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促成王朝陵替的三代损益,王制分封的诸侯割据,也是事不过三,进入新一轮的政道变制,王制分封的诸侯割据,经历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进入君主专制的大一统时代。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政道变制,文明演进?还是止步文明而退化?君主专制大一统,经历秦法二世而亡的暴政妄为,汉初文景两朝告终的黄老无为后,进入到独尊儒术,儒术诚行的汉唐专制生长期。所说的独尊儒术,非独尊儒学的民本德政,而是“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君本专制的儒术诚行。荀子提出的儒术诚行,儒术的方式与手段,仁智同用的王制理想;诚行,关注民生利益的“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防避上溢而下漏。君本专制的儒术诚行,关注民生利益不假,乃士庶穷通生死的底线,如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穿衣吃饭是天理;至于追求美色美味美享受,那就属于人欲,要切割。正如董仲舒所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与不计其功,独尊儒术走向儒道合流了,忠君报国的宋明理学时代,则是青天白日的儒道合流: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儒道合流的天道观,引出的正其谊与明其道,也异化了孔儒仁礼忠恕的道德理性,走向道德固化的唯心教条。董仲舒正其谊的仁心,宋明理学致良知的存天理;董仲舒明其道的礼义,宋明理学致良能的去人欲;董仲舒的儒术诚行,宋明理学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人事当然。汉唐的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其专制性质程度,毕竟不同于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延续三代以来有伐无道的人民正义,促成王朝正常陵替的汉唐经世致用,走到盛唐辉煌。回首盛唐辉煌前的中国道路,波浪式的文明向前。也正是波浪式的文明史,留下了船山所说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取代于礼有损益的经世致用;留下天下变易的心物定律:“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 留下神導德政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为万世开太平,取代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留下神理明诚導向理气诚明,取代儒术诚行,彰显形上導文化灵魂的“神”意蕴:神理明诚引领的理气诚明;彰显形下器道文化灵魂的“诚”意蕴,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的天人诚道,理气诚明的“诚”意蕴;留下神参明钦導领的实践理性,承续荀子政制理论的礼法合治,“天治者,神以依”,势成轻重的礼法合治,取代汉唐阳儒阴法的德法合治,治理效应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神参明钦導领的实践理性;留下仁恕天下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心性环境的人道理欲观;留下形上導的道体论,理道定所于性与天道,“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袭古今擬议之名”;…… 波浪式的文明史,留给人类社会不可易变而深化不断的古今义理,凝聚为唐宋变革正向的张载正蒙和船山实学的学理中,再续文明的波浪式文明史;与波浪式文明史的古今义理背道而驰,唐宋变革负向的两个哲学圆圈否定阶段,最终要返回原点的哲学圆圈更高复归。 也许,我郑重其事提出传统中国的两段历史,波浪式的文明史,与两个哲学圆圈三阶段的文明史,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思虑探究,即要会通古今通义,也要以理性实学的思维方式解蔽:蔽于一曲的闇乎大理,双管齐下。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3 10:29 编辑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7-2 19:11 @国学爱好者树文 你好: 评说。评说要有理有据。中国人习惯以理服人,也是因为传统文化条理清楚。当下常见各执,一词相争不下,甚至是在坚守一家之说,或许也是因为新文化条理不清楚。反正总要有个原因吧。以竞争和谦让为两端,比如以足欲和无欲为两端,定位个人追求,,,是中庸思维。当下思维方式是片面的,比如强调自由,是不愿意受约束还是不愿意有约束呢。强调民主,是对官做主不满意吗。所以说从两端思维,用两眼睛看世界比较清楚,方便理解。 如果把人的学问分为怎么做人的学问和怎么做事的学问,那么我们评说的基点是什么。传统文化儒释道是以怎么做人为基点的。对吧。 古时大堂上或挂有明镜高悬的匾。用“两端"的思维方式去照人的思想,象镜子一样照着人的目的。 孟子讲是非于心。心中有是非标准,观念主导行为。当下习惯于把物质意识分开讲,却不是以完整的人为妯发点的学问了,不能指导怎么做人而只是为了指导怎么做事却还说的不对。 哲学首先是关于怎么做人的学问。应该以对什么是人性的表述为出发点。若是都想着怎么改造世界,谁改造自身呢。怎么改造自身呢。靠造别人改造自己能好的了吗。虽说人最难的是改变自己,但终归比改造世界改变别人容易吧。自然辩证法是置自身于世界之外却要品评世界,忽视自身修为,终化为假大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有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垫钱将其赎回,然后回国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就在国外垫钱解救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并且坚持不报销,以示“义”的决心与真诚。孔子知道后非但没有表扬这个弟子,反而批评了他,认为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因为以后鲁国人如垫钱救人,报销吧不好意思,不报销则蒙受经济损失,两难之下最终可能放弃救人。而孔子的另一位弟子,下水救人,被人赏赐了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孔子大加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谁都能做镙丝钉的。不受约束的人做镙丝钉,是不逻辑的,假大空就是这么来的。 荀子有性恶论,主张以礼约束性恶,如此说好到头了也就是不恶。那么性善何来呢,不什么道家主张以德报怨呢。由此说来,如果荀子要听到有人说荀子没善根儿,荀子一定会觉的遇到知己了。 性恶论主张以礼来约束私欲,必强调法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善,必然中人以上待之以礼,或中人以下待之以刑。儒家讲礼乐政刑。贵族君子都当是礼之典范,或如对君子普法,烦。对小人讲礼,笑。 在山脚、半山、山顶赋予远方一词不同的内涵,只有从山脚走上山顶的人可以知道其中不同,这也是古人的立体思维,有教无类。当下是底线思维,法不禁止即可行。 人的学问可以分为怎么做人的学问和怎么做事的学问,古人以前者为根本,当下以后者为第一追求。 |
