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真与假

发布者: clh | 发布时间: 2019-6-17 12:57| 查看数: 15923| 评论数: 5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9-7-5 11:01 编辑

1、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杂谈出清源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clh 发表于 2019-6-18 07:17:39
9、金刚经之“善护念”,一念三千。
10、只要念头一过头脑,不管你是否去行动并实现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已在内心埋下了种子。即为善、为恶不是我们是否真的行动了,只要为善、为恶的念头一生,即已经为善、为恶。如此理解,要“善护念”即9。
11、“善护念”的无用论,此无用,非无用,是名无用。一旦陷入善护念,则人心偏执。即“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此,念头成“空”。于是开始赞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2、“空”与假。此假为非假。空,亦真亦假。
13、既然无假、无真,则如何存在?或尼采般超人意志;或削去六根清净。俗人,不过是善待接受自己,善待当下。
clh 发表于 2019-6-19 08:09:35
爱的真与假
1、世上,没有一种爱不带有伤害。圣人或上帝之爱或许否认第一句话,但无法证明圣人和上帝存在和不存在。
2、伤害。伤害即被伤害,即相互作用力。
3、双刃剑。一旦感受到爱,人们将在“我要爱”、“要爱我”、“要我爱”之间饱受折磨,于是,外界都成了你的敌人。除非这种爱消失。
4、不满足。爱的每一次不满足都将使痛苦更加新鲜。
5、虚假。审视日常所谓的爱,如同正义、平等、公平之类的词一样,均是藏污纳垢。爱的本质是主观的;主观,则带有个人色彩;个人色彩,则唯心;唯心,则回到第一楼“真与假”的探讨。许多爱,穿着美丽的“为你好”的花衣,满足内心的需求。比如对孩子的教育,对老人的孝敬,在约束中体现个人所谓的爱;再如,所谓圣人的说教,如爱人如己。
6、爱,是种感受。悖论:能感受到的爱,则不是爱。感受不到的,则是。看似矛盾,不好比喻,暂且用“润物无声”,或用金刚经之第一品的描述。
7、相信有爱。此爱非爱,是名为爱。
clh 发表于 2019-6-20 15:14:44
早生华发。
1、治白发的方法:梳头。
2、原因: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早晚各梳十分钟,直至头皮发热。
3、药引子:坚持180天,持续,不间断。
4、执行: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地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第179天,还差一天,不梳了。
5、重复。不要去问为什么重复写第几天,一直写到第十天,若大家不厌烦,可以接着写第十一天,第十二天,第十三天……,每个人均要进行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许多人会对工作厌烦,甚至对生命厌烦,但绝大多数人不会对吃饭厌烦。如何看待重复?如何看待重复中的不重复?重复本身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过是无厘头而已。无厘头,即无意义。不去试图解释什么是意义。
6、随性。不要去问为什么梳到179天,就差一天不梳了。“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晋代王献之忽然想起老朋友戴逵,雪夜乘舟立即去见他。快到时,他忽然令船只返回。不过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7、坚持。我们夸赞“坚持”。坚持,坚持是好事,你不坚持,咋会知道自己怎么趴下的?看过一些坚持,比如做八段锦,天天做,动作变形的没法说;再如腰肌劳损的“倒走”,天天倒走,姿势却是不敢恭维。坚持,是种精神,不是对错,其本质是“我相信”。只有相信,才会坚持。至于相信的是什么?相信的内容正确与否,不做评论。
8、少许。梳头180天,只是为了养成习惯,难道181天之后就不用梳了吗?180天是多少?此180天,非180天,只是概数,哪些是定数?哪些是概数?不可说。赞成中医药方中“少许”这一说法。“少许”是多少?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一说即错。这就是我为什么反感西医。
clh 发表于 2019-6-21 08:02:39
夜里下雨。
雷声轰轰,伴随着闪电,瓢泼大雨。迟迟无法入睡,直至雨小,门外的合欢树想必满地残红。为什么这种场景总想起你?因为我怕你害怕,因为我也害怕。
1、人为什么会害怕?因为有牵挂。为什么有牵挂?怎么做到不害怕?不做回答,现在不思考的人太多了。不过,这种思考有屁用?知道害怕的根源,就不害怕了吗?不是,这只是知与行的问题,需在“事上磨”。说的光彩亮丽,干的却是****的人多了去了。我们去评价他人的时候,是否把自己摆进去了?
