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从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谈天道元亨利贞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19-12-30 10:14| 查看数: 85| 评论数: 24|帖子模式

天道元亨利贞,民所共由理道;事物运程的元亨利贞,太极的一定之理道。船山言:“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灵,天之则”。“理化,天也”,诚者天道的元亨利贞,天人理道的客观规律;“事物,人也”,事物运程的元亨利贞,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认知和遵循的客观规律。“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逻辑,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道,船山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论,象数天理的体用中庸,太极的一定之理道。“知事物者,心也”,仁恕天下圣神導的神理与神参,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心者,性之灵,天之则”。“天之则”,哲学理一观的贞一之理道,“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的“物物为能过化”,元亨运程的利收获,“富有之谓大业”。“性之灵”,形上導功能效应的一心之健,与贞一之理矛盾辩证的相乘之几,“性性为能存神”,成就形下器道的一心之诚,诚之者人之道致力于诚者天道的“天之则”。贞一之理道的“天之则”,相乘之几的“性之灵,”“于事物知之也”,性与天道的元亨利贞,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一、传统哲学的人文文化,喜欢用比附方法,挺有意思,意蕴更明晰。
以农历四时的春夏秋冬比附元亨利贞,春生为元,夏长曰亨,秋收言利,冬藏定义贞固。春夏秋冬的一年劳作,也是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作的全年规划和时空安排。春元夏亨易以理解。秋收,一年劳作的辛勤收成,秋收言利也顺理成章。冬藏与贞固的相互联系,需要废点心思。冬藏,利之收成,来年生活所需必要细水长流,还要应付自然荒年的天有不测。冬藏的物质生活意义所在,这也是荀子为什么提出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反对“上溢而下漏”的贫富两极分化。那么,冬藏为什么接壤贞固?一年劳作于物之天的人之命,命的日生日成,习以性成日生日成的气质之性,有日积月累的物化经验和文化积淀,自然科学和农耕知识的“物之性”。物质冬藏,配备藏之者性,待寒来暑往又一新年的春元夏亨,秋利冬贞。这种比附是否有意思?意蕴明晰?
二、以人道仁义礼智比附天道元亨利贞。心仁归元,辨义道亨,礼诚(隆)实利,神智正贞。
(1)心仁归元,“元者善之长”,进入论理学时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体现为性与天道的儒家自然观,与仁礼忠恕儒家人道观的天人合道。心仁归元,“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能够淋漓尽致理论出孔子仁学体系的人文意蕴,乃《易传》的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即“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阴阳天道和刚柔地道,德才兼备的选贤任能,成为人事理则易简理得的阴阳天道,乾易知与坤简能的职能结构,“易简立本”的仁礼客体基础;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主体功能效应乃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人道五常仁义礼智信融入的诚道实学,主体能动要素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易简之善配至德”的职责结构,“事物,人也”的仁礼主体运作,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刚柔地道地曰示。对《易传》三道三才的理论精练,船山“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实函斯活”的“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不是“心仁归元”的逻辑论证?仁心主持的心统性情,连接着仁礼忠恕的人道至理,也连接着天人合道的性与天道,诚道实学的“心仁归元”。
(2)辨义道亨,义通于仁心,义者宜也;义通于礼的行为规范,义者路也。仁礼的主体理道,存事物本质的义利矛盾,“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义利矛盾走势的相成与相反,引发“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在性与天道的“相因也微”,易简理得的人事理则,出现名实不符的职能错位,易简立本的仁礼客体基础能稳固?“审微以定命之谓神”,“天尊地卑,义奠于位”。健顺五常的心性理则,当刚柔杂居的心性错位超限度,还有“易简之善配至德”,仁礼主体能动的职责结构?因果实证出自“利者义之和”的“事物,人也”。一心之健(乾刚健)与一心之诚(坤柔顺),推动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阴阳与道为体,道建阴阳以居”。“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性与天道和仁礼忠恕的天人合道,性与天道存贞一之理的心性唯物,经济影响着人心,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关乎“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出自天人诚道是非性质的人事刚柔,民生利益精微之几的格物致知;也因存在音容天的鬼神之绍,“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心性危微。人心影响着经济走势的“致知在格物”,“明有礼乐,幽有鬼神”。事物本质的义利之辨,仁礼忠恕存相乘之几的心性辩证,出自中庸质文的心性理则,引发出利害因果事实的善恶之几。天道出是非,人道出善恶。“善恶是非,义判于几”。“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的圣神導是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一是“一心之健,一之诚,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的贞一之理道。“允执厥中”的圣神導,象数天理的体用中庸,“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所以,“存亡进退,义殊乎时”。船山从利害之际的相因也微,提出精微四义的哲学意蕴:一是仁心之宜,务必要经过礼义规范路验证,这也是荀子反本成末,提出以礼义质正仁心辨真假,质实仁义的行为规范实证。仁内礼外的心性矛盾,非单向流,而是双向流。在治世清明时代,则重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心主持;若是乱世人心时代,则重于礼义规范质正于仁心与质实仁义了。二是实践实证的因果理论,文化源根是荀子的礼义规范理论,所谓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实践实证因果理论的文化源根。理性深化的逻辑提升,矛盾本质为事物实证的因果理论,也如船山所说:“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实践实证的文化源根与文化理路,必须要明晰。三是提出矛盾因果实践实证的精微四义,显然是贞一之理道得以活性通行的“辨义道亨”。事物元亨畅顺,神理的精微四义,方有穷神顺化的利与贞。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9-12-30 10:15:09
(3)礼诚实利,诚,性与天道的诚之者人之道;礼,象数天理的数成象,“易兼常变,礼惟贞常”。“易兼常变”,实函斯活的活之理,“因已然以观自然”的象生数,“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礼惟贞常”,因象生数的“因已然以观自然”,便有“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和数生象。实函斯活,有仁礼客体的活之体,“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有健顺五常的心性能动,仁礼主体的活之用,“刚柔地道地曰示”。地曰示的因果事实,礼诚,即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元亨过后的实利收获,“富有之谓大业”。实利的经济成果,与美好生活的日益需求增长文明同步,心性唯物的哲学命题,也是哲学观的贞一之理,人类价值目标的组成部分之一。
(4)神智正贞,元始贞终的事物过程。元亨利贞始终相成的伟业功德,又是新一轮元亨利贞终乎大始的良性循环。始终相成的格物致知,富有大业继之者善的利收获;终乎大始的“致知在格物”,即日新盛德成之者性的贞收获,又是来年新一轮的事物元亨利贞运程。来年展望,“无有一极”之“无极”,理道中庸,“无有不极”之“太极”。“无极而太极”的“无有一极”与“无有不极”的矛盾辩证,“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心性基础是“贞固足以干事”的“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继之者善的贞一之理道,则重于人事刚柔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致知在格物”,“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理有屈伸(物欲)以顺乎天;成之者性的相乘之几,则重于中庸质文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元亨运通的利贞收获,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以人道仁义礼智比附天道元亨利贞,归结为两个概念,天道“诚”与人道“信”。性与天道的诚,诚之者人之道循诚者天道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仁礼忠恕的人道信,“有诸己之谓信”的天人诚信道,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不诚无物,元亨的天人诚道,“以其资万物之始,则物之性情皆受其条理(象数天理),而无不可通;惟元故亨(顺应人情物理数者),而亨者大矣”。仁礼同体,仁心统同各正性命于天道酬勤的利收获,与之合道是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人道至理的贞收获。仁礼同体,善美价值观的富有盛德之利贞。“以其美利利天下,而要与以分之所宜,故其利者皆其正”,关乎经济人心的心性唯物,“容有迹而音无方”,“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理有屈伸(物欲)以顺乎天”,天人诚道的格物致知。“亨惟其元”,“善始而大通”。“惟其正万物之性命,正万事之纪纲,则抑以正而利也”,关乎人心经济的心性辩证,“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天人诚信道的“致知在格物”。“而贞斯利”,“所利皆贞而贞无不利之象”,此乃中庸质文的心性健康之象:君子心性的文质彬彬,合乎道体的刚柔质文。不似心性质野之象,逐利失贞的滥欲情淫,过于质不及文的流俗质野。不似心性文史之象,正其谊(贞)不谋其利走向极端的禁欲情罪,过于文不及质的善性文史。明辨利贞关系的三种质文心性现象,如何理道定所成就“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人?“人之所为,利于正(贞)而不利于不正,则不待筮而固然,未有不正而可许之以利者也”。因此,理据义利于天下民生的共由理道,天道之纯,自利的个性活力张扬;圣德之成,自正仁心主持的仁礼忠恕;自利自正,从感性到理性,“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利贞的唯物辩证。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9-12-30 10:16:07
三、两种比附,显然,以农历四时的春夏秋冬比附,乃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逻辑,事物运程乃天道元亨利贞的良性循环。至于佛理视事物运程为生驻异灭的恶性循环,方引发避离人为因果依据的实相空境,人生幻化,如同儒(宋明理学)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有无相生的人无为道无不为,以及变易以告人的浑然天理。道虚、佛空与宋明理学天理浑然的儒道佛互补。良性循环的元亨利贞论与恶性循环的生驻异灭论,并存于传统的文化源流中,能良莠不分?以人道仁义礼智比附,进入孔子论理学时代,便是性与天道与仁礼忠恕的利贞共体。消失了孔子性与天道逻辑去谈仁礼忠恕,何有孔子的理论原真?消失了宋明理学的天道自然观,即变易以告人的浑然天理,何以理解变易以告人的天地之性,何以理解其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观?误导孔孟程朱一脉相承的儒学铁板一块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及主流学派的孔儒体系,经过君子专制时代的儒道佛互补,到“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和船山学,不同的思想学派都在研究天人关系而建立其思想体系,存在决定的思维,思维反映的存在,存在,音容天也,言事人也的天人矛盾,即社会存在的仁礼矛盾,仁心统同各正性命,与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的矛盾成因。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成然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质文心性。不同性质的思想学派争锋,出自社会存在驳杂错综的质文心性。承前启后文化源流的质文心性,引发不同思想体系历史逻辑演变的原真脉路。所以,只有从天道自然观和人道纲伦道德观的天人合道,方可辨明不同学派的思想性质,方可辨明从孔儒的人文自然观,到张载、船山哲学理一观的理性次序;方可明晰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历史逻辑原真理路。从理论理性角度去较正天道元亨运程及利贞效应,去分析和明辨不同学派的思想性质,从中明晰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ab11bc 发表于 2019-12-31 11:23:36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19-12-31 11:28 编辑

~~~!!!
