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悟性即德性

发布者: 质文刚柔 | 发布时间: 2020-10-23 07:07| 查看数: 976| 评论数: 8|帖子模式

在诸子争鸣的春秋时代,对上士、中士与下士区分为“悟性”,也许会贴切,对老子道的“悟性”。说德性也对,德者得也,得到“悟性”,“悟性”也是“德”。对于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讽刺与痛斥,在《道德经》言述多多,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以说是嘻笑怒骂,也可以说是愤慨激怒鞭挞。对于老子言述,生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难道没有切身感受?没有共鸣感?同此,对孔子道德定律的社会效应:治世通行,乱世遗落,没有感觉?对荀子改善而完善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学体系,仁内礼外的心性内外对流,以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提出礼义规范准则,易简职能与刚柔职责的健顺五常,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没有感悟?传统社会的历史逻辑在现实社会重演,供现代人带来重新认识传统的历史逻辑。对于现实心性的事物现象,是否认识透彻,看“悟性”了。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0-23 09:14:10
一:士释义: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  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  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  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  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  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  7. 姓。
详细释义
〈名〉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二:通俗讲,士是有一定文化的人。德,在道德经中是有大格局能抓住根本和系统观的人,而逐渐演变为能力大的人,进一步变为一种素质;这种素质用于自修就是德,帮助别人就是仁,也就和儒家的德的内涵相通了。
仁德和义士是两种人的境界,仁德是对领导者的要求,义士是对执行者的要求。
悟性的范围比德或智力的范围都要大,说悟性即是德性,当然对。但道德经上下文语境,说的士理解道德经的能力问题,明显和智力的高低比较贴切。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0-23 09:36:55
对于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讽刺与痛斥,在《道德经》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以说是嘻笑怒骂,也可以说是愤慨激怒鞭挞。
…………………………~~~…………………
先生又想当然了不是,老子不一定赞成礼崩,但对以仁礼乐的王道并不赞成是肯定的,尤其是对礼在于治国理政作用过于夸大,很不同意,才说出礼是乱之首的话来。
老子也不是要回到帝道德礼乐的时期,而是德法为主的结合,在道德经有明确论述。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0-24 04:54:37
礼崩乐坏是社会现象,不是信或不信,讲或不讲的客观事实,人欲横流,官场贪腐,难道不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是礼崩乐坏?礼与乐是相连的矛盾范畴,有相成与相反的正负走向。正向相成,保持原真,天下礼义(健顺)乐和;负向相反失原真,天下礼崩乐坏。事物矛盾正负走向的相成与相反,矛盾辩证法的基础理论,防避负向而务实正向,船山的辩证法理论是:“相资以相成,而相胜以相节。则极重而必改,相抑以相成,消息之用存乎其间”。辩证法不离口的张先生,意见如何?
孔子提出仁心主持的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提出礼义质正仁心与质实仁义。从仁内礼外观心性实证的因果事实,以仁心知其礼义言行,还是以礼义行为规范知其仁心?行为规范的实践实证,言礼乐,非仁乐;言礼治,非仁治,言荀子的礼法合治,还是汉唐独尊儒术的德法合治?想清楚,便明晰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乃礼义规范准则的健顺五常,到现代社会依然如是。所谈领导者仁德与执行者义士,还是认真研究《易传》的三道三才,不要说错解易经。仁德者,难道不要其身正?“君子喻于义”的易知刚健,非空谈仁德,厚德载物的博能济众,“帮助别人就是仁”?如何帮,空谈?阅读荀子《礼论篇》吧!执行者所谓义士,难道不要仁义人道融入的职能职责,“小人喻于利”简能柔顺。什么是德?“德者,得也”,非孤寂的仁德,乃理性实学,形上神導的明诚明明德,導向成然形下器道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孔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未具此智识素质,历史逻辑限定,二千数百年的社会存在决定孔子的思维性质,更不用说老子道法自然三无为。张先生夸成完美“一朵花”,“有大格局能抓住根本和系统观的人,而逐渐演变为能力大的人”。在张先生笔下的老子素质,那象二千数百年的古时人?古时有,今世无,超越时空的千古一人,真是哭笑不得!
我只知独尊儒术的汉唐政制是德法合治,所谓德,注重民生的儒术诚行;法,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所以,君主专制的独尊儒术,阳儒阴法的德主法辅。老子三无为之一是无为政治,汉初文景之治的黄老无为,是否老子老子无为而治的样板?无为政治的德法合治,我不懂,由专业研究《道德经》的张先生回答吧!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0-24 06:02:05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0-10-24 06:33 编辑

建议先生在辩论时分为123点:
1:我和先生说,要注意分清道德仁义礼法兵在方法*论中的差别,而不是相同的地方,这样才不会囫囵吞枣,一把泥抹了眉眼。
道是干不干自愿,德是用香味吸引你,仁是我对你好,义是大家对你好,是舆论的力量来规劝你;礼是用规矩来改造你,心里不服但外表要服从;法强制你,限制你;兵消灭你。
可见,是由心到身,由尊重到强制的过程,也是被管理者素质逐步下降的过程,也是作假尔虞我诈的过程,所以老子说,社会到了要靠礼来规范人们家行为的时候,也就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你看看现在,礼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可以证明老子的预见是正确的。老子不是要消灭仁义礼,而是说做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是不妥的,因为上下够不到,不彻底。

2:历史中有大格局的人比比皆是,只是你认不出来罢了。你到尚书中可以找到,也可以在道家老子之前找到几个。儒家中更少了,简直凤毛麟角,因为儒家从孔子开始培养的就不是开创者而是辅助者。
现在,有大格局的德人更多的是,如提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学者们,还有实践者们,都是。

3:汉唐德法结合里面的德实质上是“仁”,文景之治只是用了道德经的“静”,也就是与民休息,培养民力。这和无为的做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呢,现在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倒是无为而治的理念的例子。

想成为有大格局的人,要学习道德经,如儒入道是个需要有跨越性潜力的才能入门。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0-24 07:39:12
我到达明白了,我与张先生真的没有必要再讨论,正所谓认知见仁见智,心性见正(顺)见反(逆),这种历史现象与现实现象见多了。难得张先生如此坦诚与坦率,虽然我依然坚信自己走的路,民所共由理道,理势自然必有理势必然,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存在理势天,“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在张先生眼中,我应该是“迂腐”,不是没有大格局,也许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想,乘风破浪终有时,看看在何时?殊途同归未必。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0-24 07:55:46
儒家已经风光了两千年了,现在时代主题变了,民主法制是主题,道家思想更适合当今时代的需要,我的传统哲学创新之后可以和特色哲学无缝连接。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0-10-24 15:28:42
研究学问是为了风光?不是应用?“风光”两千多年就要让位?风水轮流转?
凡是主流学派,都必然古今义理会通,有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包括哲学圆圈三阶段的原真理路。这就是张载所说“为往圣继绝学”,船山所说“希横渠之正学”,我精心研究过张载学和船山学,其体会,张先生焉能知?
现代民主政制的礼法合治,必然有文化的源根与源流。政制文化是从盛唐贞观之治开出,理论文化从船山学开出,自然经济时代神導德政的民本儒学,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乃神導德政的民主儒学。我在《张子正蒙注•乾称篇》已作总结陈述。
张无屮 发表于 2020-10-26 06:06:14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0-10-26 06:18 编辑

从管仲最后一个综合性大师,到百家争鸣,现在该分久必合的的时代了,我来为五千年传统文化收官,为下一个五千年打基础。马哲指出社会发展的方向,传统哲学提供长治久安的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