秦耕 发表于 2021-7-3 09:28 先生的分析讲解很清楚全面,使我受启发。特别是关于人的占位不同,看问题自然不同的道理非常正确,希望我们多交流,共同进步!谢谢! |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7-3 10:29 先生好 有幸遇到先生,共同探讨。 初入论坛,说点个人想法。传统文化实在深刻,我只是说点能想到的。 |
秦耕 发表于 2021-7-3 10:36 我是有闲暇时间了,对国学经典有所爱好,看了点《五经》,似懂非懂,又上了国学复兴网,有幸与各位大师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真诚希望大师给予指正。 |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7-3 12:51 研究国学文化,最重要是通识。不要说对五经的似懂非懂,对孔儒经典的范畴意蕴和义理逻辑,若能读懂其时代逻辑,可称国学大师了。能称上国学大师,有通识的智质。对于后儒的传续,可以甄别出异化性质的唯心教条,传承创新的脉理传承,两种不同传续路线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进而从脉理传承的更高阶段的文理,切实贴切于现实的生活逻辑,重新去理解经典,这就是通识。儒家的智识境界:学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圣境,通识就是圣希天的智神境界,非后世君王自我标榜的圣。通识的基础,对范畴意涵的深刻理解,进而才有对义理逻辑的透彻理解。 |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7-3 13:29 感谢先生点拨,在下学识浅陋,发表点看法也是让人见笑啦。希望先生多加指教。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3 16:25 编辑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7-3 12:51 先生好 我的文字水平很差,在国学论坛发贴已经很忐忑了,其实也算是闲的。 既然是学国学,那么在先师面前都是学生,先生是学长。 |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7-3 14:37 见笑?非也。坦诚,是学问人的基本素质:明诚,明白要实实在在研究学问,循序渐进,一步步靠近“学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智神境界:通识。一是有志者事竟成,二是贵有自知之明,方有实实在在研究学问的明诚。 |
楼主好: 漫淡学问研究 知识是学来的,境界是修来的。 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有涯随无涯殆已。 礼学主张知识要广博,心学主张理解要深刻。两方面都对。 学而时习之,要习。知行合一,要行。现在就是--不习了、不行了。 佛教中讲以戒为师。读经守戒律,为修者,读经不守戒律,为学者。 不尊师训算哪门的学生呢,算现代教育的学生,不算佛门中人。 佛教中讲的大智慧怎么来呢,就是以戒为师。守戒律就能有大智慧吗。“戒、定、慧”就是这么说的。 学者与修之间的差是什么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山脚、半山、山顶,可以赋予远方不同的内涵,或这也可以比喻和尚读经就那几本,能读一辈子,而经书传世,一字不改。 物质论中没有关于人性的论述,给物质论划个圈,也就是局限性。三部分加起来是追求欲望的,满足感性需求只适用于半个人性。 有说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由此说来唯物论与唯心论在范围上是不对等的。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君子不器。亚里士多德讲的物理学之后也就是形而上了,由此说来,现代哲学反对形而上学,与东西方传统文化相比较,是一半。 以现代哲学视角看传统,也还是现代哲学思维。而当下讲的复兴传统终不会是要换个包装吧。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3 22:15 编辑 楼主好: 民主与专制,是个流行话题。 如果问,把生活交托给一个坦荡君子有什么担心的呢,交托给一众戚戚小人又怎么放心呢。 那么这个流行话题也就自然转到怎么做人的问题上来了,还是人心问题。或正因为当下欠缺理论所以要复兴传统。 古希腊投豆决定问题,是民主。大家都认为好的事,是不是很高明呢。不确定吧。但是大家决定的事一定是大家都高兴。有利有弊呗。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4 07:18 编辑 楼主好: 当下普遍心里都有做大事的愿望。《大秦赋》很鼓舞人。选能尚功。 换个不流行的视角看大秦,能臣干将,少有善终的,商鞅车裂,吕布违服毒,李斯被诛三族,,,。李斯参与做假诏害死蒙田扶苏,说明荀子门生不能被信任。从怎么做事看就是功成名就,从怎么做人看就是为争名夺利诬人谋反。从人性看就是欲望膨胀造成矛盾尖锐,不和谐。 韩非讲过儒以文乱法。人称孟子雄辩,由此说来以理服人的说法应该是从儒家来的,只是当下也难有机会听到了。 《道德经》:,,。下士闻道大笑之。说明传道是有选择的。《》: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说明儒家传承也是有选择的。 给历史故事换个视角也很有趣吧。请楼主斧证。 |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7-3 20:58 古语云: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愿与您经常交流。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4 07:34 编辑 国学爱好者树文 发表于 2021-7-4 07:03 学长好,后学有礼了: 看了先生主题,感觉如临大渊。 看到两位学长交流,感到学长们都很仁厚,胜读十年书。学习了。 |
秦耕 发表于 2021-7-3 22:12 不敢言斧正,但愿有灵犀交流。 文化专制主义之首,伴君如伴虎。不要说秦暴法家治国,尤甚?即使独尊儒术的汉武,任用大儒董仲舒,也让其蹲牢狱惩戒,迫其服服帖帖。“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为了避离祸害,袭用神道设教方式,提出天人感应理论:“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借天災为征兆警戒君王。汉儒心态如此,能承续诸子百家争鸣时代成长的孔孟之道?至于杀戮功臣,司空见惯。宋太祖持怀柔手段,杯酒释兵权,战神闲职不管事,宋朝军力积弱。帝王猜疑心,用监军监吏监管,多一批额外官员,食空财政,国家积贫。积贫积弱的宋王朝,从此多事之秋。“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士大夫群还有心思理政执法?不是保守循旧,官官相护,就是利益抱团,贪腐成风。因猜疑心,推崇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异变了独尊儒术的祖宗之法;懼怕群臣犯上作乱,有道伐无道再不是人民正义,乃乱臣贼子的篡弑之罪,终结了汉唐的王朝正常陵替,转换成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宋太祖怀柔手段的钟摆惯性,明太祖杀戮功臣更惨烈。这就是孔儒民本政制与法家君本政制之间的水火不相容。在历代君王中,唯唐太宗为英明君王,隋朝二世而亡的以史为鉴,荀子君舟民水说的深刻体会和施政崇尚,唐太宗的君本政制,添上民本政制的浓浓一笔。按照唐太宗的施政路线走下去,维新变法的君主立宪内阁制,不会水到渠成?却偏偏是唐宋变革的负面走向,为之感慨!唯是遗憾!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4 10:51 编辑 楼主好 个人愿意,很愿意尊重在论坛直言发贴的人,发贴都是出于向好的愿望,也感谢论坛提供这样的机会。我来论坛晚,先到的都是学长。 