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请再温习一下杨振宁先生关于易经的演讲

发布者: 郭志成 | 发布时间: 2022-7-22 00:35| 查看数: 405| 评论数: 51|帖子模式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见图1)。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图1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地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叫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 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1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道理: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 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第四与第五两点我认为跟《易经》都有密切的关系。

先讲第四点,关于推演与归纳两种思维方法。近代 科学的思维方法见图2。



图2

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为说明此点让我们看一下Maxwell(1831~1879)创建Maxwell方程的历史。

Maxwell是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19世纪中叶写了三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20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统统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他是怎样得到此划时代的结果的呢?

他的第一篇文章里面用的是归纳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可是它们的结构可以相互印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所以“光即是电磁波”,这是划时代的推测,催生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我们怎么可以证明此欠缺呢? 请看徐光启的一些话: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大家知道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翻译了前六章。他们翻译的原版,现在在国内还 有几本,我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去请他们给我看过一本。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后来牛顿写了Principia Mathematica。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是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下面要讲上述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我们可以问,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不过不在我今天所能够讨论的范围之内。

汉语汉字的成因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我不晓得是否任何一个别的成熟的语言是像汉语这样单音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这些我 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从复音的汉语变成单音的汉语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这是十分独特的事情。

我的一个大胆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有分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吉、凶、阴、阳、日、月、天、地,这些有声有色,有分量的,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刚才说我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3

中华文化的审美观

《易经》的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和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我简单讨论它对汉语、汉文法、文学、艺术、书法等的影响。

英文“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是一个或好几个字构成的。比如“现代”,比如“所以”,都是两个字的词。词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字所组成的,可是绝大多数是一个或者两个字的,不太有三个字以上的词。多半的三个字或以上的词都是复词,或是音译的词。前者例如“外祖父”,“洞庭湖”,后者例如“成吉思汗”。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延伸。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譬如风气、风云、风流、风景、风光、风雨、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风云一词的形成可用图3来表示。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云想衣裳花想容”,“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图3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是“观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不是歌颂自然的像。我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更是非常清楚了。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我的一个好朋友,书法家、雕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我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

最新评论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7-31 19:37:21
网上搜索百度见五行八卦财富论的一篇:

一道德一:从杨振宁批易经,刘大钧回嘴,看周易思维方式

五行八卦财富论

2017-03-19 13:32
关注
易经是我国学的根。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道教的祖书就是《道德经》一书,此书被认为是对《易经》的继承与发展。


量子场论的奠基人,在物理学历史上地位显赫的重量级人物杨振宁说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他说:“易者象也 , 圣人立象以尽意 , 取象比类 , 观物取象 。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同时,杨振宁还说:“天人一物 , 理一分殊 , 内外一理 ”,“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这些观点认识错误。并说:“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从而杨先生得出这两条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而易学泰斗刘大钧先生则说:“易经中当然有推演法了,因为易经算卦的方法,大衍之数五十嘛,用蓍草算卦,那个大衍之数,那个衍不就是推演嘛。”“杨先生严格来讲他得诺贝尔奖,但易经方面有时候讲一些外行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谁是谁非呢?我想我的说法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我评不出谁是谁非,杨先生所说的不完全正确,而刘先生说得也不能说都对。

举例归纳演绎的思维道底是什么?

归纳法:条件:我养的一只猫A喜欢吃鱼,邻居家的一只猫B喜欢吃鱼,猫C喜欢吃鱼,猫D喜欢吃鱼…… 结论:猫喜欢吃鱼。

演绎法:条件:猫喜欢吃鱼,我家养的阿喵是一只猫,结论:阿喵喜欢吃鱼。

那么周易有没有归纳法与演绎法呢?我得先说说周易的思维方法到底是什么?

周易是算卦书,你不要太抬高她,她最初就是要个吉凶来着。所以她看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不过阴阳而已。什么是阴阳,就是分别地看问题,就这么简单。

一个小孩从生下来对白天和黑夜的认知可能是对世界最早的认识,慢慢知道有温暖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认识到人有男人女人,认识到活着的东西有植物与动物。于是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也是这样总结出了阴和阳。这就是杨振宁先生说的归纳法吧!

