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王维【责躬荐弟表】与裴迪和杜甫的关系

发布者: 长路三万 | 发布时间: 2022-9-4 11:59| 查看数: 3333| 评论数: 54|帖子模式

           责躬荐弟表
  臣维稽首言:臣年老力衰,心昏眼暗,自料涯分,其能几何。久窃天官,每惭尸素。顷又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陛下矜其愚弱,托病被囚。不赐疵瑕,累迁省阁,昭洗罪累,免负恶名,在于微臣,百生万足。昔在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及奉明主,伏恋仁恩,贪冒官荣,荏苒岁月,不知止足,尚忝簪裾。始愿屡违,私心自咎。臣又闻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有国大体,为政本源,非敢议论他人,窃以兄弟自比。

     臣弟蜀州刺史缙,太原五年,抚养百姓,尽心为国,竭力守城。臣即陷在贼中,苟且延命,臣忠不如弟,一也。缙前后历任,所在著声,臣忝职甚多,曾无裨益,臣政不如弟,二也。臣顷负累,系在三司,缙上表祈哀,请代臣罪,臣之于缙,一无忧怜,臣义不如弟,三也。缙之判策,屡登甲科,众推才名,素在臣上。臣小言浅学,不足谓文,臣才不如弟,四也。缙言不忤物,行不上人,植性谦和,执心平直。臣无度量,实自空疏、臣德不如弟,五也。臣之五短,弟之五长,加以有功,又能为政。顾臣谬官华省,而弟远守方州,外愧妨贤,内惭比义,痛心疾首,以日为年。臣又逼近悬车,朝暮入地,阒然孤独,迥无子孙。弟之与臣,更相为命。两人又俱白首,一别恐隔黄泉,傥得同居,相视而没,泯灭之际,魂魄有依。伏乞尽削臣官,放归田里,赐弟散职,令在朝廷。臣当苦行斋心,弟自竭诚尽节,并愿肝脑涂地,陨越为期。葵藿之心,庶知向日;犬马之意,何足动天。不胜私情恳迫之至。




这是王维为其弟王缙出任蜀州刺史所作的求情表。文因情出,情因文重,充分表现了王维希望肃宗继续让其弟王缙留在朝廷任职,使得兄弟二人可以朝夕相见安度晚年的心情。
王维表文确凿无疑,但是实际上却是掩盖了王缙并未出任蜀州刺史的史实,并且引出了一件历史疑问,即是王维的好友至交裴迪是否入仕担任过蜀州刺史。


史书记载扑朔迷离。后人注解王维诗和杜甫诗又未经考证,因讹妄猜,因此产生了裴迪入仕的误解,传至今日,【百度百科】以讹传讹,竟成误解。读诗至此,颇为叹息。






















最新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4 12:11:35
王维此表确切时间,史无记载。王维于上元二年夏秋之际去世。根据史书分析,应该是作于上元元年秋季。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5 21:04:2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4 12:11
王维此表确切时间,史无记载。王维于上元二年夏秋之际去世。根据史书分析,应该是作于上元元年秋季。

【旧唐书  肃宗本纪】:乾元二年(759年)五月辛巳,贬宰相李岘蜀州刺史。李岘被贬,是因为直言极谏触怒肃宗。
【旧唐书  李岘传】:代宗即位,徵岘为荆南节度,江陵尹,知江淮选补使。
代宗即位于宝应元年(762年),中间隔着上元元年,二年两年。这二年杜甫已经入蜀到达成都定居。按说李岘此时应该在蜀州刺史任,但是杜甫的诗篇却没有提及,反倒是有高适任蜀州刺史的记载,这里就有了疑问。此时李岘是否在任蜀州刺史?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6:23:12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9-18 16:49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5 21:04
【旧唐书  肃宗本纪】:乾元二年(759年)五月辛巳,贬宰相李岘蜀州刺史。李岘被贬,是因为直言极谏触怒 ...

【旧唐书  高适传】:
至德二年(757年),永王璘起兵於江東,欲據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谋之。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師將渡而永王敗,乃招季廣琛於歷陽。兵罷,李輔國惡適敢言,短於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幾,蜀中亂,出為蜀州刺史,迁彭州。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6:30:45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9-18 16:47 编辑

上元二年(761年)四月,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西川牙将花惊定者,恃勇,既诛子璋,大掠东蜀。天子怒光远不能戢军,乃罢之,以适代光远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7:14:41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9-18 18:52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6:30
上元二年(761年)四月,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 ...

