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王维【责躬荐弟表】与裴迪和杜甫的关系

发布者: 长路三万 | 发布时间: 2022-9-4 11:59| 查看数: 3340| 评论数: 54|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1 22:06:1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1 21:41
王维有一首诗《赠裴十迪》: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后人读此诗,都是从田园山水诗的角度来看,王维和裴迪在春风和煦,晴空暖日,桃李花苞,满枝待放的春天风光里,如意支颐,构思创作着新诗。真是悠然自得心旷神怡得很哪。这时候有一位田家来对他们说,春天来了,该准备春耕农活了。
仔细读此诗,最后两句很有意思。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1 23:20:27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11 23:32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1 22:06
后人读此诗,都是从田园山水诗的角度来看,王维和裴迪在春风和煦,晴空暖日,桃李花苞,满枝待放的春天风 ...

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现代读者理解,大概是田家来对王维和裴迪说,该到春耕时节了,请您准备回家去吧。
但是,王维此诗是赠裴迪。如果是田家的致词,田家能对王维说这些话,应该和他熟悉。王维应该是已经在自己家或者家门外田地,还需要理还策么?
换个角度来理解。王维此诗是赠裴迪。如果是他对裴迪说这两句话,会是个什么情况?
如果是裴迪在王维辋川别墅做客盘桓一阵时间,二人同游赋诗自然愉快。但是田家来提醒该是春耕时节,王维就对裴迪说,你也该回去了准备春耕播种,这个理解是否合理?如果合乎情理,说明裴迪也有自己的土地。如果理解成王维对裴迪说,请您先回家去吧,我要准备春耕种地了,就有点不顾朋友之情面,更何况王维的田地并不需要他亲自操心耕种。
《王右丞集笺注》解释“理还策”解“策”为“杖”,有些拘泥古文。当时王维和裴迪的年龄,还不至于“杖策”而归。
(如此分析有点钻牛角尖明白成糊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02:05:1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1 23:20
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现代读者理解,大概是田家来对王维和裴迪说,该到春耕时节了,请您准备回家去 ...

裴迪的诗流传至今几乎都是和王维及其朋友的唱和诗。因为这个原因,这些诗篇几乎都是在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前的诗作,展现出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也有部分表现出对仕途的希望。大约是王维诗记录的同时,记录下裴迪的唱和诗,如同《辋川集》。但是,大部分裴迪的诗未能被记录保存下来。这其中原因,是裴迪诗的才华水平不高还是裴迪身处地位不高人微言轻,实在是让人沉吟难言。仅仅凭着这些诗,并不能清楚裴迪的生活来源,但是可以肯定,裴迪的生计就是依靠文字。没有记载裴迪在天宝年间还在外地州郡求职,裴迪大约是一直在长安辗转于权贵门下做着书记兼门客的工作谋生,其身份好像红楼梦中贾府的清客相公,这其中也会有在王维王缙兄弟家中。因此,当王维被叛军关押在菩提寺时,裴迪才可能以朋友家人身份去探望。如果是裴迪当过朝廷命官,早就逃跑而躲避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02:20:23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14 10:12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02:05
裴迪的诗流传至今几乎都是和王维及其朋友的唱和诗。因为这个原因,这些诗篇几乎都是在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 ...

至于后来裴迪如何到了蜀中,后人注解杜诗,有人认为裴迪是跟随王缙一起到了蜀中,也就是王维表文说的王缙任蜀州刺史。(杜诗详注卷九)这个注解,只是猜对了开头,没有猜对结尾。更有人仅仅凭着裴迪和杜甫的唱和诗,就凭想象给裴迪加上了蜀州刺史的官衔(唐诗记事  御选唐诗 卷二十六)。通过对杜甫和裴迪的唱和诗仔细分析,理清楚事情脉络,就可以探索明白裴迪是如何入蜀的原因。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22:15:39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14 22:37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02:20
至于后来裴迪如何到了蜀中,后人注解杜诗,有人认为裴迪是跟随王缙一起到了蜀中,也就是王维表文说的王缙 ...

