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伏羲易学通解

发布者: 古越中兴 | 发布时间: 2017-2-11 09:53| 查看数: 19521| 评论数: 158|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31:29

7 p% v! R  a( |9 t  U5 l第四部分 后记(10)& g) h) D* I& Y9 A! E# T
路径依赖又称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优劣,都会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而不能自拔。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轻易走不出去。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在近代的历史进程中,凡可成为一代世界强国的国家,无一不是善于审时度势,立于全球视野,结合自身特征,结合本国特色,创造出一条适应国际环境而又引领世界发展大趋势的独特道路。照抄照搬、简单模仿、盲目崇拜都不可能造就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和优秀民族。9 h. b$ G' h3 W, t% o" P1 E
16世纪前后,相继崛起的九个世界性大国都是善于打破惯性思维,冲破原有强势国家建立的国际秩序,脱颖而出赢得发展的。它们都具有对自己国家发展的无比信心和创新精神,都具有不折不挠的冒险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应该予以借鉴学习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这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史进行系统的了解,这些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每一国家之崛起,都是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都不是对上一个世界性大国发展路径的重复与依赖。中国改革开放的智慧国策从根本意义上讲,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创举的具体表现。
7 I3 S5 V" C: l" L! u写作的兴致,可以说是作者从未有过的。一定程度而言,作者更喜爱徜徉祖国壮美山河之间神游遐思。因此,此书的写成,尤其不能不着重提及西南财经大学和其北京校外学习中心的朋友们,不能不提及某大型银行的众多朋友。他们发自肺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令我感动,他们的多次提议促成了这本书的写作。这些朋友认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不了解、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忘记自身民族的根本智慧,是一件极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上,他们多方奔走不遗余力,在搞好各自本职工作基础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自身行业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紧密结合起来,其中不乏对弘扬易学的认识具备真知灼见之士。在成都举办的海峡两岸金融研讨会上,作者在进行《中国文化与金融发展》的专题发言时,海峡对岸金融界的中华儿女也对伏羲易学表现出令作者感动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支持。凡此种种,使得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懈怠。事实上,本书的部分写作基础就来源于作者主持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国学讲坛的简要讲座提纲,来源于中国某大银行高级客户讲座中的部分讲座内容,来源于伏羲易学俱乐部沙龙活动和登载在网站www.fuxiyi.com.cn上的交流内容。) l- |9 a- D7 n% S8 Z
我们坚信,人类认识宇宙的思维方式肯定不仅仅是唯一性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有可能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奥秘的有力工具。但是,开创出不同于现在的认识思路和理论工具,其难度是超出人们想象的,也一定需要经受实践考验。这一理念对我研究易学具有启发和鞭策作用。. c) N+ u2 X& |2 V" z
易学理论确实不是现在人们常常提起的科学理论,两者在思维方式与理论工具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一差异使得具有“当代科学”思维的人们,在理解古人智慧上面临巨大鸿沟。这一鸿沟也确实是作者在写作上遇到的相当大的困难,用易学体系和科学体系对照着说明“易”,对我而言确实是个挑战。在以往的易学界,也是从未有过的事情。0 z9 t. ~! p" z
因此大家大可不必将作者的此书看作一本所谓的科学论著,将其看作作者对易学的领悟似乎更为贴切。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既来源于史料与考证,也来源于作者根据伏羲易学的基本原理所作出的推演结论与思考。但是,请大家相信作者的这些体会都是经过作者一段时间思考的,并非信马由缰,随意而出。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将是我毕生研究的准则。爱民族、爱国家、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则是我终生的情感与信仰。
3 ?) E! T1 b8 q; A;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32:06

: H% \; m  V0 s第四部分 后记(11)
! ~" T/ U  A' d7 f, [2 S( ^客观地讲,如果仅仅是将历史上一些前人的易学理论翻译一遍,作者本书的写作就毫无意义,没有创新,研究就成了空谈。在如下方面,作者做了一些力求创新的研究,略一综述,以供商榷。9 [7 C2 O3 s( Q$ t% v" o
