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帛书《老子》第六十五章——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发布者: 了凡居 | 发布时间: 2023-2-2 14:06| 查看数: 702| 评论数: 3|帖子模式

帛书《老子》第六十五章——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网络)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顺。

【译文】
古时候的得道之君,不认为自己比民众高明,而是认为自己比民众愚昧。因为他们知道,民众要是难于治理,必是因为做君主的人自己太多玩弄智巧权术。所以他们认定,以智巧权术治理国家,那是祸害国家;以不搞智巧权术的方式治理国家,那才是造福国家。
是否牢记以上两条原则,也是考核君主是否称职的一个标准。君主坚守了君主的所有标准,就可称为“玄德之君”。玄德之君思想深刻,心存高远,他的见识和行为方式自然往往同一般人相反。但惟其如此,乃是他领悟了最大的道理。

这是《老子》中遭到极大误解的一章,历来被当作老子宣传愚民思想的佐证,《新译》写的本章提要,头一句就是:“这一章集中表达了老子的愚民主张”。——因此,本章的“辩析”部分要用较多的篇幅,解说部分就只是从正面简明地交代出每一句和各段的意思了。

【解说一】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这段话无疑是说明“古之为道者”如何“治民”和他的理论根据,以此教诲当今君主该怎样“治民”,重在如何认识“智愚”问题。但“说法”多不好懂。——说明:这段话的文字帛书本多有不同,但只是多了很多无义的“也”字,“智”都作“知”,国作“邦”,“福”作“德”,所以文义无异,我就从众,依从王本了。又,“不以智治国”,帛书本作“以不知治国”,这在句义上有点不同,我就仍从帛书,只是把“知”也改作“智”。
1、头两句是说:古时候的得道之君(“为道者”)都不以为自己比民众高明,而是认为自己比民众愚昧。——注意:两句的谓语都是所谓的“兼语式结构”:“以”字是动词,相当于“认为”;后句中充当“以”的宾语的“之”字是复指上句的“民”,据此可知前句中“以”的宾语必是“自己”,蒙后句省略了。后句的“将以”是呼应前句的“非以”说的,“非”字相当于“不”,故“将”是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而”(《孟子·滕文公上》:“使民肹肹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其中的“将”就是这用法)。“愚”是形容词,“愚之”是比民众愚昧的意思,即是“愚于民”的缩略;又据此可知,同“愚之”对言的“明民”是“明于民”的缩略,比民众高明的意思。
2、接下两句实为一句:前句本应作“民难治”,中间插个“之”字,是让它由主谓句变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充当主语)。所以此句是对起首两句做个解释,说明他(“古之为道者”)那样看自己的原因、理由,意思是:(因为他知道)民众难治(的原因)乃在于君主自己玩弄智巧。——注意:“以其智多”是个介词结构,“以”相当于“因为”、“由于”;“其”是反身代词,指“治民者”自己;“智”是动词,贬义用法,指耍小聪明,玩弄智巧。
3、“故”字领出的最后两句(像是四句,但其中两个逗号可以不要的)既是上句的推论,也是对开头两句作进一步的说明。要注意的是:“国之贼”和“国之福”中的“之”字不是表示领属关系,而是标明宾语提前了。所以这两句是说:因此(他认为,)君主用玩弄智巧权术的方法治理国家,那是祸害国家;用不玩弄智巧权术的方法治理国家,则是造福国家。——联系到第十章说“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和五十八章说“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特别是七十五章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对这个理解应该充满信心。补说两点: “贼”和“福”对言,“贼”乃相当于“祸”,二者在这里都是用作及物动词,分别是“祸害”、“造福”的意思。后句说的“不智”,是前句中的“智”的否定,这说明两个“智”在这里是用作动词。此句同时也是呼应开头的“将以愚之”句(“不智”意味着“愚”)。

【辩析】
1、前两句,《新译》翻译为:“从来贯彻‘道’的原则的人,不是用‘道’来叫人民聪明,而是用‘道’来叫人民愚昧。”他这是先认定两个“以”的宾语都是“道”,“以道”是“明”和“愚”的状语;于是,“明”和“愚”都是用作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二者的宾语都是“民”,只不过后句用“之”字来复指了。按这理解,老子要求以道治国,当然是主张愚民政策了。《新译》还为他这理解找了佐证,说:“这和第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的观点是一致的。”——真遗憾,《新译》竟因先错解了第三章,以致于又错解了这两句(见本书对第三章的解读)。单独看,这两句似乎可以像他这样理解(且不说认定“以”字有潜在的宾语“道”,这是“很标准的”添字为解),问题是从紧接着的以下几句看,这样解释就不合逻辑了,就必须说是误解了。指出这一点就足够了:他后几句的译文是:“人民所以难统治,由于他们知识太多。所以用智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治国,是国家的福气。”人民因“智多”而难治,按说统治者就会用、也只能用更大的“智”去治国,怎么反而说“以智治邦”是“邦之贼”呢?这个“不通”在在说明,“以其智也”句的“其”字只能是指“统治者自己”,理解为“民”的复指词,是因为先误解了上文。又,如果这“其”字确实是指“民”,按《新译》对前两句的理解,“古之为道者”那样做就正是“以智治国”,本章岂不是骂“古之为道者”为“国之贼”了?
我要声明:我丝毫没有讥讽《新译》的意思,仅仅是因为按《新译》对这段话的理解、翻译,老子受的委屈就太大了,这是必须加以澄清的,而《新译》的这个解释又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至今流毒仍在。
1、 前两句,《今注》做了两个注释:“明:精巧。”“愚:淳朴,朴质。”其译文是:“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精巧,而是使人民淳朴。”——这明显是为了避免得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的结论,而有意如此解读的。因为对“明”、“愚”作这种解释,在已往的文献和《老子》书中并无根据。该书后几句的译文是:“人民所以难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前句中的“他们”明显“指代不明”,若是指“人民”,就同《新译》的译文没有区别了。
2、 就我所见,只有《沈著》认为这段话中的“明民”和“愚之”是“明于民”和“愚于之”的意思。我认同他这看法,只是我得到这个认识的思路同他不一样。——《译注》给出的这段话的译文是:“古时候修道的人,不是要使人民聪明,而是要使人民愚笨,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多智,所以以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以智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祉。”这同《新译》的更是无异。我真不明白,我们的注家为什么竟然看不出自己这译文的“不通”。

