智《阴符经》
2:至善《道德经》
3:庄子的实质
郭象《庄子》、《列子》和《文子》三者都是《庄子辩论集》中的一部分,郭象《庄子》是提炼出儒家精华为主的《列子》和道家精华为主的《文子》之后的部分。《列子》、《文子》从文学(奇幻)角度来看很精彩,但是从学术(哲学)角度来看,可取之处很少。郭象《庄子》主要是庄子原始的观点和各家辩论中不太满意的部分组成,属于辩论之后被淘汰掉的部分。
原始庄子观点的前提是不可知论,和各家的前提可知论是不同的。原始《庄子》的九大重点错误:
  O8 ^7 c$ d8 j* l0 S3 `一:“一”或是混沌作为起点、内涵的错误;0 h* ~. b. B5 y7 u: Q  k5 t
二:有无内涵理解的错误;
$ r" n& K8 A; A+ H2 J三:所谓“玄学”只是一系列错误的产物;
6 G+ h( o! t6 a( m1 o( P7 [. z: C四:善恶是非本质上的错误;7 \" q3 R1 U0 [" b7 t; N" r0 R  a, }
五:无为就是不干事的荒谬错误;' q" `4 O' ^" V6 O# }
六: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静”是修炼的关键错误;+ c9 m3 y, y, d: u
七:弃世养生的浅薄错误;
; [( S; V% I) L) y; c八:德、才混淆的浅陋错误;2 l9 f: h+ z( w1 ]; U1 ?' f8 b  m( j2 k
九:天放,不治理的无政府主义错误。
三:道家经典
道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道学经典文献在诸子百家之前只有道学一个总称呼;道家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诸子百家中直接继承道学顶层格局的一家。目前有确切文字记载的道家经典,从3000年前的姜尚《阴符经》是起点,到管仲的《管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再到老子《道德经》达到高峰。而由于道家故乱其辞的传承手法的原因,自《道德经》出世以来,真意就没有被正确解读过,陷入了长达2500年的盲人摸象的迷雾之中。其中错解的最严重、最离谱的就是《庄子》。因此,学习道家经典,可以看老子以前的经典,如《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姜尚《六韬》、《太公兵法》和《管子》等都是道家最正统的思想。《文子》在老子故乱其辞的手法 和庄子的误导下可看之处寥寥,《黄老道家》其实是法家为主、道家为辅的观点,性质上说是法家更适合。
第二:易学归真
易学是我们民族道学根文化所特有的认识论,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揭示了阴阳四象的转化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和矛盾的内涵是相通的。
一:易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易学的形成的时间极其古老,具体什么时候是起点已经无可考察了,我们是从河图的出现作为易学有据可查的起点的。易学经历了河图洛书、伏羲易学、文王易学和孔子周易四个阶段,四象是易学的核心概念。相传河出图是伏羲时期,洛出书是大禹时期,这只是文献出土的时间不同,而从内容来看,河图洛书应该是同时形成的。河图洛书说的是阴阳四象动态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转化的过程,是易学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伏羲易学是在河图揭示的一个矛盾的基础上,创新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矛盾的三才综合分析法,就是先天八卦,揭示事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的综合影响因素;文王易学在洛书的四象转化基础上,结合伏羲易学三才综合分析法,创新为后天八卦,揭示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相传易学有《归藏》、《连山》和《周易》三种卦序,从名字可以推测出,《归藏》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取回归藏养之意;而《连山》是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取连绵起伏之意。河图洛书、伏羲文王易学都是阴阳、四象、三才综合分析法的思路,是古老《易学》。孔子《周易》从易学思路上,《易传》是错解;从三才分析法的角度,孔子《周易》属于三才分析法的应用而不是易学本身,所以名实不符。孔子《周易》应为孔子伦理学更贴切一些。
我研究易学,就是要恢复古老《易学》的认识论的科学性、哲学性,因此命名为[古《易》归真]。
二:易学入门
学习《易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四象”,我们清楚了这个核心,即可以顺利进入易学的大门了。
易学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和矛盾的内涵相通,四象就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动态转化的描述。四象是易学的核心概念,《河图洛书》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转化。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源头 。
1:河图的解说
河图顺序转化,四象只是矛盾内部转化的一半过程,两个四象才完成一个整体过程。先设定太阳为起点,太阳、少阳、阴阳平衡点、少阴、太阴是一半转化。之后是太阴、少阴、阴阳平衡点、少阳、太阳完成另一半转化,构成一个整体过程,是下一个螺旋上升的起点,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动态演示。
如果用数字来简化信息的话,设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平衡点为5的话,就得出了河图的图表,河图中的10实际上是2个5。
——>太阳1——>少阳3——>阴阳平衡点5——>少阴2——>太阴4——>太阴6——>少阴8——>阴阳平和点10——>少阳7——>太阳9——>下一循环。。。。。内圈顺时针转化到太阴4,转化到外圈顺时针构成一个整体。理、象、数三者合一,是易学的特点。
2:洛书图表解释
" G4 O: ]) u$ R7 `
河图原理既明,洛书原理也就知道了。只是洛书是突变顺序,一起一伏,兴衰成败。
顺时针旋转——>太阳1——>少阴8——>少阳3——>太阴4——>太阳9——>少阴2——>少阳7——>太阴6——>下一循环。。。。。
3:河图洛书的综合作用
《河图洛书》说的是阴阳四象动态变化的过程,河图说的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顺序转化的过程,洛书说的是一个矛盾内部主次方面突变转化的过程,顺序转化和突变转化是形成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腐败规律)的基础。
河图揭示的自然规律和洛书揭示的事业规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共同起作用的: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的大趋势中,存在资源丰减的大小年交替的小环境变化;事业规律的兴衰成败大趋势中,事业本身也时刻受到从诞生到灭亡的自然阶段的小环境的左右,综合起来才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真相。
相传,河出图,是在伏羲时期;洛出书,是在大禹时期。可见,伏羲易学主要受到河图启示,创新为先天八卦;文王易学是受到洛书和伏羲易学的综合启示,创新为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综合起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真相。
三:易学的运用
古老《易学》阐述了一个方法和两种规律,一个方法就是三才综合分析法;两种规律就是伏羲易学揭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文王易学揭示的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也叫腐败规律),两种规律融合起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
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研究三者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因此,古老《易学》的三才综合分析法,从河图洛书到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是认识论的发展过程,是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中国文明的基础,不愧为诸经之首。
可以看出古《易》不仅涵盖了《矛盾》的哲学性、科学性的特点,而且更具整体性、规律性和前瞻性,可以说是认识论哲学的先进理论之一。
易学三才综合分析法,其实就是“天地人合一”。这方面的实践应用的例子,大到国家兴衰,武王伐纣的时机选择,小到买卖铺户的决策实行,无不考虑个天时地利人和。真实百姓“日用而不知”,不可须臾离也。
% f  ?3 r: G$ }" e3 t
; r0 S5 c. g2 c/ ~文学作品总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来表明人的才能,只是会引导我们将“上知天文”理解为善看天象、能卜吉凶;将“下知地理”理解为山川物产、排兵布阵;“中晓人和”是权变机谋,这些是文学家的小花招,利用英雄主义来吸引眼球。( t! K4 ~9 f2 M) f! `' }1 ~

