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老子对“不自见故明”的解释有多生动?

发布者: chengz64 | 发布时间: 2020-6-5 21:46| 查看数: 782|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engz64 于 2020-6-5 21:47 编辑

老子对“不自见故明”的解释有多生动?

常言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是对一般著作而言的。对于《老子》,如果方法不得当,纵使读书万遍,也是枉然。

上一回“十面埋伏的《老子》有多晦涩难懂”中提到《老子》第二十章中的“茫呵其未央哉”,这句话是我通过帛书本和西汉竹简本还原出来的。其中的“茫”字,在帛书本中写成“望”,在西汉竹简本中写作“芒”,在易州碑本中作“忙”,在敦煌写本中作“莽”,在传世本中写作“荒”。《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也就顺势把“荒”解释为“荒乱”。

莫道“河上公”不明白。这一章本来就很有迷惑性,谁理解起来都不轻松,认为容易的都“莫名其妙”。


“众人”与“我”的对比让人疑惑

传世本第二十章的后半部分文字是这样的: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里采用了河上公本对应文字,王弼本失真更多。在帛书甲本中是这样的:
“众人熙熙,若乡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如婴儿未孩,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兮其若海,望呵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俚。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西汉竹简本中的相关文字则处于帛书本和传世本的过渡阶段。比如“俚”改作“鄙”等。​

陈鼓应先生在翻译完这一章内容后的“引述”中说:“在这里,老子还显示出和人群的疏离感。”(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55页)

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在传世本第56章中,老子明确提出士人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一会儿说要混同尘俗,一会儿又说要与百姓保持距离?难道老子是言行不一、出尔反尔的人吗?

传统的分章裂节解释的方法,很容易掩盖注家解释的前后矛盾。只要这么全局性地前后一联系,就发现问题了。


老子多次比较“众人”与“我”的原因

原来,这回讨论的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只是分别对“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中“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弗矜”进行的生动形象的而非抽象空洞的注释,可谓惟妙惟肖,可操作性极强。只是被老子打乱了顺序,难以理解而已。

如果不能把命题与阐释对应起来,就不知道“不自视故彰”与“不自见故明”有什么区别(传世本中“视”作“是”)。你看,陈鼓应先生对“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解释为: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凡能彰显。”(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162页)

可是,“显明”和“彰显”有多大差别?显然,这样的解释还是模棱两可的,不够准确。

反过来,如果搞清楚了老子是怎么解释的,就会把“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翻译成:

“不彰显(张扬)自己,则能彰显(与众不同的稳重);不高估己见,则能高明。”

为什么这样翻译呢?


老子对“不自见故明”有自己的注释

我们来看老子对“不自见故明”中“不自见”的注释。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这句话无需翻译,但需要做些解释。老子的意思是:“我”看起来像个愚憨的人,心思蠢蠢的样子。当“爱卖弄的人”纷纷表现他们的明明白白时,只有“我”昏头昏脑(鼓励言者充分表达)。众人叽叽喳喳的时候,只有“我”闷不作声(认真倾听)。

“察察”是象声词,即“喳喳”,与“闷闷”相对。

对于“不自见故明”,老子还有一个解释曰:“见小曰明”,意思是“表现自己的谦虚、渺小,则高明。”

“自见”者又如何呢?这样的“我”总想表现自己的高明,总是一锤定音,不给下属建言献策的机会。结果必然是囿于己见,刚愎自用,昏招频出。

这样的人,表面是看似“不听”,实则“偏听偏信”,不喜欢直言,而听信谗言。《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与大臣魏徵的一段对话:“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可见,“不自见”是善于倾听意见的高超的领导艺术。历史上的明君都是“兼听则明”的,而昏君大都是“偏信则暗”的。

下一回,我将讲述老子对“不自伐故有功”的解释,虽寥寥数语,却深刻无比,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功勛 +5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