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大禹治水

发布者: wangofkings | 发布时间: 2020-9-23 22:47| 查看数: 684|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大禹治水
摘要:
一·大禹和后稷。
二·洛地是夏人之源。
三·偃師商城。
四·古公遷岐。
五·大禹是太伯和虞公二人的合稱。
六·大禹治水。
七·后稷即王季。
一·大禹和后稷。
可靠的周人歷史始于古公亶父。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从古公亶父到武王,稱其爲,周人,並不準確。
因其自稱爲,夏人。
夏人,自稱爲,夏;商人稱其爲,周。
商人,自稱爲,商;周人稱其爲,殷。
邑考,即,伯邑考,是夏人大宗,即,姒夏。
武王、周公、康叔,爲同母兄弟,是夏人小宗,即,姬夏。
姒夏嫡傳,姬夏庶出。
詳見拙作《周本夏人》。
姬夏,改稱,姬周,標誌著周朝建立。
周朝的建立者是周公。
詳見拙作《周公建周》。
武王克商之後,祭祀先祖,始于古公亶父,即太王。
《逸周書·世俘解》云: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
商人祭祀,始自其始祖,上甲微。
武王克商之後的祭祀,是最重要的祭祀,當然要始自其始祖。
如果說還有更爲久遠的先祖,而武王沒有祭祀,反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至于後世《詩經》中記載的夏人更爲久遠的先祖,不過是將其祖先事跡或分或合,移花接木,虛構而已。
透過虛構,發現真實,史家之責。
大禹和后稷,一直被認爲是神話傳說。
但是,在《尚書》、《逸周書》等周初古文中,卻出現了大禹和后稷。
《尚書·周書·立政》云: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逸周書·商誓解》云:王曰: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穀,登禹之績。凡在天下之庶民,罔不維后稷之元穀用蒸享。在商先哲王,明祀上帝,□□□□亦維我后稷之元穀,用告和、用胥飲食。
傳到後世僞史,大禹成了夏人始祖,后稷成了周人始祖。
例如,歷史小說《史記》……
去除僞史中的虛幻,既然在《尚書》、《逸周書》等周初古文中,出現了大禹和后稷,而且是出自武王、周公之口,這兩個人就絕非是子虛烏有的、傳說中的人物。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大禹是誰?后稷是誰?
二·洛地是夏人之源。
先从夏人的源頭談起。
我以爲,洛地是夏人之源。
今日洛陽,古稱洛邑。
在洛邑未建之時,可稱之爲洛地。
洛,得名于洛水。
那麼,洛水爲何以洛爲名?
洛字的本義是源。
水+各=洛
口+夊=各
洛者,《老貓字典》云:从水从各。會意。水者,象流水形。成江河湖海者也。各者,歸于各戶也。洛者,謂流入各戶之水也。故,洛者,源也。
各者,《老貓字典》云:从口从夊。會意。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夊者,倒止也。各者,謂足回,乃歸于各戶之入口也。故,各者,歸于各戶也。
洛字訓,源,與从洛的落字有直接的關係。
總體而言,以漢字造字,其本義即其造字義。
落字的本義是草木零落。
艸+洛=落
屮+屮=艸
落者,《老貓字典》云:从艸从洛。會意。艸者,艸之緫名也。洛者,源也。落者,謂草木回歸其本源也。故,落者,草木零落也。
《老子·章十六》云: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艸者,《老貓字典》云:从二屮。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艸者,謂多種艸本之群集也。故,艸者,艸之緫名也。
洛字訓,源,落字方可訓,草木零落。
是爲返訓。
洛字是周人造字。
或曰,甲骨文有,洛字。
但其字从小从洛,未必就是,洛字。
洛字,最早見于周原甲骨文,H11:27、H11:102。
洛字,常見于兩周金文。例如:西周早期金文,《殷周金文集成》5986。
洛字訓源,則其爲何源?
《逸周書·卷五·度邑解第四十四》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
這句話出自武王之口。
其有夏之居,可以理解爲,這里曾經是夏人的居所。
由此推知,洛,是夏人之源。
古公遷岐,由何處出發?
換言之,夏人世居何處?
