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漢字:輜之重者 輜重,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 在今天,輜重一般來說有兩個意思。 一是指包裹行李。 一是指軍隊的後勤保障物資。 《老子·第二十六章》云: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歷代註疏皆不知所云。 南懷瑾大師《老子他說》作如是說:輜重,便是車子裝載重量行李的統稱。 這句話不大通吧? 南大師既然不懂何謂輜重,且看他來如何自圓其說: 所以生而爲人,也應靜靜地效法大地,要有負重載物的精神。尤其是要學聖人之道的人,更應該有爲世人與眾生,挑負起一切痛苦重擔的心願,不可一日或離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心。這便是“聖人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本意。 不知有誰能看懂南大師的高論。 輜字的本義是戰車。 車+甾=輜 輜者,《老貓字典》云:从車从甾。會意。車者,象車之形。輿之緫名也。甾者,象缶之形。缶也。輜者,謂車上有缶形之壁壘,可以禦敵者也。故,輜者,戰車也。 重字的本義是耕種,引申爲沉重。 人+土+東=重 一+土塊象形符=土 日+木=東 囗+一=日 屮+个=木 重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土从東。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土者,土壤也。東者,東方也。凡東之屬皆从東。重者,謂日出東方,人耕作于土地之上也。故,重者,耕種也。日出而作。謂其生也沉重。故,重者,沉重也。 土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象土塊之形。會意。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上象土塊之形。故,土者,土壤也。 東者,《老貓字典》云:从日在木中。會意。日者,太陽也。木者,樹木也。東者,謂日出尚在木中。此爲東向。故,東者,東方也。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所謂輜重,即輜之重者,重裝戰車也。 輜者,《說文》云:輧車前,衣車後也。 輜者,《康熙字典》引《說文》云:輧車前,衣車後,所謂庫車也。 輧者,《說文》云:輜車也。 輧者,《康熙字典》引《說文》云:輕車也。重曰輜,輕曰輧。 段玉裁注曰:《周禮》,蘋車之萃。鄭曰:蘋猶屏也,所用對敵自隱蔽之車也。杜子春云:蘋車當爲輧車。據此則兵車亦有輧車矣。 由此可知,輧車,就是屏車,也叫蘋車。當爲同聲假借。是一種戰車。 所用對敵自隱蔽之車也。 重曰輜,輕曰輧者。 即重裝戰車叫輜,輕裝戰車叫輧。 何謂衣車? 《說文》輜字段玉裁注曰:衣車,謂有衣蔽之車。非《釋名》所云所以載衣服之車也。 衣蔽者,如衣之蔽也。 故,衣車也是一種戰車,排列在最前面,如衣之蔽,當是第一道防禦屏障。 通過這個輜字,大體可以了解到先秦,特別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古代軍隊作戰時是如何佈陣的。 輜者,輧車前,衣車後,所謂庫車也。 故,第一列當是衣車,如衣之蔽,爲第一道防禦屏障。 第二列當是輜車,或謂輜重,是重裝戰車。 第三列當是輧車,或謂屏車,是輕裝戰車。 老子曰: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說的是君子不可輕身犯險。 南大師好像想多了。 談到輜重,當然會涉及到古代戰爭。 談到古代戰爭,當然會涉及到孫子。 而孫子當然要談輜重。 《孫子·軍爭第七》云:故軍爭爲利,軍爭爲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既然不清楚輜重爲何物,《孫子》這一章歷代的注疏,當然都是亂解。 這兩句話都是《軍爭篇》中的要點,不懂輜重,又如何理解孫子的要旨呢? 《孫子》,號稱是美國MBA的必須書,真搞不明白,這兩句話是怎麼譯成英文去忽悠老外的。 天機不可洩之于老外乎? 少發幾句牢騷,還是大致把這兩句話譯成白話吧: 所以軍爭有利,軍爭也有危險。全軍而出去爭利則(行動遲緩而)來不及,派出尾隨部隊去爭利則要放棄重裝武器。……所以軍隊沒有重裝武器則亡,沒有糧食則亡,沒有隨時的補充則亡。 輜重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行李物資的呢? 輜者,《釋名》云:屏也。四面遮蔽,婦人所乘車也。 故,輜者,花轎乎? 《釋名》開聲訓之始,不過多是亂訓而已。 《漢書·韓安國傳》云:擊輜重。 顏師古注曰:輜謂衣車,重謂載重,故行者之資總曰輜重。 還是亂注。 顏師古是隋唐時人,輜重演變成行李,大概也是始于隋唐吧。 現代漢語中,矍鑠,約定俗成爲,精神健旺;輜重,約定俗成爲,包裹行李。 此桃之夭夭作逃之夭夭之誤。 錯誤也可以習慣成自然。 但錯誤畢竟是錯誤。 既然悖離了漢字以及詞語的本義,中國的古籍就很難讀通。 而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多蘊藏于中國古籍之中。 那麼,作爲後人,又該如何去理解中國文化呢? 故當正本清源。 |