0 [; y! ^% T9 N# N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治世良材的知识系统,分析技法,且看诸葛亮在《隆中对》是怎样用“三才”分析天下大势的:
; B1 L5 H! F+ s1 W, k
. p$ q$ q* r6 R6 g; y, W
7 n* v) C' D& q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7 {. m  O& H$ A  R1 V" n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J/ W& G6 I9 s
/ b3 a7 y, V& K3 e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 n/ \* j3 }5 d. g5 ]4 y* E

: z9 ?) v$ g0 e0 \. B* a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O' d4 u% K# M2 n( S* R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L8 x5 s' m6 q8 {
( ^. r: R: c+ U! W6 L9 f  ]$ G. F- p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 h0 _' j1 x4 _7 X  x1 K
张无屮 发表于 2017-2-15 09:45:36
第三:传统哲学创新
道学是提炼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哲学是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础。传统哲学创新,在易学和老子道家基础上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借鉴西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上的层次结构,最后综合创新为传统哲学体系。
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最一般的问题。道学是我们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想从道学中提炼出传统哲学的智慧,就是要以马哲先进性、科学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武器,深人挖掘出传统哲学中固有的先进性、科学性的因素作为基础,就要在理论化、系统化上进行提升认识水平。
“哲学”一词是西方的话语体系的说法,这个话语体系描述的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化就是话语体系结构层次的整体高度性,抽象、总结概括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表述,如矛盾关系,我们的说法是阴阳。只有直接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带有共性的范畴,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才具备哲学思维的特质。系统化就是话语体系结构层次的完整性,如一棵树要有根、干、枝、叶全部构成才是树。系统化在哲学领域是由一系列的概念来构成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就是由本体到现象、再到现象规律进而产生方法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过程。系统性就是整体性,不是一两个独立的闪光点,而是联系为一串的系统,如过去阐述中国思想史的思路,主要是诸子百家中的儒道法兵及佛构成,没有站在百家综合之后的整体观上来阐述。因此中国思想史大多都是诸子百家之后的历史,而之前的道学根文化则很少触及,这只是2500年的历史,不到5000文明史的一半。而学派史的视野就更窄了,儒道法每家都只是古老道学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来概括、总结成系统,才能符合哲学思维的要求。
一:构成:传统哲学=易学认识论+道德学说方法*论,
2 I7 y" x( k' F$ w
$ R- n( X* X3 R
, P" u) D% {9 C, J" M! x6 T% L' n
老子《道德经》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 这段经文是提炼道德学说的道、德、仁、义、礼、法、兵系统方法的依据,是全面解决问题的总方法,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可以在道德学说这个总方法中找到相应位置。

