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科学、哲学、易学;概念简介

发布者: ab11bc | 发布时间: 2020-2-2 11:18| 查看数: 127| 评论数: 16|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2 11:30 编辑




科学、哲学、易学;概念简介

一;科学;查“搜狗”

20020101.jpg

请注意,在这个“科学”概念的定义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点
1;可检验
2;有序的知识系统
也就是说;可以重复应用的知识系统,才可以称谓科学



二;哲学,查“搜狗”

20020103.jpg

请注意,在这个“哲学”概念的定义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点
1;研究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
2;独特的思考方式
换句话说;哲学是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表述事物的运动),而不是研究事物变化的原因(此处的这个原因,不是指人为因素,所能控制原因。而是指自然因素,所起的作用)



三;易学;是有关《易经》及与易经相关的知识系统

20020102.jpg

请注意;《易经》从本质上讲,是卜筮
所谓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
从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这个结果,来分析“卜筮”这个行为。其实,就是易经及与易经相关的理论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或者说;检验)

也就是说;易学,从检验与知识系统,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易学它具备科学性的基本要求
卜筮,只是由于民族时代的不同,对系统知识运用的不同表述。其实质,都是对知识系统的检验


所以,易学,是包含有科学性基本要求因素在内的知识系统,是科学知识系统!





至于哲学,因为它是;研究事物的思考方式(或者说;表述事物的运动),而不是研究事物变化的原因(此处的这个原因,不是指人为因素,所能控制原因。而是指自然因素,所起的作用)

而建立在易学基础之上的诸子百家/ 道家思想,对事物的表述及变化原因,有比较广泛深入的认知(这个广泛深入含有,有人为、自然,因素)

所以,诸子百家 / 道家思想与哲学,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汇总、归纳、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是建立在易学理论系统之上
所以,汇总归纳总结,形成“思想体系简览”