認識漢字:對話上帝 人類發明文字,是爲了與上帝溝通。 當然,這個上帝是人類先民對上天神祗的稱謂,並不是專指後世基督教的上帝。 上帝一詞,在《尚書》中常見。例如: 《尚書·周書·大誥》云: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人類感覺其自身需要得到上帝的指引。 但如何才能與上帝溝通呢? 喊?上帝大概聽不見,大聲喊也聽不見。 即使聽見了,世界上那麼多種語言,上帝也聽不懂。 語言不行,只能使用文字。 只能依靠象形文字,因爲象形文字是人類都能夠理解的文字。 上帝當然也是人類。 既然上帝聽不到,那麼我們就寫給上帝看。 于是,與上帝的溝通就成爲可能。 由此,文明初期的人類的一切行動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指引。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以象形字爲字素,通過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之間,或者字素/字根與指事符之間,會意,從而產生新字的文字體系。 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象形字是漢字的字素。 會意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相會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指事字,是指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轉注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已有的一個會意字,或以爲會意不夠準確。于是,替換掉原字的一個字素/字根,造出一個新字,和原字共同會意,以求準確表達原字的會意。此二字互爲轉注字。始于商人造字。 假借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造一新字時,造字義需要的字素/字根不吉或不雅,遂將此字素/字根借爲其假字。始于周人造字。 形聲字,形聲本是漢字讀聲法。作爲造字法,始于音譯造字。外族之物,傳入中國,先以現有漢字表其音。其後再以該字爲字素/字根,并附加一字素/字根,以表其類,造出新字。始見于後起字。 漢字屬于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直到今天仍在廣泛使用的唯一的一種象形文字。 同爲象形文字的楔形文字,早已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 漢字,磚家認爲是一種語素文字。 語素文字,是英文Logogram,的翻譯。 但這個翻譯是錯誤的。 Logo可以譯作,符號。-gram作爲詞根,可以譯作,寫或畫。 由此,Logogram,當譯作,寫的符號,即文字元素。推衍爲,字素文字。 構成文字的元素是符號,構成語言的元素是聲音。 文字根本上與語素無關。 因此,漢字,是一種字素文字。 字素,即構成文字的最小元素。 漢字,以象形字爲其字素。因此,漢字是象形文字。 西文,以字母爲其字素。因此,西文是字母文字。 與字母文字相對應的概念是象形文字,而不是語素文字。 字母文字和象形文字都是語素文字。 只不過,漢字的字素,即象形字,是有文義的。 而西文的字素,即字母,沒有文義。 字母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 通過抽取部分象形字,并剔除其文義,異化出字母,最終產生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並不是象形文字的進化,只是一種異化而已。 以漢字和英文對比。 漢字大約有一百多個象形字,即一百多個字素。 因爲判定象形字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不是非常準確。 但漢字的常用字素不過四五十個而已。 因爲判定常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也不是非常準確。 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 但是,以四五十和二十六相比較,只不過大約是一倍量的關係。 而且每一個漢字字素,都有明確的文義,並不需要死記硬背。 但字母是象形字的二級產物,已經不具有獨立的文義。 由此,二十六個英文字母,確是實實在在需要死記硬背的。 字母文字的字素不包含文義,因此,字素之間沒有有空間關係。 字母文字从左到右書寫。 所以,字母文字是一維文字。 而象形文字的字素包含文義,因此,字素之間可以有空間關係。 今天的漢字也採用了从左到右書寫的模式,但多數漢字都具有一個平面結構,例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 所以,象形文字是二維文字。 更多的字素,以及文字的二維結構,使得漢字包含了豐富的信息量,當然地具備極大的想像空間。 而這也正是相對于西文,漢字的優勢所在。 因此,認爲漢字難學難記,根本是由對漢字的不了解所造成的。 漢字是偏重表意的文字,西文是偏重表音的文字。 據此,有磚家認爲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西文是表音文字。 但這個說法并不準確。 因爲漢字也可以表音,而西文也可以表意。 而之所以說漢字偏重表意,西文偏重表音,是由其造字/造詞法所決定的。 漢字造字。 西文造詞。 一·漢字造字的基石是象形字。 壹·西文造詞的基石是字母。 二·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 貮·字母是抽取部分象形字,并剔除其文義的產物。字母基于象形字,是對象形字的異化。 三·象形字既是象形文字的字素,同時具有相應的文義,每一個象形字都是一個文字。 叁·字母是字母文字的字素,但不具有相應的文義。 四·兩個或多個象形字組合可以產生新字。象形字與指事符組合也可以產生新字。 肆·字母組合產生單詞。 五·這個新字如果繼續用于造字,則成爲字根。 伍·這個單詞如果繼續用于造詞,則成爲詞根。 六·字根組合產生新字。 陸·詞根組合產生新詞。 七·象形字有其相應的讀音。沒有用于拼讀的元音和輔音。 柒·字母有其相應的讀音。分爲用于拼讀的元音和輔音。 八·漢字造字,並無嚴格的讀音規則。漢字與其字根,字根與其字素,在讀音上可以沒有任何關聯。 捌·字母造詞,有嚴格的拼讀規則。單詞的讀音由詞根組合確定,詞根的讀音由字母組合確定。故此,西文偏重表音。 九·漢字的字素是象形字,象形字具有文義。漢字由字素到字根,再由字根到漢字,都具有文義。因此漢字的文義是與生俱來的。故此,漢字偏重表意。 玖·西文的字素是字母,字母不具有文義。字母組合成字根之後才被賦予文義。西文只是由詞根到單詞,具有文義。因此西文的文義是被後天賦予的。 西文有很多種,每種都有其特有的字母、詞根和單詞。 由于西文字母本身不具有文義,要想讀懂西文,至少要掌握大量的詞根。 西文中,詞根的文義是被後天賦予的,因此需要死記硬背。 西方人如果想要上帝讀懂他們的文書,至少首先要讓上帝背會他們的詞根。 上帝怒曰:耍我咩? 理論上說,漢字的字素是象形字,象形字的文義是一目了然的。 漢字的字根和單字,基于會意和指事產生,其文義只需要理解,而不需死記硬背。 故而,漢字是今天地球上唯一一種可以和上帝溝通的文字。 |