聚訟千年。
夏人並非源出陝西,已是學界共識。
錢賓四以爲夏人源自山西,但並無考古證據支持。
但是,如果推定夏人源自洛,古公遷岐始自洛,則可以得到考古證據的支持。
偃師商城。
三·偃師商城。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張雪蓮等人的研究報告:①
偃師商城的年代測定,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測定了十個資料。
偃師商城部分碳十四年代資料,顯示其校正年代,在公元前1690年-前1120年間。
校正後誤差範圍在二百年以上,且有木炭可能偏老的問題。
之後,運用系列樣品方法以減小誤差:
偃師商城常規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其校正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前1260年間。
二里頭遺址常規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其校正年代,在公元前1880年-前1529間年。
偃師商城只是今人的命名。
偃師商城第三期的起始年代在公元前1405年前後,與盤庚遷殷的時間大體相同。
由盤庚遷殷到武王克商,商國都是一個城邦國家。
既然是城邦國家,也就決定了商國只有一座城市。
大邑商,位于今天的安陽。
盤庚遷殷之前的商國當然更不可能是一個大一統的、統治很多城市的王朝。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始自武王克商之後的分封。
故而,偃師商城,是一個錯誤的命名。
偃師商城並非商城,當是夏城。
由此上溯,則是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的年代約爲公元前1880年-前1529年。
偃師商城遺址的年代約爲公元前1600年-前1260年。
按照僞史的說法,成湯滅夏是在約公元前1550年。
二個遺址相距不超過十公里,且二者共同存在了將近百年的時間。
然後磚家告訴我們,一爲夏都,一爲商城。
相距只有十公里的兩個朝代,竟然和平共處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
養虎遺患,養了五十年之久,終于被老虎吃掉了。
誰的腦袋進水了?是磚家腦袋進水了吧?
當然,磚家們別有所圖,否則,又如何去證明,成湯革夏呢?
沒有成湯革夏,又哪里來的夏商斷代?
中國的磚家們,从來就沒有一個人能夠讀懂《尚書·周書》。
中國最著名的幾個金文磚家,連周初最有價值的幾篇金文銘文的準確時間都確定不了。
靠著僞史的記載,然後用沒有自證物的出土文物來作僞證,就想搞出來子虛烏有的什麼夏商斷代?
二里頭遺址,沒有任何自證物證明夏都的存在。
偃師商城,也沒有任何自證物證明這是商人的城市。
完全是西方磚家特洛伊城考古的翻版,直接說,就是僞考古。
詳見拙作《愛琴文明·特洛伊城》。
還是趁早洗洗睡吧……
四·古公遷岐。
伊洛平原被西方史學家稱爲中國的兩河流域。
兩河流域,誕生了古蘇美爾文明;伊洛平原,孕育了中國文明。
伊洛平原是衝擊平原,土地肥沃。
夏人,或者說,武王、周公的祖先,生活在伊洛平原。
早期,大概是定居在今二里頭遺址,之後,遷居十公里之外的偃師商城遺址。
既然是居住在適于發展農業的伊洛平原,那麼,夏人爲什麼要離開洛地,跟隨古公亶父遷居岐山呢?
又是一個聚訟千年的話題。
我以爲,是因爲水患,以及由水患造成的糧食不能大量增產,甚至減產,進而無法承載人口的大量增長。
二里頭遺址,在洛水下游。
偃師商城遺址,在二里頭遺址東北方十公里處。
都是在伊洛平原的東部。
之所以沒有選擇在伊洛平原的中部定居,可能就是由于中部容易洪水氾濫的緣故。
由二里頭遺址遷居偃師商城遺址,大概也是爲了躲避洪水的侵襲。
到公元前1260年前後,洪水肆虐,偃師商城也終被放棄。
夏人散居于伊洛平原。
武王克商,是在公元前1027年。
詳見拙作《周初紀年》。
古公亶父是武王的曾祖。
古公遷岐約在武王克商之前的一百多年。
換言之,是在公元前1260年,即放棄偃師商城,之後的一百多年。
由此,古公亶父率領部分周人離開洛地,前往岐山。
古公亶父的長子及次子,太伯和虞公,則留在洛地。
《左傳·僖公五年》云: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太王就是古公亶父。
歷代注疏,不得其要旨,皆牽強附會之說,不可从也。
楊寬以爲,所謂太伯不从,是說太伯不从太王遷岐。
太伯、虞仲,是虞國的始祖。虞仲又稱仲雍、虞公。
《詩經·大雅·皇矣》云:帝作邦作對,自太伯、王季。
太伯、仲雍,沒有跟隨太王遷岐,留在夏人故地,所以沒有繼承太王之位;王季是太王遷岐之後姜女所生,而後繼承了太王之位。
這時候,夏人有了兩個國家,或者說,兩個城邦:一個是王季的夏,一個是太伯的虞。
是爲作邦作對。
《尚書·康誥》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