首次明确指出易的抽象理论模型与架构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
# E# Z4 m/ [2 u/ `: d7 F首次提出联系式思维方式。6 d, i2 x% k& y1 P0 p
首次继北宋邵庸对《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局部研究之后,对《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进行全新破译。
3 C6 ^3 g: c% C2 l1 r首次在研究人的生命运行轨迹中直接运用卦爻辞,探索了邵庸未曾涉猎的领域。- |* o; Q( f8 l
首次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应用现代简体汉字,运用易学*联系式思维逻辑解读伏羲易学。9 P, z, ?0 g3 z! m% ?  Y
首次应用国际通行历法对研究对象以时空观进行研究。
6 n( Q. @9 M# ^0 D6 k- S  a& p首次揭示中华文化的研究方法包含推演式逻辑方式,揭示与现代西方科技研究方法的相似与差异。( J7 ]9 B! T) `. N
首次将历史上对于易的研究所形成的不同知识,不同流派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兼收并蓄的理论体系,并梳理出老子、孔子所建立知识体系的根源。! |$ B( z" k$ E( l% w
首次通过对易学本源的恢复,回归了易学简易、变易、不易的本来面目。2 ~: y) F# s) a5 i4 m2 P4 W! v6 l- {% R
首次借用伏羲易学模型的简易特征,达成了初学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结合实践印证掌握易学理论的目的。
. z! ^% I" z9 l- x* B% v- L首次借用伏羲易学模型在时空中和研究对象中的无限伸展性的特征,揭示其具备引领哲学研究、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创新能力的综合属性。
, m5 w6 r7 S+ d7 d+ V2 X作者在这些方面的一家之言诚恳欢迎读者讨论。3 J0 d' X/ K+ \6 [+ W# m
读者是我师,我是读者友,除了易学理论的探讨,我也很乐于与读者朋友们交流一下我对易学学习者修养方面的管窥之见。自古至今,志士仁人自有鸿志,易学学习者也当追求上品涵养以自修。那么易学学习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呢?在我看来,我们研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目的是为我们民族、为人类找到未来6000年生存、发展中所需要的文化体系,是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巩固文明之根,续建传统文化大厦服务的。所有这些重任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是需要从今天开始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的历史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伏羲易学的根本原因。
. H) f: [5 |" C7 ?) q对于学习伏羲易学的人,更要强调学习者的胸怀、修养及道德。伏羲易学研究者不仅仅要有家国天下的空间胸怀,也要有古往今来的时间胸怀,立足脚下,胸怀四海。回首可看千古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举目可远望未来,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严肃的探索者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伏羲易学预测的神奇之上,仅仅赞叹伏羲易学的预测功能。如果仅仅是这样,就不能够从研究人生命运上升到研究人的生存、发展哲学上,就不能上升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高度,就不能够上升到研究民族兴盛的根本问题上。如果仅仅沉醉在伏羲易学预测的神奇性上,就永远不会进入伏羲易学的大门,永远不能驶进伏羲易学智慧的海洋。只有在神奇之后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面现象,去寻找事物背后不可见的深层运行规律,才能在研究中不断地发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秘密,寻找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解决之道。
2 V6 R0 x2 s6 Q1 f" ?# U伏羲易学的研究者,心中要永远装着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珍惜中华民族今天来之不易的良好、稳定发展局面与机遇。要有爱我们民族、爱我们国家、爱我们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感情与胸怀,要能够宽厚的理解人性的弱点,要有慈悲的胸怀,理解人也是一种自然的产物,其行为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具有自然属性的,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已。要能够深入理解人行为的自然含义,才够进入到文化创造的世界当中去。+ ^9 p' \& V" N) f" o. j
伏羲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中最为生生不息的就是基于实践的创新精神。伏羲之后的历代研究者都是创新者,一直到孔子都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不辞劳苦、殚精竭虑。孔子精神也是不断探索、深入实际的精神。孔子以垂老之躯,周游列国、风尘仆仆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为了找到商代文化的精粹遗存。历经十四年,在今天河南卫辉至济源的范围内不停地寻访,找到了《归藏易》和周礼,回到山东发扬光大,建立了影响至今的儒家文化。今天的研究者具有比我们先辈更有利的研究条件,但是更需要这种精神,这种为民族后代子孙的兴旺发达服务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牺牲精神。