2、怕与不怕。当你说“我什么都不怕”的时候,你已经在怕了。
3、无挂碍。依般若波罗蜜多,“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忽然想起一句话:对于无法自我感动的人,活着还有啥意思?!你有多久没哭了,有多久没自我感动或悲伤的哭了?可以说,没哭的这段日子里,活着如同死去。不是你泪点太高,而是惯于麻木,且带着面具。
4、圣人无所畏惧。但圣人不存在。圣人为人造,供人敬仰用。
5、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洒脱,暂且不提他是否有害怕之事。尽管因此诗再次被贬,但他要的就是自己。
观云客 发表于 2019-6-21 12:52:53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9-6-21 13:00 编辑

先生慧根!“性空缘起”之后:慈悲愿,中道行,方便解!
(或说‘一粒水珠有一天突然发现他是在大海中,接下来怎么办?’)
clh 发表于 2019-6-26 19:26:27
我和外界。“你当爱邻如己,因为你的邻人就是你,你是在幻觉中才将他当成别人。”
1、存在和坍塌。没有参照物,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存在?人类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只能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存在着。在被观察时,瞬间坍塌,一切不过是“岩中花树”,只留下所谓的必然结果。
2、自我存在。你的邻居因你自己的幻觉而存在,反之亦然,你根本无法证实自己的存在。什么属于你?肉体无法证明你(眼没了、胳膊没了、心脏没了、甚至头没了,都可以换),灵魂无法证明你(谁来证实灵魂?)。你自己无法证明你。观察者可证明你,但观察者不存在。
3、对象。我们生气、不顺心、闹别扭,其表面上是和某某某生气,其实是和自己生气,因为别人在你幻觉之中。你计较的层面决定着你的生活状态、肚量和境界。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时,怒和哀的,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争吵、侮辱、谩骂、陷害他人,其实争吵、侮辱、谩骂、陷害自己。以上说法甚是冠冕堂皇。说的,深入骨髓;做的,惨不忍睹。
4、分别之心。因眼耳鼻舌身意,则有对比之心,有对比之心,则有分别之心,有分别之心,则陷入永劫轮回。无对比之心,则无分别之心,无分别之心,则一切(包括有无)均为不二。忽然联想到庄子“倏忽凿混沌”这个故事,有了七窍导致混沌死亡,感官带来的幸福如同柏拉图洞穴神话中处于洞穴中的人看到的幸福,虚幻的美丽。谁能舍弃眼耳鼻舌身意?又忽然对亚里士多德有关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和逻辑产生怀疑,马入马厩、羊入羊群、诸神归位,但这种分类又是现实的。如何了悟“现实对比”与“一切不二”之障?你我皆凡人,思考至此,结尾不过是两个字:呵呵。
5、水即大海,大海即水。滴泉归海大,篑土积山高。这就是整体和局部。水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大海里;如同婴儿刚出生下来,突然意识到外界的存在;又如同佛陀在菩提树下突然大彻大悟。突然意识到之后,接下来怎么办?两个字:凉拌。
6、向“观云客”前辈为好!