后来人们认识到世界万物太过复杂了,于是把阴阳发展成四象,把四象发展成八卦,周易一书则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应用的是分开再分开的方法。

我们说分开,再分开总不是错的,没有对错之说。杨先生说周易有比类的思维是对的,但不能说全对。分开再分开,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是站在局部看问题。站在局部看问题,不是分类而是各种事物在眼前,相互比较而类比。

有对事物的总结才有了阴阳的概念,有了阴阳的这种分别力,才能对各种更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分开再分开的方法已然抽象,是归于归纳呢还是演绎呢?归纳和演绎本是一对关系,用周易理论来说就是阴阳关系。如果通过观察总结出阴阳是归纳,而运用阴阳分四象分八卦再归类是不是也是一种演绎呢?

学过术数的人都知道,不管哪本书,哪个师傅教你,都会先让你背会阴阳、五行、八卦,然后再学其它。这到底是要你应用理论呢?还是要你学习万事万物归纳阴阳、五行、八卦呢?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

还有易学思维应当是先演绎呢?还是先归纳呢?是先有了提纲呢?还是先有了类别呢?不言而喻,这就象是鸡下蛋,蛋下鸡的问题,没有结果。归纳与演绎是互相交织的,既有归纳就有演绎。二者哪有离开的时候。

刘大钧先生所说的算卦之“衍”与杨先生所说推演(演绎)是不同的。衍之意确有演变之意。然而算卦大衍之法是用几根蓍草按照固定的程序用随机抓阄的办法推算出几个固定的数来确定卦的。如果这也算演绎法,那不是贻笑大方了吗?

学易的人都知道:象、数、理、占。研究易学的朋友常常偏废,有的研象,有的研理,学院派认为占是迷信就不研究了。实际周易还有个周字呢,偏废了就是少研究了,还是什么周呢?

我们说有其象必有其数,有其象数必有其理。举例来说,人之所以有人的象,那必定有人的数理存在,即人的DNA密码(数)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各种理性。而有人存在的各种理性和相应的数就会产生相应的人的象。比如雕像或影像也有类似的象,但必竟不同,数理也大大不同。这是科学的实际。

周易本经就是易学给我们的宝库,象、数、理,被用卦画、卦象、卦辞、爻辞所表达。周易一书是一个六十四卦象数的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模拟宇宙万事万物的象数理模型。其中并没有什么归纳与演绎。你想在其间找到一点关于科学的东西吗?找到一点关于论述逻辑思维的东西吗?周易不是科学但她是科学(此句后一个科学指真理,而前一个科学指学科)的,周易不是逻辑学但她是逻辑的。道理不言而喻了。

那么占是什么呢?王阳明说:“占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占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

占是我们进行的实践。归纳与演绎都是实践的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处理我们所知道的信息使之条理化理论化,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把我们总结成理论的东西再应用出来。《系辞》里明确说明,伏羲通过认识世界总结出八卦,根据八卦的义理卦象创造出打渔、耕地、立市、治理、作舟等等活动。我们姑且不说这是否就是史实,但就其思维来说,谁敢说这不是归纳与演绎法的应用。

天人合一理论也是分别法的翻版。天分阴阳,人分阴阳,难道就不是一种规律吗?这就是易学思维。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说到此,你还能再看轻这只有阴阳的周易思维方式吗?这点思维怎么能阻碍科学萌生呢?

至于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我赞成杨先生的其它提法。但是否是根本原因,我真下不了结论。比如秦时我国已有了标准化生产,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续,如果能延续,也许在秦时就应当进入科学时代了。这些都有其历史原因,不能武断地列出几条来确定。

《周易》的这种简易的思维方式,哲学方法,其实用价值很大。只不过从孔子注易开始,把大家的价值观引到了人伦政治(此政治非现代意义的政治)方面,从而使历代学者只把显学易学用在了人伦政治。而没有用来重点指导别的学科。周易应用在术数方面很多,比如中医等。我没有考证关于我国古代科学等方面的内容,不知道是否与周易有关,只是知道有一些成绩比西方早。但是在我国古代重人伦、重农业轻技术的环境里,中医之流是不受重视的,只有治国平天下才是士人们的正途。所以科学不在中国萌发不必非得冤死《周易》。