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参军举家迁到秦州,有【寄高使君岑长史】诗,诗句有【彭门剑阁外,虢略鼎湖旁】。说明高适此时已经迁任彭州刺史。次年上元元年春(760年)杜甫入蜀,有【寄高彭州】诗。说明至少在乾元二年之前,高适已经不再任蜀州刺史。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7:30:34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9-18 18:53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7:14
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参军举家迁到秦州,有【寄高使君岑长史】诗,诗句有【彭门剑阁外 ...

【肃宗本纪】记载,乾元二年五月,李岘被贬蜀州刺史。如此而言,此时李岘应该在蜀州任职。直到宝应元年(762年)迁任江陵,此间有三年时间。但是,杜甫入蜀以后,诗篇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李岘任职蜀州,反倒是和裴迪有诗来往酬唱。上元二年(761年)段子璋叛乱,高适带领本州兵参与平叛,史书不见李岘参与平叛记载。李岘以宰相被贬蜀州却无记载,实在是不合常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7:45:0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7:30
【肃宗本纪】记载,乾元二年五月,李岘被贬蜀州刺史。如此而言,此时李岘应该在蜀州任职。直到宝应元年( ...

王维于上元二年去世。他的【责躬荐弟表】应该是作于上元元年(760年)。表文中明确说明,他的弟弟王缙在蜀州。
如此,就产生一个疑问:从乾元二年到上元二年,三年时间,此时的蜀州刺史是李岘还是王缙?二人何时接任?这一点,史书没有记载。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8:58:0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7:45
王维于上元二年去世。他的【责躬荐弟表】应该是作于上元元年(760年)。表文中明确说明,他的弟弟王缙在 ...

此时的蜀州刺史会不会就是裴迪?从史书记载分析,明显可以看出其中疑点。可是后人未加详细考证,妄自猜测,产生错误注解。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0 22:22:2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18 18:58
此时的蜀州刺史会不会就是裴迪?从史书记载分析,明显可以看出其中疑点。可是后人未加详细考证,妄自猜测 ...

【旧唐书  肃宗本纪】和【旧唐书  王缙传】都没有王缙出任蜀州刺史的记载。
王维在表文中说,王缙在太原任职五年。应该是从至德元年(756年)到上元元年(760年)。
在此五年之间,王缙的任职经历,在【王缙传】中记载:禄山之乱,选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谋略,众所推先,加宪部侍郎,兼本官。时兄维陷贼,缙请以己官赎罪,特为减等。缙寻入拜国子祭酒,改凤翔尹,秦陇州防御使,历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撰《玄宗哀册文》,时称为工。改兵部侍郎。
王缙撰写《玄宗哀册文》应该是宝应元年(762年),即是王维去世的次年。玄宗和肃宗同年驾崩。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0 22:44:1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0 22:22
【旧唐书  肃宗本纪】和【旧唐书  王缙传】都没有王缙出任蜀州刺史的记载。
王维在表文中说,王缙在太原 ...

【王缙传】记载,王缙在王维去世前的任职是左散骑常侍。但是,王维在【责躬荐弟表】中明白说王缙任蜀州刺史。同时,上元元年(760年)也就是王维写此表文时,杜甫已经到了蜀中,此时正好是裴迪也到了蜀州,和杜甫有了交集和诗歌唱和,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此时身为蜀州刺史的王缙,却没有露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后世学者注解唐诗,不加详细考证,妄自揣测,对这一件史实做出了完全错误的解释。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2 23:02:5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0 22:44
【王缙传】记载,王缙在王维去世前的任职是左散骑常侍。但是,王维在【责躬荐弟表】中明白说王缙任蜀州刺 ...

从史书记载分析来看,至德二年高适出任蜀州刺史。到乾元二年李岘被贬蜀州刺史,高适迁任彭州,李岘接任。次年王缙出任蜀州刺史,李岘应该是调任江陵,(此事史书无记载,可能是失記,也可能是李岘没有到任,就被改任江陵,只可存疑)。但是杜甫诗显示裴迪到了蜀州,却没有见到王缙在蜀州。如此,就给后世学者留下想象空间,产生了裴迪任蜀州刺史的推测。后人未经详细考证,以讹传讹,遂以假为真。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4 00:51:4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2 23:02
从史书记载分析来看,至德二年高适出任蜀州刺史。到乾元二年李岘被贬蜀州刺史,高适迁任彭州,李岘接任。 ...