clh 发表于 2019-6-28 00:06:06
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
1、无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众多知识对其是无用的!看起来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其实是一种错觉。
2、根本。某一领域的钻研并引领知识的更新,这是根本,是你和其它领域结合和谈判的砝码。
3、事实。资本运作下知识(专业领域)的整合,这是平台,是1+1能否大于2的实践,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成为专家,专业的事情由专业去做,这才符合市场规律。
4、无用知识。“无用”知识的学习。即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目的性越强,其结果必将走向虚无性,这句话突然写出来,我想用一两句去解释,但很难解释清楚。算了,还是转到通过“无用”之学习获取“精神”层面的富足。
5、老子。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其片面性:小孩子只有通过模仿学习融入到社会,先存在才能有精神层面的“为道”,他这句话明显有我昨天思考的“人刚出生时是忘记一切的真佛”这个味道,但只是假设的一个方面。
6、偏执。偏执的爱好(琴棋书画、古玩收藏等)或许是“无用”知识的学习,但一旦偏执,则有“我执”;一有“我执”,则生“牵挂”;一有“牵挂”,则生“恐怖”,此恐怖来自“害怕失去”。
7、钱钟书。有段时间很喜欢这句话: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钱钟书,或其解释)。此“无益”,非“无益”,是名“无益”,所以不能理解成消极做事、随心所欲。怎么说呢?“无益”前需加“一以贯之”和“持之以恒”。
8、饭碗。专业知识是为了你能活着,“无益”知识有时可能会转化为专业知识,但它更表现在个人精神的凝聚。
clh 发表于 2019-6-29 00:08:37
圈子
1、在没有亲力亲为、亲自调研之前,我们只能是听信。
2、听信含有信任,还含有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3、时间能证明,你该听信谁,不该听信谁。
4、当你进入上一状态,你的圈子正在形成,需要承认的是,小人和君子都存在拉帮结派。
5、你在获取圈子给你便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圈子给你带来的约束,甚至是爱恨交加。
6、信任的可变性和脆弱性,圈子在某一时刻可能会打破,从而进入另一个圈子。
观云客 发表于 2019-6-29 01:24:15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9-6-29 01:39 编辑

缘起“永远在路上”:
~~从“寂行之最”的阿罗汉,转向“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菩萨!《金刚经》
~~从尼采《悲剧的诞生》,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
~~从“人间佛教”,到“入世修行”!

~~选择“本真”的面对,还是“非本真”的逃避?
~~证悟不难,难的是证悟后直面对之!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一种态度!
~~是做顺从的“末人”,还是无畏的“超人”?
(参阅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借助张庆熊的《现代西方哲学》,会成就一次美妙的沉思历程)
观云客 发表于 2019-6-29 01:58:15
从:
此在——本有,
时间——绽出,
被抛——筹化,
应手——手边,
惧怕——焦虑,
巨量之量——不之性,
科学——谋制,
道说——静默,
敞开——实证,等……
~~禅宗思想的西哲式现代解读!
clh 发表于 2019-6-29 23:14:43
1、直面。证悟后的直面。即“在事上磨”。知行合一。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想法。这涉及信仰,即“我相信”。之所以难,是缺失信仰。信仰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说有信仰,做起来不按说的做,即没信仰。个人在此方面也自我羞愧。
2、此在。本无。
3、时间。一是不存在。二是思维上的空隙。
4、道说。唯静默,生言语。文字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文字是双刃剑。
5、惧怕。一是执着于虚幻。二是私念。三是至今没遇到有无所畏惧之人,包括自己。
6、科学。人类坟墓的挖掘机。异化人类的利刃。但无法阻挡。
7、问好前辈。20190629
clh 发表于 2019-7-3 16:03:22
对上楼的补充:
1、知行合一。昨天听到有人说:知行合一,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加一个“信”字,即“知信行合一”。“知”之后还要“相信”。知之后、行之前,应该要“相信”。
2、能否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不著书,他的门人表述了他“知行合一”的思想。作为人类本身,是否能够达到“知行合一”?答案只能如数学中“1/n,n趋向于无穷大或0,无限接近但永不能达到”。但这没什么可悲观的,“知行合一”的说法,宛如“希望”的说法,“希望”存在的理由是:人们有太多的失望甚至绝望,但不管多么难,均需要心存希望。
