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转帖) 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部伪书?

发布者: 慧宇居士 | 发布时间: 2021-8-14 10:35| 查看数: 211| 评论数: 38|帖子模式

   (转帖) 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部伪书?
   作者:张功耀

  去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用一句话陈述了我的一个初步判断:《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因为会议给我的时间有限,加上那次会议我主要谈论的是外来医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医问题不是那次会议的主题,所以,没有把话说清楚。现在,我可以说得清楚一些了。
  以往我国学者进行伪书考订,多采用版本考据的方法。从隋朝开始,我国学者就已经发现,《黄帝内经》的版本非常混乱。有10卷本的,也有18卷本的,还有13卷本的,24卷本的,30卷本的和50卷本的。目前我国流行的《黄帝内经》,是9卷本的《素问》加上81卷本的《灵枢》。这个版本是不是标准的《黄帝内经》,它的底本是什么,诸如此类,目前还没有找到说话的凭据。依据版本考订,我们已经可以认定,至少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是假的。

最新评论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4 15:33:59
版本是假的,知识是真的吗?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5 02:32:51
张先生问得好!若知识是真的,假不了多少!若不靠谱的所谓知识,说真的也不敢信!在思想混乱、真假混淆、信口雌黄的时代,多一个心眼,抗拒外来的迷惑,多一份坚守底线的心力:来自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分辨能力。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5 05:38:08
有些标题党,抓不住或根本不懂重点,只是唬人而已。
黄帝内经不是有脉络实修一定成就的人,是没资格评论的。
如果想鉴定真伪,应该从医理和脉络运行方面着手。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5 09:54:02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5 05:38
有些标题党,抓不住或根本不懂重点,只是唬人而已。
黄帝内经不是有脉络实修一定成就的人,是没资格评论的 ...

    对于《黄帝内经》,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来自于地外文明,即便现行的版本是汉代以后编纂的,这还是需要有一个源头,传承于何处。如果否认地外文明,那么就必须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史前文明,要想论证这个史前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恐怕比论证地外文明更为困难。
    我看到了《黄帝内经》的荒诞不经,就只是把这些质疑说出来。既然说《黄帝内经》源于地外文明,它就远超当时的文明和科技水平。否定其错误的基本理论,沿用其对人体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就像恩格斯评价黑格尔那样,抛弃其错误的唯心主义外壳,保留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说实在的,真是难为了古今中医大能,把一个错误百出的理论应用到医学实践中,非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而不能也。其中的弊端是:对《黄帝内经》,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解读,即便是师徒之间也是如此。所以中医的传承十分困难,现在的中医人,大部分流于形式,望闻问切只是做做样子,诊病还是靠各种检查。有人感叹,现在为数不多的老中医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走一个少一个。还健在的老中医身边,都有很多徒弟围着转,把师父的医术继承下来。可这谈何容易,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毕生行医的感悟,如果有悖于《黄帝内经》的,怎么跟别人说?
    所以鉴别《黄帝内经》的真伪,应该从人类文明的进程去考量,从人体自身去辨别。钻进《黄帝内经》中去鉴别,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5 11:13:03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5 09:54
对于《黄帝内经》,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来自于地外文明,即便现行的版本是汉代以后编纂的,这还是需要有 ...

我没有实修经验,经书也只是粗略看过,看不懂。
不过,我很惊奇于内经的高度:气脉整体辩证说。这已经从“精气神”三个层次提升到综合起来的高度了。而西医到如今还停留在最底层“精”的基础性研究肉体上,说是地外文明,也不夸张。

但是,我觉得还是从人自身进化的角度考虑比较靠谱。
证据是,过去的人,可能对气血经脉的研究比较普遍, 修道的、修佛的、学医的等等人,都已实修为必修课,为基础课,所以,出几个佼佼者是必然的事。
佼佼者收到国家重视,总结经验,出个书,作为指导教材也不是没有可能。

比如,如果修炼到“任督二脉打通”,是很平常的事。有人修炼到天眼开或知过去未来,也可能吧。嗯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5 11:16:54
进化,是一个两面刃。过去,科技不发达,注意力放在自身内部的开发上;随着科技发展,注意力放在外部,而老祖宗的宝贝就逐步丢掉了。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5 12:20:16
firball 说:
    自说自画,自娱自乐。每当一个人的理论不能为大众接受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是给这个理论找个爹。 这也可能就是黄帝内经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的原因。 傍上黄帝来消灭质疑的声音。现在居然又有人给黄帝内经找了个外星爹。 啊哈哈,笑死人哪。


