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1|回复: 0

上博簡《容成氏》的“俈”字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5 11: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7-2-5 11:23 编辑

      上博簡二《容成氏》簡31+10云:
      “(堯)方爲三俈,救(求)聖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越於溪浴(谷),淒(濟)於廣川。高山陞(登),蓁林【31】內(入)安(焉),宗(崇)穴 (窺)安(焉),以求臤(賢)者而讓安(焉)。【10】”
      此段是說堯為了求先人,每方設了“三俈”,一共是十二俈。對於“俈”字,孫飛燕先生綜合諸家說法如下:
      “俈,李零讀為‘調’,認為上文是講十二律,這裏似乎是說以十二律分屬四方,每方各為三調。王志平讀為‘宮’,認為‘方為三俈’是指一方立三宮,四方為一紀十二宮,各有相應的十二宮配位。董珊疑十二‘俈’或即古書的‘十二牧’,認為簡文是說每方設立三人以為帝王之輔佐,深入四方民間以行政事。《尚書·堯典》云舜時有‘十有二牧’,此說還見於不少其他古書,如《韓詩外傳》、《白虎通義·封公侯》、《說苑·君道》等,並且往往以‘(四方)方三人’來解釋。大西克也讀作‘曹’,訓‘輩’、‘羣’等。‘為曹’即古書所見的‘分曹’,是分班的意思。謹案:此處暫從董珊之說。”[1]
      從文意及文獻記載上看,董珊先生之說的確比較合理,但是“俈”字該怎麼解釋仍然是個問題。
      這個字形《說文》中不收,《史記·三代世表》用為帝嚳之“嚳”,《太平御覽》卷357引《春秋元命苞》亦作“帝俈”,是漢代這個字讀與“嚳”同,後世字書也皆作為“嚳”的或體收錄。“俈”在《容成氏》中是用作官職名,但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中,都沒有“俈”這種官職,唯一能與“十二俈”對應的就是《堯典》中的“十有二牧”。
      《書·禹貢》:“萊夷作牧”,《釋文》:“牧養之牧,徐音目,一音茂。注同。”“牧”本是明紐職部字,也音“目”或“茂”,“目”是明紐覺部,“茂”是明紐幽部,幽、覺二部對轉疊韻音近。“俈”是溪紐覺部,與音“目”的“牧”同覺部,但聲紐不同。
      懷疑“俈”雖然在漢代讀與“嚳”同,在先秦未必如此。這里有個線索,《集韻·平聲四·十九侯》:“侔、件:《說文》:‘齊等也。’或省。”又云:“桙、㭌:器名。或省。”是從“牟”聲的字可以省從“牛”,其中的“件”字和《說文》訓“分也”的“件”字同形。因而懷疑《容成氏》的“俈”實際上是“侔”之或體,或“件”字的繁構。它和後來用為“嚳”的“俈”是同形關係,而音義不同。
      就“侔”字而言,是從人牟聲,《說文》:“牟,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可能先秦的“牟”也或從口從牛會意,即“牟”上所從的“厶”或是作“口”的,只是《容成氏》的抄手在書寫的時候顛倒了一下位置,寫成“告”了。
就“件”字而言,“口”可能是綴加的羨符,古文字中加“口”為羨符的情況極多,例多不舉。
      所以《容成氏》的“俈”字很可能就是“侔”的或體,“侔”與音“茂”的“牧”同明紐幽部,與音“目”的“牧”同明紐雙聲、幽覺對轉疊韻,并音近可通,其言四方的十二俈就是十二侔,亦即《堯典》中所說的十有二牧。
      【注釋】
      [1] 孫飛燕:《〈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申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40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