3、“知”与“行”的最高境界,应是自然。一旦强调“知”与“行”合一,则已割裂了“知”与“行”。 “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是“知即行”、“行即知”,即“我知”,我不知“我知”; “我行”,我不知“我行”;我非刻意“知”,我非刻意“行”,如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种“知”与“行”自然的不能再自然,如同“风定落花闲不扫”。
4、“知信行合一”中的信。相信的过程,分为自己相信、让别人相信、别人让你相信。广告的目的就是“让你相信”,心甘情愿地拿出兜里的钱。这种“由外向内”的使人相信过程,不自觉的掺杂了一些不真实、不自然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说。对于知识、信息获取渠道爆炸的年代,不若更多地选取“由内而外”的自觉。即“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以上是对上楼“直面”之“知行合一”的补充。

时间是思维上的空隙。补充:时间是思维和行动之间的裂缝。这一思考缘于我们去一个陌生地方时,总感觉去的时间比回的时间要长。再如,我们思考问题时,会暂时忘却时间的存在。
20190703
clh 发表于 2019-7-3 16:16:58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1、这句话很雄壮。看透真相和热爱生活,两者相得益彰,符合“道”的出世和入世。
2、这句话很高傲。此处的高傲是贬义词。何为真相?真相定义是什么?诸法空相,凡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均为空相,空,即非空。世界并无真相,甚至并无世界,何来看透?“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这句话谦虚的示弱,却比“看透真相”更有杀伤力。
3、热爱生活。看透真相后,居高临下的热爱生活,居高临下,此处用于贬义。两方面:一是真相的惨不忍睹,如悲壮的英雄,这句话甚至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成分;二是真相的人性救赎,宛如“金瓶梅”中给另一对叔嫂一个完美的结局,对人性的宽容和救赎,每个人生来就带有缺陷和孽根,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应被抛弃的。生命的本质是受苦。死亡最终带来悲剧的快感。生命不过是死亡的一部分。为何如此说?此处不再展开推想。
4、我们热爱的不是生活,是自己!人,只能从自私*处看无私!人人不拔一毛而利他,则天下治矣。为何?此一毛,非一毛;轻一毛,轻万物。换句话解释: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谈何爱他人。事实上,我本自私。此自私,真自私,即人性的孽根,处于低维层面,不能顿悟。
5、纪念下昨天,一位“英雄”的哭泣。都这么大了,有时看动画片时会哭,前年看小说时会哭,昨天听别人说话、感同身受地哭。哭与不哭,没有理由。不过是情至而泪来,宛如有时对镜子莫名的微笑。201907031610
观云客 发表于 2019-7-4 00:07:20
引用:
~~孤傲的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谈及曹操时,曾宣说“宁做‘真小人’不当‘伪君子’”!众人劝之亦无悔意。然据其本人回忆:事过一日,接上海某儿童文学总编来电,大意为“先生自己思想自由,而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你,又该当如何引导我们的下一代?真小人吗?”易教授当下大惭!

~~“真假”本质上属“依他起”性。
(该概念亦不适用古典本体层)
~~“真假”在现象层表现为“互为因果”
~~在解脱知见层,则成为一种“手段”!
观云客 发表于 2019-7-4 00:29:09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9-7-4 00:43 编辑

《楞严经》有偈言: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即所谓‘分别心’‘见’)
另,观世音菩萨的二则题跋:
~~真心清静,不观自在
      倒驾慈航,常观世音
(‘无所住’而生其‘心’)
仅供参考!
观云客 发表于 2019-7-4 02:24:06
浅说“知行合一”:
~~现代西哲中海氏有“操劳”概念可兼容之!
~~亦可理解为“从实践中来”的后半句,即“回到实践中去”!
clh 发表于 2019-7-4 07:59:45
1、真小人。敲的文字仅是文字。文字只是表达个人想法。此想法,即昨日已死去的我之想法,非当下我的想法。想法和说法不代表行动。已不记得为什么发此贴,只是想发。思维只代表个人,无意去改变他人。他人的思维,不会因为我个人所言而改变;若改变,则还会改变。即还会因看到另外一人说法而改变对我的说法。思维之碰撞,才会出现“正-反-合”,发帖只是交流。且此贴标题虽为“真与假”,后面已不再是“真与假”的交流,只是随性的随想随发。一介草民,怎能有慧眼去看透真与假呢?不过是一段一段的荒唐之言罢了。
2、“无所住而生其心”。帖子从头至尾,未说过一句“真”话。不然,不会说“空”,“非空”。但从思维上看,的确有执着于“妄真”这一嫌疑。不过这种“妄真”想法,应是受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影响,或受教于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凡人一个,怎能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仅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3、向观云客、古越前辈问好!