6 s5 e* n7 D% l3 _& O1 L$ o道德学说直接脱胎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战国乱世客观上为各种治国理论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平台。百家争鸣的实质,都是在修齐治平的大框架内提供参考,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老子以百家学说对人性尊重的程度不同评说了各种理论上的优劣得失,我以此做为道德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将百家争鸣的粒粒明珠,提升为一串明珠,成为一套有中国特色话语的系统的治国理论。
" p) l/ f) |% @9 b# E 简单说道、德、仁、义、礼、法、兵的理解,道就是做不做好事自愿;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仁就是号召做好事;义就是舆论监督做好事;礼就是领导或长辈要求做好事;法就是规定做好事;兵就是强制做好事。可见每一个字就是一个管理层次,可以透视管理的实质。1 l& ^! L- L7 V
道德学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社会的总思路, 一种学说能否成为治国方针,一要有合理性,就是要符合民意;二要有可行性,就是要使绝大多数民众能够遵守。所以,圣人治国一般都有高低两条线,高标准属于需要提倡的理想状态,而低标准则是要严格遵守的现实标准,两者结合共同构成治理方针的主体。杨朱的“人人为我,天下大治” ;墨子的“兼爱非攻”;问题就出在可行性上,属于理想治国,而庄子发展为“相忘于江湖”,则是属于空想了。法家的“法”虽然可以保证秩序,但是缺少和谐的人情味,道家“以正治国”就明确提出了“德法”结合的高低两条线,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道学的实质就是低姿态,高实力,以服务式隐性人性化管理来赢得民心,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儒家则是在高低两条线上,做的都不够彻底。儒学的管理实质是“仁和礼”,仁是理想的高线,而最依靠的是礼教,也就是门第出身,鲁迅等国学大家反对儒学的根本也是在此,腐儒的“腐”多半也源于此。儒家之所以成为治国理论,风光了2000多年的主要原因,除了人伦道德的基础作用之外,还在于它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官僚体制和礼仪等级的型式,每个封建王朝 都要用这副架子或空壳来实施自己的统治,而具体统治思想用不用儒家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 l8 i. Z7 }
% j' k2 J% Q% B/ A0 T
一般情况下,在道德仁义礼法兵系统中,共有多少种两两组合的状况呢?道德、道仁,道义、道礼、道法、道兵;德仁、德义、德礼、德法、德兵;仁义、仁礼、仁法、仁兵;义礼、义法、义兵;礼法、礼兵和法兵,记有21种组合。考虑情况有反复的实际问题,如道法治国高低两条线是长期策略,而翻过来法道就是依法治国、以道为辅,属于道法治国的初级阶段的具体策略问题。再比如,日本和平时期是“仁兵”组合,而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就是“兵仁”组合了,军事为主,“大东亚共荣圈”假仁假义为辅。
* L2 J6 f4 k& e: o7 z  L  D
* W: w; @7 J" `7 e所以,用这套《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可以透视实质。道德仁义礼法兵7种,加42种共计有49种不同的情况,也就有49种方法。道德学说系统中由“道”到“兵”是治心为主,向治体为主的转变过程,也是内因与外因转化的过程。“礼”是转变的节点,所以《道德经》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老子《道德经》对道学有三项划时代的贡献:一是道德的本体论认识,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哲学性质,道本体属于第一哲学,是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德现象属于第二哲学,和朴素唯物主义相通。二是具备了道德学说方法*论的雏形,为道德仁义礼法兵系统管理方法的提炼打好了基础,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SHZY文化的坚强基础。三是“无为”要素管理法和以制度建设为主,以人才培养为辅的“三弃三绝”法治观念,二者结合,彰显了传统哲学科学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 j6 Y8 t0 F, |6 j" y( I6 G" ~0 O
张无屮 发表于 2017-2-15 10:34:57
二:先进性、科学性的代表
传统哲学的先进性、科学性由易学和矛盾相通,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和五贼五德无缝连接,传统哲学阐述的精神文化规律和马哲阐述的物质经济规律互补这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如果说老子道学本体论系统是中国传统哲学系统化的代表作的话,那易学就是理论化、科学化的高峰,二者结合标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层次和性质。与已经被公认的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哲学体系、哲学观点进行充分比较,就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进行相互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哲学的内容、性质和使命都发生了不同以往一切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全新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标志着人类哲学思想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马克思找到了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这一历史的现实基础,发现了物质性的经济关系这一历史的决定因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力量最好的注解。
反观历史,就是要用现今的先进的、科学的方法,找出历史长河中固有的先进性、科学性的东西来。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统的先进性、科学性,由中华民族哲学系统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决定。
我们目前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传统哲学的基础作用+马哲原理+马哲中国化三部分共同构成,是SHZY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哲学体系的复兴梦,就是以马哲为指导的整体复兴。
中华民族思想史的先进性、科学性,也应该由这三部分共同支撑,组成。马哲原理部分 ,唯物辩证法是学习马哲原理的基础,矛盾三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因此,矛盾三大规律的科学性、先进性是马哲原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源泉,也是马哲中国化的理论根基。
既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可以从最一般的规律中看到真相,找出真理,那我们为什么不用先进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所提供的方法,来重新认识中华民族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呢?
唯物辩证法是一把刀,可以解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过去的视野,主要集中在马哲原理+马哲中国化领域里面,现在到了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最佳的时机了。用唯物辩证法,尤其是矛盾三大规律来剖析传统哲学,会开创出崭新的视野,会发现沉溺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思想闪光点在熠熠生辉。把这些闪光点找出来,串成串,就可以显示出我们民族的先进的、科学的传统哲学系统的智慧了。
用好这把刀,就可以解除孔子《易经》遮蔽在古老易学的雾霾,就可以驱散围绕在老子《道德经》身上的迷雾,就可以看清《庄子》是怎样误导道学的真相,就可以打破儒道佛的陈腐架构,而上升到传统哲学系统化的层次来透视中华思想史的智慧成果,就可以打造好传统文化和SHZY特色文化无缝连接的桥梁,就可以为复兴梦想“四种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就会惊讶的发现,矛盾与阴阳的理论是相通的,阴阳四象的动态转化说的就是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过程,从而从源头上确立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哲学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就会将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辩证法的思维,上升系统化的层次中来。科学性、先进性还暗含着理论系统自我革新的能力,马哲劳动阶级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始终将更好满足最底层劳动阶级的需求作为执政兴国的基础,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传统哲学道法和德法交替上升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先进性、科学性的实质就是始终充满生机的活力性。
理解了这个源头,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思想系统实质上,是由侧重分析问题的易学认识论和侧重解决问题的道德学说方法*论共同构成的系统。易学阴阳四象和矛盾三大规律相通,六千年前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源头;道学三千年前的五贼、五德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无缝连接。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有着相同的来源,就是矛盾三大规律, 马哲从物质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哲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是物质文明的顶级理论,一个是精神文明的顶级理论,二者结合,殊途同归,共同构成特色文化不可分割的坚实基础,成为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气派的实质内涵。
  
三:德法结合与道法结合的交替上升的发展轨道
德法治国是基于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SHZY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的概括理解。我们党在马列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新完善了德法治国的丰富内涵,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建设,一是以孔子道德为基础的SHZY道德建设,主要是改革开放到十六大时期的阶段;二是从孔子道德向老子自然道德的转化和发展,孔子道德中的个人修养是为人处事的根本,老子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 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是以老子自然道德为基础的德法治国理论的高级成果。( R8 k, ]" l8 ^
德法治国的成熟标志就是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特点就是实践,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道法治国是道德学说中的顶极学说,是治国理论顶层设计,“道法治国”是即“五位一体”之后的又一个热词。1 O2 U" K$ {6 M3 T- ^
理解“道法治国”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道的平台要素管理法;二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跨入“以道治国”的标志。
2 c' V3 N9 v* u0 q* o1:道的平台要素管理法
9 g( u, `  `0 X7 x& N) P道是如何管理自然的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准备了阳光空气水和土等基本原料,然后就任由拾遗补缺形成了繁茂的大自然。道管理自然的要素控制方法,就是平台管理的模式,操控平台的是“道”,自然万物在平台规则内是自由的,感觉不到平台的存在,所以说是“无为”,无为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管理。
6 d! S5 C9 P4 X! A. X道的管理方式通过对资源的调控,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沙漠、雨林的不同系统。再通过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来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从而来维持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可控性与发展。自然万物虽然都是动态平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物种的竞争发展是要在不危害整体平衡的前提下的自由竞争,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而不是绝对的自由。因此,草场的供养能力决定了草食动物的总量,捕食动物和被捕食动物也有一个**的比例。一旦破坏了动态平衡,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从道的要素管理方法获得启示,应用于社会管理的理论成果,就是五贼、五德方法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可以无缝连接。
' B/ @+ s' H1 _$ E) V以道治国就是学习平台管理的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SHZY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f+ d1 h: R6 C0 C

