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辨方)你自己觉得把传统文化研究透了,那你说为什么西方人美国人那么推崇孔子来。你想到的别人想不到,恐怕是别人想得到的,你想不到吧。说了那么多理论,别说到一个要点。 东说西说,现在最高的理想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还是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你进步在哪里,你过了几千年,还是在孔子的思想里打转。 你要是会思考会观察的话,可以看到现在所有的思想流派基本都包括在原始的儒家思想里面,自己看了几本书,花的时间比较长,你就觉得看到真相了吗。 自己民族文化的事,难道不应该自己研究透彻?按照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作出符合民族精神的文化结论?看外国人脸色?按照西方人的认知,去套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是天生的狗奴才命?明确告诉你,从知青回城后,为了解惑人生迷途,我便进入到传统文化研究,四十多年的过半人生,是你所说读几本书?太刻薄了吧!与共和国同成长的一代人,总结一代人的社会人生经历,也是共和国经历后,带着现实思辨而进入到传统文化研究。凭着我的研究积累,在我眼中,你这类人研究传统文化,根本不入流! |
通行中庸之道的主体人,形上導的“君子喻于义”阶层,是“积文学,正身行”,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引领形下器道的“小人喻于利”阶层,是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现代人需要中庸之道吗?孔儒的道德定律,治世通行,通行是适者生存的中庸质文,通行是中庸之道。乱世遗落,遗落是失去适者生存的中庸质文,同样失去中庸之道。现代人需要的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通行的中庸质文的中庸之道,不是同一码事。现代社会有适者生存的中庸质文?文化环境造人,能造就出中庸质文的心性人?道器两层次的主体人,能否通行中庸之道?问个为什么吧! 凡是人类社会都有不可易变的原理法则,随着存在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而不断深化。所以,现代社会的中庸之道,依然还是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即张载所说:“极其大然后中可求,中可得然后大可有”。“中可求”,止于至善,“无有不极”的太极;“大可有”,至善无止境,“无有一极”的无极而太极,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现代社会中庸之道的主体性,依然是船山所说:“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因而,启蒙先躯萧萐父先提出探究古今文化接轨,中西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以中庸为古义理会通证例,出自张载正蒙的《中正篇》,出自船山对中庸之道的多方面论理。 现代社会中庸之道的基础理论在孔儒体系。明确道器两层次的主体素质。“君子喻于义”阶层是“积文学,正身行”,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小人喻于利”阶层是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中庸之道的理论核心:止于至善的明明德。形下器道是明德,理气诚明;形上導是明明德,神理明诚導引的理气诚明。中庸之道有两大学问道:一是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天下之达道”的“中和”,仁礼忠恕;二是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天下之大本”的道中庸,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也是《易传》三道三才所表述,天道元亨利贞的事物运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生曰元,夏长为亨,秋收获利,天人继善的“富有之谓大业”;冬藏言贞,一年丰歉得失的经验积淀,成之者性的“日新之谓盛德”。止于至善,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 孔儒中庸的基础理论,其历史的逻辑局限性是止于至善。“通于人而未合于天”,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通于人而合于天,理道定所仁礼忠恕的天下仁恕:“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成于事而亏于道”的性与天道,止于至善。理道定所于性与天道的形上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道器层次成然社会限定的中奏以天,人事言天为道建阴阳的仁礼本体,“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其整体理性是:“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这样,从研究个性活力弘道的中庸质文,进入到研究体用中庸整体理性的刚柔文质;从研究止于至善的太极理道,进入到研究至善无止境的无极而太极理道。中庸之道的文化文明定义是;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与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的“始终相成”。“始终以循环异时”,天道观的“理化,天也”;“体用以德业异迹”,仁礼本体的“事物,人也”;“性情以动静异几”,中庸质文与刚柔文质的心性能动实践,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功贞情。至善无止境的文化价值观是:“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这就是传统儒学中庸之道最终成果的学问道,也是现代社会中庸应用的基础理论。 推崇的中庸之道,是传统儒学的优秀文化?中庸之道的理论原真?非也,从汉儒的初度异化,,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已被儒法合流,儒道合流,以及儒道佛互补弄成支离破碎的面目全非。再加上西方文化套解,成然的中体西用的宋明理学内圣之学,更惨不忍睹的教训是:以西方心理学取代传统心性学,缺失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同样缺失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都被形上教条的宋明理学内圣之学取代。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尊卑定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知行合一为道德实践的“止于至善”,会有文化文明,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会有“大中即寓其间”,整体理性的刚柔文质?会有“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个性活力弘道的中庸质文。不是推崇主体的精神灵魂,文化文明的中庸之道,而是止于至善为内圣之学,逆历史潮流的中庸之道,空谈误道而已! 中庸之道的社会实践,必须有适者生存的文化大环境,这就是张载所说的文理礼治,“性性为能存神”而“为天地立心”;政制法治,“物物为能过化”而“为生民立命”。若缺失适者生存的文化大环境,也许只适宜儒道合流,或儒佛合流。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行不通!只能感叹而绝望:穷则独善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 |