漢字六書:造字六書 六書,是漢字的造字法。 提出六書這個概念的人,應該是劉歆。 《周禮·地官·保氏》云: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鄭康成注曰:鄭司農云,……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 《周禮》,是劉歆等漢儒,按照王莽授意,僞造出來的所謂的古書,理所當然地成爲王莽托古改制的藍本。 《周禮》,當然不是周公所作,其作者就是劉歆。 所以說,六書這個概念是劉歆提出來的。 鄭康成提到的鄭司農,即鄭眾。其父鄭興師从劉歆。 劉歆只是提出了六書的概念。 鄭眾,作爲劉歆的徒孫,指出了六書的具體名稱。 是許叔重對六書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叔重也是出自劉歆一系。 許叔重,師从賈逵,而賈逵之父賈徽,又師从劉歆。 故而,許叔重可以算作是劉歆的徒曾孫。 許叔重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對六書的定義。 只是幾乎沒有人能夠完全讀懂。 但這是出于許叔重的金口玉言。 讀不懂,只能說後世悟性不高。 當然,許叔重自己對六書的定義也未必清楚。 此後,直到清代,有戴震提出了四體二用的學說。 所謂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爲造字法。 所謂二用,指轉注、假借,是爲用字法。 四體二用說是對許叔重六書說一個貌似合理的修正。 不過,只是貌似合理而已。 此後,現代語言學家唐蘭、陳夢佳等人又分別提出了所謂的三書說。 唐蘭的三書說包括:象形、象意、形聲。 陳夢家的三書說包括:象形、假借、形聲。 相對于六書造字而言,三書說並沒有提出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不過是把六書說重新做了一個排列組合而已。只能說起到了擾亂後學視聽的作用。 从六書造字開始,到四體二用,再到三書造字,雖然各位大師之間的理論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都包括了形聲造字法,這也正是大師們致命的錯誤。 現在造字理論所謂的形聲造字,不過是把解釋不清的字歸入形聲一類而已。 先秦絕無所謂的形聲造字法。 象形文字,是指以象形字爲字素,通過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之間,或者字素/字根與指事符之間,會意,從而產生新字的文字體系。 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象形字是漢字的字素。 會意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相會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指事字,是指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轉注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已有的一個會意字,或以爲會意不夠準確。于是,替換掉原字的一個字素/字根,造出一個新字,和原字共同會意,以求準確表達原字的會意。此二字互爲轉注字。始于商人造字。 假借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造一新字時,造字義需要的字素/字根不吉或不雅,遂將此字素/字根借爲其假字。始于周人造字。 形聲字,形聲本是漢字讀聲法。作爲造字法,始于音譯造字。外族之物,傳入中國,先以現有漢字表其音。其後再以該字爲字素/字根,并附加一字素/字根,以表其類,造出新字。始見于後起字。 |
漢字六書:象形造字 象形字,脫胎于圖畫,是對現實世界描摹的簡化和抽象。象形字是漢字的字素。 《說文解字·敘》云: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但日、月,二字,都不是象形字。 日字的本義是太陽。 囗+一=日 日者,《老貓字典》云:从囗从一。會意。囗者,象圍繞之形。圍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日者,謂包圍大地者,陽光也。故,日者,太陽也。 日者,《說文》云:實也。太陽之精不虧。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屬皆从日。𡆠,古文。象形。 許叔重既知日字从囗从一,又何來象形之說呢? 抑或象形二字是後世淺人妄增? 月字的本義是中天之月。 夕+丨=月 月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夕从丨。會意。夕者,象月亮之形。月亮也。丨者,象阻擋物之形。終也。月者,謂月之終極,是月在中天也。故,月者,中天之月也。月在中天,一月一次。故,引申爲陰曆之一月。 月者,《說文》云: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 月字小篆,字形近肉字。 故而,隸定之後,凡从肉字,都寫作,月。 實際上肉也不是象形字。 月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當然也不是象形字。 漢字大約有一百多個象形字,即一百多個字素。 因爲判定象形字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不是非常準確。 但漢字的常用字素不過四五十個而已。 因爲判定常用的標準不同,所以這個數字也不是非常準確。 《老貓字典》將類似字素歸併爲一源。 屮源,字素凡八:屮、爾、世、𠂹、丰、瓜、𠧪、个。 一源,字素凡一:一。 止源,字素凡一:止。 卜源,字素凡二:卜、兆。 鳥源,字素凡七:鳥、朋、羽、隹、非、燕、西。 幺源,字素凡五:幺、夂、衣、彡、己。 自源,字素凡十三:口、牙、冎、目、自、乃、毛、而、甶、𦣻、心、耳:、𦣝。 工源,字素凡八:工、丌、乇、囗、囪、戶、曲、几。 皿源,字素凡二十二:凵、鬲、用、𠦒、豆、缶、冂、良、其、皿、白、鼎、𢎘、臼、克、襾、壹、匚、斗、勺、酉、卣。 人源,字素凡九:丮、屰、匕、儿、人、卪、大、女、子。 豸源,字素凡十三:牛、角、𦟀、羊、虎、豕、豸、鹿、馬、能、犬、鼠、兔。 火源,字素凡一:火。 水源,字素凡十:气、回、仌、川、泉、水、永、雨、𣶒、卯。 魚源,字素凡二:貝、魚。 丿源,字素凡一:丿。 手源,字素凡五:丩、又、爪、𠂇、手。 田源,字素凡四:刀、井、田、力。 甲源,字素凡一:甲。 乙源,字素凡一:乙。 亞源十五,字素凡十五:玉、冊、行、丯、彔、夕、舟、厂、山、弓、珡、瓦、𠃊、車、𨸏。 計:源十九。亞源十五。字素一百二十九。 |