# b# l6 g$ [4 N( v# s3 W( l# s* {/ t- T9 r" x5 i
2: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跨入“以道治国”境界的标志
- c# {7 c: t5 c+ M2 b/ n) n* T% A0 m/ L( l" u" H3 d) e/ m

# r$ G7 U9 |. ], a- }5 P道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特性,决定了“以道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是将实践检验步奏前移。简单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突出的是探索创新的能力,侧重善于开创新的领域的能力。所以说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跨入“以道治国”境界的标志。* ?( q" K5 W/ c( a
鼓励创新的政策越完善,创新成果越丰富,在国民总产值的比重越大,以道治国的成效也越大。
' e' q8 D& K0 w: ]5 h( x1 @正确把握我国和美国道法治国的区别,就是我国道法治国是在德法治国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的发展,要学习十七大大会指出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SHZY新胜利,要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要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建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SHZY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 N0 }8 Y* c1 D' |5 N2 w
其实,随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理念的深入人心, 标志着我们已经由“德法治国”跨入到“道法治国”的门槛里面了,由探索、创新到 实践总结为理论成果,再指导新一轮的创新探索,进一步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德法治国”和“道法治国”的循环运用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随着“传统哲学的基础作用”和“道法治国”加入到建设中国特色SHZY的理论系统之中,会形成比较成熟的有中国特色话语权的建设SHZY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会构成打造复兴梦早日实现的强力支撑。
四:兴衰启示
帝道,王道还是伯道,管理思路的层次有高低,但是没有好坏,因为只有实践是检验好坏的标准,脱离实际的空谈必然误国。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是草莽乱世;英雄也可以造时势,是统一时的选择结果,好的治理方针也必然是当前实际与长远理想的结合。
历史兴衰成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正确道路的能力;二是保持道路正确性的能力。
怎样选择正确的道路,传统哲学的智慧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得道就是得民心,民心向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姜子牙在《六韬》中过:“共天下之利者昌,擅天下之利者亡”,就是说,为多数人谋利的事业就会昌盛、长久;为少数人甚至为个别人谋利的就会走向衰败、甚至灭亡。这就是选择正确道路的标准。
如果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关键就是要时刻加强保持正确性不变的能力建设,要防微杜渐、慎终如始,反腐倡廉。“敬胜怠者昌,怠胜敬者亡”,是干好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终生遵守的原则。“成由勤俭败由奢”,家国同理。
历史兴衰成败的直接表现就是腐败的循环。从马哲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落脚点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上,我们目前施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财富分配问题,也就是民生的问题。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直到清末生产资料所有制型式一直是封建社会,所以兴衰成败的的原因更多的是民生的问题。我记得毛主席说过,打破历史兴衰循环论的根本出路,就是为人民服务。 我们目前的分配方式是多劳多得、成果共享。我们执政兴国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无论是从传统哲学的智慧角度,还是从马哲的科学理论角度,都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的时期都是矛盾解决的最彻底、最完善、最科学的时期。
因此,习主席讲:“我们当前的时期,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条件接近、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只要我们“三个代表”的性质不变,反腐倡廉、防微杜渐的做法不改,我们党所开创的盛世,就一定会比古人所开创的任何一个盛世,都要来的更长久、也会更辉煌。
, o: v7 K+ }- F1 U2 m
张无屮 发表于 2017-2-20 09:30:42
五:  儒道不同* U5 c% f# C8 M3 P! N
(一):儒道不同的阴阳) l  |) a; r6 M* A8 y: V' p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阴阳对立统一两种因素;一生二,对立统一,是一也是二,是矛盾对立统一;二生三,三是三才,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矛盾综合起来,产生万物。老子道属于本体道,阴阳对立统一,四象是矛盾主次方面动态转化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 K: Y& H: a3 q
孔子“一阴一阳之谓道”,属于规律道的表面化理解,一阴一阳,实质是一种阴性一种阳性构成万物的属性,而每一种阴性或阳性的属性实际上是指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因此是现象学领域的说法,孔子周易的四象也由太阴、少阳和少阴、太阳组成,而太阴、少阳组合显示的是阴性,少阴、太阳组合显示的是阳性,所以孔子四象实际上只是两象,不是动态变化的整体,也构不成三才、八卦的理论基础,是错解。
5 o" o% b+ Z) H! P& j4 i+ U0 s: d. Z1 Y& `+ H! G1 E8 f1 s
(二):儒道不同的道德" V/ r9 T9 S$ E6 {
' N: V' {' n7 E. e/ F, f
为什么儒家“德道”的顺序和道家的“道德”的顺序相反呢?我的理解是,道学道德是自然道德,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儒学道德素质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儒学认为只有人才有思想,才有道,所以有“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的观点。
. c: ?* M# X6 f《道德经》讲:“道,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可见,老子已经非常明确的说明了“道、德”的先后问题了。 “道”作为本体,形而上的意义来讲精华,就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和“道法自然”,反映了“道”的特性。“德”作为“道”的作用的表现形式,精华就是“恍惚、有无、玄德、玄同和不道。”也就是认识“道”的作用实质、作用周期、作用方式、作用方法和作用现象。
, ]7 c1 `+ q7 T! G2 w+ s* i% |/ H8 Q
& ~; \* e1 x$ R( p. V, `  z# B, l
儒家的“道”是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本是“孝”,在此基础上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处世之道,而加强自己的涵养是“德”的内容,比如“温、良、恭、俭、让”,积极主动的推行上面的思想,是“仁”,而“六艺”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而已。也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六艺”的内容,以推广孝道为根本,以深厚的修养为基础,能担当有责任心,还有必要的技能为辅助,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i3 S9 z8 z) P* ^3 l