周公這句話說的是:用文王之道開始再造我有夏,由是,我一二邦得以修治。
所謂一二邦,一邦,說的是夏;二邦,說的是虞。
據《古本竹書紀年》載,王季之世,周人數度東征,與戎數戰。
其原因大概就是要保衛夏人的根據地。
《逸周書·世俘解》云: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
因此,武王克商之後祭祖也要同時祭祀太伯和虞公。
古公遷岐,沿著洛水一路向西。
洛水,源出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
之後,再西行兩百多公里,來到岐山。
因此,洛水是引領夏人歸家之水。
洛字,是周人造字,最早見于周原甲骨文。
故,洛,當訓爲,源。
古公遷岐,洛地的人口壓力降低了,但要想長治久安,根治水患才是唯一的出路。
由此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大禹治水。
五·大禹是太伯和虞公二人的合稱。
太伯和虞公,取其首字,即成,太虞。
甲骨文、金文,皆未見,太字。
太字,先秦寫作,大。
虞,與,禹,二字同音。
而且二字字義也很接近。
太虞,實即,大禹。
虞字的本義是神獸。
虍+吳=虞
夨+口=吳
大+側頭形=夨
虞者,《老貓字典》云:从虍从吳。會意。虍者,象虎紋形。虎紋也。吳者,大言也。虞者,謂大言中若虎之神獸也。故,虞者,神獸也。
吳者,《老貓字典》云:从夨从口。會意。夨者,傾頭也。口者,象人口形。人之口也。吳者,謂大言致人側頭而聽也。故,吳者,大言也。
夨者,《老貓字典》云:从大。象側頭形。會意。大者,象人站立之形。大人也。象側頭形。故,夨者,側頭也。
禹字的本義是二蛇。
它或九+九=禹
十或又+乙=九
禹者,《老貓字典》云:商代金文从它从九。周金从二九。會意。它者,象蛇蜷曲博首形。大蛇也。九者,捕獵之蛇也。禹者,謂二蛇相交也。故,禹者,二蛇也。
九者,《老貓字典》云:甲骨文从十,或从又,从乙。會意。十者,甲骨文甲字。目標也。又者,象右手形。手執也。乙者,象蛇形。蛇也。九者,謂蛇瞄準目標欲捕獲之也。故,九者,捕獵之蛇也。
二蛇,或爲,神獸。
太虞,實即,大禹。
禹字的本義是二蛇,引申爲二人,即太伯和虞公。
故,大禹,省作,禹。
大禹,即太伯和虞公;劉項,即劉邦和項羽。
古今之理一也。
六·大禹治水。
詩曰:
伊洛合流患自增,
龍門對開水始橫。
大禹疏導天塹啟,
五穀繁盛夏人豐。
《水經註》中記載大禹治理了很多河流,惟大禹治伊水可信。
《水經註·卷十五》引《水經》云:又東北過伊闕中。
《水經註·卷十五》云: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守闕塞是也。
伊闕,就是今天的洛陽龍門。
按照傳說,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于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氾濫。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伊水得以从兩山中間向北流出。
傳說就是傳說。沒有一點常識。
一是,湖泊可以減少河水氾濫,而非相反。
一是,堰塞湖一旦出現下瀉的缺口,進入平原,就會形成穩定的徑流。
傳說可以隨便演繹,問題在于,磚家也不懂嗎?
合理的推演是,大禹打開龍門,伊水通過伊闕,進入伊洛平原。
由此,伊水向東,與洛水並行三十公里之後,在偃師附近向北匯入洛水。
而在大禹治水之前,伊水應該是在伊闕西南,徑直向北,或者西北,匯入洛河。
我們今天看到的伊水和洛水,是兩條流量非常穩定的河流,那是由于在其上游建有多座水庫的緣故。
而在古代,伊水和洛水是兩條流量非常大的河。
在進入伊洛平原之前,兩條河就匯成一條河,則水量加倍,更加容易氾濫。
大禹的疏導,實際上是讓一條河在伊洛平原上變成兩條河,由此降低了洪水氾濫的風險。
是爲,大禹治水。
禹字的本義是二蛇。
大禹治水,把一條河變成兩條河。
可以想象成把兩條糾纏在一起的蛇分開。
或許是一個巧合,但漢字中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不會作僞的。
如果大禹就是太伯和虞公,則其生活在大約三千一百年前。
彼時的中國,青銅器的使用尚不普及。
即使有了青銅器,甚至鐵器,要想開山,也殊非易事。
古人開山,通常是先用火燒,再用水澆,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來破壞山體,最後才是人工開鑿。
因此,在施工現場,會遺有大量的碳。
考古工作者可以先在伊闕找到人工開鑿的痕跡,然後通過碳十四來確定其年代。
我相信,由此可以確定,伊闕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在距今大約三千一百年前。
在伊闕,也就是龍門,之後的河道,是大禹治水之後的河道,那麼,大禹治水之前的古河道在哪里呢?或者說,大禹治水之前,伊水在何處折而向北呢?