杜甫是在乾元二年冬天开始了从秦州入蜀之旅。蜀道之难,历经艰难于上元元年春天到达成都,在高适等友人帮助下定居草堂。
杜甫和裴迪的唱和诗现存三首在杜甫诗集,从诗意可知是在上元元年秋冬之际,正好是王维上表之时。从诗中可以分析此表文和裴迪,杜甫的关系,也可以确定裴迪根本就没有任蜀州刺史,以及王缙是否出任过蜀州刺史。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23:50:1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22:15
杜甫是在乾元二年冬天开始了从秦州入蜀之旅。蜀道之难,历经艰难于上元元年春天到达成都,在高适等友人帮 ...

杜甫诗《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何恨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杜甫此诗,后人注解,是杜甫和裴迪在新津寺相见同游,裴迪有诗,杜甫和诗。裴迪诗失传,只能从杜甫诗推测,裴迪诗的情绪可能是低落,见风物生游子之悲,倚树吟诗有恨意之句。秋叶黄,蝉声,寒塘,指明是秋天。大约裴迪诗提到王缙,所以杜甫和诗也提及。末句诗意,好像与裴迪的心情有点不同,语句平淡显示有点随遇而安的意思。
后人注解此诗,理解成王缙此时应该是蜀州刺史(牧蜀),实在是低级错误。因为按照唐人习惯,如果王缙此时已经在蜀州任刺史,杜甫诗题必然会称其为王蜀州或者王使君。而诗题还称其王侍郎,说明王缙此时还在长安,没有到达蜀州任上。如果已经在蜀州,杜甫不可能不去相见探望。杜甫诗也不会不提及。换言之,此时只有裴迪来到蜀州,并不是跟随王缙来的。正因为裴迪孤身来蜀州,裴迪的诗才会有游子的悲伤恨意和思忆王侍郎的心情。这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要仔细分析才能明白。
二人的唱和诗,杜甫应该是把自己的诗也给了裴迪,托他一起寄给王缙。杜甫記下了自己的诗,却没有留下裴迪的诗,,后人也就无法附录。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23:58:4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23:50
杜甫诗《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何恨倚山木,吟诗秋叶黄。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 ...

裴迪有游子之悲,杜甫也应该是有同感。所以杜甫诗的情绪也并不愉快。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5 23:07:3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4 23:58
裴迪有游子之悲,杜甫也应该是有同感。所以杜甫诗的情绪也并不愉快。

杜甫诗《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这首诗是裴迪在蜀州送客,看见早梅开花,思念杜甫,作诗相寄。杜甫和诗回答。
杜甫和诗,前一篇诗是秋天,这一篇诗是冬天。早梅,对雪。诗中心情也是抑郁,伤岁暮,乱乡愁。
从诗可以看出来,裴迪秋天来蜀州,现在是冬天了还在这里,已经快到年底了,还是一人,心情自然不好。作诗相寄杜甫,因为二人都喜爱作诗而交往。
裴迪一直在长安生活,这次入蜀,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他送的客是何人因何事?不得而知。是否与他有关系?不得而知。同样,因为裴迪的诗没有被杜甫记录下来,这些事就只能是猜测。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7 21:50:5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5 23:07
杜甫诗《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 ...

杜甫诗《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交游万事慵。

此诗是杜甫独游四安寺寄裴迪诗。
从诗意可知,此诗做于冬天,因为蜀地冬天山峰积雪,地面则无。此时裴迪应该还在蜀州,故可以寄诗。一方面说自身多病孤独,不能与故人从容相见,另一方面也说裴迪身体瘦弱,虽然是因为苦思诗作,未必不是因为生计艰难。从此可见,钱起诗《送裴頔侍御使蜀》中的裴頔气宇轩昂服饰华贵,和裴迪肯定不是一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7 22:08:3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7 21:50
杜甫诗《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

从杜甫仅有的与裴迪有关的三首诗,可以理清几个事实。
杜甫上元元年春天入蜀,秋天才和裴迪有诗唱和,说明裴迪是秋天才入蜀。
三首诗题目都是直呼裴迪之名,说明裴迪入蜀没有官衔,没有入仕。
诗中提到王缙,称其侍郎官衔而不是刺史官衔,说明王缙没有入蜀任蜀州刺史。
上元二年春天蜀中战乱,此时未见裴迪事迹,说明此时裴迪已经离开蜀州。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8 21:47:5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7 22:08
从杜甫仅有的与裴迪有关的三首诗,可以理清几个事实。
杜甫上元元年春天入蜀,秋天才和裴迪有诗唱和,说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维上表时间和裴迪入蜀时间是一致的。应该就是在上元元年秋天。如此推论,就可以明白探索王维表文和裴迪杜甫王缙诸位的事迹关系。这些事迹关系并未见于史书记载,只能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可以令人信服的结论。结论看起来简单,但是过程却是很复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8 22:59:3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8 21:4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维上表时间和裴迪入蜀时间是一致的。应该就是在上元元年秋天。如此推论,就可以明 ...