我没学过易,但也知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周而复始。如果中庸是讲不易,易就是讲变化的吧。有说,曾经中国最强,后来向西转到日不落,又转到米国了,现在等再转回中国。中国文化中讲天时。我也不知道五千年文明转到现在的天时是否极呢还是泰来呢。中华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复兴,孟子:是非于心。 从克己复礼再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有三百年,看看这个自主选择过程,对当下文化选择应该是有启发的。当然这些更要看天意。这一百年的历史跌宕起伏的,所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平淡心情,学习提高。读历史要看因为所以,如果相信有天理在就想想是什么因会带来什么果。哲学就是要找规律喽。 中庸称为道,或说是对道的理解与应用。人有善恶,事有利弊。“过犹不及”都要担后果。 现在已经提到“可持续发展”了,也就是看到急功近利的弊端了,总算是有变化了吧。都知道阴盛阳衰,现在是阴阳反背,阴和阳颠倒了也就是是与非颠倒了。古时认为好的观念现在都反对。 人是成长伴随衰老,社会在技术进步财富积累中道德衰落。现在很衰。大同是天下为公,小康是天下为家,现在是为己。确实很“否”。正视现实不抱怨什么。 无可无不可。 说人生最大意义,儒释道都是立足管好自己的,现代意识是相反的。儒释道都是主张淡泊欲望的,现代意识是相反的。唐宋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是一大半,也挺好,现在不到二乘就腐败了,应该是因为文化不同。 我想要做的也就是讲讲中庸思想,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把镜子摆出来,让大家看到有不同的选择。为社会的将来做铺垫。 漫淡就是可以东拉西扯,哈哈哈哈说说老朱。 程朱讲存天理灭人欲。都知道程门立雪,一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醒,道家的睡功可能一睡很久。”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偏离儒家了,对于人性来说是从上往下说的,容易让人理解绝对了,没有人欲了还算人吗。道家是修仙的,就是要没人欲喽。所以说掺混了就会乱。前面说无欲与足欲之间,也可以说是纯理性与纯感性之间,要想从感性走向理性,就是要淡泊欲望。朱熹用了“灭”字表达有点不象儒家思想了。张三丰说朱熹没遇到好老师。 中国文化很有意思,比如不奢靡是不是就再也不能吃好的了呢,不是。 佛教里有句话叫“弃舟登岸”。有个故事说老和尚小和尚要过河,有个女子要帮忙,老和尚背女子过河后,小和尚很认真的问这算不算犯色戒。没有色心就不会犯色戒。孟子也讲“是非于心”,看这四字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来。古文的内涵可以很大。 通过这个故事是要说观念是客观存在,有物质性,可以主导行为。也就是说思维是存在。佛教讲“去"执念,也就是说在佛教中执念是可以去的。而这在哲学中是达不到的。西方讲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 磨炼我的人都是我的贵人。楼主不要客气,真接砍。 |
本帖最后由 秦耕 于 2021-7-4 14:00 编辑 @国学爱好者树文 论坛是门前冷落鞍马稀 先生也说几句呗 古诗文网摘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个人添点想法 明明德:能看到的有选模范,树典型。不能看到的是做好事不留名,是暗的。 在亲民:这么大招牌,也没几贴子,是道远人呀还是人远道呢。 止于至善:劝善劝善,不能自以为好就强迫别接受。划个杠杠有利于静心。 |
知识是学来的无错!包括学在实践中的习以性成,包括学在书本中。境界是修来的,也许属先天性,在家庭教养的环境中修来的。境界出自后天,来自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以及生活磨难带来人生路向的转换,特别是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更多是后天境界的人生路向转变。学问的积累,提纯境界,带来坚韧的意志和毅力。学问与境界密不可分,相资相成。 研究《易传》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便知礼学的知识广博;研究《易传》的仁义人道,便理解心学的精微和危微,研究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的三道三才,便知礼学与心学之间密切如伴侣,不能一物两体,只能两体理一,“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 学而时习之,是知识层面的事,习以性成,习以学成。阳明的知行合一,是道德层面的事,知是致良知的存天理,行的是致良能的去人欲。知行合一,违反人性本质的道德异化,何以行?何以习?不行了!不习了! 治世佛门弟子还俗,乱世俗家子弟入佛门,乱世道佛,读经守戒律,存在即合理。若是治世清明,需要学者研究学问,读经守戒律如弃敝屣。 佛门大智慧的一切唯心,心境的根源又是什么?与儒家的天道元亨利贞对立:生驻异灭,实相空境。看破红尘,实相空境的人生幻化。所以佛门大智慧,乱世如心灵鸡汤。 儒佛之间的“意会不可言传”,儒是宋明理学。佛门有月印万川,宋明理学有理一分殊,不同的逻辑表述,幻化人生与道德人生,类同于老子道学:与世浮沉的无为人生。 凡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文史浮明,静止守常,有多少道理可讲?传承宋明理学的现代新儒学,说到今天该尽头了,这就是荀子所说“文理省,情用繁”。只有贴切社会生活的参天大树,四季常青。“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符合荀子所说:“文理繁,情用省”。 物质论不讲人性?人不在其内?唯物论说人性!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文明同步,物欲需求就是人性,心性唯物。心性唯物的天道观,发展物质经济的人道率循天道。心性唯物的人性论,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所以倡扬性情相需的功贞情,天理达人欲,人欲见天理的理欲辩证。心性唯心的天道观,“合于天而不因乎物”,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心性唯心的人性论,抑情制欲。心性唯物与心性唯心是对立的,非不对等。 传统哲学就是神学,導引天地人参的天地神参。 中西文化是通过各自独特的范畴意涵及范畴体系的逻辑表述,实现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所以,厘清范畴意涵,十分重要。若以西方文化强势套解,失误与谬误不会少。我为什么提出心性唯物的概念,有别于西方唯物论,是为了避免谬误。为什么将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归入唯物论?孔儒精于物物的性与天道反而不是?归入唯心论?天大的谬误!折腾、磨难传统哲学了。 |
贴发至141楼时,主题本要结束,秦先生与树木先生发贴参与,一时热闹,似有当年论坛气象。带着问题参与讨论,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我很珍惜这次讨论,一是检验自己的学问研究是否实实在在,能否完好回答问题,自己称心,别人满意,检验的答案。二是考验学问水平到了那个阶梯,自知之明,重新擬订路向,坚定信心,挺好!有讨论就有热闹,有热闹就来精神,带来新的活力。写到今天,主题该结束,感谢秦先生和树文先生。 |