看来,这位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又能连续发帖。显然是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恢复。祝贺身体恢复健康



19123101.jpg

更应祝贺的是,这位朋友,已经开始,从纯理论学习、推演,走向理论联系实际。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者说;认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这种联系,其实,就是把自己学习,所得到的书本(或者说,典籍)中的知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看能否符合现实生活。
典籍中的知识(其实,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纯);由于书写典籍的人,本身知识结构及年代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与学习典籍的人,有着某些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构成对典籍知识理解的偏差,这种偏差,只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才能发现
当人们,把学习、认识,掌握典籍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且能于现实生活相符合时;此时掌握的知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把这个认识,用人们所熟悉的思想语言表述出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即,理论 实践 提高


希望,这位朋友,能走好;理论 实践 提高,这个学识用的路程



ab11bc 发表于 2019-12-31 11:51:17

19123102.jpg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2 12:03:20
四、从《易传》的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即“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阴阳天道和刚柔地道,清晰天道元亨利贞的哲学意涵。阴阳天道,所涉是精于物者的“物物为能过化”,有贞一的道之理。道是主体运行,“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刚柔地道,客体基础是“易简立本”的阴阳天道。“天下不可易者,理也”。理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人事易简,与心性能动的健顺五常。理的不可易者,出自民所共由的道之理。贞一之理道,即太极,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一定之理道。仁义人道的融入,所涉是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因易简理得的人事理则,应对德与才两方面存在人事错位问题,再度引发健顺五常心性理则的刚柔杂居,出现天道是非与人道善恶的“义判于几”。天道是非的实践实证是:“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人道善恶的实践实证是:“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天道是非与人道善恶的实践实证是:刚柔地道地曰示,出自健顺五常主体能动的心性理则。仁义人道融入,天道有贞一之理道,人道有是非善恶的“义判于几”,乃实践实证的义利矛盾相乘之几,引发利害“相因也微”的因果事实。“易兼常变”有贞一之理道,礼惟贞常存有“变则的相乘之几”。贞一之理道是通过相乘之几开显出一定之理道,理势自然的势有轻重成可否,便有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理有屈伸与顺逆。相乘之几也因贞一之理的“不可易也”,理势必然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便有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理势的自然而必然,必然适全自然,“理势,天也”。屈伸物欲以顺乎天,顺乎社会全体的民之天,理道(势)定所的中奏以天,定所道心的文化环境;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是个性活力的社会人,人心的中庸质文,始奏以人的心性内外。民之天的心性内外,音内容外的音容天也;社会个性人的心性内外,言内(仁)事外(礼)的言事人也。“交乎天地之间者,事而已矣,动乎天地之间者,言而已矣”,言事的活力人,天道元亨利贞运程不可缺失的个性张扬。如《易传》的《大有。彖辞》:“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上下应之的大有效应,形上導向的乾刚健,“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的乾坤体用,“事者容之所出也,言者音之所成也”,大有的礼诚实利。物起心生的天之则与性之灵,便有人与事出现,“未有其事,先有其容,容有不必为事,而事无非容之出也”。所以,实践实证是:“容成而事成,事成者容成之功效也”。不可易之理,与一定理道之间关联的“理势天也”。“未之能言,先有其音,音有不必为言,而言无非音之成也”。实践实证是:“音顺而言顺,言顺者音顺之绪余也”。所以,中奏以天的理道定所,生民立心立命的的存在音容天。音容天,心性唯物命题,经济人心的格物致知,物欲需求步随经济发展步履,“容者犹有迹也,音者尤无方也”。音容天,也有心性辩证命题,人心经济的“致知在格物”,屈伸物欲顺乎天的功贞情。“容所不逮,音能逮之,故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正如人文自然观的哲学定义,性与天道的太和形态。那么,音容天兼全心性唯物与心性辩证,便有辩证唯物的哲学命题。经济影响人心的定位定性,人心情景决定经济走势的理道定所。“故音容者,人物之元(经济人心存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鬼神之绍(人心经济存有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也,幽而合于鬼神(质实鬼神心性出现的因果所以然),明而感于性情(明有礼乐天下),莫此为合也”。
五、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惟性生情,情以显性,故人心原以资道心之用,道心之中有人心,非人心之中有道心也”,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精准论理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人事理则和心性理则,核心理论是道心统情与人心统性的矛盾辩证,“但言心而皆统性情,则人心亦统性,道心亦统情矣。人心统性,气质之性其都,而天命之性其原矣。原于天命,故危而不亡;都于气质,故而不安。道心统情,天命之性其显,而气质之性其藏矣”。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人心统性,以性发情;理在气中,“气以理生化乎质”的“命日降而性日生”。命日降的职业立命,原于天命的“民可使,由之”;命日降的习以性成性日生,都于气质的“民不可使,知之”。人事天命源根于天道物物的易简理得。终然,不可易者之理,进入到理势天,理有屈伸与顺逆的理势自然,终究要走向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原于天命,故危而不亡”。相乘之几的理道,进入到理势天,心性理则活力能动于物物过化的健顺五常,“因乎时而为一动一静之势者,几也”,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自然,“都于气质,故而不安”,终究要走向势有轻重以应乎中庸质文心性人的理势必然。中庸质文的人心统性,情以充性的功贞情,明于庶物非行仁义的天道诚,察于人伦仁义行的人道信,屈伸物欲以顺乎天。人事天命的道心统情,情有不可,罪淫的文史与质野。道德僵化的人性异化与心性文史,以及自然人性靠近动物性的性恶质野。“匡之以义以扶之”,情有必可的功贞情,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情交尽性以至于命”。道心统情的显于天命,理道定所于人心统性的天命之性其原,循物理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道心统情于人心统性的藏于气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在气中的“气以理生化乎质”,乃天命之性其原的条件下,人心统性的气质之性其都,关乎循物理事则的健顺五常。为生民立命的易简理得,为天地立心的健顺五常,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物理事则,道体三要素的立命(人)、立心(天)、与物理事则(物)的天人合一,“天之与人,与其与万物者,容而已矣,音而已矣”。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2 12:04:38
六、形上導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客观理则就是中奏以天的理道定所,也是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客观理则,“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循物理事则。船山提出五个理念去论理这个客观理则。
(1)“天下之至广至大”的“繁有其音容”。至广至大,如天地之广大比附民所共由理道。天之广施,泽地所受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至诚不息,万物化生。为民生天下利施受之至广,万物化生之至大。
“天下之至广至大”,广生与大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形上導仁心大用于“易与天地准”,導向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的三道三才。形上導效应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与天地准”的乾道变化,坤柔顺效法,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却与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矛盾交织,显然在生民立命的问题上;易简理得的人事职能与人事错位的矛盾交织,健顺五常的人事职责与刚柔杂居的矛盾交织,显然在生民立心问题上,理在气中实践心性的驳杂错综。诸多事物的矛盾交织,集中反映为生民立心与立命的仁(各正性命)礼(性命分殊)矛盾。“不可以事别”,“事无非容之出也”,关乎事物元亨运程的“礼惟贞常”;“不可以言纪”,“言无非音之成也”,关乎仁心统同,同道致力于元亨太和的利贞收获。繁有其音容的仁礼矛盾,保合太和至诚不息的广生(恕道的人欲见天理)与大生(仁道的天理达人欲),“天下之至广至大”,必要研究人心统性(个性情才)与道心统情(共性民情)的矛盾辩证。
(2)“天下之至清至明”,“而抑不域之以方所”。“无规矩不成方圆”,方正与灵活(圆)的手段应用,礼义规范(规矩)实践实证的太和利贞。然而,人事的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仁礼的矛盾实在,源生于礼义规范的道心环境,即方所。治世道德通行,便是明有礼乐;乱世的人心质野,出现礼崩乐坏的幽有鬼神。治乱世方所的道心环境性质不同,所应用的方圆手段,势成轻重证可否。应对乱世的人心不古,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则重于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仁心大用效应的方圆手段,则重圆的智慧应用,去达成礼义的规范实证,“仁智同藏仁为宝,仁智同用智为先”的仁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2 12:06:26
六、形上導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客观理则就是中奏以天的理道定所,也是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客观理则,“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循物理事则。船山提出五个理念去论理这个客观理则。
(1)“天下之至广至大”的“繁有其音容”。至广至大,如天地之广大比附民所共由理道。天之广施,泽地所受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至诚不息,万物化生。为民生天下利施受之至广,万物化生之至大。
“天下之至广至大”,广生与大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形上導仁心大用于“易与天地准”,導向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的三道三才。形上導效应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与天地准”的乾道变化,坤柔顺效法,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却与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矛盾交织,显然在生民立命的问题上;易简理得的人事职能与人事错位的矛盾交织,健顺五常的人事职责与刚柔杂居的矛盾交织,显然在生民立心问题上,理在气中实践心性的驳杂错综。诸多事物的矛盾交织,集中反映为生民立心与立命的仁(各正性命)礼(性命分殊)矛盾。“不可以事别”,“事无非容之出也”,关乎事物元亨运程的“礼惟贞常”;“不可以言纪”,“言无非音之成也”,关乎仁心统同,同道致力于元亨太和的利贞收获。繁有其音容的仁礼矛盾,保合太和至诚不息的广生(恕道的人欲见天理)与大生(仁道的天理达人欲),“天下之至广至大”,必要研究人心统性(个性情才)与道心统情(共性民情)的矛盾辩证。