上元元年,王缙在李光弼部下担任太原少尹已经五年时间,被朝廷调回任职。在半年时间里,担任过国子祭酒,凤翔尹,秦陇防御使,工部侍郎等官职,而且是从朝廷到外任,反复调动。这看起来有点奇怪,但是也有其原因。王缙也是个文人。肃宗想让他在朝廷任职。可是当时在朝廷专权的是李辅国。可能是王缙刚调回朝廷,自恃平乱有功,不太巴结李辅国,所以李辅国就反复折腾王缙。先调到凤翔,比较近长安。这一次就把他调任到偏远的蜀州刺史。
任命的圣旨已经发出,王缙的官职就是蜀州刺史了。圣命难违。按照唐代制度(历代皆同),官员任命为外任,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到任,否则就会受处分。王缙不能不准备出发了。虽然他不愿意。
但是此时,他的哥哥王维真着急了。原因是一方面自己真的年老,兄弟相聚的时光不多了吧,另一方面也是王缙外任蜀州,相当于贬官远方,离开朝廷调回不容易,再加上了蜀中局势不稳,实在是不想去。
但是,圣旨已经发出,如何应对?兄弟二人商量好一个办法,在不抗旨的情况下能让朝廷收回成命。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8 23:07:0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8 22:59
上元元年,王缙在李光弼部下担任太原少尹已经五年时间,被朝廷调回任职。在半年时间里,担任过国子祭酒, ...

接下来就有了裴迪入蜀和王维上表两件事。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互相配合。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9 21:57:1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8 23:07
接下来就有了裴迪入蜀和王维上表两件事。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互相配合。

李辅国反复折腾调动王缙官职,史书只是记载王缙的职务履历,并没有详细记载其中原因,是史家学者为君讳言。杜甫在朝廷不到一年,诗作也没有一字提到李辅国专权。但是在入蜀以后的广德二年有诗《忆昔二首》就明白写出: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他在朝廷也是不能不敢说,也是这个原因。《旧唐书 李辅国传》记载李辅国搜罗无赖小人探听百官私事,作为把柄处分官员。这些事正是王缙被任命为蜀州刺史时。王缙当时确实是不敢抗旨。于是就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请裴迪以王缙的幕僚身份先行出发去蜀州,名义上是先行一步去通知现任蜀州刺史,说新任蜀州刺史将要到任,提前准备有关事务。王缙则找个理由(准备行李或者身体欠佳或者辞别亲属等等)呆在家中。此时王维就写出这一篇《责躬荐弟表》呈上朝廷,言辞恳切文情并茂,为弟弟求情,情愿免去自身所有官职,请求留弟弟在朝廷,担任一个闲官。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9 22:23:3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9 21:57
李辅国反复折腾调动王缙官职,史书只是记载王缙的职务履历,并没有详细记载其中原因,是史家学者为君讳言 ...

裴迪入蜀,是因为王维出面请求或者是当时裴迪就在王缙幕中做幕僚,已经无可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推定,就是,裴迪确实以为王缙真的要去蜀担任刺史了。王维和王缙的谋划是不会对裴迪说明的。碍于情面或者其他原因,裴迪只好入蜀。要说裴迪入蜀心情自然是不愉快,因为裴迪一生没有离开长安,对蜀州人地两生。在唐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玄宗避难入蜀,冬天出发春天到达路上走了两三个月。裴迪入蜀可以走近路从子午谷经汉中入蜀,也需要一个月多。到了蜀州,他就当真把王缙将要到任的消息传达给现任(是不是真有现任还真是个疑问),然后就在蜀州各县游玩,因此和杜甫相见唱和诗作。因为裴迪到蜀州不是官员身份,所以当地官员也不会重视接待他。他的生活费需要自理,应该是王缙给他的薪资。但是他也可以闲散游玩。唐代可以游玩的山水大多有佛寺,所以裴迪杜甫和诗都是以佛寺为内容。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1 22:06:19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21 22:48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9 22:23
裴迪入蜀,是因为王维出面请求或者是当时裴迪就在王缙幕中做幕僚,已经无可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推定,就 ...

