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孙思邈与千金要方

发布者: 好蛋 | 发布时间: 2017-4-24 22:06| 查看数: 3238| 评论数: 5|帖子模式

孙思邈与千金要方0 d+ r) |6 ]+ e- A% Q  T
来源:中华医药古籍
( X( n; g8 G9 B5 K( y  P) R
8 T' M& r. @8 q6 a4 C3 U  《千金要方》是中国传统医疗与保健系列丛书之一,是《千金方》的白话精选本。《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唐代孙思邈(581-682)为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 I1 y+ |: {3 \, D1 Y, `  孙思邈号称药王,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其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活了整整101岁。" A# o- K6 p# s( G
  卷1是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 y, c, _/ V: W% T4 l) Z/ _' U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
% a1 t5 J! r9 I( U qjyf00.jpg
- ]: i9 l, t! }6 t ssm13556.jpg
4 f2 [2 W% H7 m% B0 o& m

最新评论

好蛋 发表于 2017-4-24 22:07:38
千金翼方
: p0 v0 z" N( \% B- x( ^) x/ D  《千金翼方》,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先生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内链变更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传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来,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内链变更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中医药典籍之一。
( \) ~, [7 W1 L4 }8 M  此前的《千金要方》是药王在652年写成的。后来孙思邈又在其弟子卢照邻(约636-约680)的帮助下完成《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和发展。7 ^& p/ j6 Q- F2 @1 s" \+ z
qjy306.jpg 2 D1 _. a) P. Z; a' O
lzl364.jpg
好蛋 发表于 2017-4-24 22:08:46
孙思邈与卢照邻
$ t7 l6 F8 M) t* t- Q! \  O  公元674年,97岁的药王孙思邈在诊所接待了一位中年人,他就是当时文坛“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时任四川新都县尉,他因事进京,朋友带他去找药王看病。
  F4 N1 ?, y- O3 @' l* P+ T1 t  卢照邻对孙思邈的医术、医德和博学十分钦佩,称其“道合今古,学有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肠胃之妙”。卢照邻虔诚地拜孙思邈为师,孙思邈欣然接受,因为卢照邻在当时的文坛上极富盛名。5 ]; ^% Q% x- y3 @+ D& Z
  卢照邻感到全身发痒,看了很多医生都未见效,故求治于药王。孙思邈为他切脉,让卢照邻脱下衣服检查,然后告诉他:“你果然患有恶疾啊!”卢照邻忙问:“是啥病?”“就是疠风。”卢照邻顿时目瞪口呆,面无人色。% G) x. e9 f: l' ]* W0 d( l
  因为他知道,所谓疠风,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风病,是一种不治之症。接着又问:“此病能治么?”孙思邈安慰他:“你放心,我一定想方设法为你治疗,你就在我这里住下吧。”就这样,卢照邻在药王家里住下了。1 _' b; u7 o& }5 l
  一日,两人聊天,卢照邻说:“我曾被人陷害,坐过牢,现在又患了恶疾。我的命运真像院中那棵病梨树。前日,我写了篇《病梨树赋》,请老师过目指教。
. y. k( ~: z1 G% d  孙思邈读后,摇头道:“你太悲观了。俗言云‘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我曾治过六百多麻风病人,其中十分之一痊愈。贞观年间,我带一位重病人进太白山,按时给他喂药,亲自给他料理生活,百日后他重新长出眉毛胡子。你的病虽重,但只要耐心地让我长期治疗,是会痊愈的。”孙思邈鼓励他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6 E$ z. X$ B5 @4 h7 g  卢照邻问:“名医治病,其奥妙何在?”孙思邈道:“善言天者,必究之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替代进行运转,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雪,张而为虹,此为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为人之常数。阳用其行,阴用其精,天人相同,若有所失,蒸而生热,反之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良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和以大德,辅以人事。”
* P3 I# V* R/ v3 @* {8 R3 S  卢照邻换了话题,说:“做人真是太难了!你无心害人,人却存心要害你;到底该如何为人处事?”孙思邈道:“胆要大,心要细;智要圆,行要方。”6 Y; }+ e, X6 F  z; ^/ b4 _, S
