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31 13:21 编辑 公元前525年,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蚀,祝史请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否决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大史解释说:礼所谓的“正月”,正“在此月也,日过分(春分)而未至(夏至),三辰有灾„„此月朔之谓也,当夏〔正〕四月,是谓孟夏。”(《左传》昭公十七年,参见《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历法的重大问题,即:周正六月,或夏正四月,也叫正月。熟谙文献的人很容易会由此想到《诗经·小雅·正月》里的“正月繁霜,我心忧伤”,那个繁霜而摧人忧伤的“正月”,自然也不是常霜的周正正月(夏正崐十一月)或夏正正月,而是这个不该下霜的“日过分而未至”的正月;否则何忧之有? 经籍纪事多有透露,周正六月或夏正四月即建巳之月,是一个很特殊的月份。 《礼记·曲礼》“天子祭天地”条疏曰:天子于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诸日分祭昊天上帝及东南西北各天帝,于夏正之月祭感生之帝,唯独“四月(夏正)龙见而雩,总祭五帝于南郊”。 《礼记·明堂位》说,鲁以周公封地故,得以天子礼乐于周正正月即冬至月“祀帝于郊”,于周正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太庙”,也对建巳之月分外尊崇。《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皆于“孟夏之月” “封侯庆赐”、“行爵出禄”,超孟春之月而上。 孟夏之月异于它月的天象标志是龙星昏见东方,所谓“见龙在田”。作为星宿,龙指天蝎座第一星(Scoα,Antares),中名大火或心宿二。 【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冬,有星孛于大辰。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传】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31 12:56 编辑 以公元前1200年为例,有一小段运动轨迹没反映——在立夏前后约6天的时间里大火星晨现西南地平线、昏现东南地平线。于是为了体现这段特殊的运动轨迹,就将象征晨现西南的2与昏现东南的3对换位置。 这段话异常重要。 因为笔者复原殷历后,居然发现,从上元到商晚,立夏的误差竟然会达到8天之多。 那么,说明,殷历上元甲子日不在立夏。在哪一天呢?原来在立夏前的一个日月大火合三为一的甲子日。距立夏不会超过10天。 如此一来,让俺对殷历的上元日豁然开窍。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2-8 09:42 编辑 回红酒:“查了译文,周正无六月说。 ” 殷正在巳,故民间仍有以巳月为正月的。即立夏所在月。 《诗经·小雅·正月》里的“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此处的正月即殷正正月,民间有周人(或殷遗民)用之。 因为殷正与大火星有关,殷历以立夏前后的大火星昏见于东南方为正月。殷历的正月其实是火历的正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