1919290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zzz009a 发表于 2020-2-2 16:04:05
本帖最后由 zzz009a 于 2020-2-2 16:06 编辑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是道,阴阳是道的性质。
从历史认识顺序应该第一概念是道,阴阳在德的前面。这个在《尚书》中可以看出来。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3 05:22:59
科学的概念定义,歧见不大,小异大同。所要思忖,哲学与易学。
一、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存在与意识。形上神理乃思维,形下理气是意识。思维高于意识,此见解不会有反对意见吧!
思维应对的存在,心物连体而不可分割的意识存在,船山的“言事人也,音容天也”。“音容者,人物之元,鬼神之绍”。“人物之元”,物理现象的心物反应,“士庶之穷通生死,治乱循环之数亦大”,民生利益有精微之几。“鬼神之绍”,“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心性化学反应的心物关联,“明有礼乐(性情),幽有鬼神”。思维应对是心物连体的理气意识,存在音容天。哲学的理论核心是心性学,心性学不是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民所共由理道的“理化天也,事物人也”,一定理道的“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尔”。仁内礼外的心性内外,一定理道的“事物,人也”,内存人为与自然的矛盾体。离开心性内外,世间不存在事物范畴,也不存有矛盾体。哲学理一观的“性性为能存神”,神理与神参的圣神導,不是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導向人文自然观的“物物为能过化”,不是元亨利贞的事物运动?探究矛盾因果所以然的实践实证,“不是单纯研究事物变化的原因”,而是透过表面现象,深入探究事物普遍性的本质矛盾,哲学抽象的思维根本。正如,现象界因果事实的“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难道与“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无关?义利道德的事物矛盾,关乎理道定所于天人关系的存在音容天,存有三种质文形态: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违FZ庸理则的文史与质野。因而,利义之际,实践实证显然的“其为别亦大”,有“通于人而未合于天”,一物两体矛盾基础理论的“一人之正义”;有“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唯心教条,抑情制欲的“一时之大义”,有“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天,均一之化备矣,神化两体理一的矛盾辩证,自然与人为的矛盾体。“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自然的人为; “期必然以符自然”,人为适全自然。象数天理所体证的人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规律,哲学理一观的古今义理会通。这就是船山论理义利矛盾与利害因果所以然理道的“相因也微”,具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具体性,也是实用性的人文科学,基础理论是心性学科。哲学是具有抽象性质的思维科学,理论核心是心性学的“性性为能存神”,实践实证是人文自然观的“物物为能过化”。思维应对是意识存在,意识应对,同样是思维融入的社会存在,導与道的道器层次矛盾体,“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之以为路也”。林安梧先生认为:“存有三态论,指的是‘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彰显’以及‘存有的执定’这三态,由上而下展开的过程,由下而上则是一回溯的过程﹔两者互动循环,交与为一体“。我是认同林先生的见解。“形气存乎神理,则可以类应之,数数之”。类应之的“性性为能存神”,研究“事物,人也”的思维方式?数数之的“物物为能过化”,研究事物运动的元亨利贞。“性之灵,天之则”,哲学观的概念定义。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3 05:24:06
二、关于易学,有易经与《易传》两类文本,易经是古三易,最后文本是《周易》,普遍认同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托孔子名,焚书坑儒后,入世秦汉间。Ab11bc先生提出古易卜筮,“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我认为,卜筮预测乃人与事,预测效应更多归属为心性反应,预测后便有指引意义,信心与信念致力于行动而加倍努力,有因果实证是成功预测,若预测不果,则另有一番解释,诸如“命中有时终须有”之类,自我安慰,这是常见事。卜筮形式非科学,实际应用于预测未来的事态动向,却又是预测学源根,孔子的吾继周,文化传承的思维意向:从人与事的卜筮预测,到天与人的科学预测。《易传》形上神導的“易与天地准”,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天地人参,科学预测的易理源根:“阴阳不测之谓神”。心物同源的物起心生,易理无极的“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易理太极的事变体神有方。无极与太极,古今义理会通的三要素,也是科学预测的三要素:“循理而应乎事物”,物与事相联的事物范畴;体以致用,用以备体“的体用范畴,“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智神導。传统易理学问道的三要素是事物、体用与智神導;现代易理思辨道的三要素依然是事物、体用与智神導。现代易理的学问道,是从周易卜筮开出,还是从《易传》事变体易的智神導开出?其理道归属,不是明明白白,清清晰晰?易经传承有老子与孔子,老子是道法自然的执古道纪,孔子传承的吾继周,也从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 的逻辑,理会出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人类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祸难,只能随顺而无为自然,孔老殊同。同是无为自然,殊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有无相生,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孔子是主张人能弘道的实践心性,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后儒传续的理论理性次序,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荀子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易传》的三道三才,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孔老同属无为自然观,又是两种对立的社会人生观。易理的历史逻辑演变的继善成性,改变人类质文心性的文化基础,乃物起心生的事变体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物质经济发展引发继善成性的“命者命此焉耳(人事结构易简理得的职业立命),性者性此焉耳(健顺五常心性能动结构的气质之性)”。其实,以现代思辨道的理性实学,思考传统学问道的理性实学,我们附骥于易经天地人同的道法自然,还是认同《易传》三道三才的人文自然观?其理道归属,不是明明白白,清清晰晰?止步于孔子论理学前去寻找中华传统的文化根源,从诸子各家的社会人生观学理去寻回传统的文化根源,当然是自然混沌时代的第一概念:道,道生阴阳,“阴阳在德的前面”。然而,传统文化的理性实学,是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文明进化而改变一切。文化有承前启后的文明进程,理论理性也有历史逻辑的演变次序,方显示人类社会文明的文化史。为了寻回而止步于论道不论理时代的远古文化源根,只问源根,不究源流?须知,物质生产力发展而导致天变地变人也变,只问源根,不究源流而舍弃承前启后的文化研究,舍弃理论理性历史逻辑演变次序的文化研究,现代人也不知如何是现代人了。对于先秦诸子的学理性质,建议Ab11bc先生认真研究荀子学,荀子如何解蔽诸子百家的“蔽于一曲”,“闇乎大理”,再认真研究张载学和船山学,其学问道基本接轨荀子学与《易传》而开出。如果不认真弄清承前启后的文化进程,理论理性历史逻辑的演变次序,很难从文化源流去明晰传统的文化源根。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难道不担心误解而扭曲传统的文化源根?明确地说,传统的文化源根,我的见解是非出自论道不论理的远古时代,而是出自孔子开创论理学的共由理道,孔子论理学的仁学体系,仁礼忠恕和性与天道的文化源根,是吾继周的三代损益,古易文化与神道设教,孔儒发展系统的理论理性是孟学与荀学,《易传》及《大学,《中庸》,脉理传承是张载学与船山学。研究中华文化史,有两个文化接轨的驳接时代,一是孔子论理学时代,史前社会文明与传统社会文化文明之间的历史接合点,当昭明孔子学及孔儒发展系统的理性次序;二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儒学,与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儒学之间的历史接合点;当昭明孔儒脉理传承的船山学。认真研究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以及《周易外传》等,便知晓船山如何成为孔儒的脉理传承。认真研究《尚书引义》、《诗广传》等,便知晓船山如何文化接轨于《易传》易理,适全天变地变人也变的事变体易,“新故相资新其故”的社会文化文明,发展传统哲学的智神文化。