主题原想结束,看来还得继续。 〖申请开讲〗《从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看礼与法》,经浪花先生审核批准,己有十天时间了,门前冷落车马稀,正方与反方均无一人一字呼应,这可是熟门熟路的主题。见状,我发出一贴,认为性善论与性恶论都是心性环境催生,非人性客观的真实无妄,建议从继善成性的角度去研人性论。我的文贴发出后,依然如故。论坛冷清如此,喟然长叹! 既然性善论与性恶论都是心性环境催生,性善与性恶的主题开讲,倒不如改为理道定位定性的环境造人为主题开讲。 唐宋变革时代,环境造人的社会问题,在士大夫群中,日趋严重和恶化。我研究唐宋变化,特别留心看包青天三侠五义等系列电视剧,有两段对话,我深有感触。第一段是郑太妃去探监,其亲弟弟说了大概这么一段话。现在普遍官员都图名利贪钱财,都活得好好的,照样做官照样贪。他与普遍官员不同,不贪钱财恋美色,倒在包拯手里不走运。为什么普遍官员照样做官照样贪?士大夫群的心性环境,外则儒术,内则道佛,不是入道就是入佛,还有士大夫的君子责任感,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与世浮沉的难得糊涂罢了。这样的士大夫心性环境,不是贪腐官员肆无忌惮的心性环境?二是包勉对其小叔包拯说得一番话。你月俸禄不及商人一宗生意,尚要廉洁奉公不循私情伸正义,得罪权贵结冤仇家成利益集团的众矢之的,。当你被罢官不走运,连月俸禄都没有了,你才真正对不起婶娘!确实,做包拯难,谁愿做包拯?“覆巢之下无完卵”。北宋朝廷有包拯?活在百姓心中,多少有点期盼的包青天而已。也如满清专制降临时,明清之际多少杰出的思想家都疏起辫子,归顺满清做顺民。唯独船山避开满清文化专制的迫*害,躲进深山研著学问,探究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古今义理会通的经世治用,著作等身,传世后人。似这样文理英杰,不象包拯,活在世人心中的青天 船山学理未昭明天下,还常被后人点污不敬。做船山难,谁愿做船山?除了船山外,唐宋变革时代还有船山?当今社会学术界,又有多少人极力推崇船山,又有谁愿意做船山那样的社会精英和学理脊梁?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非造就象包拯这类的百姓青天,非造就象船山那样的天地大圣,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士大夫群中环境造人的社会问题,日渐降临在平民百姓中。阳明过后出现的百姓日用皆道负面,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在满清法家文化专制主义时代的心性下滑,自扫门前雪的民族劣根性;在帝国列强入侵时代,自扫门前雪的睡熟雄狮。理道定所自扫门前雪的环境造人。 环境造人的社会问题,从士大夫心性环境的理道定所,弥漫延伸,转移到平民百姓的理道定所,这是唐宋变革时代哲学人文要探究的理论问题。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船山提出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环境造人。然而,张载气学被宋明理学同化,犹如《易传》被易经同化一样,船山被荒芜,失迹天下。宋明理学文化专制主义的唯心教条,纯理论的研究,焉会研究文理效应,焉会研究理道定所的环境造人,只能让心性环境的社会问题日益恶劣。传统社会历史逻辑在现代社会重演,千年前环境造人的社会问题,竟然在千年后泛滥成灾。贪恋名利混日子,官员贪腐的利益抱团,君子喻于义的层次错位为小人喻于利,也是贪腐官员的小人禽兽,引发流俗质野;神圣廉洁的学者文人群体,竟出现品格低下的腐化堕落,学术抄袭的剽窃行为;医生职业者,再难见医者父母心的往昔荣耀;教师职业者,别了,学子灵魂的工程师,育才园丁;至于草根平民,真正是缺失道德理性的小人喻于利阶层,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有的为横财致富挺而走险,鬼谋诈*骗,不惜作奸犯科。他们极大多数都有初心,都希望做个规规矩矩守本份,做个正大光明出息人。为何成为初心相违的沦落人,习以性成,理在气中的环境造人。 理道定所的环境造人,是唐宋变革时代哲学人文要探究的理论问题。直到今天的现代社会,依然是重点要探究的理论问题。探究性善与性恶,倒不如探究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造就一个继善成性,理想和完美的心性文化大环境。ˇ |
人性私贪懒是阴阳本性,不管中华历史变革中,在佛道儒的混合信仰中,上下官员中,都因名利而兴亡变革,都是用百性的尸骨堆成的江山, |
治世宋明理学文史通行,乱世道佛文史通行与杨墨质野通行,治乱世的循环往复,对社会心性的磨难和折腾,阳明后出现百姓日用皆道负面的自扫门前雪,其中有人性私贪懒的心性恶习,请先生不要以偏概全。“人性私贪懒是阴阳本性”,请先生不要滥用阴阳范畴。人性私贪懒出自唐宋变革负面,阴阳范畴应用出自《易传》。人事的级能结构,应用阴阳天道的概念表述;人事的能动结构,应用刚柔地道的概念表述;能量变化的事物运行,即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是人事险阻吉凶的事物运行,应用乾坤的概念表述。阴阳物也、乾坤气化、刚柔气质的三位一体,阴阳天道(客体基础)与刚柔地道(主体能动实践)。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易传》的三道三才。船山精练:“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 |
“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主席的金句,为什么我常挂口中,深感形上教条空谈误国的弊害至深,文理该要注重研究心性反应和社会效应。心性反应和心性效应,荀子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言行规范,也如船山所说:“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也是船山实践实证精微理论,利害因果事实“相因之微”的“义利之际,其为利也大”。张载与船山都注重研究文理效应的心性反应和社会效应,研究继善成性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就是文理实例。相反,宋明理学是纯理论研究的道德教条,不会关心文理效应的心性反应和心性效应,所以纠缠于性善与性恶的较真。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既有君子小人的清浊之别,也有天理人欲的善恶之辨,从来没有思究善恶的相因之微,出自事物本质的义利矛盾。“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汉儒与宋明理学都主张扬善去恶,取义弃利,存理去欲。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宋明理学致良知的存天理;“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致良能的去人欲,唯心教条的道德固化。董仲舒的“不谋其利”与“不计其功”,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与人事当然。“合于天而不因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不用探究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和精深理论,何须要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正视现实问题而勇于探究,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是探究者应有的学术品格和本质。注重研究文理效应,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言行规范,心性反应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微”,心性效应的心性质文三类型,情有功罪贞淫。中庸质文的功贞情;质野心性滥物欲的情淫路;文史心性去人欲的情罪路。