慧宇居士
    任何理论,学说都有自己的源头,自己的传承。我们看到,西医有自己的源头,发烧就冷敷,发炎就放血,喝随意配制的糖浆来治病以及饥饿疗法。中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你能给《黄帝内经》找到源头吗?我说过,有迹可循的是人类文明,无迹可寻的就只能是源自地外文明。一些人站在井底看世界,笑得好开心。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5 15:17:24
  其实,要证明《黄帝内经》是一部伪造的冒牌货,还可以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去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时期的语言状况最能反映对应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和认识水平。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绝不会说出“电视机”“电脑”“高速铁路”这样的词汇。即使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表达习惯也会不一样的。比如说“历史”这个词,春秋时期的人说“春秋”,西汉时期的人说“史”。19世纪的中国人从日本人翻译history那里才学到了“历史”。“史”前面加一个“历”,这是我们中国人靠近19世纪末才有的表达。如果这样的表达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某个文献中,则这个文献必定是假的。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判断说话或作文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人了。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5 18:30:32
经脉,科学没证据,测不了。但是,是真的。
否定不了经脉,就否定不了黄帝内经。

经脉不是地外文明,内修就可以发现。
这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回归。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5 19:17:42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5 18:30
经脉,科学没证据,测不了。但是,是真的。
否定不了经脉,就否定不了黄帝内经。

    经脉只是一种实存,不是理论的基础。无论是好的理论还是坏的理论,都可以用到它。所以你说的“否定不了经脉,就否定不了黄帝内经”是不成立的。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6 01:04:38
  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分析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我们很容易看到它被多次伪造过的痕迹。
  第一、《黄帝内经》的标题方式不具有秦朝以前的语言特点。
  在中国,春秋以前的文献全都没有标题。春秋末年才开始出现以作者名标题的文献。墨子写的书叫做《墨子》;老子写的书叫做《老子》;庄子写的书叫做《庄子》;如此等等。当然,在此之外也还有些特例。比如,《论语》不是任何一个人写的,而是听过孔子的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分别写出来的,它不好以任何一位作者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取了“论语”做书名。同样道理,《论语》里边的每一个章节,也不便于以各自作者的名字来命名,于是就取了每一篇的头两个字来命名。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所以,它的篇名就是“学而”。第二章开头的第一句是“子曰,为政以德”。所以,它的篇名就是“为政”。
  其它一些流传下来的著作,如《诗经》《书经》《礼记》《春秋》都不是依据内容标的题,而是依据题材或体裁标的题。《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但在这以下各篇,则不是依据地名、国名,就是依据国王名来标题的。直到秦朝,我们也还可以看到这种标题的风格。可是,《黄帝内经》已经大大超越这种风格了。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6 07:48:51
标题方式、语言特点,都有时代性,不合认定的时代性,就是伪书?经络是实存,就有理论证论。至于好理论与坏理论,进入应用性领域,实践实证便知,发言权是医学界专家人士吧,外行人越俎代庖?说三道四?《黄帝内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与自然科学都是应用性学科,若失去应用价值,还会流传?而且流传二千数百年?伪书?作假?谁信?非是意识形态经典,宋明理学摒弃《荀子》出孔儒经典外,成中英认为孔儒经典四书要增补《荀子》。应用性学科经典能这样做?医学源头是应用,源流也是应用,古今通义皆是应用。失去应用价值,还会流传二千数百年?书海浩瀚,历代积年累月。《黄帝内经》成书,重点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等方面,焉会出自医师的一人之头脑?集思广益方有众志成城吧!焉会是一时之大作?医理经验出自那个时代,就有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历代积年累月医理临床的经验大全,抄录成册,师门传道。待到适宜的时代环境,各类条件成熟,自有人编纂成书,就有标题方式的时代特点。追源头,追医学应用吧!追成书源头与源流,那是考据学,或医药界的事了。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6 11:59:24
转发自民间中医论坛


lixiansong 发表于 2021/8/16 08:30
    我觉得现代人不要随意否定古人,自己也不照照自己有什么样的成就,就随意否定经典。否定孔子,否定孟子,有几个人思想成就上超过他们了。