沿伊水溯源而上,來到三涂山。
再溯源而行,其北方是熊耳山,想要讓伊水翻山越嶺,則違背物理學原理。
但如果說,伊水在三涂山腳下,沿著熊耳山余脈,向北匯入洛河,則並非毫無可能。
當年大禹治水之時,爲了制定治水方案,也應該來過三涂山。
因此,在當地,即嵩縣,留下了很多著名的傳說。
例如:大禹在三涂山娶妻生子,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
今天看來,這些傳說確有可信之處。
大禹治水,先抱得美人歸。
後世大儒,亦多有娶妻于嵩縣者。
例如:二程、朱熹……
據當地民俗學者介紹,伊水上有三闕。
第一闕,在三涂山下,稱崖口。
第二闕,在今陸渾水庫大壩處。
第三闕,即伊闕。
第一闕,在《水經註》中有記載。
崖口,即在三涂山腳下。
《水經註·卷十五》云:伊水歷崖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下,歷峽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預《釋地》曰:山在縣南。闞駰《十三州志》云:山在東南。今是山在陸渾故城東南八十許里。《周書》,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第二闕,在今陸渾水庫大壩處,史書未載。
但大禹在此開山,後世在此筑壩,想來也是合情合理。
而通過谷歌地圖檢視,伊水在三涂山附近折而向北的可能性並不大。
古伊水大概率是在伊闕南不遠處流向北方的。
file:///C:/Users/WANGYU~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另外,古河道並不穩定。
《水經》所記載的伊水匯入洛水的地點,似乎和今天的地點不同。
《水經註·卷十五》引《水經》云: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从西來注之。又東過偃師縣南,又東北過鞏縣東,又北入于河。
七·后稷即王季。
《逸周書·世俘解》云: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
《逸周書·商誓解》云:王曰: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穀,登禹之績。
這個王就是武王。
武王明確知道大禹和后稷的存在。
按照後世僞史的說法,后稷是周人的直系祖先。
既然如此,武王在克商之後,沒有祭祀后稷,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以爲,后稷即王季。
首先,季,與,稷,二字同音。
再从字義來看。
稷字的本義是穀物。
禾+畟=稷
木+上折=禾
屮+个=木
田+人+夊=畟
稷者,《老貓字典》云:从禾从畟。會意。禾者,嘉穀也。畟者,耕種也。稷者,謂耕種所用之嘉轂也。故,稷者,穀物也。
禾者,《老貓字典》云:从木,其上折,指穀穗下垂之事也。木者,樹木也。禾者,謂穀穗下垂之木也。故,禾者,嘉穀也。
木者,《老貓字典》云:从屮从个。會意。屮者,象初生小艸之形。初生小艸也。个者,象根形。根也。木者,謂草有其根,可成參天之樹也。故,木者,樹木也。
畟者,《老貓字典》云:从田从人从夊。會意。田者,象田地阡陌縱橫之形。耕地也。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貴族也。夊者,倒止也。畟者,謂人倒行于田間以耕種也。故,畟者,耕種也。
季字的本義是幼子。
禾+子=季
木+上折=禾
屮+个=木
季者,《老貓字典》云:从禾从子。會意。禾者,嘉穀也。子者,象小兒于繈褓之形。父母之子也。季者,謂嘉穀一年一熟,人一年一取也。收穫,之後祭祀,長子爲祝,幼子持禾以獻祭。故,季者,幼子也。
稷字,本義是穀物。
穀物繁殖,養育百姓,遂引申爲,穀神。
社稷,即土地神和穀神。
季字,謂幼子持禾以獻祭。
獻祭的對象是穀神。
二字皆與穀神有關。
所謂,王季。
又稱,季歷。
王,當是武王克商之後的追贈。
所謂,后稷。
既有,后稷;則當有,先稷。
《逸周書·商誓解》云:王曰: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穀,登禹之績。
武王認爲,后稷能夠播種百穀,達到了大禹的業績。
大禹治水,使得伊洛平原擺脫水患,成爲沃野。
大禹,是爲,先稷。
王季生于岐山,開墾黃土高原。
王季,是爲,后稷。
《逸周書·商誓解》云:凡在天下之庶民,罔不維后稷之元穀用蒸享。在商先哲王,明祀上帝,□□□□亦維我后稷之元穀,用告和、用胥飲食。
單从這段話來看,后稷所取得的農業成就要比大禹爲高。
參考文獻:
①張雪蓮、仇士華、蔡蓮珍等,《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