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读孟浩然诗的疑思

发布者: 长路三万 | 发布时间: 2022-12-4 00:30| 查看数: 6358| 评论数: 68|帖子模式

唐诗中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诗人,学界公认是王维和孟浩然,二人并称“王孟”。二人都有诗集传世,现在可见的古籍版本,都是来源于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王右丞集笺注》和《孟浩然集》。现代学者研究编辑的王维和孟浩然诗集,都是引用于此。注解则是多有从现代人思想理解,是否合于作者本意,不好说什么,从古人名篇得出现代人思想启迪,未尝不可,思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王维诗和孟浩然诗都是以山水田园诗为特点,但是二人诗篇有一个显著区别。
王维因为一生宦海沉浮,仕途荣辱,所以他的诗集虽然没有按照年代编排,但是后人学者根据史书记载,还是可以考证推定其诗作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进而联想到诗人的写作诗篇思想感情。
孟浩然则是一生未曾入仕布衣终身,尽管当时孟浩然已经很有诗名,但是其诗作却是随做随散失,和他同时代的王士源为他收集诗作成集,距离他去世才五年,也无可奈何地承认这一事实。由此可见,孟浩然许多诗作的写作年代时间,写作背景,思想感情,就有不易理解清楚的疑点。这一点至今为止也难以得出答案。现代学者只能是从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境界去理解孟浩然诗作,这一点,和王维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就有明显不同的区别。

评分

参与人数 3名望 +10 銀子 +10 功勛 +5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5 彩!
yong321 + 5 谢谢分享原创思想!
丁香的歌 + 5 彩!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4 21:45:26
谢谢丁香先生评点。读诗一点心得,岂敢当“彩”。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4 23:57:56
有关孟浩然的事迹,《旧唐书》的记载非常简单: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
旧唐书文苑传为唐代著名诗人作传,主要从政治角度出发,凡是进入仕途,传记就比较详细,如王维,杜甫就是如此。孟浩然没有入仕,尽管他当时负有诗名,传记仍然极为简单。从史书记载来看,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就是旧唐书,孟浩然一生的具体生活经历,都是后人考证推论得出,难免带有后人主观臆断,这一点在现代人的有关著作都可以看出。不仅现代学者如此,从唐代至清代的唐诗学者,都是如此。
宋代欧阳修编撰《新唐书 文苑传》记载孟浩然事迹,就比较《旧唐书》详细而且复杂多了。但是毕竟时隔二百多年,这些事迹的真实证据源于何处,是否来源于当时野史传闻,今日已经难以考证。把野史混同于正史,文学混同于信史,这一点在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中并不少见。所以,新唐书的记载就引出疑问。
《新唐书》文艺下孟浩然传(列传一百二十八):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衅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新唐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和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文有很大关系。但是,孟浩然对玄宗诵诗,源于何处,未见证据。因为是新唐书是正史,后人多数引用。现代学者多有疑问,有关论述可见。这个事迹,可能是传闻有讹,今人认为未必属实。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5 23:50:5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4 23:57
有关孟浩然的事迹,《旧唐书》的记载非常简单: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

孟浩然最早的诗集是王士源在他死后五年收集整理而成,原书现在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是宋代刻本。其次有明代清代刻本。明代永乐大典毁于兵火,传本源于民间。而在清代四库全书本序言提出,明代本明显与唐代史实不合,认为是明代刻印者妄意窜改。
唐代本既然已经失传,纪晓岚又怀疑有窜改,那么,对现行本以及序言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就成了死无对证。现行本肯定是来源于最早的唐代本,那么被窜改的部分是什么?就成了无法证明的疑点,所以名为疑思。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6 00:18:0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5 23:50
孟浩然最早的诗集是王士源在他死后五年收集整理而成,原书现在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是宋代刻本。其次有明 ...