慧宇居士
    古人不一定全都英明,古文说的不一定全是真理。有些东西真的是胡说八道,荒诞无稽。比如《圣经》《古兰经》,有那么多人信奉,翻开看看,到处是蛊惑人心的说辞,充满了血腥。
    《黄帝内经》源自地外文明,当然不乏亮人眼球的智慧。但其最核心的理论——阴阳五行说是错的。所以《黄帝内经》的内容说的再好,再有智慧,也就只是让人难以把握的一锅粥。
    任何对《黄帝内经》的解读给人的感觉都只有一个词——牵强附会。谁也说不清楚,谁也不可能说清楚,因为整个《黄帝内经》是建立在世俗的事物上,而世俗事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二律背反,好与坏,对与错,爱与恨,进与退,甚至是生与死,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的。任何钻进《黄帝内经》的人都会被这些转化弄得晕头转向。
    虽然说中医源自《黄帝内经》,但如今的中医日渐衰微,根子也在《黄帝内经》。不否定《黄帝内经》中的谬误,中医就不能健康的发展。中医理论改革势在必行。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6 14:11:05
传统中医学与自然科学的应用领域,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至于人文与哲学领域,论理人事心性本体,基础理论是道建阴阳,“阴阳与道为体,道建阴阳以居”,“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两个不同类型的领域,便有各自不同的基础理论。
我曾看过有关《黄帝内经》的成书“考据”,有人推想成书在汉初文景时代,当时执政是黄老的无为之治,因此定名《黄帝内经》。是否符合历史事实?道听途说。外行人,只能看和听,除非盖棺论定,才是知。
至于中医学为何衰微?恐怕就不是单纯中医学科问题,关乎中医学界的生民立心立命。不是社会的心性文化环境,造就医学界从业人员的文化心性?中医学为何衰微?难道不存在承前启后历史逻辑的文化追溯?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6 14:27:43
普遍人都认为船山学理晦涩难懂,同样也被船山学逻辑弄到晕头转向,有什么奇怪?能否读懂《黄帝内经》,起码有三个因素:一是古文字的语言基础;二是中医学的知识底蕴;三是敬业精神。三点是普遍性常识。至于对《黄帝内经》的价值评价?外行人焉能越俎代庖?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6 14:49:20
也转个贴:五行学说

首先,阴阳和五行是对自然界不同层次的认识。阴阳是背后起作用的根本力量,阴阳的不同组合型式,构成了自然界之所以存在发展演变的大环境,而这个大环境是由“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构成的,也就是“三才”。“三才”相宜,万物化生。而“三才”互相影响的关系,就是古《易》所描述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阴阳是侧重背后本质因素的研究,着眼的是全局方面的协调问题,它关注的是影响自然界事物之所以出现目前的状况,其内部起主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运转的等问题。

五行则是针对自然界构成材料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五种基本元素的观念,也可以这样讲,自然界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是阴阳这个建筑大师运用五种基本元素作材料,通过不同的比例组合建造出来的。其中生物的生死也是因为阴阳对五行的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阴阳和五行互依互存,生物的多样性,则是因为适应不同的“三才”环境,而五行组成各有特色的结果。因此,有专门适应盐碱湖的火烈鸟,有适应沙漠缺水环境的骆驼,有适应极地气候的企鹅、北极熊,也有能适应深海高压的鱼类和火山喷泉极热环境的物种,这些特例,鲜明的证明了“三才”和“五行”的互相制约又互相适应的关系。

其次,进一步讲阴阳和五行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阴阳《八卦》研究的是事物内部推动事物演化的因素,注重的是阴阳对比的差距性,而没有差距的中和状态是维持事物性质不变的阶段,此则不在古《易》研究的范围内,这和儒家的中和是不同的内容,儒家中和主要用在为人处事上,采取兼听兼取的态度,和古《易》中的阴阳中和是不同层次。但中和也是事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阶段,因此,河图洛书也将其列在范围内就是这个原因。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阴阳《八卦》虽然注重差距的追踪,但这个差距的大小和变化速度,是应该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的,也就是大方面“三才”是否相宜,小方面每一才的阴阳转化速度是否合理的事。由“三才”差距的大小和各才的变化速度是否相对合理,从而体现了物质世界不同个体的演变轨迹,这种轨迹构成了先天、后天两种不同规律。