$ K0 k- M/ n1 [( P( w孔子的“道德”和老子的“道德”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儒家将“方法*论体系”转化为了“评价体系”。认为自然万物之所以会生机勃勃的原因,是由于自然万物的运作管理方式,达到了“道德”的标准,而方法则是“仁义礼法”的内容。将这种方法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的程度,达到博爱、大同的程度,认为是“近乎道”。依次,再进一步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人品好坏、行为美丑、技艺精粗、修养高低等都以达到“尽善尽美、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程度,为“近乎道”。也有庖丁解牛、曲木为轮的典故,将“方法转化为标尺”也是后世道学发展迟滞的根源。
/ O( ?- ^( u: |  f
+ K8 r6 R9 R) u0 ^; y  t3 \最后,探讨一下现在的“道德”内涵,现在的“道德”已经进一步缩小到人品、行为的是非范围了。书法练的再好,技艺再娴熟,即使获得“近乎道”的评价,也和“道德”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了。
5 |; x$ t) y8 N9 x* d( h
' t+ R/ T# N( g0 O$ X/ L/ e9 O4 q5 d
《中庸》和《大学》的“道、德”观念,逐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道德”观,成为了一种评价个人修养或者技能高低的标准。涵养成了道德的主题,而某项技能达到了反朴归真、浑然天成的境界,则称赞为“技近于道”。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和孔子儒学的道德观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和道家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道德观就更远了,这也是我们理解《道德经》 的障碍之一吧。
# T* |2 n1 s1 o& K5 ?, o
7 B1 s- ^# U1 n2 y总体说的话, 两家的区别在于,道家更注重方法的培养,而儒家更注重素质的培养。道学培养朴实的能人,儒家培养安分的好人。好人光有好心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但是要在正确方针的大前提下才行。道家更多的是从天道、地道、人道的功能互补角度看问题来说明三者的顺序,所以可以更接近平等的观念;儒家更多的是从天地人的表面顺序来阐释不同的分工等问题,所以才会接近等级观念。
% V0 g( X9 b' W7 O  y" A  c  M% k
(三):总结5 B! O0 g' T$ Z8 N' ?/ o  \8 R
很多的上古经典智慧是属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层次的级别,被诸子百家引用为各家学说的依据,贴上了各家学说的标签,阻碍了今人的理解境界。如《大学》三纲八目实质上是各家学说的共通的道路,关键在于【格物】的深度和广度造成的各家的区别。
3 R; b) b0 E2 w8 m0 z: G& k从治国理正的三要素道路、理论和制度来看,儒学的贡献在于伦理学的发扬,理论的内涵根基实际在《周易》中的《易经》上的天地君亲师系统中;制度在于三纲五常。其他的,仁+礼乐是道学大系统的一个部分。( D" K" n8 N( ]8 y  e
因此,要说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之间的区别,《大学》的区别不大,儒道法的区别在于理论和制度中,儒学已经说了,道学理论在易学上是三才分析法和道德学说,很少涉及制度问题。儒学方法*论主要是《中庸》,道学是《无为》;法家消灭等级制度,法是唯一的准绳。
. n  g5 U4 T2 l& f儒道最根本的区别,一是易经和易学的区别,就是天地君亲师的伦理依据和三才综合分析法的区别;二是伦理学和五德的区别,就是三纲五常和五德科学发展观的区别。5 d, K6 p( U# d) c
老子道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孔子道德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二者结合是道德学说的主要内容。$ _: Y9 x) `  |. G5 u: O

8 z" A; `6 K' f7 P4 W六:无为、有为与中庸
  w- ]- L1 K' p8 x) R2 h& h
6 n& n% o" i3 i2 p6 A) j1: 老子、孔子和庄子对无为的理解一样吗?
; S: w7 l: y% ?& u, a% O" Y" m2 |& M$ L2 p; W# ?8 ~
无为、有为是道学方法*论中的说法,《道德经》讲:“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这里指出了无为和有为的界限,在于“德”与“仁”的区别。
9 v, `( W5 A  r! \/ R& ^2 j+ m7 G( T, K) J; U& o
《道德经》讲:“早服谓之重积德”,早服,就是早做准备,平台的搭建,布局谋划。《管子•枢言》【所谓德者,先之之谓也。故德莫如先,而应适莫如后。】《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道德经》讲“上德不德”,在做人处事是做好事不留名,在国家治理中就是制度设计、规划布局,如SHZY国家主席、政府总理、人民代表大会制,西方总统议会制。是源头的作用,百姓阴受其福而不觉,是为不德。
& m6 q! [  J# }! E! s$ G$ r7 |
9 |9 }/ Y7 E; I2 Q$ v可以看出,德作为治国理正的方法,主要是道路选择、理论确定、制度设置等大框架的规划布局决策层面的内容,加强治国三要素的综合影响力和吸引力;在领导者个人综合素质上构建魅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在管理学中强调管理者要甘为人梯、不敢为天下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这些方法的特点,就是无为,就是消灭了管理痕迹的管理,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0 h' w4 U5 x- Y! J- p" F0 |2 G- ]
德是规划者的素质,仁是执行者的素质。《管子立政四固》【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德是自己的修养,仁者爱人,只重视自己的修养而不推广到他人的,不可以给予权柄。《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管子•戒》【所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这句话是说的是“德”的感召作用,源于业绩,业绩的实质是规划、预案的框架作用,也就是平台的作用。后世孔子《论语》评价尧舜无为而治只是南面而坐而已,就是源于这句话。《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但是孔子只是看到这句话的感召作用,而没有看到规划的框架作用,所以,孔子无为的理解就不准确了。' ?, I& D% C* m+ I9 s0 u2 N) p2 V
8 J8 |' n6 C/ `9 {/ d" S& g; b, i( ~

) X2 H0 U5 \& n+ k  |  j2:怎样分清楚有为、无为,做为与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间的区别?- h, z; |& ]/ `9 l6 S
. S8 f, M! _, |0 \
答: “无为”和“有为”区别的实质,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程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怎样简单理解“道德仁义礼法兵”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在冬天也能生产新鲜蔬菜的话,关键就是要控制温度的问题,塑料大棚的做法就是“法天道”的做法。 如果,是用“德”的方法的话,就是用 塑料大棚的成果来默默吸引别人;如果,用“仁”的话,就会主动推荐自己的做法,希望别人接受;如果,用“义”的话,就会搞民意调查, 利用舆论的力量来推广自己的做法;如果,用“礼”的话,就会制定成规则,要求别人仿照执行;如果,用“法”的话,就会制定奖罚制度,来推行自己的做法;如果,用“兵”的话,就会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
2 P! c% m! M! i; |
. \5 J& ]8 u- K( ?2 D( e因此,《老子》将用“道”的方法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默默的吸引他人,属于“德”的方法。如果用主动推介这种效果的做法,就是“仁”,就是老子认为的“有为”了。* V! t1 N$ t' x: A
“仁”,无论做的怎样好,也比不上“道德”的层次。毛病就在于“仁”的主动性上,这个“主动性”无形中,会有低估别人智商的嫌疑,也就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这方面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的叛逆期为什么产生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就是过多的指导、操劳造成的,也就是“爱”的不当造成,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的培养,抉择权利的给予,指令性太多,参考性的太少。只做了好家长而没有成为孩子的平等的好朋友的缘故。4 E, S- F" }4 w* f5 c, U3 @7 B