我是“《五行八卦财富论》——中国易理经济学”的创始人。我运用了周易的思维方式以及周易的概念创造了这个理论。通过验证,非常契合现实。同时她继承了周易“三易之道”的思想,非常简单实用。无论你是哪一个阶层的,只要是经济方面的问题,无论是认知还是提出方法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五行八卦财富论》wxbgcfl,如果在经济方面,经营方面,创业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会尽我所能尽量帮你。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7-31 19:43:01
网上搜索出一篇吹响重识《易经》的号角--评杨振宁与刘大钧等教授之争,只有题目。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7-31 19:48:54
再看一篇方子的文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指出,《易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罪魁祸首——
杨振宁炮轰《易经》再度成新闻焦点人物

        2005年02月03日11:1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杨振宁作为在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他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物理学界。像许多大科学家一样,他极为关注、热心参与社会事务,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事务。1971年夏天,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前夕,杨振宁即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科学家。从此他致力于中美科技、教育交流,并经常对中国时事发表评论。去年年初杨振宁回国定居后,更是成为新闻焦点人物。他在清华大学为低年级本科生上物理课,频频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都被广泛报道乃至引起争议。去年底传出了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翻译系硕士生结婚的消息,更是成为中文网上一个热门话题。

  “苍苍白发对红妆”虽然让人津津乐道,却只配作为饭后谈资,而且风波会很快平息。“炮轰易经”才是杨振宁在2004年所做的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一件事。

  引来国学家、易学家的指责

  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

  爱因斯坦早有说法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这个问题在科技史研究中被称为“李约瑟难题”。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的信中,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言下之意是,古代中国学者不懂得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验证,因此没能发展出近代科学并不令人惊讶。

  为何咎归《易经》

  杨振宁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类似的答案,只不过他把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易经》的影响。他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有5条,其中2条与《易经》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里面只有归纳法而无推演法(即演绎法)的思维方法;“天人合一”的观念。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

  许多国学家在批评杨振宁时,甚至连杨振宁的意思都没有搞清楚。例如著名易学家、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大钧批评杨振宁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并举例说:“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但杨振宁所说的推演法指的是逻辑推理,根据一些已成立的一般性命题严密地逐步推出较特殊的结论,例如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这显然和刘大钧说的周易算卦的推演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见,杨振宁和爱因斯坦一样,把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视为近代科学的源泉之一,并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缺少这个源泉:“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实际上,中国传统中不仅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归纳法。杨振宁认为《易经》的“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的所谓归纳法,其实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不合乎逻辑的类比法。例如:“枯杨生华,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枯萎的杨树生出新芽,老年男子娶了年龄可当其女儿的年轻女子为妻,没有不利的)、“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枯萎的杨树开花,老年女子嫁给年富力强的男子,没有祸害也不值得称道)。在“枯杨生华”和“老夫得其女妻”、“枯杨生华”和“老妇得其士夫”这种天道和人道之间只有模糊的相似性,并不存在任何合乎逻辑的必然关系,由此归纳出的“无不利”、“无咎无誉”的结论更是站不住脚的(可以举出无数的反例加以推翻)。这种“推演”无非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的反映,或许还有一些生理上的道理,但是与逻辑推理无关。

  中国传统的说理方式不具有逻辑性,是许多中外学者都已指出过的一个事实。但《易经》对这种非逻辑说理传统的影响有多大,是否是其源泉,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杨振宁不过是对老学术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为何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

  狭隘民族主义与伪科学相结合的思潮在中国虽然不像十几年前那么流行,但是仍然大有市场。风水、占卜、命理、天人感应、巫术等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统迷信在死灰复燃的同时,又往往被披上迷人的科学外衣,甚至有人声称它们代表着“新科学”,至少也是“潜科学”、“类科学”。也有人论证《易经》是超前的科学著作,里面蕴涵着量子力学、相对论、计算机理论、遗传密码等许多重大科学发现。还有人要以《易经》指导科学研究,根据它提出的“太极原子模型”,推演出“太阳系有十四颗大行星”,或要用它预测气象变化。

  杨振宁指出《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虽然许多人做过类似的批评,有的批评要比杨振宁的演讲更严密、更尖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但是杨振宁作为人人敬仰的大物理学家登高一呼,其影响非同小可。特别是,杨振宁向来被视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他的反戈一击,矛头直指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源泉之一的《易经》,更要让易学家们大为光火。这实际上是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延续,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反映出当今中国科学与玄学、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反科学的争斗的激烈程度。由于杨振宁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科学一方的力量,算得上是他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的一个大贡献。