五行侧重研究的则是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之间的平衡关系,五行相生相克,体现的是五个具有独立属性的基本元素,分别在一起时是否合适的问题,生克体现的是伙伴关系是否成立而不是母子关系。因为,每种生物体的构成实际上都是五行俱全的,是融合在一起的,纯生纯克都会造成混乱。所以,关键是五行元素有一个合理的比例,这个比例就是五行研究的基点。

这样用一些抽象名词解释阴阳五行研究不同侧重的区别,不太直观,我也不喜欢这样说话,还是试举例说明吧。关于“三才”差距的大小造成的影响较简单,比如企鹅到热带适应不了“天时”,我们到外地出差会水土不服是因为“地利”。信仰差异体现的是不同的民心,在社会来讲属于“人和”;“三才”中每才速度不合理方面,比如刀兵水火改变的是“天时”,缺碘造成的大脖子病属于“地利”,而滥吃补品造成儿童性早熟则属于“人和”,是外界因素介入破坏了应有进度的原因。五行的平衡关系好理解,如早晨喝一杯白开水有益健康,但如果量太大反而会引起水中毒,损害健康。不同的“三才”特性会有不同的五行组合来适应,如前面讲的火烈鸟等。

值得特别说说的是中医理论的合理性问题,通过前面的讨论,可知阴阳的合理演变程度是通过五行的微妙平衡来实现的。而这个平衡一破坏,直接影响的就是阴阳的比例关系,所以,以阴阳五行来诊断医疗是有其非常合理的根据的。这和现代医疗术语也是相通的,如感冒发烧、上吐下泻,首先反映的是脱水问题,脱水会造成电解质紊乱,其实就是五行元素比例失调的同义词。而治疗手段,阴阳失调,五行失衡,则有去高补低的两种手段,从症状上看面部望色和足部穴位反映一致当然是应该的。因此,也就有望、闻、切、问四诊法,针、砭、药等不同的辨正施治法了。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医理论基础的科学合理性,只是普通人没有认清阴阳五行的实质,而流于迷信观点,从而误解中华瑰宝了。

从中医的理论推广出去,就是养生理论,或讲针对五行着手的药、食、补品体系和针对阴阳三才的瑜珈、气功、武术等体育系统,也都和阴阳五行观念有关,就不奇怪了,这不是固弄玄虚而是有其深刻内涵的,不可等闲视之。

再次,因为阴阳和五行这种关系,有表里、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也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就是既然自然界都是五行元素构成的,而五行又是由阴阳支配的,由五行的状态就可以反推出背后阴阳的运转轨迹来,这就是一些预测学的原理。

前面讲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两个不同的系统,也讲了“三才”“四象”的知识,但这些是祖先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比较抽象,离应用总有距离,就是因为我们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和自然万物的可见表现,联系起来的能力不够的原因。这方面要具体说,我也不太清楚 ,不敢妄言,但方向性的东西是可以看出来的。一般的,不同的个体要比较的话,似乎应以“三才”大方面为主,比如不同的人的成长经历是和其学识深浅的关系是最大的,而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则要看其身体内部五行元素如何,不同的五行比例是否合理,会由身体的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如脸色。五脏六腑之所以对应不同的五行,是和功能相关的,这方面可以看五行表。正因为有这些对应关系,才可以看出其健康状况如何。这两方面是比较简单的,较复杂的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要熟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对应的阴阳五行关系,还要看预测事物时的环境状况和问事人的状态等,才能做出综合分析。更高的层次,则是可以看出由阴阳五行透过有形的物体而散发出的气色来,即望气说,历史上望气最神者是管辂,就是达到了这个层次。

预测学也有其合理的依据,这些我们普通人也具备一些,如吃肥肉喝生水会闹肚子,很简单,但理在其中,其它只是在运用程度的熟练程度上见差别而已,这些知识也有一系列的书籍,但多是直接讲结果,而缺少过程分析,今探讨一下,可揭去神秘面纱,使人明白其内在原理,也不会小瞧了阴阳五行的伟大之处,但我说过,预测学不是我努力的方向,只顺便一讲,难免有误,而惹行家一笑,希望有志于此者重在分析,能兼听兼取,不要被我所误才好。
总结起来讲,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东方文明,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虽然用语古朴,形貌高古,但因为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也必会传承下去,并能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客观地推进这一进程吧。因为,祖先在看着我们呢。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6 17:48:01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1-8-16 17:50 编辑