研究实践实证精深理论的“义利之际,其为别亦大;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利害因果事实的“相因之微”,关乎“惟一惟精,允执阙中”的性灵天则,道体论的精微四义:“天尊地卑,义奠于位;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存亡进退,义殊乎时;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归纳在应对天下义利的问题上。有一人之正义,“通于人而不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文理效应的道德定律:治世通行,乱世遗落。有一时大义的唯心教条,道德固化的文史浮明,“合于天而不因物”的天理浑然,“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只问气质之性的清浊善恶,存天理去人欲的性善与性恶,从不思究理性实学的继善成性。有古今义理会通,理势言天的贞一之理与相乘之几,“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的天则中正,有道问学学问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神参明钦導引的实践理性;“势有轻重以应乎人”的性灵至当,有尊德性学问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神理明诚引领的理气诚明。两大学问道的形上神導,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導引形下器道的理气诚明和实践理性,文理的理想效应:“形气存乎神理,则可以数数之,类应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现实,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历史的理性逻辑与事实逻辑有三大次序。事实逻辑,一是历史事物发生次序,利害事实的因果链路,是研究文理的历史逻辑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二是研究历史心性质文的实践次序,承前启后的心性文化演变路,是研究文理的历史逻辑所引发的心性效应;三是理性逻辑思维,研究理论理性历史逻辑的理性次序,其文理效应,是造成历史事物发生次序的社会效应,承前启后实践心性次序的文化效应。历史的理性逻辑与事实逻辑的三大次序,落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社会中。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有藏往开来的学问道,依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两大学问道。藏往学问道,贴切于现实逻辑思考的“心官与耳目均用”,探究格物之功的义理逻辑,追随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演变路,心性唯物的“容有迹而音无方”。“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所思所辨的学思辩证,“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愈远”的文理效应,对格物之功的义理逻辑,进入到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悟觉。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立足现实基础上的开来学问道,探究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致知之功,循物理两大事则的礼义规范,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致知之功的道体精微四义,关乎探究利害因果事实相因之微的天下义利,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实践实证的精深理论。开来学问道,“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的致知在格物,“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决其思辨之疑”的学思辩证,“思愈困而学必勤”。解惑现实疑难问题的学必勤,“吾将上下而求索”,心性辩证的“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致知之功的开来学问道。 三、藏往开来道问学学问道的历史逻辑循演变,从孔子无为自然的性与天道,到形下器道天地人参的仁礼本体:精于物物与循物理两大事则;经历了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的曲折反复后,转入船山人道率循天道的形上神導,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道体论。追随物质生产力发展历史演变路,也是道问学学问道的历史逻辑演变路。藏往开来尊德性学问道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从孔子仁礼忠恕,孟子舍身取义的强恕,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易传》的文化价值观,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经历了宋明理学的道德教条阶段,以理杀人的文化专制主义,转入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适应着物质生产力发展,实学理性发展的历史演变路,也是尊德性历史逻辑的演变路。藏往开来,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学问道的历史逻辑演变循序,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才能“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在论述了理道定所的环境造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大理论问题后,便可以进入人性自然的性善与性恶,以及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伴侣相依,继善成性的理论探究。 一、人性自然的善恶,有先天基因:靠接动物性的物欲需求,孔子所言质文心性的“质”要素,孟子所说“可欲之谓善”,荀子礼三本之首:“天地者,生之本”,船山所说“生人之用曰利”。按动物性的常态,在自然界的兽类生存,即是丛林的弱肉强食,同群类善与个类凶恶。人性自然非常态,乃后天的动态基因,出自心性实然,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便有格物穷物理,致知人事心性的两大事则,一是人事级能结构的易简定命,民可使,天命由之的生民立命,关乎人性自然的物欲需求,人的生存需要的职业立命;二是心性能动结构的刚柔定性,民不可使,气质知之的生民立心,关乎心性实然的实践活动,应乎人性自然物欲需求的齐家立命。格物穷物理,物之天便有物之性;致知事则的生民立心立命,人之天便有人之性,理在气中的环境造人。物质经济发展的“命日降而性日生”,“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处在变动的物之性与人之性,致使人性自然变动的后天条件,出自实践活动的心性实然:物质经济发展的天人继善,“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的成之者性,心性实然的继善成性。心性实然也有先天基因,人类群居生活时代的合群明分,合群组织的生产活动;生产所得则要明分,共同分享。