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陶渊明诗【赠长沙公】的世俗含义

发布者: 长路三万 | 发布时间: 2021-6-25 21:11| 查看数: 1407| 评论数: 13|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1-6-25 21:15 编辑

现代人评论陶渊明诗,最常引用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一句,陶渊明诗既有平淡自然,又有金刚怒目,基本上已经成为定论。然而,虽然如此,人生于世,红尘缠绕,总是难免世俗之累。陶渊明田园诗篇,平淡自然,诗句古朴,具有生活气息。其忧于国事诗篇,也有忧虑不平,愤懑感慨。多数读者,对于陶渊明诗的世俗内容,了解不多。偶尔读陶渊明诗“赠长沙公”,兼及前人笺注,略有所得,是以记之,以观陶渊明世俗之意。

          赠长沙公族祖

  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已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花,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陶渊明诗笺注】有后人注解,认为长沙公是陶侃第五代孙陶延寿。
西蜀張縯辨證曰年譜以此詩為元嘉乙丑作按晉書載長沙公
侃卒長子夏以罪廢次子瞻之子宏襲爵宏卒子綽之嗣綽之卒子延壽嗣宋受晉禪延壽降為呉昌侯若謂詩作於元嘉則延壽已改封呉昌非長沙矣


注解认为,陶渊明是长沙公的叔父辈。陶渊明因为敬重长沙公是陶侃的嫡系继承人,所以不愿意以长辈自居。
葢先生世次為長視延壽乃諸父行序云余於長沙公為族不稱為祖葢長沙公為大宗之傳先生不欲以長自居故詩稱於穆令皆敬宗之義也


这个注解,仔细揣摩,其实是完全误解了陶渊明诗序言的原意。其误以为陶渊明敬重长沙公,因此对陶诗的序言做出了错误的断句,进而错误地推断长沙公是陶侃第五代孙陶延寿。


陶诗的序言,笺注本为:
長沙公於余爲族一作余於長/沙公爲族同岀大司馬漢髙帝/時陶舎昭穆旣逺巳爲路人經過潯陽臨别贈此


现行通行本:
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已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相比较之下,通行本的断句比笺注本的断句更为合理。但是通行本的注解,没有说明长沙公是不是陶延寿。笺注本把“祖同出大司马”解释成西汉高帝即汉高祖时的陶舍,完全错了。而陶渊明这一句的正确解释,如果理解为长沙公是陶侃的第四代孙陶绰之,就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正确的断句: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正确的理解:长沙公和我是同族,他的祖父和我(陶渊明)的祖父,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儿子。这样对陶渊明诗序的理解,就完全合理了。换言之,陶渊明见到的长沙公,和陶渊明是同辈人。


当然,这个推论逻辑上是合理的,但是没有历史的真实记载作为证据。只好是姑妄言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3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yong321 + 10 + 30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5 22:29:25
陶渊明在赠长沙公诗中,对曾祖父陶侃的功业做了由衷的歌颂: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但是,同样是从吏职开始步入仕途,陶渊明却完全没有继承其曾祖父陶侃的人生性格和行事方法。
【晋书 陶侃传】: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父丹,吴扬武将军。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会州部从事之郡,欲有所按,侃闭门部勒诸吏,谓从事曰:"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即退。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乃请行。众咸服其义。长沙太守万嗣过庐江,见侃,虚心敬悦,曰:"君终当有大名。"命其子与之结友而去。