/ B  l) d) ^# }6 |5 z!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儒道的本质所在,也是《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的原因。而“不仁”,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认为你就是泥偶土狗,是空罐子,给你灌输什么思想,你就会有什么思想。指挥棒指向哪里,你就会朝向哪里。因此,即使是出于爱心,这种灌输式教育,是另一种意义上对智商的践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这个意思,而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人为通过制造矛盾来引起竞争的话,只是利用人们的欲望,而忽视人人也都有精神境界的话,也是一种无视人们智商的行为。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本意。再进一步讲,真正尊重百姓人格的话,就要使百姓获得最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连圣人的引导作用也要隐藏起来,做幕后英雄才是最慈悲的做法,也就是“太上,下知有之”的意思。
4 U/ f0 _2 o. i  S4 e/ i# H* G  R/ _& p2 l( O
无为,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的理解,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下的推导,而“法道”的重点在于将“道”对“自然万物”的掌控方法,运用到对“事业”的掌控上。/ o0 P, {2 \$ T9 C3 `
有学者认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为,而没有突出主动掌控这个关键来;而“有为”是具体办事者的工作,或者将 “强为”等同于“有为”,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揭示出老子道学的睿智来。
5 V( v) w' q# G% H# z- l4 l1 Z5 K0 j$ q* T* ]+ o
3:无为,中庸,中和,中行的理解" z) O. t. p% S8 H* M2 f) ^

4 s$ f" ]6 @4 e5 I1 m# x  M* j孔子提到中庸的说法在《论语•雍也第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一种品德, 这种品德是一种适度的平常心。
8 X- k$ y( h! j3 b: n2 C) u中行:《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中行”是一种方法,合适的方法找不到的话,可以参考“狂者”和“狷者”两种不同的做法,两者融合,既不激进,又不过分保守,则可以获得比较适中的方法。见《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m/ G5 G6 O: ]( s! ?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和”是一种能力,正确的时机,恰当的方法是“中和”,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度”。, \# Q! U' j5 F: ?  x2 R
后世的《中庸》实际上是“中行”“中和”的集成,而与《论语》中的“中庸”的意思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下来源,但依然延用《中庸》这个称谓。
3 R& ^8 ^( w; C7 `从儒学的实质,可以看出“中庸”的本质。也就是说“中庸”的大前提是保证现有体制的运行,而不是打破它,最大程度只是改革完善它或者是“清君侧”。在这个前提下,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维持运行,是“中庸”的主旨。7 b/ L0 U7 p# G+ r
而“无为”则是首先着眼于“平台”的搭建,是体制的创立者。而在具体过程中,如果有问题时,也首先会反思体制方面的漏洞。如果不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则不加以干涉,而由事物自己通过阵痛、调节来度过难关。 这也许是儒家总要管理者做“大头兵”,而道家则是要管理者做“教官”的原因之一吧。
7 [6 r+ `9 Z8 c$ i! |- r
  s/ h% r/ |8 o/ \- p5 N/ u4:《道德经》无为 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的顶层管理理论# D* U# L  E# [
老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庄子无为消灭的是管理的内容,因而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更智慧,将积极性隐蔽起来的更老练的做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原则内最睿智的做法。“无为、有为”的区别,不在于是抓全局还是抓具体,也不在于是搞人事还是搞业务,而在于将重心尽量向相对一线人员倾斜,满足一线人员的成就感、自豪感是对其真正的尊重,由此自然会迸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来,是一种觉察不到管理痕迹的管理。这个也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内涵,而压责任就是下属获得信任感、成就感的渠道。“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所以,才说《道德经》的无为说,是人性化的极致和方法*论的极致的完美统一,也是社会管理科学的最高境界。 & w5 s. c7 x/ N9 D" N5 M- J
《鹖冠子•博选》 五至论与帝、王、霸三道说有紧密的关系,“博选者,以五至为本者也。故北面而事之,则伯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故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主与徒处。” 帝道重在民心,在德,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是无为;王道在综合实力,在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在仁,是有为;霸道在于武力,在强权酷法,是强为。老子讲“心善渊,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配天,古之极。”% b" `" e, Z0 ~4 E" A. s/ c2 F
, S. _5 D5 g: n4 t4 _& E
七:小国寡民(略)
' l9 S' H, T- }& a2 \八:三弃三绝(略)* y5 i( R. w# {8 ?.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绝学无忧。
. K! K: X3 A# G0 M( a/ ]为无为,是总布局,总平台的搭建,是总基础;事无事,是总方法,是以民心所向来施政,施策,都是民众乐意干的事,就不会有事、坏事;味无味,总协调,资源调和,不偏一隅,就会和谐共赢;大小多少,是总的原则,大是国家根本是四时、四维,是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问题;小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细微处着手做起,弱势群体做起。多少是利益分配的原则,不患寡而患不均,要公正公平赏罚;以怨报德,是领导者赢得民心的方法,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君主赢得民心就要要求高一些。* e% C' p$ b) U9 u8 W
说的是治国理正的总布局、总方法、总协调、总原则,要结合姜尚《六韬》、管仲《管子》的观点中来系统理解老子的观点。再加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个人素质修养,就是整体的顶级智慧了,就没有需要担心忧虑的问题了。
' D0 J5 [! k9 q* E: z九:《易学》、《阴符经》与《道德经》的总体把握(略)) O  s: w" N, P
侧重道的运转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是古《易》,将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是《阴符》《道德经》,古《易》是将问题分析清楚的根本方法,《阴符》《道德经》是分析清楚之后怎样解决的根本方法。《阴符》较客观地反映道的一体两面作用,善恶生杀在用者一念,《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致。而兵家的“以奇用兵”的“奇”,法家“法、术、势”的“术”,鬼谷子的纵横术等等之类的学说,则是可以和《道德经》作为互补性质的理解《阴符》的参考。
' t& N, t% f! j: ]0 A0 H
) A5 z. x% {& _6 ]7 x6 z& d十: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经》?(略)- M1 z- V( g1 a& j. r
; c4 x- Y0 A4 _7 |3 S% v( K
第四: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打造% Q4 g6 @) e! k$ [