王士源在序言中说,他收集孟浩然的诗作时,因为孟浩然写诗,随写随弃,没有保存编录,流落散失既多,所以是“乡里购彩,不有其半,敷求四方,往往而获。”就是说,孟浩然的诗作,在他家中保存的不多,而在和他交往的朋友之间有诗作赠答却多数保存下来。在此就可以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当王士源在收集孟浩然的诗作时,同时也收集了孟浩然的逸事传闻。因为朋友交往诗歌酬唱,总有一个原因,就是诗题所言。如此,就在他的序言中提到了孟浩然的事迹,而这些记录下的事迹,又被后人记入史书,就成了新唐书的记载。
由此看来,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对唐玄宗诵诗,引起唐玄宗不高兴这件事,在王士源的序言中却没有提到,那么,这件事是真是假就成了后人怀疑的疑点。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7 00:55:2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6 00:18
王士源在序言中说,他收集孟浩然的诗作时,因为孟浩然写诗,随写随弃,没有保存编录,流落散失既多,所以 ...

从现行的版本序言,可以看出,在唐代孟浩然的诗集应该是至少有两次刻印。第一次是王士源于天宝四年刻印。第二次是天宝九年韦滔见到了王士源的刻本,非常喜爱孟浩然的诗作,觉得王本纸薄墨弱,刻印品质不够满意,于是就重新刻印,并在王士源的序言之后又写了序言,刊行于世。唐代书籍的刻印当时都是木版雕刻印刷。
由于唐代版本已经失传,唐玄宗和孟浩然的轶事真伪疑点无证。
假设真有此事。王士源在他的序言中是否有可能提到了此事,但是,当韦滔看到以后觉得对唐玄宗形象影响不好,而删除了?(当时唐玄宗在位)宋代是否还有学者见到王本,因此被新唐书引用?(唐代版本是何时失传?)因为当时都是木版刻印,数量有限,见到的人也不会多。宋代有了活字印刷术,书籍才能大量印刷。
这个设想的可能性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但是好像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开元时代,唐玄宗还是个贤君,孟浩然到长安应举,偶然遇见唐玄宗也有可能。而且这件事唐玄宗不高兴孟浩然的诗作,理由也不算过份。由此颠来倒去,这个疑点还是没有证据。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8 00:38:33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2-8 09:26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7 00:55
从现行的版本序言,可以看出,在唐代孟浩然的诗集应该是至少有两次刻印。第一次是王士源于天宝四年刻印。 ...

新唐书作为正史记载此事,使得后人互相传抄引用,好像是确有其事。但是仅仅就从新唐书的记载来分析,其中的疑点就和史书记载不相符合,因此,现代学者引用此事记载,都是冠以“传说”开头,把这个记载当做或真或假的诗坛逸事,现代学者编注孟浩然诗集,都是如此。
新唐书记载此事的起因,是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内署就是朝廷的办公部门。王维为什么能私自邀请孟浩然进入内署?新唐书没有解释。《唐才子传》用猜测解释,王维当时是待诏金銮,意思是王维当时正在朝廷等待分配工作。这和当时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按照王士源的序言记载和旧唐书本传,孟浩然四十岁入长安应试,应该是开元十六年。这时候王维已经从济州司仓参军任离职,自行回到长安。此时根本不是待诏金銮,而是赋闲在家。如果这个内署是在朝廷里面,他自己能不能随意进入内署都是个疑问,又如何能邀请孟浩然一起进去?如果是在皇宫外面,王维作为一个离职官员可以进入,但是,唐玄宗身为皇帝,随意到办公部门视察的可能性有多大?他见到王维这个自行离职的贬官会是什么思想?何况还有一个布衣身份的孟浩然?由此看来,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旧唐书的记载极为简单,也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9 00:12:1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8 00:38
新唐书作为正史记载此事,使得后人互相传抄引用,好像是确有其事。但是仅仅就从新唐书的记载来分析,其中 ...

新唐书作为正史,记载此事已经是疑点无据。同时代的《唐诗纪事》也记载此事,把王维换成了张説。说是张説向唐玄宗推荐孟浩然,孟浩然对唐玄宗诵读诗作,引起唐玄宗不悦而放还。《唐诗纪事》是野史,收集了唐代诗人奇闻轶事,本身就是未加详细考证,真伪掺杂。这一记载更是可疑。按照孟浩然诗集分析,孟浩然可能干谒张説求仕有两次,第一次是张説任岳州太守时,孟浩然写诗《临洞庭上张丞相》。第二次是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进士,干谒张説求仕。但是实际情况是,如果孟浩然真的如此干谒张説,其真实性也是可疑。因为这两个时间都是张説失势罢相,自顾不暇之时,如何能推荐孟浩然入仕?如果说此时孟浩然肯定不会去干谒拜见张説,似乎也难以确定。也是一个可疑无据。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10 00:03:2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9 00:12
新唐书作为正史,记载此事已经是疑点无据。同时代的《唐诗纪事》也记载此事,把王维换成了张説。说是张説 ...