陶侃从吏职入仕,职务上恪尽职守,生活上极力逢迎上司,给上司留下好印象,而且文武双全,所以仕途逐渐升迁。陶母截发留宾,退还官鲊,陶侃百里送客,冒雪迎医,史书记载为佳话。以后在平定东晋内乱的战争中建功立业,最终封为长沙郡公。
反观陶渊明,数度入仕,既不耐烦吏职繁琐,又看不惯官场黑暗,最终辞职回家,种田写诗,贫困终身。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5 23:26:27
陶侃处于乱世,建功立业,功高震主而能保全自身得以善终。其子孙众多,但是儿子之间却自相残杀。【晋书 陶侃传】:
  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余者并不显。
以夏为世子。及送侃丧还长沙,夏与斌及称各拥兵数千以相图。既而解散,斌先往长沙,悉取国中器仗财物。夏至,杀斌。庾亮上疏曰:"斌虽丑恶,罪在难忍,而夏杀害兄弟,应加放黜,以惩暴虐。"亮表未至都,而夏病卒。诏复以瞻息弘袭侃爵,仕至光禄勋。卒,子绰之嗣。绰之卒,子延寿嗣。宋受禅,降为吴昌侯,五百户。
陶侃功业传了五代。【红楼梦】宁荣两府也是传了五代。曹雪芹博学书史,应该读过陶侃传,不知是否有所联想。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6 00:25:55
陶侃有子十七人。女儿应该更多。不知其准确之数。陶渊明有文【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记载陶侃第十女嫁给陶渊明外祖父孟嘉。说明陶侃女儿至少有十个以上。
【晋书 陶潜传】记载陶渊明祖父名陶茂,曾经任过武昌太守。晋书中无载。陶渊明父亲好像没有入仕或者入仕时间极短。
陶侃功业盖世而又长寿,如此众多子女,不会只有一个正妻,应该是有众多侧室。其子女除了嫡出,还应该是有许多庶出。按陶渊明此诗序之意(昭穆旣逺已為路人)渊明祖父有可能就是庶出之子。虽然是庶出,但是以陶侃的地位名望,还是可以担任太守这样的官职。而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就只能还从吏职入仕了。宁国府贾蓉仗着皇亲国戚花着大把银子买了个五品龙禁尉。陶渊明就没有这个特权。但还是要有亲友推荐,因为魏晋时期入仕还是士族门阀察举制。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6 14:01:05
陶渊明诗序言说:昭穆既远,已为路人。但是实际上并不远。其祖父辈是亲兄弟。按照古礼,左昭右穆,只有一昭一穆。还没有出五服。祖父辈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关系就逐渐疏远,到了陶渊明这一辈,自然就形同路人。
这里有个疑问:既然是“已为路人”,如何又能“经过浔阳,临别赠此”?二人祖父辈为兄弟,至今已过三代。路途相遇,已经是生疏,如何又能互相笑语交谈?
试分析一下当时相遇情景:
长沙公经过浔阳,因为是世袭高官职,必定是随从众多,水船陆轿,并且有仪仗开道,声势不小。陶渊明在路上,看见长沙公仪仗,思及本是同族同辈,故而上前通名求见。长沙公闻之,能够接见并且笑语片刻,说明长沙公此时还是看得起陶渊明。如果陶渊明当时已经是潦倒贫困,他会不会去求见长沙公?长沙公会不会接见他?难说。能够让长沙公此时看得起陶渊明,可以想见,其原因应该是此时陶渊明还在仕途,身有官职。而且陶渊明博学文采,举止谈吐必然得体,故而长沙公可以和他笑语交谈片刻,就客气分别。分别时陶渊明思绪感慨,为长沙公赋诗以赠之,希望长沙公以后可以互通音信,互相来往。而长沙公把此事早就扔在脑后,全然忘却。故而以后陶渊明诗文中再无与长沙公来往内容。
而陶渊明此时在路,可能是因公出行或是其他原因,则是不得而知。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6 23:31:45
陶渊明诗序: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陶渊明说明长沙公此行是路经浔阳。但是浔阳是陶侃起家之地。也就是长沙公祖居所在。为何长沙公只是经过而不是回到祖居停留一段时间?
【晋书 陶侃传】: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侃备威仪,迎母官舍,乡里荣之。
以功封柴桑侯,食邑四千户。
太兴初,进号平南将军,寻加都督交州军事。录前后功,进号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王敦平,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余如故。峻之祸平,改封长沙郡公,邑三千户,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
咸和七年六月疾笃,又上表逊位曰: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长沙,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缘存处亡,无心分违,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奉迎窀穸,葬事讫,乃告老下藩。
侃遗令葬国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