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自然而然产生道德理性,德者得也的合群明分。心性实然后天的义理深化,《易传》“易与天地准”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船山研几成务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动态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天人继善;继善成性的道德理性,德者得也,天理人欲的两者兼得,非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无人欲天理废的两者皆失。天理人欲的两者兼得,即孔子所说君子文质彬彬的“文”要素,也是“君子喻于义”的道德理性;孟子“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荀子礼三本的“先祖者,类之本”;《易传》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船山极深通志的“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动态的人性自然物欲需求的天人继善,与心性实然实践理性的成之者性。人事级能结构的易简定命,有权力性质的外王之道;心性能动结构的刚柔定性,有权威性质的内圣之道,荀子礼三本的“君师者,治之本”。治之本也有先天基因,洪荒时代的群居生活,既无权力,也无权威,群体的组织活动,全凭卜筮问天意代人事的方式进行,有了权力与权威集一身的首领人物后,便有禅让制和王制分封制,进入诸子百家争鸣时代与君主专制时代后,开始了权力与权威分立的“君师者,治之本”,经过文化专制主义的“伴君如伴虎”时代,由治之本初级阶段的仁礼德政,进入到更高阶段的神導德政,治之本的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也是哲学圆圈的三阶段。船山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更高复归孔儒的肯定阶段,主要的要点是;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
二、动态的礼三本,便可以明晰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之间密切如伴侣的相联关系。人性自然的物欲需求,乃心性实然实践活动的基础理论,方有物质生产活动的格物穷物理,致知两大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方有社会人生路的职业立命和齐家立命 离开人性自然物欲需求的基础理论,一切都没有存在的价值意义了。没有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焉能成就日新盛德成之者性的“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这就是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儒道合流纯粹天道自然观的弊根,缺失天人继善的“合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焉有日新盛德成之者性的“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所以,格物与致知本属物与事组合的天道事物范畴,却赋予道德意义的格物即品格,物犹事的事物概念表述,易简定命的人事级能结构,作君子小人之间气质之性的清浊概念表述;刚柔定性的心性能动结构,作天理人欲之间气质之性的善恶概念表述,这才有不厌其烦返来复去的性善性恶的讨论,一个没有文化价值观意义的讨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天理浑然,相伴而行的是人事当然,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清浊,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善恶,存天理去人欲。性善与性恶的讨论,其结论只有一个:儒道合流纯粹的天道自然观,密切如伴侣的相联关系是道德固化的唯心教条,对立于哲学人文的唯物辩证,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之间密切如伴侣的性与天道,人道率循天道,乃天地之别的泾渭分明。 三、心性实然的实践理性,乃动态的人性自然物欲需求的先决条件。天命之谓性的“命日降而性日生”,也是习以性成,理在气中,“气以理生化乎质”的气质之性。人心统性的“天命之性其原,气质之性其都”;道心统性的“天命之性其显,气质之性其藏”。“天道之本然是命”,天命赋予人的生民立命;“在人之天道是性”,习以性成气质之性的生民立心。“性者命也”,“命日降而性日生”;“命不仅性也”,“才者性之才也,性不仅才也。惟有才,故可学”。“有是性固有是才,有是才则可以有是学,人之非无路以合乎天也。有是才必有是学,而后能尽其才,人之所当率循是路以合乎天也”。人道率循天道的“人之所当率循是路以合乎天也”,“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也是心性实然实践活动的“日新而不用其故”,成就“富有而不吝于施”的天人继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天命不止为己性已有”,“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心性实然的实践理性,人性自然物欲需求动态的先决条件:成性继善与继善成性。 探究人性论,必然要探究动态的人性论。人性自然的物欲需求,乃心性实然实践理性的基础理论;心性实然的实践理性,乃动态的人性自然物欲需求的先决条件。这是探究人性论的两个基本理论。 |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百家争鸣,也是唯一的百家争鸣,进入君主专制时代,再不会出现了。 一、为什么先秦时代会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王制分封地方诸侯的春秋时代,三代前的质朴心性,经历了第一次礼崩乐坏心性质野的冲击,一方面是私己情欲初启,质朴心性时代将要结束,要进入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践活动定夺心性实然的人性论时代。另一方面是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流行,引发社会动荡,质朴心性人一时手足无措。在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阶层中,兴起讲学,掀动一场诸子百家的争鸣运动,各抒己见,形成不同见解的学派群体。礼崩乐坏的心性质野,违反人类本性的合群明分,所以老子言人心复古,返回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孔子言人心不古,传续史前社会的人文文化,开创了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推行教化无类,仁礼忠恕亲亲为仁的伦理道德教育。然而,诸子百家显学,非孔老,而是迎合私己情欲开启的杨墨学派,助长质野心性的流行泛滥。所以老子言执古道纪的人心复古更坚定,孔孟抨击的重心是杨墨,荀子解蔽诸子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提炼共识;集成诸子学,成就主流学派。其中解蔽,也有杨墨。私己情欲初启,杨墨是显学,泛滥成灾,杨墨质野的理论湮没,自然而然,成为后来乱世质野心性流行的事实逻辑。 二、从孔孟重心抨击杨墨,到荀子解蔽诸子学,诸子百家争呜的成果之一,后世流行的诸子四家:一是乱世杨墨质野心性流行的事实逻辑;二是老子道学,进入到君主专制时代后,从儒道合流到儒道佛三教鼎立,从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到儒道佛互补的乱世道佛,老子道学历史逻辑的演变路。