有关裴迪任蜀州刺史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计有功编撰《唐诗记事  卷十六  王维 王缙 裴迪 崔兴宗》:
迪初与王维 .兴宗俱居终南,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友善。兴宗姓崔。
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计有功之所以如此推论裴迪任蜀州刺史,是因为他和杜甫在蜀州有诗作交往,因此认为二人友善。但是很明显计有功没有经过详细考证史书记载,原因可能是新唐书刚编撰成书而旧唐书流传未广。所以他没有详细考证。据现在资料,计有功生卒年代不详,可能是北宋末到南宋初。
由于《唐诗记事》流传广泛,后世学者就有未加考证直接引用,形成以讹传讹。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5 23:17:5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4 00:51
有关裴迪任蜀州刺史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计有功编撰《唐诗记事  卷十六  王维 王缙 裴迪 崔兴宗》:
迪 ...

清代编写的《四库全书》,即使是号称才子的纪晓岚主编,也沿用了计有功的推测,在康熙亲自挂名的《御选唐诗  卷二十六》注解裴迪:裴迪关中人初与王维崔兴宗居终南同倡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友善尝为尚书省郎。可能因为是康熙皇帝钦定,清代学者无人再质疑,遂成定论,至于今日,网络因循。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5 23:33:20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9-26 00:34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5 23:17
清代编写的《四库全书》,即使是号称才子的纪晓岚主编,也沿用了计有功的推测,在康熙亲自挂名的《御选唐 ...

《御选唐诗》说裴迪与杜甫友善,又增加了李颀。与杜甫友善是因为诗,与李颀友善大约也是因为诗,因为李颀有一首诗《圣善阁送裴迪入京》。诗中末句:旧托含香署,云霄何足难。可能就是因为这句诗,导致注解此诗的学者误认为裴迪曾经担任过尚书省郎。王维答苑咸诗有句: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王维当时正在尚书省任职。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6 23:02:0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5 23:33
《御选唐诗》说裴迪与杜甫友善,又增加了李颀。与杜甫友善是因为诗,与李颀友善大约也是因为诗,因为李颀 ...

清代学者仇兆鳌编撰《杜诗详注  卷九》注解杜甫和裴迪诗,引用某些人认为王缙出任蜀州刺史。又引用钱谦益和吴缜认为王缙未曾任蜀州刺史,王维表文和王缙传互相矛盾,并没有详细考证推论其中原因,也就无法确定王缙究竟是否任蜀州刺史一事。
《四库全书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卷八》注解杜甫此诗,认为王缙是接任高适出任蜀州刺史,而裴迪是跟随王缙一起来蜀州,但是高适传记载高适先任蜀州迁任彭州,中间还夹着李岘贬任蜀州,这其中有着一些糊涂账,偏偏没有裴迪任蜀州刺史的历史记载。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要理清楚这个问题的过程,还真是要费一番功夫。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8 23:32:1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6 23:02
清代学者仇兆鳌编撰《杜诗详注  卷九》注解杜甫和裴迪诗,引用某些人认为王缙出任蜀州刺史。又引用钱谦益 ...

要理清楚裴迪是否入仕,是否出任过蜀州刺史,不可避免地要理清楚裴迪的身世经历,但是由于裴迪人微言轻,虽然有诗名而名声不广,只是因为借助王维的名声才得以流传至今,《唐才子传》中就没有裴迪一席之地。首先说裴迪的祖籍记载,宋代的黄希黄鹤父子编撰的《补注杜诗 卷二十一》注解记载为洗马裴天常之后,清代仇兆鳌编撰《杜诗详注 卷九》记载为洗马房裴天恩之后。前者距裴迪数百年,后者已经千年。二者的记载都是和《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洗马裴氏》不同。新唐书是正史记载。如果认为新唐书是正确,则二者注解就是错误。更何况正史记载和注解记载的古籍版本,目前引用的都是清代四库全书版本,已经发现四库全书尚且有错误,如何能保证已经失传已久的古籍就是完全正确?
这是个容易引导读者进入怀疑一切的歧途或者说迷宫。史书几乎没有关于裴迪身世经历的记载。那么,裴迪的身世经历,最可靠的还是从有关裴迪的唐诗诗篇来进行分析,探索后人注解记载裴迪事迹的正确和错误。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唐诗爱好者的钻牛角尖的兴趣所在,如此而已。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8 23:58:2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8 23:32
要理清楚裴迪是否入仕,是否出任过蜀州刺史,不可避免地要理清楚裴迪的身世经历,但是由于裴迪人微言轻, ...