阴阳,侧重精神层面;五行,侧重物质层面。
阴阳为黄帝内经提供理论依据,就是阴阳辩证法。五行,为黄帝内经提供实践依据,药性辩证法。
阴阳和马哲的矛盾是相通的,阴阳是古代社会科学的杰作,五行是古代科技的朴素观点。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6 19:28:06
  第二、现有《黄帝内经》的用词非常“现代”,完全丧失了上古时期的语言习惯。
  稍微留意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黄帝内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从《史记》当中抄来的。
  我们比较一下(请读者注意红字部分):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假若《黄帝内经》是早于《史记》的作品,作者断不可能去抄比它晚出版的书。可见,《黄帝内经》必定后于《史记》。
  那么,现在流传的《黄帝内经》究竟晚于《史记》多少年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汉语语言的历史比较来求证。
  熟悉汉语语言史的学者知道,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在进行文书制作的时候,习惯于用单字名词,很少使用双字名词。比如,他们只会说“日”,偶尔也会说“阳”,但绝不会说“日头”或“太阳”。这种使用单字名词的习惯,还体现在不把相关的单字名词联用。“饮”和“食”作为单字名词使用,是东汉以前的语言习惯。东汉以后,才有人把它们联在一起,说成“饮食”。像《黄帝内经》当中使用过的“毫毛”“风寒”“皮肤”“贵贱”“针灸”一类的用词,都不是汉朝以前的语言习惯。可是,整个《黄帝内经》使用单字表达的名词极少,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达的名词,却多得不可胜数。
  此外,上古时代的帝王表达“我”,多用“朕”字,对应表达“你”则多用“戎”字,如果说话者的对象是自己的大臣,则多用“卿”字。可是,在《黄帝内经》中,我们不仅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影子,而且作者还荒谬地把“余”字用在黄帝自称上了。这明显不符合上古时代的语言习惯。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7 03:22:46
所谓一太极一阴阳,中医学理的阴阳五行,绝对不同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有属于自己学理范围的阴阳五行,方有不同的规律性原理。中医学理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绝对不同于人事心性本体的道建阴阳。阴阳五行应对的事物范畴,有物、事、人组合的三要素;道建阴阳应对的本体范畴,有事物、人事、心性组合的三要素。事物的人,与本体的心性牵连,共同的文化心性人。事物的人,物之天,便有物之性的生民立命,通过事的范畴为中介,达成物与人的范畴联通,精于物物的事物范畴。本体的心性,同样有物之性的生民立命,却因天命就是人事,体证为人事职能的易简定命。更因有人之天,便有人之性的生民立心,天命就是人事,有人事职责的刚柔定性。人道率循天道,循物理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通过人事就是天命为中介,达成事物与心性的范畴联通,精于道物的本体范畴。阴阳五行的事物范畴,道建阴阳的本体范畴,共同牵连着人的心性本质,分属为两个系统:生民立命精于物物的阴阳五行,生民立心立命的精于道物,人道率循天道的道建阴阳,不同的两个系统,难道不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论理方式?阴阳五行与道建阴阳;难道不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规律性原理?精于物物的生民立命,习以成性的实践出真知。注意:非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民立命,少私寡欲、绝巧弃利、绝学无忧,与精于道物,人道率循天道的生民立心立命,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理道定所。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7 08:21:46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7 03:22
所谓一太极一阴阳,中医学理的阴阳五行,绝对不同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有属于自己学理范围的阴阳五行,方有 ...