漢字六書:會意造字 會意字,是指兩個或多個字素/字根相會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武者,《說文》云: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武字的本義是武裝。 止+戈=武 弋+指事符一=戈 一+尖銳象形符=弋 武者,《老貓字典》云:从止从戈。會意。止者,象腳趾形。趾也。戈者,長柄橫刃兵也。武者,謂立而執戈也。故,武者,武裝也。 戈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弋。其上一橫,指其有橫刃之事也。弋者,木矛也。其上一橫,指其有橫刃之事也。故,戈者,長柄橫刃兵也。 弋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象直木尖銳之形。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上象直木尖銳之形。弋者,謂地上直立之木矛也。故,弋者,木矛也。 信者,《說文》云: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信字的本義是誠。 人+言=信 口+辛=言 二+屰=辛 一+指事符一=二 信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言。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言者,語也。信者,谓人之言必信也。故,信者,誠也。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辛。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辛者,罪也。言者,謂出于罪人之口也。故,言者,罪人之語也。後乃泛言,言者,語也。 辛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屰。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屰者,象倒大形。倒也。辛者,謂倒懸于上之人,是罪人也。故,辛者,罪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許叔重所舉的這兩個例子,在會意字中並非典型。 會意,是漢字造字最爲重要的方法。 指事、轉注、假借,都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會意使漢字變得多姿多彩,奇妙無比。 會意造字有一個原則,即一根一義。 所謂一根一義,指漢字造字所使用的字素/字根一般只有一個義項。 例如,一的造字義是地,乙的造字義是蛇,青的造字義是信。 也有極個別的字素有兩個造字義,但非常罕見。 既然一根一義是會意造字的原則,依此可以由已知推導未知,追本溯源,找到每個漢字字素的本義。再由字素的本義出發,順流而下,釐清每個字根、漢字的本義。 因此,漢字訓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返訓。 返訓者,訓詁字根/字素之法也。字根/字素之義未明,乃返其所造之字而訓之。故曰返訓。由一義或至多二義,訓出全部字根/字素所造之字,則字根/字素之造字義乃幾可明矣。一義者,字根/字素之本義與造字義相同者也;二義者,字根/字素之本義與造字義相異者也。字根/字素之造字義或非其本義,然離其本義必不遠矣。 從字素,到字根,再到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然後是詞彙,皆有脈絡可尋。 按照人的認知程度,會意字可以分爲兩類。 即常識會意和典故會意。 常識會意,即以人的常識即可理解的會意。 舉兩個例子,聶、亂。 聶者,《說文》云:附耳私小語也。从三耳。 許叔重的解釋基本正確,可是如何會意,並不解釋。 聶字的本義是附耳低語。 三耳=聶 聶者,《老貓字典》云:从三耳。會意。耳者,象耳形。耳朵也。聶者,謂口附于他人之耳,所言者惟我之兩耳及彼之一耳可得聞也。故,聶者,附耳低語也。 亂者,《說文》云: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𤔔。 𤔔者,《說文》云:治也。幺子相亂,𠬪治之也。讀若亂同。一曰理也。𤔐,古文𤔔。 亂字何來治義? 亂字,有史以來,就沒有,治,這個義項。 漢字訓詁有反訓一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許叔重以爲,亂、𤔔,二字,皆訓作,治。 因爲,他認爲組成亂字的兩個字素/字根,即𤔔、乙,皆訓作,治。 但,乙的造字義只有一個,即蛇。 由許叔重開始,亂、𤔔,二字,已經亂了。 亂字的本義是紊。 𤔔+乙=亂 爪+又+幺+冂=𤔔 亂者,《老貓字典》云:从𤔔从乙。會意。𤔔者,治也。乙者,象蛇形。蛇也。亂者,謂治而蛇至,復亂矣。故,亂者,紊也。 𤔔者,《老貓字典》云:从爪从又从幺从冂。會意。爪者,象人覆手之形。覆手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幺者,象一束絲之形。一束絲也。冂于字中者,象架形。束之爲橫列也。𤔔者,謂束絲爲橫列,以雙手理之也。故,𤔔者,治也。 典故會意,即人需要知曉某些典故方可理解的會意。 舉兩個例子,件、騙。 件者,《說文》云: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 許叔重知道件字是會意字。 