ab11bc 发表于 2020-2-3 12:18:59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3 13:51 编辑
zzz009a 发表于 2020-2-2 16:0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是道,阴阳是道的性质。
从历史认识顺序应该第一概念是道,阴阳在德的前面。这个在《尚 ...


谢谢,上面两位朋友的关注及答复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发展,确如朋友所言
1;道,2;阴阳,3;得(德)

20020302.jpg


应当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是汇聚了日月星辰的运动,对,地球影响

20020301.jpg


《尚书 / 尧典》也好,“中华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部分思想(主要是指,道家思想),也罢
皆是,从文字方面(或者说,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进行,表述
当然,这样的表述是很有必要,也是必须!
但是,这种用文字,表述传承文化的方式,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先人们对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象数也是只有应用,缺少探讨)

产生缺少,对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的原因有很多。这其中有人为因素方面的原因,也有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方面的原因




下面,我谈点对这方面的认识。不妥、不足,错误之处,还望谅解;
我认为,这个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产生缺少,对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最主要的原因。

中华先祖,通过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观测,汇总归纳总结,形成了24节气。用立杆测影、律吕调阳,掌握了24节气(或者说;阴阳)变化规律。并且用这个变化规律,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这个变化规律,其实只是一个表面规律,还有深层的东西,没有揭示!其中,如何解释三伏天,三九天,这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多年

网络论文“中国周易、农历24节气与地球运行轨迹”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篇论文,归纳起来,有两点比较新颖;1;地球偏角运动。2;地球在太阳一侧运动。当然,这篇论文也有不足,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阴阳五行理论之间的关系。我在“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理论的核心要素“阴阳”今释”把阴阳五行理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解决。并形成“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简览”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承发扬文化应有两部分组成;1;文字叙述,2;符合现实生活



ab11bc 发表于 2020-2-4 10:19:34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4 10:25 编辑

谢谢这位朋友的“理论要符合实践”

其实,仔细考察“中华传统文化”,皆于现实生活相挂钩(或者说;与日月星辰的运动,相挂钩)
道家、儒家、医家,等等,他们的学说思想理论,无一例外

我们大家都知道,大海有潮汐变化。这个大海的潮汐变化,是于日月星辰运动有关

我们人类身体的大部分,是由各种液体组成。所以,人类各种行为的表现,也一定与日月星辰的运动有关

易学,是描述,地球以外,以太阳为主,所有星球对地球的影响(也就是,日月星辰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所以,易学,是科学地触摸到自然界本质的学问

20012801.jpg





ab11bc 发表于 2020-2-6 12:38:11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6 14:56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3 05:22
科学的概念定义,歧见不大,小异大同。所要思忖,哲学与易学。
一、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存在 ...

这位朋友,我仔细研读学习了你的回复
我认为,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从“对于先秦的学理性质”,下图表示),不知是否可行。有割断,你文意成分意思?


20020607.jpg



讨论问题,提出建议,应要在一个,统一的思想认识情况下,进行
你说;是吧




在第2部分中;开始,你用了一个名词“学理性质”

查,百度汉语;学理


20020603.jpg



查,百度汉语;性质

20020605.jpg





学理性质,应是具有科学性质的意思


你是与“先秦诸子”连用

换句话讲,你的意思是说先秦诸子思想,是具有科学思想的体系


这个“科学思想”要;认真研究荀子学,荀子如何解蔽诸子百家的“蔽于一曲”,“闇乎大理”,再认真研究张载学和船山学,其学问道基本接轨荀子学与《易传》而开出。





请这位朋友仔细,参阅“科学”定义





ab11bc 发表于 2020-2-10 10:40:12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10 10:46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3 05:24
二、关于易学,有易经与《易传》两类文本,易经是古三易,最后文本是《周易》,普遍认同是周文王所作。《易 ...