  卢照邻问:“此话怎讲?”孙思邈道:“心是五脏之首,它应遵循规律,要格外细心。胆是五腑之将,它要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小心。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有利可图而返回,不因行仁施义而悔疚,仁义者方正不苟。’《易经》说‘遇机会要立刻行动,不能优柔寡断,这就是智者的圆通’。”
# `2 U1 `2 q8 y/ q" j5 z  卢照邻又问:“如何修身养性?”孙思邈道:“修身养性必先自慎,慎以畏为本,士人无畏失仁义,农夫无畏堕耕稼,工者无畏则坏规矩,商贾无畏则难赚钱,儿女无畏则忘孝,父母无畏则不慈,大臣无畏则丧身,君主无畏则国乱。故而,从道家而言,首先是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
* b7 A+ K0 l6 T9 Q  卢照邻频频点头。孙思邈告诉他:“你的病是郁怒所致,要治好病,首先要心态乐观,不要被病魔吓倒”。卢照邻认真听从孙思邈开导,安下心来接受他的精心治疗。正当他的病情初有起色时,皇帝唐高宗要到甘泉避暑,命孙思邈同行,不得不中断治疗,卢照邻也回到四川新都。不久,孙思邈又告老还乡,从此两人天各一方,未再见面,仅有书信来往。0 b) k! f9 y1 M; p! l* Q
  五年后,卢照邻因病辞官,去到孙思邈所说的太白山养病。此时,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麻风的症状明显地表现出来,开始是一支手麻木,后来一条腿也难于迈步了。
# T5 ^" R* O. I" G$ y  这时,卢照邻急病乱投医,他听信了一个道士的蛊惑,服了他的“仙丹”。所谓“仙丹”,其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水银、砒霜、铅等,不但没治好他的旧病,反而使他得了新病,他痛苦不堪,写下了《五悲》来叙述自己的不幸。
4 c( S0 u7 G# {9 }& r  G; ]' j. e  公元680年秋,卢照邻得到恩师孙思邈逝世的消息,给他精神上造成了致命打击。他的病情很快恶化。他想,连药王都治不了自己的病,卢照邻绝望了!他断了治病的念头,在茨山脚下买了地,让人挖了一个墓穴,他平常就躺在墓中,等死。
+ ^& H1 r  f, c9 O  再后来,卢照邻双腿痉挛,一只手也残废了,他写了一篇《释疾文》,算是给亲人留下了遗书。他想,与其全身溃烂,苟延生命,还不如及早了却一生。于是在一个枯叶纷飞的黄昏,他自沉于颍水,终年45岁。! r8 u  x8 o$ X; ]* [6 s1 U0 A
  明代张燮(1574-1640)评价卢照邻,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古代著名文人投水而死的,屈原是第一个,卢照邻是第二个。
好蛋 发表于 2017-4-24 22:09:59
孙思邈与李世民) r, ^9 V& g. O& D7 e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598或599-649)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N" r; u0 @9 X3 x2 r& J& E3 K/ C
zs20f0.jpg % _  g' ^) z1 N4 ]5 J% [/ ]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594-669)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 O% C$ u/ ^- a
lsm690.jpg 8 T7 n. J5 |7 Q' \
xmg09636.jpg
$ ~% F; j* o2 h0 V2 L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0 Q2 u. Q" n) `7 d, T& h4 J; Q. ?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0 F4 n2 y4 \4 H/ L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 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 s1 N/ a6 M' n) M/ y; u' Y# z9 Q' Z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4 ]0 T2 K; P. H8 y. v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3 t" W) \* p6 `) X5 o" @4 C" A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 ?0 x. \  ^# L" O5 @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7 O9 D' c; n0 n, b) \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3 C, n6 z7 s; S+ ]7 u& ~  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 B6 C1 j* k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好蛋 发表于 2017-4-24 22:11:06
明代三皇孙思邈木雕像
* ^( Z- d6 b/ a" U  三皇孙思邈木雕像,木质,高25厘米,宽15厘米,厚9厘米。分上、下两层,涂彩,主要为黄、绿、红三色。经考证,上层自左至右为神农、伏羲、燧人,处于一龛,均为古代传说人物,亦即此像得名之故。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伏羲画八卦而制九针;燧人钻燧取火,令民熟食。是我国史前时期医药卫生的生动反映。木雕上层的右面为女娲雕像,下层为唐代名医孙思邈雕像 。中国医史博物馆藏。4 Z2 A* K  l+ i3 q! [
ssmp28.jpg
好蛋 发表于 2018-9-26 11:12:14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9-26 11:13 编辑 ( K5 H: o& \1 Y" Q) \- Z% J