依我见解,中华历史最伟大的人:一是开创出仁礼德政为特征,民本政制的孔儒诸圣:孔子、孟子、荀子与《易传》,以及适全民本政制的人文文化。二是民本政制“中兴”,君主世袭专制条件下,君舟民水的独尊儒学,盛唐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开拓出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唐宋变革的历史转折点;开拓出孔儒民本更高阶段的神導德政。三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民本儒学更高阶段,掀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理论理性,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 民本政制“中兴”的唐太宗。在君主专制条件下,君舟民水的独尊儒学,开创盛唐辉煌,脍炙人口的历史篇章。建国初,与群臣讨论创业与守业孰难。创业已过,守业维艰,成为君臣“座右铭”,造就千古明君,“君子喻于义”的管理阶层,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形上導阶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功勋藵扬,是激励,并不是恃功骄横,对尉迟恭的警戒,明例。任用贤臣辅弼,不会有门户之拘,帝王好恶,犯颜直谏的魏征,成为人镜,不见“伴君如伴虎”了。朝臣议政奏折,发现草根平民马周,不拘一格任用。天下莫非王土,天下子女,天子的子女。王纳妃,谁敢不从?唐太宗纳妃,是某朝臣未过门的儿媳。群臣否认事实,魏征直言事实,唐太宗明白事实。取消纳妃,归回原配。其身正,其令从,率领一支“君子喻于义”的士大夫队伍。唐太宗,盛唐辉煌的缔造者。盛唐辉煌,开拓出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唐宋变革的历史转折点。君舟民水的政治实践业绩,开拓出“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掀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理论理性。千里足下,始于独尊儒学的君舟民水,民本政制“中兴”。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 孔儒民本是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思辨的哲学萌芽。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孔儒更高复归阶段的思辨哲学。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毫无疑义是王船山。避开满清文化专制主义的搔扰和迫*害,保持汉族士大夫气节和风骨,不疏辫子,躲进深山,专心致志研究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留给后世的著作等身,所表达得思辨哲学文理,足以成为孔儒思辨论理学的更高阶段,传统哲学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也是建立现代儒学体系的基础理论。 |
真理的学问,永恒不变?随着存在与思维的历史逻辑演变,真理的学问,不是退化异变,就是创新深化,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认真研究马哲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吧!为什么会出现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哲学圆圈三阶段。中国的学术历史,就是民本政制学说与君本专制学说的长期较量,所以有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三阶段。注意了,真理的应用,故然有人的因素在内,存在决定思维,文化环境造就人的文化心性。深刻感悟“存在即合理”的意蕴,“理势言天”!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奈何天!为什么董仲舒提出荒谬的天人感应理论?伴君如伴虎!为什么宋明理学提出形上教条的道德论理学?士大夫阶层不是入佛就是入道的无为懒政,儒学道德式微。为恢复儒道佛三教鼎足的儒学道德位置,而不是象“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研究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通经正经接着讲,就是真理学问的创新和深化 |
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认可中庸之道?很简单,现时的中庸之道,已被异化而误道,入肤浅而不见义理精深,经不起社会的实践检验!能带来中庸之道主体性的人能弘道吗?能带来继善成性的理性实学吗?能带来成性继善的实学理性吗?不能带来道德理性的共同富裕,这类被异化和被肤浅的中庸之道,会被大多数人认可吗? 中国人追求的中庸之道,好的是孔儒的中庸之道,继善成性的中庸质文,止于至善的明明德,个性活力弘扬的中庸之道。不好的是宋明理学的中庸之道,中为心体庸守常,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天命之谓理,扼杀个性活力的心性文史,尊卑定理的定位定性。现代社会的中庸之道,全面批判宋明理学道德固化的中庸之道,更高复归孔儒的中庸之道,“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在体用中庸整体理性环境造就的个性活力弘道,“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的中庸质文,儒家完善的中庸之道。 |
阳明所说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不少人欣赏?请问共和国前三十年的文革时期,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都是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这样的心即理,阳明“独创”,后不见来者,前不见古人。孔儒所说是心统性情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如船山所说是“功罪贞淫一归于情,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所以是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性内情外的以性发情,也是情内理外的情贞于理,情内物外的情功于物,以情充性的性情相需功贞情。“情有不可而必可,匡之以义以扶之”。“匡之以义以扶之”的情有必可,难道不是性情相需功贞情的中庸质文?情有不可,难道不是违FZ庸理则两极向?欲滥情淫的心性质野?遏欲情罪的心性文史。前人的孔儒,后来者的“为往圣继绝学”,言的都是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惟独阳明独创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到底谁符合社会文化心性的逻辑事实?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从情与欲的心性逻辑变化,引出质文心性三类型。从性情相需功贞情的中庸质文方面,孟子的定义是:“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可欲,就是情有必可的物(人)欲,善就是天理。谁会将天理人欲对立成水火不容?深化孟子定义是船山,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的天下仁恕:“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可见,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形上教条的道德固化,宋明理学独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纯粹道德实践的知行合一,则是阳明独创。知行合一出自《易传》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大中而上下应之”的知行合一。知,乾易知与坤简能为易简理得的知能合一;行是乾坤合道,心性能动为礼义规范的刚柔健顺,乾刚健与坤柔顺,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坤气化太和。从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知行合一,都是阳明独创。前不见古人的历史逻辑事实,后不见来者,直到现在,不见现实社会的逻辑事实。所以,船山评论其道体论:“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执其常而不知变”。程朱理学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尊卑定理的“性即理”,陆王心学中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道德固化的知行合一。谁问?值得传承宣扬吗? |