( W+ B. b& j0 }$ i  A/ q道学是提炼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哲学是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础。0 j8 ~) V+ r4 f, `  p
道学是我们有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然规则认识的总结;中国传统哲学是我们有特色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规则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提升。
( O3 D2 ~( e! J1 I9 M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化由传统哲学、马哲原理和马哲中国化三部分共同构成;系统化由本体论、规律的认识和作用及方法*论构成。如果从5000年文明史的系统化上来讲,马哲和佛学一样是外来文化,最终融入到道学大系统中来的。佛学主要是提升了宗教信仰的高度性、理论化,构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文化主流格局,但是对治国理正的系统方面作用有限。传统哲学侧重精神文化规律,马哲侧重物质经济规律,马哲正好补齐了这个短板,形成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格局。
6 X. |* L, B; D8 f1 k/ t) t4 w, H, g. }
+ R9 b4 W; \) z. K! Z, m
道是我们的本体论;规律认识由易学分析法和马哲矛盾分析法构成,揭示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兴衰成败的事业规律两大规律;规律作用是囊括马哲物质经济规律和传统哲学精神文化规律的综合学说,马哲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制度变革的客观规律,传统哲学从民心向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角度,揭示了主流文化学人性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两大规律互补、结合马哲中国化最新成果,是特色SHZY建设,走上德法、道法交替上升的正确轨道的指导体系。
/ |, z6 i0 S" b& ^. h我们的特色话语体系是道学规则,道学规则由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创造与共享的人生观、循环利用与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构成,是各种丛林规则的根源,如狼群规则、蜂群规则等。) C' W4 p# Q' d4 D8 M) e3 ]( _* ]
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与西方话语霸权体系的本质区别是:西方话语实质是狼群规则,我们话语体系实质是蜂群规则。西方话语的核心是垄断霸权,我们话语核心是共同富裕。
. I& P7 O& E) V# [+ b1 Z4 n& C. M5 D; C. j0 ~
姜子牙《六韬》讲:“共天下之利者昌,擅天下之利者亡。”美国梦是个人独享的垄断梦,欧洲梦是部分共享的保守梦,中国梦是整体共享的开放梦,是《六韬》思想的见证者。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沿着以物质文明为主向以精神文明为主的趋势发展,温饱、小康、大同、上德和返璞归真会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善是上天梯、德为长生本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之源。

! n! ]' x6 o4 G" h6 Q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5-19 15:49:24
道学是我们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思想依据,是因为道学有自己的一套研究和获取真理的途径和方法,概括说来就是类比法。 我们祖先通过类比法获得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创造与共享的人生观,循环利用、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观念,成为了世界各民族智慧之林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种。
2 @5 s/ C( t: L! ?/ O" I3 t道学是我们民族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世界上其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累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张无屮 发表于 2018-6-22 09:43:38
中华传统哲学系统的构成 ,由本体道、规律道和方法道三个部分构成。本体道是源头,规律道是总规划、总布局,方法道是落脚点。本体道是心物的源头,规律道是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的源头,道德学说是具体方法的源头。五位一体解决横向全的问题,道德学说解决纵向深的问题,二者结合解决的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性质问题。5 B$ m- l# K% k5 _5 Y6 ^

% S7 A, K. T9 y2 s, A( k  中国SHZY特色哲学体系的坚实基础是传统哲学,适用人类命命运共同体理论建设最广的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和道德学说总方法。
zzz009a 发表于 2020-1-12 07:29:02
应该先扫除旧思想,抛弃旧思路,才能接受这个观点。- [# w' l! }' d
哲学的高度,是骨干,是纲领。儒道佛,道学与道家) u8 M& O$ @1 S% ~" z
,都要放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2-21 06:40:42
道学是我们民族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世界上其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累积、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3-10 06:19:42
道,本体;德,现象。
7 Q* S! P* R1 k8 i% p道先德后是道家,德先道后是儒家。道家源头是本体,儒家源头是现象。
+ m3 b8 h' e* y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8-21 17:59:37
中国传统哲学的误区,《易经》遮蔽了古《易》的科学性;《老子集成》,实质是《老子集谬》; 老庄唱反调;儒学不具备先进性。中国传统哲学与SHZY特色文化无缝连接,“无为”的实质就是“甘为人梯”,五位一体,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古老的道德学说中的老子学说可以无缝连接,德、法治国的理念是与时俱进的真正的深根固蒂长治久安之策。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9-2 06:06:47
掌握事物的规律是道纪的要求,按道纪来研究规划事物的治理。就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的事物;在家也不用窥测揣磨门窗有无相生的奥妙,就可以知晓天道的规律。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9-21 12:22:11
传统哲学是由分析问题为主的易学认识论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道德学说方法*论共同构成。 马哲科学性、先进性的基础是矛盾三大规律,而矛盾和易学相通;五贼、五德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无缝连接,传统哲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也由这两项构成。0 b3 Y% z9 `: I* Y2 l8 G1 M
传统哲学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马哲侧重物质经济规律和传统哲学侧重精神文化规律,二者互补,在特色哲学建设中形成了真正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新的综合治理体系。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2-16 06:37:02
近期社科领域的两大垃圾工程 :一是《老子集成》还是《老子集缪》,一是《子藏·道家部·庄子卷》。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2-21 12:48:26
易学的形成经历了 《河图》伏羲《归藏》、《洛书》《连山》、文王六十四卦和孔子《周易》四个阶段,四象是易学的核心概念。《河图》《归藏》、《洛书》《连山》、文王六十四卦都是阴阳、四象、三才综合分析法的思路,是古老《易学》,综合起来是天下诸学的根本,是真正的诸经之首。. \9 v8 F) `+ M  G5 |
孔子之前都是三才分析法,孔子《周易》后而隐。孔子周易和伏羲文王的三才分析法内涵不一致,根源是四象的理解不对,因此才有《易传》诸如八卦重叠得出六十四卦的错误。《管子》三才分析法总布局是道天地四维,创新出行政管理法;《孙子》是道天地将法,创新出兵法;《老子》是道天地三宝,创新出哲学;孔子是天地君亲师,创新出儒学伦理依据。
1 K6 P. |# ]5 d! {5 `: J8 V+ D% _: `
孔子《周易》表面上看是三才分析法推导出的天地君亲师伦理依据,但是重点在于是三才分析法的应用例子,而不是易学本身的创新发展,孔子有三才之表而内涵不对。因此,从名字和内容上是表里不一的。如果从名字上讲《周易》和文王伏羲易学思路不一致,《易传》是对易学的错解;如果从内容上讲应称为孔子伦理学之类比较相符。* }3 X0 `# l5 Z6 m% G0 K
0 E6 M0 q2 t: D