(2)“天下之至清至明”,“而抑不域之以方所”。“无规矩不成方圆”,方正与灵活(圆)的手段应用,礼义规范(规矩)实践实证的太和利贞。然而,人事的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仁礼的矛盾实在,源生于礼义规范的道心环境,即方所。治世道德通行,便是明有礼乐;乱世的人心质野,出现礼崩乐坏的幽有鬼神。治乱世方所的道心环境性质不同,所应用的方圆手段,势成轻重证可否。应对乱世的人心不古,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则重于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仁心大用效应的方圆手段,则重圆的智慧应用,去达成礼义的规范实证,“仁智同藏仁为宝,仁智同用智为先”的仁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2 12:08:46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2 12:11:11

谢谢您的支持,共同进步!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20-1-2 13:22:42
对元亨利贞讲的很具体,是自然天道的真义。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3 04:17:12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0-1-3 04:23 编辑

六、形上導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客观理则就是中奏以天的理道定所,也是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客观理则,“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循物理事则。船山提出五个理念去论理这个客观理则。
(1)“天下之至广至大”的“繁有其音容”。至广至大,如天地之广大比附民所共由理道。天之广施,泽地所受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至诚不息,万物化生。为民生天下利施受之至广,万物化生之至大。
“天下之至广至大”,广生与大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形上導仁心大用于“易与天地准”,導向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的三道三才。形上導效应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易与天地准”的乾道变化,坤柔顺效法,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却与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矛盾交织,显然在生民立命的问题上;易简理得的人事职能与人事错位的矛盾交织,健顺五常的人事职责与刚柔杂居的矛盾交织,显然在生民立心问题上,理在气中实践心性的驳杂错综。诸多事物的矛盾交织,集中反映为生民立心与立命的仁(各正性命)礼(性命分殊)矛盾。“不可以事别”,“事无非容之出也”,关乎事物元亨运程的“礼惟贞常”;“不可以言纪”,“言无非音之成也”,关乎仁心统同,同道致力于元亨太和的利贞收获。繁有其音容的仁礼矛盾,保合太和至诚不息的广生(恕道的人欲见天理)与大生(仁道的天理达人欲),“天下之至广至大”,必要研究人心统性(个性情才)与道心统情(共性民情)的矛盾辩证。
(2)“天下之至清至明”,“而抑不域之以方所”。“无规矩不成方圆”,方正与灵活(圆)的手段应用,礼义规范(规矩)实践实证的太和利贞。然而,人事的刚柔相接而险阻生,刚柔相推而吉凶生,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仁礼的矛盾实在,源生于礼义规范的道心环境,即方所。治世道德通行,便是明有礼乐;乱世的人心质野,出现礼崩乐坏的幽有鬼神。治乱世方所的道心环境性质不同,所应用的方圆手段,势成轻重证可否。应对乱世的人心不古,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则重于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仁心大用效应的方圆手段,则重圆的智慧应用,去达成礼义的规范实证,“仁智同藏仁为宝,仁智同用智为先”的仁智共体。“时在圆而圆以为方,时在柔而柔以为刚”。正所谓“动而应其心(仁心大用),喜怒作止之几形矣”,所谓止之几,天下的至清思维,因道心环境出现的心性危微之几,选择仁智同体与时俱进的方圆手段。“天治者,神以依”,天下的至明思维。应对治世心性的中庸质文,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应对乱世流俗的心性质野,礼法合治的法主礼辅。遏制质野心性下滑,循序渐进回复礼主法辅的中庸质文。“发而因其天”的回复过程,天下至明的“鬱畅舒徐之节见矣”。至清是“动而应其心”,顺乎天的方圆应用,至明是“发而因其天”,应乎人手段的方圆轻重,“天下之至清至明者也”。
(3)“天下之至亲至密”,至亲,察于人伦而明于庶物的天人诚信道。荀子物欲观的广生和大生,“使欲必不穷于物(广生),物必不屈于欲(大生)”。荀子物欲观精练为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乘乎气”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大生;“不逐万物之变”的“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广生。广生与大生,不是《易传》所说:“有亲则可久(广生),有功则可大(大生)”的天下之至亲?至密,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的天人诚道。荀子将形上導的精于道者(兼物物)与形下器道精于物者(而物物)视为高低两层次理一的物物道,即天人诚道。船山逻辑提升为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透彻着两个理论问题:一是中奏天的理道定所,何以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二是人、天、物均一的自然之化,“因已然而观自然”,“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的数成象与数生象,象数互生的事物循序渐进,“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不是天下至密的物物道与道体论?
(4)天下之至简至易,至简,荀子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船山的神气概念。“气有类,神未有类,神无类,则气不得而有类”。神无类的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实践心性。“由气之必有神,知神(阴阳不测之神理与精义神参)之固有气也”。神理益质载道的理论理性,導理气实践理性的质文中庸,天下之至简;至易,易兼常变的礼惟贞常。因阴阳天道有人事客体之形态,因刚柔地道有心性能动的主体体用之数。实函斯活的体与用,神参天地方有实函斯活的道(体)之理。“形有数,理未有数,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纯粹的天道自然观,“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的人无为而道无不为,与世浮沉的道法自然。妄为自然扰乱了理之数,等同无为自然的因果事实,“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只有人能弘道有为自然的神参天地,“是故由形之必有理(循物理两大事则),知理之即有形也(阴阳天道)”,礼惟贞常的天下至易。天下至简至易,神气至简,气之精粹为神,“知神之固有气也”;神参至易,精义于民所共由理道的广生与大生,“知理之即有形也(凡天之用皆其体)”。“形气存乎神理(参),则亦可以数数之(维天之体即以用的象数天理),类应之(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神理至简与神参至易,“因已然而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尽乎一身官竅之用而未加乎天下,则天下之至简至易者也”。
(5)天下之至灵至神,至灵,关乎天之则的性之灵,“性性为能存神”,效应是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物物为能过化”。至神,关乎物物过化生生不息的永无止境,关乎人性自然对物欲需求增长文明不息的心性活力,关乎“富有而不吝于施”的继之者善,“理化,天也;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矣”。事物元亨利贞的至诚不息,主客衔接的至诚如神,即仁恕天下圣神導的精义入神,“该乎万事,事不足以传其神”。关乎“日新而不用其故”,成之性者的文明再续,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理有屈伸(物欲)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中庸质文)”。应对音容天的人物之元与鬼神之绍,“阴阳不测之谓神”。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天之则,有允乎人心天下之疑的性之灵,成之者性文化文明的“日新而不用其故”,“通乎群言,言不足以追其响”。神参天之则的精义入神,与神理性之灵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形上的神導效应,穷神顺化,“天下之至灵至神者也”。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3 04:25:17
七、“繁有其音容”的“天下之至广至大”,必要研究人心统性与道心统情的矛盾辩证;“抑不域之以方所”,论理“天下之至清至明”。至清思维顺乎天的“动而应其心”,“喜怒作止之几形矣”,至明思维应乎人的“发而因其天”,“鬱畅舒徐之节见矣”;天下至亲至密,至亲乃荀子物欲观与船山的人道理欲观,至密乃荀子的物物道与船山的道体论,天下至亲至密的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天下至简至易,“形气存乎神理”的数数之,类应之,“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的神理与神参;天下至灵至神,至灵,天之则的性之灵;至神的穷神顺化,“容光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人类终始相成文化明向前的功能价值观。船山五个理念,用《易传》逻辑概括:“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所言是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的三道三才,船山精练为“道原并建”的“刚柔质文”,“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仁礼本体。“保合太和,乃利贞”。述理是;事物元亨利贞运程,性与天道的保合太和。以《易传》的三道三才历史逻辑的理论理性,论理天道元亨利贞,有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7 09:45:25
八、《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所言道,形上導之道;所言器,形下器之道;所言变,形上導的“易与天地准”,乾道变化坤道效法的事物运程元阶段;所言通,从事物元到亨的运通过程;所言事业,富有大业(利)的继之者善,日新盛德(贞)的成之者性,再续于新一轮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的人类事业,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现存事物运程的元亨利贞,性与天道的保合太和,知明道的“无有不极”之太极,贞一之理道;再续新一轮天道元亨利贞运程,知幽道的“无有一极”之无极,实函斯活的“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自然之化的运程是:“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生象。象数互生成就事物变化运通的太和利贞,性与天道的主体力量。道器层次理论,始于《易传》,传统哲学的文化话语及概念范畴。哲理展述的理论工夫,显然在孔儒各大师的文理中。义理的逻辑深化,见诸于“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和船山学。
(1)道器层次的论理工夫,从孔子言起。进入论理学时代的孔子,论理形上導性质的刑(法)治与礼治,文政導治理心性的因果事实分别是:有耻有格与民免而无耻。文政治理的道器层次礼义规范: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圣境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君子喻于义,社会管理者阶层理性务实的行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的君子心性,中庸理则的文质彬彬,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君子斯文。小人喻于利,从事社会物质生产者阶层的行为规范。民可使的天命由之,不可使的气质知之,日生日成见诸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民的立心立命,仁心统同的性与天道,天道物物的各正性命与习以性成。人文道德观的仁礼忠恕,影响心性实践效能的礼义明分。道器层次的理论综合:仁礼忠恕的圣神導。