clh 发表于 2019-7-4 19:49:26
补充:
1、真。没有真,你看到的真,不是真,而是对虚幻文字的虚幻认同。
2、借鉴成功的经验,无异于自杀。一是成功没有定义。二是任何教你如何进行冥想状态的话,都是废话;类推成功。三是经验是双刃剑,甚至弊大于利。四是道听途说的“成功”,不是成功;如同道听途说以上随敲的“真”,甚至以上所有的话。五是成功不存在于群体(组织)中,只存在于个体。如同“真”。

治疗忧郁的方式:逛菜市场。
1、人生下来就有吃奶的需求。即“有所求”。可自行思考,推论出很多东西。
2、菜市场。逛菜市场,人头攒动,一片嘈杂,绿盈盈各种蔬菜,各式各样水果,杂货,琳琅满目。大家挑挑拣拣,管他认识不认识的,一块儿唠唠价钱,小推车推着躲着,买多买少都有一种成就感,想着将要做成的饭菜,舒坦。
3、舒坦。人啊,遇到再大的想不开的事,逛一次菜市场就解决了;还解决不了,那就再逛一次。
4、原则。原则还是有的,别带着情绪使劲地去掐、去捏新鲜的青菜,萝卜、洋葱、芋头还行,捏饼干、方便面之类的就不好了,管事的大妈不会让你舒坦的。
5、和谐。活着,让自己舒坦的同时,也让别人舒坦,这就是和谐。
6、不舒坦。偶尔的不舒坦虽不可避免,但按照无法证明的因果轮回,耐心等待吧,过段时间就舒坦了。
7、道理。不舒坦,是你听大道理太多了。
8、忧郁。男人一个月也总有那么几天,如同女人来例假一样。这就需要去逛菜市场。唉,谁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比如我现在这个状态。
clh 发表于 2019-7-5 12:59:47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9-7-5 13:01 编辑

补充:
删除一楼2-8小节内容。原因:不可说。


《诗经•国风•邶风•泉水》
1、泉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备注:肥泉、漕均为地名。春秋战国时期嫁于他国的公主对自己国家和亲人的思念。
2、忧愁。追忆是忧愁的根源。
3、痛苦。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对比之心,这种对比包括与个人的纵向对比和与他人的横向对比,由于对比的存在而导致人们有残缺之感。
4、割裂性。自认为,对比之心的存在源于思维在时、空之中的割裂,具体来说:人对自己戏剧人生的反思这一人生观;人对存在于具体时空的反思这一世界观,以上两个的共性在于割裂性,即不为同步性,思维与行动总是有差距。
5、一致性。若如此思考,真正的圣人或说脱离痛苦的佛,其思维和行动必然是丝毫不差、完全一致的。
6、上帝。按以上推论,上帝不必说:“要有光,就出现了光”。一是他不必去说;二是根本不应该用“就”字,这是人的解释,而不是上帝的存在方式。若上帝真的存在,他的思维和行动应是完全一致、没有缝隙。即时间并不存在,不过是思维和行动之间的裂缝。
clh 发表于 2019-7-7 07:29:10
1.风。        如果你感受到风,别瞎联想起什么“风绕指尖”“风细水亭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竹径风声籁,花溪月影筛”,这些都是假的,唯一真的是:你伤风了!着凉了!还是提前喝点葱姜水吧! 可能是最近内热太大的缘故,很不舒服。究其原因,是内心出现了问题,而表现在身体上。自认为:顺应自然,才能无病。所有的病是内心(甚至说精神上的懈怠)发生变故,导致与外界大自然不和谐而导致疾病产生。     2.如同逛菜市场一样回归现实。现实与所谓个人思维的结合,如同将天人合一,高于生活并指导、实践生活,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懈怠。 谈何容易。   
clh 发表于 2019-7-8 11:16:34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9-7-9 12:41 编辑

粒子与梦境
1、最基本的粒子。所见所感的任何东西都具有可拆分性、可零星化,比如每周跑步时,路边的高楼、大桥、河道、铁路、汽车、芦苇荡、蒲公英、少量的行人,除了人为或自然可见的,甚至还有泰戈尔的诗。不管是人为的、自然的、还是精神层面的,都是会消失的。习惯于活在三维世界,会陷入真实与虚幻之中,什么是真实存在?你所见的都不可能是真实存在,或许只是最基本粒子的波动反映。看似实体存在或运动,不过是人本体的“习惯性期待”而已。或许,看不到的空气中存在着实体。或许,看到的一切,不过是能被肉眼观测到的粒子运动而已。
2、阴阳。我们谈阴阳、谈星象,原因是我们存在太阳系中,在白昼、黑夜中重复、轮回,我们本是阴阳的一部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永不可能脱离存在背景去认识存在,但这一结论越清晰,其反面结论也逐渐越来越有力量。
3、梦境。所有变化可能只是表象,基本元素根本未发生任何变化。是什么东西促使变化产生?不同的“势能”?不平衡导致变化产生?什么是平衡?是否有超能势力在左右着变化?梦境是否是三维通往四维的阶梯?