按照旧唐书记载,张説出任岳州太守(四库全书序言说是司马)是因为他和姚崇不和,触怒唐玄宗,被贬官岳州。时间是开元四年。此时孟浩然是二十八岁,正在家乡襄阳读书快意生活。此时就产生干谒念头到百里之遥的岳州去求见张説,对于此时年轻气盛的孟浩然来说,是否真实,还是疑问。所以,(临洞庭上张丞相)这首诗有人说是上张九龄,有人说是上张説。按照孟浩然求仕经历,是为干谒张九龄可能性比较大。时间也应该是在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时的事。而此诗写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去长安之前,所以纪晓岚主编四库全书孟浩然集序言,指出此诗原题是临洞庭,诗题下有注解是献张相公,比较是真实的。因为此时张九龄任中书令,就是宰相级别职务。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14 22:16:3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10 00:03
按照旧唐书记载,张説出任岳州太守(四库全书序言说是司马)是因为他和姚崇不和,触怒唐玄宗,被贬官岳州 ...

孟浩然诵诗引起玄宗不高兴,此事本身就是一个疑事。此诗写成时间也是不确,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应该是在长安落第以后。本来此诗原题是《岁暮归南山》。但是,元代方回编撰《瀛奎律髓》,收入孟浩然此诗,题目改为《归终南山》,诗后注解:王维私邀浩然伴值禁林以此诗忤明皇八句皆超绝尘表。在此坐实了此事。因此,今日网络上有解释此诗的译文,直接说回到终南山下的家园。孟浩然四十岁来长安应试,在终南山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何来归终南山一说。古人窜改孟浩然诗流传至今,以讹传讹,少有人质疑。
按诗中“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古人四十白发是常态,南山应该是浩然故乡鹿门山,方为合理。以此诗做为干谒诗,实在是疑问。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15 12:59:00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2-15 13:15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14 22:16
孟浩然诵诗引起玄宗不高兴,此事本身就是一个疑事。此诗写成时间也是不确,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应该是在长 ...

【四库全书】孟浩然集有纪晓岚提要,指出【临洞庭】诗旧本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但是,在【瀛奎律髓】本却没有这四字,改为【一作岳阳楼】。方回注解此诗,与杜甫【登岳阳楼】并论。猜测因为二人诗对洞庭湖岳阳楼景色和诗意后人无法超越,所以,方回删去了这四字,以自己理解改为临岳阳楼,于杜甫诗【登岳阳楼】相对应。四库提要指出旧本题下有此四字,可知此诗原题并无此字,猜测是后人认为孟浩然为干谒张丞相而作此诗,(这是后人不理解干谒之误)。现代学者编写孟浩然诗集,此诗题目都是【临洞庭上张丞相】。现有按照宋代刻本此诗诗题为赠张丞相,更是谬误,可知宋代对孟浩然诗的注解已经离开原本。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0 00:03:1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15 12:59
【四库全书】孟浩然集有纪晓岚提要,指出【临洞庭】诗旧本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但是,在【瀛奎律髓】 ...