(2)孟子对孔子的理论传承,道器层次的理论是:劳心者治人的恒心者阶层,劳力者治于人的恒产者阶层。两阶层理想的社会人生路:安居乐业。安居的物质基础是乐业,乐业的功能价值目标是安居。恒产者安居乐业的质文心性,是性善的仁礼忠恕,“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乐业的仁礼心性基础是:立心(主观能动)的尽心尽性,立命(客观条件)的知天事天。乐业的功能效应是:“充实之谓美”,天人诚道的富有大业;安居的道德效应是:“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天人诚信道的日新盛德。恒心者安居乐业的心性质文,“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的道德理性。理据于恒产者阶层安居乐业的反身以诚,察于人伦的尽心尽性,明于庶物的知天事天,仁礼的知识和学问。反身以诚效应于天下民生的仁礼忠恕圣神導,类同孔子圣境的博施济众。恒心者阶层的形上導效应:“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3)荀子论理道器层次理论,比孔孟论理更深入。机会平等的人事机制与仁礼忠恕心性通行所成然的道器层次是:礼义阶层与庶民阶层。礼义阶层承负管理社会的形上導职能与职责,治理文化心性的社会规范秩序,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其中,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防避“上溢而下漏”的国富民穷与贫富悬殊;文理益质载道效应是: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庶民阶层的社会职能职责是精于物者的物物道,精于道者的物欲观。类同孟子明于庶物的人伦道,“使欲必不穷于物”的仁义行;类同孟子察于人伦的庶物道,“使物必不屈于欲”的非行仁义。精于物者的物物道,精于道者的物欲观,道器层次的理论综合:人文自然观与仁礼忠恕的圣神導。
(4)孔、孟、荀论理的道器层次理论,有其实未有其名。历史逻辑的理论理性到《易传》,名实兼全的顺理成章了。孔子圣境的博施济众,孟子的“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荀子礼法合治的王制理想,不是《易传》形上導探赜索隐的“易与天地准”?孔子的仁礼忠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的人道教化,荀子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益质载道的形上導效应,不是极深研几的通志成务?孔子性与天道和仁礼忠恕,孟子尽心尽性知天事天,到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理论原真的逻辑演绎,《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其中,孔子层次规范的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孟子的反身以诚,荀子“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不是《易传》循物理两大事则的礼义规范?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人事易简,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显然心性能动的健顺五常。
(5)论理道器的层次理论,不能遗落《大学》与《中庸》两个经典。《大学》论理社会人生路,道器层次理论凝聚在八条目。前六个条目,形下器道平民百姓的社会人生路,以修身为中介范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显然生民立心立命的本质属性及性格品德,成为仁心礼义的道德素养,深深印迹在养性修身的意蕴中,贯通到职业立命到齐家立命的社会人生路。形上導君子阶层的社会人生路,从平民百姓的六条目,扩展为八条目。以修身和齐家为中介,八条目贯通完善。表明:从一个平常人成长为社会精英的人生经历。熟练平常人平凡生活的人生经历,对民情、民意、民望与民志都了然于心,有亲身体会,对理性实学的民生天下利更有切肤感受。经历这种人生经历的社会精英,有着仁智素质和知识学问,文质彬彬的君子心性;坚执民所共由理道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正义感,自觉履行君子喻于义的礼义规范;有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精神,成为社会精英的主观条件,以及贵族家风的文化传承。知所以修身与齐家,“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平民百姓的器阶层,道德理性是仁礼忠恕,“有诸己之谓信”的“可欲之谓善”。社会精英的導阶层,道德理性是仁恕天下,民生天下利的天理达人欲,人欲见天理。孔儒形上導,仁礼忠恕的圣神導,其道体论是人文自然观的“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道德效应是:治世通行,乱世遗落。张载、船山的形上導,仁恕天下的圣神導,其道体论是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道德效应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道定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从仁礼忠恕的圣神導,到仁恕天下的圣神導,传统儒学理论理性的演变循序。
《大学》八条目的逻辑理绪,形上導君子阶层的社会人生观,从平民百姓到社会精英的本质和品格的质变飞跃,名实相副与性命相称。因人性本质存有私蔽的客观实在,也出现两种名不符实的人事错位,命非其性的刚柔倒置。一是私己有善恶之几,不管是环境造人,还是道德品质,堕落了的君子义,降格为小人利的层次错位。官员腐败成风气,小人禽兽引发流俗质野的情淫欲滥。二是理蔽有是非之几,偏蔽一曲的闇乎大理。只会顾及民生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变易以告人安排百姓日用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不思究人能弘道于民生天下利,致民生与天下利分离,“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道德僵化,停滞了经济生产力。汉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极端走向,宋明理学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闇乎大理的偏蔽一曲,善性文史的禁欲情罪。《大学》八条目显然君子阶层的人生路,归为三类:一是名实相副与性命相称,具有仁恕天下圣神導性质;二是人事错位与刚柔倒置发生私蔽现象:小人禽兽与善性文史。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7 09:46:46
(6)《中庸》全面论理道器的层次理论。从形下器道方面,一是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唯天下至诚”的天人诚道。屈伸物欲以顺乎天的“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心性能动的健顺五常,事物矛盾因果事实的刚柔地道地曰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二是从诚道去理解孔子的仁礼忠恕,“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从形上導方面,《中庸》明确導的义理,“自诚明,谓之性”,形下器道的天命之性(诚之道)与气质之性(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性命学。“自明诚,谓之教”,明以致诚,“明”的形上導向“诚”的形下器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道器层次的矛盾同一性,却忽略了矛盾的差异性。《中庸》对事物矛盾认知的不完善,被船山哲学理一观予以完善。“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也”。便有出自形下器道决定性质的实践实证理论。从明诚合一角度,《中庸》提出形上導的两门学问:一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一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两门学问的形上導向,“合外内之道”的“成己,仁也;成物,知也”,益质载道为性(成己之仁)之德(成物之德)的诚之者人之道。
(7)《大学》与《中庸》,出自子思孟子学派的后人手笔,入世何时?荀子后?与《易传》同处秦汉之间?若果然属实,便有关于孔儒历史逻辑的理绪。从孔子开创,到孟子传承,“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忠恕。历史逻辑演变到荀子时代,反本成末出现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以行为规范定夺的实践实证阶段。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非“克己复礼为仁”的单向流,动机仁心与行为规范论理为实践实证的双向流。从单向流的仁心主持,到双向流的仁礼实践实证,孔儒历史逻辑演变的理性次序。到了秦汉之间,孔儒仁内礼外各有则重的两学派,互补一统了。《大学》的格物,不是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道?致知,不是《易传》关乎物理事则的致知道?阴阳天道的人事易简,刚柔地道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大学》的诚意正心,不是荀子的精于道者兼物物?不是《易传》三道三才的仁义人道?《大学》的修身齐家,立心立命于修身,《中庸》“修道之谓教”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是职业立命?天道酬勤各正性命的社会分工。也有礼义明分应对理欲矛盾的社会分配,关乎物质生活的齐家立命。荀子说:“节用裕民善臧其余”,防避上溢下漏的国富民穷,贫富悬殊,《易传》论理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都在论理修身齐家的理想蓝图。《中庸》论理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道人之道也”。以及“合外内之道”的“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不是《易传》以仁义人道(内)融入的阴阳天道(外)与刚柔地道(心性能动实践理性的成己与成物)?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外)的诚之者人之道(内),仁义礼智信五常为诚意正心,刚柔健顺有为于天人诚信道(外)的诚之者人之道(内)。《中庸》论理的两类学问道,道问学学问道不是论理荀子精于物者物物道的知识体系?不是论理《易传》“易与天地准”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礼本体的知识体系?尊德性学问道不是论理荀子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知识体系?不是论理《易传》“易与天地准”,仁义人道融入的仁礼知识体系?明晰孔儒仁内礼外两学派的互补一统,方真正了解儒学道器层性的不同性质。形下器道是关乎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知性层次,诚之者人之道的仁礼知识体系。即道德理性的仁礼忠恕,与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结合的知识体系。導向形下器道的圣神導,智神层次仁智同体的形上導效应,明晰天人诚道礼运(体用)的知识体系,有道问学的学问道;明晰天人诚信道的道德(仁理)知识体系,有尊德性的学问道。明晰诚之者人之道的仁礼知识体系,有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两大学问道。知性层次与智神层次,道器两层次的文化性质:人文自然观与哲学理一观的性与天道,仁礼忠恕与仁恕天下的道德理性。
九、孔儒更高阶段的脉理传承,朝着孔儒两学派互补一统的逻辑方向继续深化。相反,将两学派互补一统路向扭曲,儒学异化的善性文史。荀学被剔除出儒坛,以古易定义套解《易传》,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理论消失了,只剩下仁心主持的单向流。扭曲了天人诚道,“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的“天理之本然”。非是《易传》神有方的事变体易,非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的“致知在格物”,而是“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的诚者天道。为德皆实的无人欲之私,扭曲了诚之者人之道。“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 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都被扭曲,仁心主持的天人诚信道能不扭曲?孟子论理“可欲之谓善”,同时论理“充实之谓美”。看朱熹的注释:“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孟子论理“有诸己之谓信”,同时论理“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看朱熹的注释:“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仁义礼智),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褒扬人道信,贬损天道诚的“不通于人”,心物同源的心性内外分隔了,还是“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的天人诚信道?