    我说过,《黄帝内经》是建立在世俗事物的基础上的,所以就没有了纲领。“纲举目张”,没有纲领的理论就是提不起来的理论。在我看来,无论是中医学理的阴阳五行还是自然界的阴阳五行都不对!都是没有灵魂的絮语妄言!那么这个灵魂是什么?看过《道德经》的都不会否认,宇宙中的最高存在是“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高智慧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万物生命的创造者,母亲。“有物混成”,“道”是由精神和物质混合而成。这个精神和物质就简称为阴阳。
    “道生一”,这“一”的境界就是“道”在世俗生活中的显现,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这里的阴阳是纯阴和纯阳,即纯精神和纯物质。“一”的境界是超凡脱俗的境界。
    “一生二”,“二”的境界是生命之初,表现的是一个纯粹的人。阴阳分为太阴太阳和少阴少阳,其中太阴是人体内在的大智慧,少阴是意识;太阳是人体内各种形态的真气的总和,少阳是气态的真气。
    “二生三”,“三”的境界是一个人进入世俗生活的开始,在象数上表现为八卦。是在“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阴阳爻,好比一个纯粹的婴儿心中有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事物的复杂就成几何级数的增加。在“三”的阶段,《黄帝内经》出现了吗?没有。
    “三生万物”,这个“万物”我们一般理解为在八卦的基础上由加上三个阴爻或阳爻共六爻,组合成八八六十四卦。亦即我们常说的易数。《易经》描述的就是六个阴阳爻组合而成的易理,“《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黄帝内经》就是在易数的基础是产生和展开的。当然在“六”的境界之前还有“四”和“五”的境界,不过是被忽略了。在“六”之后还有一个“十二”的境界,由十二爻构成的卦总共四千零九十六卦,《焦氏易林》探究的就是这个境界。
    由于《黄帝内经》缺少了“道”和“一二三”这三个阶段的引领,所以就完全沉浸在世俗之中。在这样世俗的泥潭中去探究医理,什么阴气阳气,阴阳平衡;什么五行配五脏,四季配四时;什么虚实风寒湿,根本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精准的医学理论,结果就是:历朝历代的中医人各自为战,凭借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和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归纳出独属于自己的中医理论。这样的中医理论是无法与其他人的中医理论相通的,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浩瀚的中医书海对于广大的中医学院的学生们几乎无用,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去摸索前行。
    你说:“中医学理的阴阳五行,绝对不同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在阴阳五行之外又琢磨出一个道建阴阳。你觉得合理吗?科学吗?这不过是玩弄词藻,至多是在现行中医理论里加了点土和水而已。

ab11bc 发表于 2021-8-17 10:23:45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8-17 10:38 编辑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7 08:21
我说过,《黄帝内经》是建立在世俗事物的基础上的,所以就没有了纲领。“纲举目张”,没有纲领的理论 ...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万,解释


道,就是以太阳为主,地球外所有星球,对地球的综合作用
一,就是地球的公转
二,就是两仪(或者说;阴阳)
三,就是四象(五行)
千万,就是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中华文化,产生的数学模型



21032402(阴阳五行01).jpg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接近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太极,两仪(阴阳)/ 四象(五行)



太极;地球的公转
两仪;地球靠近与远离太阳



阴阳;以太阳为主,地球外所有星球对地球的综合作用
阴阳的原始含义;地球上的昼夜(昼为阳,夜为阴)



四象;汇总归纳总结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其实质,是地球公转的细化(等分为4份)(即;春夏秋冬,木火金水)
五行;汇总归纳总结了地球的变化。其实质,是地球公转的进一步细化(等分为12份)【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亥子(水)、辰戌丑未(土)】


中华文化的所有理论,皆是在中华文化数学模型基础之上产生(包括,中医药),是最接近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思想体系



10070901.jpg


11041101(简览01).jpg







欢迎交流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7 10:59:01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1-8-17 11:45 编辑