但是,从人从牛的件字,如何能訓出分義?庖丁解牛乎? 漢字如果這樣會意,邏輯何在? 件字的本義是組合。 人+牛=件 件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牛。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牛者,象牛形。大牲也。件者,謂一人一牛組合,乃可駕犁耕地也。故,件者,組合也。 件字,甲骨文、金文未見。 件字產生的時間,最早也就是戰國後期。 很大可能是秦漢之際造字。 戰國後期,鐵器開始在中國得到普遍應用。 但由于早期鐵器製造工藝的原因,鐵最早大量應用在製造農具,而不是兵器。 鐵製農具的出現,打破了封建農莊的生產模式。 一個人,一頭牛,再加上鐵製農具,最重要的就是鐵犁,即可獨立完成農業生產。 繼而產生了以戶爲單位的自耕農。 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經濟模式,正是始于一人一牛的件。 騙字是後起字,其古字是,諞。 諞字的本義是言及戶籍。 言+扁=諞 口+辛=言 二+屰=辛 一+指事符一=二 戶+冊=扁 諞者,《老貓字典》云:从言从扁。會意。言者,語也。扁者,戶籍也。故,諞者,言及戶籍也。扁字之始,當是中國戶籍制度之始也。然實行縣制及戶籍制,必傷及封建貴族之利益。是以,言及戶籍制,對于封建貴族而言,無異于欺騙之巧言。諞者,巧言也。此其引申義也。《書·秦誓》云:惟截截善諞言。出于《古文尚書》,許叔重之時,《古文尚書》尚是真文,而非僞書。許叔重引《論語》云:友諞佞。今本《論語》作:友便佞。《論語·卷八·季氏第十六·四》云: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言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辛。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辛者,罪也。言者,謂出于罪人之口也。故,言者,罪人之語也。罪人之言,豈敢有誑語耶?故,言者,直言也。此言字之引申義也。後乃泛言,言者,語也。 辛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屰。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屰者,象倒大形。倒也。辛者,謂倒懸于上之人,是罪人也。故,辛者,罪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扁者,《老貓字典》云:从戶从冊。會意。戶者,象一扇門之形。一戶之門也。冊者,象竹簡連綴之形。書簡也。扁者,謂戶籍載入書簡也。故,扁者,戶籍也。 騙字的本義是官馬。 馬+扁=騙 騙者,《老貓字典》云:騙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騙者,从馬从扁。會意。馬者,象馬形。馬之總稱也。扁者,戶籍也。凡扁之屬皆从扁。騙者,謂馬入官籍也。故,騙者,官馬也。騙字,先作,騗。始見于《廣韻》。《集韻》云:躍而乗馬也。或作騙。《正字通》云:今俗借爲誆騙字。《正字通》明末字書,則騙引申作誆騙用,當是明朝之事。明太祖所立兵制實是寓兵于民,故官辦養馬事務亦下放民間,以免稅免糧等法,鼓勵民間養馬。漸至民間養馬成爲百姓之差役,民眾負擔加重。且有官員以交銀代養之法,搜括民財,遂致民間養馬逐步衰敗。故,百姓視飼養官馬爲誆騙之行。 諞,是古字,今字用,騙。 諞、騙,二字,可以看作古今字。 諞字的本義是言及戶籍。騙字的本義是官馬。 這兩個字都引申爲誆騙義,是與其時代背景密不可分的。 如果不了解其時代背景,這兩個字是無法理解的。 總體來說,常識會意是最好的造字方法。 而典故會意中,則蘊藏了中國文化。 只是學起來很辛苦。 |
漢字六書:指事造字 指事字,是指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產生新義的新字。始于商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上者,《說文》錄丄字。 丄者,《說文》云: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上,篆文丄。 許叔重以爲,丄是古文上字。 其實,丄字,是甲骨文士字,並非上字。 許叔重沒有見過甲骨文,這種錯誤在所難免。 甲骨文上字,寫作二。 一+指事符一=二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下者,《說文》錄丅字。 丅者,《說文》云:底也。指事。下,篆文丅。 許叔重以爲,丅是古文下字。 其實,丅字,是甲骨文示字,並非下字。 許叔重沒有見過甲骨文,這種錯誤在所難免。 甲骨文下字,寫作𠄟。 一+指事符一=下 下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下一橫。其下一橫,指地下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其下一橫,指地下有物之事也。故,下者,下方也。 指事,也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即字素/字根與指事符會意。 確定指事字的關鍵,是找出其指事符。 而指事符並非漢字。 舉兩個例子,寸、刃。 寸者,《說文》云: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𧖴,謂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屬皆从寸。 許叔重的解釋基本上不著邊際。 而且,即使是當代的磚家也不知道甲骨文有寸字。 寸字的本義是肘。 或者說,寸字就是肘字的本字。 又+弧線指事符=寸 寸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又,其下曲。曲處弧線,指手肘彎曲之事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寸字之又字,其下曲,示手肘曲處。曲處弧線,指手肘彎曲之事也。故,寸者,肘也。 