扭曲了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中庸的学问道也被扭曲了。看朱熹的注释:“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致良知的存天理),敦笃乎其所已能(致良能的去人欲),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而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朱熹的尊德性学问的“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道问学学问的“致知而极乎道体之细”,存理去欲的道德僵化,是空谈心性的浮明学,还是诚道实学?还有仁礼知识体系的形上導效应?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7 09:47:45
十、孔儒的脉理传承,朝着互补一统的逻辑方向继续深化,进入到更高阶段。先秦时代的物质生产力落后,迫切要解决民生温饱的生活富裕。研究仁礼知识体系的理论理性,不失于仁礼忠恕天人诚信道研究的前提下,重心探究天人诚道,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符合其时代命脉的历史逻辑。通于人的心物同源,至诚不息于天人诚道,却又是至诚如神的仁礼忠恕圣神導。至诚如神的诚神之间,缺失中介概念的“明”范畴。“自诚明,谓之性”,形下器道的知性,“自明诚,谓之教”,形上導的智神。孔儒智神,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孔儒脉理传承更高阶段的智神,继往开来的通经正经接着讲,学问道与思辨道的学思辩证,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继往开来学。孔儒时代视行为规范为实践实证理论,孔儒脉理传承,视事物矛盾因果事实的“相因也微”为实践实证理论。《中庸》论理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至诚不息的顺理成章是至诚如神。孔儒脉理传承的智神学问,“非诚以离明,明以离诚”的明以致诚。延至盛唐过后的宋时代开始,影响着天人诚道的民生富裕,恰恰是天人诚信道的共同富裕。宋后的历史关注点,也是孔儒道体论的“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其历史逻辑局限性的“极重必改”,引发儒学异化的宋明理学。心性内外的心物分离,不通于人的极端走向:“合于天而不因乎物”。“不因乎物”,纯粹的天道自然观,百姓日用安排,取决于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轻弃循物理事则的诚之者人之道;“合乎天”,“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以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理在气先,事物定理与尊卑定理的性即理与心即理。扭转宋明理学儒学异化的否定阶段,深化互补一统的理论逻辑,进入哲学圆圈的更高阶段,张载与船山探究民生天下利的共由理道。孔孟自持的仁学体系,向着活之理,活之体与用的实函斯活,“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理道方向走,探究心性质文与人事刚柔的仁礼道体;实践实证的行为规范理论,进入到探究事物本质的因果所以然理论方面,两学派互补一统的理论深化。重心探究于天人诚信道的诚之者人之道,终极目标依然是探究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即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文明同道的诚之者人之道。探究仁礼知识体系的形上導,重心于天人诚道的诚之者人之道,仁礼忠恕圣神導的人文自然观;更高阶段的探究重心是天人诚信道,探究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文明同道的诚之者人之道。仁恕天下圣神導的哲学理一观,導向仁礼忠恕中庸质文的人文自然观,心性唯物辩证的存在音容天。实践实证的心性唯物,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文明同步的天人诚道,“容有迹而音无方”;实践实证的心性辩证,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文明同道的诚之者人之道,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心性的唯物辩证,形上導效应,仁恕天下圣神導的哲学理一观。至诚不息的至诚如神,神理(气)的明以致诚,“阴阳不测之谓神”;神参(天命)的明钦至实,精义入神的穷神顺化。《中庸》的明诚合一,质变为对立统一规律的明诚理一。物物顺化的人文自然观,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其诚之者人之道的文化精粹:诚。诚者,实也,理性实学的至诚不息。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不诚无物的儒学异化。仁恕天下的哲学理一观,導向仁礼忠恕的人文自然观,形上圣神導的文化精粹:神。“天治者,神以依”,明以致诚的神理效应:“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明钦至实的神参效应,“势有轻重以应乎人”。顺应人情物理数者,象数天理的至诚不息,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从道器层次论理天道元亨利贞,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7 09:48:51
以农历四时的春夏秋冬,人道仁义礼智比附于天道元亨利贞,明晰是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天道元亨运程太和利贞的“事物,人也”,循物理事则与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道心惟微”,显然民所共由整体的存在音容天,存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人心惟微”,因人性自然与心性活然的私蔽成因,存有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道心统情与人心统性的天人矛盾,出自于仁心统同各正性命,与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仁礼矛盾,深刻见诸于“道原并建”的刚柔(人事)质文(心性)的本体论,论理天道元亨利贞的《易传》三道三才。“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易兼常变,礼惟贞常”。“昭明天体也(刚柔质文的仁礼本体),昭物而物昭之,明物而物明之(精于物物),天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是天之用皆其体(体用中庸),富有而不吝于施(利),日新而不用其故(贞),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实函斯活的大中涵化),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性与天道的太和利贞)”。不是从《易传》的三道三才论理的天道元亨利贞,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论,有仁义人道融入的阴阳天道,人事易简的客体基础,便有刚柔地道地曰示的心性理则,主体能动精神的健顺五常。“言事人也,音容天也”,形下器道主体性的存在音容天,性命、理气矛盾理一的实践理性。诚之者人之道的实践理性,习以性成的“命日降而性日生”,乃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的仁礼知识体系。主体精神的文化精粹:诚。“自诚明,谓之性”的理性实学。導向于形下器道实践理性,有形上導理论理性的存在理势天。势有轻重成可否,成然理有屈伸与顺逆的理势自然;“理有屈伸以顺乎天”,促成“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理势必然。存在理势天導向成然的存在音容天,互为主客的道器层次主体性,理道定所的中奏以天。理道定所的社会限定,如何释放始奏心性人活力的实践理性,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如何理性务实于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明晰仁礼知识体系的学问道,继往开来学思辩证的尊德性与道问学。形上導主体精神的神理与神参,其文化精粹:神。“自明诚,谓之教”的神气,文以理益质载道于实践理性的“诚”,“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形上導主体文化精神的“神”,形下器道主体文化精神的“诚”,理论理性導向的实践理性,道器层次主体推动天道元亨利贞的“事物,人也”,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探究天道元亨利贞理性实学的文化理论,贯通二千数百年传统文化哲学史的全过程。传统儒学历史逻辑的理论理性,存有高低两阶段:人文自然观性与天道的仁礼忠恕圣神導,走向哲学理一观導向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神理与神参的仁恕天下圣神導。在高低阶段之间,出现脱离理性实学轨道,浮明理论的空谈心性,适者生存于君主专制环境的儒道佛文化。从汉武独尊儒术效应,开始儒道佛三教鼎立的文化折腾。盛唐过后的宋时代开始,治世的道德通行,乱世的道佛通行,儒道佛互补为深重灾难的文化折腾。事物元亨利贞的理性实学式微,为事物恶性循环周期的生驻异灭所取代。实相空境,人生幻化,避离人为因果报应的佛教禅静修行,与道家无为人生难得糊涂的与世浮沉,宋明理学道德僵化的唯心教条,集合在纯粹天道自然观门派的殊途同归,佛空、道虚、儒理的三教互补,分割了心性内外的心物同源,“不通于人”的“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共同走向抑情制欲的善性文史。天道元亨利贞理性实学的高低阶段之间,出现空谈心性的浮明理论阶段,哲学圆圈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正视历史逻辑三阶段的客观存在,有必要对天道元亨利贞理性实学的文化理论,作精致的文化修理和哲理疏通。从农历四时的春夏秋冬,人道仁义礼智去比附天道元亨利贞,从《易传》三道三才理论,以及道器层次主体性去论说天道元亨利贞,是否可以彰显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4 09:17:06
十一、自己讲传统,传统自己讲,不能让西方文化套说,这是鄙人撰写此文贴的理绪:从农历四时的春夏秋冬,人道仁义礼智去比附天道元亨利贞,从《易传》三道三才理论,以及道器层次主体性去论说天道元亨利贞,是否可以彰显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1)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有义理藉可会通的共性文化,也有不可会通,也不可套说的“个性”文化。研究“个性”文化,是为了探究义理藉可会通的共性文化。正如人际关系的共性和个性。有“性相近也”的共性文化,循物理事则的诚道实学,以及人际交往诚信性质的道德理性,即理性实学。有“习相远也”的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文化个性。研究文化个性,是为了探究藉可义理会通,理性实学的共性文化。研究个性文化,存在音容天的人文自然观,对立统一矛盾基础理论的一物两体。探究藉可义理会通,理性实学的共性文化,存在理势天導向存在音容天的哲学理一观,对立统一规律的两体理一。文化个性的千姿百态,综合为三类:符合共由理道理性实学的个性文化,符合中庸理则,文质彬彬的君子斯文,引领社会心性潮流的共性文化。“理有屈伸以顺乎天”,“致知在格物”的诚道实学;“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就是中庸质文的心性人。应乎人而顺乎天的天人合一,理性实学的传统共性文化。违FZ庸理则的文化个性,质文矛盾的极端两类: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探究质野与文史的个性文化,以及中庸质文个性文化因果所以然的“相因以微”,不是要研究人类共性文化的义理会通?不是要研究中庸质文心性的理性实学?不是要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理一观?