4、对话
A:“听说,小区门口卖煎饼果子的那小夫妻俩,在***买了楼,每年都出国旅游。卖煎饼果子真挣钱,比上班强,不受约束。”
B:“听说她男的,是**大学的研究生。”
A:“是吗,为什么卖煎饼果子?上学白上了!”
B: “现在干啥不是赚钱?”
A:“也是,咋舒服咋来呗。”
5、为什么莫名其妙、很不和谐地插入一对对话?不做解释。201907081100
clh 发表于 2019-7-9 12:32:28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9-7-9 12:41 编辑

故事背后的故事
1、观点。每个人写文章都是为了传播自己观点,并被他所希望的人采纳,承认这点并不虚伪。
2、司马光。司马光也是如此,作为保守派的他,在《资治通鉴》中处处表达所谓的“天尊地卑”、“君臣有别”、“匡正名分”。而且在书中偷偷教育皇上,要自重,不要坏了礼数和秩序,这就是他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的原因,即“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3、事例教育1。公元前403-402年,智申(智宣子)指定智瑶(智襄子)为继承人,智果反对,说智瑶虽一表人才、精于骑射、通晓技能、妙笔生花、坚决果断,但唯一缺的是“仁”。透过纸张,我们看到的是这种赤裸裸的教育,不“仁”将亡国,果然在他后来的三家分晋中得到应验。 4、事例教育2。司马光觉得这种教育还不够量,紧接着描写赵简子赵鞅定继承人,在长子赵伯鲁与幼子赵无恤之间选择,赵无恤因三年来把老爸的训诫竹简一直带在身边温习,即听话又懂“礼”,于是被确定为继承人。同时又描述赵简子让尹铎赴晋阳,施仁政,让儿子最困难时去避难晋阳,导致后来赵家在三家围困之时笔挺有力,这就是所谓的“仁”的力量。
5、蒲公英飞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后,顺理成章地描写三家分晋的故事,我们不必在意故事的真实性和正义性,这些都已不再重要,因为司马光先生已巧妙地完成了教育的目的。
6、刺。这就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是为刺。
7、反刺。此刺如同无柄之利刃,反刺于拿利刃之手。201907091230


clh 发表于 2019-7-10 12:50:32
1、缅怀。你在缅怀谁?谁又缅怀你?近期朋友在缅怀他人,感慨命运多舛。如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缅怀与被缅怀,最终不过是时间遗忘。
2、满足。被满足的越快,越感觉不到满足。
clh 发表于 2019-7-11 07:24:19
跑步。
1、今晨。噙着狗尾巴草,慢跑4公里,每公里6分15秒。
2、速度。平时速度在6分5秒。上上周,见到有人在我前面跑,速度不自然地加快了些,跑到5分30秒,每公里水平提了半分钟。之后,感觉很懊悔,一是个人惰性原来这么大,二是跑快的原因居然是有外人存在,且有攀比之心(不要去把攀比之心换做见贤思齐)。
clh 发表于 2019-7-11 18:12:08
善恶
1、礼让行人。开车礼让行人,行人在你礼让的情况下过马路,被同向另一车道快速驶来的车给撞飞了。
2、关门收帘。武二告诫哥哥,他不在期间早日回家关门收帘,潘虽有怨气但也习惯了日还未落就关门收帘,却不巧在关帘时,风吹叉帘之杆砸出一段孽缘。命运归为“合当有事”。但反之,若无武二告诫,那段孽缘又将从何而起?