  摘自《人物》  方舟子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2月03日 第六版)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7-31 19:57:49
杨振宁与《易经》思维的批评 作者为华远
华远科学性美学
华远科学性美学
杨振宁与《易经》思维的批评

作者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1年2月

下面先看一看2005年2月3日人民日报转载于《人物》杂志的方舟子的《杨振宁炮轰“易经”引来诸国学家易学家的指责》一文摘录要点。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指出,《易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罪魁祸首,在文化与科学界引起剧烈争论,他的观点引来了国学家、易学家的指责。2004年9月3日,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时舆论大哗,国学家、易学家们纷纷出来批评杨振宁不懂装懂、说外行话,甚至对杨振宁破口大骂。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和与会者进行了激烈争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爱因斯坦早有说法,这个问题在科技史研究中被称为“李约瑟难题”。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的信中,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言下之意是,古代中国学者不懂得形式逻辑体系和实验验证,因此没能发展出近代科学并不令人惊讶。为何咎归《易经》,杨振宁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类似的答案,只不过他把原因进一步归结为《易经》的影响。他认为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但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许多国学家、易学家在批评杨振宁时,甚至连杨振宁的意思都没有搞清楚。例如著名易学家、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大钧批评杨振宁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但杨振宁所说的推演法指的是逻辑推理,根据一些已成立的一般性命题严密地逐步推出较特殊的结论,例如在欧几里得几何中,由公理,定理,然后到证明等等。这显然和刘大钧说的周易算卦的推演完全不是一回事。可见,杨振宁和爱因斯坦一样,把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视为近代科学的源泉之一,并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缺少这个源泉:“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实际上,中国传统中不仅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归纳法。杨振宁认为《易经》的“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的所谓归纳法,其实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不合乎逻辑的类比法。

再来看一看其他媒体的相关的资料,杨振宁教授在以上观点的争论期间也把相关的内容发表在《自然》杂志1905年第1期上,其中表露了他的一些观点,他《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三大类,第一是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第二是使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第三是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回到李约瑟难题,他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有五:

第一是传统文化注重实际运用,比较入世,对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

第二是科举式制度使大批优秀人才热衷于当官;

第三是传统观念认为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不入流;

第四是传统里面没有推演式思维;

第五是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其中第四第五原因基本是受《易经》影响,推演式思维有多重要可以从Maxwell取得的伟大成就里窥见一二,这个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用归纳的方法写出了电磁学方程式,继而又用推演法得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光即是电磁波的划时代推测,这个推测影响了人类20世纪的科学与生活,由此可见归纳和推演是近代科学的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稀缺的正是这种思维。《易经》认为人世的规律和天的规律一样,天人合一、内外一理。认为一根竹子所蕴含的理即是人世间的理,这当然走不进科学的大门,科学是研究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和人是两回事。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等同起来,这是科学家和中国理学家最本质的区别。

以上相关易经思维批评的资料让本书本作者想起了1989年自己的毕业论文中的第二个小标题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强调,有种感觉比较而言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强调客体理性人为的思维模式,文科的学生强调主体、感性、天然的形式,两种倾向都是可理解的,天然和人为方向不同,但是它们的总目的却是明确的,都是为了自然社会包括人类身体和精神在内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天人两分只是大的划分,无论主体客体,它们的根都在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这一点上,天和人的每个中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微妙的,这样细分下去就是科学性美学美论的关键词“四维多层多线一元”了。古代两位圣人,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孔子,老子和孔子都在讲《易经》的道理,孔子是对大多数中层倾向的人来解读《易经》,而老子则为上层倾向的人解读《易经》。

本书本多媒体作者认为《易经》有以下这几点不足的地方,对不对,我们可以商讨:第一、它是朴素的辩证法的哲学,站得高但不易具体化,它的推论有直观性、猜测性的倾向;第二、过于难得糊涂,有神秘主义的倾向,虽说在审美文化上有其一定的价值,但与现代科学缘分不是那么太足;第三、定位太笼统具体针对性,也没有精确的“定位、定性、定量”中的定量思维;第四、局限在天人两合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框框中,没有丰富的形式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以及更开阔的创造性逻辑思维。以上只是就《易经》的历史局限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易经》的优势在此就不说了,因为说它优势的书籍可以装满一个中型图书馆了。