王士源为孟浩然集作序,记载“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等官员率以浩然为忘形之交。”《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到长安应试,“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却把王士源的序言和新唐书的记载糅合一起,变为“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连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 形成了疑点,难以确定其真实。
按照时间顺序,王士源的序言记载可信度最大。虽然没有说明此事的时间,但是根据孟浩然传可以确认是他到长安应试时发生的事迹。王士源在收集孟浩然诗的同时也收集孟浩然的事迹,所以写入序言中。新唐书和唐才子传只能是采用或者是参考序言,但是却做了文字改变,造成了疑点。
序言记载,“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说明时间是晚上,地点是秘书省,参与者是多位诗人,原因是闲游集会赋诗。这个记载的疑点,就是,秘书省是朝廷的一个部门,《唐六典》有记载其职责,是编撰保存朝廷的各种文件和书籍,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档案馆。这个部门能不能让各种人(官员或者应试的布衣)晚上随意进入集会?虽然这个部门的官员都是文人,此处也不是要害部门或者皇宫,但是史书并无明确记载可以如此。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学者文人同时又官至宰相,他应该熟知朝廷部门及其职责,如此,他在编撰新唐书时是不是有可能怀疑此事的时间地点,按照他的理解,改为太学。太学本来就是学子求学读书之地,来京赶考的应试学子自然是可以在这里集会赋诗论文,晚上也应该可以自由出入,就像今天的北大也是如此吧。
辛文房是元代人,据现有资料,他是个唐诗爱好者,虽然他做过翰林院编修,可能他对于朝廷的各个部门还是不熟悉,认为序言记载更为可信,就采用“秘省赋诗”说,同时也因此凭想象认为王维当时待诏金銮。
如此根据这些记载分析,孟浩然在长安应试赋诗的地点时间就是疑问,秘省还是太学?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1 23:51:2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0 00:03
王士源为孟浩然集作序,记载“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 ...

序言中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诗名广传,并列举出七位和孟浩然有交往的官员名字,称之为忘形之交。其中只有张九龄和王维名声比较大,由此猜测,新唐书和唐才子传只记录了二人之名,并且说二人非常称赞孟浩然的诗作。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序言记载对这些名人的官职,原籍,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如果说是王士源本人所为,要么是他对这些官员不熟悉,要么就是他根据孟浩然诗作自行猜测。序言记载,他本人从未入仕,和这些官员也没有交往。而在以后历代版本都是沿用,四库全书提要虽然指出其错误,因为没有原本,仍然照旧抄录。至今为止这些错误的原因也无从查考。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6 23:38:09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2-12-27 22:56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1 23:51
序言中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诗名广传,并列举出七位和孟浩然有交往的官员名字,称之为忘形之交。其中只有张 ...

序言记载孟浩然和张九龄,王维等人为“忘形之交”。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张九龄和王维极为称赞孟浩然的诗。这个记载也是很有疑问。按照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试时,张九龄正在外地州郡任职,二人根本就没有机会见面,张九龄如何能称赞孟浩然诗作?
而王维此时正在长安赋闲在家,二人能够见面,并且二人诗作水平相当,因此原因,在王维的引荐帮助下,孟浩然和诸多应试学子共同赋诗,诗名传播。但是要像新唐书记载的“名动公卿”,就像是序言的溢美之词。因为这些提到姓名的官员,在当时确实够不上公卿的资格。那么,孟浩然此时如果要干谒达官显贵,如同诗中所说张丞相,不会是张九龄。所以有人说是张説。但是此时张説刚刚被罢官出狱,降职使用,惊魂未定之际,如何能帮助孟浩然入仕?即使孟浩然不知道其中原因,王维不会不知道,就没有提醒?如此,孟浩然以诗干谒达官求仕应该是另有其人,只是这些人实在是无力帮忙而已。
孟浩然在长安虽然是诗名为人知晓,但是考试却是短板。同时,唐代科举制度,举荐者的地位名声也很重要。所以他落第了。
他落第以后有诗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说明他的干谒没有机会希望。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是【留别王侍御维】,这个题目明显就是后人随意想象而添改,因为此时王维还在赋闲,没有官职。担任侍御史是在孟浩然死后的事。由此可见,孟浩然诗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改动,留下了更多的疑问。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7 23:27:4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6 23:38
序言记载孟浩然和张九龄,王维等人为“忘形之交”。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张九龄和王维极为称赞孟浩然的诗 ...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四十岁来长安应试,并没有记载孟浩然以后是否再次来长安。按照史书记载,孟浩然以后再没有来长安。但是现代有读者(难以认为是学者)偏偏从孟浩然诗穿凿附会,认为孟浩然于开元二十一年又一次来长安求仕。此说法现在流传网上。细究原因,应该就是认为此年张九龄拜相,而孟浩然诗中有献张丞相诗,被理解成孟浩然在此期间干谒张九龄。因为第一次来长安,张九龄正在外地州郡任职,没有见到他。如果是张説,当时正在受处分罢相,干谒的用处不大。同时,应该是受序言记载的影响,认为张九龄和孟浩然有所谓“忘形之交”,所以孟浩然寄希望于张九龄因而再一次来长安求仕。孟浩然二次来长安,仔细分析就可以明白此事本身子虚乌有。而现代读者对干谒达官认识浅薄,天真认为二人交情深,产生如此推论,从而对孟浩然诗的理解又添疑问。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3 00:41:5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2-12-27 23:27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四十岁来长安应试,并没有记载孟浩然以后是否再次来长安。按照史书记载,孟浩然以 ...