王维上表这一段历史,史书记载极为简略,近于非常容易被忽视。《王缙传》只记载王缙任左散骑常侍这一履历。《肃宗本纪》和《王缙传》都没有提到王缙任蜀州刺史这件事。王维表文明白指明此事,但是在《王维传》没有提到。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在当时却是相当复杂的。因为王缙后来编辑王维诗文集保存下来王维表文,今天据此表文探索当时真相,就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可信的结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1 23:22:5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1 22:06
王维上表这一段历史,史书记载极为简略,近于非常容易被忽视。《王缙传》只记载王缙任左散骑常侍这一履历 ...

按照唐代制度,王维当时已经是尚书右丞,他给皇帝的奏章表文,只要经过宰相批准就可以直接送到皇帝面前。但是,当时情况是李辅国专权,百官奏章和面见皇帝,都要经过李辅国批准,宰相被架空。可以想象,李辅国看见王维表文,会是个什么态度。他既然能把王缙任命为蜀州刺史,就一定会用冠冕堂皇的官话拿捏王维,不把表文送给肃宗。而圣旨又是以皇帝名义发出的。王维的表文又只能是上呈皇帝而不能写成给李辅国。李辅国如果压着表文不上奏,王维又见不着肃宗,这事就没有办法了。这个情况,就和当年李林甫相国给王维穿小鞋如出一辙。王维王缙兄弟二人心里如明镜一般。如何应对,自然是可以想象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2 22:09:2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1 23:22
按照唐代制度,王维当时已经是尚书右丞,他给皇帝的奏章表文,只要经过宰相批准就可以直接送到皇帝面前。 ...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赵高至清李莲英,宦官专权乱政,不胜枚举。其根源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敛财。宦官专权,必然是富甲王侯。李辅国也是如此。王维要想自己的表章送达肃宗,必须要李辅国同意。这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单凭王维去求情,恐怕是不行。至于其中有什么方式,只能推理不能妄猜。这是个极为隐晦的私密,史书根本难以记载。今天推论此事,颇有揭古人短处而失君子风度之弊,但是这个推论却是极有可能就是事实。
如此推论,王维奏章在李辅国手中,迁延留置,经过反复活动,李辅国终于同意,看在右丞年老,奏上天子。肃宗看了王维奏章,自然深受感动,就问李辅国如何处理。李辅国自然是顺水推舟,就任命王缙为左散骑常侍,是个高级闲职。至于王维的官职,就让他继续任职,不用辞职了。(这个官不是白给的)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2 22:51:1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2 22:09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赵高至清李莲英,宦官专权乱政,不胜枚举。其根源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敛财。宦官专权, ...

蜀州刺史是外任,散骑常侍是朝官。朝廷收回成命,王缙就可以不用去蜀州任职。而在朝廷任职,是确实的,所以,在王缙传中就有左散骑常侍的官职履历,而没有蜀州刺史的履历。这个事件的始末,大体上就是如此。
这个事件的前后过程,不是三天五天或者十天半个月能下来的。这也就决定了裴迪要在蜀州从秋到冬待几个月时间。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3 22:57:1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2 22:51
蜀州刺史是外任,散骑常侍是朝官。朝廷收回成命,王缙就可以不用去蜀州任职。而在朝廷任职,是确实的,所 ...

唐代官制,门下省有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性质就是皇帝的高级顾问,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参议。这正是王维在表章中为王缙请求的官职。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4 00:28:20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25 18:56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2 22:51
蜀州刺史是外任,散骑常侍是朝官。朝廷收回成命,王缙就可以不用去蜀州任职。而在朝廷任职,是确实的,所 ...