6 l% {6 [+ p7 F7 L4 i7 _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32:34

. n4 F9 @3 x  |8 Z9 J  L$ f4 p2 L第四部分 后记(12)
% S9 g% {) g) c. B伏羲易学的研究者,要继承伏羲的创新精神,继承他为本民族的负责精神和宏伟志向,继承他为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精神。即承载了人类初文明毁灭的无比苦难,仍然勇于、善于为未来子孙万代的永远延续而创新出新文化的精神。
1 n; d7 d7 q5 E8 i  e' p古人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同样适用于伏羲易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我们学习易学是为了能为国家、民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但首先是要具备了解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达到自己个人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与社会这个大单元的和谐,达成自己幸福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贡献给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一己之不修,何以济天下?要实现为国效力、为民族做贡献的目标,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 G2 q' B: l4 B3 ?+ m
伏羲易学的研究提倡学习上古学者立足实践,向自然学习的研究方式,比照自然、比照自我、追求简洁,从至简至易中领悟万物规律,学习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对自然观察的学习方式,坚持孔子对道的不懈追求精神。4 L( p0 J% `% _9 A# X
经常会遇到很多朋友与我讨论易学学习与研究的诀窍,非常遗憾,我实在是没什么经验可谈。不过有一点我倒是深有体会,易学的学习如同攀登崇山峻岭,路径非常关键。爬的早的,如果迷失了方向,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走出重峦叠嶂,更不要说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猗旎风光,壮丽景色。因此,在肯定向所有前人学习,包括向很多先哲前辈学习的基础上,我不太相信所谓宿儒之说。花一定的时间进行研究是获得各种学问与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意味着用的时间越长,实践的次数越多,效果就一定越好。其中思考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在某些条件下会成为关键作用。历史上,周文王拘羑里三年演易而大成,孔子“韦编三绝”演易三年而有所知,少年王弼24岁去世,留下的论著影响了千年,所以研究易学首重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正确结合,三年无成则应返躬自省。爱迪生曾有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的体会是汗水与灵感同等重要,需要合理配比,缺一不可,比例失调便无大成。8 e% ?0 c' K8 R3 z0 J' {9 r) D0 B) ~
如果非要讲出点个人体会,我的建议大家千万不要笑话。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接近自然,反朴归真,向宇宙万物学习。这是易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二是要有突破性思维,要善于梦幻想象。如果想象力不足,那么学好易学确实是不太容易的。我们经常把白日做梦比作奇思异想。其实这也毫不奇怪,很多发明来自梦里,做梦也能成为发明家,世界发明史中有不少是在睡梦中获得的。美国心理学家、《梦》杂志主编戴尔德列?巴雷特在近日出版的《集梦大成》一书中对此作了大量描述。据心理学家分析,梦的力量就在于做梦时大脑是从非传统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而且问题往往会得到解决。外国科学家作梦发明元素周期表,世界人民看来意见不大。现在的中国人作梦想象出或者回忆出一点老祖宗的智慧,想必也不会让文明人骂我是封建迷信。总之,希望大家快乐学习,多做好梦,在易学上梦想成真!
' a  O1 ^! `  l最后,愿用我的中华儿女赤子之心爱我中华!愿伏羲精神永存佑我中华!
+ I; r$ K' q* u: J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33:01
  b  p+ i, U, ?& w. G( X' c
第四部分 附录一:我的点滴文化观(1)% C/ y! ~2 U. D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都兴起了一个热潮,这个热潮就是对中国文化和易学的研究。这一热潮的范围不仅包括大中华范畴的汉语国家,更包括欧美等西方文明的强国。4 q) ^4 j. Y% E" J  m
仅以易学为例,又仅以严谨、务实的日耳曼民族国家德国为例:大家上网用Google搜索“易经”(IGing),仅德文就出现接近四百万个相关搜索结果,热门程度多出国人意料!其盛况远超过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根据日尔曼民族务实的个性,易经绝不可能被拿来当作“文化装饰品”。
4 A4 y4 {; W6 `! I3 p《易经》风靡西方已久,欧美许多名人都对它推崇备至,近代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曾说:“《易经》是中国古老智慧中最精湛的一部书,它里面没有谆谆教诲,也不刻意指示什么,它就像大自然的一部分,正等着你去发现。”, G& |9 N9 N  E+ D- I9 o  s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也说:“你可以把《易经》当解惑的书,也可以抱着欣赏角度,惊喜于这高明奥妙的智慧。它放诸四海,全天下皆适用。”' ], x; o9 W( u4 O0 T6 Q  L- t
这是不是有点像西方版的三藏取经?