从陶侃传可知,陶侃因功升任江夏太守,就把母亲接到任所。母亲死后归葬浔阳。又因功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这说明,陶侃在浔阳因为封侯,占有了大片土地。此后,又不断因功加官进爵。当陶侃升任江夏太守以后,大量占有土地,就可能多娶妻妾,多生子女。同时,在浔阳就可以建造府第,改建祖坟,修建祠堂。陶渊明祖父等儿女应该就是此时以后出生。
陶侃封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说明陶侃在长沙也占有大片土地,建造府第。他本想把父母坟墓迁葬长沙,但是没有来得及,就死去了。死后葬在长沙。
经过一番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皇帝承认的嫡子继承了陶侃的爵位长沙公。此后的长沙公就居住在长沙。而陶侃其他子孙,就依然居住在浔阳祖宅,共同占有陶侃受封的土地。陶侃原有的府第,应该是长沙公依然继承。这些子孙即使是入仕为官,如果没有受封占有土地,退职以后,依然要返回老家浔阳。陶渊明祖父,父亲就是如此。
长沙公因为是世袭爵位,因此,在朝廷上应该是还有职位。
由此可见,这次长沙公经过浔阳,就是从朝廷(当时在建邺今日南京)返回长沙,路经浔阳老家,顺路回到祖宅看看。在回长沙的路上和陶渊明相遇。
长沙公居住长沙,和本族人来往不多。好像也不是族长。不然也不会和本族人生疏。
陶渊明这样的陶侃子孙,人口逐渐增加,土地减少,逐渐成为平民,有些就逐渐陷入贫困。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嫡长子继承的家庭占有土地为基础的农耕社会。这一点,【红楼梦】做了最为形象的叙述。
陶侃墓现在好像还在长沙有遗址。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8 15:05:30
陶渊明此诗的序言,明显可知,是陶渊明和长沙公分别后归家,重新誊写诗文,再加上题目和序言。当陶渊明和长沙公相见笑语相谈之时,即兴赋诗,不会如此说序言。即便是长沙公说出,我久不归老家,本家亲人都生疏,陶渊明也不会这样说,已同路人。因此,诗为先赋,序为后加。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8 17:59:28
从序言和陶侃传之分析,就可以重新理解陶渊明此诗的含义,与现在通行解释完全不同。
此诗四句一段,共有八段。其含义各不相同,互不联系。逐段解读之。