现代学者也并非没有人研究探讨过这个问题。网络上有(豆丁网)发表的一篇论文《裴迪考论》,是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刘明华教授指导的硕士生冯棣写作的硕士论文。文中对裴迪身世经历的考证推论,引用文献多是现代学者著作,详细推敲,实在是多有浅薄错误。时过二十年,现在辩驳,也实在是有些乏味,与人为善,不说也罢。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 22:08:08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2 22:12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9-28 23:58
现代学者也并非没有人研究探讨过这个问题。网络上有(豆丁网)发表的一篇论文《裴迪考论》,是2003年西南 ...

《考论》参考了《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洗马裴氏表》,清楚了裴迪身世是裴天寿的第九代后裔,不是裴天恩或者裴天常。但是却又把洗马裴氏的名称渊源和太子洗(读音先第三声)马的官职名称混淆不清。他大概是看了《杜诗详注》记载裴迪出洗马房裴天恩之后,以为裴天恩当过太子洗马的官职而误解了。《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已经明白记载洗马裴氏起源于前秦时裴氏一支最早定居于解县洗马川,为了与其他裴氏区别,后裔称为洗马裴氏。裴氏是士族高门,宰相世系表记载有五房分支,因此后人注解为洗马房。北魏崔鸿著《十六国春秋》记载此事。现在当地还有洗马村地名。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 23:39:0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 22:08
《考论》参考了《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  洗马裴氏表》,清楚了裴迪身世是裴天寿的第九代后裔,不是裴天恩或 ...

《考论》根据裴迪出身名门望族,推论裴迪家境富足,学识丰富。这是没有仔细分析裴氏世系表而得到的误判。按照表记载,横排是世系辈分,竖排同辈兄弟。横排第一名就是本房长子嫡系子孙。长子嫡系记载出现中断,并不是没有子嗣,而是没有入仕,没有官职,子孙就没有记载入世系表的资格。而不是嫡系子孙的分支子孙如果入仕有了官职,也可以记载入世系表,就从同辈兄弟开始记载入仕官职。裴迪是裴天寿第九代后裔,有弟兄四人,裴迪为长,其弟入仕有官职,所以记载入世系表。但是裴迪和其他两个弟弟就没有官职,说明裴迪根本就没有入仕为官。
表中没有记载裴迪的父亲和祖父以上的名字,说明裴迪不是嫡系子孙后代,而且从他分支的祖辈应该就没有进入仕途。如此分析,裴迪的家境可能并不富裕,虽然是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已经形同寒门,其情形如同陶渊明和长沙公一样了。但是毕竟是士族,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裴迪是远房分支,所以他何时迁居关中,是他父祖辈还是他本人,已经不可考证。从他与王维的诗作交往可以看出裴迪的生活并不富裕。


补充内容 (2022-10-6 13:04):
按照【宰相世系表】记载,裴迪有兄弟四人:迪,通,造,逹。裴通任职同州刺史。但是,王维,杜甫给裴迪的诗有称裴迪为裴十迪。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农业社会,聚族而居,所以,兄弟排行,以堂兄弟的年龄为次序,唐诗常见

补充内容 (2022-10-6 13:16):
高三十五,郑十八,李十二,等等,都是这个原因。裴迪兄弟见于世系表,其他堂兄弟不见记载,原因也是裴迪弟弟入仕。同样,裴迪有一个儿子裴薦,也没有入仕。但是世系表记载,裴薦还有一个同族同辈同名兄弟入仕

补充内容 (2022-10-6 13:26):
可能是因为和陶渊明所说一样,昭穆既远,形同路人,同辈名字都重了。
由此可见,世系表记载,还是以入仕做官为标准,做官的后代就是优秀子孙,记载入史书,没有做官,就是平民百姓,默默无闻,如果不幸那个官员犯罪

补充内容 (2022-10-6 13:27):
家族蒙羞,家谱也会除名。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3 22:15:24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6 13:29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2 23:39
《考论》根据裴迪出身名门望族,推论裴迪家境富足,学识丰富。这是没有仔细分析裴氏世系表而得到的误判。 ...