道始于情,表述最清晰莫过于《易传》,“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是人事的刚柔险阻与吉凶,道生于情。逻辑深化是船山,“功罪贞淫一归于情,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情有不可而必可,匡之以义以扶之”。道与情的关系探究,连涉到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性内情外,性以发情;性情内外的心性对流,天道物物的情内物外,情功于物;人道利义的情内理外,情贞于理,这就是以情充性的性情相需功贞情,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非滥欲淫情的心性质野,非遏欲情罪的心性文史。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引出质文心性三类型: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违FZ庸理则两极向的文史与质野。 进入到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即《易传》的三道三才。以人事天者的天命之谓性,各正性命的“命日降”,命从天降的天命之谓性。“命日降而性日生”,性自命出,也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的“习相远也”,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命日降的实践心性的性日生,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也是环境造人的理在气中,理气相函。“性命一也,理气一也”,性与天道的实践心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矛盾辩证的性命学和理气学。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阴阳与道为体”,命日降有性命学;“道建阴阳以居”,性日生有理气学。道建阴阳的整体理性,“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健顺五常的刚柔(人事天命)文质(心性气质)。 道与情的逻辑关系,引发人文化成天下的两类理性。一是个性活力弘道的中庸质文,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功贞情;二是道建阴阳的整体理性,“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 |
气,本来是一个通明的哲学范畴,弄成玄之又玄的晦涩难懂,深奧费解,何必?扎根于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研究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性命学。什么气质之性?“气以理生化乎质”,引出理气相函的概念。程朱理学的观点是理气相函,理在气先,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天命之谓理的尊卑定理。其形上教条的弊根是:“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执其常而不知变”,“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张载气本,表述着环境造人的意蕴,理气相函的理在气中。如船山所说存在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心性唯物。豁然会通,马哲的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决定意识。存在,民所共由的道之理与理之道;意识,就是气,道建阴阳的乾气与坤气,乾坤的气化流行。人事定位为易简理得的乾易知与坤简能,本体论知能合一的“知”;便有主体意识(气)能动为礼义规范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气之质),乾坤的气化太和。本体论则柔健顺的行。乾易知与坤简能,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大中而上下应之”。本体论的知行合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乾刚健的神理明诚,導引的理气诚明;神参明钦導引实践理性的“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大中而上下应之”,“柔得尊位动也刚”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坤气化太和。形下器道是理气,形上導是气之精粹的神理。船山提出“形气存乎神理”的“数数之,类应之”,其中性之灵的“类应之”,船山是这样说:“气有类,神未有类;神未有类,则气不得而有类”,生民立心立命的性命学与理气学,实践心性;“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性命学与理气学,实践理性。 我对气的理解,是否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否符合古今义理会通的逻辑事实?是否符合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原理? |
甘愿清贫简单的时代,实质是人性愚朴的心性深渊,不应该值得深刻反省?“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结果在文革时代做出革文化命的愚蠢伤悲事。因果报应是走到经济崩溃边缘,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脚踏黄土背靠天的“接受再教育”。从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教育农民问题,如船山所说:“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到知青上山下乡的接受再教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三无为,终身难忘!浪荡数年后回城工作,长者尊称幼者为师傅,也是记忆犹新。共和国的一切经历,与共和国同成长的一代人都经历了。从心性愚朴的八、九点钟太阳,到阅尽人生桑沧的古来稀,唯一想做的是:勿做糊里糊涂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做个深刻反思人生命途的明白人。 顺便说说,文革时期共和国的前三十年,孔子称谓文胜质则史;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孔子称谓质胜文则野。违FZ庸理则两极向的文史与质野。就没有见到孔子理想社会的心性形态,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易传》提出性与天道的元亨利贞,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生生之质;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新民之文。继善成性的生生之质与新民之文,中庸质文的文化文明。谁知道孔儒继善成性,中庸质文的文化文明,这可是传统的心性文化根,现代社会不见了,难道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做个明白人吧! |
中庸之道为什么不符合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主体能动的思维与意识,推动物物经济向前发展,难道不是科学精神。如《易传》云:“大中而上下应之”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是符合科学精神的中庸之道?也如船山所说“中者体也,庸者用也”,“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不是符合科学精神?当然,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庸守常,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以存天理去人欲,天命之谓理的尊卑定理定调的中庸之道,“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止于至善的内圣之学,当然背离科学精神的中庸之道。每一种理论的理解不同,都会出现符合与背离科学精神的正负走向,矛盾的相成与相反。荀子解蔽的“虚壹而静谓大清明”,就要选择符合科学精神的传统优秀文化。 中庸之道的“庸”,用也,非守常,止于至善与至善无止境的的道德理性,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与成性继善的盛德富有。个性活力弘道的中庸质文的“中”,不偏不倚之谓中,过与不及是失中。体用中庸整体理性的“中”,大中之间的现实掌控点,“极其大然后中可求,中可得然后大可有”,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无极而太极的理之道。中庸之道的主体能动:象数天理的“道建阴阳”,礼易常变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 船山说:“一心之健,一念之诚,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这就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关涉到主体的心性能动。中庸之道的科学精神弘扬,必须要改变西方心理学取代传统心性学的文化歧路,恢复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传承创新。 |