刃者,《說文》云: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屬皆从刃。 許叔重以爲刃是象形字,但刃字小篆又是如何象形的呢? 刃字的本義是鋒銳。 刀+弧形指事符=刃 刃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刀。沿刀字之弧形,指刀有鋒銳之事。刀者,象犁形。犁刀也。沿刀字之弧形,指刀有鋒銳之事。刃者,謂犁刀之鋒銳也。故,刃者,鋒銳也。 由于學界對指事字的認知不同,漢字中哪些字是指事字,爭議很大。 《老貓字典》收指事字凡七十: 上、下、𣎵、韭、匹、周、音、叉、寸、丵、刅、爭、刃、予、叀、肉、咅、巨、鬯、畐、血、久、丹、主、甘、曰、果、𥝌、桼、朱、才、米、白、巿、兩、㒳、保、并、老、身、朕、卒、長、𢎥、𡭴、旬、豖、夫、亢、犮、氏、關、閂、母、毋、戈、戉、升、勺、矛、卵、宁、戊、斤、九、尤、疒、鹵、廴、亞。 |
漢字六書:轉注造字 轉注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已有的一個會意字,或以爲會意不夠準確。于是,替換掉原字的一個字素/字根,造出一個新字,和原字共同會意,以求準確表達原字的會意。此二字互爲轉注字。始于商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此看來,許叔重大體清楚轉注字的概念。 考者,《說文》云:老也。从老省,丂聲。 老者,《說文》云: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凡老之屬皆从老。 考、老,二字互訓,所以後世磚家把互訓的二字當作轉注字。 轉注字當然可以互訓,但互訓的二字並不都是轉注字。 是許叔重沒有說清楚,還是後世磚家理解不了呢? 考、老,二字的本義都是老人。 耂+丂=考 耂+指事符丨=老 屮+人=耂 二+丿=丂 考、老者,《老貓字典》云:考、老二字,轉注字也。考者,甲骨文从耂从丂。會意。老者,甲骨文从耂。其下丨者,指人執杖之事也。耂者,老人也。丂者,上不平也。老字下丨,指人執杖之事。考、老者,謂老人上身佝僂,是爲不平,乃需執杖也。故,考、老者,老人也。 耂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人。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耂者,謂其髪如草之人也。故,耂者,老人也。 丂者,《老貓字典》云:从二从丿。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丂者,上不平也。 轉注,也可以看作是會意的特殊形式。 一般來說,是爲了彌補現有漢字的不足。 舉兩個例子,㝃、娩,煉、鍊。 㝃、娩,二字的本義都是生子。 子+免=㝃 女+免=娩 儿+帽形象形符=免 娩者,《老貓字典》云:㝃、娩二字,轉注字也。娩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㝃者,从子从免。會意。娩者,从女从免。會意。子者,象小兒于繈褓之形。父母之子也。女者,象人跪坐形。婦人也。免者,脫離也。凡免之屬皆从免。㝃、娩者,謂子離其母體也。故,㝃、娩者,生子也。 免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儿,其上象帽形。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其上象帽形。免者,謂帽離人也。故,免者,脫離也。 㝃字,見于小篆。娩字,是一個後起字。 古人先造了一個从子从免的㝃字。 免字的意思是脫離。 㝃字的意思就是孩子脫離出來。 而後人以爲㝃字會意不夠完整,从哪裡脫離呢? 于是造出一個从女从免的娩字,作爲㝃字的轉注字。 這樣,㝃、娩,二字的意思就變得很清楚了:孩子从母體中脫離出來。 今㝃字廢,通用娩字。 煉、鍊,二字的本義都是冶金。 火+柬=煉 金+柬=鍊 束+八=柬 幺+木=束 屮+个=木 丿+反丿=八 亼+王=金 入+一=亼 丿+反丿=入 重一+大=王 二+一=重一 一+指示符一=二 煉、鍊者,《老貓字典》云:煉、鍊二字,轉注字也。煉者,从火从柬。會意。鍊者,从金从柬。會意。火者,象火焰形。燒火也。金者,金屬之總稱也。柬者,擇也。凡柬之屬皆从柬。煉、鍊者,謂火中擇金也。故,煉、鍊者,冶金也。 柬者,《老貓字典》云:从束从八。會意。束者,縛也。八者,别也。柬者,謂分其束縛而擇之也。故,柬者,擇也。 束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幺从木。會意。幺者,象一束絲之形。一束絲也。木者,樹木也。束者,謂以絲縛木也。故,束者,縛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金者,《老貓字典》云:从亼从王。會意。亼者,集也。王者,國王也。金者,謂集于王者之物也。故,金者,金屬之總稱也。 亼者,《老貓字典》云:从入从一。會意。入者,進入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亼者,謂若冠蓋者,上入于天,下覆于地,人乃集于其下也。故,亼者,集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王者,《老貓字典》云:从重一从大。會意。重一者,天地也。大者,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王者,謂直立于天地之間者也。故,王者,國王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老貓字典》收轉注字凡一百零一對: 杶、椿,祕、秘,倘、徜,常、裳,沙、砂,𨷲、鑰,愕、遻,鍔、㓵,儋、擔,裙、帬,穢、薉,頟、額,愙、恪,婿、壻,訝、迓,肇、肈,千、民,鍛、煅,骾、鯁,𧗕、膿,對、𡭊,歡、懽,顴、𩪼,癰、臃,燿、耀,嘆、歎,徉、佯,檣、艢,歫、拒,苣、炬,㒰、全,𢂑、拭,鑪、爐,砰、呯,譔、撰,鬀、剃,糟、醩,歌、謌,仍、扔,煉、鍊,嬾、懶,䬴、秣,綑、捆,厀、膝,愯、悚,儐、擯,悖、誖,咽、胭,策、敇,埽、掃,遦、慣,𢻃、豉,勇、恿,鎔、熔,緥、褓,輀、軟,祝、呪,淬、焠,噓、歔,坼、拆,㧖、扼,軶、軛,呝、呃,僻、避,胗、疹,皰、疱,僚、寮,僑、㝯,腮、顋,抗、杭,婞、悻,蹊、徯,罵、嗎,𧖴、脈,壟、隴,厎、砥,萎、餧,驅、敺,唾、涶,鐺、噹,䞨、跬,繞、遶,舵、柁,襁、繈,勥、犟,唇、脣,𤔲、辭,佇、竚,䏣、蛆,疤、㿬,𩑣、疣,坫、店,唏、欷,㛴、惱,輓、挽,㝃、娩,另、叧,綠、菉,腕、捥,躳、躬,煇、輝。 |