从先秦重心的无为自然,到汉初重心是无为政治,落幕在宋后重心是无为人生,难得糊涂的与世浮沉。三是法家,兴盛在秦王大一统专制前夕的战国后期,法家法术势流行,成为秦王治国的御用理论。随着秦王法治赤裸裸的暴政妄二世而亡,汉初无为之治二朝终结的左右摇摆,进入汉唐独尊儒术的阳儒阴法,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落幕在回复法家赤裸裸的暴政妄为,满清文化专制的衰亡路。四是儒家,在诸子百家争呜时代成长完善的孔儒发展系统,从孔孟人文化成论理学的仁礼忠恕,孔儒发展系统的开拓阶段;到荀子解蔽诸子偏蔽,尤其是应对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的奸诈心性时代,提出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仁体系,《易传》确立儒学文化价值观的富有盛德,继善成善的动态人性论,孔儒发展系统的完成阶段。开拓阶段和完成阶段的孔儒发展系统,完善的孔儒经典。进入到君主专制时代,诸子百家争呜时代的一去不复返,儒学缺乏理论的创新生机,异化倒*退成唯心教条。从汉儒的初度异化到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开出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开出人事当然的道德固化,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完全异化孔儒易简理得尊卑在位的天命之谓性;存天理去人欲,完全异化了孔儒的道德理性,“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正因为汉儒和宋明理学对孔儒的异化,方出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船山学理。出入儒道佛互补的哲学圆圈否定阶段,更高回归孔儒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完成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唐宋变革正负向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由于满清文化专制主义延续唐宋变革负向的否定阶段,成然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现代文化研究的百年乱相路。这就是后世流行诸子四家的历史逻辑演变路,诸子百家争呜的成果之一。 三、诸子百家争呜的成果之二,能否通过争鸣,提炼共识,成就主流学派?先秦诸子百家争呜,是思想大解放的学术争鸣,若不能争鸣出主流学派,这才是拙拙怪事!这正如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也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文化思潮,其会通古今通义经世治用的哲学人文不能为后世应用,这才是拙拙怪事。然而,拙拙怪事竟成社会事实。君主专制时代再不可能有诸子百家争呜,诸子百家争呜出来的主流学派,也被文化专制主义异化了。失去了主流学派原有的本质,人文化成天下的理性实学。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船山实学,也被文化专制主义荒芜,至今仍未昭明天下,会通古今通义经世治用的哲学人文,同样失迹天下。前后两次思想解放潮,都给文化专制主义断送了。 |
四、认真研读《荀子》,研读《解蔽篇》和《非十二子》,为了应对法家法术势流行的奸诈人心时代,入世的老子道学,质变为出世的庄子道学。荀子同样也要质变孔孟儒学,孟子承续孔子的仁礼忠恕,抨击杨墨质野的性善论,应对奸诈人心时代,日益显示出“腐儒”的不适时务。再不改变,还会成就儒家的主流地位?从荀子的性恶伪善,到《易传》的继善成性,彻底扭转了孟子的“腐儒”路向,仁内礼外的心性对流,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体系,转向荀子的礼义质正仁心和质实仁义,礼义言行规范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这就引出《易传》的文化价值观,天道元亨利贞的富有盛德,这是孔儒质量互变的一次理论突破。因物质生产力的条件现状,孔孟与老子一样,都主张无为自然,差殊是孔孟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老子是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儒道差殊,并没有发生学术争鸣,平安无事!到了荀子时代,顺天而制天的精于物者物物道,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与老庄道法自然的纯粹天道自然观,水火不相容而发生学术争鸣,便有荀子解蔽老庄道法自然三无为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续后的《易传》,适应物质生产力发展走势,质变了古易易学的天地人同,转向于“易与天地准”天地人参的理论探究,极深通志,研几成务,探究循物理两大事则的三道三才。“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因果事实是人事险阻与吉凶的事物运行。荀子的顺天而制天,《易传》易理的天地人参,又是对孔子天道观的性与天道,又一次理论突破。荀子的顺天而制天,是人为顺应自然的事物概念,对立于老子道学的道法自然。船山的人道率循天道,沿着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理论延伸,其中的象数天理,象之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数之理的“期必然以符自然”,所言述的象数天理逻辑:因已然要符自然,即船山的道体论;“因人,因天,因物,皆自然之化也”。荀易理论,前承孔孟,后启船山,乃孔儒发展系统的完成阶段,孔儒经典的完善阶段,也是奠立孔儒主流地位的完成阶段。然而,进入君主专制时代,从汉儒初度异化到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一是孔儒天道观的异化,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易传》循物理事则的天地人参,与宋明理学天道观的“蔽于天而不知人”,势成水火;宋明理学天理浑然定夺的人事当然,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清浊与善恶,理一分殊的道德固化。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还需要荀子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义言行规范?还需要《易传》循物理事则的天地人参?存天理去人欲,还需要荀子礼义调理的物欲观?还需要《易传》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宋明理学为什么要将荀学剔出儒门,以古易同化《易传》,其用心“良苦”!然而,中断了孔儒的发展系统,还有完善的孔儒经典!还有孔儒主流学派的理论原真? 五、宋明理学的文化专制主义,埋没了孔儒主流学派的理论原真。尊重历史事实,还是要肯定诸子百家争呜的成果之二,思想大解放的诸子百家争呜,经过荀子解蔽诸子学,提炼共识;集成诸子学,成就孔儒的主流学派地位。 |