易学,有4门学问;1;象,2;数,3;理(义)4;
其中,占是对象数理(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即系统理论知识,接受现实生活的检验)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即为易学体系
易学;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是我们中华先祖,已经触摸到自然界本质的学问知识体系




这位朋友,实事求是地说,你对儒家文化;应该说,掌握得“比较好“。可是,正是由于这种“比较好”,再加上种种外界原因的影响,就形成了一种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偏差

这种偏差是如何形成,请朋友,仔细耐心阅读下面文字。如有不妥、不对、甚至是错误之处,还望海涵



你在4楼的回复中,言之凿凿地说;

20021001.jpg
A;传统的文化源根,我的见解是非出自论道不论的远古时代,而是出自孔子开创论理学的共由理道,孔子论理学的仁学体系,仁礼忠恕和性与天道的文化源根

我想说的是;你所说的;这个“论道不论”中的理,以及“论理学”中的理;于易学中“1;象,2;数,3;理(义)4;占”中的【3;理(义)】的理(义),是一个理吗?

如果是一个理;你怎能有B的言语;卜筮形式非科学
如果不是一个理;你怎能有C的言语;《易传》易理,适全天变地变人也变的事变体易

当人们掌握并应用,这种“适全天变地变人也变的事变体易”,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时,不就是占卜(或者说;检验)行为的结果吗