3、善果。我们有时候的善意可能带来的不是善果。“不思恶,不思善。”这句话也许是真谛,加上“也许”的原因,可能是任何话都存在着不可理喻的辩证,这就是圣人不著书的原因,也是此论坛中高手不说话、不表态的原因:一出口,即是错。
4、不求善果。一味行善,不为善果。但何为善?或许是天地良心吧,凭良心做事。不要问我什么是良心。
5、界定。不要去界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同不要界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虽然我们处于太阳系这一阴阳之中,不可避免去界定阴和阳,但一旦去界定善恶、好坏、阴阳,那么下面这句话就不得不去面对:好事不会独行,伴随着的还有其它。201907111808
clh 发表于 2019-7-12 10:53:58
      喜欢一首歌,不一定喜欢唱这首歌的人。对于《黑夜不再来》来说,我至今都不想知道是谁唱的。这是一首老歌。知道的人不多。
      现在刚好是黑夜,我听着这首歌,突然想起了自己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我宁愿与黑夜为伴,至少你不用担心哪天突然失去它。”当时是情绪低落的时候,读着卢梭的“寂寞”,念着里面的句子,“无论两条腿如何努力都不能使两颗心更加接近。”独自守护着自己的空间。漆黑的黑夜并没有让我的眼睛失去观察的能力,相反我看清了很多事情,比如,将遗忘的过去和将出现的未来。
      黑夜和反省同时到来,尤其是独处的时候。
      我想,黑夜的到来可能与妖魔有关。但夜间的妖魔并非是可怕的,而应该是敬畏的。我怕黑夜,但并没有怕到黑夜使我屈服的地步。有天晚上,独自坐在一个小屋子里,昏暗的小台灯照亮着简陋的桌子。外面风很大,不时有什么东西敲打着眼前的窗户,甚至从窗户缝处挤进来的风把桌上的纸吹落到地上,我所做的只是把纸捡起来,顺便把门关严,因为门被吹开很容易打扰我的思绪。我知道风不会持续很久,果然,随着外面闪电一亮,雷声轰轰,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点敲打着玻璃,这种声响很符合当时的感觉,强烈而又勇敢。
      喜欢《黑夜不再来》这首歌,因为前半部分的低音很有节奏感,而后半部分突然由低音转入高音,节奏感被彻底打乱,让人有种从无奈到发泄的感觉。对于有些事情,有时我从不想解释,我做什么和没做什么,不需要外人的理解。但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解释的地步,我倒宁愿把自己没有做的说成自己做了。说起这个性格,的确和这首歌的曲调很一致。
       其中的歌词并非和我的做法一致,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熟悉的想讲再会”,往往是身边亲近的人才会令人黯然伤神地说出这句话。日子弹指而过,爱情在香烟点起与熄灭间转瞬即逝。“难道讨好我等于鼓励我去歧视你”,既然一切都已结束,就直接做个了断吧,纠缠在是非对错又有什么意义?爱情在你一呼一吸之间转瞬即逝,比昙花一现更加短暂,此时歌曲中哀怨之情顿时显现,“如果一呼气一吸气代表相爱,或者淹死我会更发现你存在,如果日夜一起想不起我曾被爱,难道分手会令感动再来”。直到分手的地步,还在声声哀怨,这其中有自责,有挽留,有反悔,接着说出“谁叫我要靠别人待薄才配”,最后以高调假音“如何不后悔?”结尾,才知道失去的永不再来,后悔早已无用。
      节奏感彻底打乱的时候,让人感悟颇多。没有人能摆脱感情的牵绊。我还是自己的观点,在能把握的时候,好好地呵护,好好地爱恋。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的地步,我能做的只是回忆美好的过去,并让日子把后悔慢慢地淡化,继续自己的生活,努力过得更好。
      黑夜不再来?我倒想黑夜再次到来。变化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为的不变化只能是一种囹圄。福祸轮回才使人类生生不息,正如幸福从来不会独来,同来的还有其他。在低潮的日子里,辉煌的过去点亮了微小的希望,“什么都不能使勇敢的心产生庸俗的伤感”(卢梭)。我知道,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微弱的火花爆发出神奇的礼炮,把天空点缀的更加绚丽!