什么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也是《易经》本身就寓含的观点。定位哲学层面的高层的形而上层面的《易经》,它的合理性可能更多,如果定位基层的形而下层面的科学层面,《易经》就难于插上手了,哲学的东西确实是智慧的东西,但哲学代替不了科学和科学技术,关键是在于解决问题,鱼目混珠在社会上的伪国学、伪易学、伪科学之类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卡脖子的事件与杨振宁的对《易经》的科学批评有没有关系呢?虽说杨振宁的批评《易经》“只有归纳没有推演的说法”有待商讨,如果把“只有没有”改为有这种倾向可能会好一些。《易经》思维定位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审美文化现象是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的,但定位科学技术层面我们就要辩证地来看这个朴素的辩证法了,朴素的辩证思维只是科学性思维中的一个层面的一条线,有其价值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人性的欲望的无限性与客体世界的有限性矛盾常常是人生悲剧的根源,这一根源不仅仅来自自然,它也来自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正确与否虽说与自然倾向的人的本性有关,但与文化科学的引领缘分更足。天人合一说出了自然和社会的共性却忽略了他们的特性,再比如说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论所说的“测不准”,是说在微观世界中没有时空定位为前提参照是没有相应的定量结果的。以上都是在说华远科学性美学美论强调的时空定位是审美判断的首要参照的原因。《易经》思维特色有其文化的个性发挥,也是科技思维中不可多得的一条主脉,虽说是之一,但它是不可中断的主脉之一。

编辑于 2021-05-01 09:16
j_ming 发表于 2022-7-31 20:16:06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 05:22 编辑

       前文摘录: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这个问题在科技史研究中被称为“李约瑟难题”。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泽的信中,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





很不幸,通行本《周易》卦序恰恰是属于形式逻辑范畴的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符号系统。从时间上来说不见得比西方发明形式逻辑来得晚,甚至反之。

通行本《周易》卦序解析要略
J.M.九宫格


由六爻卦爻位递进双向性导出的易平方,辅以六爻系数实现卦数相契,借助幻方数理均衡特性转换错综覆變轴心架构、变双轴一心为三轴双心、变相错对心为覆變对心,弘扬卦联、卦群配置优势打造后天格局架构、实现48卦项确位;在此基础上强化组织化概念将16主卦的方位特性转化为序位特性,“和着骨构定式的节律、踩着非覆即變的点子”实施序盘;在序盘基础上对16重置卦按照“序号-卦理配置”版式完成“卦项-序号”匹配并以交叉共解的方式确保方案的唯一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通行本《周易》卦序完整体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卦项分布和序号分布之间用“骨构定式、两两相耦非覆即變”作为总协调是通行本《周易》卦序概要。卦项分布有卦项分布规则,序号分布有序号分布规则,二者虽互有依托、交叉完成但万不可混为一谈。

通行本《周易》卦序是一套“卦、数、位、序”高度协调的卦符体系,“以序代图”,把先天格局和后天格局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支支竹简之中,以至于后世人们闻“序”而不知其后之格局。


参考阅读:《通行本<周易>卦序数理逻辑解析进阶篇》




j_ming 发表于 2022-7-31 20:35:55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 04:39 编辑

中断这种形式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儒家的十翼,尤其是《序卦》传的“序卦”二字直接带偏了后人的思路。

通行本《周易》卦序不是一卦一卦“序”出来的,更不是按照卦义逐卦“续”出来的,而是通过具有逻辑性状的初始的卦符盘局以数学化、符号化方法演绎形成的。以一种新的格局替代了老的格局,其象征意义极其深刻、深远!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7-31 22:49:50
是的,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做出了卦和卦的体系。
j_ming 发表于 2022-8-1 04:25:05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 04:53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7-31 22:49
是的,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做出了卦和卦的体系。

赞成,总结得好!