读《论语》,主要学做人处事方式。做人,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避离文胜质则史与质胜文则野的两极向;处事,“克己复礼为仁”,礼义规范的忠恕之道。伦理忠恕的亲亲为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达仁者爱人境界。尊德性学问道的仁礼忠恕,即现代人逻辑的换位思考;道问学学问道是“小人喻于利”的性与天道,“民可使由之”的天命之性,“不可使知之”的气质之性,如船山所说的人事言天,“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与实践心性的人性论相伴而行。 孔子人道的教化无类,教人做人,有尊德性学问道,处事有道问学学问道,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与思辨论理学。孔子学问有历史逻辑的时代局限性,如船山所说:“通于人而未合于天”的仁礼忠恕,更高复归有船山的天下仁恕;“成于事而亏于道”的性与天道,存有合于理道的更高阶段,船山的形上道体论。现代社会传承孔子《论语》的道德理性,主要应用在“通于人”“成于事”的两方面,调理道德伦理,以及性与天道的人际和谐,这就是孔子论理道器两层次的礼义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儒学是民本政制,一是忠于己而恕于人的仁礼忠恕,伦理的道德观念是亲亲为仁的忠恕之道,通达仁者爱人境界。仁者爱人,民为贵。政制法治的王制理想是:尧之天的“节用裕民善臧其余”,反对桀之天的“上溢而下漏”,崇扬有道伐无道的人民正义。文理礼治避离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礼之隆为教化无类的益质载道是“文理繁,情用省”,吾从野人的先进礼乐,这就是天下礼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如尧舜禅让的事不过三,被禹夏的王制世袭分封取代,夏商周三代损益的事不过三,天命也不会降临孔儒民本,而是法家独裁为君主世袭专制的百世皆行秦王制。开始步入“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步步下滑的忠君史。忠君,再不是吾从野人先进礼乐的“民为贵”。而是贱民弱民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走到天命之谓理的尊卑定理极端化,文化专制主义的以理杀人。孔儒民本的“忠”,与法家君本的“忠”,截然不同,切勿混淆不分“忠”的信仰目的是什么?该要明晰!形下器道的“小人喻于利”阶层:“易简而天下理得”的仁礼忠恕;形上文政導的“君子喻于义”阶层: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神導德政。 传统的中华文化没有哲学的概念,有智神概念。智内神外的神理明诚。知道神理的义理逻辑吗?“形有数,理未有数;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气有类,神未有类;神无类,气不得而有类。是故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形气存乎神理,则亦可以数数之,类应之”。“知神之固有气也”,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学问道;“知理之既有形也”,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学问道。这就是智内神外的中华文化,类同西方哲学概念,说是传统哲学,不过份吧! |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天命的思想呢?前人概念未明晰,后人予以明晰。前人范畴义理的肤浅,后人予以深化,这就是理论理性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孔子有关天命的意涵,只能见于“民可使由之”,由之,也引出诸多不同,甚至纠缠于对立的理解。“民不使知之”,也是一样。《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性由命生,后儒引发“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研究,以及理气学的研究,引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性命学研究,天命的概念日趋明晰。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形上導的君相造命,人事言天,天命就是人事的概念明晰。“以人事天者,理一而已”的天命之谓性,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有社会分工与利益分配,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直到现代社会,依然存有因果事实的逻辑影子:人事就是天命。君相造命的人事言天,启后有俟命的千秋功罪评说;承前则有受命的文化大环境,形下器道心物环境的存在音容天。即是说,承前的文化大环境,是对现实社会君相造命的限定,所以有“知以藏往”说;现实社会的君相造命,“神以知来”,决定启后的文化大环境。承前受命,现实造命,启后俟命贯通的演变循序,存在音容天的天命大环境。《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深化为:“天命不息为己性已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这就是承前受命,现实造命,启后俟命,循序演变的“天命不息为己性而有”,气质之性的理气相函,就是“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 现代社会对儒学天命观的正确理解,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复兴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体系的研究。研究中庸之道,该要接受教训了。若缺失研究主体能动心性的中庸质文与刚柔文质,中庸之道的理论研究都是空谈阔论,不切实际的。研究天命论同样如是。研究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同时也在研究传统儒学思辨论理学史的两个阶段,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孔儒思辨论理学,研究历史与现实完善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载正蒙与船山学理的思辨哲学。待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以及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得以精深研究,发扬光大时,现代社会应用的天命观显得理论明晰,社会应用显示势成理者的自然而然了。 |
读《论语》,主要学做人处事方式。做人,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避离文胜质则史与质胜文则野的两极向;处事,“克己复礼为仁”,礼义规范的忠恕之道。伦理忠恕的亲亲为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通达仁者爱人境界。尊德性学问道的仁礼忠恕,即现代人逻辑的换位思考;道问学学问道是“小人喻于利”的性与天道,“民可使由之”的天命之性,“不可使知之”的气质之性,如船山所说的人事言天,“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与实践心性的人性论相伴而行。 孔子是人文化天下的心性学开创者。《论语》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践心性的人性论。更高阶段是《易传》,实践心性人性论的继善成性。也是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后续有荀子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易传》元亨利贞的性与天道。若缺失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决不能理解到实践心性人性论的继善成性,还会纠缠不清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不休。也不会真正领会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竟会拥抱老子道法自然的天道观,视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孔子也是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开创者,开创心性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质文心性学的思辨。推崇文质彬彬的中庸质文,鄙弃违FZ庸理则的两极向,文胜质则史,与质胜文则野。思辨天命之性的“民可使由之”,气质之性的“不可使知之”,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命学。命日降而性日生,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气相函,性与天道的实践心性,后儒明晰:“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的实践心(理)性。思辨“克己复礼为仁”,仁礼心性的忠恕之道。人伦道德方面是:通达爱人境界的民所共由,亲亲为仁的忠恕之道。通达人生名利的忠恕之道。复礼:“己欲立而立人”,易简理得为人事定名位的职业立命;“己欲达而达人”。心性能动为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效应,与利益分配的义利协同。思辨道器两层次的礼义现范。周礼刑不上大夫的“制名以指实”,文质彬彬的“君子喻于义”;“礼不下庶人”,人道教化无类的吾随野人的先进礼乐,仁礼忠恕为人生名利的“小人喻于利”阶层。思辨文理礼治的心性效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思辨政制法治的心性效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思辨两类不同性质的心性效应,成为儒家礼法合治的形上文政導先躯。正因为有孔传的思辨论理学,方有“为往圣继绝学”更高阶段的思辨哲学。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的开创者,孔子的《论语》。人文化成天下的理论理性开创者。中华文化光辉灿烂见证的传统优秀文化复兴,古今流行,贯通中外。读孔子《论语》,好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明理达道的待人处事。 |