总算明白了,佛门居士为什么指责《黄帝内经》是伪书?因为《黄帝内经》是世俗事物的应用学科,不符合居士套解滥用《道德经》的“道”,“宇宙中的最高存在是‘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高智慧体”。居士以出世佛学,套解老子的入世道学,置老子道学于死地。不是吗?世俗事物的百姓日用皆道,需要中医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应用科学,会接受凌驾世俗事物应用学科之上的“老子道学”?有限生命需要世俗事物充实的有限生活的现实性,实现传宗接代抵达无限的文化传承理想性,即人文化成天下民所共由理道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世俗事物的百姓日用皆道,需要这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高智慧体”的“道”吗?需要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需要的民所共由理道。什么是民所共由理道?远古群居生活的合群明分,合群的生产活动是道,活动所得的食物分享吃用,这就是理。共由理道的事物矛盾。正因为世俗事物的理道矛盾体,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进化。到了孔子论理学时代,合群概念质变为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明分概念质变为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这些世俗事物,即是历史的,也是现实,也是通往未来。对于孔子儒学而言,即是理论的,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古今义理。我为什么提出一太极一阴阳,太极理道是现实的,人能弘道的“无有不极”;又是“无有一极”的无极,无极而太极的“大中即寓其间”,这些都是民所共由理道的世俗事物,包括应用科学的阴阳五行,哲学人文科学的道建阴阳。对于摒弃世俗事物高高挂起的出世居士来说,我说这番话何用何益?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的一、二、三,儒学也有一、二、三,想知吗?一是太极理道的贞一之理;二是阴阳物也、乾坤气化、刚柔气质的三位一体;三是天地人参与天地神参,人参阴阳矛盾的一物两体,神参阴阳矛盾的两体理一,这些都是世俗事物的人文哲学,说是多余。不要总认为老子道学是“绝对真理”,天外有天,还有孔儒的民所共由理道。
在15楼我发表见解,“至于中医学为何衰微?恐怕就不是单纯中医学科问题,关乎中医学界的生民立心立命。不是社会的心性文化环境,造就医学界从业人员的文化心性?中医学为何衰微?难道不存在承前启后历史逻辑的文化追溯”?居士还要外行人越俎代庖,说三道四,想必又是道法自然而不问历史因果和文化链路,专注于这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高智慧体”,所谓“宇宙中的最高存在是‘道’”,视为神圣的不容置喙?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7 19:00:07
  最后,《黄帝内经》的造句非常“现代化”。
  《黄帝内经》当中使用了“六六三十六”“九九八十一”“二十八宿”这样的表述。这些表述绝不可能早于东汉(公元后23年)。上古时代的人表达超过10的数字,习惯于在中间加一个“有”字。如果连同单位词一起表达,则前后都得加上这个单位词。比如,表达“八十一”的习惯是“八十有一”;表达“123人”的习惯是“人一百有二十有三人”。此外,“二十八宿”是晋朝才有的说法。在晋朝以前,虽然已经有了与“二十八宿”相关的星座名称,但还没有归纳出“二十八宿”这个说法。更有甚者,像“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这一类的句子,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少说也达到了唐朝的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中,《素问》的最后几篇特别长。其中,《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超过了23000字。《老子》才5000字。《周易》才8000字。单独一章,进行如此大篇幅的制作,在唐朝也不多见。
  有了这三大证据,我们就已经足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是在《史记》出版之后,由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反复伪造的冒牌货了。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7 22:56:00
《黄帝内经》是应用科学,居士坚持说伪书?倒不如讲剽窃!
《周易》早于《道德经》,8000字;《道德经》晚于《周易》,5000字。《黄帝内经》字量比《周易》、《道德经》多得多,这也成《黄帝内经》是伪书的凭据?字量故然与时代文化有关,最终还是取决于知识量,文字的简练程度吧。
佛门普渡众生的心灵鸡汤,善恶因果的轮回报应,所以佛门不用食人间烟火,不用管尘世事。居士一反常态,前编写所谓苏美尔文明,说得神乎其神;现又口口声声说《黄帝内经》是伪书,真乎其真,这是佛教徒的行为?难明!六祖慧能倡在家成佛,世俗的人伦庶物 皆包容,世俗佛教。居士不学慧能,抗拒世欲事物,现代佛教徒?
其实,我更想知道居士的人生履历和资历,有无资格对《黄帝内经》说三道四,不会是外行人越俎代庖吧!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8 07:57:55
慧宇居士 发表于 2021-8-17 08:21
我说过,《黄帝内经》是建立在世俗事物的基础上的,所以就没有了纲领。“纲举目张”,没有纲领的理论 ...

道是本体论,阴阳是认识论。因为本体形而上,要悟道,就要从认识着手。
阴阳,从现象到规律,再到本质,由本质而跳跃悟道。
因为,本体只能有一个而阴阳有辩证统一,所以,强名一个“道”作为源头的名称。
道是本体,阴阳是性质。
本体的认识要晚于阴阳,但是阴阳是正确的认知。
没有本体论,没有道德经,只影响哲学系统的完整性,不影响易学的实用性。
应用层次中,易学是认清问题的方法,而黄帝内经和道德经是不同领域的应用。
ab11bc 发表于 2021-8-18 15:07:18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8 07:57
道是本体论,阴阳是认识论。因为本体形而上,要悟道,就要从认识着手。
阴阳,从现象到规律,再到本质, ...