请这位朋友,仔细认真归纳梳理一下,自己学问知识,免得人们产生误会






儒家,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枝。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是阴阳五行理论
20021002.jpg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1 05:13:59
讨论问题的统一,恐怕要在学术争鸣的殊途同归方可得以见证:形上導哲学观两体理一于形下器道的一物两体的实践实证:驳杂分殊社会人生观的中庸质文,象数互生的事物条理,主体能动的刚柔健顺。所谓一物两体,即对立统一的矛盾基础理论,都有相成与相反两走势,“理势,天也”,关乎两个概念的认知,理与势。理有屈伸与顺逆,形上導效应是形下器道的仁礼体系,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势有轻重成可否,形上導效应是应乎质文心性三类人:中庸质文、文史与质野。争鸣而统一,方有形上哲学观的唯物辩证,学问道的尊德性与道问学;方有形下效应的实践实证理论,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道。说到学理性质的科学性,“与先秦诸子同用”不宜?其社会人生观不具科学性,不能用学理概念表述?应用概念不严谨?大意失荆州?细思虑,我专心研究船山学,船山谈到理势的矛盾辩证,势有轻重成可否,连接是理有屈伸与顺逆,理,有顺之理与逆之理;学理,是否也存有“顺乎人情物理数者”的学理,存有“逆乎人情物理数者”的学理?老庄道法自然是论道不论理,《阴符经》是论道兼论理,魏晋玄学的儒道合流,理道共论。佛门也论理,其学说就不能称“学理”?哲学观導向的社会人生观,理在神中而益质载道于理在气中。气之精粹者入神,理在神中,存在的思维;理在气中,驳杂错综,存在的意识。道器两层次的神智与知识,都以理为中介贯通而实证:有物欲屈伸的顺之理与逆之理;有“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学理,有逆乎人情物理数者的“学理”。哲学性质的社会人生观是学理,那么,理在气中的驳杂分殊,如同诸子各家关乎社会人生观应世的学问,是否也归属理在气中的“学理”?社会人生观,其客观性源出性命分殊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理在气中的驳杂分殊。学理的驳杂分殊,出自群体性命分途的驳杂分殊。诸子各家的学说,其实是驳杂人群的代言人而已。若说礼义明分,即荀子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无疑是科学性质的学理;若是礼之杀的“文理简,情用繁”,非科学性质,不宜用学理?或加上引号的“学理”?此点我拿捏不准。还是需要“思愈困而学必勤”。诚心思虑你的见解,谢谢提点,这是学术讨论的好处。至于性质概念,我的理解有三定义:事物认知的主观性质(现象与本质的分界辨正);事物本质的客观性质(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主客理一性质(实践实证的精义入神),要根据行文去理解,不知对否?。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1 05:14:45
研究易学理道,我还是建议ab11bc先生不要止步于易经和《易传》的研究,还得研究张载的《横渠易说》,船山的《周易外传》、《周易内传》与《周易大象解》等。理论理性有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这来源于天变地变人亦变。天变,在先秦时代,延续到汉唐时代,更多是代表着物之天,物质生产力状态的事变体易,决定着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天变意涵,这就是形下易学理道的阴阳天道。地变意蕴是循物理事则的健顺五常,刚柔地道地曰示。人变,指人的心性质文的文化文明。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的天变,不是决定着事变体易的地变人亦变?道原并建的刚柔文质?进入宋明时代,天变意蕴依然是终奏物,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却因乎“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的辩证唯物,循物理事则不能再止步于天人诚道,而是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用现代哲学话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一切,决定着天变地变人亦变。所以,古易的天地人同,为什么要进入《易传》的天地人参?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为什么要进入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一切取决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天变,方成然事变体变的地变与人变。至于占,预测学。为什么出现卜筮占卦,群居生活初期,没有权力与权威,犹如动物群的乌合之众。如何合群组织生产活动的事项?卜筮问天意代人事,天意叫干啥就干啥。当群居生活逐渐走向成熟,有了权威与权力,卜筮就转向问人事卜吉凶,根本关切点是人。《易传》所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本体实务(体用)就是船山的象生数意涵:“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神明透彻经济人心走向的预测学,“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者,关切心性内外的人心变化;为何有阴阳不测之心性,船山的“音容者,人物之元,鬼神之绍”。当“阴阳不测之谓神”,取代卜筮问人事吉凶,卜筮也转变为算命问前程。这就是卜筮占卦形式转向神理人文形式的“阴阳不测之谓神”。从形式方面,卜筮占卦非科学,其内容是问人事卜吉凶,是预测学的文化源根,这样说不对?至于理的意涵,论理的定义是民所共由之理,方有贴切民所共由之道,理道的矛盾体。没有共由理之道,执古道纪的混沌自然道而已。质疑论道不论理的自然混沌时代,质疑孔子论理学的理道时代,从文化学角度,恐怕是一种返祖归朴现象,枉为现代人?为什么说孔子开创论理学,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不是民所共由理道?为什么孔子开创论理学是初期?仁礼忠恕,非仁恕天下;性与天道的人文自然观,非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民所共由理道不完善而有待深化。有待深化,这又是事变体易神有方,天变地变人亦变而走向完善,文化的承前启后,理论理性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
通经正经接着讲,前人言述模糊,不明晰,后人弥补,论理确切明晰。如象数,先生从古易与《易传》中得到概念会明晰吗?以现代逻辑解说不明晰的概念,十个有九个九,都会曲解而误道。认真通读船山的易学,看看船山如何诠释象数意涵,“象数,天理也”,象数学就是义理学;象数互生的事物循序渐进,“因已然而观自然”,的象生数,“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与数生象,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的数成象与数生象,神有方的精义入神。神理与神参,有仁礼知识体系的学问道。所以,言“顺应人情物理数者”,非“顺应人情物理象者”。象是征兆,数是人能弘道以应兆。征兆是出自预测经济人心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应兆是健顺五常实践实证的“精义入神”。通经正经接着讲,因历史的局限性,前人没有想到,后人因存在问题发生,关注到也顾及了。事变体易的心性变化,即音容的天变地变人亦变,造成存在意识的变化,也造成存在思维的变化。研究传统文化真谛,能止步先秦时代?只问源根,不究源流?醒来吧!别再迷途于先秦诸子学。须知文化的承前启后,理论理性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船山与现代人相隔仅短短四百年时空。迷途二千数百年前的诸子学,舍弃四百年的船山学理,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时空性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会得到什么?如此的研究方法,皓首穷经,终归清零。


ab11bc 发表于 2020-2-11 18:03:33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11 18:04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1 05:14
研究易学理道,我还是建议ab11bc先生不要止步于易经和《易传》的研究,还得研究张载的《横渠易说》,船山的 ...





