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湖北潜江与中国的最早长城和万里长城

发布者: llg6688 | 发布时间: 2017-12-30 12:04| 查看数: 267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湖北潜江与中国的最早长城和万里长城(一)


                一、从“楚都八迁”看湖北潜江的历史文化需要探索发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可他与湖北的潜江有关,你信吗?! 我相信很多人不相信,可有史作证,不相信也得相信!
    长城的形成,最初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的产物,是大规模的、系列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长城一开始出现并不叫长城,而叫“方城”。《汲冢周书·作雒解》:成周“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齐《考工记》则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所以,“”字当时就是方形的都城。不仅都城为方形,而且其他城也为方形。按照周礼天圆地方的思想,周诸侯国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规定,依爵位等级建造的方形城,这在《考工记图》王城图以及周代各诸侯国城遗址上都得到证实。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方城”是楚国人修建的,楚国把长城叫方城,到《春秋》、《左传》、《史记》中一直沿袭此说,称楚长城为方城,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长期以来,有长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我也是因此知道“方城”与在潜江的楚国人有关的。
    据《左传》记载:“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东周列国志》中说:“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4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门。《南阳地区志·方城》说:“楚文王时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以守卫其北境,方城县由此得名。”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
    根据《左传》、《水经注》、《括地志》等史书记载推算,楚方城修建于公元前688年冬伐申之后,公元前679年伐邓以前距今2680多年。与齐、韩、魏、赵、秦、燕等国长城比较,齐长城修于公元前408年,韩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55年,魏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61年,赵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33年,都比楚方城晚修了300年以上。至于秦、赵、燕所筑拒胡万里长城皆比楚方城晚修380多年以上。
    楚方城修筑的时间,应该是楚国迁到当时潜江的张金黄罗岗后,其时段是楚文王左右。据《湖北省建制沿革》的记载,有“楚都八迁”,但这“八迁”的记载如下:
    第一处:西楚丹阳,即《史记·楚世家》载的:“楚子熊绎,事周成王。成王封熊绎子爵,治丹阳。”(按:秭归县东南七里,丹阳故城,周围八里,熊绎始建封也。胡三省曰:古丹阳城曰西楚。)
    第二处:从秭归迁到枝江;《通鉴注》胡三省秭归丹阳徒枝江,亦曰丹阳,是为南楚。
    第三处:从枝江迁江陵的纪南城。十二世十八传至文王熊赀,徒都于郢。刘昭曰:江陵县北十余里有纪南城,楚王所筑。
    第四处:郢城新都:又五世十传至平王弃疾,筑郢城而都之。刘昭谓在纪南城南、张守节谓在江陵县东北六里。李泰、盛弘之谓在纪南城东北七里,城周围九里。
    第五处:昭王迁鄀:平王之子昭王珍,畏吴迁鄀(昭王十年,吴楚柏举之战,吴师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楚恐,北徒于鄀)。鄀在宜城县东南九十里。晚本烺曰:昭王迁宜城曰鄢郢。旋迁还郢。
    其后的因与潜江无关,故省略。要说明的是,《湖北省建制沿革》出版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还没有发现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黄罗岗遗址》和《龙湾放鹰台遗址》。所以,如果加上在湖北潜江发现的楚都遗址,应该是“楚都九迁”,因为江陵的纪南城是战国晚期的楚都遗址,是从潜江迁到江陵纪南城的。由此可见,“方城”是楚都在潜江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688年冬伐申之后修筑的。据《南阳地区志·方城》记载:“楚文王时于方城山(今小顶山)修筑长城,曰‘方城’,以守卫其北境,方城县由此得名。”据说,《南阳地区志·方城》是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长城最早的记载。因此,有人据此说,南阳春秋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如果说南阳春秋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那么当时在潜江的楚国,就是中国最早修长城的人。
      楚国的都城迁徒与方城的修筑在时间上相近,故应该互有关联。但是,在历史记载中,从楚都的“八迁”而无迁到当时潜江黄罗岗的记载,在江陵的纪南城考古发掘,却没有春秋时代的器物,这让楚国的历史出现了空白,这也是历史学家和考古界探讨、寻找楚章华台的背景。因为找到楚章华台,也就找到春秋时期的楚国都城了。文献上记载的从枝江迁都到何处,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在考古发现上当时只发现了江陵的纪南城,所以“楚都八迁”便把春秋时代的历史都归结到江陵,可历史文物却不能证明江陵的纪南城能够承载楚国春秋时代的辉煌。
    从史书记载看,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伐申灭邓占领伏牛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后,为防称霸的齐桓公南侵,即在现南阳市北方建筑长城。长城从方城县北起,南至泌阳县再折向西南唐河县,对峙着齐国的方向。后在战争中不断展筑,西边沿南召、嵩县、西峡、内乡、镇平镇,到邓州市罗庄乡土谷山止,绵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内乡县、西峡县、方城县,还有长城遗迹存在。
    《左传》写于春秋末期,关于楚方城的记载有许多处,除了在“文公十六年”中的“楚庐戢黎侵庸(今湖北省竹溪县),及庸方城”有一处方城外,其中没有其他诸侯国有方城或长城的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只有楚国和庸国有长城,其他诸侯国均无长城。从《左传》记载看,庸方城比南阳楚方城出现得晚

     直到300年后的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争强称霸,或加强防卫,才学楚国在边境的地势险要之处筑造长城,但已不叫方城,而形象地称为“长城”。在《史记》中已有确切记载,例如:《史记·秦昭襄王·庄襄王》载:“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0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赵》记载: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2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8年),中山筑长城”。《史记·匈奴》中载:“秦昭王时(约公元前305年),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同时期的燕国(约公元前300年),“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史记·六国》和《田敬仲完》载,齐威王时(约公元前375年),齐有长城………“赵归我长城”。《史记·正义》中有:“《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里,以备楚,(约建于公元前332年)。”《史记·蒙恬》载: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2年),“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国的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国语·鲁语》:“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又据《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通过文献记载中涉及“汉水”可见,“方城”的修建与在湖北潜江的楚国都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方城的修建指令、实施应该是从潜江的楚都产生并构成现实的,而设防、大将派遣、军需补给等等,当时的湖北潜江黄罗岗,则是司令部和指挥中心。“方城”的创意和目的,应该是为了保护在当时潜江的楚国都城以及巩固楚国已获得的利益而建筑的。
    “方城”的称谓,就是源于“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2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20 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