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0-9-16 10:55 编辑 二 苑咸答诗 王员外兄以予尝学天竺书有戏题见赠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枉採知音形於雅作辄走笔以酬焉且久未迁因而嘲及 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三点成伊犹有想,一观如幻自忘荃。 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 苑咸看了王维诗,作此诗酬答。其序言确实是文采出众。前四句赞颂王维精通佛理。后四句说王维文章出众,本应该升职辅佐天子。只是因为王维好佛淡泊名利,所以像冯唐一样到老不能升职。说是嘲及,也有点同情,关心在里面。 本来二人是谈论佛理梵字。可是苑咸忽然转了话头,说到了王维升职的事。这话题就有点微妙了。 事实上,朋友应酬,总是一边闲谈,一边构思诗作。如同《红楼梦》中海棠诗社作诗一般。不会像是高考一样,闷头答题。 那么,在二人闲谈时,会说些什么呢? |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0-9-16 15:11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0-9-16 10:47 三 重酬苑郎中并序 原注时为库部员外 顷辄奉赠忽枉见酬叙末云且久不迁因而嘲及诗落句云应同罗汉无名欲故作冯唐老岁年亦解嘲之类也 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草木岂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 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復何论。 从王维此诗,可以隐约猜出二人谈到升职的内容。 前四句,王维说担任现职,尚且无法报答皇恩,又岂敢因为官职高低抱怨朝廷? 此诗关键在五六两句: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二人闲谈,为何要牵扯出丞相?而且说到丞相,王维用的典故,是比较生僻的曹参的典故。二人闲谈,苑咸有意无意说到,以王兄才学资历,早就应该升迁。现在丞相还是比较信任我。要不然,我在丞相面前提一提此事,替王兄说几句好话,如何?王维听了此话,心中左右为难,如何回答?同意吧,丞相所为满朝皆知,自己实在是不愿卷入丞相一党。但是如果说不同意,苑咸是丞相心腹,万一此话传到丞相耳中,怕是难有好果子吃。早先出使凉州就是先例。 王维到底是精通史记。他想起曹参典故。苑咸也应该知道这个典故。何不以退为进。王维说:承蒙苑兄怜惜。可是我知道丞相贤明无私,严守法纪。他不会像曹参那样,下属随便推荐一个人,马上就给官做。你这样做了要是被丞相驳回,对于苑兄的面子上也不好吧?再说,我确实是已经老了。只能像扬雄一样写写解嘲文字,自己给自己宽心,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话说完了。诗也写完了。以后的结局如何? 丞相如果听了苑咸这样一段话,会怎样想? 这个王维,还有点眼色,有点意思。他拿我和曹参相比。行了,下次给他升职吧。 王维在这里不露声色地用托辞赞颂了丞相,也避免了自己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 写此诗时,王维是库部员外。以后升迁到郎中,给事中。 |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0-9-16 15:06 四 帖后余话 郭慎微,苑咸,二人都是李林甫心腹代笔。王维和二人都有交往。郭慎微死在李林甫之前,没有受到牵连。李林甫死后,苑咸受到牵连,被贬官到边远之地当司户参军,一撸到底。以后就死在外地太守职务上。死后由其子运回河南原籍安葬。考古界此前发现了其墓志铭。其子孙很为苑咸抱屈。铭文说,苑咸有宰相之才。如果当时朝廷用苑咸为相,可以阻止安史之乱发生。这些都是饭后闲话。王维和苑咸的诗文酬答算是历史的什么话呢?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