  ~% k+ x1 O  K% i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所谓科技昌明的西方,这股热潮的兴起究竟是不是偶然的空穴来风?是不是富国的附庸风雅?其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原因?4 d/ _+ @" V4 x7 E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上,我们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和易学有什么样的认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人类最优秀的文明产物,发源于中华却兴盛于异域的教训会不会再次重演?
  a+ y" V8 \4 [" V要想研究这股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热和易学热,首先就要研究什么是文化。搞不清文化的核心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意义的洞悉这股热潮的根本含义,也就搞不清楚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2 q9 z/ \$ w) z) m, X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内容是什么呢?这里,我讲点儿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 f; o1 G/ F) \% v% [! b1 s目前,文化较为流行的定义是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但是对于这个定义,我们认为它对文化本质的表述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与内容,用以揭示文化的核心本质。* o# h' C. G& ~# ]0 _  |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本质概念应该是基于本民族自身特征与历史现状,为保障民族生存、获得民族充分发展与强盛,并经过长期验证行之有效的,本民族用来适应环境、运用自然的思想与方法。其会渗透到这个民族每个人的灵魂中并形成整体民族的生活习惯与观念,同时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要。文化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基础。; l+ C) g' _6 Q( ?1 a  P1 J8 t
换句话说文化是有民族性和实用价值的。宏观说是为本民族利益服务的,具体而言是为本民族每个人利益服务的,是本民族的思想武器与工具。文化所起到的保障本民族生存、促进本民族发展的作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存在的根本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生存、求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争取国家富强、争取民族兴旺、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所产生的,是经过历史长河不断检验而存在的,是为了一个国家的强盛、一个民族的兴旺服务的,是立足民族、国家与个人切身利益的。
4 S' K& [2 n7 _8 f7 ]% 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基于以下若干目的:一方面是了解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中获取智慧,丰富和发展其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大综合国力。另一方面,也是将中国文化视为潜在的强势文化来寻求应对之策,即知己知彼。可以说,在利用中国文化生命力问题上,若干强国远远走在我们前列。较为突出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只要稍微关心一下各国对中国文化,易学文化的研究投入,就可以理解。其中一个微乎其微的例子就是,世界的第一个易学博士并不产生于中国。# c' q8 G  s6 M* z5 T$ n
作为近代的世界霸主国家,某一超级大国历来重视在全球视野中研究对其霸主地位形成潜在挑战的国家,他们学者的研究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真正能够挑战这种霸权的国家,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国家。只有这样的国家才不会轻易被动接受其它文化的灌输与催眠,而丧失对自己根本利益的关注与主见。
( `0 T! e2 M0 s( R* w6 K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39:48
第四部分 附录一:我的点滴文化观(2)
4 \4 J4 N+ _7 e: a3 ]7 w: z事实上,文化思想上的奴役其隐蔽性要远高于经济与军事的奴役。具体来说一个人的文化意志的丧失要比其在肌体和知识上的缺欠更可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堕落与迷失,其危害要远甚于经济上的殖民化和军事占领。7 o$ L7 k% j6 D. Y6 y) C7 V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这个世界上存续数千年、发展数千年,虽历经坎坷,但却依然屹立;中国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演化动荡过程中,历尽磨难仍能不断进取,在整体上保持团结、保持稳定、走向繁荣强大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历代先贤所创立了、发展了、完善了的中华文化。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一个没有自身优秀文化源泉、没有融合其他优秀文化能力的民族不可能有优秀的、立足自身利益的宇宙观与方法*论,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以肯定的说,一个没有自己灿烂文化、不能融合多元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强盛的,是不可能在高度竞争的世界上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其发展空间是极为有限的。3 i1 O/ @$ |; B1 [2 ]3 _% d) m) k5 W
由此可见,一民族、一国家之文化从根本上讲是民族、国家竞争力的表现,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核心素质的表现。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文化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和基础。$ u+ |# T# s: C( f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我们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