中西文化藉可义理会通的共性文化,诚道实学的循物理事则。诚道实学的存在变化,道德理性的存在也随之变化。理性实学历史逻辑演变的原真理路。中西文化的理性文化路各有不同,西方文化始初过程,以宗教信仰代替道德理性。到今天为止,哲学的文化观与宗教的文化观并存不悖。传统道德的理性文化,名符其实的真才实学。从史前社会合群与明分的人类共性,开出论理学时代的道德理性:仁礼忠恕的诚道实学;理论理性历史逻辑的循序渐进,仁恕天下的诚道实学。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的西方文化,由宗教文化,开出张扬个性的共性文化,也出现理性偏蔽而脱离理性轨道,自由主义无政府思潮的个性文化。脱离理性轨道,无疑是埋没了人类的共性文化。君主专制时代的传统文化,同样出现理性偏蔽而脱离理性轨道的文化史。传统的宗教文化,本土的道教与外来的佛教,以及非宗教性质,类同于宗教说教方式的儒教(汉宋儒学)与老子道教,都是阻滞着理性实学的文化传续,体现为空谈心性的浮明学。理性偏蔽的性善文史,不能协于芚愚之化的事物定理和尊卑定理,以性即理与心即理为天命之谓理,异化孔儒实践心性的天命之谓性,“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孔儒仁礼忠恕的诚道实学被扭曲。变易以告人,天理浑然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孔儒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消失了;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以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天理本然,孔儒仁礼忠恕的诚道实学也消失了。其理性偏蔽绝对不同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自由引发而埋没共性,自由主义无政府思潮的理性偏蔽。传统是理性抑压和埋没个性的理性偏蔽,如龚自珍的诗句:“九州生气倚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戴震痛斥的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传统的文化个性,本源是质文心性学。传统人文的文化核心是心性学,哲学观的理论核心也是心性学。能以西方心理学套说传统的心性学?套说,传统文化的理性实学失真了,西方哲学的唯物辩证理论原真也扭曲了。以张扬个性的西方共性文化和理性偏蔽,如何套说传统的理性实学?如何套说抑压个性的理性偏蔽?如何以西方宗教的文化性质,套说传统中国的道德理性?套说仁礼忠恕和仁恕天下的诚道实学?以西方文化套说传统文化,必然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路,不可能有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路。自己讲传统,传统自己讲。了解传统正负性质,即理道定所的个性文化因果所以然,方可探究共由理道的共性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路。
(2)探究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首要前提是明晰其探究的目的与意义。船山言述两点:一是学问为主,思辨辅之的学问道,“所思所学者皆其所学问之事”,目的意义是“格物之功”。格物者,经济人心的心性唯物,“容有迹而音无方”,实务专注于诚道实学的“精于物者而物物”;格物之功,道德理性的诚道实德,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推动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格物之功的思辨道,思辨通经明经的学问道。二是思辨为主,学问辅之的思辨道,“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目的意义是“致知之功”。致知者,“致知在格物”,人心经济的心性辩证,“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人、天、物均一自然之化的道体论,礼法合治的社会治理,精深探究理道定所的中奏以天,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推动依然是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致知之功”的思辨道,“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有通经正经接着讲的学问道。学思辩证的格物之功是“学愈博而思愈远”,通经明经的继往学问道是尊德性和道问学;学思辩证的致知之功是“思愈困而学必勤”,通经正经接着讲的开来学问道,依然是尊德性和道问学。学思辩证的格物之功和致知之功,继往开来学问道都是尊德性和道问学,格物之功和致知之功的目的意义,都在探究道德理性的诚道实学,推动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所不同的是;格物之功的继往学问道,重心明晰经济人心的心性唯物;致知之功的开来学问道,重心明晰人心经济的心性辩证。继往开来学思辩证的格物致知与致知在格物,明晰心物定律的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所以,探究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虚壹而静谓大清明,深究民所共由理道的人类共性文化:道德理性的诚道实学。
(3)研究先圣道德理性的诚道实学,把握其文理逻辑至真:时代性的历史逻辑。道德理性推动诚道实德,即物质生产力决定一切,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物质生产现状的物之天,便有习以性成理在气中,质文心性现状的物之性和心之性(道心与人心)。进入论理学的孔子时代,物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物之天与物之性,时代的历史逻辑限定着孔子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文化承前于论道不论理的混沌自然时代,从子产提出的“天道远,人道迩”,开出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难道感悟不出孔子天道观承前启后的文明气息?从论道不论理时代的心性愚朴,如船山所言述三代文明进化的心性愚朴,“夏尚忠,忠以用性;殷尚质,质以用才;周尚文,文以用情”。“吾继周”,进入到民所共由理道的孔子论理学时代,“质文者忠之用”,提出质文心性学的三类别:中庸质文,以及违FZ庸理则的质野与文史;“情才者性之撰也”。 承史前社会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对现实社会的观察而论理。鉴于道器层次义利规范的矛盾实在,从“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的规范论述,难道感悟不出孔子仁礼忠恕的道德理性,承前启后的文明气息?孔子论理学的文明气息:仁礼忠恕的道德理性,诚道实学的性与天道,为孔儒的后人传承和开新,为孔儒脉理传承进入更高阶段,打下了传统儒学的文理基础,难道没有感悟?这仅从孔子时代的历史逻辑就事而论理。超越孔子时代的历史逻辑,为孔子涂脂抹粉增添光彩,实质也抹杀了后儒传承开新的伟业功绩;苛责孔子以至代人受过鞭打为成千古罪人,实质也扭曲了传统儒学历史逻辑的原真理路。先圣时代的历史逻辑只能保持原真,不能扭曲,这是探究传统哲学思维理路的基本原则。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5 07:04:55
(4)跨越二千数百年的历史时空,如何保证能理解到先儒的文理原真?文化的承前与启后。承前受命于理道定所的社会天性,即社会心性的文化大环境。物之天定夺物之性,道心之天,定夺人心之性。集人、天、物道体三要素定夺存在的社会天性,又是理在气中,驳杂错综的社会天性,限定着文理的思维性质,以及不同的学派门见。启后便是俟命的因果事实,即承天受命而造命于生民立命,益质而成然的生民立心,生民立心立命成然质文心性现状及文化演变,即俟命因果事实的社会天性。承前受命→理道造命→因果俟命,社会心性大环境的演变路,即文化承前启后的因果链路,也是理论理性循序演变的因果链路。文化承前于子产混沌自然观及原始人文的“天道远,人道迩”,方有孔子完善人道的性与天道;承前于史前社会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方有孔子仁礼忠恕的道德理性。因孔子的文理立心,承后延续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有孟子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批判杨朱私己,墨子兼爱相利的质野心性,倡扬性善概念的道德理性,仁礼强恕的舍身取义。明晰文化的承前启后,以及理论理性循序演变的因果链路,是跨越悠远的历史时空,还原于先儒文理逻辑原真的理论工夫。
(5)文化承前启后,还原先儒文理逻辑原真,方能真正明晰理论理性循序演变的因果链路。孔子的文化传续,一是有正常性质,如孟子论理性善的人文文化,属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孔孟之道的文化传续。二是有变通性的文化传续,“穷则变,变则通”。战国后期,由于法家法术势理论影响,奸诈人心通行,促成孔儒变通。其实,道家也是与时变化。入世的老子道法自然观,演绎成庄子出世的道法自然观。治世通行的孔儒道德,适逢人心奸诈时代而乱世遗落,克己复礼为仁的道德理性,只能成为迂腐的代名词。认真思索荀子解蔽子思和孟子的偏蔽,其实针对是乱世遗落的仁学体系,为什么成迂腐的历史逻辑局限性。仁智同藏仁为宝,需要仁智同用智为先。智慧的应用,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定夺行为规范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反本成末的礼仁概念。治世通行,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概念;乱世遗落,反本成末的礼仁质正。“穷则变,变则通”的文化传续。三是更高阶段的文化传续。经过悠长时空曲折和反复的哲学圆圈过程,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的曲折和反复→否定之否定的更高复归阶段。哲学圆圈三阶段的论证,依然证验在道德理性推动诚道实学的理论问题上。
(6)道德理性推动诚道实学的理论理性,基础理论是孔子性与天道与仁礼忠恕。文理传续,产生道德理性推动诚道实学的历史逻辑次序。孟子反身以诚的尽心尽性知天,以及仁礼强恕的舍身取义;荀子的精于物者的物物道,精于道者的物欲观。《大学》论理社会人生路的八条目,以及《中庸》论理仁礼知识体系的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论理两大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至于《易传》的易学逻辑,以人文自然观的天地人参概念,重新解释、论理和更新《周易》天道自然观的天地人同。从论道不论理的易学逻辑,质变而提升为论理以神明理道的易学逻辑。据理于孔儒的理性实学,提出“事常变,易无体”的事物客观,便有“易与天地准”的探赜索隐,极深研几于通志成务的“神无方”;提出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和刚柔地道的三道三才,显然阴阳天道人事理则的“易简立本”,“易简而天下理得”的人事结构;显然刚柔地道的心性理则,乾刚健与坤柔顺,“易简之至善配至德”的心性结构。据理于循物理两大事则,人事易简与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提出“穷理(心性外的穷物理与事理)尽性(心性内的主观精神)以至于命(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的社会人生路,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文明路,等等。《易传》易学逻辑远远超越周易,属于两个不同历史逻辑的文本,《易传》借孔子名,增益宣扬易学的实理之效。两个文理并陈,显见历史逻辑的更新换代,易学原理已从自然混沌的天地人同,进入到共由理道的天地人参。奈何后人解易,无视历史逻辑更新换代的客观性,以周易易学的天地人同理解《易传》易学的天地人参,孔儒体系完成阶段的经典精神被扭曲而消失:人文自然观天地人参的神化易理(易与天地准的事变体易神有方)失解了,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理论肤浅化了,三道三才蕴含循物理事则的仁礼本体失迹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民立心立命理论消迹了,等等。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视为注释孔儒经典的权威文本,片面则重于道德理性的尊德性学问道(唯心教条的僵化道德观),消息了诚道实学的道问学学问道(纯粹天道自然观),势必也造成孔孟道德理性的尊德性学问道被扭曲而异变。道德理性推动诚道实学,两大学问道的完善一统是理性实学的真谛,见证理论理性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作为孔儒完成阶段,荀学被“流放”,《易传》易理失解失传。《四书章句集注》只能是孔儒经典的浮明伪学。没有《荀子》与《易传》,视《四书》为儒学经典,已是不完善性质的名实难副,焉有通经正经的经典效应?其中,对《周易》与《易传》的两种易学文本理解,无视历史逻辑更新换代的客观性,业已造成孔儒经典精神的后世遗落,深刻的教训!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5 07:06:01