郭老先生,这个观点及其句子会被用作我今天的主题帖标题,谢谢!


j_ming 发表于 2022-8-1 08:00:26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4 18:06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形式逻辑 归纳逻辑

ab11bc 发表于 2022-8-1 09:45:24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2-8-1 11:59 编辑


关于杨振宁谈“易经”的这个话题,我曾在“猫眼论坛”看到过,并发表过看法。

欢迎朋友们到本网站参阅

如何正确学习理解“中华文化”
https://www.gxfxwh.com/forum.php ... 93240&fromuid=36065



希望朋友们发表不同意见


关键是说明白,那个“阴阳”为什么能发生变化?
只有说明白了阴阳为什么能发生变化以后,卦序的排列才有意义



谢谢




j_ming 发表于 2022-8-2 12:08:48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7 04:19 编辑

杨振宁、爱因斯坦他们都是著名、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但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存在各种因素的局限,对于自己不甚了解、比较生疏的领域做出重大评判是不明智的,这种认识论态度不可取。

j_ming 发表于 2022-8-5 09:24:48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7 05:12 编辑

爱因斯坦就形式逻辑断言中国古代以来似乎不存在,但是他忽视了一点,中国古老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在那个年代形式思维恐怕是一种主流思维,不可能没有形式思维的种子存在。

杨振宁先生更是对自己不甚透彻的周易大胆妄断,认为它非形式逻辑而几千年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妨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尽人意。他是在没有对周易彻底了解之前做的无根基推论,他对周易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前人、他人对周易的认识、理解之上,属于人云亦云。他没有吃透周易几款框架性经典“卦序”的来龙去脉之前乱说乱动,受到旁人诟病并不意外。


j_ming 发表于 2022-8-5 11:16:4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7 04:20 编辑

传统易学的先天八卦、后天八卦、通行本卦序这些框架性、纲领性的系统恰恰是形式逻辑的产物。在此呼吁易学爱好者,对于易学探索不要仅仅局限在易传、十翼这个圈圈内的文本、字句上,要加强原本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方法研究,从中发现和总结周易的思维方式、方法,为中华智育的发展作贡献。

j_ming 发表于 2022-8-8 08:26:07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8 12:52 编辑

ls.png


j_ming 发表于 2022-8-11 05:11:17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1 06:54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的形式逻辑不是谁“搞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存在才是首要前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22-8-11 07:00:59
凡是道法自然所形成的阴阳(质能)平衡的就是哲學。阴阳平衡的因果就是自古至今的科学。例如:勾股弦定理、牛吨力学、门氏元素的形成阴阳平衡过程都拊合易老之道。
j_ming 发表于 2022-8-11 15:13:00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1 15:14 编辑

通行本《周易》不仅有形式逻辑,伴随形式逻辑的还有因果逻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形式逻辑的初始图与结果图就是一种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初始图就有相应的结果图,初始图成覆變关系演变,结果图也成覆變关系演变。


ls09.png

j_ming 发表于 2022-8-11 15:36:14

其实杨振宁那次演讲的题目是可以做点修改的,应该称作“《易传》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那么他演讲中的种种议题也许能够成立。问题出在《易传》,是《易传》及其追随者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极大地偏离了《易经》原有形式逻辑的核心思维。


j_ming 发表于 2022-8-14 14:54:35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7 08:47 编辑

周易六十四卦是一个系统,以本经卦序为体系特征。本经卦序是周易的顺序形态,它是由周易先天形态演绎到后天形态按照赋序规则逐卦赋序形成的。先天形态位码作序,顺序形态序码作序,后天形态位码、序码同项,由此得出“顺位-序形态”和“顺序-位形态”,卦序问题实际是该二者关系的合理解释问题,也就是对“卦-数-位-序”逻辑关系做出澄清。

按卦间总则“错综覆變”考量,很明显顺位卦盘(先天形态)是双轴一心架构、赋序卦盘(后天形态)是三轴双心架构,两者依附于体系架构的有廿个卦联和八大卦群,而顺序卦盘(顺序形态)则隐去了前两种形态的种种,只展示人们以“非覆即變”,其初心用意是“以序代图”,把先天形态和后天形态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支支竹简之中,以至于后世人们闻“序”而不知其后之格局形态。