儒家(或者说;理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枝。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源,是阴阳五行理论



20021002.jpg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2 04:36:24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0-2-12 04:40 编辑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借尸还魂”于古时代的神道设教。过去了的形式一去不复回,昙花一现的极其荒谬。但是,古时代确实存有“天人感应”的意识与思维。天高地厚,天地阴阳;天尊地卑,人事阴阳。《易传》三道三才中的阴阳天道,人事阴阳,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人事理则的乾易知与坤简能,知能结构的易简立本,仁礼本体的客体基础。逻辑连接“易简之善配至德”的心性理则,刚柔地道的主体能动精神,乾刚健与坤柔顺的质文心性结构,刚柔地道仁礼主体的健顺五常。人事理则与心性理则,循物理的两大事则。仁礼本体三大要素:事物、人事与心性,“事物,人也”,应对是“理化,天也”,民所共由理道的无极意蕴;“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 民所共由理道的太极意蕴,一定理道的事物范畴,推动事物运动的仁礼本体,有主客体两大要素:人事刚柔的客体基础,即阴阳天道;质文心性的主观能动,即刚柔地道。船山言:“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明晰是《易传》三道三才的文理。以天时地利人和去附会《易传》的三道三才,何等荒谬!以天地阴阳的自然概念去理解人事阴阳的人文概念,同样是荒谬!
至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物质的五行质料,改善社会的物质经济,改善民生的五行质料。易理的事变体易,事变导因是物变,包括五行质料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商品经济时代,事变导因依然是物变,已不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五行质料,而是商品时代发展经济的新质料。船山言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唯物辩证,“容有迹”,指的是自然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专业研究者都可以如数家珍。对于五行质料,我认为没必要如此废心思大作文章。值得废心思是“音无方”,如何总结以往自然经济成就的人文经验和教训,提高到哲学抽象的思维高度,这就是船山继往学问道的格物之功,“学愈博而思愈远”,“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学问之事”。所思所辨者需废心思的是,“音无方”的“格物之功”。“音无方”的“方”,有两层意蕴。一是方圆的“方”,“时在圆而圆以为方”,无一定之“方”;二是方法,儒术诚行的“术”,现代通俗话语:手段,无一定之“方”。变动不居,“音无方”。逻辑连接是“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的辩证唯物,这便是船山开来学问道的致知之功,“‘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并非教条性质的“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所以,致知之功,“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辅之的思辨为主,思辨是现实社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思愈困而学必勤”,“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对物质经济史,包括五行质料的历史总结,应该提高到哲学性质的人文高度,即继往学问道的格物之功,“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唯物辩证;开来学问道的致知之功,“致知在格物”,“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的辩证唯物。


ab11bc 发表于 2020-2-12 15:34:48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0-2-13 07:54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2 04:36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借尸还魂”于古时代的神道设教。过去了的形式一去不复回,昙花一现的极其荒谬。但 ...



这位朋友,咱就针对你这个

20021201.jpg

以天地阴阳的自然概念去理解人事阴阳的人文概念,同样是荒谬”的荒谬,我来简略的分析一下,到底看一看,传统文化是否真的具有“荒谬”之处。



20021202.jpg


1;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上;因为,有太阳的存在。所以,在地球上,才会有白天黑夜的变化。这样理解自然界的变化,有荒谬之处?


2;因为太阳、地球;有一个特殊,相互位置关系;
所以
白天,有一个最长时间的白天存在,我们把这个最长时间的白天,称谓;夏至、阳(纯阳)
夜晚,有一个最长时间的夜晚存在,我们把这个最长时间的夜晚,称谓;冬至、阴(纯阴)

这个最长时间的白天也就是;阳(纯阳);是地球,从冬至(纯阴,白天时间最短)开始向夏至(纯阳,白天时间最长)运动变化而来。在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的时间就会增加一点,当增加到夏至(纯阳),那个时间点,白天时间的增加就会停止。夜晚时间的增加,就会开始!
这个从冬至 夏至,再从 夏至 冬至 的昼夜时间的长短变化,我们称阴阳(两仪)【昼为阳、夜为阴】。这样理解、定义自然界的变化,有荒谬之处?



