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记住
注册
找回密码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邮箱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国学投稿
投稿中心
网站学者
学者频道
国学阅读
读书频道
国学导航
導航頻道
国学复兴
学刊
电子期刊频道
学馆
Group
公众号
微博
签到红包
Plugin
每日签到
领取红包
搜索
搜索
热搜:
新唐书
伤寒论校注
易经最新章节
芈这字咋念
史前易学
昆曲
加我数年
周易
道光朝
论语
易经
太平御览
本版
用户
国学复兴网
›
门户
›
查看主题
傈僳族阿尺木刮
发布者:
好蛋
|
发布时间: 2025-6-10 10:10
|
查看数: 25
|
评论数: 0
|
帖子模式
傈僳族阿尺木刮
来源:非遗名录
项目序号:138
项目编号:Ⅲ-35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云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目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最新评论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