序言记载与孟浩然有交往的名人,著名的就是张九龄和王维二人。新唐书据此记载入史书,并且说二人对孟浩然诗“雅称道之”。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可疑。
以王维和孟浩然的交往而言,应该就是在孟浩然四十岁入长安应试期间。时间是开元十六年。此时王维正是在长安赋闲在家。孟浩然是准备应试,自然要和诸位同试学子共同交游赋诗比较学业水平。而王维此时已经是进士及第,也应该是寻求重新入仕的门路,如此也会和诸位士子交游赋诗。在这种情况下,和孟浩然认识有了交往。王孟二人的诗歌内容和风格特点相近,在五言律诗和绝句尤为特点。大约因此,二人的交往比较多。但是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事实,为后人忽视。就是二人在长安如果交往密切,诗歌唱和应该是不少。但是实际上,在孟浩然诗集和王维诗集记载的二人唱和诗,却是虽非绝无,确是仅有。王士源编辑孟浩然诗集和王缙编辑王维诗集,都承认二人诗作可能会有佚失。但是二人诗作同时都不见二人唱和诗,一人诗作丢了还可以理解,两个人的诗作同时丢了,就让人沉吟怀疑了。序言记载孟浩然赋诗“名动公卿”,这个记载实在是有点溢美之词,他记载的名士除了张九龄,其他人真还够不上公卿。如此分析,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唱和,大约就是随写随弃,没有保留,因为这些对孟浩然的应试作用不大。当孟浩然在长安应试落第以后,又在长安滞留大约一段时间,寻求仕途已经是希望渺茫,于是就准备返乡。临行前,孟浩然给王维留下了一首对仕途绝望的诗作《留别王维》,而王维也给孟浩然写下了自己对仕途绝望的诗作《送孟六归襄阳》,算是二人唱和诗的绝无仅有的名篇。看来二人在仕途失意时对诗歌唱和也觉得索然无味了。不然何以不见二人唱和诗传世哩?唉。。。。。王维虽然看起来是劝慰孟浩然,也未必不是自我安慰解嘲吧。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3 01:12:1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3 00:41
序言记载与孟浩然有交往的名人,著名的就是张九龄和王维二人。新唐书据此记载入史书,并且说二人对孟浩然 ...

科举入仕是唐代士子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进入科举考试及第人数极少。孟浩然应试落第因素很多,落第就决定了他终生仕途绝望。也造成了他后来对待仕途的厌恶行为。而这些行为也竟然成了他的隐逸轶事。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5 21:01:26
谢谢版主点评。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5 21:12:39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3-1-5 21:19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3 01:12
科举入仕是唐代士子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而进入科举考试及第人数极少。孟浩然应试落第因素很多,落第就决 ...

孟浩然落第返乡是四十岁,当时王维应该是二十七八岁。年龄相差虽然大一点,但是对仕途的绝望是相同的。因此像王维后来的山水田园诗篇诗作,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心情,这也就是二人唱和诗没有的原因。因此,二人虽然诗歌风格相近,但是二人的交往实在是不多,并不像后人注解的那样有多深的交情。至于后来王维入仕任侍御史知南选路过襄阳怀念故交诗,只能说是忆旧感叹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5 21:42:2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5 21:12
孟浩然落第返乡是四十岁,当时王维应该是二十七八岁。年龄相差虽然大一点,但是对仕途的绝望是相同的。因 ...