漢字六書:假借造字 假借字,是會意字的特殊形式。造一新字時,造字義需要的字素/字根不吉或不雅,遂將此字素/字根借爲其假字。始于周人造字。 《說文解字·敘》云: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叔重高論,好像後人都看不懂吧。 《老貓字典》收假借造字凡兩則: 假桑言喪、假㠯言𠫓。 假桑言喪。 桑字的本義是桑木。 木+三屮=甲骨文桑 木+叒=小篆桑 屮+个=木 桑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木上三屮。會意。木者,樹木也。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桑者,謂木上有三屮,是木上若小艸之桑葉繁多也。故,桑者,桑木也。 叒者,从三又。會意。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故,叒者,眾手也。 桑者,小篆从叒从木。會意。叒者,眾手也。桑者,謂木上眾手采摘桑葉也。故,桑者,桑木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喪字的本義是亡失。 桑+多口=甲骨文喪 哭+亡=小篆喪 吅+犬=哭 二口=吅 入+𠃊=亡 丿+反丿=入 喪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桑从多口。會意。甲骨文喪字或从二口,或从三口,或从四口。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桑者,桑木也。喪者,謂桑木之葉爲眾口所食,乃亡失也。故,喪者,亡失也。 喪者,小篆从哭从亡。會意。哭者,哀聲也。亡者,隱也。喪者,謂哭其亡失也。故,喪者,亡失也。 哭者,《老貓字典》云:从吅从犬。會意。吅者,口搏也。犬者,象狗形。狗也。哭者,謂兩犬撕咬之哀聲也。故,哭者,哀聲也。 吅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口。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吅者,謂兩口相鬥也。故,吅者,口搏也。 亡者,《老貓字典》云:亡字之本字,兦也。兦者,从入从𠃊。會意。入者,進入也。𠃊者,象有物遮蔽之形。隱也。兦者,謂入于隱也。故,兦者,隱也。 入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交于頂端。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入者,謂物之左右皆不平,是爲刃物,若矢者,乃可進入他物也。故入者,進入也。 喪字不吉,故乃假桑造字。 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 顙字的本義是額。 頁+桑=顙 𦣻+儿=頁 顙者,《老貓字典》云:从頁从桑。會意。頁者,頭也。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顙者,謂祭拜喪主,以額搶地也。故,顙者,額也。 頁者,《老貓字典》云:小篆从𦣻从儿。會意。𦣻者,象頭之形。首也。儿者,象人形。古文奇字人也。頁者,謂人之首也。故,頁者,頭也。 嗓字的本義是高聲。 口+桑=嗓 嗓者,《老貓字典》云:嗓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嗓者,从口从桑。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嗓者,謂哭喪者其聲也高也。故,嗓者,高聲也。 搡字的本義是重推。 手+桑=搡 搡者,《老貓字典》云:搡字,後起字也。然仍从先人造字之法。搡者,从手从桑。會意。手者,象人手形。人之手也。桑者,喪也。此假桑言喪也。凡桑之屬皆从喪。搡者,謂重推他人若奔喪者也。故,搡者,重推也。 假㠯言𠫓。 㠯字的本義是死蛇。 㠯者,《老貓字典》云:从倒巳。會意。巳者,大頭蛇也。㠯者,謂倒蛇,是死蛇也。故,㠯者,死蛇也。 商人地支作:𢀇丑寅卯辰子午未申酉戌亥。 周人地支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𢀇者,或爲子字之異體。《說文》云: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几上也。 周人地支以子代𢀇,以巳代子。 以巳字造字,仍从巳字本義。不从子字之義。 以㠯,即倒巳字,造字,則不从㠯字本義,而从倒子之義。 是假㠯言𠫓也。 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凡㠯之屬皆从𠫓。 㠯字漸廢,後世假以字爲㠯字,復假似字爲以字。 假字實即訛字。 故今人訛似爲以,訛以爲㠯,而㠯乃不用,謬矣。 𠫓字的本義是產子。 𠫓者,《老貓字典》云:从倒子。會意。子者,象小兒于繈褓之形。父母之子也。𠫓者,謂婦人產子,其頭先出,是倒子也。故,𠫓者,產子也。 以巳字造字,仍从巳字本義。不从子字之義。 以㠯,即倒巳字,造字,則不从㠯字本義,而从倒子之義。 以字的本義是肖。 人+㠯=以 以者,《老貓字典》云:从人从㠯。會意。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以者,謂人與其新生之子相像也。故,以者,肖也。 台字的本義是悅。 口+㠯=台 台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㠯。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台者,謂有子新生,眾口皆樂也。故,台者,悅也。 允字的本義是當。 儿+㠯=當 允者,《老貓字典》云:从㠯在儿上。會意。儿者,象人形。古文奇字人也。㠯者,倒子也。此假㠯言𠫓也。凡㠯之屬皆从𠫓。允者,謂倒子是產子,子當成人也。故,允者,當也。允者,《玉篇》云:當也。 |