习主席提出以史为鉴的九个必须,其中之一: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以马哲理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已走过七十余年的共和国历史,其间遭受的文革浩劫,乃治世宋明理学通行在现代社会的历史重演。从文化专制主义而言:以理杀人;从质文心性学而言,文胜质的心性文史。极重而必改的钟摆惯性,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官场贪腐,小人禽兽引发流俗质野的严峻局面,也是乱世道佛(佛道儒思潮)的文史通行,杨朱私己实惠,墨学利益抱团的心性质野通行,在现代社会的历史重演。经过矛盾相反两极向的共和国历史事件后,也联想到历史发生的中西文化碰撞路,是否该要思考马哲的纯洁性问题。我们所理解的马哲理论及实践指导,是否存有异化和曲解的文理现象?是否要思究马哲的理论原真?这是推进马哲中国化必要正视的问题。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正因为遵循这样的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繁杂学说中,辨识出中华真真正正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还原马哲的理论原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 二、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是思想解放的生机勃勃时代。不同学派的自由讲学和学术争鸣,争鸣出后世沿流的四家学说:儒、道、法与杨墨。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大环境,催生出孔子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孔孟开拓阶段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礼心性本体,催生出荀易完成阶段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的礼仁心性本体。特别是荀子解蔽,解蔽诸子学闇乎大理的蔽于一曲,提炼共识;集成诸子学,融入而完善孔儒体系,奠定孔儒的主流学派地位。在诸子百家争鸣环境催生的主流学派,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呈现勃勃兴盛的生机盎然,。 (1)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进入到君主专制时代,再没有思想解放的诸子百家争鸣,孔儒的生机勃勃,瞬间死水腐流,孔儒道德的理性实学,向着唯心教条转向。孔儒的理论原真被曲解和异化,从汉儒初度异化和宋明理学的极度异化后,方出现“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正蒙,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船山学理,哲学圆圈三阶段的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这不是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显然,这就是马哲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国化理解!为何用不上?理解出问题?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秦汉后君主专制时代,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时代,便有不同性质的文理效应,显然,这又是马哲的哲学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之间关系的中国化理解!为何用不上,理解出问题? |
(2)适应君主专制环境的社会意识形态,超时空的文史浮明,治乱世循环往复的儒道佛互补,不能益质载道的“礼之杀”,“文理省,情用繁”,对社会心性的伤害,首先应验在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群体中。外则儒术的士大夫群,内则道佛,不是入道就是入佛。与世无争的士大夫群,又是难得糊涂,与世浮沉,儒道佛互补的道德人生,幻化人生与无与人生,再没有诸子百家争呜时代,孔儒倡扬知识分子的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正义感。事不关己,但求无过的普遍官员心性,催生出官场陋弊的官官相护,官员腐败的利益抱团。从此,“君子喻于义”阶层,人事错位堕落为“小人喻于利”阶层。官员腐败已成堕落的小人禽兽,引发的流俗质野,影响并转移到平民百姓的“小人喻于利”阶层。阳明过后的百姓日用皆道负面,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穿衣食饭,实惠人生的自扫门前雪。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消声匿迹了。 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孔儒倡扬有道伐无道的人民正义;君主专制时代的唐宋变革负向,从官员腐败堕落的小人禽兽,到百姓日用皆道负面的自扫门前雪,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存在,催生出不同性质的心性效应,这又是马哲的哲学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中国化理解!为何用不上?理解出问题? (3)唐宋变革正向,出入儒道佛互补时代的张载正蒙与船山学理,摒弃汉唐君主专制独尊儒术的德法合治,以及宋后忠君报国的阳法阴儒,理论高于孔儒的仁礼德政,彰显的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神導德政。会通古今义理的经世治用,取代孔子的礼有损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取代人民正义的有道伐无道;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取代孔儒习以成性的生民立心立命。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这又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马哲中国化精准理解。为什么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的生机勃勃,与君主专制时代的死水腐流,成然两类截然不同性质的学术环境?理道定所的“为天地立心”,该为文理益质礼载道的学术人立命?躲进深山研著学问的船山,该有刻骨铭心的深刻感悟,所以写出:“治道之裂,坏于无法;文章之敝,坏于有法。无法者,惟其私也;有法者,惟其伪也。私与伪横行,而乱恶乎讫”。“坏于有法”的“文章之敝”,“惟其伪也”,不是宋明理学文史浮明的唯心教条?缺失文以理益质礼载道的文史浮明,钟摆惯性不是乱世杨墨的心性质野通行?“坏于无法”的“治道之裂”,“惟其私也”。“惟其伪也”的“文章之敝”,因果事实是“惟其私也”的“治道之裂”。那么,“惟其伪也”的“文章之敝”的因果所以然,文化专制主义的“坏于有法”,文以理益质礼载道的学术人,同样也存在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环境造人问题。所以,在诸子百家争鸣时代生机勃勃的孔儒理论,人文化成的“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君主专制时代死水腐流的宋明理学,儒道佛互补,文史浮明的“礼之杀”,“文理省,情用繁”。只有能体现和造就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学术大环境,才有惟真理尊崇的专心致志,“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术精神,这是历史该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