王维和孟浩然的交往伴随着二人对求仕无门的绝望。那么,孟浩然和张九龄的交往真实情形又是如何?新唐书记载取序言记载,说张九龄和王维二人对孟浩然诗非常称道。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王士源是在收集编辑孟浩然诗集同时收集了孟浩然的轶事,根据孟浩然的诗推论孟浩然和张,王二人交往友情,他本人和张,王二人并无交往,而且他本人也没有入仕,所以他记载的诸人官职名称,就是他在编辑孟浩然诗集时(天宝四年)所知的官职,因此原因出现诸多错误,产生流传后世的疑问。四库全书版本序言记载提到了这一点,但是没有仔细分析,而是原样照抄,贻误后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7 00:07:1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5 21:42
王维和孟浩然的交往伴随着二人对求仕无门的绝望。那么,孟浩然和张九龄的交往真实情形又是如何?新唐书记 ...

孟浩然和张九龄的交往,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虽然是同一件事,但是行文方式不同,显示出新,旧二史作者对孟,张交往的理解不同。
旧唐书记载,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意思就是二人交往唱和关系密切,这是因为孟浩然诗集和序言的影响。新唐书记载,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新唐书没有提到二人交往唱和关系,而只是从孟浩然仕途关系记载,应该是从史书的观点出发。二者都有不足之处。
按照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张九龄传,孟浩然在长安应试期间,张九龄正在南方州郡任职。二人并无见面交往机会。孟浩然落第回乡两年以后,张九龄才返回长安任职。又过了两年开元二十一年拜相,二十四年罢相,二十五年贬官荆州长史。这一段时间大约是近十年。史书没有提到二人交往关系诗歌唱和。实际情况可能是二人并无交往关系。如此,孟浩然是如何进入张九龄幕中任职,史书没有提及,就有了疑问。如果二人关系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熟悉,张九龄如何能延请孟浩然入幕?现存孟浩然诗集有关张丞相诗作有七首,(四库全书序言记载是五首)但是在【张曲江集】中,张九龄和孟浩然的唱和诗一篇也没有,这一点可以看出二人交往唱和的关系,可能并不是如后人想象的那样。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7 00:13:4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7 00:07
孟浩然和张九龄的交往,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虽然是同一件事,但是行文方式不同,显示出新,旧二史作者对 ...

因此原因,后人想象是否孟浩然在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时去荆州干谒张九龄?这是个疑问。按照孟浩然当时年龄已经四十九岁,还会去干谒达官?史书没有记载。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8 23:24:2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7 00:13
因此原因,后人想象是否孟浩然在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时去荆州干谒张九龄?这是个疑问。按照孟浩然当时年龄已 ...

孟浩然开元十六年落第返乡到开元二十五年进入张九龄幕中,有十年时间。这一段时间二人并无交往。那么,孟浩然是因为什么原因进入张九龄幕中?是孟浩然干谒张九龄?此年孟浩然已经是四十九岁,还会去干谒求仕?不然就是张九龄求贤聘任?张九龄此时如何知晓孟浩然的名声而聘任他?这个疑问并无实据,只能分析探索,要从张九龄任荆州长史分析。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9 00:04:00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8 23:24
孟浩然开元十六年落第返乡到开元二十五年进入张九龄幕中,有十年时间。这一段时间二人并无交往。那么,孟 ...

荆州之名,起源于《尚书 禹贡》九州划分,至汉末增加为十三州,沿用古名官职州牧,作为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导致汉末军阀割据天下三分。这个分裂局面直到隋唐统一才正式结束。在初唐时期,全国行政区划按照地区人口经济分为上中下三等州,沿用古名都是上等州,建立大都督府管辖。其他州建立都督府。
但是,大都督府的官职大都督,一般必须是亲王担任。有时候亲王任职时年纪还小,不去任职,称为“遥领”。这时候就任命一个重臣担任长史,代理大都督行使职权。到了盛唐时期,这个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如此,长史职位就成了朝廷重臣宰相被贬官时的最佳职位。贬官之地都是上州,人口多,经济发展,管辖范围大。长史虽然职权大,但是却没有官员任命权,其下属官员如司马,参军都要朝廷任命。他能任命的职位就是从事記室,相当于现代的临时工。张九龄任职的荆州长史就是这种情况。由此推论,可以猜测孟浩然是如何进入其幕中任职的。史书记载张九龄镇荆州,为荆州,实际上就是为贤者讳的隐讳之辞。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9 00:13:3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9 00:04
荆州之名,起源于《尚书 禹贡》九州划分,至汉末增加为十三州,沿用古名官职州牧,作为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

孟浩然在荆州张九龄幕中任职写有和张九龄有关诗作,都是称之张丞相,表示敬重。如果称为张长史,就不成体统。四库全书提要说孟浩然诗是为张説而作,明显谬误,不知如何能想到如此推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1 00:01:5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9 00:13
孟浩然在荆州张九龄幕中任职写有和张九龄有关诗作,都是称之张丞相,表示敬重。如果称为张长史,就不成体 ...