! E( o$ Y# _5 C, r8 G
8 a# L; f% @* _! T
: F+ a* J( ^: w5 D/ k# l* y( C9 A( C2 u, O
因此,说孔子“易更三圣”之一,是错误的。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2-30 04:27:09
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影响力的典籍,它的双创发展是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耳目一新最好的契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2-30 04:28:58
易学的双创发展,反映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哲学素养。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14 06:18:12
如果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概括为丛林规则中的狼群规则的话,那我们的SHZY话语体系特色可以概括为蜂群规则。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1-23 05:58:55
道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道学经典文献在诸子百家之前只有道学一个总称呼;道家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诸子百家中直接继承道学顶层格局的一家。目前有确切文字记载的道家经典,从3000年前的姜尚《阴符经》是起点,到管仲的《管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再到老子《道德经》达到高峰。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2-1 05:51:54
经过粗略分析,可以证明历代学者的谬误所在了,上述观点是我的学习体会的一部分,马上就基本完稿了,到时还请多多指教。/ ^1 T4 J9 Y. i- ?
  1 I; h( w3 w5 d8 ]" A; S  X$ B
  目录: L* [0 U: t: v$ L9 ~7 }1 s( J7 r
  第一卷:《周易》不符合《易经》思路
$ S2 ]/ n9 W7 ^4 e% s+ M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纲
+ u1 I1 ?$ o  F) X  第一篇:大智《阴符经》3 h$ E7 k* `% p$ B
  第二篇:至善《道德经》
8 T! i. a/ G) L: G$ y8 v  
4 c" D" v% z/ e  第三卷:《庄子》实质+ k$ }+ i, s4 q: X
  前言
. E8 \4 e2 c1 b5 b* {0 f0 ?2 r  第一篇:混乱的郭象版《庄子》6 V9 a7 h0 s' L, F7 R  v
  第二篇:郭象版《庄子》整理3 `1 r  g5 Z  v; t
  第三篇:《列子》实质
7 p/ D2 B3 x8 _& m% k  第四篇:郭象《庄子》与刘向《列子》的融合$ B( s' r0 E+ G* V4 ]7 |
  第五篇:魏牟原始《庄子》/ t7 U6 T4 A: v3 S6 A+ @
  第六篇:儒道为主的学术大融合
" q9 r2 E" F9 o0 F: C: |( ]) S0 ]  , x( ?8 ~7 Q$ d# m" l
  第四卷:杂篇
7 N  q: j0 g' i) \9 w* A  第一篇:批驳《太一生水》
: G  z  L; X4 s6 Q  第二篇:学习《道言浅近说》
3 f7 S& d  Q1 U2 E5 H1 Z' y9 H  第三篇:《简白》胜《厚黑》
6 I1 Q; ^4 Q1 E0 e/ |  第四篇:与傅佩荣先生商榷《向老子问道》; D# _( |* r6 H& X) {* T! e
  第五篇:由《辩论学》看《庄子》的诡辩术
( `" w+ ]. v8 T  第六篇:郭店竹简本不符合《老子》整体思路
4 M+ A1 p' Z* s% P  第七篇:培育软实力中的硬道理——中国哲学  
张无屮 发表于 2024-2-18 08:57:40
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f# F1 N3 X! a1 h
9 N" c* P1 D: l4 V# t- B7 w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g# I; o4 Y1 P2 v! a
2 r2 S- I# G3 t; ~/ Q5 S' W
  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礼敬珍视的姿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中的精华进行全面挖掘、系统整理、科学分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进一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u  I' Q- F% h! F' S/ w. O

* \9 }" x2 P1 G  _. L  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习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面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 T  Y' E2 [4 U! D9 W7 ^
9 q$ A9 G# `+ m7 U  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习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变革创新和时代阐发。我们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找到其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O6 X) B3 `9 G( ^8 s1 R. i

4 j2 X- j5 e" K  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面。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赓续中华文脉又彰显时代精神、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增强气象博大的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V$ A8 X' v' X0 R, N+ \3 `" k% p/ S
  (执笔:郑敬斌)
张无屮 发表于 2024-2-27 07:41:50
紫微圣人为什么是儒道佛三界圣人?. R) p$ z. p# x5 z8 o! q- \$ M

4 X& K# P3 }7 \) A( j6 w3 t1:孔子错解了易学,用天地君亲师的管理结构遮蔽了古易三才综合分析法的科学性、哲学性和先进性。
( x/ T  a% m6 g1 ^) j3 f《周易》乾坤卦序是孔子在《归藏》卦序基础上改造的,作为儒根,儒家诸经之首。
7 J/ V' K% ?5 F1 Q. I
6 e4 ?( A" d' a) L2:《道德经》从老子传给尹喜的时候就是已经打乱次序的拼图,拼图还原可见真貌。! w: J8 x5 N, D) R. c: @
《阴符经》五贼、《道德经》五德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道学是脉络骨干。
$ o, z- u5 M8 ^' e1 y  B# |% U) N0 E/ p9 w( G9 ^
3:佛学的实质就是揭示【自性+业力=灵魂】三者关系的学说,佛祖七昼夜睹明星而悟道,悟的也是这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