3;在地球从冬至向夏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白天夜晚时间的平均点,我们把这个平均点,称谓;春分,有荒谬之处?
同理
地球从夏至向冬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白天夜晚时间的平均点,我们把这个平均点,称谓;秋分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把地球公转一周,分成四份(中华先人,是分成五分);地球公转一周是12月,把这个12月,以二至二分为中心,均分,就形成春夏秋冬。这个春夏秋冬四季,其实就是四象。现在一般称;四象(五行)



天地变化的自然概念是如何延伸出人事思想的人文概念,请仔细参阅下文



因为春天,万物生长,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木、仁
因为夏天,天气气温高,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火、礼
因为(中华先人,有长夏一季;现代,有中央、当中),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土、信
因为秋天,万物结果,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金、义
因为冬天,万物萧条,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水、智

上述从天地变化概念,延伸出,人文思想概念,有荒谬之处?




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取象类比,以简驭繁”

水;
具有主动寻找,低洼之处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人身体上的体现,就是聪明,有智慧。聪明智慧之人,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寻找事物变化规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一般称这个部分人为道家

仁、火;
仁;从春天延伸而来,春天万物生长之意。
火;从夏天延伸而来,有温暖,向上之意
具有保护万物生长、温暖人心、尊敬友爱之特点的人,在从事人文思想领域研究,处理人事关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一般称这部分人为儒家

即,聪明、智慧,又有保护万物、温暖人心、尊敬友爱,之特点之人,从事各种科学技艺领域方面的研究应用,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一般称这部分人是诸子百家【道家、儒家属于诸子百家。他们,是比较独特的群体】