【解说二】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顺。
1、头句说的“两者”指哪两者?我以为,是指上面说的正反两个意思,即以智治国则祸害国家和不以“不智”治国则造福国家这个道理。“稽”有“考核”义(“无稽之谈”的“稽”);“式”有“规格”、“样式”义,可引申为“标准”。故“稽式”可解释为“考核标准”。——注意:句头上有“恒知”二字,足见此句不是说上述道理本身就是稽式,而是说,可以拿某人是否“恒知这个道理”,来作为评判他是否有某种资格的稽式,而且,这个“知”当不是“知道”义(知道谈不上“恒”),而是“牢记”的意思,并因此含有“依之行事”的意蕴(《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其中“知”字就该训“牢记”)。因此,《沈著》将这一句译作“是否将这两条一直放在心上,也是考察君主的一种标准”,我以为是十分准确的。
2、“恒知稽式,是谓玄德”又是何义?我以为,这“稽式”前没有例如“此”这样的限制性定语,就不是特指上面说的那个稽式,而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了,即是指谓关于“君主合格性”的所有稽式,因为毫无问题,只有恒知所有稽式的君主,才可能被赞扬为“玄德”。“玄德”,在五十一章中已经见过,那里是用以概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品德,足见确是最高统治者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最高境界;这里才又用以赞扬恒知一切稽式的君主,并作评价性描写,说他“深矣,远矣”,就不足怪了。——注意:这里显是借“玄德”指谓具有玄德的君主,他看人论事的角度和价值取向自与一般人不同,甚至相反,所以接下说他“与物反也”。这个“物”字是指人,相当于“一般的人”。
3、末句是说:但他却是明白了最大的道理的人;考虑到全章是讲治国的大道理,翻译为“但他却能把国家引向大治”,一定不违老子本意。——注意:此句头上的“乃”字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却”(《诗·郑凤·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至”是“达到”义;“顺”是用作名词,指“道理”(《汉书·文帝纪》:“孝悌,天下之大顺也。”)。

【辩析】
1、头句说的“两者”,注家们多认为是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以不智)治国”这两者;“稽式”,则被看作一个合词,“法式”、“楷式”义,所以《新译》将头句翻译为:“认识这两者[用智和不用智]也还是一个原则”。——“稽式”前并无“此”字,不知为什么,注家们作翻译时,竟一律当作有个“此”字,在译文中加“这个(一、项)”二字。
2、“与物反矣”句,注家们竟然不知“物”字是指人,相当于“一般人”,我真有点“愕然”:老子怎么会用圣人强过非人的存在物来说明、突出圣人的高明呢?今天还说的“英雄人物”,其中的“物”字不还是作为“人”的同义语素的吗?——试看这些译文:
《新译》:“与具体的事物的性质相反”。
《沈著》:“与普通生命的价值取向正相反”。
《今注》:“和事物复归到真朴”。
《译注》:“与万物复归于大道”。
1、 末一句,王本前有“然后”二字,若原文如此,就该读作“然,后乃至大顺。”“然”为“然而”义,故句义与帛书本无异。可《新译》、《今注》和《译注》的作者,都将“然”、“后”连读,径直翻译为“然后”,又是一个“不该有误译”。

最新评论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23-2-2 18:14:20
“玄德之君”并非一国之君,而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天地本源。
郭志成 发表于 2023-7-28 00:14:07
六十五章确实存在疑读。疑之文,在明,愚,智三字。疑之源,在有注解者把老子的愚民与后人的愚民政策混淆了。
了凡居 发表于 2023-8-21 20:25:23
郭志成 发表于 2023-7-28 00:14
六十五章确实存在疑读。疑之文,在明,愚,智三字。疑之源,在有注解者把老子的愚民与后人的愚民政策混淆了 ...

郭老好,学生觉得疑之源,主要出自己身,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