由此推论,孟浩然入张九龄幕任从事职,并不是因为他和张九龄有多么深的交往,而是因为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单车赴任,他的前任是否有人,史书没有记载,如此,张九龄在荆州担任行政主官,就会感觉人手不够,可能就会向所属州县太守等官员发文,要求他们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士,入幕任职。州县推荐,张九龄就会向被推荐者发聘任文书。孟浩然落第返乡已经十年,才名传于乡里,襄阳紧邻荆州,自然是首选。孟浩然之所以答应入幕,想来也是仰慕张九龄的政绩名声,否则以他四十九岁之年去干谒张九龄,实在是难以置信。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1 00:29:23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1 00:01
由此推论,孟浩然入张九龄幕任从事职,并不是因为他和张九龄有多么深的交往,而是因为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 ...

旧唐书记载张九龄署孟浩然为从事,与之唱和,应该是受序言影响而猜想。虽然孟浩然负有诗名,但是张九龄却不是要招清客。而且二人地位悬殊太大,所以张九龄文集没有专为和孟浩然唱和的诗作,相反,孟浩然的诗集却有陪张丞相的诗作,后人注解以为是唱和诗,实际上就是错误,是因为某事孟浩然写诗赞颂奉承的应酬诗篇,也是他的职务所在。如此,孟浩然对张九龄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太深的私人交情。否则就难以理解,张九龄返乡探亲,病逝,孟浩然竟然没有诗作送别悼念。(要不然就是诗作丢了?)(孟浩然在张九龄幕,不是入仕官职,没有朝廷任命,新唐书记载张九龄辟置孟浩然入府,是从行政观点出发的褒美之词,因为张九龄是被贬官,不是开府,也就不会有府罢之说。至于死后赠荆州大都督,只是追赠荣誉称号)。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1 00:36:3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1 00:29
旧唐书记载张九龄署孟浩然为从事,与之唱和,应该是受序言影响而猜想。虽然孟浩然负有诗名,但是张九龄却 ...

相比之下,王维和张九龄的私交感情就比孟浩然深。因此原因就可以猜测裴迪如何进入张九龄幕和孟浩然成了同事。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3 21:27:0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1 00:29
旧唐书记载张九龄署孟浩然为从事,与之唱和,应该是受序言影响而猜想。虽然孟浩然负有诗名,但是张九龄却 ...

现存孟浩然诗集有关张丞相诗作有七首:
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诗
陪张丞相登荆州城楼因寄苏台张使君及浪泊戍主刘家
荆门上张丞相
陪张丞相登嵩阳楼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这七首诗中,《荆门上张丞相》是孟浩然写诗呈上张九龄,《和张丞相春朝对雪》是和张九龄唱和诗,其余五首是因事陪同跟随张九龄而写,在张九龄诗集也没有相应诗作,如果是理解成唱和诗,明显就是错误。
荆门上张丞相诗也没有见到张九龄的回答诗。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诗:
迎气当春立,承恩喜雪来。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
不睹丰年瑞,安知燮理才。散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张九龄诗集《曲江集》诗《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迴。
玉润忩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从二人诗作可以看出,张九龄诗是立春日随意而作,写给属下官员观看,大约不会是孟浩然一人,孟浩然的和诗明显有逢迎的意味,如果同僚同事有诗,可能也是一样。这种唱和诗也可以看出二人地位悬殊的现实。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3 21:40:0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3-1-13 21:27
现存孟浩然诗集有关张丞相诗作有七首:
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

孟浩然诗以陪张丞相为题诗作可以明显看出是在张九龄幕中任职所做。事实发生地都是在荆州管辖范围,与岳阳无关,四库全书序言说为张説作,明显谬误,不知如何解释。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