“本体论”,好像与中华文化,有点不太相容


中华文化讲究
1;事事,一太极;物物,一乾坤
2;事物的变化,其大,无边;其小,无核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8 18:25:27
道,路也;阴阳,物也。传统原本的范畴意涵。张先生为了以现代逻辑重新粉饰老子道学,扭曲道的意涵为本体论,扭曲阴阳意涵为认识论。张先生不尊重传统原本的范畴意涵,还是如此顽冥不化,我不知讲什么好?失去传统原本的范畴意涵,能领会到传统哲学的义理原真?能探究到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道与理与体的逻辑并联,不容分割。道不能离开理独存,理之道,道之理的理道矛盾体,一物两体与两体理一。若道独存无理,成老子的道法自然了。道的形上導之道,有本体论,体方有理。“形有数,理未有数;理无数,则形不得而有数”,这就是“理无数”的形下器道本体论。“是故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形上導之道的本体论,也是礼易常变的数之理,“由形之必有理”:“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受为性之至理”,方引出阴阳物也、乾坤气也、刚柔气质的三位一体。其中的天道阴阳,道建阴阳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理道的矛盾体,方有人事级能结构的乾易知与坤简能,乾易知,知也是能;坤简能,能也是知,知行合一的知(能)范畴,本体的认识论,非阴阳是认识论,进入乾坤气化实践活动过程的认识论。易知简能条件下的心性能动结构,乾刚健与坤柔顺,知行合一的行范畴,本体的实践论,即乾坤气化事物过程的主体能动。礼义言行规范为实践实证基础理论,循物理两大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也是阴阳物也、乾坤气也、刚柔气质的三位一体。其中的易简定命的乾易知与坤简能,本体的认识论;刚柔定性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本体的实践论,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人事心性两大要素主持的事物运行,仁礼的本体论。宋后的本体论,论理静态的体用矛盾,动态的大中矛盾,确立的本体论是体用中庸。宋明理学的体用中庸:中为心体庸守常;船山的体用中庸:“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的太极理道,张载论理的大中本体,“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的无极而太极。研究传统本体论,源头是《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源流是极深通志,研几成务。“大中而上下应之”的体用相函。“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张先生为了粉饰老子道学,不研究《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高调吹捧所谓三才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难道不是形上導之道的理势言天的天时,理有“贞一之理”,势有“相乘之几”,难道不涉人事易简等级(级能)结构的相乘之几?地利,就是要接地气,难道与刚柔能动实践的乾坤气化无关?人和,难道与仁义人道融入的“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无关?建立在存在理势天導向中奏以天(存在音容天)基础上的天时地利人和,也是《易传》三道三才显然的天时地利人和。恕我直言,在道法自然架构下的天时地利人和,不切实际的空谈阔论而已。

ab11bc 发表于 2021-8-18 18:52:45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8-18 18:54 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为广大劳动人民而建立的国家

21081501(中华01).jpg



《周易》是为了适应私有制世袭制而产生

是在私有制世袭制思想意识指导下,从一个特定的客观事物变化规律角度对《易经》【请注意;此处的这个易经,是指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进行了重新排列。由于这个重新排列,使“易学”成为私有制世袭制的理论基础,从而也为后世的人们学习理解认识中华文化蒙上了一层迷雾。我这样说,只是为了说明《周易》是为了私有制世袭制而产生的一种产物。这个产物,即含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优良品德,还含有私有制世袭制思想意识。一股脑的不分青红皂白过度崇拜推崇《周易》是一件危险事情,因为他含有“私有制世袭制思想意识”



张无屮 发表于 2021-8-18 20:07:54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8-18 18:25
道,路也;阴阳,物也。传统原本的范畴意涵。张先生为了以现代逻辑重新粉饰老子道学,扭曲道的意涵为本体论 ...

中国传统哲学要成为中国话语的基石 ,就要先在世界哲学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能以一个学术标准框架的就是本体、认识和方法三层次的构成体系。
换句话说,融入哲学世界,要先融入标准,我有硬通货什么标准都不怕。

我的硬通货就是中国道德哲学,以严格的西方哲学系统来评价 也完全符合要求。
就不会再质疑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而是转为中国道德哲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研究上。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