(7)进入到君主专制时代,随着秦王朝法家治国的短命而终,汉初黄老无为性质的汉景之治结束,进入到汉武有为的独尊儒术时代,开始进入孔儒经典异化的儒道佛文化时代。所说的独尊儒术,是君主专制条件下,非儒家民本,乃法家君本的阳儒阴法。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张扬阳儒阴法的君本论。独尊儒术的政制政道,又是吸取荀子儒术诚行的王制理想,重视民生,抵消法治弊恶而主张德法合治,非主张礼法合治。德治,更多属于道德治理的德政;礼治,更多是属于文理的益质载道,自觉性质的社会规范。荀子完成的孔儒礼法合治的社会治理理论开始异变。董仲舒的“屈君以伸天”,借天的灾殃为证兆,警言君王要关注民生。因受牢狱之苦,董仲舒体验到伴君如伴虎的专制淫威,借古代神道设教方式而杜撰天人感应理论,无稽之谈必然消迹。然而,关注民生的儒术诚行,成为君主专制时代的德政。随着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延续孔子礼有损益的文理效应,推动汉唐专制生长期的经世致用。但是,阳儒阴法专制性质的关注民生,已脱离了孔儒人文,人能弘道有为自然的理性实学轨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孔儒道德观被异化,孔儒的人文自然观褪色,为儒道合流的无为自然观取代。理性实学失去文化土壤与生存空间,自然无为条件的关注民生。关注民生,促动物质生产力向前的文明动力,天道元亨利贞尚有存在余地;自然无为,又是限制物质生产力的阻力,佛家生驻异灭文理悄然而起。元亨利贞动力与生驻异灭阻力并存的相抑相生,成为孔儒初度异化,独尊儒术时代的三教鼎立,也走完了汉唐生长期的经世致用阶段。
(8)盛唐过后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必然走势,意味着汉唐生长期的经世致用阶段结束,进入真正民所共由理道正向的经世治用阶段;阳儒阴法的独尊儒术国策要发生质变,进入复完儒学民本的礼法合治时代。然而,宋后负面逆向,却是阳法阴儒的法家复辟,消失了儒术诚行的独尊儒术。从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走到赤裸裸法家专制的君师一体,治学一统,复完法家专制的暴戾面目。有道伐无道的王朝正常陵替,也不适应顺乎物则的天下走势,走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地神参时代;孔子礼有损益文理也失去效应,在汉夷王朝陵替腐朽必然的情势下名存实亡,该由会通古今通义(神理)的经世治用(神参)理念所取代。然而,宋后负面逆向视有道伐无道为乱臣贼子所为,成然是落后文化夷族统治者执政的汉夷王朝两度陵替。汉儒自然无为观的关注民生走到宋明理学,天人感应理论完全消失,进入唯心教条道德僵化的理学时代,天理浑然为天理本然的天地之性,变易以告人安排百姓日用,与道佛合道的纯粹天道自然观。道德观初度异化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走到宋明理学便是极度异化,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存天理去人欲的性即理和心即理。道德僵化的理学,与道家与世浮沉的难得糊涂,佛门实相空境,人生幻化的禅静修行,同属为超时空的善性文史。孔儒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经过儒道佛三教鼎立,以及“外则儒术,内则道佛”的文化变迁,落定为治世道德(宋明理学)通行,乱世道佛通行的儒道佛互补。孔儒理性实学心性的“报之以实而实明生”,异变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浮明学,“报之以浮而浮明生”。极重而必改,当宋明理学浮明学的空谈心性走到极端,阳明心学的土崩瓦解,百姓日用安排的变易以告人,衍生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实学负向是属于社会人生观范畴,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穿衣吃饭的自扫门前雪。实学正向便是孔儒脉理传承的更高阶段;哲学理一观導向人文自然观的天地神参阶段。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6 07:22:21
(9)孔儒脉理传承更高阶段的理性实学,从古今义理会通的总体而言,其天道自然观,接上孔子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提升为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按照历史逻辑承前启后的理论理性次序而言,从荀子物物道开出船山的道体论;从《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开出船山实函斯活的仁礼本体。从古今义理会通的总体而言,其道德理性接上孔子的仁礼忠恕,提升为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按照历史逻辑承前启后的理论理性次序而言,从荀子物欲观开出船山的人道理欲观。从理性实学的古今通义而言,道德理性推动诚道实学的天道元亨利贞,接上孔子的性与天道和仁礼忠恕,以及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开出船山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心性的唯物与辩证。按照历史逻辑承前启后的理论理性次序而言,从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开出船山的道体论与人道理欲观。从《易传》的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中庸》的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的天人合道),与仁义人道融入的天人诚信道(《大学》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船山明确为“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活之理(即仁心大用于象之物理)、活之体与用(即礼体的数之事理),象数天理的仁礼知识体系,体证为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中庸》的两大学问道,“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开出船山继往开来学思辨证的两大学问道,依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易传》生生不息的太极理道,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开出船山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继善成性。荀子虚壹而谓大清明的解蔽说,开出张载形下器道的一物两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形上導的一故神(性性为能存神),二故化(物物为能过化)的神化理论。船山明晰精练为形上導理论理性的神理与神参,導向实践理性的理气与性命的两体理一,接通现代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实践实证的逻辑理论,从荀子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开出船山事物本质(义利)因果(利害)事实的实践实证。显然,没有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理论,没有可能出现矛盾本质因果事实的实践实证理论,;若没有出现矛盾本质因果事实的实践实证理论,止步于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理论,也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客观实在,传统儒学理论理性历史逻辑演变的高低阶段。明晰孔儒经典通经明经的初级阶段,“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仁礼忠恕圣神導的文理不完善,更要明晰脉理传承于孔儒经典通经正经接着说的高级阶段,也是接通现代儒学体系的高级阶段。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自己说传统,传统自己讲的哲学文化史。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6 07:23:22
(10)自己说传统,传统自己讲的哲学文化史,必要研究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之间继往开来的矛盾辩证,依笔者浅见,船山论理格物之功的学问道,与致知之功的思辨道之间的学思辩证,思维触角已论及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之间继往开来的矛盾辩证。格物致知是互相关联的事物统一体,格物之功,功在致知,诚之者人之道致力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容有迹而音无方”,发展物质经济与增长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经济人心的心性唯物。所以,“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学愈博而思愈远”,所谓博学者,对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古今通义理解的精深度;思愈远,基于对古今通义理解的精深度,思维的周密详明,其学问道的指导意义,更具有现实深远的价值意蕴。“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格物之功的学问道,致知于心性唯物,格物致知于循物理事则,“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格物之功的学问道,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天道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致知之功,功在格物,“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可循也”。可循者,依然是诚意正心的诚之者人之道,致力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音以节容,非容以节音”的人心经济,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心性辩证。致知之功的思辨道,“所学问者乃以决思辨之疑”。思辨之疑于应对现代逻辑的困惑,“思愈困而学必勤”,神理精义而顺应人情物理数者。学问道解惑于思辨之疑的“致知在格物”,“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致知之功的思辨道,“思辨为主,学问辅之”。现代哲学的思维理路,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推动事物(天道)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归属为人类共性的理性实学。传统哲学格物致知的心性唯物,现代哲学“致知在格物”的心性辩证,学思辩证成就继往开来的理性实学。心性的唯物与辩证,相资相成的矛盾理一。心性唯物是心性辩证的基础条件,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心性辩证又是心性唯物的深层理论及方法*论。