按照王维表文内容和裴迪杜甫唱和诗的时间推论,如果是王缙在上元元年秋天被任命为蜀州刺史,接着裴迪受王维王缙委托入蜀,路上走了一个多月,到了蜀州,应该是深秋。同时王维上表为弟弟求情,再加上私下活动李辅国,最后得到肃宗同意改任王缙为散骑常侍,可能时间有一个多月。此时王维再派人去蜀州通知裴迪,又要一个多月,到了蜀州就是冬天了。此时裴迪就是想马上回长安,恐怕也不可能,因为冬天翻越秦岭蜀道,极为危险艰难,遇到大雪封路,就有生命危险。今天的人很难理解唐代蜀道之难。李白曾经有诗送友人入蜀,诗中说: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由此推论,裴迪是在上元二年开春离开蜀州回长安,恰好躲开蜀中战乱,也算是命大。裴迪离蜀可能没有来得及告诉杜甫,不然杜甫的性格一定会为裴迪写送别诗。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5 23:08:1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5 23:07
杜甫诗《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 ...

杜甫给裴迪的和诗,从诗题可以看出,是在蜀州东门外送客。蜀州位于成都西面百里之地。如此推测,来客有可能就是王维委托给裴迪送信说明情况的。因为裴迪在蜀州没有故交熟人,来客应该是自长安东来。送信到达自然要东归。裴迪送客见早梅有感赋诗给杜甫,杜甫和诗,用何逊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的诗意,比喻裴迪所处环境与何逊相似。何逊诗中用长门宫陈皇后失宠和司马相如卖酒典故,比喻自己仕途失意借酒消愁,所以杜甫诗中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诗第二联: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说明现在寄诗是冬天送客,到了春天你就可以自由离开蜀州回到长安了。所以不必为岁暮乡愁而伤感。倒是杜甫自己白头在蜀中。

裴迪原诗不传,从杜甫和诗推测,裴迪只能是见早梅而思乡,并不能在诗中对王维王缙说出不满之词。因为毕竟是受人之托而尽人之事。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6 22:01:5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5 23:08
杜甫给裴迪的和诗,从诗题可以看出,是在蜀州东门外送客。蜀州位于成都西面百里之地。如此推测,来客有可 ...

裴迪回到长安应该是上元二年春天。他见到王维王缙兄弟以后会是个什么情景,没有确切证据记载,不能妄猜。过了半年,这一年秋天,王维去世。没有了王维的提携帮助,裴迪和王缙的关系可能就逐渐淡了。裴迪此后的结局如何,也没有记载,按照当时情况,最大可能是和祖咏一样,回到他的小台,贫困终老。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9 22:09:0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6 22:01
裴迪回到长安应该是上元二年春天。他见到王维王缙兄弟以后会是个什么情景,没有确切证据记载,不能妄猜。 ...

综合王维表文和史书记载王缙传以及裴迪杜甫诗,理清楚王缙未曾任蜀州刺史,裴迪也没有入仕的历史事实来龙去脉,已经可以结束话题了。但是对于历史人物的命运经历和后人评点的感慨,仍然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就以王缙的结局作为结束话题。王缙在朝廷任闲职时间不长,就又担任实职。
要说王缙在太原任职,在李光弼部下,确实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合格官员。李光弼是和郭子仪齐名的中兴名将,受主将影响,王缙也是个好官。
但是,回到朝廷以后,经过官场反复折腾,王缙好像是明白了一些官场规则。
李辅国专权提拔自己的亲信元载为宰相。但是代宗即位厌恶李辅国专权,支持元载和宦官程元振夺了李辅国权,后来又派刺客刺杀李辅国。元载对李辅国的无情反目,王缙亲眼目睹。此后王缙阿附元载,弄权敛财,把持朝政,元载后来过分专权被皇帝忌恨,得罪被杀抄家,王缙也被治罪。本来皇帝要处死王缙,经过主审官员说情,贬官栝州刺史,后来看在王缙实在是年老,调回东都洛阳,任闲职太子宾客,死在洛阳,年八十二。比他兄长王维多活了二十一年。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正臣贤,君暗臣奸,至为叹息。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9 22:20:5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9 22:09
综合王维表文和史书记载王缙传以及裴迪杜甫诗,理清楚王缙未曾任蜀州刺史,裴迪也没有入仕的历史事实来龙 ...

唐代传奇《枕中记》经明代汤显祖改编戏曲《邯郸記》,说尽了唐代官场士子升降沉浮,有诗云:书生白面好轻人,只道文章稳立身。直到朝中难站立,始知世上有权臣。
以此作结,有些离题。
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