王维有诗《登裴迪秀才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由此诗可以推定,裴迪有一处宅院,而且离王维居处不太远,可以随时乘月来访。但是此处宅院位于何处?却是没有准确记载地址。可以让人接受的推测,可能是在辋川别墅附近。
诗题既然是“小台”,可见是积土为基础,而且面积不大。远林之际,看不见屋檐,可见是屋舍不高。满目云山,可见是院墙低矮。由此可见,裴迪的家境财力,实在是有些贫寒,与王维可以经营辋川别墅,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6 16:12:4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3 22:15
王维有诗《登裴迪秀才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 ...

从唐诗来看,裴迪诗名不大,借助于王维诗名得以流传。从裴迪的唱和诗来看,裴迪的交游范围也很小,主要就是王维的交游范围。从王维和裴迪的唱和诗来看,王维为裴迪作诗,都是直呼裴迪名或者是裴秀才迪或者是裴十迪。唐诗中的唱和诗,凡是入仕有官衔的几乎都要称呼其官衔职位,以示敬重。但是,王维,杜甫,孟浩然,李颀,诸位交游,没有一人称谓裴迪官衔。秀才在当时就是读书人的通称。裴迪是否参加过科举或科举落第,都没有记载。猜测可能有。可能是洗马裴氏自从裴炎被武后杀死后,朝中再没有出过高官要职,朝中没有背景势力,所以难以凭科举入仕。
孟浩然和裴迪都曾经在张九龄荆州长史幕中任职。孟浩然有诗【從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诗题直呼裴迪而称呼张参军官职,也说明裴迪没有入仕。孟浩然和裴迪在张九龄幕中,地位是相同的。都是没有官衔。他们的职位职务实际上就是文案书吏。参军职位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衔。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职权范围只是代理主官处理政务,没有任命官员的权力。严武任节度使,有推荐任命官员的权力,杜甫才能有工部员外郎的职位。所以,当张九龄因病还乡,孟浩然和裴迪也就无法继续在幕中继续干下去。二位之所以在幕中,只是因为生活所迫,以文字谋生而已。当然,他们也可能是希望张九龄有朝一日回到朝廷,可以提携自己入仕。一旦希望破灭,自然是离职。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6 23:14:08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7 23:23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6 16:12
从唐诗来看,裴迪诗名不大,借助于王维诗名得以流传。从裴迪的唱和诗来看,裴迪的交游范围也很小,主要就 ...

裴迪的生卒年代已经无考。【考论】仅仅依据全唐诗记载钱起诗(送裴頔《一作迪》侍御使蜀)的注解,又引用现代学者的论著,认为此裴頔就是彼裴迪,从而进一步推论裴迪的生活年代和年龄,认为裴迪和王维年龄相差较大,位于晚辈,甚至于是忘年交,【考论】甚至于怀疑王维和裴迪的感情,让人无语。裴頔和裴迪不是一人,这一点多位学者有共识。但是裴迪的生卒年龄虽然无考,也并非无迹可寻,根据他的生活行迹,可以大致做出推测,应该是比王维相差数岁,或者说相差大约在十岁左右,谈不上忘年交。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8 00:43:2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6 23:14
裴迪的生卒年代已经无考。【考论】仅仅依据全唐诗记载钱起诗(送裴頔《一作迪》侍御使蜀)的注解,又引用 ...

【旧唐书 孟浩然传】:年四十,来游京师,进士不第,返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达而卒。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贬荆州,二十八年去世。孟浩然和裴迪同时在其幕中,应该是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两年。
按照古代中国科举制度,士子读书应举,最佳年龄就是二十到三十岁之间。才华出众如王维,十九岁中进士。白居易有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也已经是二十七岁。三十岁以后科举中进士可能性不大了,就可能另谋出路。
如此推论,裴迪入张九龄幕中的年龄至少应该是三十岁左右。二十多岁就显得年轻,不太合适幕僚这个事务繁杂的工作,更合适继续应试。孟浩然就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比较合适。
从开元二十六年到上元元年,一共是二十三年。如果裴迪入张九龄幕时三十岁,此时应该是五十三岁。王维此年六十岁。就算是再年轻一点,也是五十岁了。因此,二人年龄相差应该是不大。
而且,能够被张九龄聘任入幕的,应该是已经有一定的文章名声,因为张九龄本人就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人。如果太年轻就可能文名不够大。所以裴迪入幕时的年龄不会是二十多岁。孟浩然就符合要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8 01:00:51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8 01:08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8 00:43
【旧唐书 孟浩然传】:年四十,来游京师,进士不第,返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达而卒。张九龄 ...