蒙培元教授的情感理性接着讲,我认为,更多回归到船山学理的性情相需理论。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性内情外的以性发情,天道物物的情内物外,人道伦理的情内理外,“功罪贞淫一归于情,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情有不可而必可,匡之以义以扶之”。性情相需出现三类型的质文心性,一是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情功于物的生生之质,情贞于理的新民之文,继善成性必可情的以情充性功贞情。违FZ庸理则的两极不可情:欲滥情淫的心性质野,遏欲情罪的心性文史。《易传》实践的人生理性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船山性情相需为实践的理性人生是:形下器道的情理,形上神導的理情。忠恕的情理,天下仁恕的理情,以一己之情理,理情于天下之情理,“情交以尽性而至于命”。从情感客观看待善恶变合之几的贞淫功罪,因天道理化的“始终以循环异时”,事物人也的“体用以德业异迹”,便有心性质文的主体能动:“性情以动静异几”。承前逻辑是《易传》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是人事的刚柔险阻与吉凶。“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论理易学。 |
走遍天下说人性(楼主) 郑永年教授近期发出的警告,直指知识界面临的严峻挑战:若知识圈持续下行,中国或将步入一个全面退化的“弱智”时代。这一论断,字字千钧,直指问题核心。 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创造者已经丧失了对知识的内在认同与尊重,进而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与人格。他们不再坚守学术的净土,而是自愿成为特定利益群体(如房地产业)的附庸,其讨论焦点往往局限于政策正确性的辩护,而不是错误的指正与改进。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学术研究的初衷,也削弱了社会对知识创新和社会的互信。 更为严峻的是,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项目导向”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生产的功利化趋势。项目与资金的紧密联系,使得学术研究不再是追求真理与知识的纯粹活动,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围绕金钱与利益的竞赛。许多学者在名利场中迷失方向,忘却了学问的初衷,追求的不再是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而是背后丰厚的报酬。 这种趋势的持续发展,将导致中国面临知识“殖民化”或者“资本化”的严重威胁。在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然而,若本国知识创造者无法独立自主地产生有价值的知识,而只能依赖外来知识的引进与炒作,或者任由资本绑架,那么中国的知识体系将面临被控制、扭曲和塑造的风险。 这不仅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学术自主性与文化独立性,更将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构成深远影响。 郑永年教授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与深刻民族危机感的学者,他的提醒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在当前知识圈面临下行压力、知识生产被名利所裹挟的严峻时刻,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这要求我们回到知识的本源,重塑学术研究的崇高价值与独立精神;同时,也要求我们引导国民树立独立人格与批判性思维,为知识的自由生长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抵御知识“殖民化”的风险,确保中国在全球知识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
发表见解 传统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被西方心理学取代,知识界殖民化的鲜明证例。传统心性的文化根: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体用中庸的整体理性,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失迹于学术研究的知识界,也消声灭迹于人世间。随着心性学的失落,人文化成天下的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也沦落了。“明亡以后无中华”,文化灾难的悲剧! |
别以西方文化比附中国文化,西方是兴起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个性自由民主的极端化,中国是倡扬整体理性的个性自由活力。百世皆行秦王制的二千余年君主专制史,以及专制儒学对个性活力的扼杀。现代社会是应该提倡民本政制,整体理性的天命之谓性,个性活力就是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是营造个性活力弘道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造就的个性活力弘道,就是船山所说:“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可惜,儒学民本政制所倡扬整体理性下的个性活力弘道,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都被君主世袭专制,以及专制儒学扼杀。恢复个性活力弘道,必须批判文化专制主义! |
在早期遍读群书时,曾读到明朝某思想家说过这样的话:人事就是天命。现实思辨,感悟深刻。读张载书与船山书,随了増益感悟外,对天命的理论系统潜心研究。依我见解,潜心研究和现实思辨最重要,专心致志于传统哲学的理论原真理研究,不要受西方学者见解纷扰。比如,西方文化的人为祸害太深重,偏爱自然思想。吸纳中国传统的自然思想,应该是孔儒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怎会是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为什么西方学者会推崇老子道学?西方学者自我误导,反过来误导中国学者。自己的文化被西方学者误导?中华文化的悲伤事! 为什么人能制天命而用之?《易传》所言形上神導效应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形下器道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上導之而下遵以为道也”,成然性与天道的元亨利贞,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制天命而用之。张载的神化理论,形上神導的“性性为能存神”,为天地立心;形下器道的“物物为能过化”,为生民立命,成然“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极其大然后中可求,中可得然后大可有”,制天命而用的。船山所说“知事物者,心也,心者,性之灵,天之则”,成然“理化,天也”的人世间变化,“天命不息为己性已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制天命而用之。 不管是君子的管理阶层,从事物物生产的小人阶层,都存有职业立命和齐家立命的人生名利运程,人事就是天命,世间人谁能避离?