& v# L3 q5 F" k2 d% ~7 S食疗本草; l& i. t. T5 {* b6 D, j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首载菠薐、胡荽、莙荙、鳜鱼等食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与藻菌类食疗作用之记载引人注目。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土,近代有辑佚本。
) W! h- @, v- F6 G sl0961w1.jpg
. M0 B5 t9 S( D% b) B  p  书名:《食疗本草》# t# q; i# R3 l$ ]
  作者:孟诜
9 f5 O7 \3 J9 |# S1 E  类别:中医典籍
% \: t+ n( {/ C, m  成书年代:唐6 \% ?) S* T1 c; h

6 Z  x" _% k8 x: r6 r) B- ?9 s5 j3 [7 `, X  成书背景
/ m$ H9 j2 u% p2 w  h9 i6 Q  本书系张鼎在孟诜《补养方》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
% S0 S5 L6 P/ i/ Q
3 H( }/ O3 b8 e/ Z1 W. P3 w" q& V; R  流传版本9 h+ `- \# L2 |9 T/ @
  现存敦煌残卷,另有1925年东方学会铅印敦煌石室碎金本,通行本为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重辑铅印本。' ]' J  O4 `& j* R( Q
8 ]7 _; X8 L* |  V& ?" }
  校注、整理
4 \5 e1 ?. j/ Y7 ]* o1 N4 k! r: H) I  原书早佚,1907年于敦煌莫高窟发现残卷(卷轴),仅存26味药物,此本为后唐时抄本。1930年日本中尾万三据《本草拾遗》《医心方》《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书辑复本书,载药241种。1931年范凤源删去中尾辑本的校注及旁注假名,录取正文,以《敦煌石室古本草》为名刊印。1984年谢海洲重辑本分三卷,收药260种。. e$ m6 B, W, y2 {" B) |- T* J

1 U( g+ V4 X, Y+ z# j  作者简介1 f* n8 K. C( {7 N" V: {6 E
  孟诜(621~713)唐代著名医家。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少好医学及炼丹术,曾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举进士,睿宗在藩,召充侍读。长安(701~704)中为同州刺史,故人称孟同州。神龙初(约705年),致仕归伊阳之山隐居,但以药饵为事。撰《补养方》三卷,经张鼎增补,改名《食疗本草》三卷,现存敦煌莫高窟发现之抄本残卷及近人辑佚本。又撰有《必效方》三卷,已佚。在《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书中有引录。孟氏创用白帛浸于黄疸患者尿中,凉干并按日推列对比,以观察黄疸病疗效。其饮食疗法对后世也有影响。另撰有《家祭礼》一卷、《丧服正要》一卷、《锦带书》等,均佚。: N' x3 R) Y0 e  s2 P. f
m5bx01.jpg ( g  L2 t: C/ v# }, E' k
  张鼎,唐代药学家。号悟玄子。生活于公元七世纪。补孟诜之《食疗本草》不足者89种,并旧为227条,皆具治病之效,凡三卷。《医心方》录“悟玄子张”之食疗品条文即其所增。另《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名衔、卷帙并同《新修本草》,或言张氏亦曾参加《新修本草》的撰写。( @1 z  w5 ]5 J9 Q

: q. `* @" T  t* R  内容简介; u3 I6 O* U, R( x
  据残卷所录,原书采用朱、墨两色分书。如药名、各方前的“又”“又方”及分隔句段的圈点皆用朱色书写。所载药物按类编排,药名下注药性(温、平、寒、冷),不注药味;次载功效、禁忌及单方等,其间或夹有药物形态、修治、产地等论述。有些药条内容被“案”或“案经”字样分作前后两部分。残卷中的“案经”,在《证类本草》中均作“谨按”,一般认为此下文字系张氏增补。书中收载了不少当时本草文献未载之食药,如鳜鱼、鲈鱼、石首鱼、胡荽、白苣、绿豆、荞麦等。又记述了动物脏器疗法和藻菌类植物的食疗作用。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反映了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品的情况。在醋、杨梅等十几种食疗品的论述中,还涉及到食物疗法的地区性。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及多食、久食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时有记述。如云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杀人”;安石榴“多食损齿令黑”等。还提出妊、产妇的饮食宜忌,以及某些影响儿童发育和不适宜小儿食用之品。对食品卫生防护亦有相当认识。
' @* K& ?, r0 F
, c9 n( I2 s" M1 v; v, X+ G# |  影响评价
# R! m' u" E- M( }/ [/ y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著,对多数食物疗效和食用药品合理应用的阐述切合实际,至今仍有较高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