漢字六書:形聲妖孽 形聲字,形聲本是漢字讀聲法。作爲造字法,始于音譯造字。外族之物,傳入中國,先以現有漢字表其音。其後再以該字爲字素/字根,并附加一字素/字根,以表其類,造出新字。始見于後起字。 《說文解字·敘》云: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許叔重高論,好像後人都看不懂吧。 江、河,二字,當然也不是形聲造字。 江者,《說文》云: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从水工聲。 許叔重以爲江字的本義是長江。 江字的本義是大河。 水+工=江 江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工。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工者,象架形橫置。架也。江者,謂水之若有架而流行者也。故,江者,大河也。 河者,《說文》云: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許叔重以爲河字的本義是黃河。 甲骨文河字的本義是黃河。小篆河字的本義是河流。 水+可=河 口+乃=可 河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水从乃。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乃者,象乳房形。乳房也。河者,謂若母乳之水也。故,河者,黃河也。河者,小篆从水从可。會意。可者,有能量也。河者,謂有能量之水也。故,河者,河流也。 可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乃。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乃者,象乳房形。乳房也。可者,謂口含乳房,飲奶,而有能量也。故,可者,有能量也。 現在造字理論所謂的形聲造字,不過是把解釋不清的字歸入形聲一類而已。 先秦絕無所謂的形聲造字法。 而且在許叔重之前,也沒有形聲造字法。 來看看所謂形聲造字的真面目。 舉兩個例子,風、松。 今世磚家多數以爲,鳳是一個形聲造字。① 這實在是一個學術笑話。 鳳字,實即甲骨文風字。 甲骨文中并無从虫从凡的風字,難道中國在商代時不颳風嗎? 當然不是,風字,在甲骨文中寫作,鳳。 鳳字的本義是空氣流動。 朋+凡=鳳 八+重一=凡 丿+反丿=八 二+一=重一 一+指事符一=二 鳳者,《老貓字典》云:鳳者,甲骨文从朋在凡外。會意。朋者,古鳳字。凡者,井也。鳳者,謂鳳出于井。振翅而飛,空氣流動,是爲風也。故,鳳者,空氣流動也。 凡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八从重一。會意。八者,别也。重一者,天地也。凡重一之屬皆从之。凡者,謂井之四壁分離,其內自有天地也。故,凡者,井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重一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在一上。會意。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二于字上可省作一,此甲骨文通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凡一之屬皆从一。重一者,謂地之上者,天也。故,重一者,天地也。 二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一。其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一者,象地平線之形。地也。一上一橫。指地上有物之事也。故,二者,上也。 今日鳳凰之鳳字,當是朋字。 朋者,《說文》云: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朋者,甲骨文象鳳鳥之形。 由朋字甲骨文觀之,鳳或即孔雀。 風字的本義是大風。 虫+凡=風 風者,《老貓字典》云:小篆从虫在凡內。會意。虫者,象蛇之臥形。蟲蛇之屬也。凡者,井也。風者,謂虫在井內,是蟲蛇之屬蟄伏也。蟲蛇之屬蟄伏之季,冬季也。四季之中,惟冬季之風最大也。故,風者,大風也。 許叔重謂風動蟲生,是言井中有風,蟲乃生出。 亦是會意,不知今日大師緣何以爲其說可笑,然今日大師之宏論皆難以自圓其說。 是百步而笑五十步。 因彼等皆不知凡當訓井,又豈可知風、鳳二字? 《天王簋》云:王凡三方。 磚家既然不知凡當訓井。 于是各種亂解千奇百怪,各種笑話光怪陸離。 凡,是井。 人于井中,是四方環繞。 凡三方,則是三方簇擁。 許叔重以爲,松是一個形聲造字。 松者,《說文》云:松木也。从木公聲。 松字當然是一個會意字。 松字的本義是針葉之木。 木+公=松 屮+个=木 八+口或丁=公 丿+反丿=八 松者,《老貓字典》云:从木从公。會意。木者,樹木也。公者,平分也。松者,謂其葉平分之木也。故,松者,針葉之木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公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金文从八从口,或从八从丁。會意。八者,别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丁者,象餅形。餅也。公者,謂人之口腹之需,當平分也。故,公者,平分也。 八者,《老貓字典》云:从丿从反丿。會意。丿者,象傾斜之形。不平也。八者,謂不平者與反向不平者,不得聚也,是惟別也。故,八者,别也。 《老貓字典》收形聲造字凡二十一。 可分爲四類。 一·音譯字,錄于《康熙字典》。凡四: 苜、茉、唄、擻; 二·音譯字,不錄于《康熙字典》。凡五: 啤、猞、猁、螨、咖; 三·化學元素音譯字,不錄于《康熙字典》。凡九: 氧、氖、氨、氦、氯、鈣、鋰、錳、砷; 四·象聲字,不錄于《康熙字典》。凡三: 乒、乓、咚。 ①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一·文字形成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