$ p- f/ l: t: ^4 ]那么我们要问在这种局面下,发展中国文化要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与方法呢?' l( d8 d* O. ]2 j; h6 t5 s0 H
第一,我们认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坚持立足自我的自主立场。( i- j' E. E+ d1 y, q% c
这是因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基于其各自国家、各自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各自民族、各自国家发展文化的目标是不同的。中华民族的发展依赖其它民族的文化,不加鉴别的接受所谓国际惯例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这决定了我们对待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的态度是有鉴别的包容、借鉴与学习,而不是全盘接受,更不是照抄照搬。如果不能坚持以自我为主的发展思路,就会导致自我发展上的盲目和神智不清,最终受制于人。; S2 p' @! }3 \* H  `
继承发展中国文化必须结合国情,必须结合本民族的现实形势、客观形势。那么什么是我们国家、民族当前的形势?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韬光养晦的思路指导下,中华民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休养生息,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功的抵御了几次世界范围的政治动荡、军事动荡、经济危机,这一整体上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但同时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中兴也形成了对现有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和挑战,世界各大国、强国出于对本民族本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在不断的掀起遏制中国发展的狂潮。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孱弱是足以引起其它强国兴趣的。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股暗流将长期持续甚至会愈演愈烈。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局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为有幸的是,我们的国家领袖对于这一局面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为我们国家真正负责任的有远见的策略与规划。振兴民族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就是这宏伟策略的一部分。这使得我们这些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学习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说来我们既有为民族强盛、国家富强做出贡献尽绵薄之力的大好良机,又面临着立足自我,对世界各国文化、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正本清源、不断创新,使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艰巨使命。应对世界文化激烈竞争与挑战的严峻任务任重道远。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应对世界挑战的光荣使命与责任。这关系到国家民族利益,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生存与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责任。
; l; N, A9 o4 N. N2 j: a& C  z8 o5 F  ^+ Q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40:20
  v0 {, ~, ~8 j$ m0 C
第四部分 附录一:我的点滴文化观(3)
; `" u/ J) M# j  I! P8 y第二,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面向大众,惠及每个人。具体来说就是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全面繁荣,使每个人都在国家民族的发展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体国家民族的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团体,如军队、地区、企业、学校等,同个人一样通过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在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最终形成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本国家、本民族利益的世界格局。& M) p, _$ \* B4 [% j9 M
一个文化,只有坚持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具有了为大众服务的能力,才会具有长期存在、不断发展的可能,才会拥有无穷无尽的活力。人民大众永远都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永远都是文化的起点与归宿。文化的发展离开了人民大众的支持,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K% Y( ?0 v1 {% u/ v
第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要结合时代潮流,结合时代发展,结合现代科技成就,结合一切外来的有益成份。善于鉴别,勇于包容,重在消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为己用。只有这样,文化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同样,只有如此,中华文化才能通过自身的现代化以应对当前世界文化的竞争与挑战。任何文化既要正本清源,又不能食古不化,固步自封。现代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应最大限度地得到吸收,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开阔视野、清醒甄别、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与时偕行的重要手段。