存在音容天的鬼神之绍,“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心性的唯物与辩证也是“相抑相生,极重而必改”,存在心性变化的“阴阳不测之几”,理在气中的驳杂错综,负向分为基本二类:违FZ庸质文的质野与文史。形上導理论理性的神理与神参,導向实践理性的理气和性命,诚之者人之道推动天道(事物)元亨利贞,古今义理会通的格物致知与致知在格物。“理有屈伸(物欲)以顺乎天”,顺乎天,有格物之功的学问道;“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应乎中庸质文心性人的“致知在格物”,有致知之功的思辨道。因此,研究格物之功学问道的传统逻辑,必然在致知之功思辨道的现代逻辑中,找到逻辑影子。现代逻辑的思辨道,协同传统逻辑学问道的“学愈博而思愈远”。研究致知之功的现代逻辑思维,必然在格物之功学问道的传统逻辑中,找到逻辑依据。传统逻辑的学问道,协同现代逻辑思辨道的“思愈困而学必勤”。基于传统儒学的理论理性有高低两阶段,孔儒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与仁礼忠恕圣神導,“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其理论通行,需要更高层次的理道定所,哲学理一观導向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仁恕天下圣神導取代仁礼忠恕圣神導,理道定所導向仁礼忠恕的诚之者人之道。道器两层次必须区分清楚。实用性的现代社会科学部分,直接关联人际交往部分,如心性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指导作用是孔儒理性实学的性与天道和仁礼忠恕,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抽象性的哲学文化部分,直接关联天下民生的统筹安排及继善成性的功能价值观,如文化学(传统与现代),哲学(政治与经济)等,理论指导作用是船山理性实学的道体论,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学思辩证,格物之功的学问道与致知之功的思辨道,继往开来的两大学问道。道器层次的学问道与仁礼知识体系,理道定所的诚之者人之道,推动天道元亨利贞,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值得现代哲学深入探究。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8 08:23:18
十二、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推动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古今通义的理性实学,诚道实德。思究古今通义,精深探研传统文化的逻辑全程,警悟:传统文化史先后出现三个混沌。
(1)自然混沌。孔子开创论理学前,自然混沌与原始人文并存,天地洪荒、唐虞揖让及三代王制分封的史前社会时代。人类群居,如同动物群,完全受自然界支配其生死存亡,自然界的自然人,论道不论理的天地人同。人类群居,合群明分,天性质朴,也是自然界的社会自然人。人类群居,合群明分,自然而然滋生原始人文。子产言天道远,无能为力于合群物物的自然混沌;人道迩,共同生存于群居明分的生活安排。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原始道德意识的心性质文滋生,“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也出现天民一体的原始人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进入孔子论理学时代,从子产自然混淆及原始人文的“天道远,人道迩”,论理出性与天道,天道观依然是无为自然性质,性所展述民可使由之,“性相近也”的人性自然;与不可使知之,“习相远也”的心性实然,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的原始人文,从合群明分的人类共性,论理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忠恕。孔子论理学的仁礼忠恕及性与天道,完善传续了史前社会的混沌自然与原始人文,开创出人文自然观与道德理性。这也是孔子正视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视为人心不古的道德情感。孔子论理学前的论道不论理、天地人同时代,是人类史正常性的自然混沌时。孔子开创论理学时代后,自然混沌也就不正常了。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心性,其见解非孔子道德情感的人心不古,而是抛弃人文,自然混沌的人心复古,荀子解蔽为“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闇乎大理。不知人的心性实然,“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实践心性;性与天道分隔而蔽于天,人无为道无不为,有无相生的物之道与物之德。老子复古人心质朴的执古道纪,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视礼的行为规范为乱之首。老子此说,痛心疾首于人事妄为的社会恶果,乱世遗落的道德虚位,见诸孔子仁礼忠恕道德观的不完善,“通于人而不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却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完全抛弃人文,成然与孔子性与天道人文自然观对立的道法自然。其混沌自然观的历史逻辑演变,从春秋时代老子入世的道法自然观,在战国后期演变成庄子出世的道法自然观。在秦汉之间,老庄论道不论理的道法自然观,演绎成论道兼论理,《阴符经》的道法自然观,文化续后便是魏晋南北朝的儒道合流。其混沌自然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也是与儒佛互补合道的道家基础,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难得糊涂。
(2)人为混沌。仁礼的心性内外,乃自然与人为的矛盾体。“独木不成林”,道家的混沌自然观,必然要搭配佛门的避离人为因果论,方成为完全的自然人为双枝可栖的内则道佛,乱世道佛。道家也从三无为的无为自然(先秦老庄),无为政治(汉初文景),走到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见诸于儒道佛互补时代的道家走势。人为混沌,就是儒道佛互补时代,从南北朝的三教鼎足之势走过来。从“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自然混沌,走到失足于循物理事则有为自然的人为混沌,“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能芚愚之化”,儒道佛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老子道家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引发与世浮沉的人为混沌;宋明理学浑然天理的变易以告人,引发无为自然的人为混沌。以致良知于存天理,致良能于去人欲,适应浑然天理的人为混沌,变易以告人安排百姓日用的人事当然。至于佛门所认知的事物运程,非孔儒天道良性循环的元亨利贞,而是恶性循环的生驻异灭。人为混沌的行事方式,实相为空境,人生为幻化,远避人为因果报应的禅静修行。儒道佛的空谈心性,都是属于超时空善性文史,失足于循物理事则有为自然的人为混沌。
(3)文化混沌。儒道佛互补的治乱世循环无常不息,空谈心性的极重而必改,阳明后出现百姓日用皆道的实学,出现正负两走势。负向是不管谁做皇帝,都要穿衣吃饭,丧失人民正义的自扫门前雪。实惠人生,乃杨朱私己的心性质野泛滥成流俗民风;及时行乐,沾上墨学兼爱相利的利益抱团为手段的小人禽兽,引发流俗质野。私己实惠与小人禽兽引发的心性质野,与儒道佛的心性文史,合成两类违FZ庸理则的社会人生观,不健康非正常的社会心性。其心性下滑,便是民族劣根性高发的心性基础。心性的文史与质野,乃社会人生观的理气与文理。孔儒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同样也是社会人生观的理气与文理,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成就健康正常的社会心性。继善成性的功能价值,取决于形上導神理与神参的理道定所,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实学,诚道实德的中奏以天,诚之者人之道推动于事物元亨运程太和利贞的文化大环境。形上導的神理与神参,仁恕天下的哲学理一观,理道定所于孔儒仁礼忠恕的社会人生观,百姓日用皆道正向的哲学理一观和社会人生观。百姓日用皆道负向,缺失哲学理一观導向,成然文史质野的社会人生观。“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百姓日用皆道存有正负向,若哲学理一观導向社会人生观的理气与文理,与质野文史的社会人生观的理气和文理,良莠不分的文化混沌,不是“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出自哲学理一观与社会人生观的理气与文理,“雄雌不辨”的文化混沌。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8 08:24:10
(4)以诚之者人之道推动于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实学,诚道实德。对于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估计论坛同侪都会认同。不过,对于我提出传统文化研究的三个混沌,也许难以认同。在吾侪群中,有认同老子道法自然,佛门因果,宋明理学的性即理与心即理,那就很难认同自然、人为,文化的三混沌。有认同百姓日用皆道的生活儒学,若不辨正负向,不辨正向的哲学理一观導向的社会人生观,不辨负向的,实惠人生与及时行乐的心性质野,与儒道佛善性文史汇流的社会人生观,难以认同文化混沌。认同孔孟之道,却又止步于孔孟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失去孔儒完成阶段的荀学与《易传》;止步孔孟,失去脉理传承更高阶段的哲学理一观,焉能明晰自然、人为、文化三混沌的历史逻辑演变的因果所以然?“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况且,沉寂了四百年的船山学,尚未能昭明天下,谁能知晓船山道问学学问道的道体论?谁能知晓船山尊德性的学问道,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谁能知晓船山继往开来的学问道?格物之功的传统哲学学问道,与致知之功的现代哲学思辨道的学思辩证?谁能知晓船山论理义利矛盾利害因果的实践实证理论?谁能知晓接上现代哲学唯物辩证的格物致知与致知在格物?接上现代哲学对立统一规律的两体理一?接上现代哲学质量互变规律,实函斯活的中庸体用?接上现代哲学的有限与无限,知幽明道的无极而太极?……船山学未昭明,也就不能明晰,难以置信与认知三个混沌的历史实在,印迹在理气和文理的古今沿流的文化长河中,印迹在论坛同侪的脑海里。但是,只要理据于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实学,诚道实德,便可以作自我反省:道家与世浮沉的无为人生,视实相为空境,人生为幻化的佛门因果,缺失屈伸物欲顺乎天的心性唯物与辩证,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会有健顺五常的主体精神?会是循物理事则的理性实学?会有神導明诚的诚道实德?缺失仁礼忠恕的天人诚信道,百姓日用负向的实惠人生与及时行乐,会是理性实学?会有诚道实德?缺失荀学与《易传》的孔儒完成阶段,焉有完善孔儒经典的通经明经?缺失哲学理一观更高阶段的孔儒脉理传承,焉有通经正经接着讲的继往开来学问道?缺失孔儒经典的完善,缺失继往开来学问道,治世通行,乱世遗落的道德定律依然发生负作用,如何能会通“为往圣继绝学”的义理精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如何能实现“为往圣继绝学”的目标:“为万世开太平”?若义理精粹不能会通,目标失落,意味着孔儒的仁礼忠恕缺失理道定所的仁恕天下,会是理性实学?会有诚道实德?反省,助成理绪透彻的熟虑深思,一切迎刃而解。
以诚之者人之道推动于事物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实学,诚道实德,传统哲学的思维理路。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18 08:24:50
过年啦!热热闹闹过春节。提前给论坛同侪拜年:祝新春节快乐!新年进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