即使是造命者身份的君相,也有承天受命,即承前存在音容天的天命大环境,方有现实造命,造就存在音容天的现实文化大环境。启后俟命的千秋功罪评说,依然还是存在音容天境况的功罪评说。君相造命,与承前受命,启后俟命,天命一以贯通。君子畏天命,造命者身份的君相,能不畏天命? 人的天命是什么?人的天命,“民可使由之”,人事定位的职业立命。易简理得为生民立命的“乾易知与坤简能”;“民不可使知之”,“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心性能动为礼义规范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易简之善配至德”的生民立心。生民的立心立命,有顺命成性,如杨振宁先生,平身兴趣特长是物理学,学业成绩顶尖是物理学,进入社会后,从事研究工作也是物理学。从孩童到诺贝尔得奖者,与物理学结下的缘份:顺命成性,船山归属为:“人心统性,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也有“逆”命成性,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原有的职业易辙,如学医的鲁迅先生,转行成社会文学家和政论家;也有从事与其个性喜爱不相符,甚至不适宜自己的职业,如从事教师工作的陈景润;还有纯粹出于谋生挣钱,“饥不择食”,从事与其资质和学历极不相副,大学生与研究生卖猪肉,送外卖等;至于草根平民出自养家糊口,就更不用说了。对于“逆”命成性种种,都是“命日降而性日生”,船山归纳为“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气质之性其藏”。 人的天命,归属二类,“人心统性,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道心统性,天命之性其显,气质之性其藏”。如何以道心统性,尽可能适全人心统性?“物物为能过化”的“为生民立命”,如何营造机会平等的人事机制?“性性为能存神”的“为天地立心”,如何以人文化成人生名利为仁礼忠恕的心性文化?“以人事天者,理一而已”,关乎人的天命。 |
研究人生经历的命途,就是研究人的天命;研究共和国经历的历史全程,就是研究共和国天命之谓性的文化大环境演变循序!“知以藏往,神以知来”,“天命不息为己性已有”的天命之谓性。 天命注定是对的“气以理生化乎质”,环境造人的理在气中,人为化自然现象的天命注定;天命也是自己塑造的,也对!“命日降而性日生”。“性日生”,性有才,有才便可以学,实践中学,书本中学,学以成才,质以用才,“人当率循是路以合于天也”,自然化人为现象的自己塑造。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相资以相成,而相胜以相节。则极重而必改,而相抑以相生,消息之用存乎其间”。这就是船山所说:“刚柔文质,皆道之用也”。文质,“理化,天也”的天命注定;刚柔,“事物,人也”,天命也是自己塑造。人为与自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可分割! 细细体味,何谓天命?观察社会人生命途的千姿百态,人事就是天命的各正性命。生民立命形态,有顺天成命的安居乐业;有君舟民水的士庶之穷通生死。天命之谓性呈现:社会人生命途的千姿百态。人事就是天命的性命分殊,生民立心的心性形态,有序与无序。有序,如荀子所说的“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无序,如荀子所说的“礼之杀”,“文理省,情用繁”。细细品味,“君师者,治之本”,“以人事天者,理一而已”的天命意蕴,“为生民立命”,如何营建顺天应命的安居乐业?各正性命成然社会人生的千姿百态?“为天地立心”,人文化成有序的“礼之隆”,益质载道的“文理繁,情用省”。 |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天命?二千数百年前,尚处在无为自然时代的的孔子,提出人生成长各阶段的心性特质,其中的五十知天命,天命意蕴是性与天道的社会现实,“民不可使知之”的“民可使由之”。以及性与天道的变化走势。随着性与天道进入到精于物物,继善成性的元亨利贞,以及三道三才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地人参,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的天地神参,天命意涵也进入到道器层次的理论探究阶段,进入到“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论理易学阶段,进入到“知以藏往,神以知来”的神参導预测阶段。这就是孔儒发展系统完成对天命意涵的思辨论理学阶段,成为“为往圣继绝学”的思辨哲学的基础理论。“以人事天者,理一而已。性命一也,理气一也”,所显然的人事天命,元亨利贞为继善成性的天命意涵,也是实践理性为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明晰形下器道的存在音容天,形上神導的存在理势天,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的社会限定,道器两层次的天命意涵。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丰富“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论理易学;会通古今义理的“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深化“知以藏往,神以知来”的神導预测学。“五十知天命”,天命的意涵演进,显然传统儒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随着宋明理学的儒道合流,提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尊卑定理定位定性,孔儒的天命之谓性,异化成宋明理学的天命之谓理后,深深误道了后人对天命的理解,剩下只有伦理学道德意义的天命观,连“民可使由之”,性与天道的天命意涵也被抛弃了,以易经的自然易学套解《易传》,失去继善成性为天命意蕴的论理易学,失去神導预测的天命意涵。随着传统心性学被西方心理学取代,传统儒学的天命范畴,被折腾到体无完肤,失去了灵魂与灵性。明确而言,研究儒学的天命意蕴,我是从论理易学与神導预测学的角度研究。《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船山的义理深化:“天命不息为己性已有,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这才是现代学术人,理解传统天命观的系统理论! |
运气是天命还是努力的成果?运气的客观条件是天命降临;主观能动是努力的成果。主客兼备。若无天命客观,如孟子叹息:“穷则独善其身”。百世皆行秦王制,走到宋后尊卑定理定位定性的天命之谓理,只能叹息:“穷则独善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有天命客观,无个人的主观努力,机缘白白流失。如文革后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幸运只会眷顾长期有心性准备而付予努力的有志者。孟子感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列……”,所提出的千秋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身努力的艰难困苦,天命降临的王汝于成。运气的主客兼全。 天命和努力,哪个更重要?“知以藏往,神以知来”。若具有知天命的预测学识与能力者,择善固执,坚韧持恒于俟待天命降临,则重于自身努力。若不具知天命的预测学识与能力,心中无底数,免不了与世浮沉的自我懈怠,则重于天命客观! |
五十岁知的是什么天命?其实,天命意蕴关乎性与天道的理论,元亨利贞与贞元亨利的“始终以循环异时”,逻辑深刻的是“理化,天也”,人、天(社会)、物道体的自然之化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体人自然之化的“理化,天也”,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逻辑的历史演变,即生生之质与新民之文,中庸质文的文明演进,“天命不息为己性已有”的“理化,天也”。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易传》三道三才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仁礼本体,其核心理论,一是中庸之道,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二是中庸之道的主体人,“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天命的性与天道,道建阴阳的仁礼本体,都属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问学学问道。从孔儒调理人际利益关系的仁礼忠恕,到船山调理天下利益关系的天下仁恕,“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发展物物经济,满足人类物欲需求增长的心性唯物,“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走共同富裕路的传统文化源根,唯物辩证,属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尊德性学问道。