事实上千百年前《易传》已然接管了《易经》,人们以读十翼代替读本经,“传学”替代了“经学”。

ls01.png


ls04.png

j_ming 发表于 2022-8-16 10:06:11

本经卦序的形式逻辑属于一种数学化、符号化的演绎程式,区别于一般单一的推进式演绎它是一种复合的闭合式演绎,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通常由表及里推演难以获得正解的原因。

j_ming 发表于 2022-8-16 16:08:51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21 12:09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的形式逻辑可以概括为:基于易平方的两对中腹转置复合幻方分别按各自的既定规则演变,第一轮演变同步转化为卦序全图形态,在演变的第六十四轮四幅幻方形态得以同步复原。

因此通行本《周易》卦序的形式逻辑也可以概括为63:1的逻辑

j_ming 发表于 2022-8-17 09:37:53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7 16:13 编辑

ls.png

j_ming 发表于 2022-8-18 07:22:18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18 07:35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与易平方之间是同一套确定的元素不同主导的确位系统所确立的两种形态之间的关系。


j_ming 发表于 2022-8-21 12:50:07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23 09:22 编辑

ls11.png


j_ming 发表于 2022-8-22 08:36:39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25 05:24 编辑

ls10.png


ab11bc 发表于 2022-8-22 10:24:01



DSCI0075.JPG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8-23 02:20:50

看不清。能打字出来吗?
j_ming 发表于 2022-8-23 05:23:03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8-23 05:24 编辑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8-23 02:20
看不清。能打字出来吗?
马克思与老子:千年第一思想家不谋而合的心灵交汇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哲学时曾说,有关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写的《道德经》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老子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经”阐述了宇宙万物本源,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老子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确实是从“无”产生的,或者说,是“无中生有”的结果。物质世界的运动,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我们人类所在的宇宙不过是无数数不清的宇宙中的一个而已。恩格斯曾指出:“在我们的宇宙之外的无限多的宇宙”,“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除了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由此可见,老子关于“道”的观点,已经触摸到辩证唯物史观的内核了。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五个大的发展历史时期。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剖析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即把商品作为社会的细胞进行解剖,从而揭示商品从生产、流通、交换到消费的全过程及其规律,由此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消亡和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大多数劳苦大众争取解放和实现自由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不断探索和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历经长期艰难困苦,英勇奋斗,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正不断书写和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曾经科学预见“中国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丰富内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也是灿烂中华文明之光的续写。

老子提出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命题——“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对自然应有敬畏之心、善待之举。应该说,这既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大大加强,但同时却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实践一再证明,以牺牲自然环境、人的生存条件而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阻碍经济的良性发展。马克思也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来源,也提供灿烂繁多的生产资料来源。但是,“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生活在绿水青山之中!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发展的要求,更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之中,人是核心、是主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人类所有思想家中,老子把人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与道、天、地同等并行。因此,老子提出,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不加害它们,最好的领导者,是全心全意为民众谋利益,而从不与百姓争利益(“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领导者应该是没有私心的“圣人”,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在天下”)。

所以,要全力关注民生,减轻税赋;爱惜民力,救助弱势群体,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同时,还要坚持对贪官的反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马克思主义在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美好前景时提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则提出“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因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也是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历史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无疑是一个长远而美好的目标,其前提是世界和平安宁,消灭了阶级以及战争。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进程,因此,我们要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当下正在努力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地把它向前推进。老子在2500多年前曾预言设想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国模式,为此,他明确提出了“不以兵强天下”与建立太平世界,即反对用战争手段逞强天下或用战争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大小国家都要“谦下”,应和谐相处。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反对以强凌弱、恃富欺贫的侵略战争,主张大小国家和民族一律平等。毛泽东同志更是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博大心怀,期待“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天的到来!当今的社会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知进步了多少,当时马克思没有坐过现代的高铁,没有乘过飞机,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和互联网……但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科学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生产力,并科学地预见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今国际格局的新形势,提出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即要走和平发展战略,为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太平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呈现的“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完全不同的内容”的发展模式,展现了崭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九泉之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定会为中国共产党人点赞!难怪许多西方学者同时发声,要解决人类21世纪的问题要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从中华文明中寻找历史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统一于“四个自信”之中并与“四个自信”一脉相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强大指导思想。


郭志成 发表于 2022-8-23 08:15:56
j_ming 发表于 2022-8-23 05:23
马克思与老子:千年第一思想家不谋而合的心灵交汇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哲学时曾说,有关老子讲的这个“道” ...

谢谢江先生。
读了。可作读老时参考。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