孟浩然和裴迪应该是同时离开张九龄幕。因为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八年返回家乡去世。孟浩然也是在这一年返乡去世。裴迪离开荆州回长安,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商山路,崎岖难行的山路。一条是南阳路,平坦大道,(当年曹操追刘备一天一夜可以跑三百多里)但是要绕道河南,函谷关。裴迪应该是走大路,如此推论,他和李颀相逢,李颀赠诗《圣善阁送裴迪入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9 21:53:18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0-10 21:26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8 01:00
孟浩然和裴迪应该是同时离开张九龄幕。因为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八年返回家乡去世。孟浩然也是在这一年返乡去 ...

李颀诗的末句:旧托含香署,云霄何足难。可以看出,裴迪应该是有旧交在尚书省,李颀说如果他能引荐裴迪入仕,裴迪以后的仕途通达应该是没有困难。可是事实却是相反。所以才有了王维后来《酌酒与裴迪》的诗: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人情反覆原因众多,王维指明理由,并且劝裴迪宽心喝酒,明显就是因为此事。裴迪离开荆州时,王维也刚从凉州回到长安,自顾不暇。王维此诗是何时赠予裴迪,也无可考证。可以肯定的是,裴迪此后再没有入仕的希望和机会。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9 22:12:5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9 21:53
李颀诗的末句:旧托含香署,云霄何足难。可以看出,裴迪应该是有旧交在尚书省,李颀说如果他能引荐裴迪入 ...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裴迪的仕途希望确实是渺茫。虽然裴迪出身名门望族,但是洗马裴氏当时已经在朝廷没有要职,他也不是嫡系子孙,不可能从门荫入仕,又没有应试及第,在今天就是既没有背景又没有学历,虽然有一些文章才华,没有用处。仕途绝望是肯定的。旧托不肯帮忙也可以理解。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0 22:44:0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9 22:12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裴迪的仕途希望确实是渺茫。虽然裴迪出身名门望族,但是洗马裴氏当时已经在朝廷没 ...

裴迪从开元二十八年回到长安,一直到上元元年,一共是二十一年。此期间他和王维等朋友交游赋诗,在辋川别墅寄情山水吟咏唱和。后人读诗,只看到他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作平静祥和山光水色风景秀丽的表面,却忽视了一个最平淡也最不可忽视的基本事实,也是本题的关键之处,就是,在这二十年间,裴迪是依靠什么方式谋生的?
裴迪和王维同游赋诗,王维在朝为官,有俸禄。还有田产(从王维诗可知,王维在长安至少有两处田产,一处在辋川别墅,一处在终南山下)。王维还经常为人写祭文墓志,得到润笔之资。由此可见,王维的生活比较滋润。
裴迪没有俸禄。他的地位和名气也不足以为人写祭文墓志。他的生活来源应该是田产或者是依靠文字依附于达官贵人门下或幕中取得薪资。


补充内容 (2022-10-31 22:12):
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说:足下不忍其亲,杖策入关,降身屈志,托于所亲。为之驰驱。魏居士是太师魏征后裔,家境败落,尚且不免寄居于权贵门下谋生,由此而论,裴迪寄居于权贵官僚门下,应该是合乎情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0 23:04:3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0 22:44
裴迪从开元二十八年回到长安,一直到上元元年,一共是二十一年。此期间他和王维等朋友交游赋诗,在辋川别 ...

裴迪在长安有没有田产?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记载,但是根据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基本规则,住宅和田产是紧密联系的。耕读传家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裴迪出身士族,也不会脱离这个方式。裴迪既然有一个“小台”宅院,应该也可能在宅院附近有一些田产,只是不会很多,和王维尚且不能相比更何况是达官贵族。从裴迪小台房舍如此简陋来看,田产也不会多。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1 21:41:58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0-10 23:04
裴迪在长安有没有田产?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记载,但是根据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基本规则,住宅和田产是紧密 ...

王维有一首诗《赠裴十迪》: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