明晰民本儒学两大学问道的义理精粹,也就悟觉,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孔儒民本,与君主世袭专制的专制儒学,不同性质的社会存在,产生不同性质的思维。孔儒民本的脉理传承,决不是宋明理学的内圣之学,以及现代新儒学,应该是盛唐的贞观之治,君舟民水独尊儒学的政治实践,开出“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明晰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就不会出现历史的沉渣泛起,推崇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三无为,墨学兼爱交相利的流俗质野,导致思想迷蒙的弱智时代继续下滑。明晰传统儒学两大学问道的义理精粹,必须将民本儒学与专制儒学作泾渭分明的甄别开来,再不能视作一脉相承的儒学铁板一块。满清法家独裁的文化专制主义以理杀人,明亡以后无中华,孔儒民本已彻底消声灭迹了,还批什么孔家店,这就是思想迷蒙的弱智时代,让其继续下滑吗? 其实,并不是我的文章深奧,而是传统儒学的文化研究长期搁浅,不然,为什么不研究孔儒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研究船山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却不遗余力去研究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三无为?为什么不研究亲亲为仁的忠恕之道,研究礼义言行规范的实践实证,却兴风作浪于墨学质野的兼爱交相利?为什么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延续到今天依然激烈有加?就没有人去研究和揭晓其因果所以然之迷?儒学研究被搁浅到灾难性的地步! |
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类同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天理浑然定夺的人事当然,尊卑定理定位定性的天命之谓理,“合乎天而不因乎物,执其常而不知变”,显然是形上教条的道德固化,有思辨性质?宋明理学的道德论理学,意图恢儒道佛三教鼎立中的儒学道德地位。儒道合流的“性即理”,儒佛互补的“心即理”。绝对不同于“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坚持通经正经接着讲的民本政制与道德理性。 宋明理学将伦理学概论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不对。存在与思维的哲学基本问题,马哲中国化理论体现为存在理势天;存在与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马哲中国化体现为存在音容天。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的社会限定,有形上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矣”。宋明理学根本不可能会接触哲学基本问题。请看朱熹是这样说的:“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天理浑然定夺的人事当然)。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对尊德性与道问学的道体论阐解,会有哲学基本问题的意蕴吗? 至于说到儒学道统问题,天命之谓理的尊卑定理“性即理”,绝对不是民本儒学的天命之谓性,尊卑定位的“命日降而性日生”;陆王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绝对不同于民本儒学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质文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是人事的刚柔险阻与吉凶。至于尚书的十六字真言,宋明理学付予形上教条的理解,绝对是义理失真的。对历史的事实逻辑与现实的事实逻辑的哲学思辨:“道心惟微”,民生利益精微,所以有“士庶之穷通生死”的君舟民水说;“人心惟危”,阴阳不测的鬼神心性危微;“惟一惟精”,“天有贞一之理”的“惟一”,“精义入神”的“惟精”;“允执厥中”主体心性观能动的中庸之道,“大中而上下应之”。中庸质文的个性活力弘道,体用中庸整体理性的刚柔文质。 还是那句话,民本政制的儒学道德理性,与君主世袭的专制儒学不同道,应该区分开来。五四运动后出现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应该深思反省了。 |
存在决定思维,随着崇尚宋明理学内圣之学的现代新儒学占据学术主流地位,推崇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三无为后,兴起推崇兼爱交相利的墨学质野,现代社会的存在出现什么问题,竟然会颠覆历史?官场贪腐的利益抱团,资本集团的抱团取暖,以及店家小业主的取团抱暖,争名利谋生的手段:兼爱交相利!要彻底抛弃孔子道器两层次的礼义规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特别是抛弃君子喻于义的礼义规范,国将不成“义者为王”的国,民将失去道德诚信的民!打倒孔家店?树立墨家店?将中国商品经济社会,倒*退回资本主义自由时代?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民主自由极端化?为什么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打倒孔家店?为什么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问题症结是:百世皆行秦王制的二千余年君主世袭专制史,专制儒学对孔儒民本的异化及改造!历史问题的沉渣泛起,走到的现代社会存在,学术研究重新到先诸子百家争鸣时代?重新再现荀子解蔽,解蔽诸子学的“闇乎大理,蔽于一曲”。看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形态,历史的沉渣泛起,如此走下去,如郑永年先生所担忧,中国是否进入到思想迷蒙的弱智时代? 国家不用推行墨学,墨学自然而然流行,官场贪腐的利益抱团,不是墨学的兼爱交相利?资本利益的抱团取暖,同样也是兼爱交相利吧!至于实体店的小生意者,抱团取暖也在不断变化,从开始介绍生意拿口扣,到现在的生意利润微薄,再无回扣可拿,仅为互相照应的抱团取暖。曾有人将墨学兼爱交相利,比附为资本主义自由时代的商品意识,自然而然生成,焉用推广。尽管传统中国人,讨厌禽兽质野,所以,杨墨理论湮灭,却在人心乱世中,杨墨流俗质野自然而然流行,焉用推广?现代社会发生信任危机,墨学兼爱交相利的流俗质野流行,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是亲亲为仁的忠恕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墨学兼爱交相利?交相利是目的,兼相爱是手段,手段应用的目的指向是交相利。以前曾有人认为有商品经济社会特征(资本主义前期自由时代)崇墨学者更离谱,高歌赞颂,看来,利益抱团者该为其鼓掌了! |
失落了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会有真正的传统哲学?现在流行的哲学,是乱七八糟的哲学杂货店。老子的道法自然,佛门的实相空境,宋明理学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法家独裁专制的法术势理论,都是杂货店出售的传统哲学,甚至连墨学兼爱交相利,也在哲学杂货店中出售。待人文化成天下的传统心性学复兴。真正的传统哲学才浮出水面,有哲学萌芽的生长期,这就是孔儒民本的思辨论理学。重心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哲学萌芽成长为思辨哲学的参天大树,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掀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理论理性: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研究重心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会通古今义理的“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如果思辨论理学与思辨哲学能在道器两层次中通行,理论指导实践,会发生全民性投机房地产的灾难事件吗?这是失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灾难性事件。 如果不将先秦诸子争鸣时代的孔儒民本,与君主世袭专制时代,儒法合流的专制儒学,两类不同性质的儒学区分开来,没有“为天下开太平”的儒学。如果不将孔儒民本的思辨论理学阶段,与“为往圣继绝学”的思辨哲学阶段,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肯定阶段与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圆圈两阶段区分开来,便没有现代儒学体系。