* f7 ^4 w( e1 N  _第四,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历史中的精华与糟粕;必须正本清源,剔除糟粕;必须将中华文明之核心精髓与历史上沉积下来的误解、讹传、故弄玄虚区别开来,这对于中华文明和祖国文化的长期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中华文化有过辉煌,同时也要承认,中华文化走过弯路,检讨自己,更显胸怀,更具智慧,更能发展。自尊而非自大,自信而非自负,反省而不自卑,这才是智慧民族对待自己文化正确的态度。2 ~9 r* |8 J7 _( |% n
第五,发展中国文化一定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颖形式。必须让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亲切感,只有这样,文化的传播才会获得好的效果。$ c) V, K9 s: {+ B4 S' K* c/ W$ ]
任何好的内容都需要好的形式与之配合,只有内容与形式获得优秀、和谐的统一,文化才会真正为人们喜闻乐见,文化才会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 M' M1 d2 E) M1 z( ^% X综上所述,没有了为本民族、本国家强盛和大众利益服务这一清晰的目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没有立足点。没有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会虚无缥缈,缺乏生命力。不结合当代科技成就和其它文明中能为中华文明所用的有益成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会妄尊自大,固步自封,甚至会画地为牢。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坚持惠及大众,就不会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支持与拥护。文化缺乏美好的表现形式,就不会满足人们健康的精神需求,就不可能长期植根于人民心中。
. p% L! E& m9 @7 R, O. y5 g! F因此,我们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的予以重视,并找到符合人民需要与客观实际的继承和创新思路,长期坚持,不断深入。不如此,个人不能成为高素质之人,团队不能成为有凝聚力之优秀团队,民族不能成为万众一心、目光远大之精英民族,国家难成长期稳定、繁荣、富强之国家。
, z' a* b5 [. P. _7 S5 n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40:48

9 v- @  d# j- @8 X2 e' f" O9 e% L附录二:
/ B5 Q8 o1 }+ D- k% L. t% L3 b学易与用易
2 p# s# [* [# U8 W1 ]5 N- f伏羲发明八卦,是易学之祖。因此了解易学、学习易学要从伏羲易学开始,正确起步非常关键。学易固重要,用易更重要。学好易,用好易,终身受用。8 [# Q, a5 V2 v$ ]
在《易经•系辞下》中曾有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时代的王充《论衡•作对篇》说:“《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由此可见,学习易学,从伏羲本源学起,路子是正确的。' V2 @! o! E8 L. q* H" Q
第四部分 附录一:我的点滴文化观(4)
' M1 l/ n% b0 D" K从几个角度来说,了解一点易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 I& }4 a' O+ m+ h" t' E. q
易学是中华文化起源,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起源,是群经之首,是学问中的学问,是哲学中的哲学。- Q& I9 s4 U1 p8 F7 T0 o
广义的文化从来就具有两重性。首先,它可以满足人们健康的、高品质的精神需要。人们在接触、接受文化中可以通过文化熏陶,获得身心愉悦,得到启迪,增加认识世界的智慧。其次,文化又具备非常强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长期而言,宏观而论,一个人的成功大部分来源于其拥有的文化力量。拥有先进文化的人,会眼睛亮,脑子活,视野宽,办法多,因此文化又有很大的实用性。当然这里的文化已经不是简单地指花拳绣腿,风花雪月和雕虫小技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不汲取祖先智慧的营养,要想在中国干成大事是不可能的。一个中国人,不能立足自己的国家成就事业,走向世界也就失去了基础,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因此,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 _7 A1 c7 S, p( V. ^% @古人对易学的重视程度,在今人看来也许是无法想象的。孔子在对易学的学习上是曾留下人生遗憾的。孔子《论语》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唐太宗时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及至国际上,易学也广有影响。在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竟有:“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说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评价“《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纵观经史,易学先哲的身影闪烁其间,如周文王所用的姜子牙、秦始皇所用的李斯、汉高祖所用的张良、唐太宗所用的徐茂功、宋太宗所用的苗光义、明太祖所用的刘伯温,不一而足。
1 F: t2 J( O% I4 F& E. L在认识论上来讲,易学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3 x  O1 a% s3 ~* e( }2 }因此,学易是必要的。同时,学易也要讲究方法。( a$ K1 @( x' [& x2 |
要说学易就想让每个人都成为易学家,这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人们都有所了解,这是应该的,也是可能办得到的。因此学易要注重对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学习,在领悟这些内容上,要下大力气。对一般人来说,博览可以使人升华,也可能使人浪费时间,忽略根本。总之,学易要学真理,学易要搞透基本原理。: q1 e/ E5 J5 u7 l3 N
大家了解易,学习易,归根到底是要在各自领域取得进步。学易要防止神秘化,防止简单化。读易不能等同于读故事。学了易,要会用,不用,学就缺少了根本意义。易本身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脱离了这一点,易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结合实践,结合实际是学习易不可缺少的环节,往往也是效果最好的学习,也是学习易的归宿,用是学的升华。8 P& s# |) l6 A$ ^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41:45
, F6 M1 f6 O+ }# V