同源分流,人易世踈。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自从曾祖父大司马陶侃开创基业,已经换了四代人。子孙众多,已经是逐渐疏远。思及曾祖父创业至今,真是如同大梦一场,感慨叹息。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随着岁月流逝,子孙世代交替,丧礼之服式也不断改换,亲情不断疏远。今日在路上见到您长沙公的仪仗,心中犹豫是不是去见一见您。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因为您是大司马的嫡传世袭爵位,才有资格建造居住这高门府第。宽大堂屋冬天阳光暖晒,照着胸前玉饰闪光。【陶侃封为柴桑侯,必定会在其家建造府第。陶侃原籍鄱阳,其父曾是东吴将领。吴国亡,搬家到浔阳即是柴桑。】
爰采春花,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春暖花开您仪仗出行,警卫森严如深秋寒霜。这真让我钦佩敬重啊!您实在是体现了祖先的荣光!【也可以说,您是沾了祖先嫡传世袭的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您和我就像云彩一样在路上相逢,您年纪大了,已经记不得我这个同族同宗。我们相逢相认仅仅谈笑片刻,您就要继续上路各分西东。【因为世袭权利是嫡长子,按照年龄次序应该是排在前位的兄长。如此,在同辈之中应该是年长者。长沙公久居长沙,自然记不得陶渊明这个同族人。从浔阳向西去长沙。陶渊明向东,应该是仕途官事,到建邺去。】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长沙在遥远的三湘之地,我们的祖居面临滔滔九江。山河险阻路途遥远,同宗之间却是很少有时间来往。【行李,使者之意。时通,不时来往,并非经常之意。】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用什么话向您表白心事,只有送您这一首诗篇。我希望通过点滴积累的仕途努力去报效王室,将来会有成就效法祖先。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分别时我向您致敬,在路边不由得有些感伤。如果您胸怀宽广还念及同宗,希望我们以后还有书信来往。【言下之意,您是否还能帮帮忙?】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8 18:04:10
陶侃的封国在长沙。但是他的官职驻扎地却是在武昌。他是死在武昌驻地。埋在长沙。这里面事多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30 00:27:31
现在有些解释,实在是荒谬之极,竟然也能发表网络。例如:伊余云遘,在长忘同。有解释说,是因为陶渊明是长辈,和长沙公生疏,所以忘了是同宗。
这和辈分有何关系?长沙公是陶侃嫡系继承人。作为陶氏族人,竟然会忘了咱们本是本家,这可能吗?
陶氏已经传承五世。只有长沙公认不得穷本家,哪有穷本家不知道长沙公?
如果仅仅是二人相逢,互不相识,只会是擦肩而过,岂能会是笑谈赠诗?只有可能是长沙公不认得陶渊明,陶渊明却知道他是长沙公。为何知道?明摆着,长沙公出行,是有仪仗随从的。
牵强附会,莫此为甚。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7-2 00:33:22
在长忘同的错误解读,本源于前人笺注陶渊明集。由于前人认为长沙公就是陶侃第五代嫡孙陶延寿,按照辈分,陶渊明是陶延寿的叔父辈,为了自圆其说,牵强地解释为陶渊明因为尊重陶延寿是嫡系长沙公,所以不愿意自居长辈。但是这个解释,无法说明,陶渊明如何会因此而忘了自己和长沙公就是同族?如果忘了自己姓什么,那还要去见长沙公做什么?
前人笺注,后人因循,错误解读相传。
实际上就是,长沙公贵人多忘事,已经传了五世,其祖爷爷有十七个儿子,本家实在是太多了,就有许多本家确实是记不得了,陶渊明也是其一而已。是长沙公不知道陶渊明是本家哪一支的后人,而不是陶渊明不记得长沙公。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7-2 23:45:12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现在通行解释是陶渊明以长辈身份向长沙公进言,希望他从微小事开始,积累提高德行,最终有大成就。这是基于对陶渊明的敬仰,通过想象加在陶渊明身上的有德形象。长沙公和陶渊明本来不相识,已同路人。因为陶渊明通名求见,二人才相认并相识。笑谈片刻就分手上路。怎么可能一见面就摆长辈身份劝诫长沙公?二人的档次差别不是一点。一个是世袭郡公,一个是初入仕途。要说劝诫,也只能是长沙公劝诫陶渊明才对。只有上级勉励下级,富人劝诫穷人,哪有反过来的。如此不合常理解释,可叹。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7-20 15:51:54
谢谢版主评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7-24 00:13:5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1-6-28 17:59
从序言和陶侃传之分析,就可以重新理解陶渊明此诗的含义,与现在通行解释完全不同。
此诗四句一段,共有八 ...

在长忘同,长之意思,作为年长解释,是有点不合适的。如果解释为长沙公作为陶侃嫡系继承人,其在家族中处于最高地位,也就是尊长之意,更为合理。而陶渊明则是陶侃第四代的支庶后代。而长沙公又是经常居住在长沙或者在朝廷,如此,不记得也不认识陶渊明,已同路人,也就是可以理解了。同时,因为二人是同辈,长沙公年纪应该是比陶渊明大得多。
【红楼梦】中贾府的贾珍是宁国公第四代嫡系继承人,因为宁国公居长,所以同时也是族长,对于远房支庶就比较熟悉。在过年时还给没有收入的族人发点福利。长沙公连陶渊明这样的有官职的同族都不记得,好像是不是族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