上面的叙述,才是,真实中华传统文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了5千年(但据现代*考古发现,时间能到万年以上),有一些歪歪嘴的人,出于某种目的,把中华传统文化给念歪了,这种情况,是的确存在。但我相信,随着“思愈困而学必勤“的中华民族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一定会拂去蒙在她上面的灰尘,绽放光彩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3 08:24:39
不是传统文化荒谬,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人的见解荒谬,张冠李戴不好!自然与人文的矛盾双支,是研究传统文化必要面对,疏理和明晰的问题。死物与活人,广而散之,就是心性内外,自然与人为,自然与必然的矛盾体。从自然死物→活物自然→物物必然的三定义,动力源及主持力,乃活人的人能弘道。我会否定物质自然?心物定律告诉我们,人须臾不可能离开物质自然。从自然死物生化的自然科学史,“容有迹”,农耕社会应用的五行质料时代已时过境迁,乃商品经济时代新质料层出不穷的创新时代,依然是活人的人能弘道的“容有迹”,楼主不会反对吧!楼主对“容有迹”的五行质料如此津津乐道,其实是对自然科学津津乐道,这是传统文化体系的分支而已。我是全面研究传统文化体系的人文与自然,对五行质料的研究能掉以轻心?非也。我更注重的是推动自然科学发展因果所以然的人文要素,推动“容有迹”成然的活人弘道,音无方的“格物之功”,继往的学问道。活人弘道,从活性基础的物物自然人→活性的社会自然人→活性的继善成性人,方成然自然死物→活物自然→物物必然的“容有迹”,从继往学问道的格物之功,创新于开来学问道的致知之功。“音无方”格物之功成就的“容有迹”,逻辑连接是“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辩证唯物的“致知在格物”。我从人文概念的“音无方”,论说“格物之功”的“容有迹”,农耕社会,就是以人文的人事阴阳,刚柔文质,去推动完成天地阴阳的物物化生,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两体理一,方有天道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方有自然经济发展史的“容有迹”。从哲学抽象的思维高度,继往之学的传统文化研究,废心思于五行质料的“容有迹”,还是废心思在“音无方”“格物之功”的“容有迹”,这就是我与楼主的根本分歧。其实,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人,心有灵犀,不会成为争坳话题。相反,“音无方”的“格物之功”,质实而辨正实践实证的“容有迹”的因果所以然之理,才是众说纷纭,才有驳杂错综的诸子学。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3 08:26:00
研究天道元亨利贞问题上,《易传》提出两个比附套想,一是来自天地自然,以春夏秋冬,地道物物运行的天地阴阳,比附套想为天道元亨利贞的人事阴阳。春生元→夏长亨→秋收利→冬藏贞,来年新一轮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易传》三道三才的人事阴阳,逻辑连接春夏秋冬的天地阴阳,所表述的义理逻辑是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二是来自天人理道,以人道仁义礼智信比附套想为天道的元亨利贞诚,仁心大用为元,义者宜为亨,礼的事物条理(人事刚柔)及规范结构(中庸质文的礼义路也)为利,智(仁智与智神)为贞。全程比附套想,信者人道一念之诚(诚之者人之道),一心之健(健顺五常)于诚者天道,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的仁礼本体,所表述明晰是船山仁礼本体的精微四义,其中的“天尊地卑,义奠于位”;“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明晰依然是《易传》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善恶是非,义判于几;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所表述明晰的是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两个比附套想值可古今义理会通,仁礼本体实践实证的天道元亨运程的太和利贞,探究事物矛盾因果事实的所以然之理。
楼主也有一个比附套想:天地阴阳的自然概念是如何延伸出人事阴阳的人文概念:
因为春天,万物生长,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木、仁
因为夏天,天气气温高,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火、礼
因为(中华先人,有长夏一季;现代,有中央、当中),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土、信
因为秋天,万物结果,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金、义
因为冬天,万物萧条,所以,在人文文化中,就延伸出,水、智
《易传》的两种比附套想,表述值可古今会通的义理所在,天道元亨利贞的循物理事则,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楼主的比附套想,以五行质料自然死物比附套想于春夏秋冬,自然死物出自天地自然,活物自然才是人文自然。如何以天地阴阳的自然死物,变化为人事阴阳的活物自然?功在活人弘道却“不知人”;不知精于物物的顺天而制天,不知“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而“蔽于天”;不知人能弘道实践实证的天道元亨利贞,“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无为而无不为,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吧了。以人文的仁义礼智信比附套想于春夏秋冬,天地万物生长的物化道与物化德,仁义礼智信的人文功能效应又是什么,与春夏秋冬的物化道与物化德何干?楼主想集诸子学说寻找答案?寻找出路?值得一提的是,《易传》的两个比附套想,以天道元亨利贞的实践实证,连接春夏秋冬与仁义礼智,元的比附套想是春生与仁(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亨的比附套想是夏长与义(适全与合宜);利的比附套想是秋收与礼(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贞的比附套想是冬藏与贞(继善成性)。楼主的的比附套想表述什么问题?古今可会通的义理又是什么?特别是夏天→火与礼;秋天→金与义,冬天(万物萧条)→水与智,与《易传》的夏生→亨与义,秋收→利与礼,冬藏→贞与智,有比较方有鉴别。我还是那句话,天变地变人亦变。也正因为天变的存在,改变并淘汰不切共由理道的思维与意识。立足于集诸子学说的比附套想,既落后而失足于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与物欲观,又落后而失足于《易传》天地人参的仁礼本体,更不用说张载,船山的哲学理一观導向的人文自然观了。走到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依然视诸子驳杂的社会人生观“学理”为如珍至宝?还是那句尖刻话:枉为现代人!还是那句肺腑语:文化有承前启后,理论理性有历史逻辑的循变循序,执固于二千数百年的诸子学,舍弃距今相隔四百年时空的船山学,如此的研究方法,皓首穷经,终归清零。





ab11bc 发表于 2020-2-13 22:05:24

取象类比,以简驭繁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2-14 05:24:38
用比附套想的话语,踌躇不决推敲一番。初想用文思套想,没有对比义,便落定比附套想。楼主应用取象类比概念,启迪于我。读书也常看到这个概念。岂之,书到用时方恨少,方恨悟性浅。查搜索,取象类比内涵:“指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式”。感性与直观的认知(思维)方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乃大自然的生态形象;天道元亨利贞的“理化,天也;事物,人也”,人类社会的健康形象;人道仁义礼智,中庸质文的健康心性形象。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取象类比:天道元亨利贞的顺乎物则,终奏物的物物必然;人道仁义礼智的继善成性,“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文化文明的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态自然。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逻辑证例: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与物欲观,《易传》“易与天地准”于天地人参的三道三才,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取象类比。感谢楼主启示提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