亚洲四小龙的儒学模式,是调理人际关系的孔儒模式,不是调理天下仁恕的儒学模式。在亚洲四小龙可以做到的事,在儒学民本的原生土壤,不可以做到。就是缺失天下仁恕的文化环境,便没有仁礼忠恕通行。记住孔儒的道德定律:治世通行,乱世遗落! 孔子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续后有荀子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有《易传》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开辟出道建阴阳的三道三才。还有,船山提出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可知道,孔子的仁礼忠恕,续后便有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有《易传》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更有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的文化大环境,这就是船山所说的天下仁恕,“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发展物物经济,满足人们对物欲需求增长的心性唯物。“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走共同富裕路的的传统文化源根。辩证唯物。止步于孔子《论语》,永远得不到孔子的历史逻辑原真。通过孔儒发展系统去明晰,通过“为往圣继绝学”的脉理传承去深化。 |
读易经的自然易学有智慧吗?卜筮问人事吉凶,何来智慧?也如读老子的《道德经》,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三无为,何来智慧?认真阅读论理易学的《易传》,“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三道三才,也是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人事级能为易简理得的人事定位:乾易知与坤简能;主体心性能动为礼义规范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其实践实证为“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坤气化太和。这就是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地人参。现代的人事管理学,该要明晰的循物理两大事则。可惜,”君主专制时代,以易经套解《易传》,少有学人会研究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地人参。導引天地人参的是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的天地神参,即孟子所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以不可知之谓神”。学人只知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谁会研究天地人参与天地神参?《易传》的变易思想是:“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船山的学理深化是:象数天理的礼易常变。谁会对《易传》的论理易学感兴趣?《易传》提出“知以藏往,神以知来”,礼易常变的神導预测学。上面所说的是《易传》论理易学的智慧学,智内神外的神導预测学。倡扬整体理性下的个性活力弘道,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都被君主世袭专制,以及专制儒学扼杀。恢复个性活力弘道,必须批判文化专制主义!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非易经,而是《易传》论理的三道三才,道建阴阳的人事心性本体。天地神参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天行健,天地人参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老子道法自然一点牵连都没有。天地人参有循物理两大事则,人事级能结构成就易简理得的人事定位:乾易知与坤简能;主体心性能动为礼义规范畴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前者是极深通志与研几成务的形上神導效应,后者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形下器道效应。老子的道法自然,与天地神参与天地人参有关系。张冠李戴式的研究传统学问,成笑话了。 |
再认真思想《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官场贪腐的小人禽兽,引发社会的流俗质野。为什么官场贪腐会泛滥成灾,与其呼应并存是无为懒政。若说官场贪腐是“私”,无为懶政就是“蔽”。私蔽大患,完全失去“君子喻于义”阶层,国将不成“义立为王”的国,民将失去道德诚信的民。为什么出现丧失“君子喻于义”阶层的私蔽大患?《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又提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第一把手的问题,若沦陷到“势尊必蔽”的深渊,势尊必蔽必然引发出环境造人的私蔽大患。《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真正肩负人民正义的社会现实感和责任感,为什么会停播?停播以后的社会负面是否继续下滑?惟智者深思矣! |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必要解决历史遗留未予解决的三大难题。 一、先秦诸子争鸣时代的孔儒民本,与适应百世皆行秦王制的君主世袭专制时代,成然儒法合流,儒道合流,以及儒道佛互补的专制儒学区分开来。若再看成儒学一脉相承的儒学铁板一块,势必致五四运动后出现的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持续,愈演愈烈! 二、唐宋变革正道和逆道,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儒学,一是从盛唐辉煌的贞观之治,君舟民水独尊儒学的政治实践,开出“为往圣继绝学”的唐宋变革正道,掀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理论理性,张载正蒙与船山实学;二是效忠于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天理浑然定夺人事当然的道德论理学。论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天命之谓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形上教条道德固化的宋明理学。若船山学理天下不昭明,张载正蒙被理学与心性异化曲解,只能让宋明理学的内圣之学占据学术主流地位,那就是文化的悲凉事件! 三、儒学民本有高低两阶段,分属为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与否定之否定阶段。孔儒肯定阶段的思辨论理学,推崇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义理展述。张载正蒙与船山学理,崇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义理展述,会通古今义理的“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现今社会,形下器道崇尚思辨论理学,形上神導崇尚思辨哲学。这是现代社会开启民智,发展思维科学的现代文化学。甄别儒学民本高低两阶段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探究古今文化接轨,中西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探究出现代儒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建设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现代儒学体系。, 现代的传统文化研究,三大难题尚未触及,更不用说是盖棺定论的解决。所以,夸夸其谈空谈阔论口号式居多。三大难题未进入到实质性探究出成果,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
我们该如何进步?我提供船山一段论语供现实思辨。 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 现实思辨,是实践活动过程的现实思辨。格物之功的学问为主,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学问之事,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古今义理会通。致知之功的思辨为主,学问辅之,学问乃以决其思辨之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