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4|回复: 1

风雨宣南岁月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5 2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雨宣南岁月深

赵  洛

嘉庆十五年,张船山四十七岁,要到山东去做官,可是不忍离别来了二十七年的京师。“并州已作故乡看”,住得比老家四川还久,已把京都看作故乡了。更难离的是宣南,初来住在青厂就在宣南,以后回四川几次回来又住宣南,深灯小宴,多少诗友共度岁寒也都在宣南,真是“风雨宣南岁月深”啊!

二十多年京都生活多值得回味。乾隆四十九年二十一岁初次来,少年气盛,到卢沟桥写诗:“卢沟南望尽尘埃,木脱霜寒大漠开”,似乎看到一条宽阔的大道。“茫茫阅世无成局,碌碌因人是废才”,来京取功名事业奋发的气概跃然纸上。
  到京运气还不坏。二十五岁“秋榜传来乍有情”,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七岁“籍艳蓬壶愧此身”,中进士。客子孤单一人就搬到古寺松筠庵住。宣武门南达智桥这个不大不小的古庙还在,现在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门前挂有“杨椒山故居”的牌子,大门已封上。船山那时“几登空阶高似阁,一窗睛日暖于春”。今天门前的高台阶也不见了,只能在门外遐想。当年船山告诉诗友,如来相访,只要看见门前七宝幢就到了。诗友来得最多的是洪亮吉,两人在古庵里同榻长谈通宵。小除日又一起祭诗,说这是贾岛举行的典礼,千年再没有举行了。他俩是多么爱好诗、尊重诗啊!能作诗仙、诗狂是最大的快乐。诗成了他生命的寄托,诗使“奇气从天降,现出无量宝楼阁。”
  这时父母妻子都在四川,一人古寺孤寂,四壁秋星,一丛霜菊,有的是扯不断的乡思:“白发高堂游子梦,青山老屋故乡心”,那怕是艰难如登天的蜀道也要归去。
  自古叹蜀道难,但蜀道诗写得最多又好的该算张船山了。“秦栈萦纡鸟道长,三年三度过陈仓”,百尺栈道天梯仅凭短拐杖,难险中常得佳句。尤其嘉庆二、三年又住返四川,正值川陕农民起义,烽火连天,“磷火飞残新战垒,骷髅吹断归人烟”,写《宝鸡题壁十八首》一时传诵天下。“元戎谁有书生胆,快马轻刀自远游”的亲身经历使诗的思想、艺术价值俱高。
  乾隆五十八年接了妻子来京,作翰林院检讨移居官菜园,已经三十岁了。京官翰林地位尊贵,但是冷官,加上“性辟谋生拙”,穷愁不已。“堕地先营避债台,青蚨那肯逼人来!”官菜园的房钱高,只好租官房移居北半截胡同,后又移居贾家胡同、横街。可喜诗友酒友住在宣南近旁,互相看望唱和。同时妻子林佩环也工诗善画,闺阁鬓影墨香并不寂寞。只是“长日垂帘少送迎。”“人怜湫溢三间屋,我爱寻常百姓家。”
  我读船山诗,很欢喜《咏怀旧游》写江南“莫访秦淮半里桥,江南能使客魂销”,又常颂“梦绕江南旧酒楼”句,以为亲切、明快。
  解放前后,张船山的名字出现在《红楼梦》研究的文章里。《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即出自《船山诗草》。但张船山自张一军。袁枚说八十老而不死以未读船山诗。船山诗多写日常生活,“好诗不过近人情”,“写出此身真阅历”,“真极情难隐,神来句必仙。”船山诗是应予较高评价的。
  
【原载】《光明日报》1990-4-5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23: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扬忠先生在《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中说:“张船山不单是西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对他进行研究,继承他的文学遗产,乃是全国学者的份内之事。”龙洲剑客在《烟波谁识旧船山》中说:“张船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应当是不输于思想史上的王船山。”“象张问陶这样一往情深地在诗歌中倾吐自己最真诚的生命感悟的人,古往今来恐怕也不多吧!在他之前有杜工部,在他之后只有郁达夫。”“江右三大家中,从袁枚到赵翼、蒋士铨,无论在才气还是诗歌的造诣上都未必一定胜过张问陶。”“就诗论诗,张问陶是绝对不输于三家的”;“张问陶在诗界中就象金庸武侠小说里独立于正统门派之外时隐时现的绝顶高手,别人只能偶尔识得其踪迹,却少有人有耐心与诚心去探寻他的踪影。”此乃不刊之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