clh 发表于 2019-7-12 19:38:08
关系
1、关系。我们活在关系中,与外物、他人的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我们。
2、塑造关系。人际关系时常建立在塑造的假象和防卫机制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他人塑造形象,并不断涂抹以维护心中的印象,然后在这个形象上,而不是在真人身上建立所谓的人际关系。
3、真实的虚假。其实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认为他像某某某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而之后的背叛、知人知面不知心之类的话,大多来源于你自己塑造的虚假形象,你却认为是外界欺骗了你。这种虚假形象会造成内心的不平和,因为你生活在不存在的假象中。
4、如梦。人生如梦,不过是你自己塑造的梦而已,你涂抹的、窜改的外物、他人形象太多了,以至于你看不到真相,于是冲突迭起。
clh 发表于 2019-7-12 19:38:39
能写出来、说出来的都不是忧伤。
1、生存状态。在你的世界里,你不自觉地被限制,你的衣着被外界所定型,为了生存遗忘了本身才能。人一出生就开始陷入对死亡、疾病的恐惧,犹如地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生物,日复一日的机械化重复作业,逐渐使你习惯了陌生又熟悉的时空,截肢自己思维以适应社会化、工业化存在,在金钱和权力的时空中辗转轮回。
2、控制。商业广告诱惑你不断增添许多自己可能根本不需要的物质需求,以满屋的物品堆积来缓解精神上的匮乏,你不断控制、控制、控制,最后你什么都控制不住,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3、反控。这种控制不仅仅表现在对物质、权力的控制,往往是对人的控制,借助你对亲近之人、你所关注之人的控制得以实现,控制和被控其实是一回事,当你控制他人满足你时,他人也反作用控制着你(你会产生对他人的依赖感),越是强大的人,因受控的因素(依赖因素)越多,越易崩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4、失控。偶尔的失控感,会让你厌倦这种存在,进而想过梭罗--瓦尔登湖畔的日子,回归自然和农村,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长时间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并通过你固定的惯性方式来缓解释放你的压力,犹如烧开水的壶嘴一样。
5、嬉戏。不过,最终这种平衡必将会被打破,当你的精力下降年纪增大,再强金钱、权力控制力都难以抵抗自身新陈代谢和生老病死。届时,才忽然觉悟几十年的兢兢业业或浑浑噩噩,不过是一场嬉戏。
6、忧伤。那时,一切对生命的领悟都无法言表,代之的不过是一声叹息。能写出来、说出来的都不是忧伤。(搏击俱乐部)
clh 发表于 2019-7-12 19:39:09
习惯性期待
1、习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小世界,人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逐渐习惯性的“习以为常”,这种习惯无所谓积极也无所谓消极,只是表露着他目前的一种状态或者说他存在的一个层次,这种状态或层次在个人惯性思维下很难实现突破。
2、固化。他“想当然”的认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忘记了自己作为陌生人初次踏入这个熟悉小世界之时的好奇和多思,理所当然的认定事情的发展趋势。
3、习惯性期待。任何事情原本可能会有多个结果,但作为一直沉溺于自我世界的人来说,出现你想要的那个结果不过是你个人思维中的“习惯性期待”而已。
4、囚徒。是的,许多时候事情的结果只是顺应于你在结果出现之前的心理暗示,虽然你有机会改变这个结果,但你却在习惯中错过了改变的时机,导致你成为你自己的小世界的俘虏。
5、改变或者轮回。总有一天会发生某件特殊的事件,这个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超出了你的预料,使这种“习惯性期待”不再奏效,这时你会进入另一种状态或另一个层次。201907121930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