第四部分 附录一:我的点滴文化观(5)
2 g1 o! |. o5 Z5 u, |" U  x1 Z《学易用易——伏羲易学通解(基础读本)》是应用现代的文字、文化来对易经进行解读的。作者本人的研究体会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短期的学习,掌握易经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正确运用易的基本方法,达成个人生活的和谐状态,从而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学易,用易,善莫大焉。8 w* C, E6 U& U5 U! `8 D
帛书易以天地数成卦带来的思考,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周易》,称为“帛书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与上两种不尽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 C8 E$ h! E' P' _键(乾)、婦(否)、掾(遁)、礼(履)、讼、同人、无孟(无妄)、狗(姤)
' Z. e' }# }" h  f# g+ t! }根(艮)、泰蓄(大畜)、剥、损、蒙、蘩(贲)、颐、箇(蛊)
3 i9 T+ Y- `$ e! p8 {习赣(坎)、襦(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U2 w, K. W" l
辰(震)、泰壮(大壮)、余(豫)、少过(小过)、归妹、解、丰7 U; w) Q1 T" A: P& [, D, j9 j
恒川(坤)、奈(泰)、嗛(谦)、林(临)、师、明夷、复、登(升)
2 V$ ?" ^6 i; w- d6 G! ~0 C夺(兑)、(夬)、卒(萃)、钦(咸)、困、勒(革)、隋(随)、泰过(大过)2 N% q7 |  W+ x, ^- o
罗(离)、大有、溍(晋)、旅、乖(睽)、未济、噬嗑、鼎
( s8 \" W) W# I; E6 P. v+ Z% U筭(巽 )、少(小畜)、观、渐、中复(中孚)、涣、家人、益。9 [% k. ?6 A4 V2 ~6 H
帛书易是以天地数成卦。例如,键(乾)上乾天地数为一,下乾天地数为一;婦(否)上乾天地数为一,下坤天地数为二;掾(遁)上乾天地数为一,下艮天地数为三。天地数成卦法如下:1 W8 S  I$ j% f2 p' Y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7 [5 y8 e+ R* W  I! U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F3 }3 Z/ F2 e5 }( [" N
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
/ i8 K( s; D& C7 S帛书易卦序排列规律如下:
: s: @' z. v8 T' o9 z4 E3 Z* ]卦分两单卦上卦和下卦,将六十四卦分八组,每组首卦为: 键(乾)、 根(艮)、 习赣(坎)、 辰(震)、恒川(坤)、夺(兑)、罗(离)、筭(巽 )。以 键(乾)组来说明其排列规律。
, f6 H5 a9 z+ ^* m: D4 j$ R键(乾)组分每卦都分上下两卦,上卦都为乾,下卦分别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将上下卦用天地数表示如下:8 V& i  |7 U5 m  b&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1 Y8 ?5 p- v$ \/ Z. y/ V& r% M& \: S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8 M+ Y9 f' {4 U8 E4 s0 j- d其他七组7 o# b- I: j! s) M8 Q4 E$ N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 c4 \$ ~8 s/ a6 r2 O3 }3 U3 x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t; t+ @: ]7 G: Z8 B& m: d1 B0 q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7 [9 n! a" C( L$ ?% B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D/ ]6 J$ Q9 D七 七 七 七 七 七 七 七
8 F' a/ s- P1 g, T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O. Z8 ?. [# E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二
7 @5 g2 L, X5 u'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9 T! t3 ^+ y% |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 q5 E. _( G: L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1 G; c2 e* u# T- K% Y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六
. W" y% r( e& G% P8 l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0 F" @, S2 s) `/ H! Q' ~
八 八 八 八 八 八 八 八 ( U3 T8 t* E6 @: o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9 L- z' U; {$ [4 y" U- f
不难看出帛书易是按阴阳两两一对顺序排列。天地数装卦也称纳甲,可见此法在汉之时就普遍应用,不仅如此,在周朝文王所撰《易经》里就广泛使用,“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七日来复”“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无不例外都是按天地数法。
0 W% ]% H9 w- g( o易乱于注家,而今天的注家往往在孔府高堂。如何恢复易的本源,是要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
. P0 O: `5 U. {; X8 C3 X
/ `. H' c& ]9 j" N4 N% A* F(全文完)
) R; e! {. j+ x# K
6 k8 V, x+ R) U3 w- M! D' b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7-2-14 11:45:03
      以上《伏羲易学通解》一书使用易学符号、简体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最大限度的与现代科技与逻辑结合,阐述出上古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宇宙观、方法*论和联系式思维方式,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主体文化根源是易学。
1234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